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飛花

怕什麽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胡適)
個人資料
正文

在戰場上活出信仰的軍人——《血戰鋼鋸嶺》觀影分享

(2021-10-22 09:55:34) 下一個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福音影片是美國2016年拍攝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這部影片展現出 “困境中的信心”,正好契合了今晚開始查考的第八部小先知書《哈巴穀書2:4》“惟義人因信而生”的信息,見證了影片主人公在戰場這個特殊環境下“因信得生,憑信而活”的奇跡。感謝神。

     【注】上圖來自網絡。

       這部電影當年播出後,好評如潮,當選為2016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次年又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多項提名,最後斬獲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剪輯兩項技術大獎。

       導演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曾是一名演員,演而優則導,他導演的影片雖然數量不算多,質量卻有保證。我在年輕時曾看過他在1995年擔任製片、主演、導演的電影《勇敢的心Brave Heart 》,雖過去了近三十年,對這部影片優美的蘇格蘭風笛和風土人情、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以及恢弘壯烈的電影配樂依然印象深刻,甚至一聽到蘇格蘭風笛的聲音就想起了這部鴻篇巨製。最後吉布森憑這部史詩巨作於1996年囊括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大獎。

       吉布森2004年參與製片和執導的另一部電影《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是我到美國第二年、受洗前觀看的第一部福音電影,影片基本上還原了四部福音書中對耶穌基督受難前最後12小時的記載和描述,雖然因對主耶穌受難時的血腥和殘忍渲染得過於逼真寫實而招致了很多批評和爭議,但這部電影讓我對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有了直觀而生動的印象,也成為我開始深入研讀四部福音書的契機。

       今天我分享的這部影片《血戰鋼鋸嶺》,依然承襲了梅爾·吉布森一貫的導演風格:宏大真實的戰爭場麵、環環相扣的戲劇衝突、細膩生動的人物刻畫和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等。據報道,為拍這部電影,吉布森斥巨資在澳大利亞購買了一個農場,炸毀後形成的懸崖峭壁再現了影片中的戰爭場景,戰爭場麵更是實景拍攝,高度還原了鋼鋸嶺血戰人間煉獄般的慘烈和殘酷。

       《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1945年“二戰”末期,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衝繩島戰役中,一個自願參軍卻拒絕拿槍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Desmond Doss在鋼鋸嶺上赤手空拳、孤身救助了75名傷員的故事。這樣一樁在人眼中看為不可能的事,卻是根據一個真實的人物和真實的經曆改編的。看過影片的弟兄姐妹就知道,這件不可思議的事完全是一個神跡。

       影片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主人公道斯的成長線,通過幾件事追溯了道斯信仰形成、強化的心理路程。

       道斯出生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小城鎮。小時候有一次與自己的哥哥玩耍打鬧,一時失手,差點令哥哥喪命,埋下了他對暴力的恐懼和排斥的種子。他在上帝的畫像前禱告悔改,對生命充滿了敬畏。

       他父親是一個“一戰”老兵,見識過戰場的慘烈和殘酷,失去了親密的戰友,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排遣不開,戰後創傷後遺症讓他痛不欲生,隻能通過經常酗酒、對家人施暴來發泄。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教導和引領著孩子們的信仰,每次父親酗酒發泄後,母親都是孩子們的避風港和安慰者。道斯長大後,有一次撞見父親酒後持槍在毆打母親,他在極度憤怒之下,奪過槍對準了父親,在扣動扳機前看到了父親身後的“十誡”宣傳畫,映入眼簾的正是第六誡“不可殺人”,上帝嚴肅的誡命、母親哀傷的哭喊和父親悔恨的眼淚讓他及時收手,也在他的心頭刻下了對暴力深惡痛絕的烙印。從此,他發誓不再碰任何武器,因為武器會讓他回想起當年幾乎弑父的衝動,而這正是上帝所厭憎、不可饒恕的罪惡。

       一直以來道斯都隨同母親,積極參與教會事工,進一步堅固和深化了自己的信仰。他不僅認識神、親近神,更在生活中活出了信仰。有一次道斯幫助了一個因車禍受傷的人去醫院,結識了善良溫柔的護士多蕾西,倆人一見傾心,甜蜜約會,多蕾西後來也成為道斯一生摯愛的妻。這一段浪漫愛情戲為後麵道斯矢誌學醫作了鋪墊。

       影片的後半部分是主人公道斯如何在困境中堅守信仰、活出信心。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道斯憑一腔愛國熱情報名參軍,他堅守上帝“不可殺人”的誡命,即使當了兵,也堅決拒絕持槍,哪怕要麵對戰友們的嘲笑、排擠、欺淩,長官的刁難、打壓、羞辱,無懼諸如“懦夫”、“膽小鬼”、“神經病”的惡名,甚至因此被投入監獄、被送上軍事法庭,他也持守心中信仰,麵對各方壓力不妥協、不退縮。即使麵對愛人的眼淚和懇求,他也不動搖。道斯在獄中對多蕾西說:“如果我不堅持我的信仰,我不知道我還怎麽活下去,那是我生命的意義。”他盡自己的一切所能,去成全、堅持他心目中信奉的教義。

       影片多次描繪了道斯在軍隊裏如何特立獨行,堅守信仰:訓練前,他讀經;睡覺前,他禱告;到周末,他守安息日;被孤立時,他與聖經為伴,汲取力量;被無端毆打時,雖然他體格強壯、登高攀登的訓練成績名列前茅,依然選擇沉默忍受,這一處細節一方麵與影片前部分輕鬆攀岩與哥哥玩耍、在懸崖上向愛人表白相呼應,也為他後麵有足夠的體力持續救人的情節埋下伏筆。道斯的所作所為與周圍的其他人格格不入,表現出一種“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力量,這也是他堅定、真誠地持守心中信仰所帶來的的勇氣和力量。

      

       【注】上圖來自電影片段截圖。

       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父子之間的戲。道斯的父親聽說兒子因不願持槍被送上了軍事法庭,一反自己潦倒無為的形象,穿戴舊軍裝出麵找華盛頓的老戰友說情,拿到了“不持槍非罪” 的證明信,最終幫助兒子可以不拿槍上戰場,實現了道斯在戰場上治病救人的心願。這裏固然有父子情深的原因,也從側麵反映了道斯堅持自己的信仰對其他人產生的良性影響。道斯的信念是“當別人在奪去生命的時候,我要去挽救生命。”所以這個不願拿槍的士兵經過多次艱難抗爭,最後獲批在野戰部隊成為了一名醫療兵。

        道斯的士兵訓練結束後,參加了對日太平洋戰爭的衝繩島戰役鋼鋸嶺之戰。衝繩島距離日本本土隻有340海裏,美國人打到了家門口,自然激發了日軍的拚死抵抗。這場戰役日軍的戰略目的是盡可能多地消滅美軍的有生力量,日軍就在懸崖上的鋼鋸嶺布滿了碉堡和暗道嚴防死守,同時也沒有砍斷鋼鋸嶺上美軍攀岩用的繩索,而是放任美軍攀上懸崖,依仗地利各個擊破,逐一絞殺,因此美日戰況異常慘烈,道斯的戰友們傷亡慘重,有些新兵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敵人,就被暗中躲藏的日兵爆了頭。道斯身跨急救包,冒著槍林彈雨,踩著屍山血海,赤手空拳在戰場上四處穿梭救助戰友。

       影片中道斯的扮演者安德魯·加菲爾德之前曾在兩部《超凡蜘蛛俠》電影中主演過蜘蛛俠,在《血戰鋼鋸嶺》中,道斯也像超凡蜘蛛俠附體一樣,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中來來回回救人卻毫發無傷。《詩篇91:7》說:“雖有千人仆倒在你旁邊,萬人仆倒在你右邊,這災卻不得臨近你。”因為“現在我知道耶和華救助祂的受膏者,必從祂的聖天上應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護他( 《詩篇20:6》、《以賽亞書41:10》 )。”這兩段經文就是道斯在戰場上創造奇跡的真實寫照。

       在美軍不敵日軍緊急撤退後,他放不下那些需要救助卻被遺忘的戰友們,聽從上帝借受傷戰友之口的呼召,選擇獨自留在了危機四伏的戰場上。他冒著雙倍的生命危險,以硝煙和夜色、掩體為掩護,在日軍的掃蕩下尋找那些一息尚存的戰友們,或背或拖,把他們帶到懸崖邊,然後以自己的身體為支撐,用繩索把這些傷員一個個送下懸崖到達安全之地。雖然他已經屢次精疲力竭、體力透支,但他還是不斷祈求上帝“再一個,主啊,請幫我再多救一個”……每次禱告後,他又獲得了新的力量,一次次義無反顧地返回戰場竭力救人。強大的信念和誠心的禱告支撐著他以疲憊之軀獨自一人從白天到黑夜堅持了十幾個小時,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持續不斷救助了75個傷員,其中甚至包括幾個日本的傷兵。

      

       【注】上圖來自網絡,為電影宣傳照片。

      

      【注】上圖為電影最後的記錄片片段截圖。

       道斯全心依靠神,憑一己之力,救助了近半個連隊,這個無槍勝有槍的神跡就像《詩篇20:5》所說的:“我們要因你的救恩誇勝,要奉我們神的名豎立旌旗,願耶和華成就你一切所求的”,因為“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詩篇20:7》、《撒迦利亞書4:6》 )。無槍傍身的道斯在戰場上創造的不可能的奇跡正是上帝回應他誠心禱告的明證,信仰才是道斯強有力的武器。

       道斯對自己信仰的堅守,得到了越來越多那些曾謾罵他是懦夫的戰友們的理解和尊重,他以德報怨的救人義舉,贏得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欽佩和敬畏,也讓他們反省、向往道斯所持守的信仰,更鼓舞了戰友們的鬥誌。之後的攻堅戰中,戰友們寧願違背上峰要求進攻的軍令,也要安靜等待道斯先禱告,然後再上戰場。這日雖然是安息日,但戰友們需要道斯,他就選擇了與戰友們同行。

       麵對美軍的強大攻勢,日本人不敵後詐降,與敵人麵對麵的道斯大腿受傷,他躺在擔架上被運下鋼鋸嶺。這時影片的鏡頭從平視慢慢變成了俯視,最後變成了仰視,道斯這位在戰場上活出信仰的軍人,如同受難後得榮耀的主耶穌一樣,仿佛被聖靈充滿,沐浴在聖潔而溫潤的聖光中緩緩下降,其情其景令人動容。導演吉布森用詩意化的鏡頭語言,生動演繹了兩卷福音書中的經文:“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因為“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馬太福音5:16》、《約翰福音13:35》 )。

       影片主人公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因為在衝繩島戰役中的勇敢表現和救人義舉,被當時的杜魯門總統授予美國最高軍事榮譽—美國國會榮譽勳章,他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戰場上沒有殺死敵人卻獲得最高榮譽勳章的軍人,也是唯一能活著接受此榮譽的因宗教信仰而拒服兵役的人(Conscientious Objector)。

      

      【注】上圖來自網絡:杜魯門總統親自為戴斯蒙德·道斯授勳。

       在影片中,導演吉布森設置了一個小道具:一本便攜本《聖經》,這是道斯當時的未婚妻多蕾西在他去參軍前贈送他的。戰爭期間,道斯一直隨身帶著妻子贈送的《聖經》,有空就讀,上帝的話成為他信念的支撐和力量的源泉。他在受傷的那場戰事中將這本《聖經》不慎遺落在戰場,戰友返回戰場幫他四處尋找,找到後珍重地放在他胸前。我就以道格的妻子在這本聖經扉頁上的贈言結束今天的分享:

      “親愛的,每當你閱讀聖經,遵從信仰,上帝就會賜給你力量。

        我祈願上帝會照顧你,不管你的路多麽黑暗,你也不會悲傷或者孤獨。

       假如有一天你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們會在天堂裏重聚,上帝會賜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