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與古希臘在宇宙認識論上的顆粒度的差異,可以解釋,我認為至少部分地,經濟在世界上領先的古中國為什麽沒有率先產生現代科學。
古希臘人為了探究世界萬物的本原構建,逐漸形成了物質原子構建觀。相對於古希臘更早的和古中國主流哲學思想的宏觀視野,原子構建觀是一種微觀分析的思維框架,原子分析方法論與宏觀世界的解釋毫不衝突,是一種超越人的樸素感應的更高階段的思維抽象化。
畢達哥拉斯學派以“數”的原本普適性,試圖闡明萬物之源之構。 他們發現了無理數,從而認識了無限可分但仍不連續的,反直覺的抽象結構的真實存在。
柏拉圖幾何化了火、土、氣、水的四根說。他認為造物主希望世界萬物跟他一樣完美,所以按照圓全的模式來設計世界,最先創造出來的是靈魂,然後將它分割成相反方向旋轉的圓,再將元素按照比例造出宇宙。亞裏士多德認為四元素同時與冷、熱、幹、濕四種特性相互作用,構成了其它世間萬物。為了解釋天體的構成,他還大開腦洞提出第五種元素——“以太”。
這種高顆粒度的原子分析構建方法論,有利於去構思和探討構建世界萬物的終極最小本原集。這與用小字符集構建的拚音文字是否有關,我不敢妄言。讓我難以置信的是,2400年前原子論的代表人物德謨克利特就認為,物質隻能分割到原子為止。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並運動於無限的虛空之中。物體的產生是由於原子的結合,物體的消滅是由於原子的分離。事物發生的原因就在於事物本身。原子本體論強調對物質對象的位置、性質、形態的精準客觀認識,充滿了理性精神。這種理性分析方法論已經非常接近近代以來的科學理念。
縱觀科學史,古希臘的“原子本體論”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它在西方思想史上也該有感應,那就是獨立間斷之個體(eg,數軸上的無理數)的重要性。在西方就很難讓人接受,沒有國哪來家,沒有黨哪來你,這類宗教教義。
對照之下,古中國的宇宙認知論的主流是,強調連續整體的陰陽氣化論,就是把世間萬物的存亡興衰解釋為氣的聚散合離。最原本的構建是無所不在的氣,既可無形又可有形。,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氣是,宇宙的初始態,彌漫於宇宙, 為萬事萬物原始共通的物質,如《莊子》雲“通天下一氣耳”。氣也可以變有形,這時氣又必然分為陰陽,萬物的生成即陰陽相生的結果,陰陽兩氣作為天地之間最根本的兩種元素,通過彼此間的對立矛盾、相互依存,造就萬物的生成,推動萬物的變化。
古中國人不像古希臘人那樣,關注基本元素對萬物構成的本原性。陰陽和五行雖然被視為不同的元素,但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陰陽兩方各自沒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隻是存在彼此對立、統一、消長、轉化的關係。這既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一種辯證思維。五行也一樣,雖然五種元素具有獨立的性質,但隻有在一個無隙整體中交互作用才能彰顯出各自的價值,必須連續交融於同一個動態才有意義。
比較一下中西方的宇宙認識論的顆粒度,就不難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尊重個體本征,中國文化偏好群體功效;西方文化注重區分,中國文化注重融合;西方文化強調實證,中國文化強調感應。這些文化差異,前麵已經提到,與中國沒有率先產生現代科學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