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那句流傳已久的名言所說:“在華盛頓,生活離不開政府和政治;它是我們每日的食糧;它是貫穿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經脈;它為一切增添色彩。”
或許我們對當下政治有諸多質疑,但華盛頓特區之行仍讓人深感首都的風貌與曆史的厚重,依然讓人感覺值得一遊!
參觀白宮
白宮是一座建築,更是一部活著的曆史。它見證了戰爭與和平、變革與延續,是美國政治靈魂的象征。三十年前,我曾陪同母親一同踏入這座權力的殿堂,排隊拿票就可進入,參觀區域包括幾乎全部一樓,任由訪客錄相拍照,一次非常震撼的旅程。
這次參觀就非說走就走的旅行,必須通過國會議員申請門票——一種帶有“官方背書”的儀式感。我提前數月聯係了我們州的國會議員辦公室,提交了詳細的個人資料與行程安排。經過層層審核,終於拿到預約確認函。參觀當天,我們隻能在提前15分鍾時抵達,才被允許加入訪客入口處那條蜿蜒的隊伍。白宮的安檢流程堪稱“總統級別”。兩次驗證門票和核對身份,然後是金屬探測器與隨身物品掃描。嚴謹而有序的每一步提醒著訪客:你即將進入的是美國權力的心髒。隻能拍照,不能錄視頻。隻能隔著圍欄遠觀拍照的白宮,散發的是權力與責任的氣息。
走進白宮,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曆屆總統的畫像。他們靜靜地掛在牆上,仿佛在講述各自的時代。
其中川普的畫像一如街頭的競選海報,尤為搶眼——色彩鮮明,背景現代,帶著濃濃的個人品牌風格。相比其他傳統肖像,他的畫像更像一種視覺聲明:我在這裏,我不同。
現在隻主要參觀白宮東翼區域:三間經典房間令人目不暇接。“綠房”清新雅致;“紅房”莊重熱烈;“藍房”沉穩大氣,國宴廳秩序井然。每個房間都不僅是裝飾,更是曆史的舞台。
許多人心中的白宮標誌——橢圓辦公室,如今已不對公眾開放。隻能在訪客中心和白宮前門的背景牆前拍照留念。整個參觀時間僅有30多分鍾,卻像是一次濃縮的政治速寫。節奏緊湊,信息密集。
參觀國會山莊
坐落於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以高聳圓頂、對稱立麵與古典柱廊聞名於世。它是美國的立法中心,一部活著的曆史,一種製度的象征,一種理念的化身。
今年重訪國會山莊,需提前網上預約。進入遊客中心後,所有人先觀看短片《合眾為一》(Out of Many, One,拉丁語 E pluribus unum),了解國會的曆史與功能。隨後由導遊帶隊,按規定路線參觀。多年前自由進入眾議院、參議院或登樓遠眺的體驗已不複存在。我和LG邊聽講解邊拍照,一心二用
國會山莊最令人震撼的仍是圓形大廳穹頂上的壁畫《華盛頓的神化》——喬治·華盛頓升入天堂,周圍環繞象征自由與勝利的女神。大廳四周牆上懸掛的巨幅曆史畫作,如《獨立宣言的簽署》《哥倫布的登陸》,每一幅都在講述美國的誕生與理想。
國家雕像大廳陳列著各州選送的曆史名人雕像,遊客紛紛與“本州名人”合影留念。大廳內還能細品屋頂上的自由女神——原來是位氣質大美女!
展覽區則清晰介紹三權分立、聯邦與州的權責分工,令人豁然開朗。
在展覽區見識了美國國葬使用的靈柩台(catafalque)。此靈柩台最初為1865年林肯總統遇刺後安放遺體而建,至今仍用於曆任總統、政要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瞻仰儀式,見證著國家的莊重告別。
訪問特區,再享受一次沉浸式的製度之旅,雖然手續麻煩,感覺還是值得
參觀最高法院
美國實行三權分立製度:國會立法、法院釋法、總統執法。
正在整修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樓(Supreme Court Building),門庭冷落,幾乎無人問津。得知仍可參觀,便在好奇心驅使下走了進去。
最高法院大樓中最令人驚豔的建築之一,是一座橢圓形螺旋樓梯,線條優美,極具視覺衝擊力。而最令人驚喜的發現,是一部1935年產的古董電梯竟然仍在運行,6個按鈕卻需由專人操作。童心大發,去乘坐了一層樓,享受了一次大法官待遇。穿過陳列著眾多人物油畫與雕塑的大堂,才得以進入法院審判廳。
雖然審判廳內禁止拍照,在大廳裏還是“結識”了幾位曆史上的重量級人物:
總統與議員由民眾選舉產生,而大法官則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且任期不設上限。隻有在退休後,大法官才會被雕塑或繪畫紀念,陳列於大廳之中——迄今為止還無一大法官出現醜聞,因此每位大法官都能“光榮上榜”
對比之下,中國的鳴冤路徑通常是:村/鄉鎮 → 縣/市級 → 省級 → 國務院信訪局或最高法院。這種“上訪”機製反映了民眾對地方司法或行政體係的不信任,往往希望通過越級反映問題,獲得更高層領導的關注與糾正。
而美國的司法體係則內建了“逐級糾錯”的機製:初審法院 → 上訴法院 → 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 → 美國最高法院。整個自我修正過程在司法係統內部完成,無需額外的“上訪”渠道。
美國的司法體係:初審法院 → 上訴法院 → 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 → 美國最高法院。大廳展覽詳細介紹最高法院的審理流程:
參觀國家廣場及周邊紀念館
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首都地理上的中心,文化與記憶的交匯點!國家廣場開闊的軸線和巨大的比例會讓人震撼。距離之遠、建築之高,鏡頭拍不出來它的“宏大”和“莊重”,但我們的身體確確實實真實感受到了!我們用了整整一天時間、三萬步的腳印來串起美國曆史的縮影,完成了一次挑戰。
美國人通過紀念總統,把他們和美國核心價值聯係起來,讓公眾在空間和儀式中不斷重申“我們是誰”。與總統們擦肩而過,傾聽每位總統的心聲,與理念相戀,與信仰相戀,與那些塑造了這個國家的靈魂相戀。
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專為紀念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而建造,靜靜地矗立在廣場中央。這座宏偉的方尖碑是國家建國精神的象征,見證著美國的風雨曆程。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紀念堂裏,再次一賭林肯沉思的眼神,更能欣賞牆麵上那些刻著他在南北戰爭時期的堅定誓言。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紀念堂,圓頂建築倒映在潮汐湖水中。高高在上的傑斐遜的雕像,凝視著這個國家的未來,強調啟蒙精神與民主理念。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紀念堂(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Memorial),紀念這位美國四個任期、第32任總統的政治生涯,通過藝術與景觀設計講述了他領導國家度過經濟大蕭條與二戰的艱難曆程。
肯尼迪國家藝術中心,建築本身就像一件藝術品,簡潔而莊重。藝術中心的主大廳內,有約翰·F·肯尼迪總統頭像雕塑以紀念他對藝術的熱情與貢獻。後庭院有約翰·肯尼迪總統全身雕像。肯尼迪的名字被用於機場、航母、大學學院等多個重要機構,象征著理想主義與公共服務精神。
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爾德(James Abram Garfield)雕像,立在美國國會大廈前(西草坪,靠近國會遊客中心附近),雕像作為對這位學者、戰士、政治家的國家紀念(長期在國會服務,被視為“從國會走出的總統”),象征對一位為國服務卻英年早逝(任期隻有200天,遇刺而早逝)的總統的追思。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總統紀念堂(Dwight D. Eisenhower Memorial),既紀念他作為二戰盟軍統帥的軍事成就,也致敬他作為美國第34任總統的領導風範。
馬丁·路德·金紀念堂(Martin Luther King, Jr. Memorial)是國家廣場上首座非總統人物的紀念雕像,也是首位非裔美國人的國家級紀念園,專為紀念這位民權運動領袖而建。
值得一提的是,紀念堂的設計靈感來自金博士在《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中的一句話——“我們將能夠從絕望之山開采出希望之石。”,由中國雕塑家雷宜鋅創作而成,他是首位為國家廣場創作核心雕像的亞洲藝術家。雕像石材從中國廈門運往美國。
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