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十一篇:第46-50州

(2023-10-11 10:22:17) 下一個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十一篇:第46-50州

上一篇講到美國的第41-45州,本篇講美國的第46-50州。

第46州:俄克拉何馬(Oklahoma,OK)

俄克拉何馬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原住民的美國”(Native America),車牌背景是一個開弓射箭的印第安武士。

圖1.  俄克拉何馬:原住民的美國

在俄克拉何馬州議會大廈的圓頂的上,有一個印第安武士的立像。在大廈內部的大廳裏,站立著同一個武士的雕像。在大廈外麵的廣場上,還有一個印第安婦女的立像。這些都說明該州與印第安原住民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下圖是印第安婦女的雕像,再下圖是印第安武士的雕像。

圖2.  大廈外邊印第安婦女的雕像

圖3.  大廈內部印第安武士的雕像

十九世紀時,美國東北部的美洲原住民,大約有12萬5千人。分別居住在喬治亞州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北卡羅萊納州以及佛羅裏達州。但是白人移民想要在這些州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因此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案》

1930年代,美國政府根據這個法案,把居住在東部的五個已開化了印第安部落強行遷到了這裏。1838-1839年的冬天,動用軍隊驅趕他們。一萬六千多男女老幼,竟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死在饑寒交迫的風雪路上,所以此路被稱之為“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

現在,俄克拉荷馬州的原住民人口大約有28萬。原住民部落有67個,分別講25種不同的語言。有39個部落的總部設在本州,是美國原住民最多的一個州。所以該州別稱是“原住民的美國”(Native America)。

俄克拉何馬州的正式州名也與原住民有關。(Oklahoma)一詞,是由當地印第安語言音譯而來(Okla = People,Homa = Red),(Oklahoma)的意思是“紅色人種”。

俄克拉何馬州的地圖很容易識別,像個“大菜刀”,有一個“把柄”在西北部。該州的西麵是新墨西哥州,以西經103度線為界。北麵是科羅拉多州和堪薩斯州,以北緯37度線為界。東麵是密蘇裏州和阿肯色州,邊界是折線。南麵是德克薩斯州,邊界西段是直線,邊界南部是一條河。

下麵是俄克拉何馬州的地圖。

圖4.  俄克拉何馬州(Oklahoma,OK)的地圖

俄克拉何馬州的地理景觀多種多樣,既有稠密的森林,又有稀疏的草原。東部是高原,與密蘇裏州和阿肯色州所共有。這個崎嶇的地區由於風霜的侵蝕,有許多大河小溪。東南部和西南部是山區,西北部的“大菜刀把柄”區域是丘陵和平原。

該州的氣候各地不同,東部地區是濕熱多雨的亞熱帶氣候。西部則幹旱少雨。南部靠近德州的紅河河穀,是主要的農業區。種植小麥,花生,棉花和蔬菜。由於多變的氣候和平坦的地勢,全州都是龍卷風的多發地,頻率和強度僅次於德州。

1541年,西班牙人來到此地尋找黃金之城,但是無功而返。從此之後,俄克拉何馬地區被西班牙和法國輪番控製。然而他們都並不太在意這片荒涼的土地。1803年,由於路易斯安納購買,此地歸屬美國。1820年,美國國會派斯蒂芬-朗少校來到這裏調查。

結果朗少校的報告說,此地是炎熱荒涼的大沙漠,不適合居住與農耕。這個印象一直維持了半個世紀之久,沒有人願意往此地移民。為了安置當地的印第安人,美國政府在這裏設立了印第安人的領地,允諾他們在此地永久居住,當時不允許白人到此地殖民。

1889年,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早年的允諾食言了,在這裏建立了俄克拉何馬領地後,把無主土地免費贈送給白人新移民,從而引發一個叫做“地跑”(Land Run)的風潮。1889年4月22日,一天當中幾個小時之內,就有五萬多人投入第一輪的“地跑”。

有些人大叫“快跑,快跑”,意思是說“別晚了,晚了就沒有了,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後來這些人被叫作“快跑者”(Sooner),這個頗具忽悠意味的稱呼,竟然被保留了下來,變成了本州的另一個別稱“快跑者州”(Sooner State)。

1907年,印第安領地與俄克拉何馬領地合並,一起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46個州。首府設在本州中部的俄克拉何馬城(Oklahoma City)。俄克拉何馬城建於1889年,是俄克拉何馬州第一大的城市。1928年,俄克拉何馬城附近發現了油田,所以就更加開始興旺起來。

俄克拉何馬州議會大廈(Oklahoma State Capitol),是俄克拉何馬州議會的開會和辦公地點。現在的俄克拉何馬州議會大廈是第二代議會大廈,竣工於1917年。修建時由於資金不足,並未修建圓頂。現在的圓頂,2000年始建,2002年竣工。

2016年8月3日,我來到俄克拉何馬城參觀州議會大廈。天空湛藍,萬裏無雲,於是在州議會大廈前方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俄克拉何馬城的“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5.  我在俄克拉何馬城“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另外還有一件可能是你想不到事情,在州議會大廈外邊一片草木青青的地皮底下,竟有一個正在工作著的油井。把石油源源不斷地泵上來,輸送到不遠處的煉油廠。下圖是這個油井的井架。

圖6.  議會大廈外邊的石油井架

1897年,俄克拉何馬州發現了石油,並鑽了第一口油井。後來發現還有更多的蘊藏量,本州東北部的城市塔爾薩(Tulsa),就是開采,輸運和加工是有的地方,甚至號稱“世界的石油之都”(Oil Capital of the World)。

2008年5月26日,我曾到過 “塔爾薩博覽中心”(Tulsa Expo Center),在“中心”外麵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個高達76英尺的鑽井工人巨幅塑像。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左手叉著腰,右手扶井架。好一派威武雄壯的豪邁氣概。下圖是鑽井工人的巨幅雕像。

圖7.  鑽井工人的巨幅塑像

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人沒有找到“黃金之城”,如今“黑金之城”(Black Gold City)就在眼前。當初的那些西班牙人如果活到現在,不知會作何感想?同樣在塔爾薩市,我還參觀了奧拉爾-羅伯茨大學(Oral Roberts University)。

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大學,教育水平不知道怎樣,但校園的建築卻是一流。有一個高達200多英尺的鋼筋玻璃瞭望塔,有一個鑽石形狀的圖書館,還有運動場,音樂廳,大教堂,甚至學生宿舍。所有的建築風格都是與眾不同,很難用恰當的語言把這些建築物準確地描繪出來。

2008年5月26日,我稀裏糊塗歪打正著地闖進了這個大學的校園,光是照片就拍了二十幾張。下圖是奧拉爾-羅伯茨大學的指示牌,再下圖是奧拉爾-羅伯茨大學的玻璃瞭望塔,第三圖是奧拉爾-羅伯茨大學的圖書館。

圖8.  奧拉爾-羅伯茨大學的指示牌

圖9.  奧拉爾-羅伯茨大學的瞭望塔

圖10.  奧拉爾-羅伯茨大學的圖書館

俄克拉何馬州的旅遊資源乏善可陳,隻有一個國家公園還是悲劇性的。1995年4月19日,恐怖主義分子炸毀了俄克拉何馬城市政府的行政大樓,造成168人死亡。為了紀念死難者警示後人,在事件的現場開辟了“俄克拉何馬城國家紀念地”(Oklahoma City National Memorial)。

紀念地造型很簡單,兩麵長方的黑色高牆,中間各開一個大門。象征著爆炸開始和結束的時刻。方形水池中反射出建築物的倒影,十分均勻對稱。旁邊還有一顆爆炸時幸存的老榆樹,據說已經80多歲了。2008年5月26日,我參觀了這個紀念地。看過之後心裏很難過。

下圖是“俄克拉何馬城國家紀念地”。

圖11.  俄克拉何馬城國家紀念地

 

第47州:新墨西哥(New Mexico,NM)

新墨西哥州的車牌上寫著本州的別稱,“迷人之地”(Land of Enchantment)。

圖12.  新墨西哥:迷人之地

新墨西哥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寫著同樣的別稱。

圖13.  新墨西哥州的入口指示牌

新墨西哥州很“迷人”嗎?我曾經三次到過新墨西哥州(1996,2011,2023),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新墨西哥州人特別喜歡拿車牌搞事情,把車牌弄得花裏胡哨的。把人們搞得眼花繚亂,談不上“迷人”(Charming),而是“迷惑人”(Confusing)。

2023年7月9日,我在汽車旅館外麵拍攝了五,六個不同式樣的新墨西哥車牌,下麵請看。

圖14.  新墨西哥州車牌之二

圖15.  新墨西哥州車牌之三

圖16.  新墨西哥州車牌之四

圖17.  新墨西哥州車牌之五

除了新墨西哥州的別稱“迷人之地”(Land of Enchantment)外,還附加上“第二別稱”,例如圖4中的“與野生動物共享”(Share with Wildlife),圖5中的“世界辣椒之都”(Chile Capital of the World),還畫上兩隻辣椒,一紅一綠。

新墨西哥州的地圖差不多是一個方塊。西麵是亞利桑那州,以西經109度線為界。北麵是科羅拉多州。以北緯37度線為界。東麵是俄克拉何馬州和德克薩斯州,以西經103度線為界。南麵東段是德克薩斯州,以北緯32度線為界,南麵西段是墨西哥,呈台階形,像個靴子的腳後跟。

下麵是新墨西哥州的地圖。

圖18.  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NM)的地圖

新墨西哥州的西北角,該州與亞利桑那,猶他和科羅拉多等三州,構成一個“四角十字標誌” (Four Corner Cross),下圖是從新墨西哥方麵看過去的“四角十字標誌”。

圖19.  從新墨西哥州方向看過去的“四角十字標誌”

新墨西哥州東部的1/3,是個大平原。中北部地區有兩座山,中間夾著一個深河穀,裏約-格蘭德河(Rio Grande River)從科羅拉多高原流下來,穿過中央腹地一直向南流。到德克薩斯州後,成為該州與墨西哥的邊界河,最後注入墨西哥灣。本州的西部是山區,南部大部分地區是沙漠。

新墨西哥州幾乎沒有天然水源,該州的景觀是寬闊的沙漠,破碎的台地,以及白雪皚皚的山峰。盡管新墨西哥州的形象是幹旱的,但是茂密的森林覆蓋了該州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該州北部,是落基山脈的最南端。新墨西哥是人口稀少的州,人均收入排名靠後,各項指數都是倒數。

早在1萬多年以前,此地就曾經有人居住過。公元700年,當地的原住民在這裏燒製土磚造房,引水灌溉種地,有過一段繁榮的時期。當1500年代西班牙人到此地探險時,遇到了這些原住民,把原住民部落稱為“普埃布洛部落”(Pueblo Tribe),如今這個部落還在。

1541年,西班牙人來到這裏尋找傳說中的七個黃金之城。但是沒找到,一些馬卻跑了,這些馬的後代,就和這裏原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1598年,西班牙人胡安-德奧那特(Juan de Onate)征服了普埃布洛部落的印第安人,建立了西班牙的新墨西哥省。

他向當地人灌輸天主教,但是遭到抵製,因為不願意被同化。1680年,普埃布洛人在其精神領袖波普(Pope)的率領下,把西班牙人趕走了。1692年,西班牙人卷土重來,又征服了這個地方。但是這次改變了策略,不再強迫他們信奉天主教。

1821年,墨西哥從西班牙獨立後,此地歸墨西哥所有,並與美國人有貿易往來。然而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來到這裏的時候,墨西哥提高了警惕,兩國時常發生衝突,最後終於導致“美墨戰爭”(American-Mexican War)。美墨戰爭後的1848年,此地變成美國的領土。

此後美國新移民越來越多,他們在這裏開礦(Gold & Silver),放牧(Cattle & Sheep)和種地(Wheat & Corn),逐漸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1912年1月6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47個州。首府最先在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後來遷到聖菲(Santa Fe)。

聖菲(Santa Fe)的名字來自西班牙語,意思是“神聖的信仰”。聖菲在美國的首府中是曆史最悠久的一個。1610年,是“西班牙所屬”新墨西哥的首府,以後又是“墨西哥所屬”新墨西哥的首府,最後才是“美國所屬”新墨西哥的首府。

“新墨西哥州議會大廈”(New Mexico State Capitol),是新墨西哥州議會的開會地點,位於首府聖菲。新墨西哥州議會大廈是美國州議會大廈中唯一的一個呈圓柱形的建築。2023年7月10日清晨,我去參觀州議會大廈。時間太早,不開門。就在大樓外麵照相紀念。

下圖是新墨西哥州議會大廈的正麵,再下圖是新墨西哥州議會大廈前麵“遊戲的小孩”。

圖20.“新墨西哥州議會大廈”的正麵

圖21.  州議會大廈前麵“遊戲的小孩”

1943年,美國政府為了實施曼哈頓計劃,在新墨西哥荒涼孤獨的沙漠地區,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研發核武器。1945年7月16日,在這裏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二十天之後轟炸日本,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011年6月14日,我來到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參觀了那裏的科學博物館,看到了那兩顆轟炸日本原子彈的複製品,1945年8月6日轟炸廣島的“小男孩”(Little Boy)和8月9日轟炸長崎的“胖子”(Fat Man)。下圖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指示牌。

圖22.“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指示牌

博物館的大廳裏站著兩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關鍵人物,實驗室行政領導人布拉德伯裏(Bradbury)和首席科學家奧本海默(Oppenheim)。下圖是布拉德伯裏和奧本海默站在實驗室大廳裏的雕像。

圖23.  布拉德伯裏與奧本海默的雕像

下圖是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的模型,再下圖是原子彈“胖子”(Fat Man)的模型。

圖24.  原子彈“小男孩”的模型

圖25.  原子彈“胖子”的模型

在新墨西哥州的東南部,有一個“白沙導彈發射場”(White Sands Missile Range)。發射場的外邊開辟了一片場地,作為博物館供遊客參觀。場地上豎立著許多導彈和火箭,任憑遊人拍照。下圖是我在“白沙導彈發射場”的留影。

圖26.  我在“白沙導彈發射場”的留影

在這個導彈發射場的附近,還有一個“白沙國家紀念碑”(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其實這是一個公園,裏麵是一大片雪一樣的白色沙丘,有60多英尺高。這是一種很稀有的石膏沙(Gypsum Sand),沒有在其它地方見過。下圖是我在“白沙國家紀念碑”的留影。

圖27.  我在“白沙國家紀念碑”的留影

這兩個景點我原先不知道,是我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當教授的同學開車帶我去的。時間是1996年10月26日。上午到 “白沙導彈發射場”去參觀,下午到“白沙國家紀念碑”去遊玩。

十五年之後的2011年6月15日,我再次光顧這個白沙公園,這次仔仔細細地在公園裏玩個遍。下圖是“白沙國家紀念碑”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我在“白沙國家紀念碑”的留影,請注意,這裏的白色是沙,不是雪,天氣很炎熱,不寒冷。第三圖是人們在沙堆上,爬上爬下,歡樂無比。

圖28.  “白沙國家紀念碑”的指示牌

圖29.  我在“白沙國家紀念碑”的留影

圖30.  人們在白沙堆上爬來爬去,歡樂無比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本州開辟了十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紀念碑,我沒有時間都去參觀。但在2011年6月13和14日,我一口氣參觀了沿高速公路 I-25 的四個景點:卡普林火山國家紀念碑,聯合要塞國家紀念碑,佩考斯國家曆史公園和班德利爾國家紀念碑。下麵是這幾個景點的指示牌。

圖31.  卡普林火山國家紀念碑

圖32.  聯合要塞國家紀念碑

提33.  佩考斯國家曆史公園

圖34.  班德利爾國家紀念碑

然而該州最吸引人的還是“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2011年6月3日,我花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時間在那裏,溶洞裏的鍾乳石石筍和石柱,在燈光的照耀下,花花綠綠,五彩繽紛。有個叫“大房間”(Big Room)的空場,天蓬竟有255英尺高。

麵對如此美景,燈光閃爍,連番拍照,最後連相機裏的電池都耗光了。下圖是我在“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麵的兩圖是“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裏的“鍾乳石”“石筍”和“石柱”。

圖35.  我在“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36.“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裏的“鍾乳石”

圖37.“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裏的“石筍”

圖38. “卡爾斯巴德溶洞國家公園”裏的“石柱”

 

第48州:亞利桑那(Arizona,AZ)

亞利桑那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大峽穀州(Grand canyon State)。

圖39.  亞利桑那:大峽穀州

亞利桑那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寫著同樣的別稱。

圖40.  亞利桑那的入口指示牌

在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上,由於幾百萬年的地殼上升和風化侵蝕,出現一個一英裏深的大斷層,稱為“大峽穀”(Grand Canyon)。整個大峽穀走向為東西方向,總長454公裏,寬度從最窄處的6公裏到最寬處的25公裏。

1919年,美國國家公園局把這裏開辟為“大峽穀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公園分為南緣和北緣。大峽穀國家公園每年吸引著五百多萬人爭相目睹這一大自然的奇跡。這一景觀為該州贏得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別稱,“大峽穀州”(Grand Canyon State)。

我曾經三次到過大峽穀國家公園。第一次是1996年10月24日,我與我妻來參觀到大峽穀。當你站在高高的懸崖邊緣,麵對著深深的峽穀斷層,眼望著湍急的穀底大河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與大自然相比,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下圖是我站在懸崖邊緣上的留影。

圖41.  第一次來到大峽穀,我站在懸崖邊緣上的留影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大峽穀裏的合影。

圖42.  第一次來到大峽穀,我與我妻在大峽穀裏的合影

十年之後的2006年9月6日,我第二次來到大峽穀,第一天還是參觀大峽穀的南緣。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大峽穀指示牌前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妻在大峽穀裏的留影。

圖43.  第二次來到大峽穀,我與我妻在大峽穀指示牌前的合影

圖44.  第二次來到大峽穀,我妻在大峽穀裏的留影

第二天,2006年9月7日,我們到大峽穀的北緣去參觀。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大峽穀北緣指示牌前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妻在大峽穀北緣觀察點上合影。

圖45.  第二次來到大峽穀,我與我妻在大峽穀北緣指示牌前的合影

圖46.  第二次來到大峽穀,我與我妻在大峽穀北緣觀察點上的合影

又是十七年過去了,2023年7月7日,我以79歲的高齡,第三次來參觀大峽穀。這次是由我兒陪我前去參觀的。下圖是我在大狹穀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大狹穀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在大峽穀邊緣的留影。

圖47.  第三次來到大峽穀,我在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48.  第三次來到大峽穀,我兒在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49.  第三次來到大峽穀,我在大峽穀邊緣的留影

亞利桑那州的北麵是猶他州,以北緯37度為界。東麵是新墨西哥州,以西經109度線為界。南麵與墨西哥有很長的一段邊界,最南邊大約是北緯32度線。亞利桑那州的西麵是內華達州和加州,邊界的北段是西經114度線,邊界的南段是蜿蜒曲折的科羅拉多河。

亞利桑那州的東北麵以“四角十字形”(Four Corner Cross)與新墨西哥,科羅拉多和猶他等三州分界。下麵是亞利桑那州的地圖。

圖50.  亞利桑那州(Arizona,AZ)的地圖

該州的地理概貌可以分為三部分。1)科羅拉多高原:位於本州中北部,最富盛名的是大峽穀國家公園。2)沙漠地區:在本州中部,夏季異常炎熱,生長很多仙人掌類旱生植物。3)高山地區:位於亞利桑那州南部,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

科羅拉多河發源於科羅拉多高原,呈蛇形向西流穿過大峽穀穀底。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附近被胡佛大壩攔腰截斷,憋出一個巨大的人工水庫米德湖。過了大壩後改向南流,形成了本州與內華達州和加裏福尼亞州的邊界,最後注入到加裏福尼亞灣。

亞利桑那州的正式名稱,來源於印第安人的稱呼(ali shonok),意為“很少有泉水的地方”。這個名稱的確名副其實,炎熱少雨的氣候和幹燥多沙的地形,使得大部分的河流和小溪隻在有限的日子裏有水,其餘的時間隻是幹枯的河床,所以水源保護自始至終都是本州的頭等大事。

亞利桑那州的曆史一直與西班牙和墨西哥聯係在一起。早在1535年,西班牙探險家德瓦卡從西南方穿過亞利桑那。1540年,另一個西班牙人科羅那多率領士兵,土著,教士和黑奴,穿過亞利桑那到新墨西哥和堪薩斯去尋找黃金七城,但是無功而返。

1692年,西班牙傳教士基諾建立了第一個修道院,向印第安人傳教,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勘測繪製西南地區地圖的人。1772年,在圖巴克建立了第一個白人村莊。1776年,在圖森附近建立了第一個要塞。1821年,墨西哥在獨立戰爭中取得了對西班牙的勝利,亞利桑那成了墨西哥的領土。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1848年,美國與墨西哥簽訂條約,得到吉拉河以北的地區,1854年,美國付給墨西哥一千萬美金,買下了亞利桑那的南部地區。1861年,亞利桑那的南部地區脫離了美國,加入了南方聯盟。1864年,美軍上校卡爾森(Carson)征服了納瓦霍印第安部落的領地。

1869年,內戰結束後的退役軍人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來到了大峽穀,成功測繪了大峽穀地圖。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把位於該州北部的全美第二大的水庫命名為鮑威爾湖。1877年,美國政府公布了沙漠土地法令,從而引發了新的一波來此定居的移民潮。

1886年,與墨西哥人和美國人打了30多年仗的阿帕奇印第安人首領向美軍投降,結束了美國與印第安部落之間的戰爭。從此以後局勢穩定,大量拓荒者從東部過來。銅礦開采可以雇工賺錢,廉價土地可以種植放牧,溫暖氣候可以不必再怕嚴寒,所以本地區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

1912年2月14日,亞利桑那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48個州,也是美國本土大陸加入聯邦的最後一個州,鳳凰城被選作州的首府。二戰以後,本州的經濟發展得更快,原來大部分居民都住在農村,後來人口都向鳳凰城和圖森這兩個大都會地區集中。

“鳳凰城”(Phoenix)是亞利桑那首府名字的意譯,它的音譯是“菲尼克斯”。是亞利桑那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菲尼克斯”在納瓦霍印第安語言中被稱為(Hoozdo),意為“炎熱之地”。 2015年10月28日,我來到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去參觀州議會大廈。

亞利桑那州與其它州不一樣。這座大廈曾經是亞利桑那領地的首府。但是在建州之後,在這座大廈的兩旁,各建了一座辦公大樓,左邊是州參議院,右邊是州眾議院。而大廈本身改為博物館。下圖是我所拍攝的“亞利桑那州議會大廈”博物館。

圖51.“亞利桑那州議會大廈”博物館

本州的氣候和美景吸引了大量的新居民和退休者。晴朗的天空和開闊的原野,提供了許多軍事上的用途,特別是空軍的軍用飛機。另外,還有沙漠研究,在本州也具有天然的有利條件。

在古代亞利桑那的大地上,曾經居住過三個印第安人的部落,後來全都消失了。也可能被後到來兩個部落,納瓦霍和阿帕奇合並了。全州四分之一的土地是印第安保留地,21個印第安保留區,以納瓦霍印第安保留地(Navajo Indian Reservation)最大。

超過300,000人在納瓦霍印第安保留地居住。佩吉(Page)是納瓦霍印第安保留地的一個小城,也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城市,靠近羚羊穀鮑威爾湖格倫峽穀大壩。2006年9月6日,我在去參觀大峽穀北緣之前,曾經在佩吉住過一晚。

第二天,在去大峽穀北緣的路上,經過一個大橋。大橋旁邊有個“納瓦霍大橋解說中心”(Navajo Bridge Interpretive Center)。下圖是我在這個景點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52.  我在“納瓦荷大橋解說中心”指示牌前的留影

後來我才知道,納瓦霍印第安保留地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風景點羚羊穀。“羚羊穀”(Antelope Canyon),是亞利桑那州印第安納瓦霍族保留地的一處狹縫型峽穀。羚羊穀由洪水衝擊和雨水滲透的侵蝕而形成,因為發現時附近有大量“羚羊”遊蕩而取名。羚羊穀分為上下兩部分。

與其他砂岩狹縫型峽穀相同,羚羊穀也是由暴洪侵蝕而形成。該地在季風季節常出現暴洪流入峽穀的情況。暴增的雨量導致暴洪流速加快,但狹窄的通道將河道縮小。因而侵蝕力也相對變大,便形成了羚羊穀底部的走廊,還有穀壁上堅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邊緣。

多年以來,我一直都想尋找機會去參觀羚羊穀,最後終於機會來了。2023年7月6日,我參加了“啃死兔兒死”(Kens Tours)旅遊團,到“下羚羊穀”(Lower Antelope)去參觀。下圖是“啃死兔兒死” 旅遊團的辦公室,再下圖是我在下“下羚羊穀”進洞前的留影。

圖53.  “啃死兔兒死”旅遊團的辦公室

圖54.  我在“下羚羊穀”進洞前的留影

下麵的兩圖是我在“下羚羊穀”穀底拍攝的“浪淘沙”。

圖55.  我在“下羚羊穀”穀底拍攝的“浪淘沙”

圖56.  我在“下羚羊穀”穀底拍攝的“浪淘沙”

這種紅褐色的“沙”,並不軟,而是堅硬的“砂石”。與南猶他州景區裏的“砂石”完全相同。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物。我們在洞裏連走帶爬,整整花了一個小時。

結束羚羊穀的遊覽之後,我們去參觀“格倫峽穀大壩”(Glen Canyon Dam)。下圖是遊客中心的招牌, 叫“卡爾-海登遊客中心”(Karl Heyden Visitor Center)和“大壩旅遊信息中心”(Information,Tour to Dam)。

圖57. “卡爾-海登遊客中心”的招牌

下圖是“格倫峽穀大壩”下遊的大橋,大橋橫跨科羅拉多河。橋上可以行車,行車道的兩旁還有人行道。遊客可以從橋上俯瞰格倫峽穀大壩與科羅拉多河。下圖是“格倫峽穀大壩”下遊的大橋。

圖58.  “格倫峽穀大壩”下遊的大橋

我在遊客中心參觀完畢之後,直接走上大橋上去觀光。下圖是我從橋上俯瞰格倫峽穀大壩的上半部(大壩太深,鏡頭不廣,需照兩次)。大壩的前方是“鮑威爾湖”(Lake Powell),即大壩的蓄水庫(Reservoirs),水是藍色的。下圖是格倫峽穀大壩的上半部。

圖59.  我從橋上俯瞰“格倫峽穀大壩”(上半部)

下圖是我從橋上俯瞰格倫峽穀大壩的下半部,大壩的底部是科羅拉多河,河水是綠色的。不知道為什麽大壩上遊的湖水與下遊的河水是不同的顏色?

圖60.  我從橋上俯瞰格倫峽穀大壩(下半部)

下圖是我從大橋上俯瞰格倫峽穀大壩的下遊。綠色的河水是“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直奔“亞利桑那大峽穀”(Arizona Grand Canyon)。

圖61.  我從橋上俯瞰大壩下遊的“科羅拉多河”

該州的南部和西部,是低矮平坦的索諾蘭沙漠。氣候幹燥,炎熱少雨,夏天的平均氣溫達到華氏100多度。在這裏隻有仙人掌才能存活。尤其是那種高大的,像一個人一高一低舉起雙臂的樹狀仙人掌(Saguaro),是本地所獨有。甚至連本州的車牌上,都畫上這種樹狀仙人掌為背景。

在該州南部的圖森(Tucson)附近,有個“樹狀仙人掌國家公園”(Saguaro National Park),圖森城東和城西各有一片。2006年9月3 - 4日兩天,我與我妻分別到東西兩個公園參觀遊覽。下圖是我在公園東半部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妻在公園東半部“樹邊”的留影。

圖62.  我在“樹狀仙人掌國家公園”東半部指示牌前留影

圖63.  我妻在“樹狀仙人掌國家公園”東半部“樹邊”的留影

第二天,我們到公園的西半部去參觀。我妻向來活潑樂觀,照相時舉起雙臂,一高一低,活脫脫一個會喘氣的樹狀仙人掌。再看看招牌的右邊,不僅畫的樹狀仙人掌雙手一高一低,而且水泥牆也是左右一高一低,多麽有趣兒。

圖64.  我妻在“樹狀仙人掌國家公園”西半部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5.  我妻在“樹狀仙人掌國家公園”西半部仙人掌簇前的留影

在亞利桑那州高速公路I-40的第311號出口處,有一個很奇特的風景區“石化森林國家公園”(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這個地區有許多石化了的圓木。大約在2億多年以前,沼澤地裏的大樹倒在河裏,掩埋在地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樹的木質被二氧化矽所取代。

就這樣,一直到整個大樹變成石頭,但是大樹的紋理還在。所以看起來像大樹,實際上是石頭。由於各種礦物質的滲透,呈現出五顏六色。這個“石化森林國家公園”很出名,我曾經兩次遊覽過這個公園(2006,2023)。

第一次是2006年9月2日,我與我妻在一條28英裏長的自駕車道上玩了半天,在訪客中心還買了不少化石作紀念。下圖是我在“石化森林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妻坐在石化樹上的留影。

圖66.  第一次到“石化森林”,我在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7.  第一次到“石化森林”,我妻坐在石化樹上的留影

第二次是2006年9月2日,我與我兒沿著同樣的路線再走一次。下圖是公園中的一顆“大樹”,再下圖是我在“大樹”根部前麵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兒在一段“大樹”後麵的留影。

圖68.  第二次到“石化森林”,公園中的一顆“大樹”

圖69.  第二次到“石化森林”,我在“大樹”根部前麵的留影

圖70.  第二次到“石化森林”,我兒在一段“大樹”後麵的留影

2006年9月4 - 5日兩天,我與我妻沿著I-17號州際公路由南向北開。從圖森市,經鳳凰城,直到旗杆市。途中經過了四五個古代印地安人的遺跡,我們都去轉了轉。其實它們是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廢墟,現在這裏羅列如下。

1)“卡薩格蘭德廢墟國家紀念碑”(Casa Grande Ruins National Monument)

(Casa Grande)的意思是大房子,房子四層樓高,用一個大棚罩上,隻能在外看,不能走進去。下圖是我在“卡薩格蘭德廢墟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1.  我在“卡薩格蘭德廢墟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2)“蒙特祖馬城堡國家紀念碑”(Montezuma Castle National Monument)

“蒙特祖馬城堡”是公元12-13世紀建在懸崖上的城堡。實際上,這個城堡是一些住人的房子,建在懸崖峭壁上,有四五層樓高,隻能用梯子爬上去。下圖是我在“蒙特祖馬城堡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2.  我在“蒙特祖馬城堡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3)“核桃峽穀國家紀念碑”(Walnut Canyon National Monument)

這是一些古代印第安人在峽穀側壁上修建的山洞式的房屋,建於公元1000至1200年。遊客可以沿著小路走下去,看完後再走回來,有點坡度但難度不大。下圖是我在“核桃峽穀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3.  我在核桃峽穀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4)“烏帕特基國家紀念碑”(Wupatki National Monument)

這是一些分散的建築物廢墟,雖然附近的火山曾經爆發,但卻沒有把它們掩埋掉。“烏帕特基”是古代印第安部落的名字,據說是現今某個印第安部落的祖先。下圖是我在“烏帕特基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4.  我在“烏帕特基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5)“日落火山坑國家紀念碑”(Sunset Crater Volcano National Monument)

就在前述的“烏帕特基國家紀念碑”附近,這是一個1000英尺高的火山口圓錐。最近的一次爆發是公元1064-1065年。下圖是我在“日落火山坑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5.  我在“日落火山坑國家紀念碑”指示牌前的留影

在亞利桑那州,這樣的曆史遺址有十幾個,我們隻參觀高速公路I-17沿線上的幾個。要想再看其它的,需要更多的時間,走更遠的路。

在亞利桑那州高速公路I-40的第233號出口處,有一個更為奇特的景區“流星彈坑”(Meteor Crater)。大約五萬年前,一顆尺寸160英尺的隕石,以每小時兩萬五千英裏的速度落到這裏。隕石砸出一個很大的彈坑,深度560英尺,周長2.4英裏。下圖是流行彈坑的衛星照片。

圖76.  “流星彈坑”的衛星照片

由於周圍地形與月球表麵相似,所以美國宇航局(NASA)曾經在這裏訓練過阿波羅號(Apollo)的太空人。目前在“流星彈坑”的周圍建起一個觀察點,遊客可以沿著環形步道和階梯,從不同角度和深度觀察這個“流星彈坑”。2015年10月28日,我曾經到過“流星彈坑”去參觀。

下圖是“流星彈坑”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流星彈坑”的觀察點,第三圖是訪客中心裏擺放著的一顆隕石。

圖77.  “流星彈坑”的指示牌

圖78.  “流星彈坑”的觀察點

圖79.  從流行彈坑裏發掘出來的隕石

另外,訪客中心還有一個雕塑,是一個報童高舉著一份報紙正在叫賣,報紙上的頭版頭條寫著:“天塌下來了”(The Sky is Falling)。

圖80.  報童叫賣報紙“天塌下來了”

該州北部的旗杆市是通向大峽穀的門戶,我曾幾次路過這裏,卻沒有仔細看看這座城市。這次,當我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該城有個“勞威爾天文台”(Lowell Observatory)。我參觀了這個天文台,恰好當天有一個講座,我也跟進去聽了。

因為亞利桑那州的天空總是晴朗透徹,很適合天文觀像,所以成績斐然。1930年,天文學家就是在這裏,發現了太陽係九大行星中的最後一個,冥王星(Pluto)。冥王星雖小,卻有五個小月亮(衛星),最後的一個衛星是在2012年才發現的。

圖森市的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在美國名氣不大,排名也不太靠前,但是卻與我有些淵源。我在國內讀研究生時的導師,曾經在那裏當過客座教授。他回國後,給我們講了許多亞利桑那大學的故事。

另外還有一位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也曾經在這所大學工作過多年,最後病逝在這裏。2006年9月4日,我曾經到該校的校園裏轉了一圈。盡管他們早已不在那裏,但我總算是來過了,了卻了心願。

 

 

第49州:阿拉斯加(Alaska,AK)

阿拉斯加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最後的邊疆(Last Frontier)。

圖81.  阿拉斯加:最後的邊疆

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北部,三麵環海,呈大半島形狀。北麵是北冰洋,西麵是白令海和太平洋,南麵是太平洋和和阿拉斯加灣,東麵是加拿大的育空地區。東南部有一個像炒鍋把柄的部分,緊靠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阿拉斯加半島西南部的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長達1200英裏,一直向西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International Date Line),甚至超過夏威夷群島的經度,從而成為東半球的一部分。阿拉斯加的州名來自’阿留申語”的(Alyuska),意為“很大的陸地”(Great Land)。

阿拉斯加不是“最後的”州,夏威夷才是。但夏威夷是群島,不是“陸地”,不能稱“邊疆”。阿拉斯加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是“陸地”,所以可以稱為“邊疆”。因此,它的別稱可以是“最後的”(Last)“邊疆”(Frontier)。

下麵是該阿拉斯加州的地圖。

圖82.  阿拉斯加州(Alaska,AK)的地圖

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大的一個州,麵積57萬平方英裏,占全美總麵積的1/6。比排第二的德克薩斯州的麵積大一倍,比美國最小的羅德島州大400多倍,但是人口隻有63萬。阿拉斯加與本土大陸分離,周圍幾乎都是水。總海岸線特別長,比本土大陸各州海岸線的總和還要長。

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到阿留申群島西端的總長度,等於美國從東邊邁阿密到西邊洛杉磯的總長度。北美大陸的落基山脈由本州向東南延伸,其中最高的麥金利峰高達20230英尺,是北美大陸的最高峰。阿拉斯加州的西南地區和阿留申群島,有很多活火山。

阿拉斯加區域寬廣,地勢起伏,州內氣候多種多樣。南部沿海和阿留申群島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內陸盆地屬亞溫帶氣候,中部高原屬大陸性氣候,白令海沿岸屬極地海洋性氣候,北部地區屬極地氣候,常年冰凍。

由於全州處於高緯度地區,夏季時白晝長而黑夜短,冬季時白晝短而黑夜長。本州最北邊城市巴羅(Barrow),夏季有84天太陽不落,冬季有67天不見太陽。另外,北極光是阿拉斯加天空中的常見現象。下圖是阿拉絲加的北極光。

圖83.  阿拉斯加的北極光

阿拉斯加土著是幾萬年前經百令海峽大陸橋走過去的亞洲人。他們大部分人或者向東,或者向南發展。隻有少部分人留在了這裏,以漁獵為生。1741年,丹麥航海家白令(Bering)受俄國沙皇的派遣,率領探險隊在阿拉斯加登陸。1784年,開始向此地移民。1790年,正式建居民點。

1799年,沙皇俄國宣示阿拉斯加的主權,那一年恰好是美國總統華盛頓和中國的乾隆皇帝去世。1867年,美國國務卿蘇厄德(Seward)從俄國廉價買下阿拉斯加,平均每公頃土地隻花2分錢。但是仍然遭到許多人的批評,認為阿拉斯加是一片凍土,到處都是冰川,不適合農耕。

他們說,阿拉斯加與本土又不相連,隻有因紐特人和北極熊才住在那裏。他們說蘇厄德是個幹蠢事的傻瓜(Seward Folly),花錢買了個冰盒子(Ice Box)。所以多年以來,蘇厄德真是“壓力山大”。下圖是美國國務卿蘇厄德。

圖84.  美國國務卿蘇厄德

但是後來這些人就不抱怨了,因為1880年,在阿拉斯加發現了金礦,從而引發了淘金熱。不止是金礦,又發現了銅礦和鋅礦,還有木材和鮭魚,都能為本州賺大錢。因此蘇厄德的地位看漲了。1912年,設立了阿拉斯加領地。

1942年,日本人攻陷並占領了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的戰略地位更重要了,所以又修建了橫跨阿拉斯加到加拿大的高速公路,作為提供軍事物資的補給線。1959年1月3日,阿拉斯加正式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49個州。首府設在本州東南部的朱諾(Juneau)。

其實朱諾也隻是個小城,而且位於一個島上,無法駕車到達。之所以選作首府,是因為早在美國從俄國買來之前,它就已經是阿拉斯加的首府。現在,每年夏天的6-8月份,每天都有上百條遊輪停靠在朱諾,帶來了上百萬的遊客,為本州增加了可觀的財政收入。

2011年7月份,我與我妻乘坐“荷美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遊輪,去阿拉斯加旅遊。7月6日,遊輪到達朱諾。上岸之後我直奔“阿拉斯加州議會大樓”(Alaska State House),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州議會大樓前的留影。

圖85.  我在“阿拉斯加州州議會大樓”前的留影

1968年,在阿拉斯加州的北部發現了石油。1977年,鋪設了原油輸送管道,一直到南部的不凍港瓦爾迪茲(Valdez)。從此阿拉斯加成了美國石油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一個矛盾的兩麵體。1989年,在瓦爾迪茲的外海,發生了一起油船漏油事故。

艾克森的油船將1100萬加侖的原油撒在威廉王子灣的海麵,海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聯合國有關組織和美國政府嚴令出事的石油公司艾克森和相關部門應急處理。艾克森公司設立專門的項目基金加強研究,我本人曾經參加過這項工作長達5-6年之久。

阿拉斯加的經濟在曆史上主要是采礦業,漁業和林業,近年來又加上旅遊業。州內有65% 的土地歸聯邦所有,用於開辟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共計有17個。這些保護區分布在全州各地,每個保護區都有自己的特色。

“迪納利國家公園及保護區”(Denali National Park & Preserve),建於1917年。位於本州的內地,橫跨阿拉斯加的山脈,高聳的麥金利峰屹立在其中,峰頂冰雪終年不化。本地土著人稱此峰為“迪納利”,意思是“第一高”(The High One),

這是阿拉斯加州的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該公園置於原始的荒野之中,既有五顏六色的苔原,又有清澈寧靜的湖泊。園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據說有39種哺乳動物,167種鳥類。2011年7月11-12日,我與我妻曾經隨團到此公園參觀遊覽。

下圖是我在“迪納利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迪納利國家公園”遊客中心門前的合影。

圖86.  我在“迪納利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87.  我與我妻在“迪納利國家公園”遊客中心門前的合影

印象最深的是與野生棕熊的近距離接觸。這些熊若無其事地在路旁尋食,毫不在乎停在路邊的旅遊大巴和我們這些坐在車裏的大活人。司機關掉了發動機,導遊叫我們不要出聲。我屏住呼吸,仔細觀察,拍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好照片,下麵就是透過車窗拍攝的一張。

圖88.  我們與野生棕熊近距離接觸

“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在本州東南部炒鍋把柄地區的沿海地帶。是本州最具特色,最為漂亮的風景區。巨大的冰川從山間流進峽灣,其中最大的有50多英裏長,10英裏寬,500英尺厚。由於緩慢流動的巨大壓力,冰川的密度遠大於平常的冰塊。

冰川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非常漂亮的藍白色。同時還不斷地發出劈啪的爆裂聲,破碎的冰塊掉進了峽灣的水麵上,下圖是典型的阿拉斯加冰川。

圖89.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巨大冰川

藍天上漂浮著朵朵白雲,水麵上點綴著大小浮冰,多麽美麗的風景畫呀!我們乘坐的遊輪,幹脆在峽灣裏停下來麵對著冰川,讓遊客們觀賞拍照。我與我妻立刻跑了出來照相,忙得手腳不停,一下子拍了20多張。能有機會一睹巨大冰川的風采,實在是不枉此行。

下圖是我妻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們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的合影。

圖90.  我妻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的留影

圖91.  我與我妻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的合影

冰川風景是阿拉斯加州的一大特色,在首府朱諾附近也有一個“門登哈爾冰川”(Mendenhall Glacier),冰川源頭是“朱諾冰原”(Juneau Ice Field)。我與我妻在前一天也隨團參觀了。雖然比不上“冰川灣國家公園”精彩,但因為是先看到的,所以還是感到很驚奇。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門登哈爾冰川”的留影。

圖92.  我與我妻在“門登哈爾冰川”的合影

“肯奈峽灣國家公園”(Kenai Fjords National Park),位於阿拉斯加灣裏的肯奈半島,環繞著海岸山脈。由於冰川的切割,海岸山脈很陡峭。山上有一片巨大冰原,冰原裏流出一個冰川,冰川出口是主要的觀光景點。

2014年7月5日,我與我妻來到阿拉斯加的“肯奈峽灣國家公園”去遊玩。下圖是我在“肯奈峽灣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93.  我在“肯奈峽灣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我們這次體驗是,可以最近距離接觸冰川,差點伸手可及。但是一到景點,馬上感到冷風嗖嗖,牙齒打顫。巨大的冰川幾乎吸走了身上所有的熱量。所以匆匆地看了幾眼,照個相後趕緊走人。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肯奈峽灣國家公園”冰川出口處的合影。

圖94.  我與我妻在“肯奈峽灣國家公園”冰川出口處的合影

安克雷奇(Anchorage),是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城市北邊的高山像一座天然屏障,擋住了寒冷的空氣。所以這裏的氣候相對溫和,港口終年不凍。安克雷奇的毛皮市場世界聞名。2011年7月13日,2014年7月4日,我與我妻曾經兩次到過這裏,城市不大,半天時間就可以逛上一圈。

對這個城市印象最深的是,西北角有個“建州紀念碑”(Statehood Monument),紀念阿拉斯加在1959年獲得州的資格,成為美國第49個州的重大事件。中央還放置了一個建州時擔任總統(1953-1961)的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半身像。下圖是我在他旁邊的留影。

圖95.  我在艾森豪威爾總統雕像旁邊的留影

2011年7月份,我與我妻乘坐“荷美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遊輪,去阿拉斯加旅遊。7月5日,遊輪到達凱奇肯(Ketchikan)。下圖是我在“凱奇肯歡迎拱門”(Welcome to Ketchikan)下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妻在“淘金工人雕像”旁邊的留影。

圖96.  我在“凱奇肯歡迎拱門”下麵的留影

圖97.  我妻在“淘金工人雕像”旁邊的留影

7月7日,遊輪到達斯卡格威(Skagway)。下圖是我妻在“淘金工人雕像”旁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斯卡格威城外觀景點的合影。

圖98.  我妻在“淘金工人雕像”旁邊的留影

圖99.  我與我妻在斯卡格威城外 “觀景點”的合影

 

第50州:夏威夷(Hawaii,HI)

夏威夷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昵稱,阿羅哈州(Aloha State)。

 

圖100.  夏威夷:阿羅哈州

“阿羅哈”(Aloha),是夏威夷語中的一個詞,本有希望慕,和平以及幸福的意思。十九世紀中期被英文詞匯吸收,後來變成了問候語,並開始廣泛應用。現時(Aloha)可解作(Hello, Goodbye, I love you)等意思。(Aloha)已經成為夏威夷州昵稱

(Aloha)之詞,源於原始波利尼西亞語的詞(qalofa),薩摩亞語的詞(alofa)及毛利語的詞(aroha),它們都有“愛”的意思。現今的夏威夷亦有不少企業將(Aloha)作為其名稱。單在瓦胡島電話簿內,以(Aloha)作為名稱的公司就占了三頁資料。

夏威夷(Hawaii),位於太平洋的中部,赤道以北,屬於海洋性熱帶氣候,一年四季溫暖如春。再加上白淨如霜的海濱沙灘,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到那裏度假。因此旅遊業成為夏威夷的支柱性產業。遊客們一到夏威夷,立刻就會感受到夏威夷的熱情好客。

在機場和遊輪碼頭,(Aloha)歡迎之聲此起彼伏,鮮花編織的花環會套在你的脖子上。這樣場景在熱門遊覽場所屢見不鮮。度假結束回家後,(Aloha)之聲會時不時地在腦海中重現。事實上,在夏威夷建州的同一年(1959),州議會就決定將(Aloha State)定為該州的官方昵稱。

因為夏威夷氣候溫暖濕潤,火山岩形成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宜菠蘿等熱帶作物的生長,菠蘿種植也是該州的重要產業。著名的多爾公司出產的夏威夷菠蘿,在美國各超市都有出售。因此夏威夷還有一個非官方的昵稱“菠蘿之州”(Pineapple State)。

夏威夷州位於太平洋中部,與美國本土完全分離,距離美國大陸2300多英裏。全州由132個火山島嶼所組成,其中夏威夷島最大,稱為大島(Big Island),瓦胡島(Oahu Island)最發達,是本州首府城市火奴魯魯(Honolulu)的所在地。該州麵積6400平方英裏,人口140萬。

夏威夷島上的火山,至今仍然活動頻繁,由於火山不斷的噴發,岩漿不斷的向海裏堆積,島嶼的麵積也就不斷的擴大。夏威夷雖地處熱帶,但受海洋調節氣候溫和,隻有高山上才有積雪。火山灰使當地土壤非常肥沃,再加上充沛的雨水,使本州的植物茂盛,海鳥昆蟲蝴蝶花卉種類繁多。

由於夏威夷位於太平洋中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北美,亞洲和大洋洲的飛行航運中樞,而且還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在太平洋活動的中間站,所以美國在這裏建設了很大的軍事基地。

夏威夷州地處“西十區”,夏天不設日光節約時間,全年時間不變。夏季時,晚於美西3個小時,晚於美東6個小時。冬季時,晚於美西4個小時,晚於美東7個小時。

下麵是夏威夷州的地圖。

圖101.  夏威夷州(Hawaii,HI)的地圖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南太平洋海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就乘坐獨木舟漂流到這裏定居。1778年,英國的庫克船長曾經在考愛島登陸。1782年,卡美哈美哈一世在夏威夷島上崛起稱王,1810年,統一了全部群島,建立了夏威夷王國。1842年,美國承認夏威夷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下圖是位於火奴魯魯的夏威夷王宮,王宮前麵的立像是卡美哈美哈一世。

圖102.  夏威夷王宮與卡美哈美哈一世的立像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大量移民湧入夏威夷,其中以中國,日本,朝鮮和菲律賓人數居多。這些移民及其後裔的人數遠遠地超過原來的波利尼西亞人。1893年,美國推翻了夏威夷王國末代女王的統治,扶持親美的臨時政府掌權。1898年,美國正式吞並夏威夷,設置夏威夷領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珍珠港的軍事基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被迫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實行跳島作戰,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日本,最後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也就是最後的一個州,首府設在瓦胡島上的火努魯魯(Honolulu)。1993年,美國時任總統(1993-2001)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為100年前推翻夏威夷王國的行為道歉。

夏威夷州經濟以海洋運輸為生命線,主要出口產品有檀香,魚類,甘蔗和菠蘿。本州有很多菠蘿種植園,菠蘿的產量占全世界的3/4。另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是聯邦的國防預算,美國軍事基地需要大量的財政開支。第三個經濟支柱是旅遊業,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為本州賺取了大量外匯。

夏威夷州的交通主要靠航空,火奴魯魯國際機場是最重要的航空樞紐。不僅州外的交通靠飛機,就是州內各島之間,也離不開飛機,或者輪船。州內的高速公路不多,但自成係統,於本土大陸完全不同。

該州的風土人情可以用如下三件事為代表:穿夏威夷衫,佩戴花環和跳草裙舞。夏威夷當地居民的著裝很隨便,一套夏威夷衫便可到處通行。夏威夷衫的色彩鮮豔,裁剪簡單,圖案選自花鳥蟲魚藍天海浪等大自然的元素。夏威夷衫也叫“阿羅哈衫”。

佩戴花環是夏威夷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迎賓禮節。花環可以用鮮花,樹葉,藤條等來製作。一般是掛在脖子上,也有戴在頭上的。草裙舞也稱“呼啦舞”,來源於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宗教儀式,如今是人人參與的喜慶活動。鮮豔的服裝,搖擺的身體,舞動的手臂,盡情享受舞蹈的快樂。

2001年的聖誕節加新年的長假,因為兒子在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魯魯(Honolulu,中文稱檀香山)工作,我與我妻決定到那裏去度假。2001年12月25日聖誕節,我們決定在瓦胡島上全家出遊。從東邊開始,先向北,再向西,沿著海岸玩,最後經中間的高速公路回來。

海灘上處處有盛景,藍天白雲,碧水黃沙,椰林搖曳,巨浪翻花,要多美有多美。兒子夫妻猶如再次度蜜月,溫馨而浪漫。我妻童心大發,頭戴遮陽花帽,身穿夏威夷衫,脖子卦上五色花環,又跑又跳又唱又笑,天堂我沒見過,此情此景不就是人間天堂麽?

下圖是我兒夫妻在海灘上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妻在海邊戲水。

圖103.  兒子夫妻猶如再次度蜜月

圖104.  我妻在海邊戲水

回來的路上經過一個菠蘿園,以前隻在超市裏見到“多爾”(Dole)商標的菠蘿,但是卻不知道“多爾”在哪裏,眼前就是大片的“多爾菠蘿園”,無論如何也要買點最新鮮的菠蘿回家嚐嚐。

圖105.  我妻在多爾菠蘿種植園的留影

12月26日,聖誕節後第二天,我們去參觀“夏威夷州議會大廈”(Hawaii State Capitol)。該州議會大廈與其他州不一樣,既沒有高大的建築物,也沒有標誌性的圓頂,更像一個大禮堂。下圖是“夏威夷州議會大廈”。

圖106.  火奴魯魯的“夏威夷州議會大廈”

然後我們到“瓦基基”(Waikiki)的海灘,去乘坐潛水艇“阿特蘭提斯”(Atlantis)觀賞海底風光。潛水艇沉下去不知道多少英尺深,看見五顏六色的熱帶魚和各種海底生物,在奇形怪狀的珊瑚礁中間,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真是好看極了。

我們還參觀了“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這是奧巴馬的父母求學,相愛,結婚和生子的地方,尤其是優秀的母親,培養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2008年,夏威夷出生的巴拉克-奧巴馬(Barak Obama)當選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2009-2017)。

下圖是奧巴馬的標準像,再下圖是我妻在“夏威夷大學”校門口的留影。

圖107.  奧巴馬總統的標準像

圖108.  我妻在“夏威夷大學”校門口的留影

12月27日,我們去西海岸遊玩,途中經過“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公墓坐落在一個山坡上,麵積很大,山頂上有個巨大的花崗岩雕像,居高臨下地俯視著大地。旁邊的牆上鐫刻著太平洋戰爭的地圖和說明。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前的合影。

圖109.  我與我妻在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前的合影

瓦胡島的西海岸並不比東海岸差,黝黑的海邊礁石,金黃的沙灘海岸,潔白的翻滾浪花,碧綠的岸邊草地,再加上隨風搖曳的椰林倩影,景色似乎還略勝一籌。下圖是瓦胡島的西海岸。

圖110.  瓦胡島西海岸的風光

12月28日是重要的一天,參觀珍珠港。我們一大清早就趕到“亞利桑那紀念館”的訪客中心,首先看電影紀錄片,關於日本人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的。然後再看圖片和實物的展覽。最後邀請當年的老兵簽字合影。

下圖是我邀請當年的老兵簽字留念。

圖111.  我邀請當年的老兵簽字留念

從訪客中心到“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USS Arizona Memorial),坐小船可以到達。當年被日軍擊沉的那艘戰艦殘骸,在水中依稀可見。上方建造一個大廳作為展覽館,館內詳細介紹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況。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指示牌前的合影,再下圖是“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的全景圖。

圖112.  我與我妻在“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指示牌前的合影

圖113.“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的全景圖

在亞利桑那號戰艦的不遠處,還停泊著另一艘戰艦密蘇裏號(USS Missouri)。這艘已經退役的戰艦曾經參加過二戰韓戰和海灣戰爭,如今停泊在這裏,供人參觀。這艘戰艦名氣很大,1945年9月2日,在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將軍主持下,日本投降儀式在這艘戰艦上舉行。

下圖是停泊在珍珠港的密蘇裏號戰艦。再下圖是在密蘇裏號戰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第三圖是在受降書上簽字的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

圖114.  停泊在珍珠港的密蘇裏號戰艦

圖115.  麥克阿瑟主持日本投降儀式

圖116.  徐永昌將軍在受降書上簽字

12月29日,我們全家一早就起飛,到大島(Big Island)去遊玩。在希洛(Hilo)剛下飛機,馬上租車直奔“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這個公園有兩座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其中之一的火山,自1983年爆發後,至今仍然不息。

由於夏威夷的火山不是爆發型而是溢出型的,因此相對比較安全。人們遇到火山爆發時,不是趕快躲避,而是接近觀察。我們的時間有限,隻到遠處觀察點去看火山爆發。下圖是我們從遠處觀察點遙看火山爆發,再下圖是我妻在黑色熔岩山歡呼跳躍。

圖117.  我們從遠處觀察點遙看火山爆發

圖118.  我氣在黑色的凝固火山熔岩上跳躍

然後再返回遊客中心,去看火山爆發的電影。眼看著鮮紅的融漿噴射,耳聽著轟隆的巨大聲響,感覺到十分震撼。爆發的熔岩是紅色,凝固的熔岩是黑色。紅色黑色,黑色紅色,膠卷用得很快。跑來跑去爬上爬下,一天玩得很累,回到賓館倒頭就睡。

下圖是電影裏火山爆發的景象。

圖119.  夏威夷火山爆發的景象

第二天12月30日,我們在大島又玩了整整一天,上午去參觀夏威夷的“熱帶植物園”(Hawaii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園中各種熱帶植物和鳥類,花花綠綠,萬紫千紅。下圖是我們在夏威夷的“熱帶植物園”門前合影留念。

圖120.  我們在夏威夷的“熱帶植物園”門前合影留念

夏威夷的名花“天堂鳥”(Bird of Paradise),以前隻是聽說,如今親眼所見。又有長嘴又有頭冠又有雙翅,還真的像一隻鳥。盡管飛機攜帶可能不便,還是買了幾株帶回家去。下午遊覽了大島的北岸和西岸,天黑之前才回到希洛,搭機返回瓦胡島。

下圖是夏威夷的名花“天堂鳥”。

圖121.  夏威夷的名花“天堂鳥”

12月31日,是本年度的最後一天,我們決定到瓦胡島東北海岸參觀去“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這個文化中心實際上是個民俗博物館,由來自7個太平洋島嶼上的波利尼西亞人,組成了7個村莊,每個村莊都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

12月25日,我們來過一次,但是時間不夠,沒有入內參觀,這次補上。下圖是我們在“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門前的合影。

圖122.  我們在“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門前的合影

我們一個個地參觀這些村莊,最後被河上表演的的“草裙舞”所吸引,達到了這次活動的高潮。河中有7-8條小船,每條小船上有7-8個小夥子和姑娘,他(她)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草裙,伴隨高音喇叭裏播送的舞曲,放聲高歌,翩翩起舞。

遊客們或坐者在亭子裏,或者站在河岸邊,或者擠在小橋上鼓掌助興。更有一些歌舞的粉絲們,隨聲唱和,隨舞搖擺,現場氣氛十分歡快和熱烈。

下麵的兩圖是河船上的草裙舞。

圖123.  河船上的草裙舞是活動的高潮

圖124.  河船上的草裙舞是活動的高潮

時間過得真快,一周的假期馬上就要結束了。這是我們最愉快的一個假期。再見了,夏威夷(Aloha,Hawaii),如有機會我們還會再來。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雪中梅:
謝謝鼓勵,我會繼續努力,再寫一些東西。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圖文並茂,欣賞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