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三篇:俄國

(2023-11-03 01:09:17) 下一個

老安遊記《世界著名的宮殿與博物館》第三篇:俄國

上一篇講法國,本篇講俄國。

俄國,或俄羅斯(Russia),全稱為“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位於歐亞大陸的北部。俄羅斯橫跨兩大洲,是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國土麵積達1710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陸地麵積的八分之一。人口約1.43億,77% 居住於較為發達的歐洲部分

俄羅斯國土覆蓋整個亞洲的北部以及東歐的大部,橫跨11個時區。俄羅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還有立陶宛波蘭僅與俄羅斯飛地加裏寧格勒州接壤。

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的北部被北冰洋包圍,東部被太平洋包圍。西北部經由波羅的海通往大西洋,西南部經由黑海通往大西洋

下圖是俄國地圖,再下圖是俄國國旗。

圖1. 俄國地圖

圖2. 俄國國旗

俄羅斯曆史始於歐洲的東斯拉夫民族,從公元3世紀至8世紀逐漸擴大。在9世紀,源自北歐的瓦良格人南下征服斯拉夫人部落,建立基輔羅斯。988年,基輔羅斯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皈依東正教,從此千年拜占庭文化與斯拉夫文化融合,形成今日的俄羅斯文化

蒙古入侵後,基輔羅斯分化為眾多小公國,被蒙古人逐一征服,大部分在13世紀成為金帳汗國的一部分。莫斯科大公國原為金帳汗國的附屬國。從14世紀起統一周邊俄羅斯諸侯國,15世紀從金帳汗國獨立,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自詡“第三羅馬”。

16世紀,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8世紀,沙皇俄國通過征服,吞並和探索,不斷擴張領土。彼得大帝在大北方戰爭後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並建立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延續彼得大帝的西化革新,又拿下克裏米亞進入黑海,其任內國力邁向頂峰。

下圖是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再下圖是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圖3. 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

圖4. 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19世紀俄國成為反法同盟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時向東方大清帝國不斷擴張,極盛時從中歐的波蘭連綿至北美的阿拉斯加,最終成為領土遼闊的大帝國。但內部的複雜也引來了民族的紛爭與經濟管理的不善,國家逐漸僵化和落後。1905年,被東方新興的列強日本擊敗。

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沙俄國力貧弱,沙皇獨斷專行,地主橫征暴斂,最終爆發1917年的俄國革命。由於政治派係之間無法達成一致,全國範圍內爆發內戰。其後布爾什維克率領的蘇俄紅軍擊敗白軍,重新統一了全國,建立起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憲法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成為隨後建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體,是其中最大的加盟共和國。蘇聯在斯大林治下農業雖然重挫,但重工業傾力發展,迅速完成工業化。1937年的工業產值超越德國英國,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的製造能力,為同盟國的勝利扮演決定性的角色。戰後崛起成公認的超級大國。社會主義製度帶動國家迅速崛起,也引發了紅色風潮。在冷戰時期,與美國在意識形態上互相競爭。

蘇聯在冷戰時期,產生了20世紀的許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及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1990年,蘇聯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常備軍以及最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存。

1991年蘇聯解體後,導致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5個加盟共和國獨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通過修憲改製成為俄羅斯聯邦,也成為原蘇聯的唯一法理繼承者。俄羅斯的政體采用聯邦製民主共和製半總統製

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天然氣的輸出國。俄羅斯是世界大國之一,是認定的擁核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G20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歐安組織世貿組織金磚國家成員。

“俄羅斯”這個中文譯名的來源比較複雜。按照俄語的發音,“Россия”,應譯為“羅西亞”。元朝蒙古人譯為“斡羅思”,初稱為“羅刹國”,“鄂羅斯”或“俄羅斯”。乾隆年間《四庫全書》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自此沿用至今。

另一說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原居於歐洲,屬於斯拉夫人分支的“羅斯”人,橫越西伯利亞向東擴張到黑龍江上遊一帶。由於羅斯人抵達中國邊境時,最先與蒙古人或者達斡爾人接觸,這些民族慣於加上“俄”的發音,於是“羅斯”變為“俄羅斯”。

日本漢字朝鮮漢字將俄羅斯稱為“露西亞”,台灣的台語使用者也沿用日文“露西亞”,此譯名較為接近俄語的發音。舊時上海人將俄羅斯譯為“羅宋”,因而有羅宋湯,羅宋人,羅宋麵包等詞匯。不論如何,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俄羅斯”這個譯名了。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采取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政治上,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經濟上,接受蘇聯援助的156個重工業項目。在教育上,經過1952年的高等院校調整,完全模仿蘇聯式的教育體製。

在文化上,蘇維埃文學在全國到處風行,俄語成為第一外語。我所居住的一個中等城市,由於地緣關係(東北地區),十幾所中學,竟沒有一所中學開英語課。這種環境,對於我這個渴望知識的中學生來說,毫無疑問,在思想上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高中一年級,我的俄語老師張冬群,家住中俄邊境黑河鎮,俄語語言環境好。他講課幽默,俄語單詞“星期天”(Воскресенье),他用諧音讀成了“襪子擱在鞋裏耶”,全班哄堂大笑。還說男生女生“六比六”(Я люблю тебя),不是“打乒乓球”,而是“我愛你”(I love you)。

可惜他後來調走了,離開了學校。接替他的俄語老師項強,俄語語言環境比張冬群還好。曾經參加過抗聯(東北抗日聯軍),在黑河對麵的蘇聯呆過幾年。俄語講得很地道,還帶著拐彎兒的口音。後來,我那蘇聯小朋友的第一封來信,就是他給正規翻譯的。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從外校調來的俄語老師王潔敏,成了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她見我的俄語課成績好,就讓我當俄語科代表,我對俄語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在這個時期,我對俄語的興趣甚至擴展到學校以外。

那時,我常去市中心的新華書店。書店一樓是普通圖書,二樓是未獲版權的影印外文書,那個書店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詩人普希金,作家高爾基寫的書,還有肖洛霍夫等人的小說,為我打開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大門。

當時有很多蘇聯電影,有根據托爾斯泰的小說拍成的電影,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有革命傳統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有歌頌英雄主義的保爾-柯察金。有根據肖洛霍夫的小說拍成的電影,靜靜的頓河。更有中蘇合拍的電影,風從東方來等。

另外在校園裏也流行蘇聯歌曲,莫斯科-北京,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記得著名的“口技”演員孫泰,在模仿了鳥叫蟲鳴,風雨雷電,火車轟隆,刹車噴氣之後,突然冒出了一句俄語,“莫斯科哇!”(Москва)(莫斯科到了!),把演出用俄語推向了高潮。

從一條不起眼的消息中,我得知一位蘇聯小朋友想要結交中國小朋友。於是我就用有限的俄語,寫了一封信寄出去。一兩個月之後,還真的收到了回信,裏麵夾著一大堆郵票,還說下次會寄一些照片來。他是蘇聯遠東一個工廠廠長的兒子,大概十三四歲,比我小一點。

我把信給俄語老師項強看,他給我做了標準翻譯並勸我回信,我照做了,也寄去一些郵票,但是再也沒有收到回信。原來那時中蘇關係已經破裂,兩國的民間通訊中斷了。雖然如此,這些活動依然為我打開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另一扇大門。

後來高考時,我的俄語科目考了99.5分。所有這一切,使得我從中國聯想到俄羅斯,我的心情激動起來了,這就是我的“俄羅斯情結”(Russian Emotion)。後來的改革開放,我來到西方世界,“俄羅斯情結”淡化了。但是淡化不等於消失,一有機會,還會“複蘇”。

新“千禧年”2000,機會來了。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我看到一則會議通告:“第三屆微分方程國際研討會”,將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我的“俄羅斯情結”馬上就“複蘇”了。找出博士後研究時所做出的一個項目,稍加整理後寫成一篇論文,投稿到會議秘書處。

沒過多久,我就收到論文獲得批準的通知,同時還寄來參加會議的注意事項和聖彼得堡的旅遊信息。我決定出席這次會議,還計劃帶我妻與我兒一起去,遊覽盼望多年的俄羅斯,包括會議所在地聖彼得堡和首都莫斯科。

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是俄羅斯聯邦的直轄市,位於俄羅斯的西北部,西邊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市區。該市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也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俄羅斯最為西方化的城市。從建城時起到1917年,一直是沙俄的首都。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所建,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俄國十月革命的中心。該市因時空變化而多次易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去日耳曼化”,聖彼得堡改為“彼得格勒”(Petrograd)。列寧逝世後又改為“列寧格勒”(Leningrad)。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死亡共150多萬人,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的稱號。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市民公投後一致決議,恢複使用原名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聖彼得堡曆史中心及其相關古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冬宮,夏宮,彼得保羅要塞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聖以撒克大教堂和基督流血大教堂等。

下圖是聖彼得堡地圖,紅點處是“冬宮”。

圖5. 聖彼得堡地圖

最初創建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是沙皇彼得一世(Peter I,1682-1725)的尊稱。1682年,彼得一世的異母兄費奧多爾三世,無嗣而辭世。另一名異母兄伊凡五世,雖然擁有更優先的繼承權,但精神上有問題。最後俄國貴族選擇伊凡和彼得成為共同沙皇。

但彼得的異母姐姐索菲亞攝政,實際手掌大權。後來彼得想擺脫索菲亞的控製。索非亞鼓動衛隊抗命,最終被推翻,並被軟禁在修道院。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病死,彼得最終成為唯一的沙皇。1697年,彼得隱姓埋名遊曆西歐各地,在荷蘭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造船。

目睹歐洲各國文藝複興的盛況,彼得大帝決心把俄國打造成強大的帝國。1700年,他發動“大北方戰爭”戰勝了瑞典,取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1711年建成聖彼得堡,1712年遷都聖彼得堡。經過他一生的努力,俄羅斯已經成為實力雄厚的強大帝國。

2000年6月10日,我們從美國底特律家中出發。幾次轉機後,2000年6月11日下午1點,飛機在俄羅斯的莫斯科機場降落。通過了移民局和海關後,我們用美元換些俄羅斯盧布,當時的兌換率是:1 美元 = 30 盧布。然後乘出租車從機場到開往聖彼得堡的火車站。

2000年6月12日淩晨1點,火車到達聖彼得堡火車站。當時是著名的“白夜”(White Night),路上的車輛和行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會議秘書處派了一個人來接我們,他叫出租車把我們送到旅館住下(亦即會議地點),這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3點了。

這次會議的時間是2000年6月12-17日,地點是“國立聖彼得堡工業大學”(St Petersburg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原加裏寧工學院。上午10點,我到會議秘書處報到。注冊費分兩種:一種是“國內代表”,即前蘇聯的國家,還算“國內”,費用低收盧布。

另一種是“外國代表”,費用高收美元。我的注冊費(包括我妻我兒)與材料費(包括會議議程和論文集),共計330美元。比在美國或加拿大開會的注冊費便宜很多。同時旅館費也在此交付。我們三人四天共計240美元,也特別便宜。

旅館是由學生宿舍改建而成,每個房間四張床,門口有個小爐灶,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前蘇聯解體(1991)以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采取“休克療法”,俄羅斯的經濟幾乎崩潰,俄羅斯盧布一再貶值。不過,我們這次旅行的開銷卻大大減低,因為買什麽都便宜。

在學校注冊之後,我們到街上轉了轉,還買了些食品。我們買的熟牛肉,15個盧布一磅,相當於美元的兩個“誇脫”(Quarter),在美國牛肉比豬肉貴,這次可以大大的解饞牛肉。同時,俄羅斯的經濟問題可見一斑。

午飯後休息一會兒,參加由導遊帶領的聖彼得堡市區遊。由於白夜的緣故,任何活動都可以進行得很晚,所以我們下午很晚才開始遊覽,今天項目有冬宮廣場,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青銅騎士”( 騎手是彼得大帝),“濺血教堂”等,遊覽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青銅騎士”前麵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妻在“濺血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6. 我與我妻在“青銅騎士”前麵的合影

圖7. 我妻在“濺血教堂”前麵的留影

2000年6月13日是會議的第一天。10點是開幕式,我的講演被安排在11點,會議條件與西方國家有相當差距,主席台上沒有麥克風,靠手拿話筒講話,投影儀的清晰度也不高,我準備的動畫也不能映出。

在會議中間休息的時候,有一位女士安娜-瑪麗亞-米琪萊蒂(Anna Maria Michiletti),意大利比薩大學的女教授,對我的研究成果很有興趣,連續問了很多問題,我們還互相交換了名片。下圖是我們在交談時所拍攝的照片。

圖8. 我與意大利女教授在交談

(一)夏宮(Summer Palace),彼得霍夫宮(Peterhof)

“彼得霍夫宮”(Peterhof),位於聖彼得堡郊區,距離市中心30公裏。是彼得大帝作為“夏宮”(Summer Palace)而設計和建造的宮殿建築群。彼得霍夫宮被人稱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宮”(Russian Versailles Palace),現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彼得霍夫宮城”對於聖彼得堡,猶如英國的溫莎對於倫敦,法國的凡爾賽對於巴黎,都是“夏宮”。名義上不是首都,但實際上是具有真正意義的首都,是君主對全國發號施令的地方,也是君主最喜歡居住的地方。

2000年6月14日,我們去參觀彼得霍夫宮。我們是自己乘公交車去的,一路上看到了許多市區景色,包括一座被推到的列寧立式雕像。當年的革命導師,現在卻躺在一片廢墟裏,我們感到不勝唏噓,確實應了那句哲理:“世事無常”。

我們在換車的時候,看到了一座“亞曆山大一世紀念凱旋門”(Memorial Triumphal Arch of Alexander I),是為紀念在拿破侖入侵俄國時,打敗拿破侖的那個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 I,1801-1825)。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亞曆山大一世紀念凱旋門”前眠的合影。

圖9. 我與我妻在“亞曆山大一世紀念凱旋門”前麵的合影

上午10點半,我們到達彼得霍夫宮。彼得霍夫宮分為三個部分:前花園(Front Garden),大宮殿(Great Palace),後花園及噴泉(Rear Garden & Fountain)。下圖是“彼得霍夫宮”的空中鳥瞰圖,方位是坐前朝後。

圖10. “彼得霍夫宮”的空中俯瞰圖

我們買票進入彼得霍夫宮,下圖是我妻與我兒坐在前花園水池邊的合影。

圖11. 我妻與我兒坐在“彼得霍夫宮”前花園水池邊的合影

然後我們買票進入彼得霍夫宮的“大宮殿”(Great Palace),同時在售票處還買了一本中文書《聖彼得堡》。“大宮殿”裏房間很多,有的是懸掛著的沙皇夫婦畫像,有的是他們的大理石雕塑像。到處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窮奢極欲,豪華無比。

下圖是中文書《聖彼得堡》,再下圖是我在彼得霍夫宮“大宮殿”裏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大宮殿”裏的留影。

圖12. 中文書《聖彼得堡》

圖13. 我在彼得霍夫宮“大宮殿”裏的留影

圖14. 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大宮殿”裏的留影

最後我們到後花園及噴泉去參觀,哇奧,真是漂亮極了!“大宮殿”後麵有兩排台階,台階的兩旁是鍍金的人像,人像的旁邊是噴泉的水柱。再下麵是一個大噴水池,水池中央是著名的鍍金雕像:參孫(Samson)用手撕開獅子嘴,寓意俄羅斯在大北方戰爭中戰勝瑞典。

我與我妻忙的不亦樂乎,趕緊跑過去照相。下麵的幾張圖是我們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15. 我與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合影

圖16. 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留影

圖17. 我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留影

圖18. 我妻在彼得霍夫宮噴泉旁邊的留影

我們在這裏參觀了兩三多小時,時間不能再長了,下午還有別的項目。原本我們本打算在芬蘭灣坐船回去,但是等船時間太長。最後,我們還是乘地鐵和公交車回到旅館。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聖彼得堡地鐵電梯上的合影。

圖19. 我與我妻在聖彼得堡地鐵電梯上的合影

(二)冬宮(Winter Palace),隱士蘆(Hermitage)

2000年6月15日,上午參加會議,下午去參觀“冬宮博物館”。冬宮博物館叫“厄米塔日”(Hermitage),是法文,意為“僻靜的場所”,中文譯為“隱士蘆”。這個詞好像很受歡迎,美國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郊區也有一個“厄米塔日”,是第七任美國總統傑克遜的故居。

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齊名。裏麵的收藏品多而全,各個展覽廳大而美,都是世界文化藝術的寶殿。雖然絕大多數展品是依靠購買和捐贈,但也有一些是從殖民地掠奪而來的。

“冬宮”(Winter Place),是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象征性建築,屬於俄羅斯巴洛克式風格。建成之初到1917年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一直是俄國沙皇的皇宮。冬宮具有雙重性,既是皇宮也是皇家博物館。現在的冬宮,是一個國家級的博物館

早在彼得大帝的女兒伊麗莎白女皇在位期間(1741—1761)就已經具有皇家博物館的屬性。伊麗莎白女皇是最早的收藏者。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在位期間(1762-1796),極大的擴充了冬宮的館藏品。1764年,她在冬宮建立了“私人博物館”。

博物館裏收藏著她從柏林商人手中買下的225幅繪畫作品,就算是第一批館藏品。她曾經調侃說:隻有她和老鼠才可以看到這些藏品,所以叫做“隱士蘆”(Hermitage)。

1917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1895-1917)退位,冬宮結束了作為皇宮的曆史。1917年12月17日“冬宮博物館”慶況自己的建館日。1852年,“冬宮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下圖是聖彼得堡冬宮的正麵,前麵是冬宮廣場,後麵是涅瓦河。

圖20. 聖彼得堡“冬宮”的正麵

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擊冬宮,接著士兵和工人占領冬宮。1940-1943年聖彼得堡被德軍圍困,冬宮受到很大破壞。但館藏的藝術珍品得到列寧格勒(當時聖彼得堡被稱為列寧格勒)人民的妥善而及時的保護。

1945年二戰結束,蘇維埃政府開始重修冬宮。現在的冬宮被稱為“國立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即“冬宮博物館”,以古文字學研究和歐洲繪畫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界。2000年7月14日,我與我妻決定去參觀“冬宮博物館”。

冬宮前麵的廣場麵積很大,廣場的中央是亞曆山大紀念柱(Alexander Memorial Column),用以紀念戰勝拿破侖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Alexander I,1801-1825)。廣場的北麵是冬宮,東麵是皇宮衛隊總部,南麵是行政大樓,西麵是海軍總部大樓。

下圖是冬宮廣場上的“亞曆山大紀念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冬宮廣場上的合影。

圖21. 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全景

圖22. 我與我妻在“冬宮廣場”上的合影

然後我們買票進入冬宮博物館。冬宮博物館的入口大廳很開闊,也很明亮,兩邊有寬闊的樓梯,叫做“大使階梯”(Ambassador Staircses)。下圖是故宮博物館的入口大廳,再下圖是我在“大使階梯”上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妻在“大使階梯”上的留影。

圖23. 冬宮博物館入口大廳的“大使階梯”

圖24. 我在冬宮博物館“大使階梯”上的留影

圖25. 我妻在冬宮博物館“大使階梯”上的留影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冬宮博物館裏沙皇禦用馬車前麵的合影。

圖26. 我與我妻在沙皇禦用馬車前麵的合影

下圖是我在女神雕像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妻在女神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27. 我在冬宮博物館裏女神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28. 我妻在冬宮博物館裏女神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29. 我與我妻在彼得大帝頭像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冬宮博物館禮品店裏買的一本中文書《冬宮博物館》。

圖30. 中文書《冬宮博物館》

我們回到旅館後,略微休息一下,就開始包裝行李,今晚乘坐火車去莫斯科。2000年7月15日晚11點半,我們乘車去火車站。火車開動時已經是深夜12點半了。再見了聖彼得堡,如果有機會我們還會再來。

(三)克裏姆林宮(Kremlin Palace)

2000年6月16日,上午10點半,我們到達莫斯科火車站,住在俄羅斯外貿部的招待所。與中國的機關招待所差不多,每個房間四張床。但是沒有食堂,吃飯問題要到外麵去解決。我們的飛機是明天的,所以今天全天在莫斯科觀光遊覽,重點是克裏姆林宮。

莫斯科(Moscow),是俄羅斯首都及最大的城市,沿著莫斯科河而建,是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莫斯科占俄羅斯總人口的1/10以上,莫斯科也是在歐洲國家中最大的城市,占地麵積達2510平方公裏。

下圖是莫斯科地圖,紅色方框標出的地方是克裏姆林宮。

圖31. 莫斯科的地圖

從1147年開始的莫斯科大公時代,到1478年開始的沙皇俄國時代,再到1922年開始的前蘇聯時代,以及1991年開始的俄羅斯聯邦時代,莫斯科一直都扮演著首都的角色。曆史悠久的克裏姆林宮,作為這個政權的總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克裏姆林宮”(Kremlin Palace),是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統的所在地。宮殿的南麵俯瞰莫斯科河,東麵是紅場聖巴塞爾大教堂。四周由宮牆塔樓圍繞著宮殿和教堂。克裏姆林宮是俄羅斯的象征,也是曆史古跡和文化藝術的寶庫,目前是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我們買票進到“克裏姆林宮博物館”去參觀,從大門進來後,首先看到了一門大炮,還有幾顆圓球形的炮彈。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大炮前麵的合影。

圖32. 我與我妻在克裏姆林宮裏大炮前麵的合影

克裏姆林宮博物館裏有好幾處建築,其中有個展覽室裏有很多油畫,雕塑和各種藝術品。特別是在一個教堂的地下室裏,有曆代沙皇的石棺,其中包括俄羅斯曆史上有名的“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亦稱“恐怖的伊凡”。

“伊凡雷帝”是伊凡四世(Ivan IV,1533-1584)的綽號。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Tsar)。1533-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1584年為俄羅斯沙皇。據說伊凡出生時正好電閃雷鳴,因此被稱為“伊凡雷帝”。

但是他這個恐怖的名字,更是來源於後來一次次令人膽寒的種族清洗,再加上一次次對外擴張的戰爭。他的對內政策是,從1547年開始,實行自我獨裁的集權統治,鎮壓不聽話的俄羅斯貴族,所以人人都怕他。

他的對外政策是,從1547年開始,發兵遠征喀山汗國,1552年,滅亡了喀山汗國。從此,俄羅斯的力量超過了蒙古人,也為俄羅斯能夠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並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掃平道路。攻滅喀山汗國勝利後,他修建了紀念性的喀山大教堂。

下圖是俄羅斯沙皇伊凡雷帝。

圖33. 俄羅斯沙皇伊凡雷帝

在克裏姆林宮博物館的不遠處,有一個很大的廣場,在廣場的中央,有一個很大的圓屋頂,在圓屋頂上,有一個人的騎馬像。問過別人才知道,這個廣場叫馴馬人廣場,圓屋頂上的騎馬人是馴馬師,廣場西麵是莫斯科的馴馬場。下圖是我與我妻在騎馬像的前麵合影留念。

圖34. 我與我妻在騎馬像前的合影

旁邊的水池裏還有幾匹奔騰的駿馬,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奔騰駿馬前麵的合影。

圖35. 我與我妻在克裏姆林宮奔騰駿馬前麵的合影

這時已經是下午3點,我們都有點餓了,廣場旁邊有一個小快餐廳(Food Court),我們在那裏吃了一頓午餐。我妻還戴上在聖彼得堡買的帽子,看起來有點滑稽。下圖是我們在小快餐廳裏吃午餐。

圖36. 我與我妻在莫斯科的快餐廳裏吃午餐

午餐後,我們到莫斯科的“紅場”(Red Square)去觀光。紅場是莫斯科中央行政區的公眾廣場,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紅場的東邊是國家百貨商場,西邊是聖巴塞爾大教堂。每當有重大節日慶祝時,大型閱兵式都在紅場舉行,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作用相類似。下圖是克裏姆林宮,紅場與聖巴塞爾大教堂。

圖37. 克裏姆林宮,紅場與巴塞爾大教堂

下圖是我在紅場馬路邊上的留影,背景是克裏姆林宮的入口塔樓,再下圖是我在克裏姆林宮裏東正教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38. 我在紅場馬路邊上的留影

圖39. 我在東正教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當天晚上的活動是到“莫斯科大劇院”(Moscow Bolishoy Theater)觀看芭蕾舞劇“胡桃夾子”(Nutcracker)。晚上10點半節目結束,然後乘坐“莫斯科地鐵”(Moscow Metro)回到旅館。下圖是我妻在莫斯科地鐵站裏的留影。

圖40. 我妻在莫斯科地鐵站裏的留影

莫斯科地鐵是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地下軌道之一。每個車站在建設時,都融入卓越的設計風格和大理石立柱,其富麗堂皇的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結構是中心向四周輻射狀,擁有15條線路,按照開通順序的先後,獲得編號1-15,編號5是連接各路的環行路。

2000年7月17日,我與我妻我兒從莫斯科乘飛機到美國底特律,回到家裏,從而結束了我們的俄羅斯之旅,也滿足了我的“俄羅斯情結”(Russian Emotion)。

2008年夏,我與我妻到波羅的海坐遊輪。從丹麥的哥本哈根出發,經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芬蘭的赫爾辛基,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愛沙尼亞的塔林,波蘭的格但斯克,挪威的奧斯陸最後回到出發點哥本哈根。

2008年7月13日,遊輪在聖彼得堡靠岸。導遊帶我們參觀“基督救世主濺血複活大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1881年3月13日,廢除農奴製的開明沙皇亞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1855-1881)在這裏被人刺殺,他的兒子修建了這座教堂。

東正教風格的“基督救世主濺血複活大教堂”,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被裝飾得花花綠綠。古老的俄羅斯風格與附近的經典建築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外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美輪美奐,無以倫比,它是聖彼得堡,甚是至全俄羅斯最漂亮的建築,沒有之一。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基督救世主濺血複活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41. 我(左)與我妻(右)在“基督教救世主複活濺血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2008年7月14日,是遊輪在聖彼得堡停留的第二天,今天的活動是參觀“葉卡捷琳娜宮”(Catherine Palace),位於聖彼得堡郊外的“普希金”(Pushkin)。宮殿的名字,來源於葉卡捷琳娜一世(Catherine I),彼得大帝的妻子,丈夫死後繼位為女沙皇(Tsarina)。

後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olas II,1894-1917)全家,退位後長期住在的這座宮殿裏。這是一座洛可可式的宮殿建築,外麵漆成藍白金三色,磅礴大氣,金碧輝煌。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在“葉卡捷琳娜宮”廣場上的合影。

圖42. 我與我妻在“葉卡捷琳娜宮”廣場上的合影

“葉卡捷琳娜宮”裏到處金碧輝煌,豪華無比,凡是來到此宮的遊客,無不大為驚歎!下圖是“葉卡捷琳娜宮”殿裏金光閃爍的裝飾。

圖43. “葉卡捷琳娜宮”裏金光閃爍的裝飾

對俄羅斯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查閱我在文學城裏的兩篇文章:

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一篇:情係北國俄羅斯,2022年1月1日發布。

老安遊記《無憂無慮的海烏托邦》第五篇:波羅的海遊輪-瑞芬俄,2021年10月5日發布。

今天俄國就講到這兒,包括冬宮,夏宮,以及科裏姆林宮,明天講德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