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五篇:奧地利
上一篇講德國,本篇講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Austria),是一個中歐的內陸國家,是歐洲大陸從南到北,由東向西的交通樞紐。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阿爾卑斯山貫穿西部和南部。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多瑙河從西向東流經東北部,在奧地利境內長達350公裏。
奧地利與多個歐洲國家接壤,北麵是德國和捷克,東麵是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麵是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麵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涼爽。
下麵是奧地利地圖,再下圖是奧地利國旗。
圖1. 奧地利地圖
圖2. 奧地利國旗
奧地利的德文名稱(Österreich),意為“東方的邊藩”。拉丁名稱(Austria)是由德語名稱轉譯而來,奧地利的中文譯名是由德文名稱音譯過來。奧地利與德國,瑞士,盧森堡同屬德語區,是日耳曼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官方語言是德語,首都是維也納。
奧地利實行議會民主製,總統是國家元首,每六年一次在全民選舉中直接選出。總統負責提名總理,總理通常是議會中最大黨派的領袖。奧地利國會由兩院組成,分別是由64名州代表構成的聯邦院(上議院)和183名由直接選舉選出的議員構成的國民院(下議院)。
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帝都。也是統治中歐1300多年(600-1918)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曆史上,奧地利和東歐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歐的國家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有著緊密的關聯。
羅馬帝國衰落後奧地利曾經先後被匈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和斯拉夫人所占據。公元788年,查理曼(Charlemagne,768-814)征服該地區,鼓勵拓殖,引進基督教。查理曼之後,法蘭克帝國分裂,奧地利成為東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230-1246)戰死,奧地利落入波希米亞的奧托卡二世(Otakar II,1253-1278)之手。1278年,奧托卡二世敗於德意誌魯道夫一世(Rudolf I,1273-1291),從此,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在十四,十五世紀積極擴張領土。1526年奧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與奧斯曼帝國的摩擦日益增多。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奧地利聯合波蘭援軍,擊敗了圍困維也納兩個月之久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1699年,奧地利獲取匈牙利全境。從此之後至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便等同神聖羅馬帝國。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奧地利開始了與普魯士之間,進行長期爭奪德意誌地區霸權的鬥爭。同時奧地利先後夥同普魯士及俄羅斯,兩次參與瓜分波蘭。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在此兩年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Franz II)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Franz I)。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1867年, 哈布斯堡王朝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奧匈帝國”。
1918年,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分割為多個小國家,其中一部分成為“奧地利第一共和國”,並且被禁止與德國合並。1938年,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奧地利被蘇美英法四國同盟軍占領,直到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
1955年,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占領奧地利的各同盟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成為“奧地利第二共和國”。隨著歐洲一體化,1995年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0年正式使用歐元。
奧地利產生過很多著名作曲家,例如海頓,莫紮特,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等。其他著名人物有物理學家玻爾茲曼-薛定諤,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電影明星阿諾德-施瓦辛格等。
我在上一篇的“德國”裏講過,我與我兒2018年8月的“東歐五國自由行”,其中也包括“奧地利”。2018年8月12日上午11點半,我們坐長途大巴從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出發,行車近三個小時,下午2點半到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一)霍夫堡皇宮(Hofburg Palace)
2018年8月13日清晨,我們到市中心去參觀“霍夫堡皇宮”(Hofburg Palace)。從地鐵站出來,步行到“瑪麗亞-泰瑞莎廣場”(Maria Theresa Plaza)。廣場中央是瑪麗亞-泰瑞莎女皇在高台上的坐像。下圖是我與我兒在麗亞-泰瑞莎女皇坐像前麵的留影。
圖3. 我與我兒在瑪麗亞-泰瑞莎女皇坐像前麵的留影
瑪麗亞-泰瑞莎廣場直接與“霍夫堡皇宮”(Hofburg Palace)相連。1918年之前,霍夫堡皇宮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宮殿,現在是奧地利總統的辦公室。進入霍夫堡皇宮的大門後,就是霍夫堡皇宮的“新宮”(New Palace)。
下圖是“霍夫堡皇宮”的大門,再下圖是霍夫堡皇宮的“新宮”。
圖4. 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的大門
圖5. 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的“新宮”
下圖是我與我兒在霍夫堡皇宮“新宮”前麵的留影。
圖6. 我與我兒在霍夫堡皇宮“新宮”前麵的留影
在霍夫堡皇宮新宮前麵的廣場上,聳立著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Austria)騎馬像(下圖左),和查理大公(Archduke Charles of Austria)站立像(下圖右)。
圖7. 新宮廣場上歐根親王騎馬像(左)和查理大公站立像(右)
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1663-1736),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偉大將領之一,神聖羅馬帝國陸軍元帥。他與英國的約翰-丘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軍事將領。在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爭奪的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查理大公(Archduke Charles,1771-1847),是哈布斯堡王朝重要將領,奧地利陸軍元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第三子,皇帝弗蘭茨二世之三弟,是奧地利對抗拿破侖的重要將領。盡管他患有癲癇病,但不影響他作為軍隊指揮官和奧地利軍隊的改革者。
在霍夫堡皇宮,我買了價格優惠的三聯票,其中包括:1)哈布斯堡皇家居所,2)茜茜公主博物館,3)銀器和家具博物館,另外還包括郊區的遜布倫宮(美泉宮)。同時,我買了一本英文書《Vienna》,沒有見到中文書,下圖是英文書《Vienna》。
圖8. 英文書《Vienna》
在霍夫堡皇宮,我首先參觀“茜茜博物館”(Sisi Museum),博物館裏展出這位不尋常女人傳奇的一生,有很多相關的用品和資料。下圖是茜茜公主的雕像(左)和剪影(右),她經常把自己的頭發盤成皇冠的式樣。
圖9.“茜茜博物館”裏的茜茜雕像(左)與剪影(右)
伊麗莎白-歐根妮(Elisabeth Eugenie,1837-1898),是奧匈帝國的皇後伊麗莎白,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妻,被家人與朋友昵稱為“茜茜”(Sisi)。她出生在巴伐利亞一個貴族家庭,但是在16歲之前,一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巴伐利亞的湖光山色之中。
婚姻將她推入了正式而刻板的宮廷生活中,這讓她始料不及,並感到誌趣相異。婆婆蘇菲女大公在伊麗莎白的女兒出生後,立即接管了她們,因女兒的撫養權與婆婆不和。她與皇帝之間雖然最初相互吸引,但逐漸顯得格格不入,她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卻總是鬱鬱寡歡。
伊麗莎白從內心裏一直拒絕扮演傳統的妻子,母親,皇後乃至於帝國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晚年的她心灰意冷,周遊歐亞非列國。1898年,她在日內瓦被一個無政府主義分子殺害。盡管如此,她仍以美貌的魅力和浪漫憂鬱的氣質深受臣民愛戴,甚至征服整個歐洲。
1955年,在奧地利拍攝的德語電影,《茜茜公主》(Sissi),講述了茜茜公主傳奇的一生。飾演茜茜公主的是德國籍兼法國籍的維也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她也為此電影一舉成名。1988年,電影《茜茜公主》在中國大陸譯成中文上映,引起巨大轟動,一時間萬人空巷。
下圖是真正的茜茜公主(左)與電影演員羅密-施耐德(右)。
圖10. 真正的茜茜公主(左)與電影演員羅密-施耐德(右)
我還參觀了新宮的“銀器博物館”(Silver Collection),下圖是其中的部分展品。
圖11.“銀器博物館”裏的部分展品
在霍夫堡新宮的“皇家居所”裏,展示了一些雕塑藝術品。下圖(左)是瑪麗亞-泰瑞莎的長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下圖(右)是瑪麗亞-泰瑞莎的幺女,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奈特(Marie Antoinette)。
圖12. “皇家居所”裏瑪麗亞-泰瑞莎長子(左)與幺女(右)
下圖是聖母瑪麗亞(左)和盲父與孝女(右)的大理石雕像。
圖13. 新宮裏的雕像聖母瑪麗亞(左)和盲父與孝女(右)
下圖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左)與大臣(右)的雕像。
圖14.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左)與大臣(右)的雕像
從霍夫堡皇宮後門出來之後,我們步行兩個街區,去參觀“聖斯蒂芬大教堂” (St Stephen Cathedral)。大多數旅行團都把聖斯蒂芬大教堂看作霍夫堡皇宮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聯合景點。聖斯蒂芬大教堂,尖塔高度137米,以多彩色的瓦屋頂成為維也納的知名地標。
下圖是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外觀,再下圖是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內部,其中(左)為“主祭壇”(右)為“圓形天頂”。
圖15. 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的外觀
圖16. 聖斯蒂芬大教堂的“主祭壇”(左)與“圓形天頂”(右)
我還買票登上了大教堂的頂端,俯瞰維也納市區,下麵的兩圖是維也納市區的景觀。
圖17. 維也納市區的景觀之一
圖18. 維也納市區的景觀之二
在霍夫堡皇宮的附近,有一個“霍夫堡公園”(Hofburg Park)。我看到音樂神童莫紮特(左)與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右)的雕像,就順手拍攝了下麵的兩張照片。
圖19. 音樂神童莫紮特(左)與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右)的雕像
最後說一下我對霍夫堡皇宮的印象。在霍夫堡皇宮裏,隻見到“新宮”,沒見到“舊宮”,不知道有沒有“舊宮”。即使在“新宮”,也沒見到“禦座”,“龍床”,“接見大廳”。在霍夫堡皇宮裏,到處是皇後茜茜公主,少見的是約瑟夫皇帝,“皇後”風頭壓過了“皇帝”。
所謂的“霍夫堡”,沒見到“城堡”,所謂的“皇宮”,也沒見到“宮殿”。由此看來,所謂“霍夫堡皇宮”,是一個既看不到“宮殿”的“皇宮”,也是一個沒有“城堡”的“霍夫堡”。好了,不說了,下麵是維也納的另一個景點“美泉宮”。
(二)美泉宮(Schonbrunn Palace)
2018年8月14日,我們去參觀美泉宮。“美泉宮”亦即“遜布倫宮”(Schonbrunn Palace),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郊區的“遜布倫鎮”。 “美泉宮”是這一座巴洛克藝術型建築,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禦用皇宮。
奧地利的“遜布倫鎮”之與維也納,猶如英國的溫莎之於倫敦,法國的凡爾賽之於巴黎,德國的波茨坦之於柏林,俄羅斯的“彼得霍夫宮城”之於聖彼得堡。它們不是首都卻勝似首都,在各自的國家裏,起到了政治中樞的作用,也都是本國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
“美泉宮”的名字,來源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hias,1612-1619)。傳說他在狩獵途中在此處飲用泉水,見此泉清澈見底,味道甜美,遂以神聖羅馬皇帝的身份賜名為“美泉”,此後“美泉”成為這一地區的代稱。
17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Charles VI,1711-1740)繼承了美泉宮。但是,他對美泉宮不感興趣,把它送給了女兒瑪麗婭,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婭-泰瑞莎(Empress Maria Theresa),她把美泉宮從狩獵寢宮改成為帝國皇宮。
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1717-1780),哈布斯堡君主國曆史上唯一的女性統治者。在位40年(1740-1780),統治的範圍覆蓋奧地利,匈牙利,克羅地亞,波希米亞,川西爾維尼亞,米蘭,加裏西亞,洛多梅裏亞,尼德蘭及帕爾馬。
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如伏爾泰所指出:“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非帝國”,實際上是一個鬆散的聯邦。皇帝政令不出國門,各地諸侯自行其是。哈布斯堡真正的權力,隻限於奧地利的領地。所以神聖羅馬皇帝隻是虛名,奧地利大公才是真正手握實權的“老大”。
瑪麗亞-泰瑞莎從1740到1780的40年間,先是輔佐丈夫,丈夫死後輔佐兒子,把哈布斯堡王朝的國勢推向曆史的巔峰,是歐洲史上出名的“開明專製時期”(Enlightened Time)。雖說是“輔佐”,但實際上大事小情,都是她說了算。
瑪麗亞-泰瑞莎的丈夫,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茨一世(Franz I,1745-1765),有點像“倒插門的女婿”,靠老丈人上位。瑪麗亞的丈夫死後,兒子約瑟夫二世(Joseph II,1765-1790)繼位,瑪麗亞成了“皇太後”,誰聽誰的,不言自明。
瑪麗亞-泰瑞莎不僅在政治上精明強幹,家庭生活更是幸福美滿。在她與丈夫弗蘭茨一世的28年婚姻中,總共育有16個子女,平均不到兩年就生一個孩子。年複一年懷孕生育,日理萬機治國有方,古今中外絕無僅有。
能夠與之相比的,隻有號稱“歐洲老祖母”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她雖然家庭生活很幸福,但也隻有9個子女。至於中國的慈禧太後更是不值一提,雖然霸占權力48年,但昏庸腐敗治國無能。家庭生活更是空虛無聊,兒子多病早死,本人終生守寡。
瑪麗亞-泰瑞莎的子女們各個出類拔萃:日後的法蘭西王後,那不勒斯西西裏王後,帕爾馬公爵夫人及兩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和利奧波德二世)。下麵的油畫是瑪麗亞-泰瑞莎的全家福,包括16個子女中的11個。
圖20. 瑪麗亞-泰瑞莎的全家福
美泉宮在曆史上發過一些重大事件。1814年拿破侖戰敗後,反法聯盟在此舉行維也納會議。帝國首相梅特涅在會議上縱橫捭闔,他在英法俄等歐洲列強之間大肆玩弄平衡外交,建立歐洲協調的新秩序,使奧地利帝國獲得了超過其國家實力的外交利益,因而烜赫一時。
1961年6月3-4日,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領袖,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兩者之間的首腦會談就在美泉宮舉行。選擇在中立國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所舉行的這場會議,旨在減少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2018年8月14日,我與我兒坐地鐵從維也納市區到遜布倫站,再從地鐵站步行到美泉宮。美泉宮入口大門的兩側,是帶有金鷹的埃及方尖碑,看起來十分壯觀。美泉宮的廣場上,有兩個噴泉,噴泉上是一些大理石雕像,有老人,有小孩。
下圖是美泉宮大門裏的廣場,再下圖是美泉宮廣場上的噴泉。
圖21. 美泉宮大門裏的廣場
圖22. 美泉宮廣場上的噴泉
下圖是我兒在美泉宮廣場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美泉宮廣場上的留影。
圖23. 我兒在美泉宮廣場上的留影
圖24. 我在美泉宮廣場上的留影
然後我們到美泉宮內部去參觀,我可以用茜茜博物館的三聯票,我兒買單獨票。美泉宮裏有很多房間,在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工作廳的牆上,懸掛著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皇後伊麗莎白的大幅畫像,
下圖是這兩幅畫像,(左)圖是皇帝,(右)圖是皇後。
圖25. 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左)與皇後伊麗莎白(右)的畫像
1830年,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出生和成長在美泉宮。美泉宮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所。美泉宮是他與妻子伊麗莎白1854年第一次相見的地方。1916年,他在這裏走完人生旅程,在位68年,享壽86歲。
美泉宮裏有瑪麗亞-泰瑞莎居住的房間,小女兒瑪麗-安托瓦奈特居住的房間,拿破侖征服奧地利時所住的房間。還有一個房間叫“鏡宮”,四麵全是鏡子,是6歲音樂神童莫紮特為瑪麗亞-泰瑞莎演奏鋼琴的地方。
下圖是美泉宮裏瑪麗亞-泰瑞莎不同時期的畫像。
圖26. 瑪麗亞-泰瑞莎的標準畫像(左)和寡居時的黑衣畫像(右)
美泉宮裏有1000多個房間。有一個“大節日大廳”,是舉辦豪華宴會和重要會議的地方。還有一個“小節日大廳”,是舉行小範圍家庭慶典的地方。還有沙龍,客廳,親屬們的專門工作廳等。房間太多參觀不完,參觀過的房間也記不住。
下圖是某個房間裏懸掛的油畫,內容是聖經裏的故事。
圖27. 美泉宮裏關於聖經故事的油畫
從宮殿裏出來後,我兒感到有點累,找個地方休息,我自己遊覽後花園。美泉宮的後花園相當漂亮,是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後花園的模仿品。從後花園觀看美泉宮的大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美泉宮特有的米黃色。
下圖是我從後花園裏觀看宮殿,再下圖是我從後花園的高處觀看宮殿和遠山。
圖28. 我從美泉宮的後花園裏觀看宮殿
圖29. 我從美泉宮後花園的高處花園觀看宮殿和遠山
美泉宮後花園裏,有30多座大理石雕像,大部分是德國藝術家威廉-拜爾(Wilhelm Beyer,1725-1796)的作品。雕像的內容出自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和古羅馬的曆史事件。下麵的四組雕像顯示出其中的一部分。
圖30. 美泉宮後花園裏的人物雕像
圖31. 美泉宮後花園裏的人物雕像
圖32. 美泉宮後花園裏的人物雕像
圖33. 美泉宮後花園裏的人物雕像
沿著美泉宮後花園的中軸線向後走去,會遇到古希臘“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下圖是古希臘“海神噴泉”的近景。
圖34. 美泉宮後花園裏的“海神噴泉”
後花園中軸線的盡頭是“格勞瑞埃特”(Gloriette)。這個詞是法文,中文直譯是“涼亭”,意譯是“凱旋門”。中央部分是凱旋拱門的外形,上麵有一隻威武的雄鷹站在地球之上。下圖是凱旋門正麵。我在裏麵的咖啡店喝杯咖啡吃些甜點,借以慰問自己爬坡的辛勞。
圖35. 美泉宮後花園的盡頭是“凱旋門”
離開美泉宮之前,我在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美泉宮》,下圖是中文書《美泉宮》。
圖36. 中文書《美泉宮》
當天下午1點半,我們結束了美泉宮的遊覽,乘坐地鐵回到市區。我兒直接回旅館休息,我自己去遊覽“維也納城市公園”(Vienna City Park),那裏有許多音樂家的雕像。最著名的是小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1825-1899)。
渾身鍍金的他,正站在一個拱門中間演奏小提琴,看著他那優美的拉琴姿勢,仿佛能聽到《藍色多瑙河》與《維也納森林》,悠揚樂曲隨風飄揚。我雖然迫不及待,但也十分耐心地等待遊客的到來,幫我拍攝與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合影。
下圖是我從兩個不同角度拍攝的小施特勞斯在演奏小提琴。再下圖是我與小施特勞斯演奏小提琴金色雕像的合影。
圖37. 維也納城市花園裏鍍金的小施特勞斯在演奏小提琴
圖38. 我與演奏小提琴的小施特勞斯合影
離開城市公園後,回到旅館,用過晚飯後,整理行裝,明天離開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