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很多年前就想去了,無奈總是擦肩而過,這次回國終於彌補了這個遺憾。

此次恰逢園林博物館與同濟大學共同主辦的“惟有園林——陳從周學術思想展”正在展出,展覽名來自陳從周《惟有園林》一書,取意自曹操“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個展覽自然不能放過。


實話實說,赴展之前我對陳從周這個名字是陌生的,為了看展隻好臨時惡補,這才知道陳從周(1918.11.27—2000.3.15)原名鬱文,字從周,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浙江杭州人,是中國園林藝術的一代宗師,被譽為“現代中國園林之父”。
先生一生興趣廣泛,對文史、繪畫、詩詞、昆曲、園林等皆有研究,並長於將中華文化融入古建園林中。他深刻洞悉“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古典園林要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他主持設計修建了上海豫園、雲南安寧楠園、江蘇如皋水繪園等多處古典園林建築,考察發現了清代畫家石濤唯一親自參與修造的疊石園林“片石山房”,深入北京恭王府,探尋《紅樓夢》大觀園以恭王府為原型的可能性。他將蘇州網師園以“明軒”的形式移建到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是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馮其庸曾這樣評價陳從周:“兄治園林,皆能融會貫通,化而為一,所謂文武昆亂不擋,是為大家,是為人師。”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常青稱,“從古典園林的專業角度看,像陳先生這樣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古典文學藝術修養深厚的傳統文人在建築、園林界實屬罕見。”
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表示,“對於同濟來說,我們不缺建築師,更不缺工程師,甚至也不缺院士,可是我們缺陳從周這樣的思想家,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學者。”
整個展覽分為四大單元。
第一單元:“園理·哲思之源”
早年的陳從周,在古典詩詞上曾受業於夏承燾先生;書畫上是張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古園林和古建築藝術上,他則直接師承“南劉(敦楨)北朱(啟鈐)”。正因為他有多方麵的修養,所以他最終在古園林這一建築藝術上,達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單元:“園法·造園之藝”


這部分內容除少量微縮景觀外,主要是借助視頻再現陳從周主持設計修建的多處園林建築,視頻不方便拍攝。
第三單元:“園境·筆墨之達”
陳從周多才多藝,不僅擅長詩詞、散文,而且精於書畫,除花鳥畫外,尤精於竹、蘭、梅、菊、鬆等,工筆、寫意也各有風致。


除了活躍於書畫界,陳從周也涉足文學界,俞平伯、葉聖陶、馮其庸、林徽因等都是他多年的文學朋友,他自己也說“我是學文史進而學建築園林的”。盡管陳從周是以古園林和古建築研究而卓然的大家,但其文學功力卻毫不遜色,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先生是位非常出色的散文家,曾出版過《說園》、《書帶集》、《簾青集》、《春苔集》、《隨宜集》、《園林談叢》等多部散文集。他的散文不僅有著詩意的人文情懷,而且蘊含濃鬱的鄉土氣息,如《陳從周說橋》中寫到老家紹興的橋,尋常生活中普通的橋,到了他筆下卻是如此的詩情畫意,有滋有味。無怪乎葉聖陶、俞平伯等人都對陳從周的散文大加讚賞,馮其庸更是評價其“文章如晚明小品,清麗有深味,不可草草讀過”。

多年前我也去過蘇州拙政園,網師園等,對中國古典園林也略知皮毛,但沒有建立係統的知識體係。看過展覽後,才意識到我了解的那點點皮毛甚至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所以我毫不猶豫下單了先生的談園錄,並在網上找到了先生的其他書籍,準備好好拜讀一下。

第四單元:“園情·文脈之融”
陳從周交遊甚廣,與貝聿銘、俞振飛、張大千、蘇步青、朱屺瞻、馮其庸、鄧雲鄉、王西野等人均有著深厚的情誼。




令人意外的是,在合影中我竟然看到了三毛的身影,這應該拍攝於三毛第一次回大陸省親的時候,她祖籍是浙江舟山定海,本名也姓陳,不知道與先生是否有親戚關係?

與友人的部分往來書信



特別想談談陳從周與徐誌摩的淵源
陳從周夫人蔣定出生於“詩禮傳家”(徐誌摩語),其家族曾是蜚聲東南的浙江海寧藏書巨家,對中國曆史文化有過極大的貢獻。蔣定的母親徐祖慈是徐誌摩的嫡親姑姑,軍事家蔣百裏是她的堂叔,蔣百裏的女兒蔣英是錢學森夫人。除此之外,陳從周本人也和徐誌摩有著一層鮮為人知的關係,徐誌摩的嫡親大伯徐蓉初育有一女徐惠君,嫁與陳從周的二哥為妻,陳從周父母故世得早,是這位二嫂將年幼的他撫育成人,因此陳從周對二嫂始終充滿感恩之情。這雙重的關係令陳從周對徐誌摩有著特殊的好感,他曾著文說自己對徐誌摩有著“無緣無故的愛”。
陳從周為徐誌摩做過三件最重要的事,按他本人的說法,就是“完成了年譜、全集出版,妥善安排了遺物,重建陵墓。”。陳從周竭盡全力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撰寫了《徐誌摩年譜》一書,初版印於1949年秋,非公開出版,屬作者本人自費的私印本。陸小曼臨終前將《徐誌摩全集》的一份樣本及她本人畫的山水手卷等物都交給了陳從周,他及時將《全集》送給了北京圖書館,將手卷移交給浙江博物館,從而幸運地躲過了浩劫。後來為修複坐落於硤石西山公園內的徐誌摩墓及其二子小彼得的墓,陳從周煞費苦心,四處奔波,最後終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得以落實。



博物館還設有中國傳統廳堂的樣板間,但有紅線阻隔不能近身拍攝,隻好在門外分區拍了幾張。



所有展覽圖片均在室內拍攝,為突出展覽效果,展廳室內布光以暗光為主,因此所有照片都模糊不清,也是很遺憾的事。
園林博物館緊鄰北京園博園,園博園曾是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舉辦地,裏麵設有很多省市的展園,所以離開博物館後我馬上就去了園博園,留待下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