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美國,一個沒有預想過的現實,那就是找不到吃不到國內中餐的味兒。八九年移民來美時的一大驚奇,就是這裏的中餐怎麽是我這個吃遍了半個中國的人都沒見過的?之後的這些年,又由於好奇心的忙碌,驅使了自己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到體味西餐裏那些從小沒見過沒品過的東西上了。時間一晃就快三十年了,那壓抑在心底深處的對童年時美味的懷念卻始終沒有淡下來過。
第一次去一凡小屋上烹飪課,還是在2016年的十一月。那時還真不知道亞城北部的 Johns Creek 幾乎是另一個天地。說來慚愧,來亞城工作幾年, 曾聽一位本地家裏兩代開車行的人說過亞城北部亞裔居民多的區平均水準都很高。他們在Johns Creek和Duluth那邊的生意有百分之四十都是來自亞裔。高檔車在北部的銷量也很高。 也有聽前同事說過Johns Creek的公立高中畢業生入青藤學校的人數高於城裏昂貴的私立高中。
那年夏天我工作的公司改組,我的部門整個取消,我是第一位離開公司的。團隊的同事們大概都知道我真正的激情是做飯吧,他們的祝福是希望我可以成為一位出色的創意廚師。一個相框把我和一位著名瑞典童話廚師型成了一體; 加上一張烹飪課的禮劵。對我來說,這兩樣都是非常暖心的禮物。這也督促了我開始認真的查詢周圍所有的烹飪學校。
當我說我起想上烹飪課時,好友雪梅馬上推薦了亞城北麵的一凡烹飪藝術學校。似乎是命中注定我那個月就是要去一凡的。 雪梅約去上烹調課的那天,另一位好友也發了請帖準備在接下的周末在一凡為兒子辦百日宴。
初次上王凡老師的課,感覺非常的受益,同時也舒服自在。王老師有一種江南閨秀的文雅。似乎不僅是有知識分子韻味,同時也是一位有深度藝術修養的人。
她講起每樣菜的做法時,慢聲細語的, 到了關鍵的要點技巧時可以看出她那熟練的雙手有非常紮實的訓練。那天的課程印象最深的是龍蝦炒年糕。後來還學了白湯獅子頭。都是地道純正的江南口味。來美近三十年,還沒有吃到過這兩樣。她教的獅子頭是她獨自的改良方法。用骨頭濃湯代替平時常見的濃汁紅燒。
王老師講解了那龍蝦和年糕要適度時間去達到理想的口感;獅子頭拌肉的手法會決定味道和口感。 雖然我多年極少在家做傳統中餐,但還是看得出王老師的烹調技巧是很不簡單的。她對食材的理解很深。這課一下就吸引了我。看她在把菜裝盤時,習慣性的把盤子的周邊都擦幹淨。我心裏說,這回可真的碰到了跟我家裏做飯一類的人了。
王老師喜歡新鮮的蠶豆 -後來我們為此還專門去意大利訪問了這蠶豆的盛產地
王老師對濃湯和拌肉餡兒有格外的說法和講究
王凡老師在國內是中文係出身的。 她在美國做了多年的中文老師還曾擔任亞城中文學校的校長。 談起她開了這個小屋的經曆,她非常自然的流露出發自肺腑的情感,讓我很感動也很有共鳴。她希望把從小在母親那裏學到的每一樣菜,還有自己多年總結的烹調技巧傳授給這裏的朋友們及周邊更多的人。 她不僅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吃到可口的家鄉味道,也希望可以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烹調技巧介紹給華人圈之外的人。這一點我太能理解了!哪個移民美國的人沒有經曆過吃不到可口的中餐的煩惱?再者,沒人提示,這自己做飯的恐懼還真的難以克服。別說不太會做飯的人了,連我這個愛做,會做的人有好多菜都不敢去動手。
王老師好多年在家裏就開過烹飪課,後來終於由於學生的增加,自己也想擴大就開始在外麵租了場地。為了維持烹飪課,她也開始了訂餐和Catering服務。租的場地很快就不能滿足需求了。一年之後,一凡烹飪藝術學校和Catering 在2016年 春天正式的搬到了現在的地址。
開店僅僅半年, 我去上課的時候她已在亞城的華人社區裏有很高的聲譽了。
一凡小屋,和任何人印象想象中的中國餐飲店不同。 這裏不是餐廳,也不是外賣店。這裏完全是一個升華了的美食雅屋,是一個以美食為主的沙龍社交會所!
百日宴布置的還真有現代和傳統的結合味兒
客人到達之前桌上的餐具擺設
博文小朋友可愛的百日蛋糕
百日宴豐富的菜肴
上完了王老師的第一堂課, 我忍不住的留下來繼續和她一起聊天。我們談起了喜歡的傳統並有些難度的經典菜和點心。說起稻香村的酥皮點心,王老師馬上拿出和好的油麵,讓我看怎麽做酥皮點心。 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學。好多年,我每年去亞洲都會帶回來兩盒北京的稻香村的酥皮點心,是我們家的特愛。我們一做一聊就是一個下午。晚上帶了一些成果給老史,他那開心。能吃到本地做的這麽好的酥皮點心絕對是他沒想到的。
婚禮的晚會
不同餡兒的酥皮點心
為了多去一凡學習,我不斷的找機會去做幫手。在後來的交往中,我發現王老師的確是我最初感覺的那樣。她本來就很有藝術修養,畫一手好的鉛筆畫和油畫。
她是那類善於為別人著想的人。也許是她本身的性格或是家裏幾代的教養,她很寬容也有一種自然的謙讓與慷慨。她教課時總是考慮到同學們的方便。一套課八堂,同學們可以選上周三或者周日的課,王老師都是看同學時間的方便。去上課,總是件很開心的事兒。
和安妮一起學習 - 開心的練習
周日上午的烹飪課
從她那裏學的獅子頭, 不出兩三周就上了我家的請客菜單。
雖然我一貫很愛烹調。從味覺嗅覺視覺上來說非常敏感,難說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的。不過有幾樣傳統的菜雖然愛吃但我還是始終躲避,不敢嚐試 。擔心怕程序多,會做不到位,會白浪費時間。做為一個平時在高競爭環境裏工作,每月服裝行頭不能重複,每季節還要出國際長差的人, 真正在家可以靜心做飯的日子, 每月最多也就一兩次。 對我來說,可以在家盡心盡意守一下廚房的時間真是很珍貴的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懷念小時候的記憶。而時間的遷移之快,眼皮一眨,這麽多年就過去了。雖然不是每天都會想,然而那童年的味道和多年吃不到的壓抑總是在心的深處。當吃到的時候那興奮也是難以克製的。孩時一個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過年以及那個時候所有的好吃的。
與舅舅舅媽一起分享過中國年夜飯的美好時光
其實我想人尋味道不單是為了吃的東西本身,而是在尋找隨著那味道裏麵的那些溫馨記憶。現在我難得真的有了時間,又有人指點,很快,我開始挑戰了多年從來不敢想去做的菜。
細節請看下部分。
作者介紹:
Nancy, 本名金維琦。移民美國後,在紐約州立大學時裝學院就讀時裝麵料和市場開發專業,畢業後三周就被一家香港最大的服裝公司聘用。後來的二十二年裏一直在美國時裝界著名的公司和品牌裏擔任要職,期間還被中美洲一家最大的服裝廠聘為他們的第一位女副總裁。2012年來到亞特蘭大從事一個百年童裝品牌的產品開發和生產,一直工作到四年後該公司改組。
從新移民到走入社會主流,注重的不在於金錢收入,豪宅,名車,或是體驗名吃名牌。而在於自己真正的學習和了解社會觀念及文化,同時開發自己的潛力,了解社會,分享知識,幫助同人一起前行。
始終相信美好的東西分享了才更有價值。兩年多的職場空檔自由生活,從在一凡小屋學習烹調,到教授中西烹調課,到帶領團隊一起去意大利旅遊和學習,使我更加體會到與人分享知識和經驗的樂趣與意義。感謝朋友們喜歡我的微信,並督促我開始努力通過文字來更好的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原文發表於亞特蘭大生活網 https://atlanta.americachineselife.com/一凡小屋豐滿了我的人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