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八篇:第31-35州

(2023-10-08 00:41:09) 下一個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八篇:第31-35州

上一篇講到美國的第26-30州,本篇講美國的第31-35州。

第31州: 加裏福尼亞(California,CA)

加裏福尼亞州(簡稱加州)的車牌很簡潔:白底的正體藍字,草書的(California)紅字,再加上紅色正體“黃金州”(The Golden State),顯得十分高冷。

圖1.  加裏福尼亞:黃金州

淘金熱的曆史,就是加州的曆史。不僅有美國本地人淘金,也有外籍移民尋寶(包括華人)。從“金門大橋”,到“金色海灘”,今天的加州人依然對“黃金”有著無可免疫的癡迷。

加州位於美國西南部,東西窄而南北長。西麵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麵是俄勒岡州,以北緯42度線為界。東麵是內華達州,兩州邊界的北段是西經120度線,往南是一段長長的斜線。加州東南麵是亞利桑那州,兩州的交界是科羅拉多河。加州的南麵與墨西哥接壤。下麵是加州的地圖。

圖2.  加裏福尼亞州(California,CA)的地圖

加州人口3千7百多萬,是美國人口第一的大州。加州麵積16.3萬平方英裏,在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阿拉斯加州和德克薩斯州。加州人口居美國之冠,加州經濟為美國之首。加州的工業,如航天,電子,計算機,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都遙遙領先。

加州的農業非常發達,蔬菜水果,葡萄與葡萄酒的產量全國第一。牛奶產量甚至超過號稱“美國牛奶場”的威斯康星州。加州的海產水產也很豐富,在全美各州中居首位。加州的交通也非常發達,高速公路I-5, I-15, I-8和 I-10 縱橫交錯。

洛杉磯和舊金山等機場是全美最大的機場之一。洛杉磯,長灘和奧克蘭都有著名的海港,加州的內陸也是水網密布,河運繁忙。加州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假如加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富庶國家。

加州的地理特征由幾條高大的南北走向的山脈構成其骨架。第一條是西北部的克拉馬斯山,從北麵的俄勒岡州延伸過來。第二條是碦斯碦特火山,在該州的東北部。第三條是海岸山脈,與太平洋海岸平行。第四條是內華達山脈,在該州的中部,有著險峻陡峭的雪峰。

在內華達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有一片從西北向東南延伸的中央穀地,由兩條河流的流域組成:薩克拉門托河(Sacramento River)與聖華金河(San Joaquin River)。這裏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是加州的農業天堂。生產大量水果和蔬菜,被譽為世界的水果籃子。

加州東部與內華達州和亞利桑那州的交界處,是史前的一片內陸海。經曆幾十億年的滄海桑田,變成了荒涼的沙漠地帶,著名的“死穀”就在那裏。加州西麵的太平洋海岸線,是本州重要的經濟資源:海運,漁業,旅遊業都很發達。

加州這片土地,早在幾千年前就曾經有人類居住過。但是直到1530年代,西班牙探險家赫爾曼-柯泰斯(Herman Cortes)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黃金七城才來到這裏。雖然沒有定居卻賦予了地名,“加裏菲亞”(Califia),當年亞馬遜黑人女王的名字,演變成加裏福尼亞(California)。

1542年,葡萄牙探險家胡安-卡布瑞洛(Juan Cabrillo)受西班牙的派遣,在今聖地亞哥登陸,宣稱此地歸屬西班牙。1769 年,西班牙神父塞拉(Serra)在沿海創立了第一個布道團。此後西班牙人繼續在沿海登陸,建立許多要塞和村鎮,後來都發展成大城市。

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從西班牙手中接管這個地區。美墨戰爭後,美國從墨西哥手裏奪取了加裏福尼亞。1848年發現了金礦,從而引發1849年的淘金熱,千百萬人蜂擁而來,尋找發財機會。此後,加裏福尼亞經濟快速發展。1850年9月9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31個州。

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現在是加州的首府,早年隻是瑞士移民修建的一個城堡。1848年,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在該城東邊建設鋸木廠時,偶然發現了當地的河流中有金子。從而掀起了加州的淘金熱,此地也由小鎮發展成經濟和交通的樞紐。

農業上,薩克拉門托河穀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水果蔬菜和穀物。這一切使得此地迅速地發展了起來。薩克拉門托的地標除了州議會大廈之外,還有一個教堂,叫做“祈福聖禮大教堂”(Cathedral of Blessed Sacrament),該市的名字就是來自“聖禮”這個詞。

2016年5月25日,我駕車到薩克拉門托來參觀加州議會大廈(California State Capitol)。當時正值中午時分,萬裏無雲,豔陽高照,於是在州議會大廈前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加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3.  我在“加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洛杉磯(Los Angeles),簡稱LA,是加州太平洋沿岸的一座城市。城市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es)。是加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第二大的城市,僅次於美國東部的紐約。

洛杉磯是美國西部的工業,商業,交通,貿易,科技,文化,教育,媒體和娛樂的中心。由於加州的淘金熱,南太平洋鐵路的修通,太平洋港口的建設,再加上有宜於健康的氣候,使得該城得以飛速的發展。後來在城市附近又發現了石油,更使得本城的發展又插上了新的翅膀。

好萊塢(Hollywood),位於洛杉磯西北的7 英裏處,是全球著名的影視娛樂中心和旅遊熱點。美國早期電影製作中心在紐約,但每年有1/3是陰天不能拍電影。洛杉磯充足的陽光和多彩多姿的外景,吸引電影工作者到這裏拍片,於是好萊塢成了電影業的聖城。

2012年11月2日,我來到好萊塢影城,不僅走遍了影城的東南西北,還參觀了“中國劇場”(Chinese Theater)和 “柯達劇院”(Kodak Theater)。中國劇場裏展出了許多明星的手印,柯達劇院是每年“奧斯卡”(Oscar)頒獎的地方。

我還在劇院門前的星光大道上走了好幾個來回,把我所知道的影星印記拍照紀念,例如伊麗莎白-泰勒,格裏高利-派克,哈裏森-福特等。好萊塢的明星似乎有棄藝從政的傳統。除了裏根總統,動作明星阿諾德-施瓦辛格曾兩次當選加州州長,假如他出生在美國,很有可能會去競選總統。

下圖是“好萊塢”北麵山上的巨大指示牌(HOLLYWOOD),再下圖是“好萊塢”的“中國劇場”。

圖4. “好萊塢”北麵山上的巨大指示牌

圖5. “好萊塢”的“中國劇場”

1996年10月21日,我與我妻曾經遊覽好萊塢東邊的“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親身經曆了山洪暴發,房倒樓塌,天崩地裂,火車出軌,刀光劍影,鬼怪橫行的驚險場麵。下圖是我在環球影城廣場上的留影。

圖6.  我在“環球影城”廣場上的留影

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位於洛杉磯東邊35英裏處的阿納海姆(Anaheim)。1955年,由迪斯尼公司的締造者瓦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親自創辦。雖然門票加泊車所資不菲,但每年都吸引著全世界大批觀光客到此觀光遊覽。

還沒進到園區,光聽裏邊的景點名字就夠令人神往了:明天世界(Tomorrow Land),邊疆世界(Frontier Land),神奇世界(Fairy Land),冒險世界(Adventure Land),小動物世界(Critter Land),米老鼠卡通城(Mickey Toontown)等等。

1996年10月20日,我與我妻曾經到迪斯尼樂園遊玩了整整一天。想玩全是不可能的,但還是與米老鼠(Mickey Mouse),唐老鴨(Donald Buck),灰姑娘(Cinderella)等經典卡通人物合影留念。下圖是我與我妻和唐老鴨的合影。

圖7.  我與我妻和唐老鴨的合影

仿照德國巴伐利亞(Bavaria)的新天鵝堡(New Swan Castle)所建造的微縮城堡,美輪美奐,令人歎為觀止。每天節目的高潮是下午的大遊行(Grand Parade),獅子王(Lion King)領隊,各式各樣的人物,化妝,造型,姿勢,動作,五花八門,爭奇鬥豔。

加州出了兩位總統,第37任的(1969-1974)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出生地是東部小城約巴-林達(Yorba Linda)。2012年11月1日,我曾經到“尼克鬆總統圖書館和出生地”(President Richard Nixon Library & Birthplace)參觀了大半天。下圖是景點的指示牌。

圖8. “尼克鬆總統圖書館和出生地”的指示牌

在博物館內,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廳裏的雕像。尼克鬆與周恩來握手的雕像,就放在大廳的中央。在博物館外,有他的故居和夫妻墓地,旁邊停放著他乘坐過的直升飛機。美國人也不避諱短處,對“水門醜聞”也做了介紹,不過比較簡略而已。下圖是我在兩人握手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9.  我在尼克鬆與周恩來握手雕像前麵的留影

另一位總統是第40任的(1981-1989)羅納德-裏根(Ronald Reagan),他的家鄉是西北部小城西米穀(Simi Valley)。2012年10月31日,我曾經到“裏根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參觀l了大半天。

下圖是“裏根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我與裏根總統夫婦雕像的合影。

圖10.“裏根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圖11.  我與裏根總統夫妻雕像的合影

在博物館內,裏根與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Gorbachov)對坐麵談的雕像醒目地放在大廳中央。在另一個三層樓高的大廳內,停放著他曾經乘坐過的總統專機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遊客可以入內參觀,我也買票入內看了一圈。

另外,還有一個展廳陳列著美國曆屆總統的大理石胸像,從開國總統華盛頓到時任總統奧巴馬。在弗蒙特州的普若克特小鎮,有一個大理石展覽博物館,博物館裏也有一個總統大理石雕像群,直到老布什總統為止,我到那裏參觀的時間是2011年9月26日。

裏根在美國是比較受民眾愛戴的總統之一,因為在他的任內,蘇東波潮湧,前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世界強權,這些勝利極大地滿足了美國人驕傲自大的心理。

聖弗蘭西斯科(San Francisco),是加州第二大的城市。聖弗蘭西斯科是標準中文音譯,但是為了給早期不闇英語的閩粵移民方便,中文音譯成“三藩市”。然而,更為流行的中文名稱是“舊金山”,這個詞來自1848年開始的淘金熱。

1848年後,大批華工來到這裏修鐵路挖金礦,故稱此地為“金山”,但後來在澳大利亞又發現了金礦,華人把那裏叫做“新金山”,這裏就成了“舊金山”。1945年,51個國家在此召開大會,通過聯合國憲章,成立聯合國,用以調停國際衝突,確保世界和平。

舊金山在淘金熱之後發展很快,目前是美國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發基地,矽穀(Silicon Valley)位於舊金山灣區的南部,中心在聖克拉拉市(Santa Clara)。矽穀最早為是研究半導體材料矽,如今卻是美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積聚地,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

附近還有研究能力雄厚的大學,如斯坦福,伯克利等,所以矽穀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高新科技的代名詞。我有兩個同學畢業後到矽穀工作,我與我妻曾於1996年10月16日專門到過矽穀訪問,也參觀了他們各自的公司,從而一窺高新科技的斑貌。

舊金山的“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橫跨太平洋到舊金山海灣的入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單跨懸索橋,也是舊金山的著名地標。該橋始建於1937年,耗資3550萬美元,鋼材10多萬噸,全長8981英尺,主跨4200英尺,淨高746英尺。

大橋橋身漆成桔紅色,再配上清澈蔚藍的海水,碧綠如茵的草地,萬紫千紅的鮮花,如畫的景觀早已美不勝收。加上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真乃人間仙境也。我與我妻曾經多次到此神遊,流連忘返,拍下許多終生難忘的漂亮照片。

下圖是我於2016年5月28日在“大橋公園”拍攝的金門大橋。再下圖是我在同一天,在“大橋遊輪”上拍攝的金門大橋,第三圖是金門大橋附近的“漁人碼頭”(Fisherman Wharf)。

圖12.  我在“大橋公園”裏拍攝的“金門大橋”

圖13.  我在“大橋遊輪”上拍攝的“金門大橋”

圖14. 金門大橋附近的漁人碼頭

但是,舊金山也有過悲慘的曆史。1906年4月18日,這裏發生了一次大地震,繼而引發大火。地震幾乎摧毀了全城,3千多人死亡,30多萬人無家可歸。1989年,這裏又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強度達到7.1級,損失高達60億美元。

地理上,加州位於“聖安德烈斯大斷層”(San Andreas Fault)地帶,這個大斷層處於向南運動的北美大陸板塊和向北運動的太平洋板塊之間。它們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相對移動摩擦和碰撞,所集聚的能量爆發出來,就形成了地震。

位於舊金山西北方的海邊,有個三角形大公園,“萊耶斯岬國家海岸”(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這塊三角形的飛地與大陸之間,就是聖安德烈斯大斷層的一部分。目前是一個窄窄的海灣和一個長長的峽穀。進入公園的主幹道,就沿著這個峽穀的穀底和海灣的岸邊行駛。

2016年5月29日,我曾經沿著這條公路進入公園去遊覽。看到公路旁邊的居民,坐在房前屋後悠閑自在地喝著咖啡消暑聊天,好像他們根本就不在乎這個斷層是否還會再斷。

聖地亞哥(San Diego),中文亦譯作聖迭戈,是加州第三大的城市。在本州的西南角,距墨西哥隻有15英裏。聖地亞哥西瀕太平洋,三麵環水,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我與我妻於1996年的自助遊,2004年的借開會之便,曾經兩次到過聖地亞哥。

2004年7月,我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地點是聖地亞哥郊區小城(La Jolla)。有趣的是這個小城名字的發音,會前我根據英文拚法讀作“辣椒辣”,但是本地人糾正我說,應讀作“辣喉啞”。西班牙語的發音可真難搞,不管讀錯讀對,喉嚨可要受罪了。下圖是我在參加會議時的留影。

圖15.  我在聖地亞哥參加學術會議時的留影

聖地亞哥的“海洋世界”(Sea World)是個水族館,有各種各樣海洋生物。最為吸引人的是鯨魚表演,它們在水池中做出各種高難動作,令觀眾不時發出高聲尖叫。下圖是鯨魚表演飛出水麵。

圖16.  “海洋世界”裏的鯨魚表演飛出水麵

聖地亞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也很出名。印象最深的是“火烈鳥”(Flamingo),羽毛潔淨遍體通紅,成群結隊地在水邊嬉戲。還有噸位龐大的陸龜(Turtle),老老實實地趴在欄杆旁,任人撫摸拍照,想來是早已訓練有素,處變不驚。下圖是我妻在動物園“火烈鳥”池邊的留影。

圖17.  我妻在動物園“火烈鳥”池邊的留影

在聖地亞哥的太平洋岸邊,開辟了很多公園,有的是懸崖峭壁,有的是黃沙海灘,人們可以衝浪遊泳,也可以攀岩遠眺。特別是聖地亞哥灣“羅馬角”(Point Loma),藍天白雲,遊船如梭,風景如畫,美不勝收。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羅馬角”的合影。

圖18.  我與我妻在“羅馬角”的合影

2004年7月25日,我與我妻花了一整天時間流連於此,最後在海角的“卡布瑞洛國家紀念碑”(Cabrillo National Monument)參觀之後,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這個海角是卡布瑞洛1542年在聖地亞哥登陸的地方,從而此開辟了歐洲人在這裏殖民的曆史。下圖是我在紀念碑前的留影。

圖19.  我在“卡布瑞洛國家紀念碑”前的留影

蒙特瑞(Monterey),是太平洋沿岸的一個中等城市,位於南北加州交界處的蒙特瑞灣,曾經是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統治加裏福尼亞時期的首府。此地風光迤邐,氣候宜人,還是個天然良港。是美國的一個海軍基地,“美國海軍研究生院”(US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就在這裏。

在蒙特瑞的城南,沿著太平洋的海岸,有一個馳名的風景區叫做“十七英裏駕車線”(17 - Mile Drive),實際上是加州1號公路的一段。加州1號公路,全長600多英裏,北起加州小城萊格特(Legget),沿著太平洋海岸,向南一直延伸到洛杉磯。

沿著1號公路,有許多美麗的海灘景區。奇峰異石,湍流險灘,海豹海獅,嬉戲玩耍。1996年10月18日,我與我妻從蒙特瑞出發,一直向南開到洛杉磯,一路上邊走邊玩邊照相,心情放鬆,十分盡興。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十七英裏駕車線”海邊的合影。

圖20.  我與我妻在“十七英裏駕車線”海岸的合影

在1號公路的中間的小城聖西蒙(San Simon)附近,有一座城堡建在高度1600英尺的小山上。主人是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William Hearst)。從1919開始,花28年的時間才建成。主建築是地中海複興式風格,叫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早已對公眾開放。

但是私家車不許上山,遊客們由專門的遊覽車送上去,由導遊帶領參觀,隻許跟著走,不許擅自離隊。到山頂一看,不由得都驚呆了,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城堡的尖頂直指蒼穹,院內的池水碧波蕩漾,大理石的雕像玲瓏剔透,油畫的人物翩翩如生。下圖是“赫斯特城堡”的尖頂。

圖21.  “赫斯特城堡”的尖頂

棕櫚泉(Palm Springs),位於加州東南部的沙漠地區,全年陽光日照可達350天,日平均氣溫為華氏75度。棕櫚泉果然名不虛傳,既有棕櫚又有泉,是休閑度假和退休養老的好地方。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的莊園峰會(2012),就是在這裏的“陽光地帶”(Sunny Lands)舉行的。

2014年6月12日,我與我妻曾經到過這裏參觀。鄰近的植物園裏種滿了熱帶沙漠植物,仙人掌仙人樹仙人球什麽的,有的還開花結果,五顏六色搶眼得很。雖然天氣很熱,但不潮濕不悶汗,所以雖然高溫,但是並不難受。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妻在陽光地帶的留影。

圖22.  我妻在“陽光地帶”的留影

圖23.  我與我妻在“陽光地帶”的合影

“聖夾心桃山州立公園”(Mount San Jacinto State Park)就在附近的山頂上,我們決定全家上山去遊玩。當我們乘坐纜車上山之後,頓時感到涼風習習,舒適愜意。自從我兒出去工作後,已經四五年沒見麵了,這次相聚,非常高興。下麵的兩圖是我們留影紀念。

圖24.  我在“聖夾心桃山州立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25.  我們在“聖夾心桃山州立公園”裏的合影·

瑞丁(Redding),是北加州高速公路 I-5 旁邊的一個中等城市。瑞丁城中的“烏龜海灣公園”(Turtle Bay Park),有一個“日規橋”(Sundial Bridge)。日規橋身是厚厚的有機玻璃板,用14根不鏽鋼索吊起,鋼索又掛在一個 L 形的不鏽鋼立柱上。

此橋的造型極具特色,是一位西班牙建築師的傑作。橋上隻能步行不許開車。2014年9月6日,我到這裏參觀遊覽,拍下不少漂亮的照片。下圖是“烏龜海灣公園”裏“日規橋”的雄姿,再下圖是我在“烏龜海灣公園”裏“日規橋”前麵的留影。

圖26.  “烏龜海灣公園”裏“日規橋”的雄姿

圖27.  我在“烏龜海灣公園”裏“日規橋”前麵的留影

太浩湖(Lake Tahoe),在北加州與內華達州交界處,是著名的旅遊勝地。2008年8月30日,我與我妻曾經到過此地遊覽。我們開車沿著大湖的東邊南邊和西邊遊玩了大半圈,飽覽了這裏的湖光山色。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太浩湖邊的合影。

圖28.  我與我妻在太浩湖邊的合影

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的風光也相當美。2008年9月1日,我與我妻曾經沿著平行於海岸的加州1號公路從北向南走過一趟,邊走邊玩邊照相。岸邊的海帶又粗又長,我妻興奮得不得了。還有許多奇峰異石在海中。

在太平洋沿岸的小城“門多辛諾”(Mendocino)附近,有一個著名的“門多辛諾海岸植物園”(Mendocino Coast Botanic Garden)。裏麵有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令人目不暇接。我妻素愛鮮花,照相多少都不厭煩。下圖是我妻在門多辛諾海岸植物園裏的留影。

圖29.  我妻在“門多辛諾海岸植物園”裏的留影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加州開辟了許多國家公園和國家紀念地,其中我所到過的就有十七八個。這裏對這些公園簡單地介紹如下:

1)“約塞米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中文有時譯為“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位於加州東部的內華達山脈。是與“大峽穀”(Grand Canyon)和“黃石公園”(Yellowstone)齊名。公園的核心是一個呈U字形的“約塞米蒂山穀”(Yosemite Valley)。

約塞米蒂山穀兩旁的峭壁上,到處可見冰川切割的痕跡,尤以“半圓丘”(Half Dome)最著名。2004年7月30日,我與我妻曾經到此公園裏遊覽了大半天。下圖是我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裏的合影。

圖30.  我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31.  我與我妻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裏的合影

2)“紅杉樹國家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也在內華達山脈,位於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南邊。公園的特征是布滿了巨大的“紅杉樹”(Giant Sequoia),高度可達300英尺,樹圍可達30英尺,樹齡可達4000多年。下圖是我在“紅杉樹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32.  我在“紅杉樹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紅杉樹國家公園裏最為著名的是“謝爾曼將軍樹”(General Sherman)。在出國前的1985年,我在英語培訓班學習時就知道了,對它早就心儀已久。如今有幸一睹尊容,深感榮幸,趕快跑過去照相。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謝爾曼將軍樹”前的合影,時間是2004年7月29日。

圖33.  我與我妻在“謝爾曼將軍樹”前的合影

3)“國王穀國家公園”(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與紅杉樹國家公園連成一體,位置在其東北,公園的特點也差不多。

4)“死穀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位於南加州東部與內華達州的交界處。此地是史前的內陸海,經曆幾十億年的滄桑變成沙漠劣地。這裏的氣候炎熱幹旱少雨,夏天氣溫竟高達134華氏度。下圖是“死穀國家公園”的典型地貌,再下圖是我在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34.  “死穀國家公園”的典型地貌

圖35.  我在“死穀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死穀國家公園裏的“壞水窪”(Bad Water Basin),是北美洲海拔最低的地方,低於海平麵282英尺。2004年7月31日,我與我妻曾到過這裏,盡管氣溫炎熱難忍,但是畢竟大開眼界。下圖是我在“壞水窪”指示牌旁邊的留影。

圖36.  我在“壞水窪”指示牌旁邊的留影

5)“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位於南加州的沙漠地區。這裏也是氣候炎熱,幹旱少雨。雖然這裏的沙漠幹旱少雨,但也不是寸草不生。那裏有一個稀有的樹種“約書亞樹”(Joshua Tree),帶有雜技般的扭曲樹幹和球形多刺的樹葉,非常奇特有趣。

下圖是我在“約書亞樹國家公園”指示牌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妻在一顆“約書亞樹”旁邊的留影,她還擺出“約書亞樹”的姿態。

圖37.  我在“約書亞樹國家公園”指示牌前麵的留影

圖38.  我妻在一顆“約書亞樹”旁邊的留影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裏,還有很多卵形巨石,風化成許多奇形怪狀。2004年7月24日,我與我妻到過此公園參觀遊覽。拍攝了許多難得的好照片。下圖是我在巨石灘上爬來爬去,看看我妻搶拍的照片,夠水平了吧。

圖39.  我在“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巨石上爬來爬去

6)“拉森火山國家公園”(Larsson Volcanic National Park),位於北加州的碦斯碦特火山與內華達山脈的連接處。拉森火山在沉默了幾千年之後,1914年突然爆發,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斷斷續續地一直持續了七年。

2008年8月30日,我與我妻曾經到過這個公園來參觀。由於時間安排得太緊,沒有登上山頂,隻在山下遠望,並在遊客中心觀看了電影。下圖是我在“拉森火山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拉森火山”腳下的合影。

圖40.  我在“拉森火山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41  我與我妻在“拉森火山”腳下的合影

7)“紅木國家與州立公園”(Redwood National & State Parks),在加州西北部太平洋沿岸。這裏的“海岸紅木”(Redwood)比內華達山區的“紅杉樹”(Sequoia)還高,可達400英尺,樹齡也有2-3千年。

2014年9月7 - 8日,我曾經花兩天的時間到此遊覽。以“月牙城”(Crescent City)為界,第一天在南邊,第二天在東邊。下圖是我在“紅木國家與州立公園”指示牌旁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一顆紅木樹洞下的留影。

圖42.  我在“紅木國家與州立公園”指示牌旁邊的留影

圖43.  我在一顆紅木樹洞下的留影

“紅木國家與州立公園”裏有一棵樹,中間掏空成大門狀,可以穿過一輛汽車。我這次出門特立獨行,坐在車裏無法自拍,但又不願錯過機會。於是等啊等的,終於等來了一輛坐滿人的房車,互相拍照留作紀念。下圖是我在公園裏“開車穿洞”。

圖44.  我在“紅木國家與州立公園”裏“開車穿洞”

加州的文化教育水平在全美名列前茅。該州有三大教育係統:一是研究型大學有10所,二是教學型大學有24所,三是社區學院有119所。有好幾所大學都是舉世聞名的。本人在國內國外的大學工作多年,所以每到一地,都會到當地知名大學校園裏轉一轉。我在加州到過的大學校園有: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下麵是幾所大學的校園。

圖45.  斯坦福大學

圖46.  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

圖47.  加州理工學院

圖48.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第32州: 明尼蘇達(Minnesota,MN)

明尼蘇達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萬湖州”(10000 Lakes)。

圖49.  明尼蘇達:萬湖州

明尼蘇達州水係眾多,它的邊界包括美國第一大湖蘇必利爾湖和美國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本州境內還有明尼蘇達河,雷尼爾河,紅湖河和聖克洛瓦河。除了大湖之外,還有星羅棋布的小湖。所以本州號稱“萬湖州”,其實這個數目太保守了,真正的湖泊數目可能是它的兩倍。

該州的正式名稱“明尼蘇達”也與水有關。在當地印第安人的語言中,它的意思是“似雲之水”(Cloudy Water)。明尼蘇達河的河水有淺色的懸浮泥沙,看起來像天空中的浮雲。總之,本州與各種水密不可分:流水(江河),靜水(湖泊),落水(瀑布)和泥水(沼澤)。

明尼蘇達州的東麵是蘇必利爾湖和威斯康星州。南麵是愛荷華州,邊界是直線。西麵是南達科他和北達科他州。邊界南段(1/3)是直線,北段(2/3)是河流。該州北邊界的西段,是加拿大的馬尼托巴省,以北緯49度線為界。北邊界的東段,是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以“萬湖”為界。

下圖是明尼蘇達州的地圖。

圖50.  明尼蘇達州(Minnesota,MN)的地圖

該州還有一個奇怪的綽號“地鼠州”(Gopher State)。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怎麽弄出這麽一個不雅的綽號?後來看到資料才知道,綽號來源於一幅漫畫:當時本州正在修鐵路,一個築路工人正在賣力地推動一列火車。他頭戴高帽,身穿禮服,卻是一隻地鼠(Gopher)。

本州的首府是聖保羅(St Paul),最大的城市是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兩個城市連在一起,稱為雙城(Twin Cities)。該州的入口指示牌很有趣,一個巨大的明尼蘇達州地圖,坐落在一個寬大的平台上。從高速公路上遠遠地就能看到。下圖是明尼蘇達州的入口指示牌。

圖51.  明尼蘇達州的入口指示牌

該州地理樣貌分為兩個區域。第一個是蘇必利爾高地,位於該州東北部,占總麵積的三分之一,有低矮起伏的丘陵和山地,布滿森林湖泊和瀑布。第二個是中央低地,是其餘的三分之二。有草原有平原,土地肥沃而平坦,適合農耕。該州氣候很極端,冬天漫長而寒冷,夏天短暫而炎熱。

十七世紀的中葉,印第安的達科他人(Dakota)住在這裏。十八世紀,另一夥印第安奧吉布威人(Ojibway)也來了,把達科他人趕到西南部的大草原。十七世紀時,法國毛皮商人是來到此地的第一批歐洲人,1679年,法國人宣布此地為法屬。

1803年,由於路易斯安納購買,原則上此地歸屬美國。但是在以後的許多年中,此地數度易主。直到1812年戰爭之後,美國才實際上控製了此地,建立了西北領地。1849年,又建立了明尼蘇達領地,對美國白人開放定居。1859年5月1日,明尼蘇達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32個州。

1861年,當南北戰爭爆發時,本州並沒有參加內戰。但是在1862年,美國的白人居民與達科他印第安人卻發生衝突。結果達科他印第安人戰敗,被迫進入達科他保留地。不久,奧吉布威印第安人也被趕進保留地。

1865年,在本州的東北部發現鐵礦石,從而吸引大批來自歐洲的新移民。有從德國來的,有從挪威來的,也有從瑞典來的。1870年,本地開始種植小麥和其它穀物,同時出現了許多牧場,飼養奶牛。林業是本州的主要經濟來源,高大的喬木可以造船,低矮的灌木可以造紙。

明尼蘇達州的大多數居民都集中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和聖保羅(St Paul)雙城地區(Twin Cities)。明尼阿波利斯名稱的命名者,是該市第一位學校教師。他將“拉科塔”語中表示“湖水”的詞“mini”,和希臘語表示“城市”的詞“polis”組合而成為該市的名稱。。

2011年8月9日,我來到聖保羅參觀“明尼蘇達州議會大廈”(Minnesota State Capitol)。恰好藍天白雲,綠草如茵,於是在州議會大廈前找好角度拍下了一張照片。大樓正在維修,腳手架還沒撤,門前也攔上不能入內參觀,有點遺憾。下圖是聖保羅的“明尼蘇達州議會大廈”。

圖52.  聖保羅的“明尼蘇達州議會大廈”

在州議會大廈附近,有一座“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模仿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 Cathedral)。我於同一天在參觀州議會大廈之後,就去了這座教堂。雖然與梵蒂岡的大教堂外形相似,氣勢卻大不一樣。下圖是聖保羅的“聖保羅大教堂”。

圖53.  聖保羅的“聖保羅大教堂”

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是美國的知名大學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心髒手術,就是在這裏完成的, 2011年8月9日,我到該校校園參觀遊覽大半天。下圖是我在明尼蘇達大學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明尼蘇達大學的一棟教學大樓。

圖54.  我在“明尼蘇達大學”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55.  “明尼蘇達大學”的一棟教學大樓

該校的機械工程係有一位印度裔教授,在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麵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1995年6月27日,有關機構在加拿大落基山的“班芙會議中心”(Banff Conference Center),召開了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我聽過他的一場學術報告。

講完後他指著牆上的掛鍾說:“會議主席給我一小時,完了”。大家抬頭一看,果然一分不差,恰好一個小時。此君不但是個學術研究上的科學家,還是個訓練有素的“教書匠”。下圖是我從加拿大的“班芙會議中心”大樓上眺望遠處的落基山。

圖56.  我從“班芙會議中心”眺望遠處的洛基山

1992年,在雙城西南郊的布魯明頓,建造了一個全國最大的“美國帽”(Mall of America),這是一座集購物和娛樂為一體的建築群,著名的零售連鎖店,巨大的室內遊樂場,地下的淡水水族館,再加上風味不同的餐飲店和有聲有色的音像場,使這個“大帽”裏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2011年8月9日,我在離開雙城前,到這裏遊玩了半天。雖然已經垂垂老矣,不能再坐過山車。但是,眼觀歡樂的遊人群,手握閃光的照相機,仍然能夠與民同樂。下圖是“美國帽”的大門,再下麵的兩張圖是“美國帽”的內部。

圖57. “美國帽”的大門

圖58. “美國帽”的內部之一

圖59. “美國帽”的內部之二

“嘟嚕嘶”(Duluth),位於明尼蘇達州東北部,蘇必利爾湖最西端,是本州第三大城,也是本州重要的水路港口。港口上有長達幾十英裏的船塢碼頭,碼頭上的起重機一個接著一個,堆放在台上的貨物一堆接著一堆,有木材有穀物,還有礦石。

1959年,“聖勞倫斯水路”(Water Way of St Lawrence)開通,輪船可以直達大西洋,使得“嘟嚕嘶”成了一個“不靠海的海港”(Inland Seaport)。2010年6月10日和12日,我曾經兩次住在這裏,並且到碼頭上遊玩,拍了不少好看的照片。

下圖是“嘟嚕嘶海港”的吊橋,再下圖是“嘟嚕嘶海港”的燈塔。

圖60.  “嘟嚕嘶”海港上的吊橋

圖61. “嘟嚕嘶”海港上的燈塔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該州的北部開辟了兩個風景點:第一個風景點是“大搬運國家紀念地”(Grand Portage National Monument),位於本州東北的尖角處。這是個曆史遺址,當初,法屬加拿大的“航行者”(Voyageur),劃著獨木舟,裝上毛皮貨,不遠萬裏來到這裏做生意。

搬運工們個個身材高大,體強力壯,肩扛180磅的貨物,沿著幾十英裏長的崎嶇小路,送貨到達指定的地點,每天工作16個小時。景點就是他們當初的休息處,有重建的山寨和一條山間小路。2010年6月12日,我參觀了“大搬運國家紀念地”。

下圖是我在“大搬運國家紀念地”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大搬運國家紀念地”遊客中心,第三圖是“大搬運國家紀念地”附近的山間瀑布。

圖62.  我在“大搬運國家紀念地”指示牌前留影

圖63.  “大搬運國家紀念地”的遊客中心

圖64.  “大搬運國家紀念地”附近的山間瀑布

在去“大搬運國家紀念地”的路上,經過一個小鎮住了一晚。這個小鎮的英文名字叫做(Grand Marais),我讀成Grand“麥瑞斯”,但服務人員糾正我說,應讀作Grand“馬瑞”,我真是又一次被這法語不發音的詞尾s擊暈了。

第二個風景點是“航行者國家公園”(Voyageurs National Park),位於明尼蘇達州與加拿大邊界的中段,公園的入口是“國際瀑布市”。公園的水上麵積8萬多公頃,有一千多個大小湖泊,這是美國唯一的一座全是水的國家公園,公園的名字就是前麵所述的“航行者”(Voyageur)。

下圖是我在“航行者國家公園”中“瑞尼湖”(Rainy Lake)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5.  我在“航行者國家公園”中“瑞尼湖”指示牌前的留影

“瑞尼湖”指示牌的路邊,站立著一個滿臉胡須的彪形大漢“大維克”(Big Vic)。頭包紅巾,身穿皮衣,肩挎背包,腰別手槍,威風凜凜地站在高階上。這就是當年的“航行者”。下圖是我在“大維克”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66.  我在“航行者國家公園”中“大維克”前麵的留影

在本州的西部偏北,有一個叫“伊塔斯卡”的小湖(Lake Itasca),別小瞧這個不起眼的小湖,它是巨大的密西西比河源頭。河水從湖中流出後,先向北流,再向東流,然後又改向南流。經過雙城後,再改向東南流,成為本州與威斯康星的邊界河,最後一直向南流去,直奔墨西哥灣。

現在這裏開辟為“伊塔斯卡州立公園”(Itasca State Park),2010年6月14日,我曾經到這個公園遊覽,並且腳踏石階,“橫跨密西西比河”。下圖是我在“伊塔斯卡州立公園”指示牌旁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腳踏石階“橫跨密西西比河”。

圖67.  我在“伊塔斯卡州立公園”指示牌旁邊的留影

圖68.  我腳踏石階“橫跨密西西比河”

第33州: 俄勒岡(Oregon,OR)

俄勒岡州的車牌寫著它的別稱,“太平洋仙境”(Pacific Wonderland)。

圖69.  俄勒岡:太平洋仙境

為什麽叫“太平洋仙境”呢?這要從俄勒岡州的地理位置說起。

俄勒岡州位於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西麵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麵是華盛頓州,兩州交界的西段是哥倫比亞河,東段是北緯46度線。東麵是愛達荷州,兩州交界的北段是斯內克河,南段是西經117度線。南麵是加裏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本州與這兩個州的分界線是北緯42度線。

下麵是該州的地圖。

圖70.  俄勒岡州(Oregon,OR)的地圖

俄勒岡州的地理勢態多種多樣,西部是362英裏長的太平洋海岸線。太平洋海岸的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其中有320英裏劃歸為“俄勒岡海岸國家野生生物保護區”(Oregon Coast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該保護區境內有1853個小島嶼,還有岩石和暗礁以及兩個岬角。

由於俄勒岡海岸的自然複雜性,該地區的陸地和海洋自然世界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物種。沿海地區植物種類繁多,包括各種鬆樹。俄勒岡海岸是多種鳥類的家園,包括各種海鳥。另外,已知有16種鯊魚生活在俄勒岡州沿海水域。

著名的兩棲動物海狸(Beaver),也生活在俄勒岡州的太平洋海岸。這種白天睡覺,夜間活動,善於潛水,自衛能力很弱的膽小動物,曆史上曾經有過十分興旺的毛皮貿易。

俄勒岡海岸有80多個州立公園和休閑區。太平洋海灘是遊客的熱門目的地。某些海灘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海邊的沙灘排球錦標賽,從頭到尾的競賽和林肯市的草地漂浮狩獵。由於俄勒岡州海岸有許多海岬,海灘長度從幾十英裏到400 米。

既然太平洋海岸有這麽多的海洋資源和人類的休閑娛樂活動,俄勒岡州的別稱“太平洋仙境”(Pacific Wonderland)自然是當之無愧了。俄勒岡州另外一個綽號“海狸州”(Beaver State),如前所述的皮毛貿易曆史,也就順理成章了。

“俄勒岡”的州名,印第安語意為“美麗之水”(指哥倫比亞河)。俄勒岡州的地形起伏較大,主要有四個地理區域,由西向東分別是:海岸山脈,山間平原,落基山脈,以及落基山脈以東的高原。森林占全州麵積的一半,與華盛頓州同為林業最旺盛的州。

西部的兩個區域,從海岸山脈到落基山脈西麓,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沛。冬季陰冷但很少結冰,夏季氣候是溫熱多雨。東部的兩個區域,從落基山脈的東麓和東部高原,是幹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陰冷,夏季高溫幹燥。

威拉米特河流域人口密集,全州人口70%集中在這個區域。農業發達,栽培小麥燕麥馬鈴薯及各種水果。東部高原主要是小麥,肉牛的農牧業區。沿海以鮭魚為主的漁業很盛。該州的重要高速公路I-5,由南向北穿過威拉米特地區。

由於俄勒岡的沿海地區缺少大麵積的平地,所以曆史上沒有形成大型的城鎮。本州最大的城市是波特蘭(Portland),其次是首府塞勒姆(Salem),第三是尤金(Eugene)。這幾個城市都處於州際公路I-5的沿線上。

早在幾千年前,俄勒岡這塊土地上就有原住民居住。十六世紀後才有歐洲人前來探險。1579年,英國海軍上將德裏克(Francis Drake)宣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擁有此地。1778年,英國的庫克船長(James Cook)曾經在俄勒岡沿海的中部登陸。

1792年,美國人羅伯特-格雷(Robert Gray)乘坐哥倫比亞號航行至此,聲稱此地為美國所有。2014年9月2日,我曾經到附近海岸上的“哥倫比亞河海事博物館”參觀遊覽。下圖是從海事博物館平台上拍攝的“哥倫比亞號”輪船。

圖71.  羅伯特-格雷的“哥倫比亞號”輪船

後來美國皮毛商人阿斯托爾(John Jacob Astor)等人,在哥倫比亞河口附近建立了海港小城“阿斯托利亞”(Astoria)。1805年,路易斯和克拉克(Lewis & Clark)率領的美國探險隊,在印第安婦女向導薩卡加維亞(Sacajawea)的幫助下,到達阿斯托利亞。

“阿斯托利亞”(Astoria)位於哥倫比亞河的入海口,當年路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險隊曾經在這裏構築要塞渡過寒冬。如今,在這裏重修了“克拉特索普要塞”(Ft. Clatsop),要塞是“路易斯和克拉克國家曆史公園”(Lewis & Clark National Historic Park)的一部分。

下圖是我在“路易斯和克拉克國家曆史公園”中“克拉特索普要塞”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路易斯(左)和克拉克(右)的畫像,第三圖是印第安婦女向導薩卡加維亞的雕像。

圖72.  我在“克拉特索普要塞” 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73.  路易斯(左)和克拉克(右)

圖74.  薩卡加維亞的雕像

在小城南邊的小山上,建造了一個“哥倫比亞紀念柱”(Columbia Column),柱內有164個台階盤旋而上,直達柱頂,在柱頂上可以俯瞰360度的全景。2014年9月2日,我曾經爬上紀念柱的頂上俯瞰四周。下圖是小山上的“哥倫比亞紀念柱”,再下圖是我在紀念柱上俯瞰哥倫比亞河。

圖75.  小山上的“哥倫比亞紀念柱”

圖76.  我在“哥倫比亞紀念柱”上俯瞰哥倫比亞河

1843年以後的30年,成千上萬的拓荒者沿著探險隊開辟的“俄勒岡小道”(Oregon Trail),長途跋涉兩千多英裏,從東部來到哥倫比亞河流域和威拉美特穀地安家落戶,形成了美國在和平時期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1850年,美國獲得了此地區無可爭議的統治權,並且通過了“土地捐贈法”(Donation Land Claim Act)。凡是成年的未婚白人男子,都可以在此得到160公頃的土地,已婚夫妻可以得到320公頃。從而造成了人口劇增。然而印第安原住民卻被迫擠進了保留地。

1859年2月14日,俄勒岡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33個州。1861年內戰時期站在聯邦一邊派兵參戰。1883年,北太平洋鐵路修到這裏,因而大大地加快了本州的發展步伐。兩次世界大戰刺激了本州的伐木業和造船業,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俄勒岡州的森林覆蓋率達50%,林業在全州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農業上,苗木,牲畜,乳品,幹草,葡萄和葡萄酒的生產也有重要貢獻。沿海和內河的漁業發達,盛產鮭魚和金槍魚。交通上,有I-5, I-84高速公路和鐵路,海路有波特蘭深水港,空路有波特蘭國際機場。

波特蘭(Portland),位於俄勒岡州西北部。地理位置在俄勒岡州威拉米特河匯入哥倫比亞河的入河口以南不遠的地方。城市人口約為63萬人。波特蘭是俄勒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太平洋西北地區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加拿大溫哥華

波特蘭最初隻是一個小港。1843年,威廉-奧維頓認識到這塊地方的經濟價值,但是他沒有足夠資金來買下這塊地方。因此他與來自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人,合夥購買了一塊土地。由於奧維頓對砍樹造路大傷腦筋,因此將他地盤的一半賣給了一個來自緬因州波特蘭人。

在決定這個地方的名字的時候,緬因州的波特蘭人和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人,都想以自己的家鄉來命名這個新的城市。於是兩人擲幣來做決定,結果來自緬因州的波特蘭人贏了,於是這座新城就被命名為“波特蘭”(Portland)。

時至今日,“俄勒岡州波特蘭”發展也已遠遠超過名稱由來的“緬因州波特蘭”。俄勒岡波特蘭的氣候有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冬天溫暖潮濕,夏天炎熱幹燥。“俄勒岡州波特蘭”有“玫瑰之城”的雅號,因波特蘭的氣候很適宜種植玫瑰,市內有許多玫瑰園。

波特蘭市內有個“華盛頓公園”(Washington Park),公園內有有動物園,植物園,兒童樂園,博物館。是民眾休閑娛樂的好地方。2014年9月10日,我曾經到過這個公園,轉來轉去花費了大半天的時間。下圖是“華盛頓公園”的指示牌。

圖77.  波特蘭市的“華盛頓公園”

波特蘭市的“中國城”頗具規模,是華人集聚的地方,下圖是波特蘭市“中國城”的大門。

圖78.  波特蘭市“中國城”的大門

“中國城”內有個“富康商場”,我曾去買過一些東西,發現沒收稅,感到很奇怪。一問才知,俄勒岡州不收“銷售稅”(Sales Tax),是全美少數的幾個免稅州之一。回來後,每次見到親朋好友都不忘告訴他們,這個州是購物天堂!下圖是波特蘭市“富康商場”的大門。

圖79.  波特蘭市“富康商場”的大門

如今在波特蘭市的中國城內仿造了一座中國式的江南園林,叫“蘭蘇園”。2011年8月21日,我忙裏偷閑參觀了這座園林。雖然公園不大,但是亭台樓閣,飛簷鬥拱,假山奇石,小橋流水,應有盡有,我還在禮品店裏買了幾把帶有名人字畫的折扇作為紀念。

下圖是波特蘭市蘭蘇園的大門,再下圖是蘭蘇園的亭台樓閣,第三下圖是我在蘭蘇園裏的留影。

圖80.  波特蘭市“蘭蘇園”的大門

圖81.  “蘭蘇園”裏的亭台樓閣

圖82.  我在“蘭蘇園”裏的留影

塞勒姆(Salem),是本州首府和第二大的城市。位於波特蘭南邊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也在高速公路I-5的旁邊。1840年,衛理會的傳教士在此定居,將該城的名字改成了聖經地名,塞勒姆。1851年,被選為波特蘭州的首府。

“俄勒岡州議會大廈”(Oregon State Capitol),是本市重要地標。是州議會會議廳,州長,州議員和財務官的辦公場所。1938年始建,1977年擴建。議會大廈是希臘古典式的大理石建築,圓形拱頂的雕像是早期的拓荒者。

2011年8月21日,我來到塞勒姆參觀“俄勒岡州議會大廈”。當時正值中午時分,天空瓦藍,陽光明亮。大理石建築潔白晶瑩,玲瓏剔透。因大樓正麵是逆光,故在大樓背麵拍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俄勒岡州議會大廈”背麵的留影。

圖83.  我在“俄勒岡州議會大廈”背麵的留影

“河濱公園”(River Front Park)是本市的另一處熱門景點,也是當地人消暑度假的好地方。我從州議會大廈來到這裏。遊人們或遊泳劃船,或聚會野餐。孩子們戲水打鬧,無憂無慮。真是十分羨慕,不由自主地也受到了感染,心情也跟著歡快了起來。下圖是河濱公園裏的男女老少。

圖84.  “河濱公園”裏的男女老少

尤金(Eugene),是本州第三大城,在塞勒姆南邊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也位於I-5公路旁邊。尤金是“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所在地。該大學在美國排名不太靠前,卻是本州最好的大學,我有個朋友的女兒在這裏當教授。因此開車到校園轉了一圈,印象一般。

該州還有一所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在高速公路 I-5西邊的小城科瓦利斯(Corvallis)。我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在那裏讀書,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曾經帶了些禮物去看他,順便到校園裏轉了一轉,印象不深。

俄勒岡州最為漂亮的公園當屬“火山口湖國家公園”(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位於本州南部碦斯碦特山脈中。早在7700年之前,此地火山爆發,山體崩塌,出現了火山坑。由於雨水和雪水的填充,形成圓形湖泊。目前是美國最深的湖泊,深度1943英尺。

火山口湖的湖水清澈湛藍,四周有雪山和森林,夏季野花叢生,景色美不勝收。沿著湖邊有一條長達33英裏的環形駕車遊覽線,中間有諸多景點可以停下來參觀照相。湖心還有一個小島,是後來火山再次噴發時形成的,乘坐遊船可以到達。

2008年8月31日,我與我妻曾經來到這個公園遊玩,沿著駕車道轉了一圈,拍下了很多漂亮的照片。可惜時間排得太緊,沒有來得及去湖心島,將來如有機會,定不放過。下圖是俄勒岡州的“火山口湖國家公園”,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火山口湖國家公園”的合影。

圖85.  俄勒岡州的“火山口湖國家公園”

圖86.  我與我妻在“火山口湖國家公園”裏的合影

哥倫比亞河發源於落基山脈,雖然也是奔向太平洋,但不是“大江東去”,而是“大河西流”。由於許多支流的匯入,到達下遊時,河麵寬闊水量豐沛。兩岸是著名休閑度假區“哥倫比亞河曆史高速公路”(Columbia River Historic Highway)。下圖是哥倫比亞河狹穀的風景區。

圖87.  哥倫比亞河峽穀的風景區

河穀兩岸有著高聳如雲的懸崖峭壁,峭壁頂上有著茂密的森林和奔流的小溪,在峭壁處形成了11個大大小小的瀑布。其中“馬特諾馬瀑布”(Multnomah Falls)最為壯觀,高達620英尺,分為上下兩段,兩段中間還修了一個觀景橋,以供遊人觀賞拍照。

下圖是“馬特諾馬瀑布”的指示牌,再下圖是台階型“馬特諾馬瀑布”,第三圖是從觀景橋上回頭觀望參觀的遊人們。

圖88.  “馬特諾馬瀑布”的指示牌

圖89.  階梯型的“馬特諾馬瀑布”

圖90.  從觀景橋上回頭觀望參觀的遊人們

再往上遊走不遠處,還有一個漂亮的“馬尾型瀑布”(Horsetail Falls),該瀑布形如其名,像一束鬆散的馬尾隨風飄蕩。2011年8月21日,2014年9月4日,我曾經兩次來到過這個景區,既上觀景橋,亦登瀑布頂,遊玩得非常盡興,相片照得特別滿意。

下圖是“馬尾型瀑布”的指示牌,在下圖是隨風飄蕩的“馬尾型瀑布”。

圖91.  “馬尾型瀑布”的指示牌

圖92.  隨風飄蕩的“馬尾型瀑布”

第34州: 堪薩斯(Kansas,KS)

堪薩斯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小麥州”(The Wheat State)。

圖93.  堪薩斯:小麥州

如果你在堪薩斯州駕車,沿著I-70號州際公路行駛,公路兩旁盡是大麵積的麥田。

圖94.  堪薩斯州的大麵積麥田

堪薩斯州擁有大片肥沃的農田和溫和的氣候條件,適合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該州的主要農產品包括小麥,玉米,大豆和向日葵。這些農產品不僅可以滿足本地的需求,還可以出口到其他的州和其他的國家,尤其是小麥。所以該州別稱是“小麥州”(Wheat State)。

本州的地圖是一個粗略的長方形。東麵是密蘇裏州,兩州邊界的北段是密蘇裏河,南段是直線。南麵是俄克拉荷馬州,以北緯37度線為界。西麵是科羅拉多州,以西經102度線為界。北麵是內布拉斯加州,以北緯40度線為界。

除東北角的密蘇裏河外,本州沒有大河。西部甚至連小溪流都很少,湖泊都是人造的。所以本州的水資源非常珍貴,農田主要靠地下水灌溉。下麵是堪薩斯州地圖。

圖95.  堪薩斯州(Kansas,KS)的地圖

本州的地理樣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中央低地和大平原。中央低地在東部,占全州麵積的1/3,是平緩的丘陵的平原。大平原地區占其餘的2/3,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該州適合農耕,以小麥為主,向日葵是也常見的農作物。本州的氣候很極端,冬天很冷,夏天很熱。

堪薩斯州的名稱來源於本地的印第安部落“堪薩”(Kansa),在印第安語中意為“南風中的人”(People of the South Wind)。州議會大廈頂端的立像,就是堪薩族的勇士“阿德-阿斯特拉”(Ad Astra)正在開弓射箭。

在本州入口指示牌的半圓弧綬帶上,也寫著他的名字“阿德-阿斯特拉”(Ad Astra),下圖是堪薩斯州的入口隻是牌。

圖96.  堪薩斯州的入口指示牌

1541年,西班牙人曾經到過此地,來尋找黃金之城(City of Gold),但是無功而返。1682年,法國人拉薩爾(La Salle)宣稱此地為法屬。1803年,由於路易斯安納購買,堪薩斯成為美國的領土。當時此地被劃為印第安人的領地,沒有美國白人向此地移民。

1854年,美國政府發布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令,允許白人向這裏移民,從此開始有人由東部遷過來。不久,林肯總統簽署了家園法令,把大量的聯邦土地免費送給新移民,條件是要求他們五年之內在此定居建房,開辦農場改良土壤。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白人來到本州定居。

在建州的過程中,蓄奴廢奴之爭非常激烈,最後演變成暴力衝突。1857年,蓄奴主義者進攻勞倫斯城,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軍迎敵。兩軍激戰後,造成了堪薩斯的流血事件。如今在州議會大廳的牆上,還懸掛著這場戰鬥的油畫,下圖是約翰-布朗指揮戰鬥的油畫。

圖97.  約翰-布朗指揮戰鬥的油畫

1861年1月29日,內戰之前的幾個月,堪薩斯終於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34個州,是廢奴的自由州(Slavery-Free Sate)。不久內戰爆發,堪薩斯州加入了北方陣營。

兩次世界大戰對糧食的需求,使本州的經濟空前繁榮。鐵路修到此地後,又帶來了大量新移民。既有從東部各州來的,也有從歐洲來的。他們到達此地之後建設農場,發展農業,一直到如今。盡管本州幹旱,但他們工作勤奮努力,加上地下水灌溉,終於使堪薩斯成為美國的麵包籃子。

托皮卡(Topeka),是堪薩斯州的首府,創立於1854年12月5日。托皮卡陸地交通方便。州際公路I-70貫穿全市。向西通往丹佛市,在猶他州內連接州際公路I-15。向東往堪薩斯城聖路易斯,印第安納波利斯匹茲堡等多個城市。

2011年8月26日,我駕車來到托皮卡參觀“堪薩斯州議會大廈”(Kansas State Capitol)。堪薩斯不是一個富裕州,但在議會大廈的裝修上大手筆,最後比首都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還高出17英尺。果然一分錢一分貨,整個建築物無論從什麽角度上來看都相當漂亮。

下圖是我在“堪薩斯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98.  我在“堪薩斯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尤其是在內部還設置了通往圓頂的台階。遊客可以在導遊的帶領下盤旋而上,從五樓再爬296級台階到達頂端,能走到外麵360度地環視全城,這是在美國50個州中僅有的一個。296級台階,相當於20層樓高,能否在半小時內爬上去再爬下來,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體能和心理的挑戰。

下圖是議會大廈內通往圓頂的台階。

圖99.  州議會大廈內部通向圓頂的台階

紐約的自由女神像也可以從內部爬上去,但看不到下麵,不眼暈。在這裏攀爬時,雖然有扶手,但不敢往下看,一看就腿抖眼暈。2016年8月1日,我決定試一試。雖然年邁體弱,但還是成功地登上了圓頂,居高臨下地俯瞰全城。下麵的兩圖是我在大廈頂端拍攝的照片。

圖100.  從議會大廈頂端俯瞰全城

圖101.  從議會大廈頂端俯瞰全城

堪薩斯州的名人當仁不讓地屬於美國第34任總統(1953-1961)杜崴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他雖然出生在別的州,但成長於本州的小城阿比林(Abilene)。如今那裏開辟了“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

2011年8月26日,2016年8月2日,我曾經兩次來到過這裏參觀。博物館內詳細地介紹了他的生平。尤其是在二戰後期,作為歐洲戰區盟軍最高司令,指揮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從而取得對德國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下圖是“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再下圖是艾森豪威爾的故居,第三圖是我在艾森豪威爾站立像前麵的留影。

圖102.  “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圖103.  艾森豪威爾的故居

圖104.  我在艾森豪威爾立像前麵的留影

中國人一般不大喜歡他,相聲演員還調侃他“愛吃炒蘑耳”。那是因為東西方兩大敵對陣營冷戰的緣故。實際上他在冷戰時期,為避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做了不少努力,包括他邀請赫魯曉夫訪美。在國內,縱橫交錯的州際高速公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加入美國,都是在他任內完成的。

在本州東北角上的密蘇裏河西岸,有一個小城阿奇森(Atchison),很有曆史意義。1804年7月4日,路易斯和克拉克(Lewis & Clack)率領他們的陸路探險英雄,在向太平洋進發途中,曾經在這裏宿營,渡過了出發後的第一個美國獨立日。

巧得很, 100多年後,同樣地方又出現了一位空中探險女英雄。阿美利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她是出生在阿奇森的女飛行員。1932年,單獨駕機橫跨大西洋。成為當時新聞的頭版頭條,許多地方的航空博物館裏都有展出她的英雄事跡。下圖是阿美利亞-埃爾哈特。

圖105.  阿美利亞-埃爾哈特

在堪薩斯州的東北部,有一個與州名相同的城市堪薩斯城(Kansas City)。這個城市被一條南北走向的大道劃分為兩部分:東半部屬密蘇裏州,西半部屬堪薩斯州。2001年11月23日,我沿著這條大道從北向南駛過一次,飽覽了堪薩斯城的迤邐風光。下麵的兩圖是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106.  堪薩斯城的迤邐風光

圖107.  堪薩斯城的迤邐風光

航空製造業是堪薩斯州重要的經濟支柱。本州最大的城市“威奇塔”(Wichita),是美國著名的飛機製造中心,有三家飛機製造公司在這裏建廠,所以該城被稱之為“世界航空之都”(Air Capital of the World)。

位於該城的“威奇塔州立大學”(Wichita State University),許多科研項目都與航空工業有關。該校航空係的一位教授在國際上很有些名氣,我讀過他的論文,印象很深。2008年5月25日,我專程來到這所大學的校園遊覽了一番。下圖是“威奇塔州立大學”的指示牌。

圖108.  “威奇塔州立大學”的指示牌

同樣在威奇塔,還有個叫做“探索之地”(Exploration Place)的地方, 2008年5月25日,我也曾經到訪過此地。這裏實際上是一個遊樂園,有飛行模擬器,龍卷風模擬器,還有360度廣角的三維電影院IMAX。下圖是威奇塔“探索之地”的指示牌。

圖109.  威奇塔的“探索之地”

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周圍的風景,一個造型新穎的懸臂吊橋。還有一個站在高台上的印第安酋長,鋼板製成的二維側麵剪影像。頭戴羽飾,翹首展臂,仰望蒼天,頗有一幅一展胸中誌氣的架勢。下圖是造型新穎的懸臂吊橋,再下圖是印第安酋長的側麵剪影像。

圖110.  造型新穎的懸臂吊橋

圖111.  印第安酋長的側麵剪影像

從本州中北部小城黎巴嫩(Lebanon)出發,向北1英裏後,再向西1英裏,就能看到一塊石碑。別看這個石碑不起眼,它是美國本土48個州的地理中心,也就是幾何中心。

如果用一張硬紙板把美國本土48州的地圖剪裁下來,在這個石碑的位置穿上一根細線往上一提,硬紙板就會呈水平狀態,不會向任何一個方向傾斜。這個幾何中心的坐標可以用下麵的數學公式計算出來:

              是48個州麵積的總和

在這裏,二重積分要積遍美國本土的48個州。

第35州: 西弗吉尼亞(West Virginia,WV)

西弗吉尼亞州的車牌上寫著“山地州”(Mountain State)。

圖112.  西弗吉尼亞:山地州

西弗吉尼亞州的地圖不太規則,它的東南麵是弗吉尼亞州,西南麵是肯塔基州,西北麵是俄亥俄州,東北麵是賓夕法尼亞州和馬裏蘭州,下麵是西弗吉尼亞州的地圖。

圖113.  西弗吉尼亞州(West Virginia,WV)的地圖

西弗吉尼亞州全無平原,都是由高原和山地所組成。所以,該州的別稱是“山地州”(Mountain State)。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多峽穀,急流,險灘,瀑布和岩洞。阿巴拉契亞高原占全州麵積的80% ,全州75% 的麵積被森林所覆蓋,所以森林是本州重要的經濟資源。

西弗吉尼亞州還有豐富的地下資源,煤炭。它提供燃料給鋼鐵工業和化工工業,也是火車和輪船的動力。還支撐著木材運輸,玻璃製造,食鹽加工等等。所以,煤炭也是本州的主要經濟支柱,開采煤礦既可為本州經濟帶來了滾滾財源,也給本州居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煤礦礦井坍塌是常見的事故,較為著名的有1972年的“野牛溪”(Buffalo Creek)煤礦坍塌,2010年,在“查爾斯頓”(Charleston)以南30英裏處的又一座煤礦坍塌,每次坍塌都有數百人死傷。下圖是為紀念死難煤礦工人豎立的雕像。

圖114.  為紀念死難煤礦工人豎立的雕像

長期在礦井中從事繁重的勞動,造成工人的各種疾病,尤其是黑肺病。因此勞工組成工會與資方鬥爭,常常使得煤礦生產癱瘓。再加上防止汙染環境保護的限製,使本州煤炭王國的光輝變成了昔日黃花。單一的經濟模式造成排名靠後,人頭平均收入倒數第三,家庭平均收入敬陪末座。

西弗吉尼亞州的曆史很獨特,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當時的弗吉尼亞州分離出來的。森林密布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使這裏非常封閉。當地人與東部有錢的農場主很少有共同語言,他們沒有奴隸,也不願意在他們的地區實行奴隸製。

1861年內戰爆發時,本地人民的政治立場,與支持奴隸製的弗吉尼亞州截然相反。他們反對從聯邦中分離出去。相反地卻主張從弗吉尼亞州分離出去,自己單獨建州。1863年6月20日,林肯總統宣布,西弗吉尼亞單獨成為美國的第35個州。

查爾斯頓(Charleston)是本州首府和最大的城市,由於地處向西拓荒的交通要道而繁華起來。1794年建市,1877年成為首府。2002年11月30日,我曾來到過西弗吉尼亞州首府查爾斯頓,但是到達時天色已晚,第二天清早就離開了,沒有時間遊覽。

2013年6月17日,我第二次到達查爾斯頓,當時陽光普照,微風送暖,天空清澈,萬裏無雲,於是在州議會大廈(State Capitol)的前方拍下了一張照片。州議會大廈建於1932年,是本市的地標性建築,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內部有參眾兩院的會議廳,州長與州議員的辦公室等。

州議會大樓的兩側是州政府和州法院所在地,州長官邸,州圖書館和博物館與州議會大樓相鄰。我當天把議會大廈的裏裏外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都參觀了一個遍。在大樓旁邊的廣場上,還有許多戰爭紀念碑。下圖是我在西弗吉尼亞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115.  我在西弗吉尼亞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本州有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約翰-布朗(John Brown)在哈珀斯渡口所領導了起義。哈珀斯渡口(Harpers Ferry)是三個州(馬裏蘭,弗吉尼亞和西弗吉尼亞)的分界點,聯邦政府在這裏建造了一個兵工廠和軍械庫,並且派駐軍把守。

1859年10月16日,約翰-布朗率領由18個人組成的廢奴主義者小分隊,襲擊了這裏的兵工廠和軍械庫。殺死了守軍,搶劫了軍械,企圖武裝奴隸起義。但是,經過殘酷的流血戰鬥,他們失敗後被俘獲,不久全都被絞死。

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但卻激發起了全國性廢除奴隸製的情緒,從而成為內戰爆發導火索之一。為了紀念在這裏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美國國家公園局於1944年在這裏開辟了“哈珀斯渡口國家曆史公園”(Harpers Ferry National Historic Park)。

我早在出國前閱讀美國內戰史時,就知道這個重大事件,出國後總想找個機會到實地參觀考察。2002年11月30日,因冬季關門太早而不能進入。我心有不甘,2013年6月15日的夏令時節,我再次光顧。下圖是我在“哈珀斯渡口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116.  我在“哈珀斯渡口國家曆史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公園很大,有十個區域,其中“下城”是公園的核心,遊客必須從訪客中心坐專車過來。公園裏麵有一個“約翰-布朗博物館”(John Brown Museum),陳列著他的青銅浮雕像和大幅油畫像。大幅油畫像中的約翰-布朗,怒目圓睜,須發飛揚,振臂高呼,手持長槍,慷慨激昂,威武雄壯。

下圖是“約翰-布朗博物館”裏的大幅油畫像。

圖117.  “約翰-布朗博物館”裏的大幅油畫像

博物館裏還有許多實物,照片,文字和錄音,解說當年起義的情況。同樣的油畫複製品,後來我在堪薩斯州(Kansas)首府托皮卡(Topeka)的州議會大廈(State Capitol)裏麵,也見到過。在博物館的外麵,有一個約翰-布朗的小小紀念碑。下圖是“約翰-布朗紀念碑”。

圖118.  博物館外的“約翰-布朗紀念碑”

在西弗吉尼亞州,最受歡迎的度假地區,是“新河峽穀國家河流”(New River Gorge National River)。與其名稱恰恰相反,所謂的“新河”,不但不“新”,反而很“老”。早在6500萬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是北美最早的河流之一。下圖是“新河峽穀國家河流”的一個觀察點。

圖119. “新河峽穀國家河流”的一個觀察點

“新河”(New River)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蜿蜒數十英裏,兩岸風景如畫。“新河峽穀”是最受歡迎的休閑度假區。然而,新河既是南北交通的走廊,也是東西兩岸的障礙。峽穀下麵的河水湍急多旋,峽穀兩岸的懸崖陡峭險峻。但東邊山區裏的煤礦資源,吸引著住在西邊的人們。

於是在1873年,建造了“新河峽穀大橋”(New River Gorge Bridge),後來又修通鐵路。大橋長達3030英尺,跨度1700英尺,高度876英尺, 據說是世界上最長最高的單拱公路大橋。下圖是我所拍攝的新河峽穀大橋。

圖120. 我所拍攝的“新河峽穀的大橋”

“新河峽穀”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個訪客中心, 2013年6月16和17日,我分別遊覽了“新河峽穀”的南北兩端,並在新河的一個渡口留影紀念。

下圖是我在“新河峽穀”南端“砂岩訪客中心”(Sandstone Visitor Center)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新河峽穀”北端“峽穀邊緣訪客中心”(Canyon Rim Visitor Center)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在“新河”一個渡口的留影。

圖121.  我在“砂岩訪客中心”的留影

圖122.  我在“峽穀邊緣訪客中心”的留影

圖123.  我到“新河”一個渡口的留影

每年十月份的建橋紀念日,聯邦政府準許在這裏進行“跳傘和高空彈跳”(Jumper Skydive),可惜我來的當天不是建橋日,無緣一睹高空彈跳的壯觀景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