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一篇:英國
在我的人生經曆中,除了正常的生活與工作之外,旅遊占據很大一部分時間,尤其是世界上的一些大都市。其中各國的古代王宮和博物館,對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這篇係列文章將敘述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每個國家占一篇,共計八篇,本篇講英國。
2002年,我與我妻曾經參加過一次“西歐隨團遊”,為期14天,共9個國家,17個城市,最後一站是英國。雖然在英國倫敦僅停留兩天,但還是參觀了好幾個地方,第二天還去溫莎鎮參觀了溫莎城堡。
為什麽非要去英國呢?說來話長。我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啟蒙與成長的中學時代),有“俄羅斯情結”(Russian Emotion),熱衷俄語,向往俄國。但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成熟的研究生時代),就有“不列顛情結”(British Emotion),熱衷英語,向往英國。
當時的國內形勢,是粉碎四人幫之後的“改革開放”。當時的“改革”,不僅包括工商界,還包括教育界。其一,大學本科教育,再次實行招生考試。其二,停止多年的研究生教育,重新恢複。我們這一代人,大學還沒畢業,就趕上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誤了十年。
在國外對一個人來說,這是關鍵的十年。碩士博士學位應該已經獲得,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應該已經幹過。三十多歲的正教授,年富力強如日中天,頻出成果多做貢獻,應該是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反過來看我們這些同齡人,完全身不由己地荒廢了十年。
好不容易盼到“科學的春天”,教育界的改革使得三十四五歲的我們,去幹人家二十四五歲的事情:念研究生。雖然機會晚,但比沒有強,我們如饑似渴夜以繼日地閉門苦讀,目標隻有一個:出國留學。這也是順應“改革開放”時代潮流的自我進取。
當時在我們的研究生課程中,英語是“霸王課”,占總時間的一半以上。研究生的書麵教材是“基礎英語”(Essential English)。為出國人員培訓英語的教材是“在語言之上”(Beyond Language),這是外籍教師推薦的英語教材。
英語的聽力口語教材,是外籍教師推薦的“靈格風”(Linguistic Phone)。“靈格風”這個英式英語濃重的錄音帶,講解得非常仔細。不僅教習英語語言,而且講解英國文化,使得我們這些從未出國的學生,很快了解到英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
特別是倫敦的地名,差不多閉上眼睛都耳熟能詳,比如:國會大廈(Parliament),大笨鍾(Big Ben),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等,雖然從未到過,但卻了然於心。
出國後發現北美(美加)與母國(英國)之間,有著難以割舍的血肉關係,像子女與母親通過臍帶吸收營養一樣。甚至地名都照抄不誤,新英格蘭,新澤西,新罕姆布舍,新約克(紐約)。更有“倫敦”,“溫莎”,連“新”字都省掉了。這更加深了我的“不列顛情結”。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Northern Ireland),是西歐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還有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周邊的一些島嶼所組成。
下麵是英國地圖,再下麵是英國國旗。
圖1. 英國地圖
圖2. 英國國旗
民國時期有人稱之為“英倫三島”,這不確切。“英倫”可以代替“英格蘭”,但“三島”就令人費解了。英國周邊的大島隻有兩個而不是三個,大行政區有四個也不是三個。大不列顛島上倒是有三個大區,可能這就是“三”的來曆吧,但這三個都不是“島”,仍不可取。
英國本土位於北大西洋與北海之間,南部隔英吉利海峽與法國相望,海峽的最窄處僅寬34公裏,由英法海底隧道連接法國。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之間共享很長的邊境線。位於倫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線的標準。
英國各地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英格蘭大部分地區由低地組成,隻有在西北方有些山地。蘇格蘭的地形由高地邊界斷層所造成,斷層造成兩個不同區域:西北部的高地和東南部的低地。威爾士主要由山地所構成。北愛爾蘭涵蓋了一些山脈和一個內陸湖。
英國地處中緯地帶,受西風帶控製,風從西北吹來,帶來大西洋的潮濕空氣。北大西洋暖流流經英國北部,全國全年溫和多雨。東部處於西風的背風地帶,所以東部比西部要幹燥。夏季最溫暖的是緯度較低的英格蘭南部。冬季最寒冷的是緯度較高的蘇格蘭北部。
曆史上,以英格蘭王國為核心,不斷吞並周圍的鄰國,形成現在的英國。1535年,英格蘭王國吞並了威爾士公國,後來又吞並了蘇格蘭王國,組成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又吞並了愛爾蘭王國,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1926年,愛爾蘭島的南部脫離聯合王國,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但北愛爾蘭留下。1927年,英國國名正式改為今日的名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19世紀中葉,由於勢力衰退和民族主義興盛,聯合王國逐漸放鬆對殖民地的控製。1867-1910年間,聯合王國給予加拿大,澳大利亞, 新西蘭以“自治領”的地位,但是相互仍有緊密聯係。1931年,英聯邦成立,前三者成為創始會員國,昔日的大英帝國正式解體。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其餘殖民地紛紛跟隨,幾乎都成功獨立,並成為英聯邦的會員國。目前仍然有13個英國的殖民地,選擇不獨立而成為英國的海外領地,包括百慕大,直布羅陀和福克蘭群島,。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商業與財富極大的增長。1763-1945年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鼎盛時期的19世紀,被稱作英國的世紀。當今英國仍是世界強國之一,在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教育和政治上都有全球影響力。
目前英國是君主立憲製國家,君主(國王或女王)是國家元首,但是隻有禮儀上的責任,國家的行政管理由首相負責。首相既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又是政府部門的首腦,在行政方麵,首相負責統籌所有政府部門和公務員隊伍。
由於我的工作性質,很多旅遊都是“公私兼顧”,出差合作或參加會議。但是多年來都沒有找到去英國開會的合適機會。2002年終於等不及了,參加了一個“西歐隨團遊”。雖然隻在英國倫敦停留兩天,但還是部分地還了“不列顛情結”之願。
2002年6月末至7月初,我與我妻參加一個旅行團到西歐旅遊。共九國,其中包括英國。2002年7月6日上午,我們離開法國巴黎的旅館,坐旅遊大巴來到巴黎火車站。然後乘坐“歐洲之星”(Eurostar),通過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去英國倫敦,開始了倫敦觀光。
(一)“威斯特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
“威斯特敏斯特宮”,即“英國國會大廈”(British Parliament),是英國議會(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坐落在泰晤士河(The Thames)的西岸,其西北角的鍾樓就是著名的“大笨鍾”(Big Ben)。
“威斯敏斯特宮”是哥德複興式建築代表作之一,名字源自鄰近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該建築麵積為112,476平方米,包括約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裏長的走廊。從1970年起,已成為受保護的一級建築,從1987年起,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至今“威斯敏斯特宮”被視為英國政治的關鍵中心之一,“威斯敏斯特宮”已經成為英國議會和英國政府的代名詞,已經成為倫敦和整個英國的標誌性地標,也是倫敦市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下圖是我在一個禮品店裏買的一本中文書《倫敦》。
圖3. 中文書《倫敦》
下圖是“國會大廈”和旁邊的“大笨鍾”,再下圖是我在泰晤士河“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上的留影,背景是“國會大廈”和“大笨鍾”。
圖4. “國會大廈”和“大笨鍾”
圖5. 我在“國會大廈”和“大笨鍾”前麵的留影
(二)“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漢宮”,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處皇家宮殿,也是英國君主的行政總部。是英國君主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儀的場地之一。在英國曆史上的歡慶或危機時刻,白金漢宮也是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
1703-1705年,“白金漢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這裏興建了一處大型建築“白金漢屋”,構成今“白金漢宮”的主體建築。1761年,喬治三世將其作為私人寢宮。此後的宮殿擴建工程持續超過75年。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王的正式宮寢。
19世紀末20世紀初,宮殿公共立麵修建,形成延續至今的“白金漢宮”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宮殿禮拜堂遭一枚德國炸彈襲擊而毀。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畫廊於1962年向公眾開放,展示皇家相關的收藏品。
現在的“白金漢宮”對外開放參觀,每天清晨都會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典禮,成為英國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觀。當前的宮殿擁有775個房間。用於官方和國家娛樂活動的國事廳,每年8月和9月的大部分時間,以及冬季和春季的某些日子向公眾開放。
在白金漢宮外麵的廣場上,有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紀念碑,正麵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頂上是鍍金的天使像。下圖是白金漢宮的鳥瞰圖,再下圖是白金漢宮的正麵圖。
圖6. “白金漢宮”的鳥瞰圖
圖7. “白金漢宮”的正麵圖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白金漢宮”前麵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們在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前麵的合影。
圖8. 我與我妻在“白金漢宮”前的合影
圖9. 我與我妻在維多利亞紀念碑前的合影
(三)“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
2002年7月7日,是這次隨團遊的最後一天。旅遊大巴帶我們離開倫敦,沿著泰晤士河向西南方向開,到“溫莎鎮”(Town of Windsor),去參觀“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到達之後,導遊立刻安排我們排隊去參觀溫莎城堡。
下圖是遊客們在排隊進入“溫莎城堡”,右邊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站立像。
圖10. 遊客們在排隊進入“溫莎城堡”
下圖是我在等候進入城堡的時候,在入口處的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溫莎風光》。
圖11. 中文書《溫莎風光》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皇家自治市“溫莎鎮”,是英國王室的家族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之一。當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裏度過,在這裏進行國事活動或是私人娛樂。
英國君主對城堡的建造與擴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包括城堡內部的要塞,住所,行政官邸和監獄。和平時期,溫莎城堡會擴建許多巨大而華麗的房間。戰爭時期,城堡則會加強防衛,這個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不變。
溫莎城堡內的圓塔(Round Tower),是城堡裏的中心,位於城堡中央的中庭院。圓塔頂上豎立著一麵英國國旗,如果國旗升起來的話,表示女王現在住在城堡裏,否則不升國旗。不過升不升國旗對遊客沒有什麽影響,該怎麽玩兒就怎麽玩兒。
下圖是我在圓塔下麵的留影。
圖12. 我在溫莎城堡內圓塔下麵的留影
城堡裏的“諾曼門”(Norman Gate),是個防禦型的大型拱門,把王室成員居住的上庭院與公共活動的下庭院分開。下圖是我在“諾曼門”外麵的留影。
圖13. 我在“諾曼門”外麵的留影
溫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門”(Henry VIII Gate),因亨利八世而得名。亨利八世在英國的曆史上很出名。他先後有六個妻子,其中兩個被他處死,一個被他“休妻”,一個被他“和離”,一個死於難產,隻有一個幸存。
下圖是“亨利八世拱門”,再下圖是亨利八世,第三圖是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
圖14. 溫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門”
圖15. 英王亨利八世
圖16.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
溫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門”,是進入城堡下庭院的拱門。亨利就是在拱門內的下庭院認識他的第二個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不久他“休”了第一個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因為她不生兒子,隻生了一個女兒瑪麗公主。
安妮-博林也為亨利生下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公主。但是沒過多久,就被他被關進倫敦塔隨後被處死。亨利又娶了第三個妻子簡-西摩(Jane Seymour),並為他生下了兒子愛德華,亨利終於有兒子了,可惜簡-西摩在產後第12天就病死了。
亨利可沒有閑著,不久就娶了第四個妻子克利夫斯的安妮(Anne Cleves),但是這次婚姻隻維持六個月,就因沒生兒子而“和離”。亨利的第五個妻子是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她是個非常性感的女人,由於她不忠誠,不到兩年就被亨利下令斬首了。
亨利的第六個妻子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是六個妻子中最幸運的一個,而且是最聰明的一個。她比亨利活得長,並且還善待亨利的三個同父異母的孩子,使得他(她)們陸續當上了英(女)王,自己也得以善終。
亨利死於1547年,被安葬在溫莎城堡裏的聖喬治禮拜堂(St George Chapel)。亨利八世死後,她的獨子繼承了王位,稱愛德華六世(Edward VI,r.1547-1553),但這個孩子從小就體弱多病,繼位後6年就病死了。
王位的空缺引發了貴族之間的較量,最後愛德華的表妹被強行推上王位,即16歲的“九日女王”簡-格雷(Lady Jane Grey)。但是貴族之間較量的結果,使得這個可憐的簡-格雷,9天後被斬首,王位又空缺了。
這時候同輩中年齡最大的瑪麗公主被選做新女王,稱瑪麗一世(Mary I, r.1553-1558)。崇信天主教的瑪麗一世,對新教徒大開殺戒,被人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瑪麗女王的身體也不好,五年後病死,王位再次空缺了。
這時人們才想起來,還有一位公主,於是就把她選做新女王,稱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r.1558-1603)。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雖然是女王卻揚名天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建立了海上霸權。下圖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圖17.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按照英國的官方說法,當前英國的王室血統,可以追朔到一千多年前的“征服者威廉”。所以,我們就從這個威廉開始吧。在下麵的敘述中,凡是在人名後麵有“r.”(reign)的,表示在位年代,否則表示生卒年代。這個原則對前麵的敘述也適用。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r.1066-1087),原是位於法國領土諾曼公國的公爵。1066年,他以自己是剛剛去世英王的血親為借口,率軍渡海占領了英格蘭。當年的聖誕節那天,在西敏寺加冕為英王,從此開創了英國的“諾曼王朝”(Norman Dynasty)。下圖是英王征服者威廉。
圖18. 英王征服者威廉
諾曼王朝傳了四代就發生內訌,威廉重外孫亨利平定了內亂,成了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r.1154-1189),建立了“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 Dynasty)。金雀花王朝的時間要比諾曼王朝長,故事也多得多,出現了幾個非常厲害的君主。
理察一世(Richard I,r.1189-1199),是個粗獷暴躁,勇猛善戰,極富魅力的軍事天才。在位十年,九年在外作戰,為十字軍東征西討,老婆是塞浦路斯人。曾經擊敗過穆斯林軍隊傑出統帥薩拉丁,從而獲得了“獅心王理察”(Richard the Lion Heart)的英名。
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一世(Edward I,r.1272-1307),“蘇格蘭之錘”(Hammer of Scotland),發動旨在吞並蘇格蘭的戰爭,從而導致後來的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707-1800)。由於他身高腿長,獲得“長腿愛德華”(Edward the Longshanks)的綽號。
愛德華的兒子叫愛德華,孫子也叫愛德華,即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r.1327-1377)。這個“小三”更厲害,以自己是剛剛去世法王的血親為借口,發動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假如沒有肆虐歐洲的黑死病(1348-1349),他就能占領法蘭西,成為“征服者愛德華”。
後來金雀花王朝再次發生內訌,“長腿愛德華”的兩個孫輩家族,為爭奪王位打起來,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得勝,稱“亨利四世”(Henry IV,r.1399-1413),建立“蘭開斯特王朝”(Lancaster Dynasty)。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不服氣,挑起“玫瑰戰爭”(Rose War,1455-1485)。
愛德華幾經反複取得了勝利,自稱“愛德華四世”(Edward IV,r.1461-1483),並且建立“約克王朝”(York Dynasty)。兩大家族纏鬥,魚蚌相爭漁翁得利。都鐸亨利,平亂群雄,趁亂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r.1485-1509),建立“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
亨利的兒子也叫亨利,即殺妻魔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r.1509-1547),大女兒是“血腥瑪麗”(Bloody Mary,r.1553-1558),小女兒是“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r.1558-1603),另外還有一個無辜被殺的九日女王“簡-格雷”(Lady Jane Grey)。
伊麗莎白一世死後,問題來了,無論男女繼承人都沒了。貴族們不得不放眼蘇格蘭,請來一位血統很遠的旁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來兼任英格蘭國王,稱“詹姆斯一世”(James I,r.1603-1625),從而英國出現了“斯圖亞特王朝”(Stuart Dynasty)。
斯圖亞特王朝也很熱鬧,詹姆斯的兒子查理一世(Charles I,r.1625-1649),熱衷王權打壓國會,被克倫威爾(Cromwell)率軍趕下台,還被送上了斷頭台。查理的兒子也叫查理,千難萬險逃到法國,借兵複辟奪權成功,史稱“查理二世”(Charles II,r.1660-1685)。
斯圖亞特王朝末代的“安女王”(Queen Anne, r.1702-1714)死後,同樣的問題又來了。無論男女,信奉新教的繼承人都沒了。貴族們不得不放眼德國,把一個隻有母係遠親的,已經是漢諾威公爵的喬治,請到英國來當國王,於是有了“漢諾威王朝”(Hanover Dynasty)。
“喬治一世”(George I,r.1714-1727),54歲不會說英語,年齡太大也學不會,即使學會也沒興趣。於是來個偷懶的辦法,放權給首相華爾波(Robert Walpole),“喬治喬治”,“瞧”著別人去“治”。於是在英國開創了首相內閣製的先河。
喬治的兒子叫喬治,孫子也叫喬治,即“喬治三世”(George III,r.1760-1820)。“小三”也很不平凡,在位60年,與中國乾隆皇帝一樣長。任內經曆了美國獨立戰爭,丟失了大片北美殖民地,晚年還得了精神病。不過,該王朝末代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卻大有作為。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r.1837-1901),是喬治三世的孫女。喬治三世死後,第一個兒子繼位,是為“喬治四世”(George IV,r.1820-1830)。喬治四世死後弟弟繼位,也就是喬治三世的第二個兒子,“威廉四世”(George IV,r.1830-1837)。
維多利亞女王的父親是喬治三世的第三個兒子愛德華親王,與喬治三世皆於1820年去世。在祖父,父親,大伯父和二伯父死後,她是唯一的一位合法繼承人。1837年,她才18歲,就繼承了英國王位,從此開創了日不落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
當時英國已經確立了君主立憲製,維多利亞女王隻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但她卻仍然試圖影響英國政府的政策及官員任命等政務。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3年零7個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國君主,僅次於她的後代伊麗莎白二世。下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標準像。
圖19. 維多利亞女王的標準像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傳位於長子“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r.1901-1910)。愛德華的父親是德國下麵“哥達公國”的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於是英國開始了“哥達王朝”(Gotha Dynasty)。
愛德華七世是個浪蕩公子,60歲才上位,既無閱曆也無建樹,登基之之後九年就去世了。兒子又叫喬治,稱“喬治五世”(George V,r.1910-1936),喬治與其父的性格完全相反,年紀輕輕就大有作為,一生中勵精圖治,確保了王室的尊嚴。
喬治五世死後傳位於長子愛德華八世,他不愛江山愛美人,當年即宣布退位。英國王位又傳位給喬治五世的次子,也叫喬治,稱“喬治六世”(George VI,r.1936-1952),患有口吃病的喬治,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地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後傳位於女兒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I,r.1952-2002),全名伊麗莎白-亞曆山德拉-瑪麗(Elizabeth Alexandra Mary)。她是喬治六世的長女,1952年2月6日,繼承了父親喬治六世的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2022年9月8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去世,在位年代為1952-2002(70年),超過了她的先祖維多利亞女王(64年)。是在位最長的英國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72年)。下圖是已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圖20. 已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駕崩之後,其長子查爾斯三世同時登基。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又譯查理三世,全名查爾斯-菲利普-阿瑟-喬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是前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長子。
2022年9月8日,查爾斯三世繼位為英王,查爾斯是登基時年齡最年長的君主(73歲),也是曆史上在位最久的王儲(70年)。下圖是現任英王查爾斯三世。
圖21. 現任英王查爾斯三世
英國君主名字的重複率太高,這裏總結一下。從征服者威廉算起:8個亨利,8個愛德華,6個喬治,4個威廉,4個詹姆斯,3個理察,3個查理,2個瑪麗,2個伊麗莎白,1個斯蒂芬,1個約翰,1個維多利亞,1個安妮,0個路易(路易是法國國王的專利)。
(四)“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性博物館,從1759年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與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齊名。
大英博物館的緣起可追溯至17–18世紀的英國醫生兼自然曆史學家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ne,1660–1753)。他在去世前立下遺囑,將他所收藏的近8萬件珍貴物品,全部捐贈給國家,由此奠定了大英博物館的基礎,館內現有藏品800多萬件。
在經過公眾籌款募得建造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在倫敦的蒙塔古宮(Montague House)落成。此後的250年間,英國通過在海外殖民擴張收獲了大量文物,使得大英博物館藏品不斷增多,並且促成了幾個博物館分支機構的誕生。
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曆史文物與自然曆史類藏品(生物標本,化石等)分離,館內主要收藏曆史文物。自然曆史類藏品則轉入其分館,位於倫敦南肯星頓的“自然史博物館”。該分館成立於1881年,是大英博物館的第一個分支機構。
1973年,大英博物館將其保存書籍,手稿和期刊的圖書館部門剝離,以館內的圓形閱覽室為基礎,成立“大英圖書館”。1997年,“大英圖書館”從“大英博物館”中遷出,轉移至倫敦聖潘克拉斯新建的“圖書館大樓”。
由於大英博物館的許多文物,都是英國殖民時代從他國劫掠所得,因此這些文物的所有權與歸屬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埃爾金石雕(原產於希臘)和羅塞塔石碑(原產於埃及),其歸屬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是一塊公元前196年製作的花崗岩石碑,原本隻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但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內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讓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解讀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
從而羅塞塔石碑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曆史的重要裏程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在埃及的一個港灣城市羅塞塔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從1802年起,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公開展示。
下圖是我在大英博物館裏拍攝的“羅塞塔石碑”。
圖22. 我在“大英博物館”裏拍攝的“羅塞塔石碑”
2017年7月14日,我參觀了“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參觀博物館是免費的,不用花錢買門票。下圖是大英博物館的前門。
圖23.“大英博物館”的前門
從前門進入博物館後,正前方是一個寬闊的大廳,叫做“大展苑”。大展苑的網狀穹頂,采用玻璃和鋼材製成,陽光明亮,氣勢恢宏,精妙絕倫。巨大的空間,使大展苑成為一個室內廣場。大展苑中央有個圓形高塔,是圖書館閱覽室。下圖是大英博物館的“大展苑”。
大展苑裏有服務台,禮品店,書店和小吃部。大廳裏擺一些活動桌椅供遊客就餐。角落裏還有自動售貨機,供應飲料和零食。我的午餐就是在大展苑的小吃部裏解決的。下圖是我在書店裏買的一本中文書《大英博物館》,再下圖是大英博物館裏的“大展苑”。
圖24. 中文書《大英博物館》
圖25. 大英博物館裏的“大展苑”
大展苑的側麵,有幾個通道引入各個展廳。 左邊第一層是古埃及展廳,古埃及展廳裏展示著許多出土的古埃及法老的石像和木乃伊。下圖是聳立在古埃及展廳中心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半身像。
圖26. 古埃及展廳中央的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生於公元前1303年,死於公元前1213年,享年達90歲。他是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其名字在古埃及語中的意思是“拉神之子”。 拉美西斯二世執政的時期,是古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
拉美西斯二世被認為是古埃及曆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他10歲時就擔任軍隊的首領,年紀輕輕便開始輔佐父親。公元前1279年登基,在位時間長達66年,一生中多有建樹,90多歲的老爺爺才以高齡去世。
拉美西斯二世進行了一係列的遠征,在敘利亞與同時代的另一個強大帝國赫梯發生衝突。雙方發生一次著名的戰役。不久赫梯王國的國王病逝,新任國王繼位後,兩國締結和約,成為軍事同盟。這是曆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際協定,埃及與赫梯的文本均被保存了下來。
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興建了許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增添了新的結構。興建了以宏偉高大的而著稱的阿布辛貝神廟。在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上,也刻上他的名字,從而成為古埃及的代表人物。
然而他統治的時代已經是古埃及衰落的前夜,國家巨大的開銷加快了國力的下滑。拉美西斯二世死後,埃及就開始走下坡。另外,拉美西斯二世不僅擁有一個龐大的帝國,而且還擁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家庭。
在拉美西斯二世幾十年的統治中,有過八名王後和近兩百名妃子。妃子中包括他的姐妹和他自己的女兒,另外還有赫梯王國的公主,數名高官和貴族的女兒。這些王後和妃子為他生下了一百多個子女。
今天是我第一次參觀大英博物館,花三四個小時在裏麵,但是仍不滿足。兩天後7月16日,我第二次參觀大英博物館。這次不僅看文物而且看標簽,免得回去後傻傻分不清。以下的照片不再標出是哪天拍的,而是一些組合起來的照片。
下麵的左圖是古埃及新王國之後,第21王朝的第三位法老,普素森尼斯一世(Psusennes I,前1039-991)。右圖是埃及希臘化時代的法老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前305-285)。他是亞曆山大大帝死後,瓜分馬其頓帝國的三個將領之一,在埃及的亞曆山大建立托勒密王朝。
圖27. 古埃及展廳裏的兩個古埃及法老
下圖是古埃及展廳裏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
圖28. 古埃及展廳裏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
下麵的左圖是古希臘的“吟遊詩人”荷馬(Homer),他從小失明,創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統稱《荷馬史詩》。右圖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
圖29.“遊吟詩人”荷馬(左)與哲學家蘇格拉底(右)
下麵的左圖是古希臘的伯裏克利(Pericles,前495-429),是古希臘雅典黃金時期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家,演說家和將軍。他在希波戰爭的廢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藝術。現存的很多古希臘建築都是那時所建。他的時代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哲學家。
下麵的右圖是古希臘的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36-323),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他出生於公元前356年,二十歲時從父王菲力普二世手中繼位為馬其頓國王。在他的統治期間,幾乎都在進行前無古人的大型軍事征服活動。
圖30. 古希臘的貝裏克利(左)與亞力山大大帝(右)
在他三十歲時,已經建立了疆域廣大的帝國,從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他從未被擊敗過,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常勝將軍。在他死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將領們爭奪地盤,最終使龐大的帝國土崩瓦解,三個將領分別建立了三個國家。
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範本,最終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英雄。他也以融合希臘文化和非希臘文化而著名。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使後世的軍事將領努力與他看齊,全世界的軍校都曾經使用過他的戰術作為教材。
下麵的左圖是絕世美女愛神“維納斯”(Venus)。右圖中的少女像柱,好像很麵熟在哪見過?仔細看一下說明才知道,原來是希臘“雅典衛城”(Acropolis)裏“伊瑞克提翁神殿”(Erechtheion)前麵,六個少女像柱中的一個。
圖31. 大英博物館裏的愛神維納斯(左)與希臘雅典衛城裏的少女像柱(右)
去年(2016),我到希臘雅典去旅遊,參觀過雅典衛城,見過“伊瑞克提翁神殿”前麵的少女像柱。當時導遊告訴我們說,伊瑞克提翁神殿前的少女像柱,已經換成了複製品,真品已經送到“雅典衛城博物館”裏妥善保護。下圖是“伊瑞克提翁神殿”前麵的少女像柱。
圖32. 雅典衛城“伊瑞克提翁神殿”前麵的少女像柱,是複製品(六個)
當我們進入“雅典衛城博物館”(Acropolis Museum)去看真品時,發現那裏隻有五個,好像少了一個,不知道為什麽。詢問博物館裏的工作人員,她也不知道。下圖是“雅典衛城博物館”裏的少女像柱。
圖33.“雅典衛城博物館”的少女像柱,是真品(五個)
哎呀,原來希臘雅典衛城裏的少女像柱(第六個真品),在大英博物館裏呀!這可惡的老“鷹”(英),把文物的真品從希臘雅典“叼”到這裏來的了。這也難怪,大英博物館裏的許多考古文物,其來源一直存在爭議。
下圖是古羅馬帝國皇帝提比略和圖拉真的頭像。
圖34. 古羅馬皇帝提比略(左)和圖拉真(右)
提比略(Tiberius,14-37),是古羅馬皇帝屋大維的女婿兼養子。在古代羅馬,普遍認為一個家庭至少要有一個男孩,因為家族需要一個男性繼承人。
凱撒大帝執政的時期,正是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轉變的時期,事實上,他成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作為雄才大略的帝國領袖,老之將至時,自然希望能夠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嗣。但是凱撒大帝與埃及豔後唯一的親生兒子卻生長在埃及,在羅馬國內毫無勢力。
迫於元老院和軍隊的壓力,他收養他的外甥屋大維作養子兼繼承人。屋大維果然不負所望,養父死後就收攏勢力消滅政敵,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後來,這個製度成了保證帝位順利交班的手段,皇帝把他選定的繼承人收養為子,將來他死後接班。
圖拉真(Trajan,98-117)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Five Good Emperors)之一。這五個好皇帝,包括涅爾瓦(Nerva,96-98),圖拉真(Trajan,98-117),哈德良(Hadrian,117-138),安東尼(Antoninus,138-161),以及奧勒留(Aurelius,161-180)。
下圖是古羅馬帝國皇帝中的塞維魯(左)和哈德良(右)。
圖35. 古羅馬皇塞維魯(左)和哈德良(右)
上文已經提到,哈德良(117-138)是古羅馬五賢帝之一。塞維魯(Severus,193-211),是古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開創者,曾經是前任皇帝康茂德(192年被暴民殺死)麾下的一個將軍。皇帝死後幾個將軍爭奪皇位。塞維魯最後勝出繼承帝位,建立了塞維魯王朝。
下圖是古亞速帝國的“人麵獅身帶翼石像”(左)與“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右)。
圖36. 古亞述帝國的“人麵獅身帶翼石像”(左)與“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右)
“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位於太平洋裏的“複活節島”。多數為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整體是從一塊大石頭刻出來的。目前已知,“複活節島”上有887尊石像。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下圖是複活節島岸邊的石頭人像群。
圖37. “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群
大英博物館裏還有亞洲館,包括中國,日本和朝鮮。下麵左圖是中國館裏的“雷鋒兵馬俑”。混球:頭像是雷鋒,著裝兵馬俑!下麵右圖是朝鮮館裏的“石佛坐像”。
圖38. 中國館裏的“雷鋒兵馬俑”和朝鮮館裏的“石佛坐像”
在大英博物館的歐洲館裏,我看見一座英王愛德華七世的鍍金半身像,稍微感到有點奇怪。這位英王無論是當王儲還是當國王,都無甚政績,私生活還不太檢點。
圖39. 歐洲館裏的愛德華七世鍍金半身像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r.1901-1910),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長子。從1841年出生起,到1901年繼位止,當王儲整整60年。他先入愛丁堡大學,後來轉牛津大學,再後來轉劍橋大學,但都無法畢業。在愛爾蘭服役時,還與女演員廝混。
1861年,其父阿爾伯特親王為關心他到劍橋去一趟,卻在歸來兩星期後去世。因此,中年喪偶的女王把亡夫的死,歸咎於愛德華的荒唐,從此不準他過問政治或宗室事務。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年已花甲的愛德華才登上英國王位,稱愛德華七世。
愛德華七世年輕時大抵未參與國務,因此缺乏經驗,在政治上毫無建樹。1910年,在位僅九年的愛德華七世去世。愛德華七世一生庸庸碌碌,兒子喬治卻十分出色。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愛德華七世繼位,喬治被封為威爾士親王。
作為王位繼承人,喬治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加拿大和印度。為了維護帝國的統治,他不僅關心英國人民的福利,也關心大英帝國的所有領地的居民。1910年,在父親愛德華七世去世後,喬治繼位,稱喬治五世(George V,r.1910-1936)。
喬治五世是愛德華七世的兒子,英國溫莎王朝的開創者,德意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一方,與俄國和法國開戰。英國宣稱將站在俄國和法國一邊。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喬治五世的表兄,認為英國的聲明隻不過是嚇唬人。但德皇威廉二世判斷錯了,喬治五世曾不止一次明確地宣布英國的立場。
在為期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喬治五世全力以赴支持戰爭直到勝利,他經常視察陸軍和海軍的部隊,醫院,工廠和船塢。喬治五世向國庫多次捐獻,還在議員的建議下戒酒並遵守配給規定。他還把自己的兩個王子送到軍中服役。
1914年,英德交戰英軍敗退,英國的反德情緒高漲。1917年,喬治五世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為表明與德國血戰到底的決心,王室不再延用德國姓氏“哥達”。他以皇家城堡溫莎之名,改姓“溫莎”。這是典型的英國姓氏,此舉得到大量的民意支持,實在是是眾望所歸。
於是英國開創“溫莎王朝”(Windsor Dynasty)。隨後,他封存王宮酒窖,停止宮廷宴會,頻繁視察軍隊,慰問傷員病員,視察兵工工廠。1918年11月,德國爆發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逃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英國所在的協約國取得勝利。群眾在白金漢宮前歡呼雀躍。歐陸各國紛紛改建共和,但是溫莎王室卻贏得臣民熱烈擁戴,繼續以“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之名,屹立於世界。下圖是英王喬治五世。
圖40. 英王喬治五世
當英王喬治五世作為完美君主的同時,他的表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卻輸得很慘。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俄國沙皇被推翻,尼古拉的全家被秘密處決。長得像孿生兄弟的喬治和尼古拉,最後的命運卻是天壤之別。
下圖是兩兄弟的合影,誰能分辨誰是誰?反正我是分辨不出來。
圖41. 喬治與尼古拉,誰是誰?
(五)“愛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
蘇格蘭(Scotland),是英國的一部分,位於大不列顛島的北部,占有全島麵積的三分之一。行政上,蘇格蘭在外交,軍事,金融,宏觀經濟政策等事務,受英國政府及英國議會管轄,但是蘇格蘭對內部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在英國內部的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地理上,蘇格蘭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和愛爾蘭海。蘇格蘭的地理富於變化,從農村的低地到荒蕪的高地,既有大都市也有無人居住的小島。蘇格蘭唯一在陸上接壤的鄰居是英格蘭。
蘇格蘭可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區域。北部和西部是蘇格蘭高地,南部和東部是蘇格蘭低地。高地地區地形多山,低地地區地形平緩,大多數人口居住低地。格拉斯哥是蘇格蘭最大的都市,首府愛丁堡是蘇格蘭的政治中心。
曆史上,蘇格蘭的正式記載於公元1世紀。當時羅馬帝國北方勢力在不列顛省大為減弱,從安東尼長城退到哈德良長城。導致今蘇格蘭的西部和威爾士的地域,被騎士“司各特”
(Scotia)家族控製,從此該地域稱為“司各特之地”,即“蘇格蘭”(Scotland)。
公元9至11世紀,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蘇格蘭王國逐漸成形。在此之後的數百年間,因為領土,宗教,政治等不同的原因,蘇格蘭與南麵英格蘭,西麵愛爾蘭,歐洲大陸的法國,北歐的挪威王國之間,有過錯綜複雜的聯盟,婚姻和戰爭的關係。
公元17至18世紀,蘇格蘭王國最終與英格蘭王國合並,形成現在聯合王國的主要部分。曆史上的蘇格蘭,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強烈的民族意識。湧現出大批傑出人物,對歐洲甚至世界的發展,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蘇格蘭以格子呢,風笛樂和古城堡聞名於世。
“愛丁堡”(Edinburgh),位於蘇格蘭東南海岸,是蘇格蘭首府和第二大的城市。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曆史,許多曆史名勝都完好地保存下來,例如愛丁堡城堡,荷裏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下圖是“愛丁堡”市內高聳在“城堡岩”上的“愛丁堡城堡”。
圖42.“愛丁堡”市內高聳在“城堡岩”上的“愛丁堡城堡”
“愛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是蘇格蘭和愛丁堡的重要象征。愛丁堡城堡坐落在“愛丁堡”市內的“城堡岩”上,十分顯眼,從市中心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愛丁堡城堡的海拔高度為120米,從城堡上麵可以俯瞰愛丁堡全城的景色。
愛丁堡城堡從公元12世紀到16世紀,一直都是蘇格蘭的皇家城堡。它見證了發生在蘇格蘭的多次戰爭,17世紀起成為軍事基地。城堡內的大多數建築在16世紀的長期圍城事件中被毀,隻有少數建築挺過這次圍城。
愛丁堡城堡是愛丁堡市的重要象征,目前對公眾開放,其中一些建築內部也允許遊客參觀。是蘇格蘭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迎接從世界各地前來的有120多萬名遊客。城堡內有幾個軍事博物館,陳列各類實物,記述了蘇格蘭,英國乃至歐洲的軍事曆史。
2018年1月3日上午,我與我兒來到愛丁堡城堡,遊人們已經排成長隊,等候進入城堡的大門,我們趕快跑去排隊買票,下圖是愛丁堡城堡外麵排隊準備入內的人群。
圖43. 愛丁堡城堡外麵排隊準備入內的人群
下圖(左)是遊人們在入口處排隊買票,下圖(右)是愛丁堡城堡的大門。
圖44. 遊人們在排隊買票(左)和愛丁堡城堡入口的大門(右)
愛丁堡城堡大門內的兩旁,有兩個“守衛武士”的雕塑,這兩個人可不簡單。右邊的那個叫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左邊的這個叫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兩人都是蘇格蘭獨立戰爭中的英雄。
圖45. 愛丁堡城堡大門內的兩位“守衛武士”
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1270-1305),是一名蘇格蘭騎士,是蘇格蘭獨立戰爭中的英雄。1297年,他在斯特林橋戰役中,擊敗英格蘭軍隊,被指定為蘇格蘭護國公。但是1305年,被英格蘭人擒獲,英王愛德華一世下令處死。電影《勇敢的心》裏的主角就是他。
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1274-1329),也是蘇格蘭獨立戰爭中的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威廉-華萊士犧牲之後,他挑起了獨立戰爭的大梁,帶頭反抗英格蘭入侵。最後成為蘇格蘭王國的國王羅伯特一世(Robert I,r.1306-1329)。
我們進入愛丁堡城堡之後就一直下雨,我們早上匆匆忙忙的忘了帶雨傘,也管不了許多了,繼續跟著隊伍參觀。下麵的兩圖是在城堡內參觀的遊客人群。
圖46. 在愛丁堡城堡裏參觀的遊客人群
圖47. 在愛丁堡城堡裏參觀的遊客人群
下圖是我兒在愛丁堡城堡中一個大樓前麵的留影。
圖48. 我兒在愛丁堡城堡中一個大樓前麵的留影
在愛丁堡城堡的王冠廣場上,有幾個展覽室:慶典大廳,皇家宮殿和“蘇格蘭之光”。我們都入內參觀了。蘇格蘭之光是指“王冠”,“權杖”和“護國寶劍”等三件寶物。1818年,司各特(Scott)奉命打開封存多年的箱子,使蘇格蘭之光重見天日,他也因此名揚天下。
從11世紀到16世紀,愛丁堡城堡裏的皇宮都是王室的主要居所。但是從詹姆斯五世開始,王室更重視“荷裏路德宮”(Palace of Holyroodhouse)。1566年,蘇格蘭瑪麗女王舍棄了舒適的荷裏路德宮,選擇在愛丁堡城堡的皇宮裏分娩,生下了未來的國王詹姆斯。
小孩出生剛14個月,父親亨利就被謀殺,瑪麗女王也被廢黜,還在繈褓中的嬰兒詹姆斯,加冕為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 of Scotland, r.1567-1603)。後來他又當上了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r.1603-1625)。1617年,回來參加登基50周年慶典。
在愛丁堡城堡裏,除了“蘇格蘭之光”之外,另一件寶物是“命運之石”(Stone of Destiny),亦稱“加冕石”,是曆代蘇格蘭國王加冕時所坐的一塊砂岩。幾個世紀以來,蘇格蘭國王都是坐在此石上舉行加冕典禮的,因此“命運之石”也成為蘇格蘭的國家象征之一。
下圖是蘇格蘭的“命運之石”。
圖49. 蘇格蘭的“命運之石”
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r.1272-1307),將此石作為戰利品,擄奪到英格蘭,安置在西敏寺裏的英王加冕寶座之下,象征英格蘭和蘇格蘭已經統一在英格蘭的王權之下。之後的許多年裏,蘇格蘭多次要求拿回此石,但一直都未獲結果。
1996年,英國政府終於決定將“命運之石”歸還給蘇格蘭。在兩“蘭”的邊境上,英國內政部的官員與蘇格蘭政府的代表,舉行了一個交接儀式。從此之後,“命運之石”被帶回愛丁堡城堡安放至今。
我們參觀的那天是個雨天,一直都在下雨,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下圖是我從愛丁堡城堡上遠眺愛丁堡市區,再下圖是我在愛丁堡城堡圍牆前麵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兒在愛丁堡城堡圍牆前麵的留影。
圖50. 我從愛丁堡城堡上遠眺愛丁堡市區
圖51. 我在愛丁堡城堡圍牆前麵的留影
圖52. 我兒在愛丁堡城堡圍牆前麵的留影
愛丁堡城堡裏還有蘇格蘭王宮,蘇格蘭國家戰爭紀念館,皇家騎兵軍團博物館,皇家步兵軍團博物館,還有一個聖瑪格麗特禮拜堂。這些我們都參觀了。在那些軍團博物館的裏麵,我拍了很多照片,但都是大同小異,這裏就不出示了。
離開之前,我在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愛丁堡城堡》。
圖53. 中文書《愛丁堡城堡》
最後,我向讀者朋友們道歉,我在愛丁堡城堡遊覽的照片上,顯示的日期是錯誤的。原因出在我的“傻瓜相機”。兩天前相機沒電,充電之後忘了重設日期。“傻瓜相機”自動重設,就是下一年下一月的第一天,2017年7月22日就成了2018年8月3日。
相機不“傻”,我倒成了“傻瓜”。我在這裏再重申一下,正確的日期是2017年7月22日,而不是照片裏顯示的2018年8月3日。那麽,為什麽我不使用更先進的手機呢?原因有二:第一個是體積,我的“傻瓜相機”小到可以放進上衣的小口袋,手機卻不行。
第二個更重要,手機不能顯示照片日期。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幾十年過去,似乎是一瞬間。但經曆的事情太多,無法都能記住。照片一看,馬上明了。也許是我無能,找不到顯示日期的功能,哪位朋友能告訴我,如何找到這個功能,本人將不勝感激。
今天英國就講到這兒,包括國會大廈,白金漢宮,溫莎堡,大英博物館,以及愛丁堡城堡,明天講法國。
謝謝點評,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