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世界十大著名街頭小吃之一,越式三明治(Bahn Mi)的文化混血曆史

(2024-09-02 21:54:18) 下一個

The No. 1 Banh Mi - Kikkoman Food Services

我喜歡的越式三明治(Bahn Mi)不僅是東南亞最常見的街頭小吃,也風靡西方大都市。我過去隻知道,越戰結束後,逃難到歐美的越南人將這一特色美食帶到了西方。剛剛看了美食與曆史頻道OTR的一期關於東南亞三明治的節目(附下),對Bahn mi的文化混血的曆史頗有一點回味。

越南的地理和氣候,決定了她是豐饒的魚米之鄉。法國殖民者愛上了當地豐富的物產,卻苦於沒有做麵包的小麥。於是,他們從1850s起開始不遠萬裏從法國運麵粉到西貢。運輸時間長達半年,自然是豆腐盤成了肉價。出於麵粉的高價格和法國人小有名氣的烹飪沙文主義,越南的法國殖民當局實施了麵粉種族隔離政策,不讓越南人吃麵食。法國殖民者之間還愛來一句自負的順口溜:吃麵包和肉的強,吃米飯和魚的弱(以現代營養學的主流認知,多少有點偏差)。

                                         一戰中歐洲戰場上的越軍。

時間來到WWI,法國征招了10萬越南人(5萬工人,5萬士兵)赴歐作戰。這些越南人在法國長了見識,也強烈意識到了越南人所處的不平等地位。他們回國後,當然會挑戰過去不能吃麵食的規定,開始本土化法國的文化符號baguette(法棍)。首先,他們在麵粉裏加了米粉,做出了外皮更加酥脆,內裏多空穴鬆軟的法式越南麵包,大大改善了法棍幹硬的口感。後來,又嚐試夾入越南風格烹製的各種熟肉,越式泡菜和生鮮蔬菜,淋上秘製的越南醬汁。到了1920s,bahn mi就在西貢基本定型了。

說起這段曆史,不得不提一下,胡誌明做過法式麵包師,鄧小平愛吃牛角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