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風獵

冷眼觀世界,靜心坐井中
個人資料
齊風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寫《人生若隻如初見》

(2022-04-20 19:33:43) 下一個

我寫《人生若隻如初見》

我衷情於小說和散文創作,在詩詞方麵一直是弱項,但這並不影響我熱愛中華詩詞。在浩瀚悠遠的中華文化史上,中華詩詞就像一盞經久不熄的長明燈,指引著無數文人墨客,探尋文化之光明,詩詞名家更是燦若星辰。

中華詩詞盛行於唐宋,在那個時代,詩詞不僅僅是吟誦的,更是吟唱的。從十裏秦淮到大漠邊關,從王謝堂前畫樓西畔,到輪台烽火走馬川行,或聽古箏琵琶,或聞鼓角胡茄,處處能夠聽到人們吟唱的聲音。隨著元曲和明清通俗小說的崛起,詩詞從極盛走向衰微,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詩詞的喜愛,至清初,就出現了一位著名詞人——納蘭性德。

我對於納蘭性德的關注,是從他的一句詞開始的,就是著名的“人生若隻如初見”。初讀,感覺有些美,卻是不解其意。今年初,專門去圖書館社科館借來《納蘭詞全鑒》,置於枕邊,偶爾翻看,特別優美的詞句,就用鉛筆標注出來。一眨眼,兩個月的借閱期已至,又去辦續借,一來二去,這本書就陪伴了我小半年時間。

納蘭性德英年早逝,辭世之時年僅三十歲。據《納蘭詞全鑒》前言介紹,納蘭在世時,將自己的部分詞作收錄在《側帽集》中,後因“參透世事”,自己將《側帽集》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又進行了增遺補缺,編輯一處,才有了今天的《納蘭詞》。

但納蘭為什麽把自己第一部詞集命名為《側帽集》?又為什麽更名為《飲水詞》?他參透了什麽世事?

納蘭詞流傳至今的共348首,是納蘭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我將全詞大致讀過一遍之後,對納蘭有了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就開始從史籍中尋找答案。

納蘭是在二十三歲那年(1678年)將《側帽集》編選成冊的。一年前,他的妻子盧氏因為難道離他而去,喪妻後的一年間,納蘭創作了大量悼亡詞,來紀念他的妻子,有足夠的時間來整理文稿。我想,納蘭是一個清高之人,他在這個時候整理書稿,大約有一半原因是出自心靈上的孤獨,還有一半原因,是無處打發閑暇的時間。

據《周書•獨孤信傳》載:“(獨孤)信在秦州,嚐因獵,曰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民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這是什麽意思呢?北周時期的美男子獨孤信出城打獵,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他騎馬疾馳入城,頭上的帽子被吹歪了,看到的人大感驚豔,覺得他真是瀟灑極了,第二天一早,滿街都是模仿獨孤信側帽的男人。

原來,“側帽”就是歪戴帽子,納蘭把自己比作獨孤信,那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北京城裏的男子都會爭相效仿我吧?失妻之後的納蘭,活脫脫一個鑽石王老五,無論如何,《側帽集》也擺脫不了炫耀自己的嫌疑。由此,我更進一步深究,納蘭很快就將《側帽集》更名為《飲水集》,決不是《納蘭詞全鑒》中所介紹的那樣,“後因參透世事,將其更名為《飲水集》”,試想,在短短半年時間裏,納蘭並沒有經曆怎樣的大事,他又能參透多少世事呢?那麽,他將詞集更名的原因就隻有一個,就是他意識到,妻子剛去世不久,就把自己比作古時候的美男子獨孤信,是對不起亡妻的。

納蘭把詞集更名為《飲水集》,更進一步印證了我的推測。飲水,意為冰清玉潔,這說明,納蘭一定是得到了他人善意的提醒,因此,納蘭通過更名《飲水集》,是在向世人聲明:我是一個冰清玉潔、潔身自好之人,決沒有其他非分之想。

納蘭詞有非常多優美的句子,如“人生若隻如初見”“西風一夜剪芭蕉”“誰念西風獨自涼”,如“誰翻樂府淒涼曲”“桃花羞作無情死”“明月多情應笑我”“一生一代一雙人”。初讀會覺得淒美,但細細品味,卻又如李商隱的無題詩那樣朦朧,像如《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從詞題看,“擬古”“決絕詞”“柬友”連在一起大致的意思是“借用古時的決絕詞給今天的友人寫封信”,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薄情之後,與男子提出分手。

“人生若隻如初見”,一對戀人初期相遇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即使偶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為抱著憧憬,所以相信一切隻會越來越好。可是驀然回首,曾經滄海,突然間就成了“何事秋風悲畫扇”。

經常會聽到“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句詞,確實很美。秋風畫扇,是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在夏天用來趨走炎熱的,到了秋天就沒有人理睬了,古典詩詞中,經常會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被遺棄的女子——本來應該相親相愛的一對戀人,為什麽最終卻相離相棄,成為秋風中的畫扇呢?

讀納蘭詞,有許多次,感覺到自己仿佛已經和納蘭融為一體,感受著他的痛,他的苦,他的喜,他的悲,他的情,他的欲,幾次動筆去寫他,可又有許多參悟不透之處,我想,也許就連納蘭自己,也參不透自己罷。於是,我幾次擱置去寫他,但在心中,總是抹不去寫一寫他的念頭。彷徨許久,其間,我把自己對納蘭,也是對自己的參悟,一點點記錄下來。又連續奮筆三日,直至2019年7月15日淩晨1時,終於寫成散文《人生若隻如初見——心中之納蘭》。

人生如隻如初見——隻有真正讀懂了納蘭,才會明白其中含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