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美國本土的戰爭》第三篇:1812年戰爭

(2024-01-03 01:01:56) 下一個

老安遊記《美國本土的戰爭》第三篇:1812年戰爭

前麵兩篇講美國的獨立戰爭。本篇講美國的1812年戰爭。為了敘述方便,再加上1812年戰爭時期的美國地圖。

圖1. 美國地圖-1812年戰爭

1812年戰爭(War of 1812),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或美英戰爭(American-British War),是美國同盟與英國同盟之間發生於1812-1815年的戰爭。名義上是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然而英國軍隊有50%的兵員是加拿大民兵,同時有許多印地安部落也卷入了這場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侖,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占領了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占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焚燒了美國國會大廈白宮

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戰場,尚普蘭湖(Lae Chamlain)戰役巴爾的摩(Baltimore)戰役,新奧爾良(New Orleans)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簽訂根特條約,邊界恢複原狀。

(一)戰爭的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上下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此時英國在歐洲正與法國交戰,無暇顧及美洲事務。美國打算乘機向北擴張,並且期待著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湯瑪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隻要向前進,再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北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製整個北美大陸的信念,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但是大英帝國也有其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St Laurence River)的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Canada)一側,人口密度基礎設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這些都影響到美國的北進政策。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麵侵犯其主權:

1)英國不遵守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的軍事要塞,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2)英國海軍攔截美國商船,強征美國海員入伍。他們雖然出生在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3)美國商船被英國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政策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時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809-1817)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一致對英國宣戰。下麵插入一段麥迪遜的簡曆。下圖是美國時任總統麥迪遜的標準像。

圖2. 麥迪遜總統標準像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1751-1836),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勳,第四任總統(1809 -1817)。因為在起草和力薦《美國憲法》中的關鍵作用,麥迪遜被譽為“憲法之父”。史學家常視麥迪遜為優秀的總統。

在開國元勳中,麥迪遜的排名不算高。主要的原因是,他體弱多病,不能參加獨立戰爭。在1812年戰爭中他的表現也不佳。被戰爭英雄安德魯-傑克遜的光芒所掩蓋。他對建國的主要貢獻表現在“美國憲法”產生的過程中,被譽為“矮個子巨人”(Giant the Short)。

1751年3月16日,一個小男孩誕生在弗吉尼亞州的康威港(Port of Conway,Virginia)。父親是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小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是十二個孩子中的長子,即後來的美國總統麥迪遜。

麥迪遜總統的先祖,來自英格蘭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家族。1625年,他的五代先祖移居到北美的弗吉尼亞殖民地,以種植煙草為業,祖輩相傳。他的父親成年以後繼承祖業煙草種植園,後來他變得非常富有,成了當地的大地主之首。

他的母親奈莉-康威(Nelly Conway)生於康威港,大煙草商和種植園主的女兒,1749年,她嫁給老詹姆斯。1751年,在娘家康威港探親的時候生下了大兒子小詹姆斯。1760年初,他們一家人搬入新居,弗吉尼亞的“蒙彼利埃莊園”(Montpelier)。

蒙彼利埃莊園的地理位置,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1點,下圖是蒙彼利埃莊園的指示牌。

圖3. “蒙皮利埃莊園”的指示牌

1769年,18歲的小詹姆斯進入新澤西學院(後來的普林斯頓大學)。苦讀的年頭可能影響到他一生的健康。1771年麥迪遜畢業了。1772年麥迪遜回到蒙彼利埃的家中。1775年獨立戰爭爆發,麥迪遜參加安全委員會,支持革命,召集民兵。

同年他成為弗吉尼亞民兵的上校。然後被選入弗吉尼亞議會,製定弗吉尼亞第一部憲法。由於瘦弱多病,麥迪遜沒有親自作戰,但因領導戰爭而在政治上出頭,尤其是製憲會議。

1887年,在費城的製憲會議上,麥迪遜發言兩百多次,對會議作了隨筆記錄,成為唯一完整的曆史記錄。曆史學家克林頓-羅斯托稱讚麥迪遜的表現:“集才華,經驗,決心和想象之大成,連亞當斯和傑斐遜都不能披靡”,因而麥迪遜被譽為“憲法之父”。

1794年9月15日,43歲的麥迪遜迎娶26歲的寡婦多莉-佩尼-托德(Dolly Penny Todd)。在丈夫任國務卿時,多莉-麥迪遜將自己的社交才能用於華盛頓政界。對喪偶的總統湯瑪斯-傑斐遜,充當臨時第一夫人。丈夫做總統時,她用自己的社交才能幫助丈夫建立威信。

麥迪遜身高僅163厘米,體重僅45公斤,成為總統中的“小不點”。1836年6月28日,麥迪遜在蒙彼利埃去世,安葬於蒙彼利埃的家庭墓地,下圖是麥迪遜總統的陵墓。

圖4. 麥迪遜總統在蒙彼利埃的陵墓

現在,麥迪遜家的“蒙彼利埃莊園”成了曆史名勝, 2012年9月5日,我曾造訪蒙彼利埃。在導遊帶領下,參觀了莊園的裏裏外外,並與他們夫婦的雕像合影。我一個中等身材的人,與麥迪遜總統坐在一起,竟然成了一個“彪形大漢”。

下圖是麥迪遜的半身像,再下圖是多莉的半身像,第三圖是我在麥迪遜夫婦雕像旁的合影。

圖5. 詹姆斯-麥迪遜的半身像

圖6. 多莉-麥迪遜的半身像

圖7. 我與麥迪遜夫婦雕像的合影

下麵繼續講1812年戰爭。

雖然戰前美英雙方之間已經有長期的外交紛爭,但是在戰爭爆發時,雙方均未充分備戰。英國被拿破侖戰爭拖住,不得不將大部分海陸武裝力量的精銳部署在歐洲。英國在北美的最高軍事長官得到的指示是:克製進犯行動,以避免從歐洲或英國其他殖民地調兵增援。

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隻有5,004人,輔以加拿大民兵。美國方麵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美國陸軍正規部隊不到12,000兵員。美英開戰後,雖然國會批準擴軍至35,000人,但士兵多為誌願兵,民眾不熱衷行伍,部隊士兵戰鬥力不足。

1812年戰爭在四條戰線上展開:1)大西洋,2)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3)美國海岸,4)美國南部各州。

(二)大西洋上的戰鬥

英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1812年,英國海軍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軍艦。其中有11艘戰列艦和34艘護衛艦。美國海軍相形見絀,成立後不到二十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軍艦,大部分為護衛艦,而且比英國海軍的同類軍艦笨重。

英國人的策略是保護來往於加拿大的商船,同時封鎖美國港口,限製其貿易活動。鑒於總體數量處於劣勢,美國海軍的策略是打完就撤,繳獲戰利品,隻有在數量占相對優勢的前提下才與英國海軍交戰。英國報紙譏諷美國海軍隻是街頭流氓組成的烏合之眾。

然而在戰爭初期,美國海軍取得了一係列勝利,俘獲大量英國船隻。美國海軍的戰果令英國人刮目相看。下圖是美英海軍在大西洋上交戰。

圖8. 美英海軍在大西洋上交戰

1814年8月,大量英軍在切薩皮克灣登陸,8月24日入侵美國首都華盛頓,英軍火燒國會大廈和白宮。史稱“華盛頓大火”。在火燒白宮前,多莉-麥迪遜搶救了白宮的細軟和文件,還有華盛頓總統的大幅畫像,因此多莉-麥迪遜受到美國人民的交口稱讚。

“華盛頓大火”發生的地點,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2點。下圖是英軍火燒白宮的油畫,再下圖是華盛頓大火後的美國國會大廈。

圖9. 英軍火燒白宮的油畫

圖10.“華盛頓大火”後的美國國會大廈

(三)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的軍事行動

(1)美軍入侵加拿大,1812

西部戰場集中在伊利湖安大略湖之間尼亞加拉河一線,以及聖勞倫斯河尚普蘭湖地區。這是美軍進攻的重點。如果美軍直撲聖勞倫斯河防線,占領蒙特利爾魁北克城,英軍的補給線將會被切斷,加拿大西部地區無法堅守。但美軍軍事行動集中在西線,可謂失策。

休倫湖上的英國駐軍比美軍更早得到戰爭爆發的消息,所以先發製人。1812年7月17日,英軍突然襲擊美軍的麥基諾島要塞(Ft. Mackinac Island),迫使美國守軍不戰而降。

7月12日,美國陸軍中將威廉-胡爾率領部隊,從底特律向加拿大的阿默斯特堡進軍。胡爾將軍與加拿大英軍發生若幹小規模衝突,認為攻堅裝備不足決定撤軍。8月3日,胡爾將軍獲知麥基諾島淪陷的消息,進一步放棄了已控製的加拿大領土。

8月13日,英國陸軍少將艾薩克-布洛克爵士,在掌握胡爾軍隊情報後,決定攻擊底特律。8月16日,英軍借著炮擊與心理戰,讓底特律的胡爾將軍投降,此次戰役被稱為“底特律圍城戰”。“底特律圍城戰”發生的地點,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3點。

此後,艾薩克-布洛克爵士迅速揮師伊利湖東岸,擊退美軍的進犯。10月13日,艾薩克-布洛克爵士在的昆士蘭高地戰鬥中不幸陣亡。下圖是“昆士蘭高地戰鬥”的油畫,艾薩克-布洛克爵士(Sir Isaac Brock)不幸陣亡。

圖11. 在“昆士蘭高地戰鬥”中,艾薩克-布洛克爵士不幸陣亡

在“底特律圍城戰”(Siege of Detroit)中,加拿大民兵奮勇抵抗,最後以勝利告終。底特律河對麵的加拿大城市“溫莎”,每年六月底七月初,都在河邊舉行“國際節假日”(International Festival),慶祝“底特律圍城戰”的勝利。

來自美加各地的“露營者”,可以在溫莎河邊免費搭建帳篷,穿著當年民兵的服裝進行各種慶祝活動。1987年6月20日,我到“溫莎河濱公園”(Windsor Riverside Park)去參觀。下圖是一個“加拿大民兵”,再下圖是我與“加拿大民兵”的合影。

圖12. “溫莎河濱公園”裏的“加拿大民兵”

圖13. 我與“加拿大民兵”的合影

英裔加拿大人多數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流亡加拿大的保皇派,傳統上忠於英國王室。法裔加拿大人多是天主教徒,一向厭惡美國的反天主教情緒。二者共同反對美國企圖侵占加拿大。因此,美國企圖侵占加拿大東部的企圖,最後遭到失敗。

我在加拿大溫莎大學留學時,就遇到一對老年夫妻,英裔加拿大保皇派的後代塞蒙斯夫婦(Mr.& Mrs. Salmons)。每年的聖誕節,他們都邀請中國留學生到他們家參加聖誕晚宴。老先生自我介紹時,還調侃其姓氏“塞蒙斯”(Salmons)是“一種魚”(a kind of fish)。

1989年12月28日,我與我妻在的聖誕節慶祝活動後,同塞蒙斯夫婦合影留念。下圖中的(左)1(右)2是塞蒙斯夫婦,(右)1(左)2是我與我妻。

圖14. 我與我妻同“塞蒙斯夫婦”的合影

(2)美國西北部,1813

美國胡爾將軍投降後,威廉-亨利-哈裏森將軍負責指揮西北地區的美軍,試圖奪回底特律。英國守軍指揮官是亨利-普羅克特上校。1813年1月22日,哈裏森部隊在法蘭西鎮戰鬥中受挫,普羅克特將戰俘移交給印地安盟友,60名戰俘遭殺害。美軍收複底特律宣告失敗。

下麵簡單介紹威廉-亨利-哈裏森將軍,下圖是他的畫像(攝於印地安納州立博物館)。

圖15. 威廉-亨利-哈裏森將軍的畫像

威廉-亨利-哈裏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773-1841),美國軍官兼政治家,1841年曾任第9任美國總統,但就職僅31天就因病去世,是任職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

1798年,哈裏森受命出任西北領地政務卿,從此拉開從政生涯的序幕。1801年,時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任命他出任新成立的印第安納領地首任總督(Governor of Indiana Territory),該領地包括後來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俄亥俄和密西根。哈裏森一直做到1812年。

1811年,哈裏森在蒂珀卡努(Tipecanoe)戰役中帶兵對抗印第安人酋長特庫姆塞(Tecumseh)及其盟友,因英勇表現換來了綽號“老蒂珀卡努”(Old Tippecanoe)。哈裏森在1812年戰爭期間晉升為美軍少將。

1812年戰爭結束後,他移居俄亥俄州。1816年,當選俄亥俄州第一國會選區聯邦眾議員。1824年,俄亥俄州議會又選他出任聯邦參議員。1828年5月,受時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的任命,出任美國駐大哥倫比亞的全權公使。

1836年,哈裏森獲輝格黨提名競選總統,在普選中不敵在任的民主黨副總統馬丁-範布倫馬丁-範布倫成為第8任美國總統。1840年,哈裏森一舉戰勝範布倫,成為第9任美國總統。哈裏森宣誓就職時已經68歲,當時已有25名孫輩,這項紀錄至今未破。

1841年3月4日,天氣寒冷而潮濕,哈裏森有意不穿大衣不戴帽子,謝絕現成的密閉馬車,頂著寒風騎馬參加就職典禮。就職演說長達8445字,演講兩小時,當晚出席就職典禮舞會。1841年3月26日,哈裏森病倒,此後兩天病情愈加惡化。

1841年4月4日,威廉-亨利-哈裏森在患病九天後與世長辭,享年68歲,剛剛任職一個月。1841年6月,哈裏森的遺體經火車和船隻運到家鄉俄亥俄州的北灣鎮(North Bend),7月7日,下葬位於山頂上的家族墓地。北灣鎮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4點。

如今這裏建成“威廉-亨利-哈裏森墓地州立紀念碑”(William Henry Harrison Tomb State Memorial)。下圖是我所拍攝的哈裏森紀念碑,再下圖是紀念碑上的碑文。 

圖16. 威廉-亨利-哈裏森墓地州立紀念碑

圖17. 威廉-亨利-哈裏森的墓地紀念碑(左)與紀念碑上的碑文(右)

(3)俄亥俄戰役,1813

1813年5月,英軍普羅克特上校率軍包圍俄亥俄州梅格斯要塞。美國援軍被印地安部落擊敗,但是要塞並未失陷。印地安人隨後撤退,普羅克特上校也被迫回撤加拿大。7月,普羅克特上校再次包圍梅格斯要塞,仍然遭受失敗,最後被迫撤退,俄亥俄戰役就此結束。

1813年9月10日,美國海軍司令(US Naval Commander)奧利佛-佩裏(Oliver Perry)率領美軍發動“伊利湖戰役”(Battle in Lake Erie),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伊利湖戰役”發生的地點,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5點。

下圖是描繪“伊利湖戰役”的油畫。

圖18. 描述“伊利湖戰役”的油畫

戰後美英雙方簽署了和平條約,後來在伊利湖裏一個叫做“放進海灣裏”(Put-in-Bay)的小島上,建立了一個 “佩裏的勝利與國際和平紀念塔” (Perry Victory & International Peace Memorial)。下圖是“紀念塔”的指示牌,再下圖是“紀念塔”的全景。

圖19.“佩裏的勝利與國際和平紀念塔”的指示牌

圖20.“佩裏的勝利與國際和平紀念塔”的全景

經曆數次失敗的美軍因此士氣大振,英軍被迫撤出底特律。1813年10月5日,哈裏森將軍在湯瑪斯戰鬥中獲勝,擊斃印地安人酋長特庫姆塞(Tecumseh),這一勝利徹底終結了英國與印地安部落的聯盟。美國人重新控製密西根州的底特律,直到戰爭結束。

下麵簡單介紹印地安酋長特庫姆塞,下圖是他的畫像(攝於印地安納州立博物館)。

圖21. 印第安酋長特庫姆塞的畫像

特庫姆塞(Tecumseh,1768-1813),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北美洲印第安人肖尼族(Shawnee)的酋長,軍事領袖,演說家。他反對貪求苟安的印第安酋長割讓土地給白人,號召印第安人以部落間的聯盟來代替部落間的戰爭,聯合起來對付白人入侵者。

特庫姆塞出生於今美國俄亥俄州斯普林菲爾德附近。1774年,其父遭白人殺害,其母向他灌輸對白人複仇的觀念。白人用謀殺和屠戮手段,侵占肖尼族的家園,毀壞他們的莊稼,從而進一步加深了特庫姆塞對白人的仇恨。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跟隨酋長參加英軍和印第安人對美國人的聯合進攻。戰後數年,仍在西北地區對白人開展小規模戰鬥。西北印第安戰爭爆發後,特庫姆塞返回到俄亥俄,參加酋長領導的軍事行動,包括兩個著名的戰役

戰後西北領地主要酋長齊集俄亥俄州與美國政府締結《格林維爾條約》,特庫姆塞拒不參加。他反對割讓土地給白人,認為土地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全體印第安人的共同財產。接著他四處旅行,組織印第安人聯盟,對抗美國政府。

1812年戰爭爆發前,特庫姆塞率領部眾,在加拿大的“莫爾登堡”同英軍會合。他組織了一支強大的北美印第安人軍隊,參加“底特律圍城戰”和“梅格斯堡圍城戰”。1813年10月5日,在“泰晤士河戰役”中,英軍和印第安人大敗,特庫姆塞在戰鬥中被殺。

下圖是描述“泰晤士河戰役”的油畫,特庫姆塞在戰鬥中被殺。

圖22. 泰晤士河戰役,特庫姆塞被殺

特庫姆塞的死亡,標誌著在俄亥俄河流域及大部分中西部低地和南部地區,印第安人抵抗白人的活動結束。特庫姆塞死後,其弟弟滕斯克瓦塔瓦預言“每隔20年,將有一個美國總統死在自己的任期內”,被稱為“特庫姆塞詛咒”(Tecumseh Curse)。

從1840年開始的100多年裏,的確是每隔20年,有一個美國總統死在自己的任期內”。1840年當選的總統,威廉-亨利-哈裏森,就職後剛剛一個月就病死。1880年當選的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就職後六個半月後遇刺身亡。

1900年,時任總統威廉-麥金利,在巴法羅被刺殺而死。1920年當選的總統沃倫-哈定,三年後病死在任上。1940年第三次當選的總統小羅斯福,二戰結束前病死在其第四期任內。1960年當選的總統約翰-肯尼迪,三年後在達拉斯遇刺身亡。

(4)尼亞加拉前線,1813

因為陸地交通不便,大湖和聖勞倫斯河走廊地區的控製權變得至關重要。雙方在1812-1813年都在忙於造軍艦。1813年4月27日,美軍攻陷上加拿大的首府約克鎮(今多倫多),放火燒毀了議會和民房,導致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頭。美軍士兵還搶劫大量平民的財物。

然而金斯敦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它控製著聖勞倫斯河以及英軍的補給。英軍牢牢地控製金斯敦。1813年5月27日,美軍海軍陸戰隊從安大略湖攻擊尼亞加拉河北部的喬治要塞。用很小的代價將喬治要塞占領。6月5日英軍反攻,收複了失地。

在安大略湖,美英雙方海軍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1814年,英國建成裝備有112門炮的戰艦聖勞倫斯號,憑借裝備上的壓倒優勢,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製權。

(5)聖勞倫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區,1813

美國人幾乎沒有對聖勞倫斯河上的英軍補給運輸交通進行阻撓,所以英國人可以源源不斷地將援兵和物資運送到上加拿大地區。1813年早期,雙方在安大略的普萊斯各特(Prescott)和紐約州的奧格登斯堡(Ogdensburg)之間互有幾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軍策劃了幾次進攻蒙特利爾(Montreal)的行動。因為指揮官之間不睦,缺乏互相支援,進攻在邊界即受阻,計劃最終破局。

(6)尼亞加拉戰役,尚普蘭湖戰役,1814

1814年, 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Gen. Winfield Scott)大幅提高了美軍的紀律和戰鬥力。重新發動了對尼亞加拉半島的進攻,迅速奪取伊利湖要塞。7月5日,溫斯菲爾德-斯科特將軍在巴法羅(Buffalo)附近的“奇帕瓦戰役”(Chippewa)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下圖是描述奇帕瓦戰役的油畫。

圖23. 描述奇帕瓦戰役的油畫

隨著拿破侖皇帝被廢黜,英國把部署在歐洲的兵力轉移到美洲戰場,並向美國大舉進攻。但是1814年9月11日,英國人在“尚普蘭湖戰役”中遭到慘重打擊,讓美國人完全控製尚普蘭湖地區。於是英國人改變策略,試圖與美國人謀和。

(7)西部,1814

1814年,美國人從底特律派遣六艘戰艦,試圖奪取麥基諾要塞。7月4日,由正規軍人和義勇軍混編的部隊登陸。美軍在前進途中被印地安人伏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8月13日,美國人發現敵人新建的基地,立即摧毀那裏的一切建築物和正在建造的船隻。

9月4日,英國人駕小獨木舟悄悄靠近兩艘艦艇將其俘獲。這一勝利使英軍補給線得到恢複。由於得到當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國人在西部牢牢地控製住防線,直到戰爭結束。

(四)美國海岸

戰爭初期,英國海軍很難封鎖整個美國海岸,況且他們還忙於追捕美國的私掠船。英國政府同時也需要為在西班牙的駐軍從美國采購食品,因此,保持著與新英格蘭地區的貿易。1812年12月26日,英國宣布對特拉華河及切薩皮克灣進行封鎖。

1813年11月,封鎖範圍擴大到羅得島以南海岸。1814年5月31日,封鎖全部美國海岸。同時,英國軍官與美國商人之間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國政府開始向非法交易發放許可證,因為有益於國家商業活動。英國海軍以壓倒優勢占領切薩皮克灣,摧毀了美國港口設施。

1814年英軍占領了緬因東部。英國國王向被占領的土地派遣大量地方官員。根特條約後,英國歸還這部分領土,英國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國官員搜括了大量稅金。這筆錢用來在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建立達爾豪西大學

英國人在此次戰爭中最出名的行動,是為報複美國人對約克的焚燒行為,因此縱火焚燒了華盛頓特區(包括白宮)。這一軍事行動發生於1814年8月19-29日。8月24日,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民兵在首都保衛戰中被英軍徹底擊敗,使通向首都華盛頓的門戶洞開。

詹姆斯-麥迪遜總統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亞,美國人士氣大挫。摧毀了華盛頓的公共建築後,英軍繼續進攻,下一個目標是奪取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9月13日,英軍向巴爾的摩港口的麥克亨利要塞進攻,受到了堅決的抵抗。

在長期的攻防戰中,年輕的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co Scott Key),對此次戰役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星條旗之歌”(Star Spangled Song)。1931年正式成為美國的國歌(National Anthem)。

麥克亨利要塞的地理位置,見前麵美國地圖1中的第6點。下圖是麥克亨利要塞的鳥瞰圖,再下圖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用手指向星條旗。

圖24. 麥克亨利要塞的鳥瞰圖

圖25. 弗朗西斯科-斯科特-基用手指向星條旗

(五)美國南部

1814年3月,安德魯-傑克遜將軍(Gen. Andrew Jackson),率領田納西州的民兵,切諾基戰士和正規軍,進攻南部與英國結盟的克裏克部落。3月26日,800名克裏克人在戰鬥中陣亡,餘部逃到阿拉巴馬的蒙哥馬利後投降。

(1)第一次鮑耶堡戰役,1814

鮑耶堡(Fort Bowyer)是美國密西西比州的一處堡壘,第一次鮑耶堡戰役,發生在1814年9月14-16日,是一場百人小戰役。戰役結果是美軍勝利,鮑耶堡的失敗讓英國人決定轉而進攻新奧爾良。

(2)新奧爾良戰鬥,1814.12-1815.1

1814年11月,安得魯-傑克遜轉移到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1814年12月-1815年1月,他率領部隊保衛這座城市,擊斃英軍指揮官,愛德華-白金漢(Edward Buckingham)少將。美軍在新奧爾良戰役取得了勝利,傑克遜成為聞名全國的英雄,日後將他推上總統寶座。

下圖是傑克遜總統的標準像。

圖26. 傑克遜總統的標準像

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 Jr.,1767-1845),是美國,美國1812年戰爭中,新奧爾良戰役的英雄,第7任美國總統。1767年3月15日,傑克遜出生在南卡與北卡之間,蠻荒墾殖區的一戶蘇格蘭-愛爾蘭後裔的移民人家。

他的父親是老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 Sr.),母親是伊麗莎白-哈欽森(Elizabeth Hutchinson),他們共有三個兒子,小安德魯是幺兒。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三個星期,死於一場事故,所以他是“遺腹子”。後來,南卡與北卡皆稱傑克遜是“本州子弟”。

傑克遜一生從未受過一貫的教育,他從13歲起加入大陸軍。在獨立戰爭中曾遭到英軍俘虜。在美國總統中,傑克遜是最後一位參加獨立戰爭者,且是唯一的一位曾成為戰俘的總統。1787年,傑克遜遷居到田納西州,依靠自學成為執業律師,竟能立足邊疆。

1796年田納西建州之後,他成為該州聯邦眾議員,很快又成為聯邦參議員。1798年獲聘為田納西州最高法院大法官。1801年,傑克遜成為田納西州民兵的上校,開始領導這支民兵。1813年,傑克遜打敗了克裏克印地安人,因為克裏克人在1812年戰爭中與英軍結盟。

傑克遜在1812年戰爭中驍勇善戰,戰績卓著,人稱“老山胡桃”(Old Hickory),這成了他日後的綽號。1815年1月8日,傑克遜在新奧爾良戰役中一戰成名,他卓越的指揮才能,更令他名揚全美,也因功擢升為少將。

新奧爾良戰役的地理位置,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7點,下圖是傑克遜在指揮新奧爾良戰役

圖27. 傑克遜在指揮新奧爾良戰役

1824年,傑克遜首次競逐總統大位。在18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他的普選票與選舉人團皆獲得最高票,但因無人得票過半而交由眾議院投票。結果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sy Adams)成為第6任美國總統。

1828年,傑克遜再度競選總統。傑克遜的支持者越來越多,亞當斯的支持者卻越來越少。

傑克遜以高票擊敗亞當斯。1829年3月4日,傑克遜宣誓就職,正式當選第7任美國總統。1837年,傑克遜卸職,退居到田納西納什維爾的家中,即厄米塔日(The Hermitage)。

1845年6月8日,傑克遜因病逝世,享壽78歲。現在在厄米塔日,建立“傑克遜總統故居博物館“(Home of President Jackson)。2012年9月15日,我曾經到過博物館去參觀,他的故居是一座普通的二層小樓,四周綠樹環抱,嫻靜優雅。

厄米塔日(The Hermitage)的地理位置,見美國地圖1中的第8點。下圖是我在厄米塔日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傑克森的故居,第三圖是傑克遜的陵墓。

圖28. 我在傑克遜總統故居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29. 傑克遜總統的故居

圖30. 傑克遜總統的陵墓

美國有許多地方都以他為名,包含佛羅裏達傑克遜維爾密歇根密西西比田納西等三州都有傑克遜市佛羅裏達密蘇裏各有傑克遜郡二十美元紙幣的正麵,是傑克遜總統的肖像,下圖是二十美元紙幣的正麵。

圖31. 二十美元紙幣的正麵

傑克遜的紀念物還包含三座一模一樣的躍馬揮帽的雕像,分立於三地:一座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傑克遜廣場上,另一座在田納西州的首府納什維爾,樹立在州議會大廈旁邊的山坡上,第三座在首都華盛頓特區,臨近白宮

下麵的兩圖是他在新奧爾良的傑克遜廣場上和在納什維爾州議會大廈旁的騎馬雕像。

圖32. 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傑克遜騎馬像

圖33. 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傑克遜騎馬像

(3)英國封鎖美國東南部地區,1814.12-1815.1

在新奧爾良戰鬥的同時,英軍在1814年12月24日至1815年1月占領了喬治亞的卡姆登,奪取了坎伯蘭,聖西蒙斯和彼得堡,還有聖塔曼尼堡。成功地封鎖了美國東南沿海地區。在被告知根特條約的幾天後,英軍才離開該地區。

(4)最後一場戰役,第二次鮑耶堡戰役,1815

新奧爾良戰鬥的失敗讓英軍返頭又攻鮑耶堡,這讓安得魯-傑克遜將軍警覺到鮑耶堡的戰略重要性,下令加強堡壘。然而這次英軍派千人部隊來襲,時間為1815年2月7日至12日,最終結果英軍成功攻占鮑耶堡,這也是1812年戰爭最後一場戰役。

(六)戰爭的結果,根特條約

兩國外交官在比利時城市根特(Gent, Belgium)簽署和約,正式停戰。1815年2月17日,美國總統麥迪遜簽署《根特條約》,次日生效。根據和約條款,雙方歸還了占據的對方島嶼,美國人獲得聖勞倫斯河的捕魚權,所有的債務和財產糾紛都得到處理。

下圖是根特條約簽署的會場:其中英國海軍元帥甘比爾(前左),與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約翰-昆西-亞當斯(前中),相互握手,英國的戰爭暨殖民地副國務大臣亨利-古爾本(前右)手持紅色的文件夾。

圖34. 根特條約簽署的會場

根特條約使邊界恢複到戰前狀態,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整個十九世紀中,英美兩國基本上能夠和平共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侖戰爭結束後,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征美國海員服役。這場戰爭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美國首都被外國軍隊占領。

七)戰爭對各國的影響

(1)對美國的影響

這場戰爭使美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在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倡導下,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開始大力為美國軍隊培養職業軍官。

此次戰爭對美國製造業產生巨大影響,由於英國對美國港口的封鎖導致進口減少,因此催生了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美國經濟朝著更加自主化的方向發展。

但是西南地區的戰鬥令美國與當地印地安人部落的衝突加劇。作為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的白宮得以重建,並正式粉刷為今天的純白色外牆。

(2)對加拿大的影響

這是一場關係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美國。抵抗入侵之敵也加強了殖民地的內在凝聚和對大英帝國的忠誠。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1867年,英屬北美殖民地聯合起來成立加拿大聯邦。

在戰爭中,加拿大民兵表現傑出,而英軍指揮官卻很一般。這個出乎意料的事實被加拿大軍事曆史學家傑克-格拉納斯坦,稱之為“民兵之謎”,對未來加拿大軍隊的建軍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重視民兵建設,而非依賴職業軍人。

戰爭期間,英軍指揮官一直擔心美國人封鎖聖勞倫斯河。這條河流經美加邊境,河麵狹窄。一旦航運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軍就無法獲得正常補給,而那裏又剛好是陸戰的主要戰場,那麽英國人很可能在開戰後短短的幾個月內被迫將加拿大西部領土拱手相讓。

戰後,英國人驚奇地發現,美國人沒動過這個封鎖聖勞倫斯河河麵的念頭。但是,英國人不指望對手會再次犯下如此簡單低級的錯誤,於是著手開拓“麗都運河”(Rideau Canal)。這個耗費巨大的工程將安大略湖畔的金斯頓渥太華連接起來。

作為繞開聖勞倫斯河邊境的備用水道,使渥太華這個腹地小城變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暨加拿大首都。1832年,“麗都運河”竣工,但是沒有機會發揮到預期的作用。

(3)對英國的影響

與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國已經無人紀念這場戰爭。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侖戰爭更加重要且富有戲劇性。另外,在結束戰爭的條約裏,英國並沒有損失。英國皇家海軍注意到,美國海軍贏得了大多數一對一的戰鬥,差距之大令他們感受到羞辱。

英國陸軍將這場戰爭視為小規模衝突,對自身的失敗也沒有深入研討。這些失敗被威靈頓公爵滑鐵盧戰役戰勝拿破侖的空前成就所掩蓋。

美國1812年戰爭就講到這裏,下一篇講美墨戰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