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川建國路線圖

(2024-12-29 08:27:12) 下一個

中國第六代戰機的曝光是人類二戰以後的第一次,是曆史性的0的突破——在這以前,從來沒有比美蘇(俄)航空更先進的戰鬥機問世過,尤其是比美國戰鬥機先進過。J20和F22,J35和F35,還可以說吵起來難分伯仲,但六代機可不一樣,美國還是PPT,十年內都不可能誕生——遙遙領先,我們已經遙遙領先,中國戰鬥機曆史性與美軍戰鬥機拉開差距,甚至是代差。

中國六代機至少領先美國人7年以上。中國預警機更是領先美國2代這麽恐怖的優勢。導彈我們雙脈衝空空導彈服役多年,而且不止一款,美國人依然在研發中。至於高超音速導彈,中國各種各樣技術都有,美國人依然沒有搞定。無人機中國更是占領了世界。美軍已經不止是要退出衝繩基地,關島也待不住了,隻能去夏威夷了。

加上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製造業的國家,無論美國怎樣想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最後都是徒勞的。川普發動貿易戰以來,美國隻是從其他地方買中國在當地洗澡後的產品,這反而加深全球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擺在川普麵前的隻有一條路,就是慢慢退出亞太,然後建立自己控製的北美帝國和中東帝國。

因此,老川也公開表態要求加拿大與墨西哥與美國合拚,同時向丹麥要求購買格陵蘭島。格陵蘭全境大部分處在北極圈內,於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氣候寒冷。隔海峽與冰島和加拿大兩國相望。據估計,格陵蘭西北和東北部的化石燃料藏量相當驚人,存有將近500億桶的石油與天然氣。另外,在南部納赫薩克市附近的高原,發現了可能世界蘊藏量最大稀土金屬礦床。

老川的如意算盤是整合北美與格陵蘭島的油氣與礦產資源,為美元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切實看到了未來北極航線擴大對巴拿馬和蘇伊士的威脅。如果同時控製格陵蘭島與巴拿馬運河,未來美洲隻有中美勢力控製的兩個出入口,一個錢凱港,一個巴拿馬。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川普要重歸“門羅主義”。1823年,詹姆斯·門羅在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谘文中稱,美國不幹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也不會參與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但倘若歐洲國家如果進一步對北美或南美的土地進行殖民,對其政權進行幹預,都將視為侵略行為,美國政府將會介入。當時,幾乎所有拉丁美洲殖民地已經或正在取得獨立,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所以美國與英國達成共識,希望借此使得歐洲勢力不再進入美洲。而“門羅主義”的說法最早是在1850年出現的。

門羅主義陳述三要點,第一點,歐洲各國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國家為殖民地。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華府方麵的原則,即美國僅在本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介入歐洲事務。第三,美國視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圖為對美國之國安威脅。老羅斯福總結以上三點並加入一項陳述:“溫言在口,大棒在手。”(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即所謂的巨棒外交。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5%的海運量通過這個運河,它可使來往於亞洲和美國東海岸的船隻避免經由南美洲南端的漫長而危險的繞行。相信川普拋出收回巴拿馬運河的言論的時候,或許會回想起西奧多·羅斯福乘船前往巴拿馬運河工地的那個的下午。那是1906年秋天,老羅斯福由此成為第一位在任期間訪問“外國”的美國總統。他迫不及待地登上輪船,連續數日焦急地在甲板上踱步;盡管抵達時正下著傾盆大雨,他還是滿懷激情地踏上了碼頭,很快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這是一項“史詩般的壯舉”!在這之前,法國和英國的嚐試在無數的醜聞與失誤後均以失敗告終,而今,美國人卻以其非凡的創造力和技術優勢,展現了征服自然最嚴峻挑戰的能力。

羅斯福將這條正在建設中的運河視為機械與物理工程的無與倫比之作,是巨型機械與人力的完美結合。難怪他會抓住機會爬上一台重達95噸的蒸汽鏟車的駕駛艙,擺出一副親自指揮作業、挖掘運河的姿勢,留下諸多照片。

然而,這片土地到底有多“外國”?在羅斯福政府的一手操縱下,巴拿馬不久前才從哥倫比亞獨立,並立即以1000萬美元外加每年25萬美元的價碼,授予美國對運河修建區的完全和永久控製權,“就像是其君主一樣”。美國人任命了一位總督領導地峽運河委員會,喬治·華盛頓·戈塔爾斯(George Washington Goethals),一位工程師兼退伍老兵,被選中承擔此任。他以鐵腕進行統治,對民主形式漠不關心,對勞工的不滿也毫不容忍。

與美國領土不同,運河區擁有獨立的司法係統,由總督一手掌握,不設陪審團或司法審查。因各種違法行為而被捕的工人(絕大多數勞工是來自牙買加、巴巴多斯“及其他英國屬地”的非洲裔加勒比人)通常會被關進區內的監獄服苦役,他們隻能向其祖國的大使館提出上訴,但成功的希望渺茫。與其說運河區是“外國”,不如說它是位於一個主權國家內的美國領土,是美國對巴拿馬本身施加影響力的跳板。

如果川普鐵了心要拿下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馬運河與格陵蘭島,對美國來說是毫不費力的事,而拿下之後,更難的是製造業的回歸。而川普已經公開他心中的榜樣就是開創了美國工業化強國之路的“黃金40年”,有“關稅之王”之稱的麥金萊總統。川普甚至想將北美最高峰從“德納利”改回“麥金萊山”。

威廉·麥金萊任總統期間,正值美國壟斷資本形成並開始對外大肆擴張時期,他的當務之急是複興經濟。在麥金萊在第一個議員任期內就鼓吹提高關稅,堅定地支持保護主義。提高關稅,主要目的不是提高政府收入,而是使得美國商品在國內市場,與外國商品相比,有價格優勢。曾為麥金萊立傳的瑪格麗特·利奇(Margaret Leech)指出,麥金萊所居住的城市,坎頓,之所以能夠成為繁榮的農具製造中心,就是因為關稅高企,這有可能影響了麥金萊的政治觀點。麥金萊在國會中提出提高關稅的法案,支持提高關稅的法案,反對降低關稅或者是以增加政府收入為目的提高關稅。下圖麥金萊在爭取連任時所使用的海報,他立在一枚金幣之上,而抬高金幣的是士兵、海員、商人、工人和專業人士。

執政後,他繼續采取提高關稅和穩定貨幣的政策,抵禦進口,要關起門來走美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強國之路。加上其他措施,美國的經濟有了很大起色,麥金萊從而獲得“繁榮總統”的美名。

川普或許是真的不在乎台灣的事情,因為在他眼中台灣對美國的利益並不那麽重要,至少遠低於他眼中的加拿大、格蘭陵島和巴拿馬運河,就如他曾經講過的“小小的筆尖”。亦或許,在川普看來,美國要重新掌控世界包括台灣事務,需要像麥金萊開啟的時代那樣經過又一個“美國的黃金40年”之後才可行。

顯然,老川也明白要美國製造業的重新振興,起碼需要幾十年時間。但現在的美國與麥金萊時代的美國已經不同。因為科技一直是推動全球權力變遷的重要力量。回顧歐洲國家如何通過科技優勢進行全球殖民,可以看到科學與技術在塑造世界格局中的關鍵作用。蒸汽機、大規模鋼鐵生產、汽車和飛機等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不僅是工業革命的標誌,也成為了歐洲殖民擴張的工具。這些技術的根基在於對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深刻理解,賦予了歐洲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和維持霸權的能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力量正在從西方轉移到東方。

今天,美國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力似乎正在減弱,尤其是在科學出版物的數量上,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這不僅僅是學術成果的比較,更是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投入和長遠規劃的體現。中國通過重視科學教育和技術研發,正在逐步構建起一個有潛力在未來成為全球科技領袖的基礎。

教育,特別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是國家科技實力的基石。歐洲曆史上的科技霸權部分源於其對這些領域的教育重視,而今天,中國在STEM教育上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顯示了其對未來全球領導地位的渴望。中國在科學出版物數量上領先的現象,不僅僅是學術成就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在科技領域崛起的標誌。

這標誌著全球霸權的轉移和全球權力的重組。從科技推動下的殖民霸權,過渡到通過科技競爭力爭奪現代國際影響力的時代。中國通過教育和科研投資,正在構建一個強大的科技生態係統,這不僅是為了經濟增長,更是為了在21世紀的地緣政治棋盤上爭取更大的話語權。這種轉移不僅僅是科技實力的變化,更是全球權力結構的重組。

與此同時,美國麵臨著在STEM教育和科技人才培養方麵的挑戰。盡管美國仍在許多科技領域保持著領先地位,但相對衰退的跡象已經顯現。美國大學的學生選擇STEM專業的比例下降,而國際學生,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在美國的STEM領域中占比增加,這表明了全球科技人才流動的趨勢。

科技不僅是過去殖民擴張的工具,也是現代國家間競爭和霸權建立的關鍵。通過對STEM教育的重視和科技研發的推動,中國正逐步從一個製造大國轉變為科技創新大國。目前,中國STEM畢業生數量比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該數字每年都在攀升。美國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Elon Musk明確指出,美國的工程人才短缺情況比通常報告的更為嚴重。Musk挑戰現有的預測,主張美國需要立即增加兩倍的技術熟練的工程師來解決創新中的瓶頸問題。盡管報告指出,到2032年,僅半導體行業就將需要160,000名工程師,Musk強調這種需求迫在眉睫,而不是8年以後的事情。

Musk將這一問題比喻為一個體育團隊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冠軍球員,指出美國在培養超級技能且高度積極的工程師方麵明顯落後。這種短缺不僅影響了半導體行業,也波及到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削弱了美國在全球技術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沒有立即采取行動來擴大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管道、改革高技能移民政策以及重新培訓勞動力,美國可能在這些領域失去其領先地位。

Musk的呼籲是:美國必須今天投資於人才,以確保明天的未來。通過擴大STEM教育,簡化高技能移民程序,以及重新培訓現有勞動力,美國可以緩解這一工程人才的短缺危機。

例如,Statnews報道了放射性藥物領域因缺乏專家而麵臨的挑戰,而 BCG 和 SAE International 的合作研究指出,每年美國需要大約400,000名新工程師,但缺乏新一代技能的工程師可能導致每年三分之一的工程職位空缺。

馬斯克知道,美國製造業的回歸需要大量的工程師,而目前美國的教育製度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理工人才,隻能通過H1b簽證向全世界招聘,因此這引起大量川普支持者的反對。馬斯克在X上與他們爭吵起來,最後馬斯克還取消了幾個反對者的藍V,意味他們失去了賺流量的機會。這些反對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希望這些大公司多雇傭美國人,但美國教育已經荒廢多年,就算現在重新改正,等新的人才估計也需要十年,而公司業務無法等待。

正如維韋克·拉馬斯瓦米批評“美國文化劣根性”引發,美國人強烈不滿的文章,頂尖科技公司常常雇傭外籍或第一代移民工程師,而不是“本土”美國人,並非因為美國人智商天生不足(這種說法懶惰且錯誤)。其中一個關鍵原因與文化有關。艱難的問題需要艱難的答案,如果我們真的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直麵真相:美國文化長久以來(至少從90年代開始)崇尚平庸而非卓越。這種文化並非始於大學,而是從年幼時就開始塑造一個慶祝舞會皇後而非數學奧賽冠軍、崇拜運動員而非畢業致辭生的文化,無法培養出頂尖的工程師。

一個推崇《男孩成長記》(Boy Meets World)中的Cory,或《貝爾大街的青春時光》((Saved by the Bell)中的Zach和Slater,而忽視Screech的文化;一個喜歡《家庭瑣事》(Family Matters)中“完美男友”Stefan而非Steve Urkel的文化,也不會培養出最優秀的工程師。(事實:我認識多位90年代的移民父母,他們會限製孩子看這些電視劇,正是因為這些節目推崇平庸。這些孩子後來都成為了極其成功的STEM畢業生。)

需要更多像《爆裂鼓手》(Whiplash)這樣的電影,而不是重播《老友記》(Friends)。需要更多數學輔導,而不是過夜聚會。更多周末科學比賽,而不是周六早晨的卡通。更多閱讀,而不是看電視。更多創造,而不是“放鬆”。更多課外活動,而不是“逛商場”。大多數普通的美國父母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那種父母”。大多數普通的美國孩子用鄙視的態度對待“那種孩子”。如果你成長過程中隻追求“正常”,那麽你達到的也隻是“正常”。

現在,閉上眼睛,回憶一下你在90年代(甚至現在)認識的那些家庭,他們是按照哪種模式培養孩子的?要誠實麵對自己的答案。正常”無法在全球技術人才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我們假裝“正常”就夠了,那麽我們終將被中國趕超。這可以成為我們的“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我們曾從沉睡中覺醒,也可以再次做到這一點。川普的當選或許標誌著美國新時代的開始,但隻有我們的文化徹底覺醒,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一個再次以成就高於平庸、卓越高於普通、學術高於從眾、勤奮高於懶惰的文化。這就是我們的任務,而不是沉湎於受害者心態或者僅僅幻想(或試圖通過立法)改變雇傭規則。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到。

不過,按照在下的理解,維韋克批評的美國文化,是美國冷戰以後,所推崇的文化。因為美國精英認為產業可以轉移去第三世界,而美國人不需要去工廠上班了,用奶頭樂養著他們就可以了。現在因為中國的出現,打破了平衡,重新需要美國人去工廠上班,做男子漢,承擔責任了。

現在的白人類似當年滿清的八旗,從能征善戰變成了提溜鳥籠子。如大清時期洋槍隊的隊長白齊文,法國軍官的孩子,父親還跟著拿破侖打過仗,後來搬到了北卡成為老師。後來父親因為鬥毆死了,再後來和母親搬家到華盛頓特區,參議院工作。結果去了克裏米亞戰爭,參加了法國軍隊,此後又去了洋槍隊,後來因為劫餉4萬銀元被撤職,被美國公使袒護。

結果白齊文轉頭就投了太平軍,後來投降了戈登,當時美國領事都受不了他了,把他送到日本,禁止他來中國。他還不服氣,偷渡到中國,準備投奔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結果被清軍逮捕了。李鴻章知道這個事後,用船把他押到蘇州,半路把他溺死了。

白齊文明明可以在美國生活的不錯,非要到處折騰,又是去打克裏米亞,又是打太平天國,還左右來回跳,這就是那個曆史階段的美國人,

這類的白人可不止美國人,英國人也一樣,當年洋槍隊的首領還有一個叫戈登,英國白人。戈登的父親是少將,他本人也參加過克裏米亞戰爭,屬於工程部隊,還被俄羅斯人打了一槍。參加完克裏米亞戰爭後,成為查塔姆講師,晉升為上尉,一般來說這會該做的都做完了,也該享受享受了,結果聽說中國太平天國起義,閑不住,自願來中國,然後打了很多仗,後來返回歐洲,晉升上校,後來又去了奧斯曼,當過總督,還搞過改革,但是失敗了,又去毛裏求斯擔任皇家工程師司令,最後死在了馬赫德起義。

白齊文和戈登,這都是和中國曆史相關聯的人物,看看當年的白人是怎樣奮鬥的。比較起來,萬斯寫那書就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他做了什麽了?無非去當兵,伊拉克轉悠了一圈,讀了大學然後就現在要成副總統,根本無法與白齊文和戈登比。

諸君如果能重溫《壯誌淩雲》,一定看一次感慨一次。美國1980年代的精神風貌跟今天完全不同,男帥女美,都健康自信,音樂也透著美利堅的蓬勃氣息,美國富裕強大又自信滿滿。今天的美國透著一股子暮氣沉沉,四十年不到,兩個版本的美國。

除了人的素質教育外,水對美國製造業的回歸也是問題。美國自身的再工業化希望渺茫,對墨西哥的工業化是替代方案之一。選擇墨西哥的好處有很多,比如近在眼前可以隨時拿捏,低端人口數量足夠等等。這個思路執行了幾年,結果是墨西哥對美國的工業品出口確實有大幅增長。

不過這種增長的結果,不管是老爺天還是老美自己,可能都無法承受。老天爺不能承受的是,氣候變化導致墨西哥總體降水減少15%,現在幾乎是全域缺水,墨西哥城更嚴重。老美不能承受的是,支持墨西哥製造業崛起需要大量的工業用水,而墨西哥的工業用水與美國西部的生活用水已經博弈了上百年,美國大壩在落基山上遊幾乎截斷了所有流向墨西哥的河流淡水。發源自落基山脈的幾條天然大河,在流經美國西部幾個州後,本是由墨西哥匯入大海的。美國自己把西部的地下水折騰沒了,於是在上遊設置多重大壩攔截,最後下遊墨西哥的出海口都搞幹涸了。

美國的核心資產,大致分三大塊:華爾街對應金融核心資產,矽穀對應信息化核心資產,還有休斯頓對應航天軍工和傳統油氣資產。美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這三塊核心資產,他也是分開來擺的,沒有放一個籃子裏。其實這三塊資產,正好對應美國本土麵對的3片大海,矽穀朝西麵向太平洋,華爾街朝東麵向大西洋,休斯頓朝南藏在中間麵向墨西哥灣。

由於加州水資源的枯竭,目前矽穀資產大有往休斯頓周邊也就是德州遷移的趨勢。不過德州擺那麽多資產,水資源方麵可能還能應付,但有個巨大的風險,就是每年一度的南來颶風和北來寒潮。這次的艾達颶風再次席卷新奧爾良,離德州也就一百來公裏的誤差。

那可否把矽穀和休斯頓都搬到東海岸呢?也不行,這樣就等於帝國放棄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而且東部資產是核心中的核心,關鍵時刻可以馬上救命的。其他核心資產跑東部去搶水和電的資源,那就不光是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裏了,而且是擠到一個籃子裏去了。

德國陷入一種對俄關係的怪圈,需要用俄國的廉價能源來維持自己的工業產能,才能向烏克蘭提供軍火在內的工業品來反對俄國。其實美國也有類似神邏輯,他需要向墨西哥放水來支持墨西哥的工業崛起,以便從墨西哥獲得廉價工業產品來維持美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消費,包括消費更多的水。

這就是川普需要整合墨西哥的原因之一,隻有美墨變成一個國家,或者起碼有駐軍了,才可以放心把水放入墨西哥,讓他們成為美國低端產業中心。不然墨西哥工業成長後,他就變成美國一個強大有威脅的強國。而且美國西部的大片土地,是最近一兩百年裏從墨西哥手裏搶走的。

故此,據《獨立報》報道,唐納德·特朗普和他的團隊正在爭論他上任後要對墨西哥進行“多大程度”的入侵。據《滾石》報道,特朗普和他的過渡團隊工作人員正在討論對該國進行“軟入侵”。據NBC的報道,川普將宣布販毒集團為恐怖組織,並派遣美國軍隊進入墨西哥。所有這些,就好理解了。

比較起來,中國就好很多了。幾千年來,中國有起有落,但最後都能夠重新爬起來,最大一個考驗就是五胡亂華與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漢人幾乎滅族,但也能夠翻身。當今世上,就隻有中國才可以做到。鴉片戰爭以後的考驗更是動搖了中國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信心,但現在也挺過來了。美國立國時間太短,沒有經曆過完整的興衰考驗,目前這個衰落,是無法避免的,也是考驗。

儒家文化圈由於200多年落後,所以在學習西方上可謂足夠虛心、全麵和細致入微,每年上百萬的留學生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可西方以其長期的居高臨下和優越感,對其它文明大多不屑一顧,所以他們至今不懂儒家的溫良恭儉讓,也不懂道家的“柔弱勝剛強”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他們一直把謙卑、內斂和低調視作了無能和害怕。如今他們正越來越多體驗到驚訝、錯愕甚至被愚弄的感覺,這是傲慢和自以為是的必然結果,怨不得任何人。

總的說來,中華民族是生存取向而非掠奪取向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學習型文明,為了生存,從不拒絕學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原因不是這裏的人基因優秀,而是這方水土的自然稟賦配比。這樣的民族/文明具有最強的韌性,讓豺狼虎豹望而興歎。它們可以贏一時,但終會被反推回原地,毫無懸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盧冠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huzi_20' 的評論 : 有道理
zhuzi_20 回複 悄悄話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的意思不是不爭
要想爭贏, 就必須通過上兵伐謀, 找出對手的破綻. 但是同時也要防止對手找出自己的破綻. 但是你無法知道對手的真實想法, 對手也無法知道你的真實想法, 對手的破綻可能是故意暴露給你的, 所以你有可能誤判對手, 對手也有可能誤判你.
所以最好就是讓對手的注意力完全從你身上轉移走, 不爭就是個辦法. 然後再去找出對手的破綻, 通過對手的對手去消耗對手, 最後全部消耗殆盡後, 就可以一網打盡了
大漢唐 回複 悄悄話 :)
:):)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