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及人物曆史背景
【摘要】今年出品的《裏根》的電影,70歲的裏根扮演者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逼真再現了裏根總統的嗓音和演講時的儀態和氣場。當一個個經典的曆史鏡頭畫麵,活靈活現地還原在大熒幕上時,這讓人們觸景生情的懷舊感,再加之被當下美國的現實危機感催化,令人百感交集。
時隔40年之後,左派也漸漸放下了對裏根的激烈批評,畢竟誰也不能過度對抗民意的堅決;誰都難忘距離我們時代最近的這位,總是能帶著美國讓自由朝氣蓬勃地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總統。
裏根執政,經曆過不少起落和宏大的曆史事件。電影選擇了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之一作為開場,即上任不久之後的1981年3月,裏根遇刺。
裏根的時代,依然是全球主義思路,但也情有可原,當時畢竟還沒有後來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和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的教訓;也沒有今時今日這樣,無限的全球化對美國中下層深重的衝擊。
兩任結束離開白宮的時候,美國民眾對裏根總統依依不舍,把他的副總統選成新總統,這就是對裏根主義最高的致敬,人民希望看到他“第三任”,於是在1988年的大選中選擇了老布什。
裏根的地位是因為贏了冷戰,並且扭轉了美國人半個世紀相信政府的習慣,帶來保守主義的複興。但是他的執政並不是完美無缺,大赦幾百萬非法移民讓民主黨食髓知味的1986 IRCA法案,也是在他手下過掉的。加州就此開始淪陷,而我們現在是麵臨美國能否逃脫同樣命運的關鍵道口。
作為反蘇聯的強手,裏根帶領的美國及盟友,在正麵戰場上贏了明麵上的所有關鍵的無硝煙的戰爭。包括流芳百世的在柏林牆前高呼,“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收獲了一枚最讓人意外的學生,前蘇聯的這位總書記。
但是,共產主義,恰如蘇聯曾經計劃的那樣,開始更為隱秘地滲入到美國各處。在沒有陽光透射到的暗處戰場,經過幾十年的運作,他們似乎越來越有可能實現這一切。
或許裏根總統從未想過,共產主義首先端掉的居然是他的第二故鄉,美國最富饒美麗得天獨厚的加州——從40年前出品牛仔精神,到今天成為一切極左政策的動力機車。
意識形態的較量,從沒有停歇的一刻。
了解裏根的時代,可以排遣一些對當下的焦慮,也可以幫助思考,是什麽原因讓裏根實現將整個國民從依賴政府長達半個世紀的思維模式裏走出,調轉成保守主義的複興。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40多年前,從裏根主義開始。
在影片結束的時刻,已經完成2屆任期,離開華盛頓回歸加州田間一年多的裏根總統,卻被診斷出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他的保鏢也是CIA特工吞吐之間跟他艱難地表述完全這些情況,並告訴裏根,今後他再也不能享受自己一生醉心的策馬揚鞭了。
老總統沉默片刻,難過中又篤定地回答了一聲,那我們就騎最後一程吧。
此刻,《帶我回家,田間之路(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大山媽媽》的雄渾豪邁的音樂響起,在加州草場廣袤的天地間,這位屹立在冷戰關鍵時刻的曆史中的偉大總統,完成了自己一生最後一趟騎行。
此情此景,天、地、人和天籟之音,渾然一體,催人淚下,思緒飛揚。
這是電影的終點,也是裏根總統向大眾的謝幕,一位跨時代的總統,終也將淡出公眾視野。
裏根晚年的最後十年,經受著阿爾茨海默病痛的折磨,不再有照片或者視頻流傳。依然是南希與他朝夕相守,直到走向人生的終點。
第一夫人南希對裏根總統披蓋美國國旗的靈柩的最後一吻,也給人類的愛情境界和家庭紐帶,奉上了淒美又至高的挽歌。
氣勢恢宏的難忘時代,聳立的山巔之城,和絕世動人的愛情,總統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