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個人資料
正文

漫談幸福

(2021-11-20 12:21:21) 下一個

“ 我們不能因為眼前的享樂而狂妄自大,或者讚美稍縱即逝的幸福快樂。世事難料,未來變幻莫測。隻有承蒙上蒼垂憐從此能幸福以終的人,我們才能稱之為幸福快樂。”  

          梭倫的警語         

 

若按照英文的詞源解釋,幸福(happiness)源自於“偶然發生的事情”(hap),言下之意快樂多需湊巧,強求不來。在法語裏,幸福(bonheur)是“好”(bon)和“鍾點”(heur)兩個詞的組合,可見幸福來的快也去的快。而在現實生活裏,幸福這兩個字大概是最討人喜歡,同時又被糟蹋的最厲害,最讓人迷惑不解的一個詞匯。

 

基督教的理論家們認為,幸福既是有德行的人的人生結局,也是上帝對人的人生褒獎,問題是我們不一定在此生就能得到這份褒獎。相對於基督教的含蓄否定,佛教的基本定義則來的更直截了當。佛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人生的幸福在來世,現世則隻有無窮無盡的痛苦。

 

在東方,剖腹自裁的日本人和抱著炸藥包自殺的中國人,都在相當長的年份裏被描敘為最幸福的人。在西方,他們說被食人族生吞活剝的教士是真正幸福的,而在阿根廷沙灘上曬太陽的納粹戰俘並不幸福。直到今天,許多阿拉伯人還相信自殺攻擊者有著幸福的未來。

 

就連美國開國先賢們也不完全清楚幸福的含義,所以美國憲法裏隻有保障人民自由的權利,卻沒有任何保障幸福權利的條款。隻說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權利,至於人民能否追求得到幸福,在他們看來也不是像追求自由那樣有把握的事。直到21世紀的今天,美國社會中最精英的人們還是吃不準幸福的真正含義,以至於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心理學家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學開設的一門幸福課,居然成了該校最熱門的課程。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對幸福自有其獨特的心得。孔夫子見“有朋自遠方來”即“不亦樂乎”;五柳先生愛讀書,“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李白豁達奔放,“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如能高中科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那是中國人幸福的巔峰狀態了。 而普通人的日子也不賴,金聖歎的不亦快哉33則和林語堂的快事24條講,從吃西瓜到背書流暢,從抽煙看日落到伸手挖鼻孔,從吃肉到剃頭,從讀書到會友 ---,小事件件,件件小事,無一不快哉。

古人從來沒有學過任何有關幸福的課程,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世界上還有心理學家。傳統的中國人認為幸福就是活在當下,在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飲食起居,待人接物古人。北宋白雲守端禪師把佛教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願改為:“饑來即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就是中國人相信的“平常心是道”這樣一種隨緣任運的幸福生活。隻要活得自在,勞動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禪。要是牽腸縈慮,勞動不是勞動, 休憩不是休憩,就會墮於人世苦境。開田吃飯睡覺之間,千萬境界在眼前心上流走幻滅。雲去天無影,船過水無痕。這是中國古人毫不造作、自在安然的幸福境界。

 

中國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活的長一些,老死在自家的床上比什麽都要緊。他們相信“未知生,焉知死。”“什麽是佛?無憂就是佛。”活好這一輩子最重要,從來不會庸人自擾,為了生活的意義這類虛無縹緲的問題來拷問自己,破壞世俗生活的樂趣。

 

相比之下,西方人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他們早就提出“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幸福。”從蘇格拉底開始就無視中國人不亦快哉的生活瑣事。他邋裏邋遢地過日子,孜孜不倦地思考什麽是生活的意義,什麽是真正的幸福這些大問題。雖然雅典人看不慣蘇格拉底自以為是的態度,將他給毒死了。但是蘇格拉底的奇思異想還是被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類最偉大的作品。”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宣稱:“人類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他說:“人類需要的不是一個沒有挑戰的世界,而是一個值得他去奮鬥的目標。我們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煩,而是發揮我們真正的潛力。”美國人米哈伊.西卡森特畢生致力於研究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他曾說過:“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他肯定地認為享樂主義者的生活完全沒有挑戰,不可能獲得幸福。

 

正是在這樣一種價值觀的驅動下,著名的功利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留下了他的名言:“做一個不滿足的人總比做一頭滿意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總比做一個滿足的傻瓜好。”以至於大文豪托爾斯泰和大富翁洛克菲勒在達到了事業的頂峰以後,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自殺。而大作家海明威不僅僅這樣想了,還真的付諸行動,把自己給打死了。他們覺得如果我們隻想著享樂,那和一般動物有什麽不同呢?人生如果沒有目標和挑戰,生活就變得毫無意義。

 

也正是在這樣一種使命感的召喚下,工業革命,殖民地開發,世界大戰,核武爆炸,資訊革命,全球化 – 人類越走越快,把地球改造的麵目全非,使得財富和生活水準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人都有了使命感,個個都不滿足,這就造成了社會的緊張,人情的淡漠和幸福感的下降。事情變得就像叔本華所斷言的那樣:“欲望是生命的象征,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之後又會感到無聊。人就是在這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曳著的一個鍾擺。”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從2005年到2015年,全球憂鬱症患病率增長超過18%,達到3.22億人。更有甚者,自殺的人數也在逐年攀升,今天在我們澳大利亞約每三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在美國則每七分鍾就有一個人自殺。以至於世界衛生組織提醒世人,在21世紀自殺將成為人類的第三死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些現象都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喜歡挑戰的西方人將慢吞吞生活了千萬年,凡事不亦快哉的中國人一次接一次地打敗,最後將其忽悠進了全球化的進程。中國人高唱著“發展就是硬道理”,爭分奪秒拚搏向前30年。以全國山河嚴重汙染的慘重代價,擠上了世界GDP老二的位置。誰知忙碌之中卻忘了幸福是什麽?喪失了千百年來讓中國人事事不亦快哉的能力。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料顯示,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係統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更是成為首位死因。 結果和美國人一樣,中國人也爭先恐後地來聽哈佛大學的幸福課。中國網易將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的公開課翻譯上網,收視率最高的就是這門幸福課。泰勒博士看到了這種需求,從2007年開始,親自每年來中國,為中國身經百戰,充滿智慧的高端企業家開設連續三天的強化幸福課程。門庭若市,一時傳為美談。

 

行筆至此,我不禁又想起了約翰.穆勒那忽悠了好幾代人的名言,“做一位不滿足的人總比做一頭滿足的豬好。做一位不滿足的蘇格拉底總比做一個滿足的傻瓜好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好像為哲學家的名聲所震懾,忘記問一聲,人如何可以和豬相提並論?蘇格拉底為什麽要和傻瓜去比較?這樣的比喻是不是有些太離譜?

 

如果深入考察一下幾乎和蘇格拉底同時代的範蠡,也許我們就可以輕易跳出約翰.穆勒給畫下的小圈子,看到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和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蘇格拉底不同,範蠡出身貧賤,他刻苦努力,很快就以聰敏睿智,胸藏韜略而聞名於世。雖然範蠡沒有著書立說,但是他耕種經商,則發財致富;入朝為官,則富國強兵;統兵打戰,則出奇製勝;為人處世,則進退自如。在功成名就的高峰,範蠡攜美退隱江湖,為自己的人生畫上最佳的句號,更是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

 

現在如果我們將約翰.穆勒的名言略微改動一下,可能更為順理成章:“是做一個不滿足的人折騰,還是做一個滿足的人逍遙?是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被毒死,還是做一個滿足的範蠡來善終?”善於提問題的蘇格拉底和非常會解決問題的範蠡,幾乎處在相同的曆史年代,有相當的可比性。而且這兩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東西方思維行事的區別。不識貨貨比貨,對比常常是開闊思路明白事理最好的辦法。看到這裏也許大家能夠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對什麽是幸福的人生總結出自己的看法。

 

記得伏爾泰說過:“一字之差,即可以使任何高妙的思想蕩然無存。”對不起了,哲學家約翰.穆勒先生,誰讓你沒有聽說過中國範蠡的傳奇。

 

 

濃霧之中的內蒙古草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謝謝,能夠穿梭巡視兩種文化,同時享受其中,也許是我們這些人最大的地緣特長。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活在當下,這樣最幸福 :)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井觀天' 的評論 : 總結的好!這種區別使得許多洋人認為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樂觀的民族,因為其行事處世的方式就好像他們能夠永生一般。
MarkM76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說的真好,兩種文化,兩種格局,各有千秋!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因為準備吃中飯了。。。 哈哈哈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要不討論一下兩種人誰更幸福? 我覺得幸福是一種狀態,所以是變化的, 相對的, 和周圍的環境有關。 比如現在我就覺得很開心, 很幸福。 :)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井觀天' 的評論 : 有道理。 兩種人中的極端分子是這樣的。 大部分人還是居中的。
井觀天 回複 悄悄話 西方人講究及時享樂,活在當下,所以會不顧疫情泡酒吧,參加音樂會,用房子(抵押)貸款消費,而中國人講究延遲滿足,所以總是在幹活,總是在攢錢。中國人的幸福觀使他們成為好學生,好雇員,好公民。美國人買、買、買,中國人賣、賣、賣,美國現在的供應鏈危機是這兩種幸福觀表現到極致的體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