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陳從周這類需要長時間準備的大展外,園林博物館還設有幾個固定展廳,中國古典園林廳和中國近現代園林廳,詳盡介紹了中國園林的曆史和發展。中國造園技藝廳,展示園林與藝術相結合的範例,中國園林的一山一石、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要與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相融合,才能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境。



另外,世界名園博覽廳也是固定展覽,世界名園分為歐洲園林、亞太地區園林、非洲園林和美洲園林等若幹區域,以大量文字,圖片和沙盤模型等資料展示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印度、朝鮮半島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經典曆史名園。有些園子我在歐洲看過,所以這個展廳沒有過多停留。
館內還設有其他主題展
“東方有嘉木——中國植物的力量”展,這個展覽以全球視野為核心,聚焦18世紀中西方植物文化交流的關鍵時期。展覽共分三大篇章, 即“植物引力”、“東卉西漸”、“共生互鑒”,這是一部以草木為媒介的文明交流史。


“到公園去——尋找城市的記憶”展,這個展覽以1949年後北京公園的發展為主線,圍繞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城市飛速發展,呼喚人們以懷舊之心去感受那些即將消失的曆史痕跡,因為它們不僅是城市的記憶,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





除了室內展,博物館還設有室外展區。室外主要有兩處典型的園林,一處是山地園林,一處是水景園林。博物館室內外的麵積都很大,光室內就好幾層樓,這麽說吧,如果打算看完並細細品味全部展覽,至少要一天時間。
因我趕著去隔壁的園博園,除了陳從周展我是認真駐足觀看的,其他展廳我都是走馬觀花,室外展區更是直接放棄了。園博園雖然與博物館離得不太遠,但這是兩個獨立的單位。我在博物館呆了大半天時間,趕到園博園時已接近下午了。
我是從園博園6號門進去的,這是距博物館最近的一個門。園博園非常大,麵積相當於大約兩個頤和園,我是奔著傳統展園去的,每個地區的展園都選取當地的著名建築和園林風格,如北京園就凸顯皇家園林的尊貴與氣派,而江蘇園則體現江南的小巧精致,溫柔婉約。
我最先進入的是濟南園。這裏選擇了趵突泉代表濟南特色。






我個人的感覺是綠植打理得不錯,但建築都疏於維護,很多亭子,廊柱,壁畫上的漆墨都斑駁脫落了,地麵也渾濁不淨。
嶺南園就是廣東園。這裏選擇了開平碉樓代表廣東特色。





閔園就是福建園。這裏主要展示的是福建民居。但民居年久失修,家具顯得很舊,好像大戶人家衰落破敗後的住宅。這裏沒人來,現在也成了網紅拍照地。





途徑寧波園,重慶園等,但沒有什麽印象深刻的建築和特色,略過。
憶江南就是江蘇園,是典型的蘇州園林風格,特點就是小中見大,園中有圓,處處充滿詩情畫意。亭台樓閣,曲折長廊,奇山異石,小橋流水,都體現了蘇州園林的精華,每個細節,包括假山,地磚,植被,匾額等都很精致講究。整個園林以湖為中心,依湖而建了一組來自獅子林,滄浪亭,拙政園,留園等一眾名園的仿製園林建築。













蜿蜒到後院,又別有一番景致。後院景色中最美的是以觀魚亭為中心的一汪湖水,亭子上赫然寫著“觀魚”兩個字,池中金魚若隱若現地遊來遊去。







我最喜歡憶江南。
園博園實在太大了,最後我實在走不動了,所以北京園,永定塔,文昌閣等都沒有去。聽說文昌閣的造型還蠻好的,有點遺憾。一路看下來,最大的感觸是當初建園時,園方一定是縝密設計,精心布局的,但多年下來,不知是出於經費原因還是什麽,很多建築物都沒有好好維護,一個美好的園林不僅要植被好,建築同樣重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