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接受不了無性婚姻!”火出圈的老年硬核相親,回歸了婚姻本質

(2025-11-12 18:28:02) 下一個

 

 

一台老年相親節目,幾十萬點讚,滿屏虎狼之詞,這群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大爺大媽,用他們的直白和通透,撕開了婚姻最後的遮羞布。

“我接受不了無性婚姻!”一位阿姨在老年相親節目中的直言不諱,引來了全場驚呼和無數網友點讚。

 

這樣的“虎狼之詞”並非個案,在近期火出圈的老年相親節目中,大爺大媽們毫不避諱地談論著房子、票子、身子,將晚年婚戀的現實需求擺上了台麵。

這些節目在視頻平台上點讚和轉發數都是好幾十萬,許多網友喊話:“這節目可千萬別黃啊,老了我有用!”

當年輕人還在為愛流淚,這些老年人早已進入了資源匹配。他們的“硬核”相親,揭開了婚姻最樸素的真相:無非是柴米油鹽裏的適配與舒心。



在老年相親節目中,沒有那麽多虛飾與迂回。

 

一位長相周正、身材結實挺拔的大爺站在舞台中央,直言自己沒房子,現在還在租房子住。

原以為這是個人條件裏的一塊短板,但沒想到,在絕對的樣貌麵前,經濟條件根本不值一提。

 

他剛一上場,就引來了無數女嘉賓的傾倒。

台下的大媽們毫不扭捏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太帥了,真是太帥了!”

 

一位大媽直白地說:“我覺得你長得像演員張國立,我現在心裏突突突在跳!”

更有甚者,一位大媽直言:“大家都相中你了,尤其是我,像騰飛的小鳥兒似的,已經想去擁抱著你了!”

 

在主持人的慫恿下,兩人還真的來了個深情相擁。

為了“爭奪男神”,大媽們開始直接上演“金錢誘惑”,哐哐砸錢了。

 

一位大媽搶過話筒介紹:“我家在沈陽的黃金地段有套房子,232平,你跟我住在一起,就是吃喝玩樂,享受晚年。”

主持人也不甘示弱地補充:“(跟她生活後)早上一睜眼就是一根海參塞嘴裏!”

眼看勢頭被壓,另一位大媽坐不住了:“我家裏有一棟別墅,330平!”

 

她還炫耀起兒女的學曆:“女兒在北大畢業,美國博士,現在人在上海發展,前途非常好,歡迎大爺‘上我家來’。”

網友對此辣評:現在的老年人相親節目,最後都成了“你上我家來”。



麵對眾多選擇,這位大爺最終的決定出乎許多人意料。

 

他選擇了一位自住房子隻有40平的大媽。

原因很簡單,這位大媽身材婀娜,整個人站立在那裏,有一種翩然的風度,讓人過目難忘,是追求者裏麵的“最美大媽”。

 

在金錢與美色之間,他選擇了美色。

這與當下老年相親市場的普遍標準不謀而合。

 

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錢不錢的,都是次要的,老年生活是否舒心,能否照顧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長得帥,身材結實,身體健康,這三個條件,簡直是老年相親市場的“大殺器”。

老年人找對象,會把身體的健康狀況擺在明麵上。

 

有沒有啥基礎病?性生活還能過不?

 

這些在年輕人相親中難以啟齒的話題,卻是老年人直截了當詢問的重點。

一位79歲的陳大爺相親時,一開始就明白地提出:自己身子骨還不錯,有夫妻生活那方麵的需求。

王大媽的回複也很直白:“行啊,但老頭沒了十多年,我已經十多年沒那啥了,我也不知道有沒有需求。”

 

意思很明顯——咱不排斥那啥,但是吧,實戰經驗已經荒廢多年,現在是個什麽水平還不知道。

陳大爺一聽,有戲,趕緊給王大媽展示自己實力,現場舉杠鈴,掰手腕。



困囿於過去的刻板印象,我們一直覺得老人是端莊的,是無欲的,他們隻關心糧食蔬菜,家庭子女,他們似乎跟性扯不上什麽關係。

 

但事實上,老年人對愛和性的需求,一直被我們忽略了。

社會期待老年人是失去了對性的興趣的,因為本質上,我們還是對“享受性”這件事有著一些負麵的看法。

 

男性享受性也會被認為是愛玩、喪誌;女性喜歡性會被認為是淫蕩的、非賢妻良母的女人。

對於年輕人,我們能容忍一些“荒唐事兒”的存在,而如果一個人年紀大了還如此,就是“為老不尊”了。

然而事實是,性的需求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

研究表明,50-80歲的人中,超過一半的人對性和親密關係仍然抱有熱情。

 

一位70歲的老年病專家甚至說:“如果你保持健康,不需要長期服藥,有一個好的伴侶,你一直到死之前都可以享受性生活。”

一項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發現,老年女性(樣本平均年齡67歲)中,超過60%的人對自己的性生活感到滿意,並且有近70%的人表示自己能夠經常達到性高潮。

來自印第安納那大學的研究者們也發現,隨著年齡的提升,人們也更能在性中獲得快感。



除了性與愛,老年人尋找伴侶的深層動機是對抗孤獨。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許多地區麵臨“人口空心化”與“結構老齡化”雙重挑戰。年輕群體外遷,獨居老人增多,鄰裏互動減少。

一位竇大爺年近七十去相親,他的解釋令人心碎:“一個人實在是太孤獨了,特別是天黑的時候,在屋裏會覺得憋悶。有時候靠看電視打發時間,可是年齡大了,看時間長了眼睛疼,隻好一個人靜靜待著。這種感覺,就像一個人在地獄裏,很多次都想哭。”

當一位失去老伴23天的大爺遇到失去伴侶23年的大媽時,大媽說了一句特別讓人感動的話:“23天的孤獨和23年,都是一樣的。”

 

孤獨沒有時間長短之分,隻有深淺之別。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64億。

 

另據有關機構估算,我國有婚戀需求的中老年人在5000萬人以上。

 

單身老人為3729萬戶,占“有老年人家庭戶”的21.3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研究顯示,婚姻狀態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數具有顯著影響,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婚姻狀態密切相關,獨居老人抑鬱風險最高。

即便未締結法定婚姻,穩定的伴侶關係仍能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經濟互助等複合型養老功能。



盡管需求旺盛,老年人再婚的道路並不平坦。

 

在山東濟南部分婚介機構,老年男女比例一般在1:5。

 

全濟南市相親市場上,老年人能占到15%左右。

但老年人再婚的成功率依然很低。

 

婚介所負責人坦言,“上半年我們介紹了10多對,就成功了1對。”

 

在老年人相親市場上甚至流行著“十對再婚離八九”的說法。

財產問題是限製老年人再婚的首要原因。

 

現實中,因為財產問題導致老人分手的事情已不勝枚舉,更有許多老人因財產問題而對簿公堂。

為了避免類似糾紛,大多數老年人再婚,選擇“搭夥過日子”不領結婚證同居生活。

與年輕人相比,大多數老年人已不再重視登記領證,他們更多的還是“想找個伴兒吧”。

 

這種“不婚同居”的方式,雖然避免了法律上的糾紛,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律師提醒,不婚同居的初衷是為了避免經濟糾紛,但“在一起時間長了,經濟問題不可避免會遇到”。

為此建議老年人要辦理財產公證,明確老年人再婚前或同居前的財產數量、範圍、價值和產權歸屬,“這是目前解決婚姻、財產糾紛最可靠的法律依據”。



為什麽我們如此喜歡看這些老年相親節目?

 

“硬核”的外表下,其本質就是人類婚姻關係的真相。

年輕人談戀愛,可以講感覺、拚默契、追心動;但上了年紀的人,一開口就是房子、退休金、醫保卡和體檢報告。

不是他們不浪漫,而是太清楚:浪漫不能報銷,心動也不代表穩妥的生活。當生命進入倒計時,他們反而活得更加通透和真實。

當年輕人還在為愛流淚,他們早就進入了資源匹配。

 

愛情落實到樸素的生活中,其實就是毫不避諱地談錢、談性、談愛。

這些老年人經曆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浪漫,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陪伴和相互扶持。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安,人生方有歸途。”

 

願每個老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黃昏戀”,而我們作為子女的,隻需遠遠守護這份笨拙卻熾熱的勇氣。

北京的胡大爺說得更加直白:“你再好,你趁幾個億,你這玩意兒不靈,不瞎菜嗎?沒用!” 

 

話糙理不俗,老年人已經明白:身體健康,能動彈,才是老年生活的硬通貨。

看著這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們勇敢地追尋陪伴與溫暖,或許我們該反思自己對老年生活的想象。當生命步入黃昏,他們不再被社會規則束縛,而是直截了當地爭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這份直白,不僅是對年齡的妥協,更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