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學四聖諦的滅道兩諦

(2022-11-15 07:00:19) 下一個

佛學四聖諦的滅道兩諦

 

滅諦道諦本為一體,滅以道而成,道因滅而設。

一、滅諦,

滅盡三界煩惱業力、超然因果、了生脫死、終達涅磐之謂也。

欲達於滅,須斷三結,(結者,束縛之意)曰疑結、我見結、戒禁取見結。

斷疑結, 所以能深信佛法。

斷我見結,所以不再為“我”而造行業。

斷戒禁取見結,所以能奉持戒禁,行為清靜。

二、道諦

斷滅三結的修行之道,即四聖諦之道諦。

佛說種種道法,類集群分,凡37道品,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1,四念住,即身、受、心、法四念住:

1)、 觀身不淨:生時血肉屎尿痰唾,死後腐屍枯骨,無論生死,身皆不淨,無可執戀。

2)有受皆苦: 六根不能作主,全受業力支配,所受畢竟是苦, 無可執樂。

3)觀心無常: 心念紛繁,變幻無恒, 非我可宰, 無可執取。

4)觀法無我:心、塵、境乃至一切法, 皆因緣所生,並無恒我。

 四念住中以觀法無我為最難,因我執是解脫中最根本的障礙。 此礙一除,便同解脫!

2、四正勤法,

1)勤精進以斷除已生之惡

2)勤精進令未生之惡不生

3)勤精進使已生之善增長

4)勤精進令未生之善能生

3,四神足

即欲、勤、心、觀四神足。足就是立足穩定,也就是“禪定”的意思。修四念住和四正勤到一定程度就要修禪定了。因禪定能獲得神通,所以又叫神足。欲神足就是要對獲得禪定有強烈的渴望。勤神足就是對禪定保持精進不懈怠。心神足就是保持一心不亂,將念頭安住在定境中。觀神足就是到了一定的定境之後,不能貪念定境,要作觀想,否則定境也會成為障礙。具體就是觀想佛法以成就智慧。

佛家禪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智慧,如果隻為獲得神通而禪定那就成了外道了。

4、五根

是修行者的五種善根。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會生成五種修行功能,就嬰兒長出的眼耳鼻舌手足等器官。這五種“器官”就是信、精進、念、定、慧五種善根。信根即堅信佛法不動搖,對獲得解脫有充足的信心。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都是對相關修行成就的強化。紮根了。其他外道邪見已經難以撼動。

5、五力

就是五根的功能。五根會發揮作用,行成一種力量,對治各種煩惱,推動修行者向解脫的方向前進。這五種力就是與五根相應的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覺知

又名七菩提分,是在不斷精進的過程中依次獲得的七種覺悟。修行者至此已開始見道了。

七覺支依次為:念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輕安覺、定覺、舍覺。

  1. 念覺支,即正念相續,沒有間斷,也叫念佛成片。
  2. 擇法覺支,即選擇正法,遠離不正見。
  3. 精進覺支,即依持正法而向解脫的精進。
  4. 喜覺支,因初嚐覺悟而獲得的喜悅。
  5. 輕安覺支,是因得定而把粗重的煩惱消除,心神輕鬆安適。
  6. 定覺支,即正定而不再生煩惱。
  7. 舍覺支,不念不受,不取不著,心無掛礙。

證得七菩提分已是很高的成就了,此時已基本擺脫了欲界的控製,獲得了很大程度的解脫。當然,還未達徹底究竟,仍有努力的空間。

7,八正道

是對佛法修學次第的一個總結。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因為佛陀是主張中道,極端或放逸都是佛陀所反對的。修行者若不注意,一不小心就偏向了邪道而不自知。所以要時刻以八正道來檢測自己。

正見就是聽聞正法,通過觀十二因緣和四聖諦,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思維,主要是端正自己的意念,防止不善的意業。

正語,防止不善的四種口業。

正業,防止不善的三種(殺、盜、淫)身業。正命,正確對待靈魂等精神性的東西,不執著也不輕視(命指的是靈魂、神我之類,不要理解成職業。僧人以乞討為生,不需要職業)。

正精進,在徹底解脫之前,精進不能止息,但不能在邪道上精進。

正念,心不隨境轉,不被煩惱牽動,心中時刻念著佛法。

正定,通過修習止觀來對治消除業力。
  

從究竟意義上說,修三十七道品其實也是在造業,也會形成一種業力,不同之處在於這種業力造的是善業,因此業力的方向是將修行者帶向解脫的彼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