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掃除布置家,順手發現一些文物,包括初、高中畢業證,甚至高考準考證。關於高考可以去聽胡夫智庫的餘茂春教授的播客點評,我這裏隻順便說說美國應景的流行話題,驕傲月(Pride Month)。
準考證上是我高三時拍的照片,難怪當年大學第一天報道,室友們納悶,咱們大學居然搞男女混住嗎?!!這種被人當成男孩的經曆貫穿我小學高年級和整個teenager時光,記得自己9歲開始就堅決不肯再穿裙子,也巴不得被人當成boy。
順便說一句,我公布的任何個人信息,都是先被某股勢力人肉曝光,敵人都拿到了,也就沒有隱藏的價值了。不過我也不會害怕這類網絡白色恐怖心理施壓(參考前文)。
我們小學的號鼓隊,隻有男生才會被訓練老師分配去吹號。但我就是小號手之一。還記得有次在操場訓練,校園圍牆外傳來,“打倒___,油炸鄧小平”的口號。孩童的我不懂複雜的政治和國際風雲環境,隻懂一葉知秋,80年代要謝幕了。一個時代正與中國人遠行。在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也有美化變性的少兒讀物。好在無法跟現在藍區的美國小朋友們接觸的內容比賽密度。印象深刻的有本書,講一個小騎士白天是個小公舉,晚上成了帥帥的俠客,專鬥夜光大盜。那種忽男忽女的颯爽之氣,對幼年時代我這樣的孩子有極大的神秘好奇和誘惑力。一本簡單的圖畫書都能讓我念念不忘,那麽可想而知,美國當下這股風潮掛起來,能錯亂多少少男少女朦朧的gender取向方麵的心智。進入大學和來美國留學之後,再長若幹年,再也沒有人會判斷錯我的性別了。 慶幸當年生活中沒有類似鬥派(woke)文化思想的控場,否則以我的情況十之八九會被慫恿拉去變性。酷的解脫嗎?NO,如果走了那種路隻會給我帶來終生遺憾。也不會有自己的可愛孩子們了。
現在追趕這波潮流的人裏麵,Tom boy類型而被忽悠到變性手術一步的,必然有部分將來會追悔莫及,而且這種選擇不再可以逆轉。
有活生生的例子。一些深受美國自恨教育影響的青少年,憎恨自己國家的曆史、把自己的膚色自動當成”特權“,為了這種“原罪”而沉迷於學校灌輸的一些左翼文化途徑,以為能獲得“救贖”。視頻中的這位23歲的當事人,Helena Kerschner(海倫娜·克施納),15歲的時候因為深受”原罪“教育洗腦,而自己又無法改變性取向或者天生的膚色,則選擇了用變性去“脫罪”。成年後,她越來越後悔自己年少無知時候的決定。
為了警示後來者,她在福克斯台的節目中,說出來自己的痛苦而不可逆的經曆。
以加州的深藍區為例,過去十多年中尤其近些年,去做變性手術的人,數量大幅增加,大部分是10多到20出頭的青少年。其中難免有更多的Helena Kerschner式個人悲劇。一刀切下去沒有回頭路的事情,對於有的人或許真的是必須,但那應該隻有極少的比例;而像Helena Kerschner這樣,完全是為了讓自己降級成非特權階層而對自己動刀子的情況,令人錯愕。這種懲罰自己式的自恨,不是孤例,反而正在美國青少年中如癌細胞一般地蔓延。輕則導致心理疾病,重則造成真正的身心傷害。根源其實是極左對美國k-12教育界發動的猛烈攻擊。民調反複顯示,美國年輕人中LGBTQI+比例迅猛增加。蓋洛普的一項民調報告,美國在2012年時,全民自我認定是LGBTQI+的人數比例是3.5%,2021年這一比例達到7.1%。重點在於,這種趨勢在年輕人中急劇上升。Z代(gen Z)人中18歲以上的(即1997年-2003年出生的美國人),21%自我認定是LGBTQI+;與之對比的是,這個比例在千禧一代(81年-96年之間出生的)中是10.5%。而在美國的LGBTQI+成年人中,超過一半(近 57%)表示他們是雙性戀。這覆蓋了大約4%的美國成年人。該蓋洛普報告還稱,20.7%的LGBTQI+受訪者認為自己是男同誌,13.9%是女同誌,10%是變性人。公平地說,LGBTQI+不單純是個生物學定義的事,也越來越加入文化習慣推動,甚至後天的影響更為強烈。這也是觀察背後左翼文化影響力的一個卡標尺,隨著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比例的增加,在教育界有著絕對優勢的左翼也有更多資源去影響年輕人的文化喜好。越是精英的大學LGBTQI+的比例也越高,早幾年前就報道了,耶魯大學約30%的新生是LGBTQI+。但是他們的這個記錄,很快被布朗大學甩到身後,該校40%的學生自我認為性取向屬於LGBTQ+。(點擊前文:藤校布朗40%同性戀?衛斯理“驕傲”一笑,我們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