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如今官方名字叫新冠肺炎,英文名COVID-19。自從2019年底再武漢爆發,迄今已經整整兩年。圍繞著防疫、抗疫、病毒源頭,封城、用藥、強令口罩、強令疫苗,演變成一場政治抗爭。
一、染疫
八月初的周末,我們隨著一幫年輕人去Santa Barbara 附近的Lake Cachuma露營,回來的當天妻子就感到不舒服,發燒。第二天(星期一)她居然照常去上班。一到學校,學校負責人就讓她回家並檢測冠毒,她拖到傍晚才在我的催促下作了檢測。第二天早上檢測站打來電話,說是陽性。她得到陽性的結果後,馬上告訴露營的朋友,他們檢測都沒有問題。後來妻子說,是露營前她的打了疫苗的同事傳給她的。她恢複得挺快,到了星期三就基本上沒事了。本來檢測站告訴她星期一可以去上班,但後來CDC打來電話,說是星期三才可以去上班。
星期一晚上開始我也覺得不舒服,發燒。去作了檢測,15分鍾後就得到了陽性的結果。我的體溫在星期五恢複正常,但喉嚨還是不舒服,食欲也不太好。到了周末,喉嚨已正常,但食欲不振加上一點頭疼,一直持續了好幾天。到了星期五,情況變得更糟,沒食欲,頭疼,心悸。晚上睡覺稍微蓋一點就發熱,但體溫正常;一個晚上都沒怎麽睡著,到了天亮才開始睡了一覺,醒來已是11點多,也不想吃。喝了一杯橘子汁以及一丁點堅果,晚上稍微吃了一點。星期天早上吃了一個牛角麵包及一杯牛奶。星期天晚上我恢複了正常。體重掉了6-7磅。
我們一直沒有打疫苗,最初主要是出於幾點考慮:一、我向來不跟風,對新鮮事物持審慎的態度。況且疫苗還沒有通過的審核批準,mRNA疫苗的後遺症還不得而知;二、關於疫苗的副作用方麵的消息,一直被主流媒體屏蔽。我對於不讓公開質疑的事情都持有非常懷疑的態度,因為科學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中進步的;三、我們認識一些染過病毒的,並沒有出現意外,其中有100多歲的老姐妹,名人有約翰遜、川普、朱利安尼等。誠然如此,在前麵的半年多裏,我也沒有在微信的朋友圈上轉貼反疫苗的文章。
有朋友問我不接種疫苗是不是因為川普號召不接種疫苗?這簡直使我無語。我不知道他們看的是什麽新聞。川普一直是提倡接種疫苗的,他有些好大喜功,疫苗是他任期內研發出來的,算是他的政績之一。他在八月份的Alabama集會上還號召大家打疫苗,遭到不少會眾的噓聲。他連忙解釋不是強製。
二、失效的疫苗
隨著接種疫苗的人越來越多,發生的怪事也越來越多。一、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時常聽周圍的人提及,有些反應挺大。接種的不良反應,以前的疫苗也發生過。但這次的不良後果都被主流媒體(包括社交媒體)屏蔽。有些人接種疫苗後心髒出現問題甚至死亡,尤其在年輕人當中。二、接種疫苗後照樣還會被感染並傳給他人。三、接種一針後又要接種第二針,後來又說還要繼續第三針。現在看來還要接種第四、第五針……。
疫苗自問世以來,其目的就是預防被某些流行病的感染。比如,天花、瘧疾、小兒麻痹症、麻疹等,曾經在世界各地流行。如今幾乎絕種,就是疫苗的功勞。疫苗就是使接種者對特定的病毒產生抗體,而不會誘發疾病。即便現在Google英文的vaccine,頭條就顯示:
A substance used t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and provide immunity against one or several diseases, prepared from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 disease, its products, or a synthetic substitute, treated to act as an antigen without inducing the disease.
一種用於刺激抗體產生並提供針對一種或幾種疾病的免疫力的物質,由疾病的病原體、其產品或合成替代品製備,經處理可作為抗原而不誘發疾病。(Google 翻譯)
維基百科關於vaccine的第一句話是:
A vaccine is a biological preparation that provides active acquired immunity to a particular infectious disease.
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劑,可提供針對特定傳染病的主動獲得性免疫。(Google翻譯)
也就是說,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不應該再會感染新冠。然而,接種了兩針乃至三針的人,照樣感染、還會傳播。這就失去了疫苗的意義。
這次疫苗與以往的疫苗的不同在於,這次的“疫苗”不但要接連地打,而且還不能預防感染。CDC為此還修改了疫苗的定義,從“a product that stimulates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to produce immunity to a specific disease”(一種刺激人體免疫係統對特定疾病產生免疫力的產品)變成如今的“a preparation that is used to stimulate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diseases.”(一種用於刺激人體對疾病的免疫反應的製劑)。他們的辯護詞是,疫苗本來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免疫。這純粹是狡辯。參見Miami Herald.
Joe Biden,Anthony Fauci,Rochelle Walensky,Bill Gates等人在疫苗出來之初,信誓旦旦地告訴人們,打了疫苗之後病毒就不會傳染,生活很快會恢複正常。當接種了疫苗的人被感染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又告訴人們要打加強針。打了第二針之後,發現照樣無效,又告訴人們打第三針。如今Omicron出來,第四針又要出籠了。這幾個名人先後自相矛盾的講話被人剪接在一起,在Rumble上可以看到。
我沒有查到接種了天花疫苗的人被感染天花的例子。即便有,也是非常極端的個例。沒有人因為接種了這些疫苗後得了病而用疫苗的“防疫”定義去挑戰疫苗的功效。雖然由於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反疫苗的呼聲一直不斷。
以前也有強製的疫苗,但它們都有如下特點:1)傳統疫苗,2)致命傳染病,3)疫苗防止傳染,4)低變異。新冠mRNA疫苗沒一條符合的。以前的疫苗都是經過幾年的試驗及臨床測試之後才送交FDA批準。這次FDA對mRNA疫苗的批準開始也持謹慎的態度,但在幾位成員的辭職之後,FDA的一改以前的謹慎。
接種了疫苗不能免疫,就改疫苗的定義。有一個段子說得好:
從一開始的疫苗接種率達到“68%以上“就可形成群體免疫;改口為接種率”80%以上“,再改口為”95%以上“。從1針改為2針再升級為3針,最後改口為每半年補一針。從接種疫苗防感染,改為防發病,再改為防重症,最後改為防死亡。
另一個段子也差不多:
如果(接種疫苗的人)沒被感染,是疫苗起了作用;如果被感染了,是疫苗沒讓他重症;如果重症了,是疫苗沒讓他死;如果死了,那是他有基礎疾病,甚至怪罪於沒打疫苗的人。
CDC把第二針之後14天內死亡都算成不是完全免疫的,這樣跟疫苗沒責任了。但是實際上大部分副作用包括死亡都是接種完幾天到1-2周內出現的。算covid死亡時候就把所有染疫者算成covid造成;與疫苗死亡有關的就盡量算成其他原因。再加上big tech一通封殺禁言操作,媒體及政府完全沒有公信力。
根據台灣11月18日的統計數據,死於疫苗人數累計1098人,而死於新冠的人數隻有848人(圖一)。美國沒有相應的數據,但從整體死亡人數及死於心髒病的人數來看,今年死於心髒病的人數顯著增加。根據CDC的數據,2019年死於心髒病的人數是36.08萬,而今年死於心髒病的人數已經超過60萬。今年的總死亡人數過了28.6萬,超過2018年的最高數字。去年的總死亡人數是25.3萬。今年死亡人數更新來源於網站United States Death Statistics in 2021,也可以從Graphs and maps查閱。
澳洲政府公布的provisional(可能還會修訂/增加)整體死亡數據,到八月底為止,(同時間段相比)This is 4,791 deaths (5.1%) more than the 2015-19 average and 3,542 deaths (3.7%) more than in 2020。而2021年唯一的顯著變化就是打了疫苗。英國、德國也有類似的數據。這表明疫苗不但不能防傳染,還增加了額外的死亡,而不是防止死亡。
圖一
我也不認識有人死於新冠病毒。
新冠爆發之初,好像比較厲害。李文亮也是死於新冠。
對於已經證明了有效的傳統疫苗是如此。但COVID疫苗不是這樣。
謝謝提供鏈接。我還有一些實例會在(中)列出。
恐怕會遙遙無期。FDA Says It'll Take 75 Years to Fully Release Pfizer Vaccine Data, 非常令人憤怒。https://www.reddit.com/r/BANDOFBROTHERSOFSRNE/comments/rc4vzy/fda_wasnt_75_years_to_disclose_pfizers_data_now/
謝謝解釋。
除了新冠,RNA病毒還包括艾滋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這類RNA病毒與我們所熟知的天花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的性質完全不同,後者是DNA雙鏈病毒,能產生比較穩定的抗體,它開發的疫苗是穩定的、有效的。
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嚴重包括心肌炎,血栓等等。網上看到護士說今年的Stillbirth死胎數目(指懷孕20周以後)比往年大增。政府每年都會統計這個數字,不知什麽時候可以看到2021年的。
https://goodsciencing.com/covid/71-athletes-suffer-cardiac-arrest-26-die-after-covid-shot/
這些運動員是礦井中的金絲雀,警告我們迫在眉睫的危險。他們被隱藏起來,所以那些不注意的人看不到警告。
我們隻看到運動員,因為他們在聚光燈下。無名之輩——即大多數公民——不會製造新聞。
Taiwan CDC 報告。 不知作者能否看懂這句話: ”依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分析截至 11 月 17 日之通報值與背景值(O/E analysis)之安全性訊號偵測,結果顯示不分廠牌及個別廠牌之各年齡層男性與女性之通報死亡事件數 (通報值)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 (背景預期值)。“
尤其是作者能否理解什麽是”背景期望值“。
疫苗剛問世時,大家寄予厚望。後來政府、大資本、媒體的不斷操縱和強烈的政治化,讓人心生反感。尤其是作為新的嚐試,更要好好統計和研究效果和副作用,而不是隻能唱讚歌,任何不同意見不是被貼”陰謀論“的標簽,就是一刪了之。
亞洲(日本,台灣等)對疫苗的副作用統計得比較細致,這裏呢,你(泛指)打了沒有副作用是“好事!說明你身體多好啊!”,打了副作用強烈,也是“好事!說明疫苗起作用了!” 打了沒得病自然是好事(其實也許是沒有遇到足夠濃度的病毒而已);打了得病了也得慶幸“不然還不知道得多嚴重呢!” 這樣報喜的邏輯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現在的事實證明疫苗不能防感染,那麽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疫苗。我說幹脆叫補藥就好,大家根據需要自己決定打/不打,以及打的頻率。如果疫苗真的防止感染,我不反對一定程度上的強製,因為這就是公民責任了,不打的人真的就是‘行走的病毒”了。
從總體上,我覺得這次的”疫苗“依然是很正麵的科學突破,短期內提升了受眾的免疫力,減緩了疫情。而且有心理層麵的幫助:打了疫苗的人們可以放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婚禮、畢業典禮;看喜歡的球賽或博物館;和家裏的易感人群(比如祖父母)聚會,等等。
但是,當政府一味屏蔽不利的信息,強推打針,並以工作或健康保險來要挾,就過份了。這樣做隻能物極必反。且不說拜登的企業強製令被受阻叫停,就看大家對第三針的反應便可知:從搶打第一針如同搶六合彩,到第三針的疑惑和猶豫,便可看出人們的警醒和思考。
小小的疫苗被濃濃地塗上了政治色彩,並以此分裂了人群,真是疫情之外的雪上加霜。
我也寫了篇《新冠疫苗無用論》,當然我僅僅是從免疫學的基本原理論證疫苗的種種怪像,認為這是一個徹底失敗的疫苗。不像樓主收集了這麽多各國的資料。
我這次打疫苗,主要是對病毒太恐懼,而且對疫苗理論認同。但是現在看疫苗結局並不好。
初期武漢病毒爆發也很多輕症,死亡率也就不超百分之五吧,我猜?。後來死亡率降了,有可能也是大家疏遠,隔離,戴口罩造成,疫苗在降低死亡方麵的貢獻也隻是模糊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