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南美洲遊輪》第五篇:阿根廷-上
上一篇講述《南美洲遊輪》第四篇:“福克蘭群島”。本篇講述我們的遊輪離開福克蘭群島,在大西洋向北行駛,奔向阿根廷的沿海城市“馬德林港”,並在馬德林港上岸遊覽。所以,本篇可以叫做《南美洲遊輪》第五篇:“阿根廷-上”。
由於我們遊輪在阿根廷的停靠次數比較複雜,分別停靠三個港口:烏斯懷亞,馬德林港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但不是一個接一個,而是分為三次。所以,我們的遊記也就比較複雜,將阿根廷分為上下兩段:
阿根廷-上:烏斯懷亞(2024.2.22)與馬德林港(2024.3.1)
阿根廷-下:布宜諾斯艾利斯(2024.3.4-5)
2024年2月29日,我們的大洋遊輪瑪麗亞號,離開了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在大西洋向北航行,奔向阿根廷的沿海城市“馬德林港”,並在馬德林港上岸遊覽。由於遊輪整天在海上行駛不靠岸。所以,趁機預習一下阿根廷這個不很熟悉的國家,似乎很有必要。
阿根廷共和國(Republic of Argentina),通稱阿根廷(Argentina),是位於南美洲南部的一個主權國家,由23個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組成。北鄰玻利維亞與巴拉圭,東北與巴西接壤,東臨烏拉圭與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瀕德雷克海峽。
阿根廷領土麵積達278萬平方公裏,位居世界第八,美洲第四,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語諸國之首。阿根廷國土的南北距離3,694公裏,緯度範圍從南緯22°度至南緯54°,東西距離1,423公裏,經度範圍從西經73°至西經53°。
阿根廷主張對南極洲的一部分,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擁有主權。最主要的河流有九條,河水最終都歸向阿根廷海,阿根廷海是一個淺海,處於異常寬闊的阿根廷大陸架之上。
下麵是阿根廷的地圖。
圖1. 阿根廷地圖
阿根廷國土可以分為七個地理區域:
2. 美索不達米亞,是巴拉那河與烏拉圭河之間的低地。
4. 潘佩阿納斯山脈,是中部一係列中等高度的山鏈。
5. 庫約,位於國家西部,安第斯山脈東麓,由盆地和山嶺組成。
6. 潘帕斯草原,是遼闊肥沃的衝積平原,由東海岸延展至中部。
7. 巴塔哥尼亞,是南方一個寬廣的高原,東部幹燥多岩,南部濕冷,西部森林。
阿根廷是由23個省和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自治市組成的聯邦。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分為135縣,其餘22省則以郡劃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下設48個鄰區,將48個鄰區聯合為15個城區並以數字命名,以此15城區作為首都最小行政區劃加以管理。
下麵是阿根廷諸省圖。
圖2. 阿根廷諸省圖
阿根廷的國旗是藍,白,藍三色平行的三色橫旗。頂端和底端是藍色,中間是白色再加上一個太陽,太陽由16個波浪線和16個直線所構成。國旗比例為9:14,中間的五月太陽圖樣是阿根廷國徽,下圖是阿根廷的國旗。
圖3. 阿根廷國旗
阿根廷是聯邦共和製國家,政府受三權分立的係統約束。兩院製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負責製定聯邦法律,宣戰,批準條約。眾議院代表各聯邦區的人民,由257名眾議員組成,任期四年。參議院代表各省及聯邦特區,由72名參議員組成,任期六年。
總統是阿根廷共和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負責任命內閣成員及駐外大使。內閣成員由總統直接任命,由其幕僚長協調工作,其餘官員的任命需要經國會投票通過。總統通過民主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最高法院和下級的聯邦法院負責司法解釋,並推翻經其裁決違憲的法案。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最高法院目前由五名大法官組成,人數由國會變更。大法官為終身職位,由總統經參議院批準任命。
阿根廷在文化上呈現深度歐化,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長久以來,阿根廷是一個中等強國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國,它也是聯合國,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阿根廷(A)與巴西(B)和智利(C)合稱南美洲的“ABC三強”。
“阿根廷”這一名稱由拉丁語中的“白銀”(Argentum)加上陰性小詞綴構成,首次書麵使用可追溯至馬丁-德爾巴爾科-森特內拉1602年的詩作《阿根廷與拉普拉塔河的征服》。這個名稱源自“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意為“銀之河”。
胡安-德索利斯一行踏上這片土地時,遇到了佩銀飾的當地人,他們相信傳說中的銀山就在河的上遊,便由此得名“銀之河”。西班牙王國給出的正式名稱是“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獨立之初的國名是“拉普拉塔聯合省”,但“阿根廷”一名早在18世紀就已廣為使用。
阿根廷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發生在舊石器時代。1502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是首次抵達阿根廷地區的歐洲人。1516-1596年,西班牙人陸續來到這裏殖民,阿根廷一直是西班牙秘魯總督區的一部分。
1810年5月25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取代了總督。阿根廷新政府由當地人組成。在獨立戰爭期間的第一場衝突中,粉碎了保皇派的反革命行動。但在東岸,東秘魯和巴拉圭,阿根廷新政府遭遇失敗,後來這些地方成為獨立的國家。
革命者分裂為敵對的集權派和聯邦派,他們的爭鬥成了阿根廷獨立初期的主題。1813年,議會任命格瓦西奧-安東尼奧-德-波薩達斯為阿根廷首任最高指揮。1816年,圖庫曼議會通過《獨立宣言》,拉普拉塔聯合省成立。
一年後,何塞-聖馬丁將軍跨越安第斯山脈,與智利的奧希金斯(O'Higgins,1778-1842)一起,保衛了智利獨立。之後聖馬丁率領他的軍隊(安第斯山軍)打下了西班牙殖民軍在利馬(Lima)的據點,宣告秘魯(Peru)獨立。
何塞-聖馬丁(Jose San Matin,1778-1850),阿根廷將軍,思想家,政治家。他將南美洲南部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他與西蒙-玻利瓦爾(Simon Bolivar)一道,被稱譽為“南美洲解放者”(Liberator of South America),下圖是何塞-聖馬丁的戎裝像。
圖4. 何塞-聖馬丁(Jose San Martin)
在之後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戰爭中,聯合省政府繼而失去烏拉圭,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區。其後經過多年的內戰,最終在1861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邦擊敗了對手,與當時其它八個省,重新統一為“阿根廷共和國”。
至此,大規模的歐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與歐洲之橋,無與倫比的發展使阿根廷於20世紀早期躋身於世界第七富國。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後,政局不穩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使阿根廷陷入衰退。1945年後發展的庇隆主義至今仍然影響阿根廷政治。
1945年,胡安-庇隆(Juan Peron,1895-1974)贏得了選舉,成為阿根廷總統。庇隆創造了被稱為“庇隆主義”的左翼政治理念,以此為宗旨創立了正義黨。將關鍵的工業與公共設施收歸國有,提升了工資與工作環境,還清了所有外債,幾乎實現了充分就業。
胡安-庇隆的妻子伊娃-庇隆(Eva Peron,1919-1952),庇隆夫人(Mrs. Peron),是胡安-庇隆的第二任妻子。在“庇隆主義”的實施中,發揮了核心的政治作用。她積極介入國政,與丈夫並列為庇隆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阿根廷曆史上一度掀起對她的個人崇拜。
下圖是庇隆夫人(Mrs. Peron),艾薇塔(Evita)。
圖5. 庇隆夫人艾薇塔(Evita)
艾薇塔的母親是一個未婚裁縫,她與當地的一個農夫有五個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伊娃的雙親皆是巴斯克裔阿根廷人。15歲那年,她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並在那裏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她在那裏遇到胡安-庇隆將軍。
兩人相處不久後,於1945年結婚。在1946年阿根廷總統選舉中,伊娃-庇隆極力支持她的丈夫胡安-庇隆,在她每周播出的廣播節目中,號召窮人選舉胡安。雖然她的演藝生涯為她帶來了不少財富,但她一直強調她出身窮苦,來顯示她與下層階級的融合。
1946年庇隆當選為阿根廷總統後,她也很快提高在新政府中的地位,成立伊娃-庇隆基金會,用以救助貧困。1949年,她已經成為當時阿根廷除庇隆總統以外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她成了一個崇拜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處出現。
雖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權,她很注意不讓自己的光芒掩蓋她丈夫的名聲。雖然她在許多地方是政府中決定性人物,但她一直說她的決定是從胡安-庇隆的智慧中獲得的。阿根廷的工人階級崇拜她,但富有階層和親英美的中產階級對她恨之入骨。
他們鄙視她的出身,批評她早年的浪蕩生涯。許多人認為作為一個婦女,在政壇上的角色太高了。1950年,她和庇隆周遊歐洲,並與許多國家首腦會晤,包括西班牙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其目的是在戰後為阿根廷做廣告。
1951年,她試圖競選阿根廷副總統。這一行為令阿根廷軍事首腦及反對派十分不滿,加上她的健康惡化,最終庇隆總統撤銷了伊娃的提名。1952年5月7日,在她33歲生日的時候,阿根廷國會授予她“民族精神領袖”的光榮稱號。
在1952年6月4日胡安-庇隆第二任期總統的就職典禮上,伊娃-庇隆勉強出席。由於她的子宮頸癌病情非常嚴重,以貂皮大衣遮掩支撐身體的支架。
1952年7月26日晚上8點25分,伊娃-庇隆去世。阿根廷政府為她舉行了國葬,近三百萬民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道上為伊娃-庇隆送葬。遺體先後置於當時的勞工部大樓及阿根廷國會宮供民眾瞻仰遺容。她的早逝,令視她為救星和偶像的無數國民為之哭泣。
她的一生,在英國音樂劇《艾薇塔》中得到再現,後又被改編成電影和連續劇。其中電影《庇隆夫人》於1996年底上映。伊娃-庇隆的角色,女主角“艾薇塔”(Evita),由美國著名歌星麥當娜飾演,一句台詞“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流傳甚廣。
1955年,海軍在刺殺總統的事件中轟炸了五月廣場。幾個月後,在軍方政變中,胡安-庇隆被迫下台,流亡西班牙。1973年3月,坎波拉獲選,為胡安-庇隆從西班牙回歸鋪平了道路。坎波拉辭職讓路後,胡安-庇隆於1973年9月再次當選為總統。
1974年,胡安-庇隆病逝,他的第三位夫人伊莎貝拉(Isabella),由副總統接替總統職務。缺乏執政經驗的伊莎貝拉被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所罷黜。“國家重組進程”隨之開始。1979年,軍方導入外資的舉措重創了阿根廷的國內產業。
1982年,窮途末路的軍政府孤注一擲,派兵占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靠引燃民眾的奪島熱望以回光返照。兩個月後,阿根廷敗給英國,軍政府權威掃地,國家就此向民主法治過渡。
在之後提前舉行的總統大選中,左派庇隆主義正義黨,勝利陣線候選人內斯托爾-基什內爾(Nestor Kirchner)當選。在內斯托爾-基什內爾的經濟政策下,經濟危機告終,顯著的財政和貿易盈餘得以實現,在危機中膨脹的貧困階層向中產階層過渡。
2007年,基什內爾總統沒有尋求連任,轉而支持其妻,第一夫人及參議員克裏斯蒂娜參選。同年,克裏斯蒂娜當選為總統,2011年連任。但是由於經濟蕭條,通貨膨脹,貪汙腐敗,官員走私,捏造選票,賄賂選民等,使她及其所屬的勝利陣線支持率下滑至38.41%。
由於執政的正義黨有嚴重的貪汙瀆職問題,2015年11月22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反對派領袖,共和黨領導人毛裏西奧-馬克裏(Mauricio Macri)當選總統。2015年,克裏斯蒂娜在其支持者的歡呼聲中,搭乘直升機離開玫瑰宮,結束了12年的基什內爾時代。
2016年3月23日淩晨,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rack Obama)抵達阿根廷,開始了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借此對馬克裏總統表示支持。此舉亦是自1997年之後的近20年來,時任美國總統對阿根廷的首次官方訪問。
阿根廷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一個民族大熔爐。在18世紀和19世紀,這個國家迎來世界第二大入境移民潮。660萬人的移民規模僅次於美國的2700萬人。如諺語所言:“阿根廷人的祖先來自船上”,大部分阿根廷人都是1850-1955年移民的後裔。
移民的絕大多數來自歐洲,意大利(36,7%),西班牙(25,7%)。還有阿拉伯人在此定居,亞裔主要是華裔,日裔和韓裔。2013年3月13日,阿根廷樞機被選為教皇,尊號“方濟各”(Pope Francis),成為1272年來第一位來自新大陸的教皇,下圖是現任教皇方濟各。
圖6. 方濟各,第一位來自新大陸的教皇,生長於阿根廷
阿根廷文化植根於歐洲,來自諸多歐洲國家的移民對各自文化自覺地繼承,模仿與融合,造就了阿根廷文化的多元特征。對此,有人描述道:“阿根廷人是說西班牙語的意大利人,自以為是住在巴黎的英國人。”
探戈,作為一種歐非混血的音樂和雙人舞蹈體裁,是阿根廷國際性文化的象征。阿根廷是拉美領先的電影製作國。阿根廷國是唯一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拉美國家。阿根廷的第一大運動是足球,第二大運動是籃球。
下麵開始講述我們在阿根廷的遊曆,“阿根廷-上”,烏斯懷亞部分(2024.2.22)。
2024年2月22日,我們的遊輪到達阿根廷最南邊的小城烏斯懷亞(Ushuaia)。烏斯懷亞是阿根廷火地省的首府,被認為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距離南極大陸僅800公裏。烏斯懷亞的位置,見下麵南美洲洲地圖7中的阿根廷部分。烏斯懷亞經緯度(54°S,68°W)。
圖7. 南美洲地圖
我們在烏斯懷亞到港之前正好趕上日出,下圖是我在早餐時拍攝的旭日東升。
圖8. 遊輪到達烏斯懷亞之前正好旭日東升
我們的遊輪靠岸時,已經有一艘遊輪停在碼頭,是“維京遊輪朱庇特號”(Viking Jupiter),旁邊的平行“泊位”(Berth)是留給我們大洋遊輪瑪麗亞號的。
圖9. 烏斯懷亞港的維京朱庇特號遊輪
烏斯懷亞(Ushuaia)是阿根廷最南端的一個小城,距離南極洲(Antarctica)最近。隸屬阿根廷22個省份之一的南大西洋省份“火地省”(西:Tierra de Fuego,英:Land of Fire),烏斯懷亞是該省的首府,曆史上曾經是犯人的流放地(學習英國對澳大利亞)。
下船後,我們在碼頭上看到一幅畫麵,上麵寫著三個西班牙文“Fin del Mundo”(End of the World),意為“世界的盡頭”(左圖)。對麵是當地旅遊部門的接待亭“探索巴塔哥尼亞”(Patagonia Explorer)(右圖)。
圖10. 烏斯懷亞-世界的盡頭(左)與探索巴塔哥尼亞(右)
在碼頭旁邊的不遠處,有一個海鳥形狀的標識物(左),裏麵是一個地理羅盤(右),標識著以此處為中心,東西南北,四麵八方的地名。
圖11. 烏斯懷亞的海鳥型標識物(左)與地理羅盤(右)
緊靠港口碼頭的是一個小廣場,當時正好有一個海軍樂隊在表演。
圖12. 烏斯懷亞港口碼頭上的海軍軍樂隊
圖13. 烏斯懷亞港口碼頭上的海軍軍樂隊
再往前走是烏斯懷亞的信息中心,下圖是烏斯懷亞信息中心的大門。
圖14. 烏斯懷亞的信息中心
我們進去要了一張導遊圖,還可以在上麵蓋章,總共有四個圖章。圖章上除了圖像之外,還用西班牙文和英文寫著此地的名稱。下麵是烏斯懷亞的導遊圖。
圖15. 烏斯懷亞的導遊圖
拿到地圖之後,我們按圖索驥到市區去遊覽。市中心由一條以聖馬丁為名的石板路所貫穿。街道兩旁有很多專做觀光客生意的禮品店,百貨店,餐廳和販賣當地產品小商店。下圖是烏斯懷亞的街頭一景,再下圖是烏斯懷亞的商業區,第三圖是烏斯懷亞的大酒店。
圖16. 烏斯懷亞的街頭一景
圖17. 烏斯懷亞的商業區
圖18. 烏斯懷亞的大酒店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一個不起眼的黑頂白色小房子,看了標識才知道,是烏斯懷亞的海軍基地,旁邊海裏還停泊一艘小型炮艇。周圍用鐵絲網攔起來,有人守衛不讓進,但是拍照沒人管,我猶猶豫豫地拿起相機照了一張像。
圖19. 烏斯懷亞的海軍基地
再往前走,是一個博物館,叫做“世界盡頭博物館”(End of the World Museum),我們沒有太多時間,沒有進去參觀。於是我們沿著濱海大道往回走,途中看到五個人的半身像,名字不熟悉,應該是當地的英雄名人。下圖是其中的兩個,戴著軍帽看似軍人。
圖20. 烏斯懷亞的英雄名人
我們一直沿著海邊往回走,烏斯懷亞海邊的風景很漂亮,遠處碼頭上是幾艘停泊的遊輪。下圖是烏斯懷亞的海邊風景。再下圖是我在烏斯懷亞海邊的留影,天氣很冷,我不得不圍上厚厚的圍巾。第三圖是我兒在烏斯懷亞海邊的留影,他年輕火力壯,比我抗凍。
圖21. 烏斯懷亞的海邊風景
圖22. 我在烏斯懷亞海邊的留影
圖23. 我兒在烏斯懷亞海邊的留影
離開小城前,我在紀念品商店裏買了幾張明信片。圖片上的本市風景不多,大多是南極洲的海鳥,特別是各個種類的南極企鵝(Antarctic Penguins),其中的“國王企鵝”(King Penguins)成群結隊,身高體大。
回船前看到碼頭上又到達幾艘遊輪。下圖是秀麗風景號(Scenic Eclipse),再下圖是海域冒險號(Seaborne Venture),第三圖是超級海洋號(Ultra Marine)。加上維京朱庇特號(Viking Jupiter)和我們的大洋瑪麗亞號(Oceania Marina),今天總共有六艘遊輪。
圖24. 停泊在烏斯懷亞海港的遊輪秀麗風景號
圖25. 停泊在烏斯懷亞海港的遊輪海域號
圖26. 停泊在烏斯懷亞海港的遊輪超級海洋號
下麵接著講“阿根廷-上”,馬德林港(2024.3.1)部分。
2924年3月1日,我們的遊輪到達阿根廷的大西洋沿岸城市“馬德林港”(Port Madryn)。馬德林港是阿根廷東部的一個大西洋海岸城市,由巴塔哥尼亞大區的丘布特省負責管轄,始建於1865年7月28日,平均海拔高度很低,隻有17米。
馬德林港在阿根廷的相對位置,見前麵南美洲地圖7中的阿根廷部分。馬德林港的經緯度(42°S,65°W)。下麵是馬德林港的導遊圖。
圖27. 馬德林港的導遊圖
下圖是馬德林港港口的大橋,遊客可以乘坐穿梭大巴,也可以步行走到馬德林港的碼頭。下圖是連接馬德林港碼頭的大橋,再下圖是接送遊客的穿梭汽車。
圖28. 連接馬德林港碼頭的大橋
圖29. 接送遊客的免費穿梭汽車
下圖是馬德林港的邊防檢查站,不過任何遊輪的遊客不必進去檢查,隻要出示自己遊輪的“萬能卡”就可以進出碼頭。
圖30. 馬德林港的入口海關
我們上岸後,首先到信息中心去,想買幾張馬德林港的明信片,但是這裏沒有,要到市區的信息中心去買。下圖是我兒在信息中心詢問步行旅遊的路線。
圖31. 馬德林港港口的信息中心
其實馬德林港的步行旅遊路線很簡單,隻有沿海邊的一條主要街道,終點是市中心聖馬丁廣場(Plaza San Martin)。不過,我為了購買明信片,曾經步行走到市中心的信息中心。下麵的幾張圖是沿路拍攝的照片。
圖32. 遊客中心對麵的鯨魚尾雕塑
圖33. 遊客中心旁邊的小商品市場
圖34. 遊客中心旁邊的小商品市場
圖35. 遊客中心旁邊的漂亮噴水池
圖36. 遊客中心旁邊的小水雷模型
在遊客中心的旁邊的一個小公園裏,並排站立著五個人的大理石半身雕像,名字不認識,想必是當地的名人,或者是阿根廷的民族英雄。下圖是這五個人並列一排的大理石雕像,再下圖是其中兩個人雕像的放大圖。
圖37. 遊客中心旁邊五個並列一排阿根廷民族英雄的雕像
圖38. 遊客中心旁邊兩個阿根廷民族英雄雕像的放大圖
下圖是我與我兒在馬德林港海邊的留影。
圖39. 我(右)與我兒(左)在馬德林港海邊的留影
下圖是馬德林港海邊的雕塑,左圖是一個潛水員在海中,右圖是一個裸體女人展開雙臂。
圖40. 馬德林港遊客中心旁邊的藝術雕像
下圖也是馬德林港海邊的雕塑,左圖是一個抽象的企鵝,右圖是一個裸體男人在爬樹。
圖41. 馬德林港遊客中心旁邊的藝術雕像
下圖是馬德林港市區的信息中心,我在信息中心的二樓辦公室買了四張明信片。
圖42. 馬德林港市區的信息中心
我們繼續往市區走,路過一個電影院,房簷上寫著百年紀念(1913-2013)。
圖43. 馬德林港市區的電影院
最後,我們來到市中心的聖馬丁廣場,廣場中心有一個聖馬丁的青銅半身像。下圖是聖馬丁的青銅半身雕像,再下圖是我(左)與我兒(右)在聖馬丁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44. 馬德林港聖馬丁廣場上的聖馬丁雕像
圖45. 我(左)與我兒(右)在聖馬丁雕像前麵的留影
我們一直在馬德林港遊玩了三個多小時,在回船的路上,我與我兒分開了。他嫌累了,做穿梭汽車回船。我仍然興致勃勃,決定步行回船,路上可以照相。大橋一側的每個旗杆上都插上兩麵國旗,一麵是東道主阿根廷的,另一麵是友好國家的。
下麵的幾張圖是我邊走邊拍的國旗。
圖46. 中國國旗(左)加拿大國旗(右)
圖47. 烏拉圭國旗(左)巴西國旗(右)
圖48. 澳大利亞國旗(左)巴拉圭國旗(右)
圖49. 日本國旗(左)南韓國旗(右)
十分鍾的汽車路,我花費了半個多小時才回到船上。有趣的是:橋上沒有英國國旗,也沒有美國國旗。因為馬島戰爭,英國是死對頭。美國與英國穿連襠褲,也不被待見。他們都排不上友好國家,可以理解。不過對加拿大還好,因為對外政策溫和,所以很受歡迎。
回船午飯後,我看天氣很好,就請人拍了幾張照片。下圖是我在船上遊泳池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遊輪甲板上的留影。
圖50. 我在遊輪遊泳池前麵的留影
圖51. 我在遊輪甲板上的留影
今天晚上的節目是琳達-簡蒂爾(Linda Gentille)的綜合表演。琳達是個文藝天才多麵手,又說,又唱,又彈,又跳。她大腦發達,能夠指揮左右手,分別做不同的動作,實在驚人。下圖什琳達在演唱,再下圖是琳達邊說邊跳邊唱。
圖52. 琳達在遊輪劇場裏演唱
圖53. 琳達在舞台上邊說邊跳邊唱
琳達是個文藝全才:右手拿著麥克風唱歌,左手飛快地彈鋼琴。還能時不時地站起身來,手舞足蹈邊唱邊跳。最後她邀請一位自願上台的老人,由她幫助老人彈琴。她左手演奏,右手握著老人的食指伴奏,屏幕上顯示出她飛快地跳動的左手,頓時全場掌聲雷動。
下圖是琳達在幫助自願上台的老人彈奏鋼琴。
圖54. 琳達在幫助自願上台的老人彈琴
既然馬德林港橋上掛著這麽多國家的國旗,何不趁此機會了解一下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的國旗。首先看一下遊輪所經過的南美洲國家。下圖是智利(左上),巴西(右上),烏拉圭(左下),阿根廷(右下)的國旗。
圖55. 智利(左上)巴西(右上)烏拉圭(左下)阿根廷(右下)
智利國旗,左上角為藍色正方形(代表天空),中有白五角星(代表進步與榮譽的指引)。上方餘為白色(代表安第斯山脈),下為紅色(代表獨立所流的血)。1817年10月18日開始啟用,在西班牙語中,智利國旗又被稱為“孤星旗”。
巴西國旗以綠色為背景,加上黃色的菱形,在菱形上有一個藍色的天球儀,天球儀上有27顆以南十字星座為中心的白星,中央的一條白帶上以葡萄牙語寫著巴西的國家格言“Ordem e Progresso”,意為“秩序與進步”。
巴西國旗顏色源於巴西帝國時代的國旗,綠色代表了巴西首任皇帝佩德羅一世的布拉甘薩王朝,黃色則代表巴西皇後利奧波迪娜所屬的哈布斯堡王朝。天球儀的下半部代表首都裏約熱內盧天空顏色。天球儀中的二十七顆星,代表首都與二十六個州。
阿根廷國旗,“三橫二色”,頂端和底端是藍色,中央部分是白色,象征“公正及正義”。 白色的中央部分,再加上一個32道光線的“五月太陽”,太陽由16個波浪狀和16個直線所構成。阿根廷國旗,起源於身穿藍,白軍服的阿根廷士兵,1807年,擊退了殖民軍。
1810年5月25日,在一個陰天時舉行的獨立會議中,陽光突然露臉,太陽被人認為是吉兆,稱為“五月太陽”。國旗除了在顏色的深淺度及比例做出幾次的變動外,並沒有大的改變,最終形成了現今的阿根廷國旗。
烏拉圭國旗,旗地為九條等距,藍白相間的橫條,白色左上角繪有“五月太陽”,太陽有十六道三角形和波浪形的光芒。1828年,啟用本旗最初的版本,有十七道橫條。1830年,減少為九條橫條,代表原來省的數目。
評論:智利的國旗,顏色冷(藍)暖(紅)均勻,布局平衡適當:紅色1/,白色2/3,藍色1/3,白色五角星居中。在四國的國旗中,設計最好。
巴西國旗,色譜不均,沒有暖色(紅橙),黃綠靠色。一大堆星,無法分清。葡萄牙語格言,小語種小字體,誰人認識?另外,號稱共和國帝王意味濃。在四國的國旗中,設計最糟。
阿根廷國旗,色譜不均,沒有暖色(紅橙),白與淺藍形成靠色。“五月太陽”的圓圓笑臉,小鼻子小眼睛,很搞笑不嚴肅。雖然民族獨立意識濃厚,但在四國國旗設計中,倒數第二。
烏拉圭國旗,與阿根廷國旗一樣,色譜不均,沒有暖色(紅,橙),“五月太陽”的圓圓笑臉,小鼻子小眼睛,很搞笑不嚴肅。但是白與深藍沒有靠色,九條橫條布置合理。在四國的國旗設計中,排行第二。
下圖是中國(左上),美國(右上),英國(左下),加拿大(右下)的國旗。
圖56. 中國(左上)美國(右上)英國(左下)加拿大(右下)
中國國旗,即“五星紅旗”。在紅色底麵的左上角,鑲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四顆小星環繞在一顆大星的右側。大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征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美國國旗,俗稱“星條旗”,旗麵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成,左上角還有一個包含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條間紋象征美國最初建國時的13個殖民地。紅色象征勇氣,白色象征真理,藍色則象征正義。
美國國旗確立後,經過26次修改。最早期的國旗隻有13顆星,之後每一個州加入合眾國就在國旗上加上一顆星,但是寬條的數目不變。1959年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國旗上的49顆星改為50顆,這是美國國旗最後的一次修改。
英國國旗俗稱“米字旗”,現在的國旗圖案始於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王國的合並。設計融合了代表英格蘭的聖喬治十字,代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十字,代表愛爾蘭的聖帕特裏克十字,唯獨沒有代表威爾士的要素,因為威爾士旗幟是被英格蘭兼並後才設計的。
加拿大國旗俗稱“楓葉旗”,是一麵紅色旗幟,中間鑲嵌白色方格,白色方格上繪有一片11個頂點的象征性紅楓葉。1965年被英國樞密院采用,以替代原來的英國國旗。這是第一個在法律上認定的加拿大國旗。
評論:中國的國旗,突出政治。美國的國旗,色調均勻(藍,白,紅),布局平衡(紅白相間13條,藍地白星50顆)。既有地理(50星),也有曆史(13條),雖然政治意識也比較濃,但在四國的國旗中,設計得最好。
英國的國旗,色調均勻(藍,白,紅),布局平衡(正十字,斜十字)。既有地理(聯合王國的“三蘭”),也有曆史(聯合王國的形成)。曾經的日不落大英帝國,現在的英聯邦諸國,都帶有“米字旗”,識別率很高,在四國的國旗中,設計得比較好。
加拿大的國旗,紅白相間,布局合理,地理特征明確,毫無政治意味。加拿大雖為經濟發達的國家,卻沒有爭霸世界的野心,隻有漫山遍野的楓葉。這些特點全都融入國旗之中。在四國國旗之中,設計得也很好。
下圖是法國(左上),比利時(右上),意大利(左下),愛爾蘭(右下)的國旗。
圖57. 法國(左上)比利時(右上)意大利(左下)愛爾蘭(右下)
法國的國旗,俗稱“三色旗”,是一麵從左至右“藍白紅”三色,垂直均勻排列的旗職。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
1794年2月15日,“三色旗”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三色旗”代表的價值和意義(自由,平等,博愛),對後來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比利時國旗,是由黑,黃,紅三條豎條組成的“三色旗”,掛起時黑色必須靠在旗杆一側。三條垂直的設計取自法國國旗,但是顏色有變化。1831年,這麵旗幟被采納為比利時國旗,最早源自比利時人在獨立戰爭時,抗擊荷蘭統治所使用的戰旗。
意大利國旗,也叫“三色旗”,旗麵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愛爾蘭國旗呈橫長方形,由綠,白,橙三個相等的垂直長方形構成。旗杆一邊的為綠色,白色居中,右邊為橙色。1848年革命期間,是愛爾蘭民族運動的標誌。
評論:法國國旗是“三色旗”的鼻祖,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象征。三個垂直的豎條“藍白紅”,排列顏色“深淺深”。簡潔明了,清晰悅目,令人過目不忘,實乃設計佳品。在世界各國的國旗設計中,排列冠軍。
利時國旗,脫胎於法國國旗,具有法國國旗的所有優點,但是顏色比較暗(藍變黑,白變黃)。意大利國旗,也脫胎於法國國旗,但是顏色比較明亮(藍變綠)。愛爾蘭國旗還是脫胎於法國國旗,但是顏色更加明亮(藍變綠,紅變橙)。
下圖是荷蘭(左上),俄羅斯(右上),德國(左下),印度(右下)的國旗。
圖58. 荷蘭(左上)俄羅斯(右上)德國(左下)印度(右下)
荷蘭國旗呈長方形,由三條水平色帶組成,由上至下的顏色為“紅,白,藍”,其中“紅色”代表勇氣,“白色”代表祝福及庇佑,“藍色”代表對祖國的忠誠。荷蘭曾受西班牙統治,16世紀時,荷蘭人民發動獨立戰爭,設計了一麵“桔,白,藍”的三色旗。
1630年後,因為色彩不夠鮮豔,在戰場與海上不易辨認,國旗顏色逐漸由紅色取代橙色,並將藍色加深。1937年,威廉明娜女王頒布法令,正式規定荷蘭國旗的顏色是“朱紅色,白色,鈷藍色”,沿用至今。
俄羅斯聯邦國旗,旗麵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藍,紅”三色。1699年,彼得大帝到荷蘭學習造船時,意識到需要為俄國海軍設計一麵軍旗。因此效仿“三色旗”設計,但顏色另選。
1883年,這麵旗幟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國旗。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羅斯共和國沿用。1917年十月革命後,“三色旗”被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親納粹的俄羅斯解放軍,曾經使用過該旗幟。1991年,這麵旗幟再次被采用,成為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的國旗。
德國國旗是由三條等寬的“黑紅金”三色的橫條所組成的“三色旗”。“黑紅金”的“三色旗”最早出現在19世紀早期,1848年,德國革命時,開始正式使用“三色旗”。世界大戰後的東西德都將它作為國旗。1990年兩德統一後,“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印度國旗,印度稱之為“三色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所組成,旗麵中心有一個含有24根軸條的紫藍色“法輪”。1947年,被采納為印度聯邦的國旗。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將其沿用。
“橙色”象征勇氣,獻身與無私,“白色”代表真理與和平,“綠色”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象征真理與道德,也代表印度的古老文明。法輪上的24根軸條,代表一天24小時,象征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評論:雖然俄羅斯後來的國力超強,但是荷蘭國旗才是橫排“三色旗”的始祖。彼得大帝到歐洲微服私訪時,不僅向荷蘭學習了造船,而且還學習了“造旗”,把橫排的“三色旗”照搬過來,隻是換了顏色(紅白藍變成白紅藍),滾動了一圈兒。
德國國旗也模仿荷蘭的“三色旗”,同時也換了顏色(紅白藍變成黑紅金),顏色整體變暗。印度國旗自稱“三色旗”,但是“狗尾續貂”,加上了一個“法輪”,增加了曆史。老實說,也是一個不錯的國旗設計。
下圖是日本(左上),越南(右上),朝鮮(左下),南韓(右下)的國旗。
圖59. 日本(左上)越南(右上)朝鮮(左下)南韓(右下)
日本國旗,是一麵白色長方形旗幟,旗幟中心有一個紅色圓形的太陽。在日本國內,常以“日之丸”稱之,中文地區常稱之為“太陽旗”。日本國旗也是該國名號“旭日之國”的體現。二戰後期,因日本戰敗,該旗曾同帶有卐字的德國旗幟,受盟軍嚴格限製。
傳說日本是天照大神創造的,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公元607年,日本聖德太子給中國隋煬帝的國書上,自稱是“日出之國”,“日出”符號成為日本的象征。公元701年,這麵旗幟開始被文武天皇使用,當時稱作“天皇旗”。
在歐洲列強前往亞洲殖民以前,日本處在江戶幕府的鎖國時期,貿易往來較少,國家意識淡薄。因此日本與中國,朝鮮同樣,沒有製定國旗。直到幕末時期,歐洲列強和美國軍艦前往日本列島,強行打開日本國門。
與其它國家進行貿易需要國旗進行識別,但是日本無旗可掛。1854年3月,《神奈川條約》簽署。同年7月,江戶幕府發布通告,民船和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成為代表日本的旗幟,所有日本船隻懸掛著的就是這麵旗幟。
越南國旗的名稱是“金星紅旗”,1955年開始采用。國旗的長寬比例為2:3,中心是一顆黃色五角星(金星),標誌越南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紅色表示革命和勝利。五角星的五個角分別表示士,農,工,商,兵。
朝鮮的國旗是一個長方形,旗麵中間是一條紅色的寬帶,上下各有一藍邊,在紅色和藍色之間是白色的細條。紅色寬帶靠旗杆的一側有一個紅色五角星鑲嵌在一個白色的圓地內。
朝鮮官方稱之為“藍紅色共和國旗”,“ 紅藍五角星旗”,“人民共和國旗”,“共和國三色旗”。在大韓民國,這麵旗被稱為“人共旗”,“北傀旗”。在公共場所進行展示是嚴格禁止的,隻有在媒體報導,戲劇和電影拍攝,國際體育賽事等情況下才允許。
南韓的國旗,又名“太極旗”,是南韓的國家象征。太極旗長寬比例為3:2,由白色底,紅藍兩色之坎(紅)離(藍)太極圖組成。1949年,南韓對太極旗的解釋是:“白色”代表著大地。中間藍色和紅色的太極兩儀,分別代表著陰陽。
左上角的“乾”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代表地,秋,西,義。右上角的“坎”代表水,冬,北,智。左下角的“離”代表火,夏,南,禮。太極和八卦思想,來自中國的《周易》。和諧,對稱,平衡,循環,穩定,代表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以太極為中心,四角的卦,分別象征著陰陽互相調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離卦”為太陽和火。各個卦還象征著正義,富饒,生命力和智慧。國旗底色為白色,象征韓國人民的純潔和對和平的熱愛。
評論:日本的國旗“太陽旗”,“旭日之國”,名副其實。既是自然地理,也是曆史延續。畫麵簡潔,一眼認出,不失為國旗設計的佳作。中國人不喜歡它,是因為侵略中國,八年抗戰,與國旗設計的優劣,並無關係。
越南的國旗,與中國國旗一樣,突出政治。朝鮮的國旗,也與中國國旗一樣,突出政治。但是它們都是簡單易辨,不會與其它國旗向混。南韓的國旗相當特殊,原理來自中國道教,卻自稱是自己的思想。這與它的傳統一樣,例如拿中國的“端午節”去申請“世遺”。
下圖是澳大利亞(左上),新西蘭(右上),福克蘭群島(左下),斐濟(右下)的國旗。
圖60. 澳大利亞(左上)新西蘭(右上)福克蘭群島(左下)斐濟(右下)
澳大利亞國旗,是“藍船旗”的版本。深藍色旗麵,靠近旗杆側上角有英國“米字旗”,靠旗杆側下部有一顆大型“白色七角星”(澳大利亞聯邦之星)。其餘的部分有四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一顆較小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南太平洋上空的“南十字星座”。
這麵旗幟是從1901年發起的國旗設計比賽中獲勝,兩年後由英王愛德華七世批準的。當時,“米字旗”才是正式的澳大利亞國家象征,1940年代,政府開始鼓勵使用“藍船旗”版本。1953年,澳大利亞議會確定這麵旗幟為國旗。
1954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澳大利亞時,對此予以授權。1980年代,這麵旗幟取代“米字旗”,成為澳大利亞國家的象征。
新西蘭國旗呈橫長方形,旗底為深藍色,左上角有英國的“米字旗,右邊有四顆鑲白邊的“紅色五角星”,四顆星排列均不對稱,既表示南十字星座,也表明新西蘭位於南半球。
新西蘭是英聯邦成員國,左上角的“米字旗”,表明與英國的傳統關係。新西蘭最早時沒有自己的標誌,當時的新西蘭國旗是英國國旗。後來新西蘭政府發表公告,將原來的航海旗取代英國國旗,作為新西蘭正式國旗使用至今。
福克蘭群島旗幟,從1999年起開始使用。旗幟為深藍色底麵,左上角有英國的“米字旗”,標誌該群島是英國殖民地。右側是福克蘭群島的紋章。1864年,英國引入一套統一化的旗幟係統,殖民地允許擁有自己的旗幟,即“米字旗”加上自己的紋章。
斐濟國旗呈橫長方形,旗地為淺藍色,左上角有英國“米字旗”,旗麵右側的圖案是斐濟的國徽。淺藍色象征海洋和天空,也表明該國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米字旗”是英聯邦國家的標誌,表明斐濟與英國的傳統關係。
評論:澳大利亞是英聯邦的主要發起國,澳大利亞國旗是英聯邦國家旗幟的典型。新西蘭國旗與澳大利亞國旗相似,不易區分。我曾經去過澳大利亞兩次,新西蘭一次。但是至今為止,如果單獨拿出一個讓我認,十之八九會搞錯。
我覺得如果澳大利亞效仿加拿大,在自己的國旗上采用本國特有的動植物資源,也許會更好些。加拿大有楓葉,澳大利亞有袋鼠。加上袋鼠後,國旗容易辨認,把南太平洋的天空讓給新西蘭,豈不是兩全其美?
福克蘭群島旗幟,是英國海外領地或英聯邦國家國旗的典型,“米字旗”加上自己的紋章。旗幟為深藍色底麵。但斐濟國旗的旗地是淺藍色,使得整個國旗顯得更加明亮。
下圖是丹麥(左上),瑞典(右上),冰島(左下),挪威(右下)的國旗。
圖61. 丹麥(左上)瑞典(右上)冰島(左下)挪威(右下)
丹麥國旗,是“紅色旗地”加上“白色十字架”。丹麥國旗是現今使用國旗中最古老的,從1219年使用至今。丹麥國旗對北歐國家的“十字國旗”設計有重大影響,包括瑞典,挪威,冰島和挪威。
瑞典國旗於1906年確定。1157年,瑞典國王遠征芬蘭前向神禱告,突然看到如同金色十字架的光芒橫越青空。根據這個傳說,“藍底金十字架”就成了瑞典國家的象征。也有指金十字是來自瑞典福爾孔王朝中的金色十字架,。
挪威國旗,由“靛藍色十字架”加“白色邊”與“周圍的紅色”所組成。“白色十字架”中加入“藍色十字架”,誕生了三種顏色的國旗。其中“紅白藍”三色,象征自由與獨立。
冰島國旗,1944年6月17日,冰島成為共和國時正式采用,設計為“藍色旗底”配“白色及紅色”的十字架”。旗幟的色彩象征冰島的景色,三種色彩分別象征冰島的三種元素:“紅色”象征火山中的火焰,“白色”象征覆蓋的冰雪,“藍色”象征冰島的“山峰”。
評論:我曾經到過前麵的三個國家,但是至今為止,也分辨不出誰是誰?再加上沒去過的冰島,簡直把人都弄昏了頭。
下圖是土耳其(左上),巴基斯坦(右上),馬來西亞(左下),新加坡(右下)的國旗。
圖62. 土耳其(左上)巴基斯坦(右上)馬來西亞(左下)新加坡(右下)
土耳其國旗,是一麵紅色的,中間偏左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的旗幟。目前的土耳其國旗,來源於1844年使用的奧斯曼帝國國旗。紅色是哈裏發奧馬爾一世(584-644)的顏色。奧馬爾一世眾所周知的功績是統一了大伊斯蘭帝國。
“星和月”是土耳其部落神聖的象征,這一象征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星和月”原本是希臘人的象征,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後,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獲得了羅馬皇帝的頭銜,“星和月”也就成了奧斯曼帝國的象征。
巴基斯坦國旗,呈長方形。左側是白色豎長方形,寬度占整個旗麵的1/4。右側是深綠色的長方形,中央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和一彎“白色新月”。
“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國內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數民族。“綠色”象征繁榮,也代表伊斯蘭教。“新月”象征進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還象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
馬來西亞國旗,由“十四道紅白相間的橫條”所組成,左上角有“方形藍底加上黃色新月和十四芒星”。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時正式啟用。“十四道紅白相間的橫條”象征馬來西亞十三個州和聯邦政府。“新月”象征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伊斯蘭教。
“十四個角的星星”象征馬來西亞十三個州和聯邦直轄區團結一致。“黃色”象征國家元首和各州首長。“深藍色”象征馬來西亞人民團結一致。“紅色”象征馬來西亞勇於捍衛主權和麵對挑戰。“白色”象征馬來西亞的純潔和美好。
新加坡國旗,又稱“星月旗”。1959年,新加坡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組成自治政府,“星月旗”成為自治政府的官方旗幟。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正式成為新加坡共和國的國旗。
新加坡國旗由紅,白兩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所組成,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以及五顆“白色小五角星”。“紅色”代表平等與友誼,“白色”象征純潔與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五顆五角星”代表民主,和平,進步,公正,平等。
據悉,在製定國旗時,華人民眾希望效仿中國國旗,加上五顆五角星。穆斯林民眾則希望在國旗上有一個“新月”圖案。為了照顧不同族群的需要,“五角星和新月”都被設計在新加坡國旗上。
評論:“新月和星星”是伊斯蘭教國家的特征,但是有些解釋令人頭痛,尤其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看起來,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國旗比較簡單明了,一眼就能認出,應該是設計的優選。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國旗,都參照這些主要國家的設計,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弄得人們眼花繚亂。這裏就不多講了。
明天,2024年3月2日,我們的遊輪將從阿根廷的馬德林港出發,沿著大西洋西海岸向北駛去。2024年3月3日,我們的遊輪將到達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2024年3月4日,我們的遊輪將到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我們的遊記將先寫完阿根廷,再寫烏拉圭。
本篇(南美洲遊輪:阿根廷-上)就講到這裏,下一篇是(南美洲遊輪:阿根廷-下),敬請閱讀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