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盛頓特區之旅:探秘美國文化心髒

(2025-09-17 11:23:54) 下一個

華盛頓特區的博物館星羅棋布,幾乎每走幾步就能遇見一座文化殿堂。讓我驚喜的是,許多博物館竟然都免費開放,仿佛整個城市都在邀請你走進曆史與藝術的世界。

這趟首都之旅,也讓我徹底愛上了史密森尼協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作為美國聯邦政府傾力打造的文化體係,史密森尼在華盛頓特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旗下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涵蓋了藝術、科學、曆史與人文等多個領域,體現了政府在首都集中傳播知識、免費惠及大眾的承諾與願景。

由於行程緊湊,我隻挑選了幾家最感興趣的博物館匆匆參觀,雖然隻是走馬觀花,卻已被它們的豐富藏品與開放精神深深打動。

 

參觀國家航天航空博物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創建於1976年,坐落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上,被譽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科技類博物館之一。

我們一早就出發前往,原以為可以直接入館,沒想到還需按時段領取門票。等我們逛完附近的雕塑公園回來,才發現門口已排起長隊,好不容易才得以入館。

博物館規模宏大,館藏超過六萬件展品,涵蓋飛機、航天器、火箭、衛星,以及大量曆史照片、手稿和精致模型。館內設有IMAX影院、飛行模擬器和互動展區,為公眾提供深入了解航空航天知識的機會。展品內容橫跨航空、航天、天文學及相關科技發展,完整呈現了人類從飛行夢想到太空探索的壯闊曆程。

由於時間有限,加之展品繁多,我們隻挑選了幾件最具代表性的鎮館之寶細細欣賞,仍然收獲滿滿。

 

飛翔的渴望源遠流長,它是世界各地文化中關於神靈和英雄的古老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飛翔源於人類對鳥類的羨慕,人類渴望飛越險阻,體驗天空的自由。

“航空之父”奧托·李林塔爾 (Otto Lilienthal) 在 19 世紀 90 年代率先進行了可控滑翔機飛行,證明了重於空氣的飛行是可能的。他對鳥類飛行和機翼空氣動力學的細致研究為未來的飛行員奠定了科學基礎。不幸的是,李林塔爾於 1896 年在一次滑翔機事故中喪生,但他的遺產激勵了後人,最著名的是萊特兄弟。

 

鎮館之寶之一:萊特兄弟1903年飛行器

威爾伯和奧維爾·萊特(Wilbur and Orville Wright)以李林塔爾的數據為基礎,經過多年的實驗,於 1903 年 12 月 17 日在北卡羅來納州基蒂霍克試飛成功,實現了首次有動力、持續和受控的飛行。他們的成功標誌著現代航空的曙光,將李林塔爾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軍機發展。館內展示的德國戰鬥機——信天翁Albatros D.Va(1917年),還能看到掛在機翼下的炸彈。

 

鎮館之寶之二:聖路易斯精神號(Spirit of St. Louis)飛機

查爾斯·林德伯格( 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於1927 年單人不著陸橫跨大西洋駕駛的飛機,象征民航史的重要裏程碑。

 

鎮館之寶之三:友誼7號太空艙(Friendship 7)

它於1962年搭載宇航員 約翰·格倫(John Herschel Glenn Jr),完成美國首個繞地球飛行任務。

 

鎮館之寶之四:阿波羅11號指令艙“哥倫比亞號”

阿波羅11號指令艙“哥倫比亞號”,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任務中,把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和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送回地球的返回艙。

 

鎮館之寶之五:阿波羅月球車(Lunar Roving Vehicle)

是1971至1972年期間,阿波羅計劃中第十五、十六和十七次登月任務中,太空人使用的月球車。 外號為「Moon Buggy」。 阿波羅月球車隨著阿波羅登月艙登陸月球表麵,可以搭載兩名太空人,以及月岩和登月設備。

 

很難得的在館裏補了一次衛星通信課——1962 年 7 月 10 日發射的 Telstar 是第一顆在役通信衛星,用於在大西洋彼岸傳遞電視信號、電話和電報圖像。它由貝爾電話實驗室為 AT&T 開發,標誌著全球電信業的一個轉折點,實現了北美和歐洲之間近乎即時的數據傳輸。1962 年 7 月 11 日,Telstar 實現了首次跨大西洋電視直播,將美國的圖像傳送到法國,其中包括約翰·F·肯尼迪總統的新聞發布會。該衛星在低地球軌道運行,每 2.5 小時繞行一周,並使用帶有可充電電池的太陽能電池板供電。盡管由於高空核試驗的輻射損傷,Telstar 僅運行了幾個月,但它的成功證明了基於衛星的全球通信的可行性,為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和地球靜止衛星等現代係統鋪平了道路。它的球形設計、太陽能電池以及一次可處理 600 個電話或一個電視頻道的能力激發了公眾的想象力,象征著互聯互通的新時代的到來。

原來大多數通信衛星的基本組件有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為衛星係統供電;天線,用於接收和發射信號;轉發器,用於改變接收信號的頻率(避免幹擾發射信號),並在將信號傳回地球之前進行放大;定向和推進係統,用於保持天線指向地球,並使衛星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

 

在館內補上的另一課是通用航空的發展。通用航空適用於除商用客機、貨機和軍用飛機以外的所有飛機。私人駕駛飛機現在有多種用途:體育、休閑娛樂、商務旅行、人道主義援助、農業、環境保護、叢林飛行,…通用航空融入日常生活的探索剛開始,誰告訴我以後出門不是打車而是打飛機,我會一點都不吃驚。每個人都在飛翔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吧?

 

一個星球的一天是指它繞星球軸自轉一圈的時間。在地球上,自轉一圈需要24小時。木星和土星的自轉速度相當快。然而,水星上的一天卻相當於地球上的半年!館內用列表、模型、把複雜的天文問題講得通俗易懂,新鮮有趣。

估計至少需要在館裏呆兩小時才剛夠跑一圈!

 

在首都,有兩個館像博物館一樣的存在。國會圖書館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國家檔案館。

參觀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1800年由國會批準成立,是美國最早的國家級文化機構之一,也是世界上藏書量和館藏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同時是美國國會的研究圖書館,超過 1.7 億件館藏,包括書籍、手稿、地圖、照片、報刊、聲音與影像資料、珍稀文獻。其中不少藏品堪稱傳奇。

美國國會圖書館外牆建築莊嚴宏偉,充滿古典氣息。它不僅是美國的文化象征,更是世界曆史的寶庫。對於一生與書為伴的人來說,來到華盛頓特區,自然不能讓自己錯過這座知識的殿堂。

 

穿過國會山莊內部的通道,便可直達國會圖書館,但今年仍需按時段預約入場。一些驚豔且具代表性的館藏與景觀很有特色。

托馬斯·傑斐遜大樓穹頂壁畫與雕塑華美,金碧輝煌,細節精致,令人歎為觀止,被稱為“美國最美圖書館”

 

托馬斯·傑斐遜捐贈的6000多冊圖書私人藏書,為圖書館重建奠定了基礎。主閱覽室裏穹頂高聳,光線柔和,是沉浸閱讀的理想空間。穹頂下繪有十二尊象征不同國家對西方文明貢獻的巨型擬人化女性人物像,如宗教、哲學等;窗間八尊雕像代表圖書館探索的主題如法律、哲學等;欄杆上的十六尊青銅雕像則紀念各領域的傑出人物,如孔子、牛頓等

 

《古騰堡聖經》:歐洲第一本活字印刷的重要書籍,徹底改變了人類傳播知識的方式;林肯遇刺時隨身物品:包括眼鏡、手帕、剪報等,令人感慨萬千;納西族葬禮卷軸:產自中國,長達39英尺的彩繪麻布,展現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與儀式傳統。

走馬觀花之間,目不暇接。置身這浩瀚書海,任何人都不能不相信學海無涯

 

參觀國家檔案館

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成立於1934年,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官方檔案管理機構,負責保存、管理和公開聯邦政府永久性記錄。被視為公民了解政府與曆史的“國家記憶庫”。

走進國家檔案館,仿佛穿越回美國建國的關鍵時刻。

 

國寶大廳(Rotunda for the Charters of Freedom)陳列著《獨立宣言》《憲法》《權利法案》原件。大廳莊重肅穆,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懷著敬意凝視那些承載理想與信念的文獻。

 

館裏也珍藏著二戰結束時日本皇室簽署的《終戰詔書》和日本投降書,每一件都沉甸甸地訴說著曆史的轉折。親眼見證這些珍貴文獻,感受到這個國家對曆史的尊重與守護,令人動容。

 

參觀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收藏了近16萬件藝術品,涵蓋從古代到當代的各種藝術作品,涵蓋從中世紀到當代的藝術作品,包括歐洲繪畫、雕塑、素描、版畫、攝影,以及美國本土的藝術精品。雖然我對藝術並不精通,但這次特意查找了幾件鎮館之寶,也順道欣賞了自己喜歡的作品,收獲頗豐。

西館(West Building)

西館建於1941年,是一座典雅的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主要展出館藏的長期展品。展廳按照年代順序陳列著19世紀的藝術作品,讓人仿佛穿越時空,感受藝術發展的脈絡。

館內有不少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我提前在網上查好了參觀指南,一路按圖索驥,尋找那些傳世之作的過程本身就充滿樂趣。每一幅畫都像是在低聲講述它的故事,令人沉醉其中。

 

鎮館之寶:姬涅芙拉·德·奔茜(Ginevra de' Benci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佛羅倫薩, 1452 - 1519

姬涅芙拉·德·奔茜是佛羅倫薩一位富有的銀行家的女兒,她的肖像也是達芬奇在美洲唯一的一幅作品。這幅畫應是基涅弗拉16歲結婚時繪製的。這是藝術家最早的運用油畫顏料這種媒介的實驗之一。在當時,婦女經常被繪製在家庭住宅的牆壁之內,隻有通過人物身後敞開的窗戶才能看到景觀,而達芬奇卻將她置於開放的環境中。這個四分之三側身的姿勢,既不完全麵向正前,也不是側麵,開創了意大利肖像畫的先河。環繞她的杜鬆象征著純潔,這在文藝複興時期是女人最大的美德。同時,意大利語杜鬆念作基涅普羅,和畫中女子的名字姬涅芙拉發音很像,是個雙關語。

估計這是最受歡迎的作品,到處都是指示牌指引遊客怎樣定位找到這幅作品。

 

鎮館之寶:《天使報喜》,c.(The Annunciation, c.),揚·凡·艾克(Jan van Eyck),荷蘭1390 - 1441

這幅畫可能曾經是三聯畫的左翼(三聯畫是被分成三部分的一種藝術作品),描繪了《路加福音》中的聖母領報場景。宗教象征符號存在於畫麵中的每一個細節中。在背景中,描繪在教堂黑暗的上層牆壁上的壁畫和其間鑲嵌的一扇彩色玻璃窗口指向《舊約聖經》中的場景,而建築的下半部分則以象征三位一體神學理論的透明的三扇窗戶為主,指向《新約聖經》。從上層的羅馬式圓拱形窗戶到下層的早期哥特式尖拱的過渡可以進一步看出從舊到新的思想的轉變。

 

鎮館之寶:《肖氏紀念碑》(Shaw Memorial ),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美國, 1848 - 1907

《肖氏紀念碑》被稱作19世紀最偉大的美國雕塑。國家美術館的這一版本是從位於波士頓的原始青銅雕塑翻模鑄造而成。紀念碑紀念第54馬薩諸塞誌願步兵隊的英勇表現,該步兵隊是在 1863年1月1日亞伯拉罕·林肯頒布《解放奴隸宣言》後不久第一隻加入北方的非洲裔美國士兵的隊伍。這些士兵來自各州,他們受到諸如偉大的演說家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等領導人的鼓勵,道格拉斯自己的兒子也加入了這支隊伍。該部隊由25歲的哈佛大學畢業生羅伯特·古爾·肖指揮,他的父親是熱忱的白人廢奴主義活動家。

 

鎮館之寶:眾神的盛宴(The Feast of the Gods ),喬瓦尼·貝利尼畫家(Giovanni Bellini painter),威尼斯人(Venetian, c. 1430/1435 - 1516), 提香畫家(Titian painter),威尼斯人, 1488/1490 - 1576

這幅畫描繪了羅馬詩人奧維德《記事表》中的場景。包括朱庇特、尼普頓和阿波羅在內的眾神聚在一起,在森林中吃吃喝喝,參加聚會的還有山野精靈和半人半羊的薩提爾。如同在畫麵右邊看到的那樣,好色的生殖之神普裏阿普斯悄悄地掀起睡著的仙女洛提斯的長袍裙角。根據這個故事,片刻之後,普裏阿普斯將會被西勒努斯驢子的叫聲阻止。

 

有沒有覺得這幾幅偉人油畫像眼熟? 他們是美國人熱愛的總統,也是$1, $2,$5 美元紙幣上的人物肖像,人們的最愛。

 

東館(East Building)

國家美術館東館, 1978年建成的的項目,把貝聿銘(I. M. Pei)穩穩地推到了建築界的大師一級上。東館中庭上方懸掛著緩慢轉動的動態雕塑作品,大廳裏不同層麵的跨橋、樓梯、嵌入壁龕的自動扶梯上都有參觀者來往穿梭,這一切都嚴絲合縫,樓層間的通道設有流水牆,清澈的水沿牆體流瀉而下,跌落在大廳餐廳的玻璃幕牆上。從東館這個新舊館連接的處理的‘神來之筆’處理來看,似乎能看得出日後1993年盧浮宮改建項目的風格。

 

鎮館之寶:賣藝人家 (Family of Saltimbanques ),畢加索 (Pablo Picasso),西班牙, 1881 - 1973

這幅《賣藝人家》是畢加索早期創作生涯的最重要作品。對於畢加索來說,這些四處流浪的賣藝人,包括雜技演員、舞蹈演員和小醜,代表了被忽視的、憂鬱的底層藝術家群體,就像是一個讓他覺得有歸屬感的大家庭。出生於西班牙的畢加索在來到巴黎後的最初幾年中也是一貧如洗,不得不竭盡所能尋求大家的認可,就像畫中人的境遇一樣。畫麵的最左側是一個沉思中的小醜,他身穿菱形圖案戲服,從麵容上看,儼然就是膚色黝黑、緊張局促的年輕畢加索。

 

1924年的畢加索作品《醜角音樂家》(Harlequin Musician)更像大眾所熟悉的畢加索風格

 

鎮館之寶:《1號》1950 年 薰衣草之霧 (Lavender Mist)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國, 1912 - 1956

當傑克遜·波洛克這幅壁畫大小的滴畫在 1948 年首次展出時,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在創作這幅作品時,他在由穀倉改造的工作室地板上鋪開一張大畫布,幾乎覆蓋了整個空間。他將畫筆或棍子蘸滿顏料,包括油漆、油彩、瓷釉和鋁顏料,然後一邊走,一邊把顏料滴到、甩到或傾倒在畫布上。他說這就是他的創作手法: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本人也是媒材的一部分。他在畫布左上角和頂部用掌印對畫作進行了“簽名”。

 

鎮館之寶:《1號》,1950年,薰衣草霧(Lavender Mist),傑克遜·波洛克

波洛克將這幅大型畫布鋪在他位於長島的工作室穀倉地板上,然後繞著畫布走動,用畫筆和木棍將顏料滴落、傾倒、揮灑。這種做法,我們現在稱之為“行動繪畫”,是他融入作品、積極參與創作過程的方式。在畫布頂部尋找波洛克的“簽名”——他的手印。

 

館裏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也非常專業。當我很迷惑館內的《日本步行橋》(The Japanese Footbridge),1899年,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法國1840-1926 ,非常像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出過,她查了資料,追了我幾層樓,告訴我兩個館展出的是不同的莫奈作品。

 

參觀國家美術館雕塑花園(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culpture Garden)

雕塑花園1999年對公眾開放,是國家美術館擴展的戶外展區。展出美國與國際著名現代、當代雕塑作品,讓公眾在自然環境中接觸藝術,融合雕塑與景觀。

 

鎮館之寶:《蜘蛛》(Spider),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蜘蛛讓布爾喬亞想起了她的母親,她在布爾喬亞年少時就去世了。她的母親是一位織布工和掛毯修複師。雖然蜘蛛讓很多人感到恐懼或厭惡,但布爾喬亞卻認為它們聰明伶俐,具有保護他人的功效。

在阿肯色本頓市的水晶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Bentonville , Arkansas ),也有一座類似的雕塑,Mother of Spiders: Louise Bourgeois,這次再不敢說是一樣的雕塑了。

 

鎮館之寶:《打字機橡皮擦》,克拉斯·奧爾登堡 (Claes Oldenburg) 和庫斯耶·範·布魯根 (Coosje van Bruggen),

20世紀60年代中期,克拉斯·奧爾登堡開始以普通物品(例如衣夾或剪刀)而非曆史人物或事件為原型,構思公共紀念碑。藝術家選擇(現已淘汰的)打字機橡皮擦作為這件作品的原型,源於童年時在父親辦公室裏玩打字機橡皮擦的記憶。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他以打字機橡皮擦為素材,創作了繪畫、版畫、雕塑,甚至為紐約市創作了一座最終未能實現的紀念碑。作品中,巨大的畫筆向後彎曲,傳達出一種動感,仿佛輪狀的橡皮擦正從山坡上滾下來,朝著花園的大門駛去。

 

赫希洪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HIRSHHORN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正在裝修,沒能入內參觀,隻有雕塑花園對外開放。

 

沒想到在一片零亂中突然發現一組羅丹(Auguste Rodin)的雕像:

《行走的人》(Walking Man),創作於1900年;《蹲伏的女人》(Crouching Woman),創作於1880-1882年;《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創作於1884-1889年;《巴爾紮克紀念碑》(Monument to Balzac),創作於1891-1898年

首都雕塑花園真是大手筆啊!

 

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博物館裏穿梭了8天,腦袋像被知識洪流衝刷了一遍。每一座館都像一部濃縮的百科全書,藏品之多、信息之密,令人目不暇接。時間太短,腳步太匆匆,許多展品隻能匆匆一瞥,寫下的筆記也隻是皮毛,遠遠不足以承載它們的深度與故事。

但即便如此,這趟“博物館馬拉鬆”依然收獲巨大。每一次駐足都像打開了一扇新的認知之門。雖然有些遺憾,但也正好——給下次留點機會,慢慢品、細細看。知識的旅程不該一口吃成胖子,留白,才有回味的空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清四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少而精'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少而精 回複 悄悄話 博主這個DC係列寫得非常有深度,展示了您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這篇博物館文中提到的幾個我還是第一次知道,慚愧在此住了這麽多年。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