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讀馬克·吐溫的作品長大的書粉,當聽說有機會去參觀這位文學巨匠的安息之所—紐約州的Elmira時,簡直按捺不住欣喜和仰慕的心情,迫不及待約了幾位朋友,找了一個安靜的周一一同前往。
埃爾邁拉Elmira是一個安靜的小城,我們要去兩個地方,一是位於埃爾邁拉學院的馬克·吐溫研究中心CMTS(The Center for Mark Twain Studies),另一個就是馬克·吐溫的埋骨之所—伍德朗公墓裏(Woodlawn Cemetery)的蘭登家族墓地。
已入中伏,卻是個難得舒服的好天氣。不是假期,也不是周末,學院裏的停車場沒停幾輛車。
埃爾邁拉學院與馬克·吐溫淵源頗深:1983年,馬克· 吐溫的曾孫外甥傑維斯·蘭登( Charles Langdon )將馬克·吐溫從事創作二十多年的采石農場贈予埃爾邁拉學院,並成立了CMTS作為研究馬克·吐溫的主要場所,這裏也因此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文學地標之一。
這一點,從停車場道路上鑲嵌的馬克· 吐溫名言就可略見一斑。
《哈克貝利 費恩曆險記》裏的至理名言: “If you tell the truth, you don'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如果你說實話,就不用去記你曾經說過什麽”。
從停車場沒走幾步路,就進入了校園。首先奪人眼球的就是一潭碧水,在藍天白雲下顯得那樣清澈幽深,帶來一陣涼意,讓浮躁的心也安靜下來。
學院裏的椅子看起來古色古香,走近了看還真有年頭了。
馬克·吐溫1835年出生於密蘇裏州的佛羅裏達,原名是塞繆爾·蘭亨·克萊門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幼年失怙,12歲就被迫走向社會,體驗過各種各樣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如學徒、送報員、排字工、礦工等,後來又在密西西比河當領航員和水手。
“馬克·吐溫”這個筆名就是從他做領航員時所用的術語而來,“Mark Twain”是 “在兩潯之處做標記”的意思,指領航員在測量水深時,如果水深達到兩潯,航船就可以安全通過,可以說很接地氣了。
當馬克· 吐溫28歲開始他的記者生涯之前,就經常給報社投稿,之後又結識了當時有名的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這兩位作家的鼓勵和幫助,讓馬克·吐溫逐漸奠定了自己將來作品的基調—幽默與諷刺。
馬克·吐溫30歲(1865年)那年,在紐約一家雜誌發表了幽默短篇小說《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一戰成名,全美都知道了這位以幽默見長的作家。
接著,一家當地的報紙抓住商機,向馬克·吐溫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參加往地中海和歐洲地區的輪船旅遊。
這次難忘的旅行讓馬克 · 吐溫有兩大收獲,一是集結出版了這次旅行見聞《傻子國外旅行記》,成為暢銷書,財富和名氣接踵而至;二是結識了紐約州埃爾邁拉Elmira的富二代查爾斯·蘭登(Charles Langdon),馬克·吐溫對他的姐姐奧利維亞(Olivia Langdon)一見鍾情,三年後(1870年)兩人在埃爾邁拉Elmira結婚,舉家遷往布法羅(Buffalo), 而後又移居到東部康涅狄格州Conneticut的Hartford哈特福德。
【注】上圖來自網絡。
走過幾棟學院的教學樓,在一棟藝術大樓的前方,矗立著馬克·吐溫的妻子奧利維亞·蘭登的青銅塑像,身材姣好,麵容溫婉,是一個大家閨秀的模樣。
相鄰的就是馬克 · 吐溫的塑像,台座上刻有他最為聞名遐邇的作品名。
雖經風雨侵蝕,塑像顯得斑駁陳舊,但文學巨匠的風采在這樣富有衝擊力的“著作等身”既視感中依然令人心折。
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流逝的是歲月,留下的是經典。
馬克·吐溫號稱“美國文學裏的林肯”,被威廉·福克納稱之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並尊他為“ 美國文學之父”。這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至今無人望其項背。
接下來遇到了一個噴泉,霎時就覺得涼快下來。
穿過小樹林,有一個造型獨特的劇院。
馬克·吐溫與莎士比亞兩位文學巨匠,在埃拉邁爾學院裏相遇,用他們的作品演繹著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愛恨情仇。
走過古樸典雅的教學樓拱形門,仿佛穿行在曆史的塵煙裏。
走過一條學院內的馬路,就到了那個池塘的另一邊,這裏有著名的八角亭和馬克 · 吐溫檔案館。
從八角亭的角度再看旁邊的璧潭,仿佛一塊巨大的綠寶石鑲嵌在草地上,與這位被美國人譽為“美國文學界的林肯”的文學巨匠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婚後的馬克·吐溫進入了創作黃金期,他們的家在哈特福德,但寫作的地方卻多在埃爾邁拉Elmira的采石農場Quarry Farm,那裏有他妻子的妹妹蘇珊和丈夫西奧多·克蘭送給他的一個八角形書房。
從1871年 之後的二十多年,馬克·吐溫都住在采石農場,在這個僻靜的八角亭裏創作了包括小說、劇本、散文、詩歌在內的享譽世界的諸多作品。這個小小的八角亭是他多產而成功的作品見證。
【注】上圖來自埃爾邁拉學院馬克·吐溫研究中心CMTS官網。為馬克· 吐溫 1903年在采石農場的八角形書房留影。
八角亭如今成了一個簡單的紀念亭,擺設著一些馬克 · 吐溫及其家人的照片,以及他的部分出版作品。
八角亭裏麵是一個當地的女孩在暑假期間打工,專職接待訪客。她告訴我們,這個八角亭是專門從采石農場裏直接裝箱運過來的,曆經百年還能保存得這樣好,可以體會到作為大師同鄉人的驕傲與自豪。
曆史與現實在這裏交錯、融合、延展~~~
八角亭旁邊的COWLES HALL一樓是一個簡易的馬克·吐溫生平及其家人照片陳列館。
兩側走廊掛滿了馬克·吐溫和他妻子家的黑白老照片。作家的一生像一幅畫卷徐徐展開,從中看到一個出身水手、領航員、排字工人的作家,將自己的人生經曆和感悟幻化成文字,以其幽默辛辣的文風,開創了美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流派之先河。
一樓還有一個有著漂亮的提凡尼玻璃(Tiffany Glass)窗的兩層大廳,彩窗上的圖案刻畫的都是學院裏的活動和人像,但在二層樓上,數層拱形門的最後,靠近講台的兩側,卻是馬克 吐溫夫婦的彩色畫像。整個會堂看起來莊嚴肅穆,華麗大氣,因了名人的加持,透出一份緬懷的情愫來。
接下來要去的地方,是距離CMTS隻有5分鍾車程的伍德朗公墓裏(Woodlawn Cemetery)。
進了公墓大門,行車2分鍾就看到了馬克·吐溫墓地的指示牌,所指即為蘭登家族墓地,被參天古木掩映在一個寂靜的高崗上。馬克·吐溫與妻子和四個孩子,以及蘭登家族都埋骨於此。
墓碑上的雕像是馬克·吐溫的妻子為他和自己的父親所立。
站在這安安靜靜的墓園,聽著鬆濤陣陣送來低語: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後書4:6》 )。
馬克·吐溫這位文學巨匠,既已休了在地上的勞苦,且在主的懷抱裏安息。
謝謝留言和分享。你的“回味”情景交融,惟妙惟肖,如此生動,令人拜服
謝謝分享蘭登家族以愛心幫助汶川孩子們的信息……
謝謝留言和分享,漲知識了~.~
謝謝留言!馬克 吐溫及其作品不僅是美國,更是世界的財富。
謝謝你的鏈接,正是本篇博文的最佳補充!
謝謝鼓勵!
據說馬克.吐溫 夫人朗頓家族至今仍然居住在愛爾米拉鎮(Elmira)。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朗頓家族的人組織安排援助,把150名汶川災民的孩子接到美國,安排在紐約州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