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國 Moshang USA

獨立快捷的時評和美國生活信息谘詢
個人資料
正文

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逃離(1)英格蘭都鐸王朝

(2023-05-07 19:57:06) 下一個

第一期 英格蘭都鐸王朝

 

01. “殺妻狂魔”亨利八世

 

16世紀,開啟人類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時代方興不久,在這個世紀西班牙將打造出他們的無敵艦隊(The Spanish Armada )稱霸全球,國力一時無二。16世紀初的英格蘭,隻是歐洲的二線國家,正處於都鐸王朝(Tudor House)時期。

 

當時天主教在歐洲已經延續千年的主導地位,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王都需要受羅馬教廷的約束,天主教(Catholicism)教會勢力乾綱獨斷的地位,也滋生出腐敗和貪婪,總歸逃離不了月盈則虧的規律。

 

宗教改革的期盼呼之欲出,時勢造英雄,直接觸發是德國人馬丁·路德,也就是基督新教的創始人。他公開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1517年馬丁·路德把自己撰寫的《九十五條論綱》直接訂在教會門上,拉開鬥爭序幕,很快這股思潮傳遍歐洲。

 

馬丁·路德和《九十五條論綱》 來自維基百科
 

英國那時候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這個王雖然江湖外號“殺妻狂魔”——6個老婆被他砍頭的都有2個,求證心理陰影麵積——但是在做宗教改革上可是比對老婆手段溫和多了。

 

亨利八世 來自維基百科

亨利八世因為想要兒子想瘋了,第一個皇後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隻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就是後來的“血腥瑪麗(Bloody Mary)”,就開始各種作,想方設法要休妻,離婚娶自己的情人,也就是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媽,安妮·博林(Anne Boleyn)。

 

雖然隻是16世紀,但是國王離婚也是要組織批準加多少還得博得一些民意加持才有戲。而當時英國是個天主教國家,組織上發話了,羅馬教皇不同意他離婚。話說英格蘭國王私生活有教會管著,對應的中國,明朝皇帝還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全天下美女無限量供應。

 

亨利八世也不是吃素的,不讓我離婚?那就跟你們羅馬教廷離婚。當時一位新教(Protestant)神父表示願意幫助他主持離婚,於是一個離婚推動了英國轟轟烈烈的脫離天主教的運動。亨利八世宣布,英格蘭皈依新教,教堂從之前歸屬羅馬教廷,從此由國王直接掌握。

 

在民間,馬丁·路德等人也借助當時科技的新發展印刷機的出現,大力推動新教聖經在全歐洲的傳播。在此之前,沒多少人能讀到真正的聖經,而這個技術發明,就猶如16世紀的智能手機iPhone的橫空出世,助力新教勢力的蓬勃發展。

 

不過亨利八世也沒有硬著脫鉤,他采取了中間路線,儀式上大量保留天主教的傳統,而教義上則推廣新教。舉個例子,我們在歐洲看到的大教堂,但凡金壁輝煌,藝術裝飾無以倫比精湛的那些,都是天主教教堂,譬如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等。而相比之下走簡約風格,隻有幾麵白牆的,就是新教教堂。但是英國的大教堂就選擇了包容兼顧,所以像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種建築,我們既能看到在風格上保留天主教教堂的華美裝飾的痕跡,也能發現教會儀式走的是新教路線。

 

這個轉變也讓亨利八世的孩子們,除了大女兒瑪麗是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從伊麗莎白開始就都成了新教教徒。這給後來圍繞繼承人的宗教信仰的宮鬥,埋下定時炸彈。當然要是跟再後來斯圖爾特王朝(Stuarts)百年的血光之災相比,又是小巫見大巫的差異了。

 

同期在歐洲大陸,新教挑戰天主教的方式則激進得多,這帶來暴力革命和天主教勢力的反撲,數千人被迫害殺死。對比一下曆史就不難發現,英國文化從傳統上講究妥協和循序漸進的痕跡很濃,這自然也深遠影響了後來的美國,從根子上就有著這種內斂和契約精神。

 

 

02. “血腥瑪麗”

 

亨利八世前腳剛剛砍了伊麗莎白的老媽,這個未來的女王3歲就失去了生母,後腳就迎娶簡·西摩(Jane Seymour)進宮。新皇後倒是蕙質蘭心,可惜結婚一年多,就在生孩子難產後遺症的折磨下撒手人寰。她給亨利八世留下了唯一的男孩,之後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VI)。

 

愛德華六世(Edward VI)來自維基百科

我們從500年後的曆史長鏡頭看,亨利八世當年改英國為新教國家的過程,自然有著陰差陽錯的偶然成分,但是卻幫世界締造一個新世界的偉大文明,推下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隻是,無論是他自己的王族,還是後來一、兩百年的英國人民,卻因此飽經內亂和戰爭。文明的進程真可謂蜿蜒曲折,路漫漫上下求索。16、17世紀的歐洲曆史,就是一本天主教和新教之間,明爭暗鬥互殘迫害的曆史。

 

亨利八世對幾任妻子不乏始亂終棄的操作,這也給他自己的女兒們帶來命運的沉浮。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懲罰報應到他唯一公開的愛子身上(據記載,還有個私生子),愛德華六世在9歲繼位,15歲就病逝。這讓他的大姐瑪麗意外成為英國的首位女王。可惜並不是在成長經曆中遭遇冷落、打壓、迫害的人,到了成年之後就懂得以德報怨的道理,瑪麗的執政手段恰好證明,這樣的人同樣會走上以暴製暴的路線。

 

瑪麗自己信奉天主教,在父親和弟弟當王的期間,隻能通過私下的途徑來維係她的信仰。這個經曆卻堅定她成為女王之後,要鏟除異端的決心。英國全境範疇迫害新教徒的運動開始了,瑪麗一世一聲令下,兩年內活活燒死了300多男女老幼的新教徒。這種刑罰過程往往長達1個多小時,被火刑的人的淒厲的尖叫和痛苦的掙紮,給圍觀者殺雞駭猴的警示。碰上有良心的執行官,他們可能會幫助勒死犯人,減輕他們的痛苦。

 

瑪麗一世 來自維基百科

“血腥瑪麗”的罵名,從此定格在史書。但是客觀來說,這裏麵也有曆史是勝者書的成分,因為跟16世紀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的君王皇帝比較,她這個記錄算“斯文”的了。從她後來放自己新教徒的妹妹一碼的操作上,也可以看出來她的血腥程度還沒有超越天際線。

 

當時瑪麗確實差點把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砍頭,伊麗莎白是新教徒,這妹子都被關進倫敦塔了,命懸一線。但是人家有才啊,雖然都進了那年頭的英國秦城,但是一封又一封寫給姐姐瑪麗的書信沒斷過。可能是她給姐姐的改過自新救命書寫得好,或也加上命不該絕的運氣成分,最後關頭被心回意轉的老姐沒有簽砍頭令,僥幸保住了性命。這個九死一生的轉變,也為英國成就了一代勵精圖治改變國運的女王。

 

所以好好學習還真有點用,看看就是生在王家,多喝幾口墨水,關鍵時刻還能救命,比稻草的作用靠譜多了。捧伊麗莎白才華最離奇的傳聞莫過於,說莎士比亞其實是個杜撰的人物,他的作品大多是伊麗莎白寫的。這是假的,不過伊麗莎白從小是天才兒童,精通法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等多門語言,倒是真的。

 

 

03. 童貞女王伊麗莎白,英版的誰說女兒不如男

 

雖然說當下一些“男女平等”的大躍進工程招人煩,但是在伊麗莎白那個時代,一個女人要在男人的世界抗擊偏見打開一片天地,還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伊麗莎白從出生開始就被自己重男輕女的爹給挖了一個命運的大坑,也被剝奪過王國繼承權,但是最後還是打破了各種不可能,在她姐姐兩次假孕(phantom pregnancy)並死於卵巢癌後,很有傳奇色彩地繼位。

 

公元1559年1月15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國女王,開啟了她44年的統治曆史,將是英格蘭都鐸王朝最後一位英王。

 

伊麗莎白一世 來自維基百科

25歲登基的伊麗莎白,年輕、漂亮、睿智,還有著從小豐富的委曲求全生存能力的鍛煉,這讓她擁有那個被男性主宰的王的叢林中,少見的隱忍和顧全大局的特質。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她的耐受力,伊麗莎白三歲就失去了生母,那是還無法記事的年齡。作為女王她有條件了解打聽到關於母親的一些往事,然而其父親砍頭母親的現實,讓她一輩子都不可以公開評論、也不可能給母親正名。但是,她一直帶著刻有母親名字首字母的項鏈,親緣血脈自然產生的一生的牽掛不言而喻。

 

王的征途已經司空見慣了,女王的征途則隻有她姐姐不太成功的7年的經驗。跟姐姐不同,伊麗莎白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這自然促銷了歐洲各國王公貴族排隊求婚的業務。問題是伊麗莎白有自己的想法,她要完成將國家從舊教天主教向新教轉變的宗教改革,而歐洲各國當時大多還是天主教國家。所以盡管表麵看起來自己的追求者無數,但是能符合新教徒又條件匹配的候選人,則寥寥無幾。

 

還有另一個微妙因素。伊麗莎白最著名的一生最愛是從英國秦城倫敦塔結識的患難之交,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不過這位伯爵的兒子,也是篡位叛臣之子,還結婚有妻子,而伊麗莎白左膀右臂地位的重臣也竭力阻止兩人結合。達德利的發妻在家中意外跌倒摔死後,還給兩人帶來最大的信譽危機,認為是女王和達德利合謀謀殺的謠言一時難平。伊麗莎白一世於是發表了自己最著名的一次演講,宣布自己“童貞女王”的稱號,“我嫁給了英格蘭,是我的子民的母親”。

 

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左)伊麗莎白一世(右)
https://www.english-heritage.org.uk/visit/inspire-me/blog/articles/queen-elizabeth-and-robert-dudley/

伊麗莎白執政的44年,被譽為英格蘭曆史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前30年尤為成功,經濟實力增強,這很大程度要得益於新教的推廣。此前的天主教讓社會財富高度集中在教會,並不參與流通。而新教的實行,帶動了財務抵押向社會分配的過程,這幫助英國出現了一批鄉紳階級,也就是當時的中產階級,為後來的資本主義萌芽累積了社會資源和條件。英國文藝複興被推向高潮,哲學、文學、藝術和建築等領域大師級人物輩出。我們耳熟能詳的偉大的文學家、學者譬如斯賓塞、莎士比亞、培根這些人,都出生在那個時代。那時候的英國對美洲大陸也已經躍躍欲試,1584年,伊麗莎白一世允許英國冒險家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到美國建立殖民地,這就是今天弗吉尼亞州(Virginia)名字的由來,以紀念這位“處女女王”而命名。對外貿易發達,海外影響力大漲,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勝利,讓英國一舉躋身歐洲強國。

 

伊麗莎白在29歲那年得了天花,經過一天一夜的昏迷之後,卻大難不死。順便說一句,天花的致命率也是20-30%,不是完全的絕症。但是為了掩蓋留下的臉上的小疤痕,伊麗莎白一直使用白色化妝品塗抹臉部,可能裏麵含有水銀之類的有害成分,常年累月下來,晚年的伊麗莎白脫發嚴重,需要帶假發掩蓋。而在16世紀末期,歐洲發現了糖,王室貴族圈開始流行用糖膏塗抹牙齒。這些以為自己追求新鮮時尚的上流社會,自然是得了高級富貴病,伊麗莎白也是其中之一。這造成她晚年牙齒焦黃發黑,還掉了不少,說話漏風讓人甚至聽不清她要表達什麽。身體的滑坡也帶來判斷力下降,不奇怪曆史學家們對伊麗莎白一世最後15年的執政頗有爭議。

 

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引發了無數民眾流淚思念,和真誠的紀念,同時代任何君王無法與之匹及,民心所向可見一斑。

 

繼承她王位的,則正是被她囚禁19年、最後依然被砍頭的表妹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大兒子,詹姆斯一世(James I)。他是統一英格蘭、蘇格蘭打造大不列顛國的第一位王,但也是英國進入動蕩百年的斯圖爾特王朝的開始,期間將發生30年戰爭、英國內戰、黑死病之後的最大瘟疫、倫敦大火,等等曆史大事件。

 

(未完待續)

 

後記:本來想寫一篇《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逃離-建國先賢的故事》按照文章標題去深入了解一下那段曆史,但是一不小心自己在時間坐標軸上降落早了幾百年,需要幾篇文章才能寫到原計劃想說的主題。請耐心等待,且聽一一分解。

 

https://www.youtube.com/c/MOSHANGUSA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火眼金睛☆ 回複 悄悄話 動輒冠以人類曆史上最什麽什麽的有些過了。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從公元六世紀左右,基督教在歐洲做大,歐洲逐漸成為教會與王權的雙軌製統治,整個歐洲隻有羅馬教皇被稱為皇帝(emperor),而各國君主隻是國王(king),各國不得不給羅馬納稅,你也許能逃避給國王的納稅,但不能逃避給教會的納稅,因為教權高於王權,這是當時的常識。
在這種體製下,教會可以動員歐洲其他貴族對某個國王實行製裁,尤其是宗教黑暗時期。
其實亨利八世並不是宗教改革的概念,因為聖公教與天主教從教義上並沒有什麽區別,但建立聖公教讓英國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不再是雙軌製,這對英國的發展並不是沒有影響。
當時的羅馬教廷已經開始衰落,因為沒錢了(十字軍戰爭早就徹底失敗了,教廷甚至賣起了贖罪券騙錢,這是路德與教廷分道揚鑣的原因),教皇不得不受到西班牙王室的控製,比較當時西班牙是歐洲第一大國,王權開始高於教權,至少西班牙的王權,歐洲走入了宗教黑暗的末期。既然是西班牙控製羅馬教會,不同意亨利八世與當時西班牙國王菲利普的舅媽的離婚就是必然的,因為亨利八世與西班牙凱瑟琳的婚姻是西班牙影響英國的方式,盡管當時英國是小國窮國,但也是個國家,整個歐洲的貴族階層都是親戚,這種婚姻模式具有保證歐洲和平的作用。
最終在十六世紀羅馬有了宗教改革會議,等於接受了很多當時路德當年提倡的東西,但不承認新教的教義(拋棄教堂),形成如今的天主教。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雖然這些曆史都知道,但你的英國簡史還是寫得非常有趣、簡單明了,我剛剛知道伊麗莎白一世的畫像為什麽臉都抹得那麽白。期盼下一集。
陌上美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誠信' 的評論 : 對 我寫的 謝謝喜歡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點讚繼續!
ahniu 回複 悄悄話 頂。
可以加上 Magna Carter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是你自己的作品? 了不起。 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生動有趣。

謝謝分享。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蘇格蘭瑪麗女王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姑姑的外孫,是她的表侄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