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頓戰役(Battle of Towton)慘敗之後,蘭卡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元氣大傷。修養了三年後(1464),他們好不容易積攢了一點實力,在 Hexham 又打了一仗,被約克(House of York)這邊輕鬆搞定。薩默塞特(Henry Beaufort, Duke of Somerset)被殺。
比這個更悲慘的是,像薩默塞特這樣的大人物(上一屆是和約克爭鬥了多年的王室二把手)被殺都沒人關注,反而是亨利的財政官被擒,被繳獲兩千英鎊的‘抵抗經費’,似乎是更大的損失。
可見蘭卡家族的抵抗力量已經慘到了什麽程度。
亨利六世(Henry VI)流亡在蘇格蘭,王後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帶著兒子愛德華(Edward, Prince of Wales)逃到了法國。
Battle of Hexham,1464,白玫瑰約克家族勝。
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的王位坐穩了,咱們正好喘一口氣,介紹一下 1461-1464 的局勢。
新國王回到倫敦加冕,派沃裏克(Richard Neville, Earl of Warwick)在北方,鏟除王後的殘餘勢力。
沃裏克原本就是地多人多錢多的大貴族。他是擁戴愛德華上位的頭號功臣,現在又剿匪有功,愛德華把大量從蘭卡家族收回來的封地,都賜予了沃裏克和其他奈瓦爾家族(House of Neville)的成員。
除了沃裏克以外,威廉·奈瓦爾(William Neville, Baron Fauconberg),約翰·奈瓦爾(John Neville),喬治·奈瓦爾(George Neville)等,盡皆升官加爵,領封地無數。
沃裏克的風光一時無二,以至於法國駐英的外交官在回國的信裏,開玩笑的寫到,“英國現在有兩個領導人,尊敬的沃裏克先生,和另外一個我忘記了名字的人(愛德華)。。。“
愛德華四世的二弟埃德蒙(Edmund, Earl of Rutland),在 第十回 Wakefield 被殺,現在剩下三弟喬治(George, Duke of Clarence),和四弟理查(Richard, Duke of Gloucester)。
他的這三弟和四弟,將來都是很重要的人物。目前新國王未婚無子,按照英國法律,三弟喬治是法定的王儲。
後來,沃裏克的兩個女兒,伊莎貝爾(Isabel)和安妮(Anne),分別嫁給了愛德華的三弟四弟。不過這是後話,其中還有不少曲折。
法國那邊,自從 背景曆史四 裏,聖女貞德扭轉乾坤後,查理七世(Charles VII)一直順風順水。但查理七世在 1461 年病死,路易十一(Louis XI)繼位。
法國此時主要是兩大派勢力,路易十一支持老王後瑪格麗特,勃艮第安(Burgundians)支持新國王愛德華。
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要考慮愛德華的婚事了。畢竟在1464,他已經二十二歲,是整個歐洲最搶手的單身漢。
按照英國幾百年來的傳統,英國國王一直是娶外國公主為妻的。原因很簡單:任何英國國內的女子,地位都比他低至少一個級別。娶外國公主,不僅門當戶對,還可以帶來外交和地盤的好處。
此時大家給愛德華物色的對象,主要有這麽幾個:
對象候選人一:愛德華在法國的重要盟友,勃艮第公爵菲利普(Philip the Good, Duke of Burgundy)的侄女,波旁的凱瑟琳(Catharine of Bourbon)。
如果娶了凱瑟琳,愛德華可以加強和法國勃艮第安派的聯盟,也會深得倫敦商人們的擁護。
對象候選人二: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
因為曆史原因,英國和(西班牙的)卡斯提爾一直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咱們玩一下曆史上的“如果…那麽…“,如果伊莎貝拉真的嫁給了愛德華四世,那麽之後伊莎貝拉就不能嫁給斐迪南(Ferdinand of Aragon)。。。
那麽伊莎貝拉和斐迪南這對兒夫婦就不能統一西班牙。。。
那麽伊莎貝拉和斐迪南也就不會讚助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那麽也就沒有今天的美國。。。
對象候選人三: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的王後的妹妹,博納(Bona of Savoy)。
這個博納,才是沃裏克一直努力在替愛德華牽線搭橋的婚事。他這麽做有三個目的 :
一,如果能和路易十一結親,王後瑪格麗特將失去最後一個有力的支持者,那蘭卡家族就再也構不成威脅。
二,沃裏克其實敏銳的感覺到,在路易十一和勃艮第安之間,路易十一勝出是早晚的事情。
三,在搭橋的過程中,沃裏克個人也能得到不少好處,包括在法國的少量地盤。
所以沃裏克為了這樁婚事可謂是不遺餘力。在 1464 年九月,他很有把握的認定,婚事成了,就差最後的一步走走形式。
所以咱們可以想象他驚愕的表情。因為愛德華當眾宣布:
“這三個我都不要。我已經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