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美國本土的戰爭》第二篇:獨立戰爭(下)
上一篇講美國獨立戰爭的上半部,主要講獨立戰爭的過程。本篇講美國獨立戰爭的下半部,主要講戰後建國的過程。為了敘述方便,這裏重新給出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地圖。
圖1. 美國地圖-獨立戰爭
(一)華盛頓辭職
1783年,隨著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的簽署,英國正式承認了美國的獨立。華盛頓隨後解散了他的軍隊,並在新澤西的洛基山(Rocky Hill)向追隨他多年的士兵們發表了精彩的告別演說。1783年12月4日,他在紐約市發表了正式的告別演說。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向邦聯議會辭去他在軍隊裏的總司令職務,邦聯議會稍後在馬裏蘭的安那波利斯議院召開會議。這次會議對於新生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建立由平民選出的官員,而不是由軍人來組織政府,從而避免軍國主義政權的出現。
其實早在華盛頓請辭大陸軍總司令之前,他在紐約“新堡”的“華盛頓總部”(Washington HQ in Newburgh,NY),就已經表達了他的立國原則。在新堡的幾個月裏,他對如何“塑造”(Shaping)“共和製的美國”(Republic America),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盛頓在那裏拒絕建立“君主製”(Monarchy),謝絕“勸進”當“國王”(King),斥責了“新堡陰謀”(Newburgh Conspiracy),防止軍事勢力(Military Power)控製政府可能性,構造出新生共和國(New Republic)的立國原則(Principle of the Nation)。
華盛頓堅信唯有人民擁有對國家的主權,才沒有人能夠憑借軍事力量,或者隻因為出生於貴族而奪取政權。
後來,新堡開辟為“華盛頓總部國家曆史遺址”(Washington HQ National historic Site)。“新堡”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1點。2011年9月19日,我參觀了新堡的“華盛頓總部國家曆史遺址”,下圖是新堡的“華盛頓總部國家曆史遺址”博物館。
圖2. 新堡“華盛頓總部國家曆史遺址”博物館
下圖(右)是新堡“華盛頓總部”裏的“紀念塔”,下圖(左)是紀念塔裏的華盛頓立像。
圖3.“華盛頓總部”的紀念塔(右)與紀念塔裏的華盛頓立像(左)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在邦聯議會(馬裏蘭安那波利斯議院)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1783年12月25日,聖誕節前夕那天的傍晚,辭職後的華盛頓返回到家鄉“弗農山莊”。開始了悠哉遊哉的鄉紳生活。
辭職後的華盛頓返回到“弗農山莊”。他1775年離開家園後,都一直沒有機會回家。站在門口歡迎他的,是他之前曾向其許諾過會在八年內返家的妻子,還有四個已經會走路的孫子女,他們都是在他離家的時候出生的。
但是他在軍隊中的退役,並不代表他遠離政治。當時,美國雖然贏得了獨立,但是如何給國家定位還沒有明確。雖然大多數人唾棄了君主製,但是實行什麽樣的政治體製還不清楚。這就需要製定一部“聯邦憲法”,因此在費城召開“製憲大會”。
(二)費城製憲大會
1787年5月25日-9月17日,在費城舉行“製憲大會”(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亦稱“聯邦大會”或“費城大會”。全體會議代表公推華盛頓擔任製憲會議的主席,雖然沒有參與討論,但是他的威望維持了會議的正常秩序。
會議的結果是製訂了曆史上首部成文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因此,此次會議也成為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代表,對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權分立之原則,毫無異議。但是對於如下一些問題爭議較大:
參議員之選舉和分配,各州比例代表製如何定義,總統如何選舉及其任期長短和連任次數,行政權是應該由多人共享還是一人獨占,何種罪行應受彈劾,是否禁止奴隸貿易,法官是由立法還是行政部門指派等。
最終達成妥協,立法部門分為上院(參議院)和下院(眾議院)。在行政權上設總統一人,總統任期為4年,允許連任。設副總統一人,其作用僅在總統無法履行職責時,代理其職務以及主持參議院日常工作。總統可以指派法官,但必須由參議院批準確認。
下院議員(眾議員)人數,根據州的人口數量而定,由公民直接選出。上院議員(參議員)每州設兩名,也由公民直接選出。下一個焦點議題則是如何選舉總統,其解決方案是通過“選舉團”的形式來選舉總統。
最終參加製憲會議的代表一共是55人。這55位代表幾乎全部參加過獨立戰爭,其中29位曾在大陸軍中服役,大部分是軍官。除了兩三人外,其他代表全部都曾在殖民地時期或者獨立後的各州政府內任職。
(三)華盛頓當選總統
1789年,華盛頓在經過選舉團投票無異議地(獲得全部選舉人票)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個無異議當選的總統,下圖是華盛頓總統的標準像。
圖4. 華盛頓總統的標準像
1732年2月22日,喬治-華盛頓出生在弗吉尼亞的“殖民灘鎮”(Colonial Beach,VA),位於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西岸。現在開辟為“喬治-華盛頓出生地國家紀念莊園”(George Washington Birthplace National Monument)。
“殖民灘鎮”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2點。2012年9月4日,我曾經到過那裏去參觀,下圖是我在“喬治-華盛頓出生地國家紀念莊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莊園裏華盛頓出生的故居。
圖5. 我在“喬治-華盛頓出生地國家紀念莊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 莊園裏華盛頓出生的故居
華盛頓家族出自英格蘭東北部的華盛頓村,由於清教徒受到宗教迫害,華盛頓曾祖父約翰-華盛頓於1657年的克倫威爾時代,移民至弗吉尼亞。到喬治-華盛頓這個輩分,已經是第四代的英國移民了。他的父親是奧古斯丁-華盛頓,母親瑪麗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他是父親第二次婚姻裏的長子,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還有四個同父同母的弟妹。他的父親是弗吉尼亞州一個蓄奴的農場主,他父親的資產之一便是“弗農山莊”。他的幼年是在莊園裏度過的。弗農山莊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3點,下圖是弗農山莊。
圖7. 華盛頓的故居“弗農莊園”
喬治從7歲到15歲,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隻是在本地的老師那裏上學,同時在那個時期,還閱讀了一些英國名著。父親的去世讓整個家族陷入經濟困難,喬治無法像兩位年長的哥哥一樣,前往英格蘭接受教育,因此喬治一生都沒有到過歐洲。
青年的喬治參與了弗吉尼亞民兵的工作,成為弗吉尼亞民兵的少校。在法印戰爭(French Indian War,1754-1763)時期,弗吉尼亞州總督羅伯特-丁威迪,派遣少校軍階的喬治-華盛頓,替他向法國指揮官遞交最後通牒書,要求法國人離開。
但法國人拒絕撤離,因此在1754年,丁威迪派遣剛剛升遷為中校的華盛頓,率領弗吉尼亞第一集團軍,前往俄亥俄攻擊法國人。華盛頓率領軍隊伏擊了一支由法裔加拿大人組成的偵查隊,在短暫的戰鬥後,華盛頓的印第安人盟友殺害了法軍指揮官。
華盛頓在那裏建立了一座堡壘,但在法軍和其他印第安人聯軍的進攻下,這座堡壘很快便被攻陷,他也被法軍俘虜。這場戰爭成為法印戰爭的起因之一,也是英國與法國七年戰爭的一部分。在同意一年之內不得返回俄亥俄後,華盛頓被法國人釋放。
華盛頓一直渴望加入英國軍隊,但當時殖民地的居民都對此不感興趣。1755年,他終於等到了機會,當時英軍發動遠征,試著重新奪回俄亥俄,但遠征行動遭受災難性結果。相當不可思議地,華盛頓的外衣被四發子彈擊穿,但他卻毫發無傷。
他在炮火中冷靜地組織軍隊撤退,因此在弗吉尼亞州,華盛頓成了英雄人物。雖然戰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別處,但是他繼續領導弗吉尼亞第一集團軍。華盛頓最初軍事生涯的目標是希望成為正規的英軍軍官,而不僅僅是殖民地民兵的軍官。
但他一直未獲升遷,因此他在1759年辭去了軍職,並與馬莎-卡斯蒂斯(Martha Custis)結婚。馬莎是一名已經育有兩個小孩的富有寡婦,華盛頓和她一起撫養這兩個小孩,稍後他還撫養她的兩名孫子女,但是華盛頓從來沒有自己血親的小孩。
新婚後他們搬到弗農山莊居住,過著紳士階級的生活,當選為弗吉尼亞當地的下議院議員。1774年,華盛頓被選為弗吉尼亞州的代表前往費城去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美國民兵在列克星頓和康科特與英軍開戰後,華盛頓穿著軍服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
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建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的進攻。馬薩諸塞州代表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推薦他擔任所有殖民地軍隊的總指揮官。1775年6月15日,經大會選舉,華盛頓在無異議的支持下,出任大陸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of Continental Army)。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華盛頓辭去大陸軍總司令的職務,回到家鄉“弗農山莊”。1787年,華盛頓主持了“製憲大會”,製定了第一部“美國憲法”。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美國總統。1788年,第一屆美國代表會議投票,將付給華盛頓25,000美元的年薪。
這在1789年是個很大的數目,華盛頓在當時應是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了。他婉拒總統薪水,這也是他被視為古羅馬公民英雄辛辛納圖斯(Cincinnatus)形象的原因,將承擔政務看作是市民的公民義務。
但是在國會的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接受了薪水,為的是不想再開創一個“總統是經濟獨立的,應該無償服務”的先例。
在華盛頓擔任總統的初期,他隻個別地與他的顧問會麵。從1791年開始,他定期地與全體內閣成員開會。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主張,應該建立全國性的信用機構並構成金融力量強大的國家。
但是湯瑪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和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表示反對。華盛頓時常調解雙方的意見,最後往往是漢密爾頓在爭論中獲勝,漢密爾頓被擁立為聯邦黨的領導人。漢密爾頓利用他在聯邦政府內的權利,任命許多好友擔任政府的職位。
華盛頓自身反對這種黨派政治,從不表態支持任何政黨。盡管華盛頓較偏向支持漢密爾頓而不是傑斐遜的政策,但他從沒有這樣公開表過態。因此可以說華盛頓在當時是沒有黨派立場的,至今為止,華盛頓是唯一的一個無黨籍的美國總統。
盡管華盛頓相當不情願,他還是被選為第二任總統。不過華盛頓堅持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因此寫下美國總統任期不能超過兩屆的不成文慣例。直到1940年小羅斯福打破慣例,但在小羅斯福死後,這個慣例正式寫進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
1797年,華盛頓任期屆滿,發表由漢密爾頓撰寫的告別辭,這份離職演說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富影響力的政治演說之一。在演說中他闡述過分的黨派偏見,可能對國家造成不良影響,他呼籲人們拋棄黨派之爭,團結起來為增進公眾利益而努力。
他主張美國應該避免受到他國的幹涉,因為美國應該隻專注於美國人的利益。他建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持友誼和貿易關係,應該避免牽扯進歐洲的戰爭。他認為應該避免與某國家保持長期的同盟關係,並指出應該注意當時美法之間的結盟。
華盛頓的離職演說成為美國人對政治的準則,尤其對於之後的世代而言,每當發生關於美國的外交政策應該維持中立與否的爭論時,華盛頓的演說便成為主張維持中立者最有力的引證,一直到1949年美國開始主導與其他國家結盟為止。
華盛頓參加了繼任者約翰-亞當斯的就職典禮,他之後沒有離開總統辦公室,直到當選總統約翰-亞當斯到達,確立了隻有新舊兩位總統都到齊時,才能讓出總統職位的慣例。接著華盛頓步出辦公室,恢複了美國公民的身份。
兩屆總統任期屆滿後,華盛頓拒絕競選連任:“我走在尚未踏實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為將可能成為以後曆屆總統的先例”。他向美國人民解釋,“如果你們再繼續選我做總統,美國就沒有真正的民主製度了”。
1797年3月4日退休後,華盛頓帶著輕鬆的心情回到了弗農山莊。1799年,美國即將再次舉行總統競選,聯邦黨人希望華盛頓再次出來競選,但是華盛頓拒絕了。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去世,死於喉嚨感染,享壽六十七歲,遺體安葬在弗農山莊。
2010年7月24日,我曾經到過弗農山莊去參觀,下圖是我在弗農山莊的留影,再下圖是弗農山莊博物館裏華盛頓全家福的雕像,第三圖是華盛頓在弗農山莊裏的陵墓。
圖8. 我在弗農山莊的留影
圖9. 華盛頓全家福的青銅雕像
圖10. 華盛頓在弗農山莊的陵墓
華盛頓為美國樹立了許多先例,他堅決選擇任滿後讓出總統職位給下一任總統,這個總統不超過兩任的先例,是華盛頓對此後美國總統任期限製最重要的影響。這個慣例直至1940年小羅斯福時才被打破,其後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把總統任期正式限於兩任。
華盛頓被許多人稱為美國國父,被視為美國創立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在全世界成為一個典型的仁慈建國者的形象。美國人談到他時總是稱他為美國國父。盡管華盛頓去世時獲得最高的三星陸軍中將,但是隨著時光流逝,越來越多的將軍獲得同樣或更高的軍銜。
為了與後來的將軍區別,1976年國會通過法案,追封華盛頓為“合眾國特級上將”,相當於蘇聯等國的大元帥軍銜,並且正式宣布這是美國最高軍銜,超過以往和未來的所有將軍和元帥(五星上將)。
最普遍流行的一美元紙幣鈔票的正麵是他的肖像,這幅肖像也是早期美國藝術的重要作品,還有廣為流行的二十五美分的硬幣,也用他的肖像。下圖是一美元紙幣鈔票的正麵。
圖11. 一美元紙幣的正麵
華盛頓和傑斐遜,林肯,老羅斯福等四位總統的臉龐刻在拉什莫爾山(Mt Rushmore Memorial)的巨大岩石上,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雕像群之一,四人中最前麵的是華盛頓總統。
圖12. 拉什莫爾山上的四位總統頭像
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C)以華盛頓為名,白宮(White House)的位置也是他挑選的。美國國家大草坪(National Mall)中的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最著名的地標(Landmark)之一。
圖13. 國家大草坪中的華盛頓紀念碑
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的華盛頓州(State of Washington)是美國唯一的以總統為名的州。
圖14. 華盛頓州地圖
華盛頓也在遺囑中捐贈一部分資金,在當地建立一所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美國海軍有尼米茲級的航空母艦“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連接新澤西和紐約的橋梁被命名為華盛頓大橋(Washington Bridge)。
在美國獨立建國的過程中,除了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之外,還有建國元勳湯瑪斯-傑斐遜,本傑明-富蘭克林,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等人,下麵將介紹這幾位建國元勳。
(四)建國元勳傑斐遜
湯瑪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1809)。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開國元勳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任期中的重大事件包括路易斯安那購買(1803)和路易斯與克拉克探險(1804-1806)。
《美國獨立宣言》發表後,傑斐遜回到家鄉,曾當選為第二任弗吉尼亞州州長(1779-1781)。美國建國後,曾為第一任國務卿(1789-1793),第二任副總統(1797-1801),1800年擊敗競選連任的約翰-亞當斯,當選為第三任總統。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斐遜也是農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他還是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人。許多人認為他是曆任美國總統中,智慧最高者。
下圖是傑斐遜總統的標準像。
圖15. 傑斐遜總統標準像
1743年 4月13日,湯瑪斯-傑斐遜生於富足興旺之家,在十個兄弟中排行第三。父親是個農民兼測量員,在弗吉尼亞擁有一座叫做沙德維爾(Shadwell)的農場。他的母親是父親的表親,他的父母皆為世居弗吉尼亞的移民家庭。
1757年,十四歲的傑斐遜喪父,他繼承了五千英畝的土地及數十名黑奴。傑斐遜在所繼承的土地上建造了自家住宅,後來該地命名為“蒙蒂塞洛”(Monticello),位於夏洛茨維爾城東南兩英裏左右。“蒙蒂塞洛”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4點。
2012年9月5日,我曾經到過那裏去參觀,莊園的主體建築非常漂亮。下圖是我在“蒙蒂塞洛”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蒙蒂塞洛”裏的主建築,第三圖是傑斐遜的站立像。
圖16. 我在“蒙蒂塞洛莊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17.“蒙蒂塞洛莊園”前的主建築
圖18.“蒙蒂塞洛莊園”裏前的傑斐遜站立像
1757年父喪後,傑斐遜在1758年-1760年間,受業於由詹姆斯-毛瑞教士所開設的學堂。16歲時,傑斐遜入讀威廉斯堡的威廉與瑪麗學院哲學係,1760-1762年為時兩年。1762年,以優秀成績畢業,1767年,取得弗吉尼亞州的律師資格。
1772年,傑斐遜與守寡的瑪莎-斯格爾頓(Martha Skelton)成婚,生下六名子女。六個孩子當中隻有兩個女兒存活至成年,1782年9月6日,瑪莎在她最後一個孩子出生後四個月後因難產逝世,瑪莎病逝後傑斐遜再未續弦。
1776年7月,傑斐遜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撰稿人。大陸議會的五人小組全體一致同意,由傑斐遜單獨起草獨立宣言全文。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並通過。1776年9月,傑斐遜回到弗吉尼亞,1779-1781年當選為弗吉尼亞州州長。
1785-1789年,傑斐遜作為外交使節住在法國,因而無緣參加美利堅合眾國製憲會議。從法國回來之後,傑斐遜在喬治-華盛頓的政府中擔任首任美國國務卿(1789-1793)。他與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兩人之間開始對全國金融政策展開了論戰。
1796年,參選總統敗於約翰-亞當斯,但是獲選為副總統。傑斐遜與紐約的阿龍-伯爾(Aaron Burr)重新集結他們的政黨,投入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傑斐遜與伯爾在選舉人團中得票數並列第一,須由眾議院決斷選舉結果。
1801年2月17日,眾議院決議推舉傑斐遜為第三任美國總統(1801-1809),伯爾為副總統。傑斐遜總統任期中之重大事件,有路易斯安那購地案(1803),以及派遣路易斯與克拉克到西部探勘(1804–1806)。
傑斐遜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實現了路易斯安那購買,派遣兩位代表與法國人談判:羅伯特-利文斯頓和詹姆斯-門羅,最後簽訂了條約。下圖的大理石浮雕是展示當時的的簽字儀式,樹立在密蘇裏州首府傑斐遜城的州議會大廈後麵。
圖19. 路易斯安那購買的簽字儀式
1804年,傑斐遜委派路易斯與克拉克(Lewis & Clark)領隊到西部去探勘,曆盡千辛萬苦,兩年後終於到達太平洋沿岸並原路返回。下圖是路易斯(左)與克拉克(右)。
圖20. 路易斯(左)與克拉克(右)
傑斐遜在卸任總統職務後仍持續活躍於公共事務。1819年,他投入大部分心力成立一所新的高等院校“弗吉尼亞大學”,州議會批準每年撥款1,500美元以供興學之用。1825年,開始招生,為學生提供全部選修課程,下圖是“弗吉尼亞大學”的主樓。
圖21.“弗吉尼亞大學”的主樓
182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的第50周年,83歲高齡的傑斐遜去世,安葬在“蒙蒂塞洛莊園”中的家族墓地,下圖是傑斐遜的陵墓。
圖22 “蒙蒂卡羅莊園”中的傑斐遜陵墓
1943年4月13日,傑斐遜生辰兩百年紀念日,“傑斐遜紀念堂”落成於華盛頓特區。是新古典式的碟型低屋頂與柱廊構成,紀念堂內豎立19英尺高的傑斐遜立像。下圖是“傑斐遜紀念堂”,再下圖是紀念堂裏的傑斐遜立像。
圖23. 華盛頓特區的“傑斐遜紀念堂”
圖24. 紀念堂中的傑斐遜立像
華盛頓和傑斐遜,林肯,老羅斯福等四位總統的臉龐刻在拉什莫爾山(Mt Rushmore Memorial)的巨大岩石上,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雕像群之一,緊靠華盛頓總統的是傑斐遜總統。兩美元紙幣上印有傑斐遜的肖像,但現在已經不在市場上流通,下圖是兩美元紙幣的正麵。
圖25. 兩美元紙幣的正麵
密蘇裏州(State of Missouri)的首府是傑斐遜城(Jefferson City)。下圖是傑斐遜城的密蘇裏州議會大廈。
圖26. 傑斐遜城的密蘇裏州議會大廈
密蘇裏州的聖路易斯有一個“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拱門”以他的名字命名。
圖27. 聖路易斯的“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拱門”
在簽署獨立宣言的眾多先賢中,日後當選為總統者僅有湯瑪斯-傑斐遜與約翰-亞當斯兩位。182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獲正式采用的五十周年紀念日,亞當斯逝於昆西市,其著名的遺言是“傑斐遜還活著”。其實傑斐遜於同日早時已經撒手人寰,但亞當斯並不知情。
(五)建國元勳富蘭克林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國建國元勳之一,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又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在美國獨立建國的過程中,他的貢獻僅次於國父華盛頓。
在後世評價對美國貢獻最大的傑出人物中,他的排名第五,僅次於華盛頓,林肯,小羅斯福和傑斐遜。所以,他雖然不是總統,但是可以編排在總統係列的傑出人物中。下圖是富蘭克林的肖像。
圖28. 富蘭克林的肖像
1706年1月17日,富蘭克林出生在波士頓的清教徒移民家庭。父親是若西亞(Josiah),母親是富爾家(Folger)。本傑明的祖父是一個鐵匠,父親是一個蠟燭和肥皂工匠。本傑明的父親和兩位妻子共生育17個子女。
本傑明是父親與第二任妻子的第8子,是父親的第15個孩子,兒子中的第10個,也是最小的兒子。由於子女眾多,家境非常窘迫。由於經濟拮據,本傑明隻讀了兩年,10歲就失學了。因此論起學曆,他連小學都沒畢業。
他曾經在印刷店裏當學徒,後來他離家出走,去了賓夕法尼亞的費城。他的一生,大部分都活動在費城,死後也葬在費城,所以費城應該算是他的家鄉。費城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5點。
首先,他在費城開了一家印刷店,又接管了創刊不久的《賓夕法尼亞報》。創立了共讀社,建立了會員圖書館,集資購書以供大家閱讀。後來他又開始出版報紙《賓夕法尼亞報》,他在上麵自由地發表一些諷刺文章。
1732年(他26歲,華盛頓剛剛出生),他以理察-桑德斯的筆名出版了著名的小冊子《窮理察年鑒》,深受大眾歡迎。《年鑒》的話題包括日曆天氣詩歌諺語天文星占和數學益智題等。連續發行25年,平均每年一萬冊左右,是將謀生賺錢與道德教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
1749年,富蘭克林提出方案,在費城創建“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富蘭克林被推舉為首任董事會主席。現在是 “常春藤盟校”之一。2010年7月21日,我曾經參觀訪問過賓夕法尼亞大學,下圖是我在大學校園裏的富蘭克林坐像前留影紀念。
圖29. 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富蘭克林雕像前留影紀念
富蘭克林盡管公務繁忙,但他仍然堅持閱讀寫作,並且努力學習自然科學的新知識。他還通過自修,先後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以及拉丁文,這些都為他從事日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730年9月1日,24歲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與德寶拉-裏德(Deborah Read)結婚。他們共育有兩個孩子,兒子弗朗西斯生於1732年,1736年因天花去世。女兒莎拉生於1743年,嫁給理查德-貝奇,生育7個子女,在父親年老時照顧有加。
德寶拉害怕大海,不願意隨丈夫出使歐洲。1769年11月,德寶拉寫信稱因丈夫長年不在,自己不滿而抑鬱生病,但本傑明辦完事情之後才回來。1774年,德寶拉-裏德因中風去世,而本傑明依然在英格蘭辦事,直至1775年才回來。
富蘭克林也常常被人稱為科學家,那主要是由於他的電學研究。18世紀中葉,電學的基本理論還沒有誕生,富蘭克林從英國友人那裏獲得一些資料和相關設備,特別是不久前才被荷蘭人發明的萊頓瓶。從1747年41歲開始,富蘭克林一頭紮進電學實驗之中。
最初他隻是利用萊頓瓶收集電流並對設備進行改進,逐漸地對電的性質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富蘭克林創造的一係列術語,如 “電荷”(charge),“電池”(battery),“正電”(positive),“負電”(negative),“中性”(neutral)和“導體”(conductor)等等,一直被沿用至今。
富蘭克林還觀察到導體的尖端更易於放電,不久他就將自己的發現應用到風箏引電實驗中。早在1749年,富蘭克林就注意到天空的閃電與金屬尖端放電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都發光,過程迅捷,能擊斃動物等。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1752年他通過放飛風箏進行雷擊實驗,結果證明雷擊就是放電現象。對此一直有人懷疑,否認富蘭克林親自進行這個極端危險的實驗。德裔俄國科學家利赫曼(Richmann,1711-1753)就是在類似的實驗中被雷電擊死的。
下圖是美國曆史題材畫家本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創作的油畫《富蘭克林從天空取電》,畫麵中的富蘭克林通過套在導線上的金屬鑰匙捕捉到了閃電。畫中的富蘭克林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其實那一年他才46歲。
圖30. 油畫富蘭克林從天空取電
1751年,富蘭克林在英國發表了《電的實驗與觀察》一文。17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當時極少獲此殊榮的北美殖民地學者。177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外籍院士,1789年,當選為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的外籍院土。
富蘭克林能夠演奏小提琴,豎琴和吉他,他也譜曲。富蘭克林喜歡國際象棋。他從1733年玩起,使得他成為殖民地的第一位象棋高手。出使英國時,富蘭克林棋逢對手。出使巴黎時,他常下棋社交。他還榮獲了哈佛,耶魯,牛津,愛丁堡等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富蘭克林是文藝複興時代工匠與學者的混合型人物,他總是驕傲地說自己是手藝人或商人。他是一個博物學家,對洋流,氣象,季風,地磁場,彗星,血液循環,地球自轉,光的波動說,北極光,海豚習性,製冷技術,電導體熱效應,海圖繪製,人口統計等都有研究。
除了避雷針以外,他的眾多發明還有:一種效能高煙霧少的新型火爐,北美殖民地第一根醫用導尿管,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顆粒肥料,一種靠摩擦玻璃發聲的樂器,遊泳鏡和遊泳蛙蹼,改進的萊頓瓶和集電器等。
1773年12月16日深夜,塞繆爾-亞當斯 (Samuel Adams) 和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領導了60 名“自由之子”,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了英屬東印度公司的三條船,把342箱茶葉全部傾倒入海。這就是有名的“波士頓茶黨”(Boston Tea Party)。
“波士頓茶黨”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對其統治者大英帝國長期壓榨剝削表達反抗的一次集中表現,也導致英國向北美殖民地派兵。起初富蘭克林對英國政府還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波士頓銷茶事件發生時,他還曾表示過遺憾。但是後來堅決地站在美國獨立戰爭的一邊。
1775年5月5日,富蘭克林從英國回到費城。兩個半星期前,這座城市已經被列克星頓的槍聲驚醒而開始武裝了起來。九年前在倫敦立下汗馬功勞的富蘭克林,在北美民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一到費城就被推選為第二屆大陸會議的代表。
1776年6月11日,大陸會議選舉出五人委員會負責起草《獨立宣言》,五人中富蘭克林最為年長,比起傑斐遜,亞當斯等血氣方剛的造反先鋒來說,他更像一個搖羽毛扇的軍師。
下圖是畫家費裏斯的油畫,描繪富蘭克林,亞當斯和傑斐遜(從左至右),在傑斐遜家中修改《獨立宣言》的場景:富蘭克林的姿態就像一個握有終審權的主編,另外兩人則細心地傾聽他的意見。
圖31. 費裏斯的油畫《起草獨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在費城的大陸會議毫無異議地獲得通過,這一天就成了美國的建國日。《獨立宣言》問世不久,富蘭克林就作為新生國家的代表前往法國,去尋求武器和人員方麵的援助和支持。盡管年事已高,他還是欣然受命。下圖是出使法國的富蘭克林。
圖32. 出使法國的富蘭克林
1776年10月27日,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兩個外孫登船駛向法國。他在法國居留九年,一開始隻是大陸會議的特派專員,後來成為美國駐法公使。對於爭取法國公眾,政府乃至王室對美國人民的同情,在支援北美大陸的獨立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促成了《美法同盟條約》的簽訂,直接把法國拖下水與英國老大幹仗。富蘭克林被法國輿論稱為“最受歡迎的美國人”。一些富有的法國家庭,甚至流行以他的畫像來裝飾客廳。當他的馬車駛近凡爾賽宮去拜訪路易十六時,圍觀群眾竟然高呼“富蘭克林萬歲”。
《美法同盟條約》的簽訂是美國建國之後最重要的外交成就,對於打破英國封鎖和爭取外援起到關鍵的作用。接著富蘭克林又在歐洲大陸四處活動,先後促使了西班牙,荷蘭參戰。從而大大改變了獨立戰爭中的力量對比,加速了美國贏得勝利的進程。
1787年,已經退休的富蘭克林出席了修改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的一位參與簽署美國建國初期三個最重要文件的人。這三份文件是1776年的《獨立宣言》,1783年的《美法同盟條約》,以及1787年的《美國憲法》。
1790年4月17日夜,富蘭克林在費城的家中去世。數日後費城人民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兩萬多人加入出殯隊伍。他的遺體與妻子的遺骨一道安葬在費城第五大道憲法中心附近的聖公會墓地(Christ Church Burial Ground)。
富蘭克林的墓穴非常簡樸,在整個聖公會墓地的西北角,一塊石板墓碑上隻寫著他與妻子的名字和下葬年份:“Benjamin and Deborah Franklin,1790”。下圖是富蘭克林的遺體與發妻遺骨的墓穴。
圖33. 富蘭克林與發妻的墓穴
1928年以後,百元美鈔上印有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肖像。由於美元是世界上主要的流通貨幣,所以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長相,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熟悉。下圖是百元美鈔紙幣的正麵。
圖34. 百元美鈔紙幣的正麵
1938年,在費城建立了“富蘭克林國家紀念地”(Franklin National Memorial),紀念地內有高大的富蘭克林大理石坐像,下圖是富蘭克林的大理石坐像。
圖35. 富蘭克林的大理石坐像
(六)建國元勳漢密爾頓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美國軍人,開國元勳,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憲法起草人之一,第一任財政部長。他是美國憲法重要的解釋者和推動者,也是國家金融體係,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創始人。下圖是漢密爾頓的肖像。
圖36.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出生在加勒比海(Caribbean)的一個小島上。加勒比海的英屬西印度群島(British West Islands),有兩個小島:聖基茨(St Kitts)和尼維斯(Nevis),都與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家世密切相關。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祖父老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祖孫同名)是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一個教區的領主,其家族是蘇格蘭貴族的後裔,可以一直完整地追溯到14世紀。亞曆山大的父親詹姆斯(James)出生於格拉斯哥,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來到了聖基茨島作蔗糖貿易。
亞曆山大的外祖父是法裔的約翰-福西特(John Faucette),加爾文教的教徒和醫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來到英屬西印度群島尼維斯島上的查爾斯敦(Charlestown)。亞曆山大的外祖母是英裔,所以亞曆山大的母親蕾切爾-福西特(Rachel Faucette)是英法混血兒。
蕾切爾為了逃避第一次婚姻,離開尼維斯島,來到了聖基茨島。在那裏,她遇到了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父親,生下了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兄弟二人。因為當時的離婚手續極其繁瑣,直到亞曆山大出生,也沒有與其前夫履行過合法的離婚手續。
所以他的父母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婚姻關係,亞曆山大和哥哥實際上都是非婚所生,這一身份後來被他的政敵所利用進行人身攻擊。亞曆山大幼時在家鄉附近的猶太學校接受早期教育,1764年,跟隨父母移居到聖克羅伊島。但是父親突然離開他們母子,原因不詳。
1767年,亞曆山大母子幾乎同時罹患惡疾,母親不幸去世,他卻逐漸病愈。兩年後,被指定為亞曆山大兄弟監護人的表兄又自殺身亡,他們兄弟倆這次徹底成了孤兒。母親的一點財產都被她的法定丈夫全部拿走,身無分文的兄弟倆分別被兩個家庭收養,從此骨肉分離。
後來,好心的親戚把他母親留下的34本書買下來給他。憑這34本書,少年亞曆山大把自己帶進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和文學世界,他的自學能力超強。母親死後,14歲的亞曆山大在紐約商人所開的商行中擔任職員,這家貿易行主要與紐約和新英格蘭做生意。
當時,歐洲所有國家的貨幣在西印度群島都能流通,他每天根據匯率,把二十幾種貨幣的貨價換算得分毫不差。貿易行的主人去紐約辦事三個月,竟然把整個店的生意都交給這個十四歲的孩子。他把進出貨物,庫存和收支款項,記賬結算等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條。
就是在這些每天看似流水帳的作業中,他學到了商業,金融,貿易的第一課,為他今後能夠出色地完成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商人愛德華-史蒂文斯(Edward Stevens)充當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監護人。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自學成才,在打工的同時,閱讀了大量的書報。對數學,法學,哲學,文學都有濃厚的興趣,還自學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同時又在聖克羅伊島的報紙《皇家荷屬美洲公報》上,頻繁發地表文章與詩歌。
1772年8月31日,一場颶風席卷了聖克羅伊島及其周邊區域。10月,亞曆山大寫給父親的一封描述颶風的信,在《皇家荷屬美洲公報》上發表,在當地引發轟動。
因為看重他的才華,聖克羅伊島的商人們決定集資把他送到北美殖民地接受教育。1772年(17歲),亞力山大-漢密爾頓坐船離開聖克洛伊島,經波士頓前往紐約,之後再未回島。他首先來到新澤西州的伊麗莎白學院學習,成功進入當地的上流圈子。
他曾經申請過新澤西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前身),但未被錄取,之後進入紐約國王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前身)。漢密爾頓在國王學院閱讀了大量的政治學和法學著作,同時還和室友組織一家俱樂部,每周聚會一次,交流有關寫作,辯論和演講的技巧。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6點。“漢密爾頓大樓”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下圖是“漢密爾頓大樓”前豎立的亞曆山大-漢密爾頓雕像。
圖37. “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密爾頓雕像
1773年12月,“波士頓傾茶事件”的消息傳到紐約之後,他立刻到波士頓進行實地調查,寫成了他的第一篇政論文章。1774年7月16日,自由之子在國王學院附近聚會,漢密爾頓獲得演講的機會,使他在紐約的政治圈子中初露頭角。漢密爾頓在國王學院學習了兩年多。
1775年,獨立戰爭爆發後,他決定中斷學業,投筆從戎。列克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以後,漢密爾頓立即投入紐約青年自發組織的民兵訓練之中。同時他在《觀察者》報紙上發表了30多篇文章支持革命。
1775年8月23日,在英國軍艦炮轟紐約的事件之中,漢密爾頓和同學幫助搶救出了存放在喬治要塞的24尊加農炮,這是漢密爾頓第一次親身經曆實戰。紐約州議會任命漢密爾頓為炮兵連上尉連長,但這是一個“空殼部隊”,他是個“光杆連長”。
漢密爾頓上任後,以精明強幹的能力,很快就從國王學院的同學中招募到了60多個士兵,他和士兵們一起訓練備戰。
他第一次吸引華盛頓目光是在哈萊姆高地,當時大陸軍剛剛經曆失敗軍心渙散。華盛頓巡查時,隻見高地上的戰士東倒西歪,沒人幹活。隻有漢密爾頓在指揮他的炮隊認真地修建工事,積極備戰。下圖是漢密爾頓上尉在哈萊姆高地的陣地上。
圖38. 漢密爾頓上尉在哈萊姆高地的陣地上
華盛頓馬上跟他聊了起來,還邀請他去自己的營帳喝茶。華盛頓在談話中發現,這個年輕人不但會打仗,而且學識淵博才智過人。1776年12月,在長島戰役中失利的華盛頓,為了挽回頹勢和振作士氣, 1776年12月25日聖誕夜,橫跨特拉華河,奇襲英軍。
漢密爾頓隨大軍撤離紐約時就染病在身,身體處於虛弱狀態,炮兵隊剩下30多人,大部分火炮在戰鬥中被摧毀,隻有兩門輕便小炮還能投入使用。漢密爾頓是在身體極其虛弱的狀態下,被人抬著渡過特拉華河。可是渡過河後,他又興奮起來。
他指揮炮兵連轟擊英軍的軍營。在這場夜襲戰鬥中,華盛頓的大陸軍取得了勝利。當英國軍隊趕來馳援時,漢密爾頓又帶領炮兵隊向增援的英軍後衛隊發起了進攻,再次打了一個漂亮仗。漢密爾頓出色的表現,得到了上級軍官的欣賞。
他的頂頭上司諾克斯將軍,想請他作帳前助理,但漢密爾頓更喜歡馳騁沙場,跟在將軍後麵當助理不是他的追求,他拒絕了上司的邀請。後來格林將軍也想請他當助理,他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不久,華盛頓將軍也來請他當助理,這一次,他實在推脫不掉了。
原來,諾克斯和格林雖然沒能請動他,但他們都在華盛頓麵前竭力保舉漢密爾頓,華盛頓為了保證漢密爾頓不再拒絕,給他連升兩級,從上尉提升為中校,而且親筆寫了邀請信。這是非常少見的,華盛頓的信一般都由助理代筆,他簽個名而已。
華盛頓的帳前助理與他在同一張餐桌上吃飯,同一個屋簷下睡覺,被稱為他的“軍事家庭”,是他最親近的人。華盛頓選助理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出身紳士階層,第二是受過高等教育,第三是忠於革命,品德高尚。1777年3月,22歲的漢密爾頓成為華盛頓的帳前助理。
他是這個“軍事家庭”中唯一的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助理。他的管理天才和高效率的工作,讓華盛頓卸下了很多沉重的負擔。在華盛頓的授權下,所有送給華盛頓的文件報告都要先經漢密爾頓之手,由他決定輕重緩急再往上報,很多時候他直接代替華盛頓發號施令。
每當華盛頓有了什麽新的想法,但還未形成連貫的思路時,漢密爾頓很快就能把它變成切實可行的措施,而且比華盛頓想得更周密。所以華盛頓視他為不可缺少的助手,漢密爾頓提出的建議華盛頓都幾乎毫無保留地接受。
但是兩個人都是火爆脾氣,雖然彼此信任,但也時不常的發生爭執。漢密爾頓給華盛頓當了四年助理,正是這四年的耳濡目染讓他從一個軍人成長為一個政治家。但是他不願總是呆在華盛頓的身邊,更不想讓別人認為他的成功是靠著與華盛頓的私人友誼。
他本來就是炮兵軍官,每天盼望著重返戰場。他提了很多次,要出去帶兵打仗,可華盛頓堅決不許。很多將軍都知道漢密爾頓愛打仗,他們都願意幫他。有一次,拉法耶特帶兵去羅得島,臨走前跟華盛頓要人,說想讓漢密爾頓一塊兒去,華盛頓一句話就斷了他的念想。
格林將軍去南方前也找華盛頓,希望把漢密爾頓派到他那裏,頂替一個上校團長的空缺。華盛頓卻說:“軍中能衝鋒陷陣的軍官有很多,可是漢密爾頓卻隻有一個,你要誰都行,就是不能要他”。華盛頓認為漢密爾頓既是軍事奇才,也是未來不可缺少的國家棟梁。
華盛頓要盡其所能把這個天才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1781年2月的一次小小的爭吵,終於讓漢密爾頓下定決心離開華盛頓。吵完後,華盛頓馬上派另一個助理去漢密爾頓那兒轉達歉意,但漢密爾頓不願再回頭,堅決辭去了華盛頓助理的職務。
華盛頓滿懷惆悵地看著與他朝夕相處了四年的助理離他而去。年輕氣盛的漢密爾頓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他(華盛頓)應該,哪怕隻有一次,為他的壞脾氣感到懊悔”。漢密爾頓離開了華盛頓,但沒有離開大陸軍。不久他又開始寫信給華盛頓,要求帶兵打仗。
約克鎮圍城戰役前夕,漢密爾頓預感到這是最後一場大仗,再不參加就沒有機會了。於是,他給華盛頓送一封信,信中附上中校軍銜的任命書。他說,再不讓我去,把任命書收回吧,我不幹了。這次華盛頓答應他的要求,讓漢密爾頓帶兵南下,劃歸拉法耶特將軍指揮。
1871年10月14日夜,漢密爾頓帶著400人悄悄地摸向英軍據點。他們用斧頭砍開據點的防護欄,漢密爾頓身先士卒直入敵營,與敵人展開激烈的肉搏戰。20分鍾之後戰鬥結束。漢密爾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他在獨立戰爭期間的軍旅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1783年9月《巴黎條約》正式生效,結束了英國對北美十三州的殖民統治。然而剛剛從英國獨立出來的這十三個州,馬上麵臨著巨大困境,特別是因戰爭產生的巨額內債和外債。這時的“美利堅合眾國”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13個獨立國家的鬆散邦聯。
沒有統一的貨幣,沒有統一的法律,沒有統一的海關,沒有統一的稅收,也沒有常備軍。這個邦聯是1777年由大陸會議通過的《邦聯條例》建立起來的。在戰爭期間,大陸會議用於戰爭的開銷,除了從法國舉借的外債之外,還仰仗各州的捐款資助。
戰爭一結束,各州就停止了對大陸會議的財政資助。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導致了大量商家和農戶的破產。在國內,獨立戰爭期間大陸議會以“打欠條”的形式,從民間征用了許多財產,戰爭結束後卻無法兌現償還,引發了社會的不滿。
在國際上由於美國停止支付一切借款的利息,又導致美國發行的債券在歐洲市場一落千丈。華盛頓在遣散大陸軍的時候,麵臨著如何補發拖欠軍餉的難題,而軍隊對此不滿已經醞釀很長時間了,有過軍旅生涯的漢密爾頓對此已有洞察。
1783年3月15日,軍官們為此企圖發動過一次兵變,使得華盛頓不得不親自出麵予以勸阻。麵對獨立戰爭之後所陷入的生存危機,漢密爾頓認為,在北美13州建立一個統一和強大的中央政府,已經迫在眉睫。隻有這樣才能償還內外債,振興經濟,度過危機。
1787年5月25日,來自12個州的55位代表聚集在費城,在當年簽署《獨立宣言》的賓夕法尼亞會議廳(今天的獨立宮),拉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費城“製憲大會”的序幕。下圖是費城“製憲大會”的會場,主席台上站著的是“製憲大會”主席喬治-華盛頓。
圖39. 費城“製憲大會”的會場
整個製憲大會曆時4個多月,在這期間,各州代表們彼此之間唇槍舌劍,為了各自的利益爭論不休。到1787年7月底,代表們已經精疲力竭,很多人離開費城回家了。
紐約州三位代表中的兩個,7月5日離開後再也沒回來,留下的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感到很尷尬,因為他一個人沒有代表性,無法投票。他一度也離開費城,但是在華盛頓的勸說下,漢密爾頓半路折返回到費城,直到會議結束。
1787年9月17日,“製憲大會”落下帷幕。作為“製憲大會”的主席,華盛頓第一個在憲法草案上簽字,其他代表也都陸續簽字,每個州的代表們都把名字簽在一起。紐約州隻有漢密爾頓一個人,嚴格地說,他不能代表紐約州。
華盛頓說:“各州的代表和漢密爾頓中校簽署了憲法”,在最初參加會議的55位代表中,13人中途離開,3人拒絕簽字,最後簽名的是39人。這39個《美國憲法》的簽字人和56個《獨立宣言》的簽字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建國國父”(有幾位重疊)。
在這些“建國國父”當中,曆史學家們公認的七位“重量級”國父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湯瑪斯-傑斐遜,約翰-傑伊,詹姆斯-麥迪遜,亞曆山大-漢密爾頓。下圖是美國國會大廈大廳裏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立像。
圖40. 國會大廈裏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立像
圍繞著是否承認新憲法和加入聯邦的議題,展開了“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之間的大辯論。對於新憲法的態度,“紐約州”和“紐約市”出現分歧,因為兩者的訴求不一樣。新憲法對紐約州最大的影響是,聯邦政府將代替州政府統一管理海關,並征收進出口稅。
“紐約市”完全代表工商業和銀行業的利益,而“紐約州”絕大部分地區是自耕農的天下。對於“紐約市”的商人來說,誰征稅都一樣,聯邦統一管理海關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紐約市”的工商業界自然而然地成為“聯邦黨人”的擁戴者。
但是對於“紐約州”政府來說,沒有了曼哈頓港口的關稅收入,就失去了財政來源的支柱。這就勢必迫使州政府在其他領域征稅,從而觸及到農業經營者們的利益,因此“紐約州”也就自然而然地支持“反聯邦黨人”。
1788年6月17日,紐約州召開州議會,共有65位議員在這次州議會上表決是否加入聯邦。按照當時的雙方議員的比例是:19人(聯邦黨人)對46人(反聯邦黨人)。如果馬上投票來表決,加入聯邦的議案會被否決。
為了避免被否決,漢密爾頓在會議一開始就提議,對憲法逐條審議。漢密爾頓作為從頭到尾親身參加費城的製憲大會,又剛剛寫完《聯邦黨人文集》,對憲法的理解輕車熟路,加之從事律師行業,漢密爾頓又能言善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有很大的感召力。
他一方麵通過不厭其煩地逐條解釋新憲法,盡量爭取對立方的議員扭轉立場。另一方麵,他也以此來拖延時間,等候其他州的議會表決結果。他期望其他各州能夠順利通過表決,對紐約州議會形成壓力。
1788年6月21日,和6月25日,新罕布什爾州和弗吉尼亞州分別批準了憲法。消息傳來,紐約州的“聯邦黨人”歡聲雷動。漢密爾頓以此向州長表示,如果“紐約州”堅持不接受憲法,“紐約市”就要從紐約州分離出去,以“獨立市”的身份加入聯邦。
經過二十多天的反複辯論和其他州的影響,“聯邦黨人”代表一個一個地把“反聯邦黨人”的代表遊說過來。喬治-克林頓州長也意識到,再不批準憲法已經不現實了,於是他提出了“有條件地接受憲法”。
1788年7月26日,紐約州代表大會投票表決。30票讚成,27票反對(有些代表沒投票),“聯邦黨人”以3票之差險勝,紐約成為美國的第11個州。但是,在接受憲法時,附加了25個條款和35個修憲議案。
1789年3月4日,第一屆美國國會正式成立。1788年9月25日,國會通過了《權利法案》。1789年11月21日,北卡羅來納接受了憲法,成為第12個州。1790年5月29日,羅得島也接受了憲法,成為第13個州。
至此,最初從英國獨立出來的13個北美殖民地變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曆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1789年4月30日,喬治-華盛頓就職為第一任美國總統,開始著手組閣政府成員。
新成立的美國聯邦政府,麵臨著如何償還當時來說是天文數字的7,900萬美元的內外債,新大陸正瀕臨著經濟崩潰的邊緣。
重建國家信用,創立金融體係,完善稅收製度,保護自由市場,這是華盛頓政府麵臨的最大挑戰,對金融財政較為生疏的華盛頓來說,財政部長的職位需要一個經驗豐富並完全可以信賴的人選。起初打算任命獨立戰爭期間負責大陸軍財政工作的羅伯特-莫裏斯。
但是莫裏斯婉拒了華盛頓的邀請,轉而舉薦漢密爾頓。漢密爾頓本人,金融行業並不陌生。在大陸軍的時候,隻要一有空閑,他就刻苦攻讀歐洲人的金融學著作,還經常寫信給財務主管羅伯特-莫裏斯請教經濟學問題。因此,華盛頓邀請漢密爾頓出任財政部長。
接到華盛頓的入閣邀請後,漢密爾頓痛快的接受了。他認為這是他施展身手,實現抱負的最佳舞台。曆史學家們認為,雖然華盛頓疏於財經金融,但是任用漢密爾頓為財政部長,是華盛頓政府的最大成就。下圖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圖41. 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1789年末,漢密爾頓向國會遞交年度財政報告。他認為,公共信用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和社會問題。他提出,第一,以海關稅收作為抵押,償付所有現存公債的本金和利息。第二,聯邦政府把各州還沒有還清的債務“接收”過來,統一管理,統一償還。
1790年2月8日,眾議院就此議題開始辯論。2月11日,麥迪遜發言反對漢密爾頓的方案,但是漢密爾頓的方案得到商業界,銀行界以及北方各州的讚同。2月20日,眾議院投票表決,通過了漢密爾頓的方案。
這次國會的交鋒標示著,這些“國父們”雖然在“建國理念”上,曾經誌同道合,但是在“治國策略”上,卻分道揚鑣。同時也加深了農業與工商業,南方與北方,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裂痕,為後來的南北戰爭埋下了隱患。
1790年6月20日,傑斐遜為漢密爾頓和麥迪遜安排了晚宴,對立雙方達成妥協的解決方案。
漢密爾頓出任財政部長的時候,為新國家確定了四個目標:第一是提高公共信用,第二是健全海關管理,第三是完善稅收製度,第四是建立中央銀行。第一條建立公共信用的目標,通過與麥迪遜的私下妥協最終得到解決。
第二條的海關管理,1790年4月,漢密爾頓提出建立海岸緝私船隊。8月,國會通過法案創建第一支武裝緝私船隊,歸財政部管理,就是後來的美國海岸巡邏隊。這項法案堵塞了走私渠道,國家增加了關稅收入。下圖是“美國海岸巡邏隊”(US Coast Guard)的標識。
圖42.“美國海岸巡邏隊”的標識
在第三條的稅收方麵,漢密爾頓在1790年12月要求國會通過法案,征收釀酒稅,但是引起很多爭議和騷亂。為此他專門訓練稅官,組織收稅隊伍。在一些偏遠的山區,收稅官員甚至帶槍收稅。到1790年年底,漢密爾頓的四個目標已經有三個基本完成。
在第四條的中央銀行方麵,1790年12月底,漢密爾頓向國會提交報告,要建立新大陸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中央銀行”。當時,美國沒有統一的貨幣,雖然國會創立了美元,但大家更願使用歐洲各國的貨幣,建立“中央銀行”的目的就是建立統一的貨幣。
18世紀的美國,許多人對銀行沒有好感。最反對建立中央銀行的三個人是:國務卿傑斐遜,眾議院領袖麥迪遜,他們作為擁有奴隸的大種植園主,對工商業和銀行業都很鄙視。還有副總統亞當斯,按道理應該是代表工商業利益的,但他說,銀行是富人剝削窮人的把戲。
在當時的美國,他們三人代表的是大多數“國父”們的思想,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思想。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時,漢密爾頓是理解這個劃時代革命為數不多的人,他看到了工業是美國的未來,而銀行又是工業的血脈。從這點來說,漢密爾頓的思想遠遠超前於其他人。
1791年1月20日,建立“中央銀行”的法案在參議院以壓倒性多數獲得通過。但是進入眾議院的討論時,眾議院領袖麥迪遜再一次反擊:中央銀行將以犧牲南方為代價使北方獲利。
漢密爾頓則強調:中央銀行是全國性,不是地區性,它不僅將促進工商業,也將大大方便農業的融資。經過漢密爾頓的遊說,1791年2月8日,眾議院又以39:20的優勢,通過了建立中央銀行法案。
當議會通過的中央銀行法案拿到華盛頓總統辦公桌上要他簽字批準時。麥迪遜以此案違憲為由,勸說華盛頓否決此案。華盛頓在分別聽取了麥迪遜,倫道夫,特別是傑斐遜意見後,傾向否決此案。
但是華盛頓在做出決定之前,把漢密爾頓叫到辦公室,當麵對他說:“如果你不能說服我,我就要否決中央銀行法案”。然後,他把其他三位的意見告訴漢密爾頓。漢密爾頓回答說:“請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會拿出我的意見。”
2月23日,漢密爾頓向華盛頓提交了13,000字的報告,從各方麵闡述“必要與適當條款”的含義,他反駁傑斐遜對憲法的“狹義理解”,他的眼光不再隻停留在銀行這件事情上,而是擴展到所有的公權力。
漢密爾頓的這篇報告是對憲法“廣義解釋”代表作,被譽為“對美國憲法最天才的詮釋”。2月24日,華盛頓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閱讀漢密爾頓的報告,最後被漢密爾頓的報告說服,2月25日,華盛頓簽署了銀行法案。隨著銀行法案的生效,“中央銀行”誕生了。
1791年初的銀行法案,也催生了美國最早的兩大政黨,分別以國務卿傑斐遜(共和黨)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聯邦黨)為代表。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他們之間的爭鬥與其說是黨閥之爭,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定位美國的未來。
獨立戰爭時期,法國助美國一臂之力。雖然法國是美國的盟友,但是戰爭結束後,華盛頓的外交目標是與英國盡快修好,因為美國與英國的國際貿易,占據所有貿易的四分之三,而聯邦政府的財政來源都靠關稅。
除了現實的經濟利益之外,華盛頓和漢密爾頓都認為,在即將到來的19世紀,英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強國,與英國保持友好關係,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就向英國派出公使,希望建立兩國正常關係。經過與英國的談判,英國也向美國派出公使。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以傑斐遜代表的共和黨和以漢密爾頓代表的聯邦黨截然不同。傑斐遜對法國大革命讚不絕口,甚至在親眼目睹了巴黎街頭的血腥場麵後,他仍然堅信法國革命的理想。
但漢密爾頓和華盛頓卻對法國大革命投以懷疑的目光,巴黎的血腥暴力令聯邦黨擔心美國受其影響。但共和黨仍然認為法國革命的主流是好的,暴力隻是瑕疵,他們試圖說服總統向法國表示更強烈的支持。相反的,聯邦黨卻勸說總統與法國保持距離。
1793年第一次反法同盟成立後,華盛頓為了避免美國“選邊站”,4月19日召集內閣會議,決定美國保持中立,4月22日,華盛頓總統簽署了《中立宣言》。但是在傑斐遜的堅持下,這篇宣言沒有直接提及“中立”的字眼。
在這期間,法國派遣的駐美公使埃德蒙-查爾斯-熱內(Edmond-Charles Genêt)來到美國。他一到美國,就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他希望美國為法國提供戰爭所需的金錢食物等物資,還想讓美國出兵騷擾英屬西印度群島和密西西比河岸的英軍駐地,以減輕法國的壓力。
盡管華盛頓政府宣布中立,但熱內在美國期間,參加各種政治聚會,公開向民眾發表演說,號召人們為法國而戰。熱內還鼓動很多美國人武裝私人船隻,到公海上攔截英國的商船。一時間,美國民眾也受到他的宣傳鼓動影響。
熱內沿美國東海岸北上乘坐的船在途中遇上一艘英國商船,他居然下令劫持這艘在美國海域行駛的英國船,把它像戰利品一樣拖到費城。英國公使立刻提出抗議,指責美國違背了中立原則,並威脅要采取報複措施。
傑斐遜雖然不能公開支持熱內,但卻暗中支持他劫持英國船。漢密爾頓也緊緊盯著熱內的一舉一動。熱內一開始鼓動美國人去劫英國船,就密令所有海關官員嚴加防範,隻要發現美國商船配備槍炮,就立刻扣押不許出海。如果英國船隻被劫持,馬上將它們送還英國。
在華盛頓的默許下,漢密爾頓與英國公使秘密會談,向重申美國的中立立場,讓英國放心。傑斐遜對這種密談很惱火,向華盛頓抱怨說,財政部長越權插手國務卿的外交事務。但他與熱內多次密談,透露黨爭內幕。熱內便利用兩黨矛盾煽風點火,挑動大家對華盛頓不滿。
熱內的這一連串舉動既越過了外交家的界限,也使剛剛恢複的英美正常關係再次瀕臨危機。華盛頓在7月14日召開的政府內閣會議上,由於漢密爾頓的強烈主張,內閣同意要求法國政府召回這個惹是生非的駐美公使。
最為諷刺的是,法國又發生了雅各賓派推翻吉倫特派的政變,從屬於吉倫特政府的熱內,成了被雅各賓派通緝的犯人,於是熱內不得不要求在美國政治庇護。此時,漢密爾頓又對他伸出援手,勸說總統接受熱內政治避難的請求。最後熱內終生留在美國。
在熱內的事件之後,作為國務卿的傑斐遜感到他所主持的外交事務,被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給越俎代庖,他本人在外交政策上與華盛頓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使他在內閣無法再繼續幹下去。1793年底,傑斐遜向華盛頓遞交了辭呈。
1794年12月,在協助華盛頓總統平息威士忌暴亂之後,漢密爾頓回到費城。此時漢密爾頓的權力達到頂峰,政敵傑斐遜離開了內閣,華盛頓總統在內政,外交,軍事上的重大決策,幾乎都離不開他。然而此時他卻向華盛頓提出在1795年1月辭職。
此舉讓很多人出乎意料,更讓華盛頓倍感傷心。關於他的辭職,說法不一,有人說他厭倦了政治漩渦,因為他的逞強好勝以及桀驁不馴的性格使他樹立了不少政敵。有人說,在他在平息威士忌暴亂期間,妻子因擔心過度而流產,他很內疚,決心回歸家庭。
也有人說因為財政部長工資太低,他無法承擔生活的重負,還是回去當律師有更高的經濟收入。在擔任財政部長期間,隻有華盛頓鼎立支持他,很多人對此頗有微詞,但在華盛頓麵前,人們不得不遵從這位德高望重的國父。
盡管華盛頓竭力挽留,然而他的辭意已決。華盛頓在接受漢密爾頓辭職的信中說:“在我與你一起經曆的所有事件中,你從沒讓我失望過。你的才華,人品和忠誠讓我堅信我對你的信任並沒有錯。我真誠地祝福你的退休生活富裕美滿”。
漢密爾頓離開內閣之後,在政壇上依然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華盛頓遇到重大問題時,依然向他討教,他也為華盛頓繼續出謀劃策。但是,在1791年,即漢密爾頓任職財政部長的第三年,他與一位23歲的有夫之婦瑪麗亞-雷諾茲發生了婚外情。
起因是這位素不相識的婦人找上門來,訴說遭受丈夫家暴,想回紐約但身無分文,想求這位政壇名人予以幫忙。漢密爾頓去了她的寓所,給了她路費。在那裏,兩人發生了關係。兩個人的這段婚外情持續了九個月。
後來瑪麗亞-雷諾茲的丈夫詹姆斯-雷諾茲卻突然露麵,以漢密爾頓破壞其家庭作為要挾,要求漢密爾頓答應他三個條件:第一,要在政府裏給他一個職位。第二,要透露中央銀行股票的價格區間。第三,要求賠償錢財。
漢密爾頓拒絕了前兩條,隻拿出一筆錢了斷此事。1792年,雷諾茲涉嫌詐騙被捕。在獄中,他聲稱掌握著某個“大人物”的材料,願意以此換取自由。作為其政敵的共和黨眾議員,腓特烈-米倫伯格,得到消息後,決定進行調查。
他和另外兩位共和黨議員,阿伯拉罕-維納布爾(眾議員)和詹姆斯-門羅(參議員),來到漢密爾頓家。三人對漢密爾頓說,他們受國會之托來核實一些傳言,並沒有懷疑他的意思。漢密爾頓沒有隱瞞,把他與瑪麗亞的事和盤托出,出示一些瑪麗亞和她丈夫給他的信。
三位議員表示隻是想核查財政部長給雷諾茲那筆錢是否挪用公款,他的私生活不是他們調查的內容,他們沒有發現財政部的賬務有什麽問題。隻是要求把瑪麗亞的那些信件拿去做一份複印件存檔,此事就地了結,並發誓保密。
三位議員複印了瑪麗亞的信後決定把它交給門羅保管。門羅本應將此文件束之高閣,可他先把文件拿給傑斐遜看。傑斐遜雖然是漢密爾頓政敵,但是他不想以此來打擊對手,而是勸說門羅,不要曝光此事。因此,在漢密爾頓任職財長期間,這件醜聞沒有向公眾披露。
1797年夏天,“醜聞販子”詹姆斯-卡倫德發表了《1796年美國曆史》,裏麵指控雷諾茲是漢密爾頓代理人,使用的是漢密爾頓1792年12月15日提供的資料,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1797年7月5日,漢密爾頓寫信給三位當事人要求核實此事,除了門羅之外,其他兩位當事人都表示沒有向外泄露漢密爾頓的這個隱私。漢密爾頓發表一本長達100頁的小冊子,此後通常被稱為《雷諾茲小冊子》,詳細闡述了這一事情的來龍經過。
漢密爾頓的妻子伊麗莎白最終原諒了丈夫,卻始終沒有原諒門羅。但是,漢密爾頓卻為此聲名掃地,阻斷了他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的通路。
美法關係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特別是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成立期間,因華盛頓政府宣布中立政策而發生了改變。美國輿論親法的立場發生了逆轉。隨後兩國在海上相互劫持對方商船,從而爆發海上衝突,1798年7月,美國國會宣布廢除《美法同盟條約》。
為了應付法國可能對美國的侵入,國會決定成立一支一萬人規模的臨時陸軍。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邀請華盛頓擔任陸軍最高統帥。已經告老還鄉的華盛頓無意再度出山,華盛頓提出由漢密爾頓以總督察的身份,擔任副手,給予少將軍銜。
由於華盛頓年事已高,賦予漢密爾頓這個職位,實際上就是讓他全盤統領陸軍,成為陸軍最高統帥。一向大力支持漢密爾頓的華盛頓,希望給漢密爾頓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因為雷諾茲醜聞,弄得漢密爾頓灰頭土臉。下圖是陸軍最高統帥漢密爾頓少將的肖像。
圖43. 陸軍最高統帥漢密爾頓少將
但此時的亞當斯與漢密爾頓已經產生芥蒂,不想讓漢密爾頓介入。由於華盛頓的強力要求,亞當斯隻好答應。1799年12月華盛頓去世,成為陸軍最高統帥的漢密爾頓,為了美國陸軍的組軍運轉,給多位國會議員寫信,希望開征多種稅源。
在對待法國的態度上,漢密爾頓積極備戰,建議如果與法國爆發全麵戰爭,美國軍隊應該占領法國的盟國西班牙所屬的北美殖民地佛羅裏達。但是亞當斯卻想盡力回避戰爭,當他通過外交渠道得知法國並不想與美國全麵開戰的信息之後,重新開啟與法國的談判。
與法國談判進展順利,最終簽署了條約。亞當斯認為陸軍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在他的推動下,1800年6月,美國國會解散了陸軍。1800年6月15日,漢密爾頓的職位也結束了。在解散陸軍的過程中,遭到國務卿和戰爭部長的抵製,亞當斯也解除了他們的職務。
經過陸軍的組建與撤銷,漢密爾頓與亞當斯關係愈加疏遠,從而導致了聯邦黨最終解散。亞當斯也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中敗給了傑斐遜。1804年美國總統選舉前夕,漢密爾頓反對阿倫-伯爾參選,阿倫-伯爾向他下了戰書,要與之決鬥。
在決鬥中,漢密爾頓身受重傷,於次日身亡。漢密爾頓死後被安葬在紐約華爾街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後院的墓地裏。下圖是漢密爾頓的陵墓,再下圖是漢密爾頓妻子伊莉莎白的墓地。
圖44.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陵墓
圖45. 漢密爾頓妻子伊莉莎的墓地
1780年2月14日,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於與伊麗沙白-斯凱勒,愛稱伊莉莎(Eliza),結婚。伊莉莎是美國將軍菲力普-斯凱勒(Phillip Schuyler)的女兒,他們總共生了八個孩子。
漢密爾頓死後,伊莉莎在兒子的幫助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整理丈夫留下的書信,文件,著作和備忘錄,並且出版了漢密爾頓的傳記,她死後也被安葬在丈夫的旁邊。
在美國的“建國先賢”們當中,和那些“貴族國父”們相比,漢密爾頓出身低下而貧寒,但卻是最年富力強,最有才華,對美國的獨立建國貢獻最大的人。除了親身參加獨立戰爭之外,貢獻的最大亮點是:
首先在獨立戰爭結束後,為了不使北美十三州分崩離析,他率先倡議重組一個統一的國家,開啟了通往聯邦製憲之路。其次是在費城製憲大會上,他與其他的國父們一同參與製定了美國憲法,締造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現代聯邦製的共和國。
其次,他又以《聯邦黨人文集》這個劃時代的曆史文獻裏,詮釋了美國立國的根本大法,為美國立國打下了框架。第三,在入閣第一屆華盛頓政府後,他用五年的時間設計美國的金融製度和經濟體係,定義了聯邦政府的職權。
如果他沒有入閣政府,美國或許長期徘徊在農業社會時代,是漢密爾頓為美國打開了通往現代工商業的大門,使得這個新生國家在剛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就已經邁進了現代社會。在治國模式方麵,他認為英國的憲政和法製,最值得美國繼承和發揚。
在經濟領域上,他又不全盤照抄英國的傳統模式,而是開創了以國家行政權力的強力幹預,達到發展經濟的嶄新模式。這個模式不但使新生的美國快速起飛,而且也影響了整個世界。無論是德國, 日本還是韓國,在他們的經濟政策中,都能看到漢密爾頓思想的烙印。
在以後二百多年曆史中,美國經濟政策有時采用“大政府政策”,有時采用“小政府政策”,漢密爾頓主義始終是美國決策者的一個選項。無論是大蕭條後的羅斯福新政,還是美蘇冷戰時代的太空發展計劃,都體現出漢密爾頓主義的精神。
漢密爾頓也是最充滿爭議的人物,這可能與後來共和黨當政一直貶低他有關。他的強勢,直率,桀驁不馴和超前意識,使他樹立了不少政敵。一位曆史學家評價說:“他是我們最有才華,最有魅力也最危險的國父。”
美國有八個州具有名為漢密爾頓的郡。郡名都是紀念漢密爾頓:佛羅裏達,伊利諾伊州,印地安納州,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紐約州,俄亥俄州,田納西州。十美元紙幣正麵的頭像,相信人們都很熟悉,是漢密爾頓的標準像。
圖46. 十美元紙幣的正麵
下圖是漢密爾頓的母校,著名的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圖47. 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
“漢密爾頓莊園國家公園”(Hamilton Grange National Park)設在紐約的曼哈頓上城。2011年9月17日,我去參觀時,正趕上新建築物的落成典禮。漢密爾頓的後代,留著當年的發型,穿著當年的服裝,在門口接待訪客。
我在大樓內的看板上才得知,漢密爾頓是與人決鬥而死的,覺得很可惜。下圖是“漢密爾頓莊園國家公園”的落成典禮,再下圖是漢密爾頓的後代在門口接待訪客。
圖48. 漢密爾頓莊園的落成典禮
圖49. 漢密爾頓的後代在接待訪客
美國獨立戰爭就講到這裏,下一篇講美國1812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