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論體係
作者:逍遙禪
這套佛教理論體係,是逍遙禪經六祖慧能點化、觀音菩薩教化、彌勒佛傳授,在佛力加持下親自體悟寫成的。它完善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教理論體係,詮釋了佛教博大精深,與釋迦牟尼佛留下的佛經和教法一脈相承,觸類旁通儒釋道和各種宗教哲學。
這套理論的誕生,為實現世界文化宗教哲學的大融合,建立世界道德文化聯盟,消除意識形態的差別,推進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德真理社會,實現萬教歸一、道德真理、奉天行道、世界大同的目標,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套理論分為三個部分:
1、佛教理論的豎分(十法界和各種道的修行)
2、佛教理論橫分(妄想、心識、覺心、悟性、圓融)
3、靈覺和悟後修行
十 法 界 悟 覺 十 八 界
四 佛 :真空妙有 六性 六用 六識 六根 六塵
聖 大乘:本心本空 見性 見 眼識 眼 色
道 二乘:緣起性空 聞性 聞 耳識 耳 聲
小乘:清淨光明 嗅性 嗅 鼻識 鼻 香
嚐性 嚐 舌識 舌 味
三 天 人:至善 覺性 覺 身識 身 觸
善 阿修羅:善、爭鬥 識性 知 意識 意 法
道 人 :善惡不定
三 畜生:癡 化身佛:善心、慈悲心
惡 餓鬼:貪 報身佛:清淨、光明、智慧
道 地獄:嗔 法身佛:心如虛空、本心、本空、本源
-----------------------------------------------------------------------------------------------------
注:上圖因為格式的緣故,放到博客後,右邊難以調齊,附文字如下:
(由下往上讀:六塵、六根、六識合稱十八界)
六性:見性、聞性、嗅性、嚐性、覺性、識性
六用:見、聞、嗅、嚐、覺、知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第一部分豎分:十法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1、三惡道的地獄道是因為人的嗔恨心造成的,餓鬼道是因為人的貪婪心造成的,畜生道是因為人的癡迷心造成的。也就是貪嗔癡三毒造成三惡道。
2、人道屬於善惡不定心,天人屬於大公無私的至善心。人道和天人道,都要修行戒惡行善的善心善念善行,修行善心圓滿的至善就是天人。人有善心,必然感召善神諸佛菩薩相助和護佑。與諸佛菩薩相應,就能隨佛往生,成就往生道。
3、聲聞小乘道,是修行聞思修的自淨其意”。修行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修行苦集滅道的四諦法,修行四禪八定(前四定),最終成就常樂我淨的光明智慧的真心(佛心),依光明智慧的佛心成就阿羅漢道。
4、緣覺二乘道,是從十二因緣開始修行。
也就是要明白人的生老病死過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也就是說人都是隨無明業識的業力牽引而行,找到自己的業力因緣而投生(識),入父母精子卵子結合體而作胎(名色),胎兒長成六根具足,出生後開始接觸外界,接觸外界就會有感受,有了不同的感受就有喜歡和排斥,喜歡的就抓取,貪戀獲取就會形成新的業力,新的業力生成,我們就會繼續不斷的被業力牽引而不斷的生死輪回。
因此,要想免除六道輪回,就得破除貪戀的愛取有,也就是破除貪嗔癡慢疑的我執,破除了我執,切斷了善惡業力的牽引,覺悟真心(佛心)光明智慧,最終破除無明妄想佛心)光明智慧,最終破除無明妄想業力,才能跳出六道輪回。
因此,緣覺二乘依破見惑、思惑、無明惑三惑為主,以戒定慧對治貪嗔癡,以覺悟光明智慧的心性,破除無明妄想業力,最終成就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辟支佛。
5、大乘菩薩道有二種:
一是從光明智慧心的覺照開始,也叫般若行”,“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心經)即是本心本性;“用智慧心觀照,照徹內外,即見本心本性(壇經)”。
二是從空入手,身空、心空、性空、法空一切空,但意識空、心空並不是“性空”,因為“性空”離不開智慧,“空性離不開覺性”,也就是說,空性與覺性是一體的“空覺一體性”,空性與覺性智慧是一體的,因此才說“性覺必明”,“一切諸如來、皆以智慧覺”。。。。。。“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道關”。
6、佛道也有兩條道:
一是有部,從小乘人證得的光明智慧心入手,覺悟真心本性,直接證照寂寂照”的大圓滿,發揮真空妙用的如來藏性就是佛道;
二是空部,從大乘人證得的本心本性入手,在本心本性中升起光明智慧的覺照,證“照寂寂照的大圓滿,再證“三身四智五眼六神通的如來藏性。
7、禪宗可以說是上乘道或者說是佛道,而禪宗頓法是一種特殊的法門:教外別傳、以心傳心。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傳這個法門時,迦葉尊者已經是覺光明智慧心性的阿羅漢了,在佛的加持下一悟至佛地”,也就是用光明智慧心照徹內外,馬上到達了“無上大涅磐、圓明常寂照”的圓滿心性境界。
而唐宋以後,禪宗變成了從凡夫地修行的禪宗,大多數人隻是覺悟了真心的小乘道,或者覺悟了本心本性的大乘道而已,因此禪宗有了禪門三關之說,也就是覺真心、悟本性、覺悟真心本性。
釋迦牟尼佛講的很清楚:“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而解”,又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六祖壇經也告訴我們:“不論禪定解脫,唯論見性”。
不同的法門不同的道,隻是為了對應不同的根機,隻是與病給藥、對機說法。
圓滿的佛道隻有一種,其他的都是次第修行的過程,因此佛說:“無三乘四乘佛法,隻有一乘佛法。”
第二部分橫分:從妄想到覺悟、圓滿的道路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當下自心妄想、自心心識、自心覺清淨心、自性覺照和見本性、自性三身圓滿。自心往外攀緣著相產生了我執(貪嗔癡慢疑)和法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就屬於著相妄想;自心往外攀緣,緣根緣塵,就是心識十八界;自心見相離相,覺自心見聞嗅嚐覺知六種功用本自清淨不汙染,就是覺清淨心;自心清淨光明智慧或者連接佛心光明智慧就是自性覺照(般若);用智慧心觀照,照徹內外,就是本心本性;自性清淨體(法身)、自性覺照智慧(報身)、自性心念化現(化身)三者一體就是自性三身圓滿。
一、唯識論:
學唯識先要認識各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第八識。唯識的識,是心識,包括兩個方麵,既有心識分別作用,又有心識影像。眼識是心識在眼根的作用,同時眼識通過眼根又攝取了色相,儲存在阿賴耶識中,形成永久的記憶翻現。。。。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是如此。
隻有第七識不同,第七識是覺者的分別識,已經解脫了攀緣心識的十八界,是心能、心所識,也就是隻有覺者才能觀察到心的六種功用:見聞嗅嚐覺知;隻有覺者才能觀察到六種功用是一心(清淨心),心(個體)分別功用所見相即是第七識。。。。
觀察第八識要更難一些,必須識佛菩薩共有的佛性,因此才說“唯大菩薩和佛能知”。也就是說,第八識不是個體心識,而是佛、我、眾生一體的阿賴耶識。
認識了八種識,覺悟自性三身佛,才能轉識成智,如果沒有覺悟自性三身佛,就別談轉識成智了。這恰恰是現在唯識不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次第修行來說,用化身佛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用覺照光明智慧心的報身佛,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用本心本性的佛性(法身佛)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用自性三身佛一體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如果是一悟至佛地的頓法,直接證自性三身佛,六七五八一起轉,直接轉成大圓鏡智。因此六祖壇經上說:“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也就是說,認識了真心本性的實性,五八六七心識因即果,沒有什麽轉不轉的問題,所謂轉也隻是語言文字的方便說法。
二、心法:
所謂的“心法”,就是什麽心對應什麽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從十法界來看:有惡心惡念惡行的惡法(三惡道)、有善心善念善行的善法(三善道)、有聲聞小乘的光明智慧心的聖人法、有二乘緣覺的因緣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有大乘本心本性的菩薩法,有真空妙用的如來藏法(佛法)。
心法的關鍵是認識各種心,也是“轉”,不過不是轉識成智而是轉“心念”。一念迷即眾生,一念悟即佛。關於轉心念的問題,六祖講的很清楚:一念善能滅千年惡。這是從惡心、惡念、惡行轉到善心、善念、善行上來的,也就是從三惡道轉到三善道上來的,這裏的關鍵還是自覺,自己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是惡,而不是去指責別人的善惡!
如果想跳出善惡六道輪回,就不能起善惡心念,而是要覺自心、悟自性。。。。。。所謂覺自心,是指覺本自清淨的自心,也就是降伏了自心妄想執著分別、解脫了心識十八界的覺者清淨心;所謂的悟自性,就是認識佛菩薩共有的佛性,也就是遍及一切處的見聞覺知性。
隻有認識各種道的不同心,才能談得上轉心念”,妄想凡夫就是一種妄想執著分別心,怎麽轉也還是凡夫的我執和法執,如何明白佛法?覺悟者、圓滿者,無論當下心在何位,都可以一念轉,可以一念轉到善,可以一念覺,可以一念悟,可以一念理圓融,可以一念理事圓融。
三、見性法:
見性法是不管著相妄想、心識十八界和唯識,也不管各種心法,也不管戒定慧和淫怒癡,隻管當下識不二佛性。因此六祖才說“不論禪定解脫,唯論見性”。
凡夫妄想執著的那些善惡、對錯是非、戒律等等的一切法執和我執,統統與見性法不搭邊。。。。。。當下識不二佛性,當下用不二佛性,你來論禪宗頓法。。。。。當下不識、當下不會用不二佛性,禪宗人連理你都不會理你。因此說:“禪宗頓法非上根利器不能承受”。
也就是說,禪宗頓法是專門接引上根利器的法門,不對中下根性的人說,其實禪宗也根本不說什麽,觀察你的一言一行(是法住法位),冷不丁的一句話,就完全知道你是不是修行禪宗頓法的根器。
第三部分:靈覺和悟後修行
一、何為靈覺?
認識這個靈覺時,先降伏自心妄想(破除我執和法執),解脫心識十八界(包括意根、法塵、意識),就明白自己的心靈(靈覺)了,這個靈覺有見聞嗅嚐覺知六種功用,但又無形無色無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因而說“心空”。
這個靈覺可以通達一切心性,通達佛心光明智慧就名為真心,通達佛性就名為本心本性,通達一切眾生心性就名為通靈。而靈覺本就是通達佛菩薩和一切眾生的,因此名為“佛我眾生一體”,也叫自性三身佛!這個靈覺不僅可以通達一切心性,還可以通達萬事萬物萬靈,因此說有情無情,同種圓智。
祖師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馬祖道一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時,再跟你道”等等。
這個靈覺也叫靈性或者叫自性,通達天人心性名為天性,通達聖人心性名為真心真性,通達菩薩心性名為本心本性(佛性),通達佛的心性名為清淨自性三身佛,通達不同的心性名為不同的道
這個靈覺通達一切心性,就可以同一切心性共同作用,與天人心性共同作用就是天眼神力,與聖人光明智慧心性共同作用就是慧眼慧力,與菩薩心性共同作用就是法眼法力,與佛共同作用就是佛眼佛力,與鬼道眾生共同作用就是附體鬼力,與保家仙共同作用就是仙附體仙力。
這個靈覺不僅可以通達一切心性,與一切佛菩薩眾生共同作用,還可以在自己身體六根作用,覺者為六神,迷者成六識,攀緣著相成妄想。因此說成佛成聖的是它,讓你妄想輪回六道的也是它。
二、如何悟後起修?
悟有三種:一是悟真心,二是悟本性佛性,三是覺悟真心本性。
憨山大師說:“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這是第一種悟真心。
心經上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壇經上說:“用智慧觀照,照徹內外,即見本心本性”,是第二種悟本心本性。
壇經上說無上大涅磐,圓明常寂照”,這是第三種覺悟真心本性。
悟真心,依真心修行;悟本心本性,依本心本性修行;覺悟真心本性,依真心本性修行。這都是實修實證,也都是依真心本性的自性修行。
依具心本性的自性修行。
為什麽悟有三種?是針對三種根機的人說的。。。。實際上是一即三、是三即一。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陽,對小乘人說太陽的光明智慧(智慧報身),對大乘人說清明的天空(本性法身),對上乘人或者佛乘人說太陽照耀下的天空、天空中有太陽(照寂寂照、法身報身一體),因此佛說:無三乘四乘佛法,隻有一乘佛法。
宗門不宗門的不重要,無論是禪宗、淨土還是密宗,隻要你開悟了,覺悟的真心本性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