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盛頓特區之旅:在硝煙與理想之間漫步

(2025-09-16 13:33:51) 下一個

華盛頓特區,不僅是美國政治的心髒,更是戰爭記憶的守望者,是曆史的良知與沉思的所在地。

參觀五角大樓

美國國防部的心髒——五角大樓,靜靜矗立在弗吉尼亞州的阿靈頓,距離華盛頓特區不過一橋之隔。它以其獨特的五邊形結構聞名於世,既節省空間,又便於內部通行。如今,約有2.3萬人在這座地上五層、地下室一層的建築中辦公。

 

今年若想一睹五角大樓的真容,必須提前預約,並且僅限美國公民。在遊客等候區,陳列著海陸空三軍的圖片、模型與紀念物,牆上掛滿了五角大樓的曆史照片與展板

 

幾乎所有訪客們都在此留下自己五角大樓“發言人“的模仿照。但進入辦公區之前,我們所有電子設備都被集中存放,被提醒這裏不是普通的景點,而是一座仍在運轉的軍事中樞,不能拍照。

 

參觀行程由軍人帶隊,全程步行約45分鍾。最令人驚歎的是講解員的“倒走”技能——每個人都能一邊倒退行進,一邊娓娓道來五角大樓的故事,步伐穩健,講解清晰,令人敬佩。

五角大樓的走廊兩側布滿了美國軍方的曆史照片與陳列品。講解員不時駐足,講述國防部的職責、五角大樓的功能以及那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照片、展品記錄一段段曆史,見證軍人的榮譽和成就。

五角大樓的內庭是一片漂亮而幽靜的花園,卻因為嚴格的下級必須向上級敬禮的軍規,一度不為人使用。為了讓所有上班的軍人都可以在這裏得到片刻放鬆,五角大樓規定在此地隻要不戴帽子,下級不用向上級領導敬禮!

 

參觀五角大樓的高潮,是走進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向五角大樓西側,造成184人罹難。走過那片重建後的區域,講解員帶我們來到那麵曾被撞擊的外牆,如今已修複如初,旁邊建有一個小型室內紀念館與教堂,供人緬懷逝去的生命。石碑上刻著184個名字,每一個都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破碎與國家的傷痛。遊客可以在留言本上寫下自己的思念與祈願。

室外紀念園,所有人都可以參觀。184張懸臂式不鏽鋼長凳靜靜排列,每一張都象征著一位遇難者。長凳下方是清澈的水池,樹影婆娑,水聲潺潺。長凳的朝向充滿寓意:麵向五角大樓的是紀念五角大樓樓內遇難者,背向的是紀念飛機上的乘客。園中有一麵“年齡牆”,從最年幼的三歲孩童到最年長的七十多歲長者,每一個生命都被銘記和悼念。

 

美國是一個高度尊重軍人的社會,在美國當兵既是責任與榮譽,也是現實選擇,既能報效國家,又能為自己和家庭爭取教育、工作和生活保障。公交車站都能看到張貼的招兵廣告。

 

其實如果是想了解各軍兵種的曆史,華盛頓特區處處都有紀念碑可以任意參觀。美國海軍紀念碑(U.S. Navy Memorial),正對著國家檔案館大樓,是專為紀念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以及商船隊的服役人員而設立。 《孤獨的水手》雕像是紀念碑的核心象征,向所有海軍人員致敬 。花崗岩世界海洋地圖,象征美國海軍的全球影響力。青銅浮雕環繞廣場,描繪海軍曆史上的關鍵事件與人物 。噴泉池與信號旗增添紀念廣場的儀式感與視覺層次 。

 

參觀國家廣場

越戰紀念碑以極簡的方式表達深沉的哀悼。兩麵黑色花崗岩牆如同一本打開的書,有著戰爭開始/結束的年代,上麵刻著58,000多個陣亡與失蹤者的姓名。沒有雕像,沒有評語,隻有名字。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一段青春的終結,一段曆史的沉痛。

 

園區中的雕塑,第一次描述了越戰中參戰的黑人,婦女,…

 

韓戰紀念碑以一種冷峻的方式呈現戰爭的殘酷。一組19尊真人大小的不鏽鋼士兵雕像,排成散兵線,仿佛在寒風中前行。他們神情緊張、警惕,甚至帶著驚恐,真實再現了戰場的壓迫與孤獨。

 

旁邊的黑色花崗岩牆上,噴砂刻畫著2500多幅戰爭影像

 

牆麵銘刻著那句令人深思的警語:“自由不是免費的”(Freedom is not free)。

 

在國家二戰紀念館,環繞著56根花崗岩柱,象征著當時各州與領地的團結一致。兩座高聳的拱門,分別代表大西洋與太平洋戰場,訴說著美國在二戰中的雙線作戰曆程。而最令人動容的,是那麵“自由牆”——鑲嵌著4,048顆金星,每顆星代表著100位為自由而犧牲的生命。石碑上刻著:“我們在這裏標明自由的代價。”字字沉重,令人肅然。可惜我們遇上中央噴泉檢修,有點遺憾。

 

哥倫比亞特區戰爭紀念碑(District of Columbia War Memorial),國家廣場上唯一一個專門為紀念 26,000 多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盛頓特區居民而設立的紀念碑,它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更象征著 地方對國家貢獻的記憶。

 

值得注意的是:距離國會大廈不遠的有一座“二戰期間日裔美國人愛國主義紀念碑”(National Japanese American Memorial to Patriotism During World War II)。它不喧嘩,卻讓人沉思良久。

紀念碑中心雕塑是一隻受傷但仍奮力展翅的鶴,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群體的忠誠與委屈。二戰期間約 120,000名日裔美國人被強製關押,他們在被強製關押的同時,仍選擇為這個國家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周圍刻有各拘留營的名稱與被關押人數。

紀念碑背後是一段曆史性的道歉。1988年,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簽署《民權法案》,正式代表國家向二戰期間被關押的日裔美國人致歉。他說:“美國政府的行為是基於種族偏見、戰爭歇斯底裏和政治失誤。” 這不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對不起”,而是對曆史錯誤的正麵承認,更是在對未來許下承諾——不讓曆史重演,不讓偏見主導,不讓沉默掩蓋真相。

在一個國家的曆史中,承認錯誤並不容易,尤其是當錯誤傷害了成千上萬忠誠的公民。但正是這種勇氣,讓這個國家顯得更加真實和有力量。紀念碑的存在就是提醒人們:在戰爭與恐懼中,憲法權利與人性尊嚴不應被遺忘。它是對種族偏見、戰爭歇斯底裏和政治失誤的警示 。

 

有的戰爭雖然遠去,卻不應該被遺忘。國家廣場附近有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紀念館,紀念所有在一戰中服役、犧牲的美國軍人:約有 480 萬名美國人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 11 萬人陣亡,超過 20 萬人負傷。館內有美國曆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陸軍上將,被譽為“一戰美國遠征軍的統帥”的潘興將軍(John J. Pershing)雕像。紀念牆刻有一戰的重要戰役、參戰部隊和陣亡士兵的銘文。一組青銅浮雕通過 38 個人物場景,講述一名普通美國士兵從出征到歸鄉的經曆。這裏不僅是追思陣亡將士的地方,更提醒人們:一戰是美國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轉折點。

參觀葛底斯堡國家軍事公園

葛底斯堡國家軍事公園位於賓夕法尼亞州,是美國內戰中最具代表性的戰場遺址之一。公園占地約5700英畝,涵蓋遼闊的田野、靜謐的森林與眾多曆史建築,紀念那場被稱為“叛亂的高潮點”(High Water Mark of the Rebellion)的關鍵戰役。

 

大學和研究生時期上英語課,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曾是我們學習的經典範本。老師那抑揚頓挫的朗讀,那份莊嚴與力量讓我對這個景觀心生向往。感謝發小夫妻的熱情推薦與陪伴,讓我終於得以實現多年夙願,親身踏上這片曆史的土地。

 

園內分布著多個墓地,其中最著名的是葛底斯堡國家公墓——林肯演說的發表地。這裏安葬著超過6000名美國士兵與退伍軍人,其中3500餘人是在內戰中犧牲的戰士。公墓中遍布紀念碑、石牆與鐵柵欄,靜靜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曆史。

 

葛底斯堡戰役對美國內戰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內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造成超過5萬名士兵傷亡,它標誌著聯盟軍(北方)的重大勝利,結束了南方邦聯將軍羅伯特·李的第二次北方入侵,嚴重削弱了南方軍隊的勢頭,並被視為內戰的轉折點,從此南方難以再發動大規模進攻,最終有助於北方贏得戰爭。

在戰役結束後四個月半,1863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士兵國家公墓(Soldiers’ National Cemetery)的奉獻儀式上發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以簡短的271個詞(演講僅持續不到兩分鍾)重新定義了內戰的意義,將其從單純的領土爭端提升為對自由、平等和民主原則的捍衛。它重申了《獨立宣言》的核心理念,激勵了北方民眾,並成為美國國家身份的象征。【這些死者不會白白犧牲——這個國家,在上帝的指引下,將獲得自由的新生——而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永存於世。】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不僅紀念戰場上的犧牲,還影響了後世的政治修辭,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以及法國憲法等國際文件,成為美國文化和教育中的經典,至今被視為修辭學傑作。

 

軍事公園以各州立碑(state monuments)聞名,共有超過1300至1700個紀念碑、標記和紀念物,分布在整個戰場上,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雕像群之一。各州為紀念本州參戰部隊而設立的大炮、雕像、紀念柱和平板,以銘刻士兵的英勇與犧牲,講述他們未竟的故事。親臨此地是一場深刻的心靈洗禮。

 

此外,軍事公園大炮密布,約有400門曆史大炮散布在戰場各處,這些大炮代表了戰役中使用的火炮類型,許多放置在原戰場位置上,用於教育遊客了解當時的軍事戰術和炮兵作用,形成密集的軍事景觀。

 

所有戰爭紀念館,宛如一麵麵沉默的鏡子,映照著不同時代的犧牲與深刻的反思。它們或莊嚴肅穆,或簡約質樸,風格各異,卻無一例外地傳遞著同一個震撼人心的真理:

戰爭從未值得歌頌,真正值得銘記的,是和平的來之不易。

戰爭不是權力的博弈,而是無數鮮活生命的終結,是對和平最沉痛、最迫切的呼喚。

走進這些紀念館,仿佛走進曆史的傷口。讓人在沉思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平的珍貴,以及對曆史的深深敬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