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年查過尤
因何見惡不為讎
惟能思者能行正
不敬潮流敬法流
法流:佛教語,指佛法相續不絕。此處借喻人類之法。
附網文
那些時代潮流的逆行者
1
1936年6月13日,德國漢堡市海軍訓練船正在舉行下水儀式,阿道夫·希特勒突然出現在活動現場。此時所有人都向希特勒行了一個標準的納粹禮。
隻有一個人不僅沒有行禮,還環抱雙臂,露出了一臉的輕蔑與不屑。
很快,他被舉報。他的妻子因為是猶太人,被納粹殺害,他的兩個孩子也因混血兒身份被送進了集中營,而他自己則被送進了監獄,再後來被送上了戰場。
1944年10月17日,他死在了克羅地亞。
1991年3月22日,美國《時代》雜誌上首次刊登出這張照片,並向世人詢問他的名字,他的女兒認出:那是她的父親。
此後的日子裏,他在這張手臂叢林的照片裏,接受來自全世界億萬人的注目禮。
他是奧古斯特·蘭德梅塞(1910-1944)。
2
1945年4月28日,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及情人貝塔西等人,被意大利遊擊隊槍決。他們的屍體被運到米蘭,倒吊在廣場一個加油站的棚頂上,示眾。成千上萬的人湧來觀看。
貝塔西被槍決時穿的是半身裙,屍體被倒吊時,裙子自然下垂了,露出了內褲。
就在這時,圍觀人群中走出了一個人。他不顧眾人異樣的目光,獨自爬上了梯子,將貝塔西的裙子拉起,並用自己的腰帶係住裙擺,讓其不再下垂走光,維護了這個女人的最後尊嚴。
直到現在,也沒人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但每提及此事,人們對他肅然起敬。
他也許是一個很渺小的人,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微不足道,但他出於善念,逆眾而行,至今讓我們對人性抱有信心。
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
次日美國國會就是否對日宣戰進行投票,兩院471名議員中,隻有作為眾議員的她,投了反對票。
她說:“作為一名女人,我不能去參加戰爭,但也反對把任何一個人送上戰場,這是沒必要的,我投反對票。”
她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眾議員。早在1917年,就美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表決,她也投下唯一的反對票。當時她說:“我希望支持我的國家,但我不能投票支持戰爭。”
因為這張反對票,1919年眾議員任期結束後,她沒能連任,直到1940年60歲的她才再次當選聯邦眾議員。
走出國會時,這位61歲的女議員遭到了收聽國會辯論實況的民眾的謾罵和圍攻,警察把她護送到家。
從此,再也沒被選做議員,她的政治生命徹底結束。1973年5月18日去世,享年92歲。
1985年,一名女性的雕像被陳列在美國國會大廈的雕像大廳,基座上的題詞是:“我不能投票支持戰爭”。
這座雕像的主人,就是那位投下唯一反對票的珍妮特·蘭金(1880-1973)。
4
在斯大林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裏,他忽然迷上了她演奏的《莫紮特:第23鋼琴協奏曲》。
在得到她灌製的唱片後,斯大林給了她一個裝有20000盧布(大約是當時該國人均年收入的十倍)的大紅包。
她給斯大林回了一封信,信中她寫道:
“謝謝你的幫助,約瑟夫·維薩裏昂諾維奇。我將日夜為你禱告,求主原諒你在人民和國家麵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會原諒你。我把錢給了我所參加的教會。”
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都認為她不再可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了,但斯大林讀了這封信之後,一句話也沒說,默默地把信放在一邊,麵無表情。
1953年3月5晚,斯大林被發現猝死在別墅地板上。那時,室內的唱機上播放著的仍是那張她演奏的《莫紮特:第23鋼琴協奏曲》。
這是一個令無數男人汗顏的女人。
她的名字叫瑪麗亞·維尼亞敏諾芙娜·尤金娜(1899-1970)。
5
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他站出來反對日本侵華,公開呼籲執政者悔改。
他說:國家的理想在於主持正義,使弱者的權利免於強者侵害壓迫。
他說:今天,在虛偽的世道裏,我們如此熱愛的日本國的理想被埋葬。我欲怒不能,欲哭不行。如果諸位明白了我的講話內容,為了實現日本的理想,請首先把這個國家埋葬掉!
矢內原忠雄
他被迫辭去教職,但卻繼續辦刊、出書發表反政府言論,直到日本戰敗。
他曾是東京大學的校長和教授,他被日本人稱為″日本在黑暗時期的良心”。
他的名字叫矢內原忠雄(1893-1961)。
6
1952年,有3000餘年建城史的北京,開始大量拆除曆史建築。
作為建築學家和政府官員的他,為了保護古建築奔走呼號。但在一片狂熱的改天換地的呼喊聲中、在要把北京插滿煙囪的口號聲中,他的聲音微弱如寒蟬。
絕望中的他抱著城磚,痛心疾首地哭,他說: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他哭著說:五十年後,曆史將證明我是對的。
轉眼,68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們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愚蠢時,一切都晚了。
今天的人們,在那些不會超過四十年的偽古跡、偽古鎮中,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時,也許會想起他的話,但不會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哭聲。
他就是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與妻子林徽因
每一個時代都有堅守自我、獨立思考的人,他們不為名利所誘惑,不為權勢所屈服,亦不為潮流所裹挾。他們的故事,或許會提醒我們放慢腳步,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
圖文來源於公眾號“BJ5Z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