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瀕臨大西洋,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薩布蘭卡是歐洲大陸連接美國和世界其它地方的重要轉運口岸之一,曾經聚集了世界上最大數量的間諜群。無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都有大批間諜進出卡薩布蘭卡。據說國民黨的軍統局也有人員派駐此地。
美國好萊塢由此激發出創作靈感,將異國風情,刀光劍影,英雄美女和陰謀愛情這些最能蠱惑人心的題材有機組合,冠以卡薩布蘭卡為片名(中文譯為北非諜影),結果這部影片大獲成功。不但讓癡男情女們看的心馳神往,還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加上卡薩布蘭卡這個名字無論在何種語言,念起來都朗朗上口,而且特別富有詩意。從此這座默默無聞的摩洛哥城市一舉成名,在世人心目中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美麗和浪漫的紗巾。
令人失望的是,隨著長途巴士駛進卡薩布蘭卡市區,映進眼簾隻是破舊的民居,肮髒的工廠和擁擠不堪的馬路。完全是一副典型的第三世界大城市的麵貌。固然摩洛哥隻是一個非洲的窮國,不能對整座城市要求太高,原以為至少沿著海邊應該多少有所建設,體現一下北非明珠的風貌,誰知海邊坐落著成片破舊和擁擠的民房,肮髒的街道,大大小小的衛星接收碟和亂拉的電線,給人一種怪異和絕望的感覺。曆史的傳統已在卡薩布蘭卡的老城喪失了活力,年輕人都跑到一路之隔的新城謀生,剩下的老人經營的店鋪中出售的大部分隻是“Made in China”的雜貨,老城在這兒似乎僅僅成了貧窮和落後的象征。
倒是法國人在上世紀初規劃建造的新城仍帶著濃濃的歐陸風味。以聯合國廣場,穆罕默德五世廣場,勝利廣場為中心點,寬闊的林蔭道呈輻射狀向外伸展,厚實的樓房帶著文藝複興風格的裝飾紋,溫柔典雅的圓弧形線條,生鐵鑄造的陽台和人行道上喝咖啡的人群,自有一股舊殖民地特有的閑情逸致。成排高大的棕櫚樹在碧藍的天空的襯托下,則又給城市增添了非洲的熱帶氣息。可惜經濟的發展帶來城市汽車倍增,以致到處交通堵塞,廢氣刺鼻。臨街除了數不清的咖啡店,沒有什麽像樣的商店。僅有的幾家摩洛哥特色商品店裏,樣樣東西都標著莫名其妙的天價,擺明了當你是傻瓜的傲慢。雖然已是十月下旬,白天的卡薩布蘭卡仍然嬌陽似火,漫步街頭實在沒有多少樂趣。
和當地人交談之後才知道,美國電影“北非碟影”其實全片都是在好萊塢的攝影棚中拍成,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根本就沒有到摩洛哥來過。看來在現代社會裏,閉門造車也不見得就造不出好車。
在卡薩布蘭卡,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聳立在大西洋邊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這座號稱世界第三的清真寺壯觀而又精致,規模僅僅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之後,其200米高的宣禮塔則為全世界宗教建築的高度之最,甚至超過了埃及的大金字塔。這座白牆綠頂的大清真寺經法國建築師米歇爾-朋索設計,由1980年動工,曾為此在全國民眾中籌款達5億多美元。3300摩洛哥工匠夜以繼日地工作了14年,於1994年竣工。
這座以高塔,大殿,廣場和兩側輔助建築組成的大清真寺,由大理石,瓷磚,玻璃,珍貴木料和石材建成。外形雄渾壯觀,氣宇軒昂。近觀結構嚴謹細密,內外牆壁都布滿了精致而又繽紛的花紋。可以容納25,000人的祈禱大殿麵積比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還要大,殿外的廣場更可容納信徒達80,000人之眾。最現代化的科技也被結合進了伊斯蘭古老的宗教,祈禱大殿的地麵可以加熱,天花板在必要時可以移開,讓信徒們直接麵對日月星辰。宣禮塔上可以向聖地麥加發射激光束,為信徒指明方向。電動開啟的銀質正門重達34噸,每年隻在穆罕默德的生日開啟一次。
參觀哈桑二世清真寺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次震撼人心的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巡禮,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精致的裝飾手段就像一首凝固在石頭裏的音樂,在無聲中引起每一個看見它的人內心的共鳴。但在我遇到的普通摩洛哥百姓似乎都有著另外的想法。在丹吉爾的一位老人,講起當年為了造那清真寺,他每月微薄的工資都要被預扣10%時,兩眼不由自主地充滿了淚水,養家糊口不易啊。在前往非斯的火車上,年輕的大學生們一提起那大清真寺,火氣就不打一處來。他們講摩洛哥的失業率30%多,全國約一半的人生活在1美元1天的水平,而國王居然花費這麽大的財力和人力來建清真寺,那簡直是犯罪。要是當年用這筆錢來發展工業和教育,今天的摩洛哥就一定完全不一樣了。當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旅行可能會由此而遜色許多,但我實在沒有任何理由不同意他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