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隨感(上)
文章來源: YangLin642021-12-12 02:07:00

武漢肺炎,如今官方名字叫新冠肺炎,英文名COVID-19。自從2019年底再武漢爆發,迄今已經整整兩年。圍繞著防疫、抗疫、病毒源頭,封城、用藥、強令口罩、強令疫苗,演變成一場政治抗爭。

一、染疫

八月初的周末,我們隨著一幫年輕人去Santa Barbara 附近的Lake Cachuma露營,回來的當天妻子就感到不舒服,發燒。第二天(星期一)她居然照常去上班。一到學校,學校負責人就讓她回家並檢測冠毒,她拖到傍晚才在我的催促下作了檢測。第二天早上檢測站打來電話,說是陽性。她得到陽性的結果後,馬上告訴露營的朋友,他們檢測都沒有問題。後來妻子說,是露營前她的打了疫苗的同事傳給她的。她恢複得挺快,到了星期三就基本上沒事了。本來檢測站告訴她星期一可以去上班,但後來CDC打來電話,說是星期三才可以去上班。

星期一晚上開始我也覺得不舒服,發燒。去作了檢測,15分鍾後就得到了陽性的結果。我的體溫在星期五恢複正常,但喉嚨還是不舒服,食欲也不太好。到了周末,喉嚨已正常,但食欲不振加上一點頭疼,一直持續了好幾天。到了星期五,情況變得更糟,沒食欲,頭疼,心悸。晚上睡覺稍微蓋一點就發熱,但體溫正常;一個晚上都沒怎麽睡著,到了天亮才開始睡了一覺,醒來已是11點多,也不想吃。喝了一杯橘子汁以及一丁點堅果,晚上稍微吃了一點。星期天早上吃了一個牛角麵包及一杯牛奶。星期天晚上我恢複了正常。體重掉了6-7磅。

我們一直沒有打疫苗,最初主要是出於幾點考慮:一、我向來不跟風,對新鮮事物持審慎的態度。況且疫苗還沒有通過的審核批準,mRNA疫苗的後遺症還不得而知;二、關於疫苗的副作用方麵的消息,一直被主流媒體屏蔽。我對於不讓公開質疑的事情都持有非常懷疑的態度,因為科學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中進步的;三、我們認識一些染過病毒的,並沒有出現意外,其中有100多歲的老姐妹,名人有約翰遜、川普、朱利安尼等。誠然如此,在前麵的半年多裏,我也沒有在微信的朋友圈上轉貼反疫苗的文章。

有朋友問我不接種疫苗是不是因為川普號召不接種疫苗?這簡直使我無語。我不知道他們看的是什麽新聞。川普一直是提倡接種疫苗的,他有些好大喜功,疫苗是他任期內研發出來的,算是他的政績之一。他在八月份的Alabama集會上還號召大家打疫苗,遭到不少會眾的噓聲。他連忙解釋不是強製。

二、失效的疫苗

隨著接種疫苗的人越來越多,發生的怪事也越來越多。一、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時常聽周圍的人提及,有些反應挺大。接種的不良反應,以前的疫苗也發生過。但這次的不良後果都被主流媒體(包括社交媒體)屏蔽。有些人接種疫苗後心髒出現問題甚至死亡,尤其在年輕人當中。二、接種疫苗後照樣還會被感染並傳給他人。三、接種一針後又要接種第二針,後來又說還要繼續第三針。現在看來還要接種第四、第五針……。

疫苗自問世以來,其目的就是預防被某些流行病的感染。比如,天花、瘧疾、小兒麻痹症、麻疹等,曾經在世界各地流行。如今幾乎絕種,就是疫苗的功勞。疫苗就是使接種者對特定的病毒產生抗體,而不會誘發疾病。即便現在Google英文的vaccine,頭條就顯示:

A substance used t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and provide immunity against one or several diseases, prepared from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 disease, its products, or a synthetic substitute, treated to act as an antigen without inducing the disease.

一種用於刺激抗體產生並提供針對一種或幾種疾病的免疫力的物質,由疾病的病原體、其產品或合成替代品製備,經處理可作為抗原而不誘發疾病。(Google 翻譯)

維基百科關於vaccine的第一句話是:

A vaccine is a biological preparation that provides active acquired immunity to a particular infectious disease.

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劑,可提供針對特定傳染病的主動獲得性免疫。(Google翻譯)

也就是說,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不應該再會感染新冠。然而,接種了兩針乃至三針的人,照樣感染、還會傳播。這就失去了疫苗的意義。

這次疫苗與以往的疫苗的不同在於,這次的“疫苗”不但要接連地打,而且還不能預防感染。CDC為此還修改了疫苗的定義,從“a product that stimulates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to produce immunity to a specific disease”(一種刺激人體免疫係統對特定疾病產生免疫力的產品)變成如今的“a preparation that is used to stimulate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diseases.”(一種用於刺激人體對疾病的免疫反應的製劑)。他們的辯護詞是,疫苗本來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免疫。這純粹是狡辯。參見Miami Herald.

Joe Biden,Anthony Fauci,Rochelle Walensky,Bill Gates等人在疫苗出來之初,信誓旦旦地告訴人們,打了疫苗之後病毒就不會傳染,生活很快會恢複正常。當接種了疫苗的人被感染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又告訴人們要打加強針。打了第二針之後,發現照樣無效,又告訴人們打第三針。如今Omicron出來,第四針又要出籠了。這幾個名人先後自相矛盾的講話被人剪接在一起,在Rumble上可以看到。

我沒有查到接種了天花疫苗的人被感染天花的例子。即便有,也是非常極端的個例。沒有人因為接種了這些疫苗後得了病而用疫苗的“防疫”定義去挑戰疫苗的功效。雖然由於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反疫苗的呼聲一直不斷。

以前也有強製的疫苗,但它們都有如下特點:1)傳統疫苗,2)致命傳染病,3)疫苗防止傳染,4)低變異。新冠mRNA疫苗沒一條符合的。以前的疫苗都是經過幾年的試驗及臨床測試之後才送交FDA批準。這次FDA對mRNA疫苗的批準開始也持謹慎的態度,但在幾位成員的辭職之後,FDA的一改以前的謹慎。

接種了疫苗不能免疫,就改疫苗的定義。有一個段子說得好:

從一開始的疫苗接種率達到“68%以上“就可形成群體免疫;改口為接種率”80%以上“,再改口為”95%以上“。從1針改為2針再升級為3針,最後改口為每半年補一針。從接種疫苗防感染,改為防發病,再改為防重症,最後改為防死亡。

另一個段子也差不多:

如果(接種疫苗的人)沒被感染,是疫苗起了作用;如果被感染了,是疫苗沒讓他重症;如果重症了,是疫苗沒讓他死;如果死了,那是他有基礎疾病,甚至怪罪於沒打疫苗的人。

CDC把第二針之後14天內死亡都算成不是完全免疫的,這樣跟疫苗沒責任了。但是實際上大部分副作用包括死亡都是接種完幾天到1-2周內出現的。算covid死亡時候就把所有染疫者算成covid造成;與疫苗死亡有關的就盡量算成其他原因。再加上big tech一通封殺禁言操作,媒體及政府完全沒有公信力。

根據台灣11月18日的統計數據,死於疫苗人數累計1098人,而死於新冠的人數隻有848人(圖一)。美國沒有相應的數據,但從整體死亡人數及死於心髒病的人數來看,今年死於心髒病的人數顯著增加。根據CDC的數據,2019年死於心髒病的人數是36.08萬,而今年死於心髒病的人數已經超過60萬。今年的總死亡人數過了28.6萬,超過2018年的最高數字。去年的總死亡人數是25.3萬。今年死亡人數更新來源於網站United States Death Statistics in 2021,也可以從Graphs and maps查閱。

澳洲政府公布的provisional(可能還會修訂/增加)整體死亡數據,到八月底為止,(同時間段相比)This is 4,791 deaths (5.1%) more than the 2015-19 average and 3,542 deaths (3.7%) more than in 2020。而2021年唯一的顯著變化就是打了疫苗。英國、德國也有類似的數據。這表明疫苗不但不能防傳染,還增加了額外的死亡,而不是防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