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耶穌殉難後,他的門徒和追隨者們痛惜哀悼,為他安葬。
這裏細分有四個步驟:把他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來(Descent),痛惜哀悼(Lamentation),塗油受膏(Anointing of Christ),然後埋葬入塚(Entombment)。
這裏和上回一樣,我們雖然不能確切的知道誰在場,但多數描寫和藝術創作,都圍繞著這麽幾個人:
一般聖母瑪利亞會被畫成一個年老的婦女,哀傷悲痛但可能會有一絲認命的安詳。抹大拉的馬利亞相比會年輕很多,可能被畫的更加悲憤一些。門徒約翰常常是穿著紅色袍子的男青年,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把聖母托付給約翰,所以他經常被畫在聖母的身旁。約瑟則是一個有大胡子的中老年男子。
「到了晚上 … 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
「彼拉多允準,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
在倫勃朗(Rembrandt)的這幅作品中,中間托著耶穌身體的紅衣老者,就是亞利馬太的約瑟。圖的右方是悲傷的聖母瑪利亞。
在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這幅作品中,身穿紅袍的金發男子是門徒約翰,右腳踩在梯子上,手托扶著耶穌的身體。用手托住耶穌左腳的白綠裙子的女子,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的腳已經失去血色,和馬利亞肩上的膚色形成鮮明對比。
左邊的藍衣女子是聖母瑪利亞。她的雙手伸向兒子的屍體,滿臉悲傷。
和耶穌的頭平行的兩個男子,左邊的老者是亞利馬太的約瑟,右邊梯子上的是尼哥德慕。左下角跪著的女子是另一個馬利亞。
痛惜哀悼(Lamentation)的細節,在福音書裏沒有直接的描寫。
在範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裏,左上角和右上角扶著耶穌身體的,分別是約瑟和尼哥德慕。左邊牽著耶穌手臂的是聖母瑪利亞,右邊親吻主的手的是聖徒約翰。左下角跪在地上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耶穌身體上的五處傷口(雙手,雙腳,右肋下)都清晰可見。
在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這幅作品裏,中間豎直坐著聖母瑪利亞,把耶穌的身體橫放在腿上(這也是一個常見的構成:Pietà)。左下方把頭枕在耶穌腳上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聖母身後安撫她的是聖徒約翰。
而最上方手裏拿著荊棘冠和聖釘的是亞利馬太的約瑟。在 釘十字架前的折磨 我們介紹過荊棘冠,在 被釘十字架 裏我們介紹過聖釘。這裏約瑟拿著三支聖釘。
Lamentation 的藝術表現形式很多,其中(前麵提到的)Pietà,是一種常見於雕塑的藝術形式。Pietà 在英文裏是 Pity,意思是遺憾同情。這種藝術形式,是聖母瑪利亞把耶穌的遺體抱在懷中。
經常(但不一定總是)瑪利亞的身體豎直,耶穌的身體水平,隱隱又構成一個十字架的形狀。
其中最出名的,絕對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聖殤》。
「又有尼哥迪慕,就是先前夜裏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他們就照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把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裏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隻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又因那墳墓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裏。」
「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這幅《基督下葬》極為出名。圖中披著紅袍的約翰抱著耶穌的頭,右手擋在耶穌右胸的傷口前。尼哥德慕抱著耶穌的腿,目光看向將要把主放到的地方。他們後麵的三個女人,從左邊數起,穿著連帽披風的是聖母馬利亞,用白手絹擦淚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伸出雙手對天哀歎的是革羅罷的馬利亞(Mary of Clopas)。
耶穌的右手垂下,剛好要碰到墓石。
提香(Titian)的這幅作品中,約瑟(抱著耶穌的腳),約翰(扶著耶穌的胳膊),尼哥德慕(背對著我們,抱著耶穌的頭)三人抬著主的身體。
最左邊聖母馬利亞,被年輕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