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生活館

我有幸在美國主流時裝行業工作了二十多年,如今希望把所有我接觸和體驗到的特殊經曆和體會,以及我酷愛到美食,烹調,意大利餐和中餐的比較,意大利和中國旅遊,及時裝觀念,及室內設計體會來跟大家分享。
個人資料
正文

Nancy生活館 | 摯愛 · 衝刺 · 升華

(2025-07-06 06:18:29) 下一個

六月中猶文化交流晚宴的背後故事

一場成功的活動,往往不隻是體現在精致的布置和美味的餐食,更離不開那些默默奉獻、滿懷熱情、願意為夢想不斷努力的人。上周日晚在一凡餐飲文化中心舉辦的中餐品鑒晚宴,正是這樣一場由“摯愛、衝刺、升華”交織而成的美好盛事。

(此次活動的組織成員左起Tracy先生尼爾,宋揚,王凡,Tracy,Nancy - 文捷攝影)

這次由一凡餐飲文化中心承辦、亞特蘭大華人社區與Sandy Springs猶太人教會共同參與的中餐品鑒晚宴,吸引了八十多位嘉賓出席,成為一次別開生麵的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場活動打破了人們對中餐“便宜、雜炒,不注重環境”的陳舊印象。通過優雅的餐廳布置、精致的菜品呈現、動人的音樂和真摯的交流,讓在場嘉賓深深感受到中餐文化的深厚與優雅。

一凡的故事——從摯愛出發,向世界用美食講述文化

晚宴開始前,一凡餐飲文化中心董事長兼主廚王凡老師,勇敢挑戰自己,第一次全程用英語向大家講述了一凡餐飲的成長曆程。這一切,源於她對外婆、母親、家鄉味道的珍貴記憶,以及對中餐烹飪技藝的熱愛。

(王凡老師深情地回憶起外婆和大家庭在節日期間的氣氛和自己從母親那裏尋求食譜細節的感慨)

十年來,她憑借堅持與不斷鑽研,一凡從2015年最初的小小烹飪教室,走過了那個大家熟悉和懷念的“一凡小屋”,發展到2022年明亮而充滿詩意的中央廚房,如今更擁有上萬平方英尺的寬敞、體麵、富有文化品味的正規餐廳與文化活動中心,已成為亞特蘭大華人社區最具代表性的餐飲與文化交流平台之一。

(最早時期的烹調課和女兒最新的傑作。王凡特別為做為第四代的女兒也熱愛烹飪感到欣慰)

 

(2022 建立的中央廚房。目前依然是烹調課,手工製作研發和小型活動的場所)

美食,不隻是味覺的記憶,更是傳播文化、增進友情最有力的途徑。

 

音樂的橋梁——藝術中的交流之美

著名音樂人、浦立偉音樂學院創辦人浦立偉老師也親臨晚宴現場。

多年前,他放棄了亞特蘭大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職位,毅然投身音樂教育,創辦了浦立偉音樂學校。

兩年後,他還說服了夫人Amy同樣放棄專業表演職位來加入他學校的教學工作,

 

Melvin Xu- piano, Lucas Liu-violin, Ryan Pi -cello(照片來自猶太社團Bob Grossman)

他邀請了三位優秀學生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表演。悠揚的樂聲中,傳遞出他對音樂、藝術與教育的熱愛與執著,也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嘉賓在音樂中找到了共鳴。

亞城戲社的沈麗玲老師和她的學生Sophie Ng,亦為大家演奏了充滿東方韻味的琵琶曲《茉莉花》,中西合璧,相映生輝。

觀眾們完全被表演所吸引,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所有人屏息凝神,唯有在每一場演出結束時,才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由衷的喝彩。

經常熱衷於華人社區活動的老史感慨良多。他說,這是他十年來參加社區活動,第一次看到觀眾如此自覺,真正關注台上的每一位演出者,台下沒有人交頭接耳、沒有人隨意走動,所有人都沉浸在表演之中。

許多在場的華人朋友也深有同感,大家都感歎:這樣的氛圍,才是文化交流中應有的尊重與品質

文化的火種——宋揚老師的“衝刺”

這次中猶文化交流活動的起點,必須要提到另一位文化使者——著名歌唱家宋揚老師。

春節期間,他的夫人曾與我聊起宋老師正在籌備“紀念二戰勝利八十周年”的係列活動,並且計劃舉辦有多方音樂家共聚的大型音樂會。這勇氣和意念讓我肅然起敬。三十多年來,宋老師始終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早在二戰勝利六十周年時,他便聯合中美兩國音樂團體,成功舉辦了大型紀念活動。

(宋揚老師在活動結束之前以他洪亮的聲音深情地演唱了·“ You Raise Me Up")

如今,他坦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沒有機會再策劃九十周年或一百周年的活動了。組織這樣規模的活動,宋老師是有幾十年的經驗,背後所涉及的細節之繁瑣依然難以想象。從聯係樂隊、場地,到遴選嘉賓演員,安排節目、再到外地演員的旅行、接送與食宿,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周密的籌劃與不懈的付出。由於經費有限,宋揚老師甚至一度考慮,將自家住宅騰出來,親自接待遠道而來的外地嘉賓。

這份珍惜,勇氣和奉獻的願望,實在令人敬佩。正是他的“衝刺”精神,點燃了這次中猶文化交流的火種。

Tracy——中猶文化使者

真正將這次中猶文化交流從設想到現實的,是活動發起人之一、灑脫大方的主持人Tracy。

Tracy的先生是移民美國的第四代猶太人,她本人積極參與猶太社區各類活動。當時猶太社區也在尋找中猶文化合作與交流的機會。得知宋揚老師的計劃後,Tracy立刻投入行動,憑借她的高效與熱情,三月份便促成了華人社區代表與Sandy Springs猶太人教會的首次文化交流。

那天,在Sandy Springs猶太教堂會議廳內,雙方代表用短短30分鍾,彼此介紹了各自民族數千年的曆史與文化。雖語言不同、文化各異,卻拉開了兩大族群在亞特蘭大相知相惜的序幕。

而這場“上海之夜”,正是這段緣分的延續與升華。

Tracy在晚宴中回顧了曆史——二戰時的特殊年代,上海曾是遠東唯一為猶太難民敞開大門的城市,成為無數猶太人心中的避風港。黑白影像中,凝結著共同走過的風雨,也銘刻著今日彼此攜手的珍貴。

Tracy從容自信地主持全場,既展現了她的個人魅力,也體現了對中猶雙方彼此文化的尊重與欣賞。

美食 · 文化 · 交流

能生活在亞特蘭大,我感到非常幸運。在這樣一個擁有像一凡餐飲文化活動中心的場所、擁有眾多優秀社區人士的城市, 在經曆了三十多年的美國生活後,我深知這樣的環境和社區是非常難得的。

美食,是最好的語言

菜肴,往往是文化交流中最真誠、最直接的橋梁。

這次晚宴的菜單由我策劃,憑借多年在紐約生活、與猶太社區朋友們交往的經驗,我對菜單設計頗有信心——尊重傳統,又不乏創新與挑戰。

十二道菜加上王凡老師獨創的芥藍菜飯。

我簡單介紹了一下中國八大菜係的文化背景,特別推薦了江南菜係中必不可少的“糖醋排骨”。

考慮到部分猶太人不食用豬肉,我把兩道平時用豬肉製作的菜品改為雞肉版本。對於素食者,也有五道菜品可供選擇。

王凡老師用她母親的食譜做出的糖醋排骨是一凡的代表菜品之一

十二道菜的豐富組合,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極為罕見。菜品在口味上也包括了四大菜係的經典之作。

其中,川菜經典牛肉麻婆豆腐是一次大膽卻成功的嚐試。

(照片來自猶太社團Bob Grossman)

值得一提的是,我特意邀請了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的好友Liz。 她雖非華人、也非猶太人,但她每年都舉辦春節亞洲餐聚會,甚至連韭菜蝦仁餃子包得比我還好!當天晚宴上,她最愛的正是這道麻婆豆腐。

Liz第三次添加麻婆豆腐時,我忍不住抓拍了那一刻。

當然,最受歡迎的,依舊是王凡老師的“看家菜”:

  • 糖醋排骨
  • 家常魚香茄子
  • 清爽芹菜豆幹炒雞絲
  • 香滑蝦球炒麵
  • 金黃酥脆韭菜蝦仁雞蛋煎餃
  • (照片來自猶太社團Bob Grossman)

賓客們邊品嚐邊讚歎,感慨平日難得有機會,在如此優雅的環境中,享用12道地道、精致的中餐美食。

Liz,Nancy,Tracy,王凡會後合影 -文捷攝影

結語:文化在交流中升華

上周日的餐桌,承載的不隻是美食,更是兩大族群的理解與友誼。

感謝所有為此次活動默默付出的人,是大家對自己信念的摯愛點亮了這個夜晚,是每個人的衝刺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是社區印象的升華讓文化的交流如此美好而持久。

(合影來自猶太社團Bob Grossman))

願這樣的相聚,成為我們共同走向理解、信任與合作的開始。

兩個社區的活動還會在八月和九月繼續。824號亞特蘭大市區布雷曼博物館舉辦 “患難中的永恒記憶 -- 二戰期間猶太人與中國人民的友情回顧”特展,921號在亞特蘭大交響音樂廳舉辦的二戰勝利紀念音樂會。

(照片除了有注明都來自Nancy的手機拍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金維琦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for your comment. You're right that traditional Jewish dietary laws are quite strict—kosher certification, no shellfish or pork, and no mixing of meat and dairy are all key principles in halacha (Jewish law).

However, it’s also true that Jewish practice in America is incredibly diverse. According to a 2020 Pew study,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American Jews keep strictly kosher:

There are 17% keep kosher at home.
Among Orthodox Jews, the vast majority follow kosher laws strictly.
But among Reform, Conservative, and secular Jews, many interpret these traditions more flexibly or culturally.
So, when I write about Jewish people enjoying Chinese food, I’m reflecting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Jews—particularly those who might be culturally Jewish but not religiously observant. In fact, Chinese food has a unique place in American Jewish culture, especially during Christmas when many restaurants are closed except Chinese ones. This tradition even has its own lighthearted history.

Your perspective is valid within an Orthodox framework, and I appreciate you sharing it. But I hope we can also recognize that Jewish identity and observance span a wide and beautiful spectrum. For all my jewish friends, no one follows the rules you describe, in fact, during the dinner that evening, people already joked "should I make Christmas reservations now?"
elfie 回複 悄悄話 Only non religious Jews would eat such food! By Jewish law meat must be kosher certified and no shellfish so shrimps are not allowed, even chicken and beef must be kosher certified. And no diary and meat can be eaten together. Chinese food doesn't have much diaries, but has a lot of "trief", or non-kosher elements in food. I have never eaten any shrimp, crab or squid since my conversion to Judaism. Squid is not a fish with scales and fins so it's non-kosher. Pork, of course, is strictly forbidden. I don't know why Jews would eat Chinese food with these dietary restrictions, either by tradition or by law. Orthodox Jews definitely would not. They bring their own kosher food everywhere because of extreme cautions, in case it would get contaminate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