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第十八和十九品是講功德。
我們都知道, 功德是方便法, 沒什麽好說的。
那就來說說生活中的事。
卓前段時間說, 他的手機掉了, 隻好借朋友的手機來上網看師父的開示。 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買新手機。
我當時和他開玩笑:“哪路蟊賊, 竟敢偷班長的手機?”
我又和他說:“我如果掉了東西, 我就會想, 今天有人很高興。 我做了一件讓別人高興的事, 功德一件, 所以我也高興。”
東西反正也已經掉了, 愁眉苦臉也於事無補。
還不如高興一點。
有人也許會說:“這是阿Q精神。”
我說:“不是, 因為根本上什麽也沒掉。”
佛性恒在, 永遠也不會掉。
除了佛性以外的東西, 本來就不是你的。
這就是開悟者和未開悟者的區別。
很多人會好奇:“開悟以後到底有什麽不同?”
我說:“沒有什麽不同。 開悟者一樣生活在紅塵中, 眾生有的煩惱, 開悟者一樣會有。 竹林宗的五位開悟的弟子, 都是在家居士, 一樣要上班掙錢, 一樣要和各色人種打交道。”
而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江湖, 是凶險的。
但是開悟者, 會轉換。
可以把煩惱, 轉換成菩提。
可以把執著, 轉換成正覺。
可以把輪回, 轉換成涅磐。
眾生起了煩惱以後, 會執著於煩惱, 一直待在裏麵出不來。
而悟者, 明了本來麵目。
煩惱一起, 就會回光返照自己, 就會提醒自己, 除了佛性以外, 其他的都不是我的, 都是一時之相而已。
於是, 一下就轉換過來, 煩惱消於無形。
佛性恒在, 所以無得。
佛性恒在, 所以無失。
無得無失, 就沒有煩惱。
沒有了煩惱, 剩下的就是享受。
享受我們周圍的一切。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解脫, 而解脫就是為了更好的享受。
沒有了生死的擔心, 我們不是能更好的享受嗎?
所以, 認為佛教是禁欲禁止享受的觀點, 絕對是錯誤的。 就好像說, 社會主義就是要大家一起受苦, 這絕對是錯誤的觀點。
如果學佛就是為了受苦, 學來幹嘛? 又不是自虐狂。
有人也許會問:“開悟者是如何享受生活的?”
我說:“悟者, 明白相是恒在變化的。 我們周圍的一切, 這一秒鍾和下一秒鍾都是不同的, 而且永遠不會回到以前的樣子。 所以會懷著欣賞的心情觀賞一切。 這就是享受當下。”
享受一切的相, 而又不會迷失於其中。
這就是悟者的生活。
悟者, 生活在紅塵中。
悟者, 又不在紅塵中。
不出不入, 不即不離。
這其中三昧, 未悟者, 是體會不到的。
我們來看看禪門溈仰宗的兩位祖師, 溈山和仰山師徒倆, 是如何生活的。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禪師,韶州懷化葉氏子。
師夏末問訊溈山次,
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麵作何所務?”
師曰:“某甲在下麵,嬰得一片佘,下得一籮種。”
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師卻問:“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
溈曰:“日中一食,夜後一寢。”
師曰:“和尚今夏亦不虛過。”
陸希聲相公謁師,
問:“和尚還持戒否?”
師曰:“不持戒。”
曰:“還坐禪否?”
師曰:“不坐禪。”
公良久,師曰:“會麽?”
曰:“不會。”
師曰:“聽老僧一頌: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旄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