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七篇:第26-30州

(2023-10-07 00:15:41) 下一個

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七篇:第26-30州

上一篇講到美國的第21-25州,本篇講美國的第26-30州。

第26州: 密西根(Michigan,MI)

密西根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 “大湖州”(Great Lakes)。

圖1.  密西根:大湖州

密西根州的地理位置很不尋常,幾乎完全被水包圍。密西根州的東麵是休倫湖和伊利湖,南麵是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西麵是密西根湖和威斯康星州,北麵是蘇必利爾湖和加拿大安大略省。下麵是密西根州的地圖。

圖2.  密西根州(Michigan,MI)的地圖

密西根州由兩個半島組成:北邊的上半島和南邊的下半島。兩個半島之間由一個海峽分開,又由一個大橋相連。大橋西邊是密西根湖,東邊是休倫湖,兩邊的湖水水位同高。本州與五大湖中的四個為鄰,沒有一個城鎮到湖邊的距離超過85英裏,所以別稱為“大湖州”(Great Lakes)。

該州的正式名稱也與大湖有關,早先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把此地叫“密西伽馬”(Mincigama),意思是“大湖”。美國白人到來之後也接受了,英文拚成密西根(Michigan)。

另外該州還有一個別稱“狼獾州”(Wolverine State),讓我大惑不解。我在該州住了十幾年,既沒有見過狼,也沒有見過獾,怎麽會冒出了這麽一個恐怖的綽號?查看資料才知道,早期的皮貨商與獵人曾經交易過狼獾的毛皮,現在這個動物早已銷聲匿跡了,綽號卻留了下來。

密西根州的地理樣貌可以分為兩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蘇必利爾高地,在上半島的西部。此區域多丘陵和山地,盛產鐵礦和銅礦。另外還有許多瀑布,其中最大的是“塔誇美農瀑布“。我於2000年夏天曾經到過那裏,因為位置偏遠,所以遊人不多。

第二個區域是大湖平原,包括上半島的東部和整個下半島。上半島有許多沼澤地,下半島是平緩的丘陵和平原。除了大湖之外,本州還有許許多多內陸小湖,也是當地人休閑度假的地方。本州氣候適中,冬冷夏熱。下半島比上半島溫暖,該州 90% 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下半島的南部。

1668年,法國傳教士馬奎特(Marquette)在蘇聖瑪麗(Sault Ste Marie)建立第一個居民點。蘇聖瑪麗在上半島的東北角,I-75號公路的終點。有兩個同名城市隔河相望,一個在美國,另一個在加拿大。兩城之間的國界河,西連蘇必利爾湖,東接休倫湖,兩個大湖之間有水位落差。

由於兩邊有水位落差,上下都航行不易。所以在1855年,修了一個攔水雙閘“蘇鎖區”(Soo Locks)。無論上行還是下行的船隻,必須先進入“蘇鎖區“。關上後閘,打開前閘,等鎖內水位與前閘外麵的水位同高時,船就可以開走。

2000年7月1日,我曾經到蘇聖瑪麗坐船向上遊西行,體驗了一下逆水行舟的滋味。下圖是我們前麵那條船,在低水位時進入“蘇鎖區”的情況,再下圖是我們前麵那條船,在高水位時離開“蘇鎖區”的情況。

圖3.  蘇聖瑪麗的“蘇鎖區”,低水位船進來

圖4.  蘇聖瑪麗的“蘇鎖區”,高水位船出去

我對逆水行舟還不滿足,又開車過橋到加拿大的同名小城。在遊客中心查了一下信息,發現此地沒有什麽著名景點。於是在附近的中餐館吃了一頓午餐,然後回到美國。兩邊過海關都很容易,車上隻有旅行用品,沒買什麽東西。

1763年的法印戰爭結束後,英國人控製了密西根。1783年,英國把此地轉交給美國。1805年,建立了密西根領地,1837年1月26日,密西根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6個州。首府設在下半島中間位置的蘭辛(Lansing)。

2012年5月17日,我到蘭辛去觀光。當天晴空萬裏,陽光明媚,於是在州議會大廈(State Capitol)前麵拍下一張照片。這所大樓是1879年建成的,是第一批模仿美國國會大廈(US Capitol)而修建的州議會大樓。下圖是我在“密西根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5.  我在“密西根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早年該州的經濟是農業,玉米大豆幹草蘋果藍莓和櫻桃。工業有木材造紙和家具,還有鐵礦銅礦和鹽礦。但是什麽也比不上汽車工業。1901年,第一輛汽車在蘭辛誕生。1908年“通用”汽車公司建成,同年“福特”汽車公司建成,1925年又建成第三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

自動裝配生產線出現後,開始大批生產汽車,需要大批勞動力。於是新勞動力蜂擁而至。主要是南方各州的黑人,還有歐洲的新移民:德國,匈牙利,愛爾蘭,烏克蘭和意大利。192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汽車工業一落千丈。高失業率導致汽車工人工會的興起,最後工會獲得了勝利。

雖然密西根州力求經濟多樣化,但本州的經濟命脈依然是汽車工業。三家最大的汽車公司仍然是“龍頭三老大”(Big Three),其所在的地區底特律,被稱為“世界汽車之都”(Automobile Capital of the World)。

下圖是本人曾經工作過的“克萊斯勒技術中心”(Chrysler Technology Center)的主樓。

圖6.  “克萊斯勒技術中心”的主樓

底特律(Detroit)是本州最大的城市,曆史上曾是美國第四大的城市,僅次於東部的紐約,西部的洛杉磯和中部的芝加哥。1970年代,外國同業競爭者崛起,底特律的龍頭老大地位受到挑戰。失業造成人口減半,種族衝突更加惡化。2008年的經濟衰退,更是雪上加霜,人民生存不易。

底特律市最著名的地標是“複興中心”(Renaissance Center),位於市中心的底特律河北岸。五個高大的圓柱形大樓構成一個建築物組合體(Building Complex),“四星拱月”似地擁立著最高的中央大樓。

我在哈軍工的一個同班同學,是國防科技大學的教授。到美國參加學術會議,會後專門來看我。他不僅是我的同窗,還是我兒子的研究生導師,所以我邀請他到“複興中心”參觀和吃飯。下圖是我(右)與同學(左)在“複興中心”大樓外麵的合影。

圖7.  我(右)與同學(左)在“複興中心”大樓外麵的合影

與“複興中心”遙遙相望的是“底特律會展中心”(Detroit Convention Center)。它通常稱為“科博大廳”(Cobo Hall),為的是紀念已故底特律市長阿爾伯特-科伯(Albert Cobo)。這個會展中心是汽車工業展覽,貿易,會議,交流與合作的場所。

每年一次的“汽車工業世界博覽會”(SAE World Congress),都在這裏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汽車公司,零件供應商,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有關人員,都會來到這裏。展銷產品,洽談生意,交流合作,發表講演,結識朋友。本人在克萊斯勒公司工作時,每年都會來參加這個盛會。

下圖是“2004年汽車工業世界博覽會”(SAE 2004 World Congress)的會議指南。再下圖是我當年購買的論文專輯“汽車空氣動力學2004”(Vehicle Aerodynamics 2004)。本人有一篇剛剛發表的論文在裏邊。

圖8.  2004年“汽車工業世界博覽會”的會議指南

圖9.  會議論文專輯“汽車空氣動力學2004”

與“汽車工業世界博覽會”(SAE World Congress)差不多同一時間,每年一次的“世界汽車產品展銷會”(World Automotive Exhibition)也在同一個地點舉行。外地來出席上一個會議的,通常會在底特律多停留幾天,以便參觀這第二個盛會,下圖是展銷會大廳的一部分。

圖10.  “世界汽車產品展銷會”大廳的一部分

常常有一些超前意識的汽車產品,下圖所示的“汽車”像個“大麵包”。

圖11.  “展銷會”裏超前意識的汽車產品

美國大城市裏有許多中國人經商,但底特律地區不同。大多數中國人都與汽車行業有關,或者是汽車工程師,或者是與汽車行業相關的專業人士。中國人協會,中國工程師協會,中國發動機工程師協會,再加上中國各省市地區的同鄉會,大專院校的校友會,大大小小聯誼組織有十幾個。

下圖是底特律“中國工程師協會”在一次活動後合影留念,參加者都在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工作。坐在前排中間穿藍領白衫的,是華人中職位最高者,公司的副總裁周華。第二排站在左邊的第一人是我。

圖12.  克萊斯勒“中國工程師協會”成員的合影

每當夏日周末,在周邊的一些公園裏,都會有各種野餐燒烤,娛樂表演,體育競賽等各種活動。我不是這方麵的積極分子,但也沒少參加。2008年夏,參加過在“肯星頓大都會公園”舉行的“中國科技大學校友會”聚餐會,為的是慶祝中國科技大學建校五十周年(1958-2008)。

下圖是“肯星頓大都會公園”的指示牌。

圖13. 肯星頓大都會公園”的指示牌

活動的組織者還真有辦法,居然請來了一位當初建校時期的某個係主任。八九十歲的高齡仍然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使聚餐會達到“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的高潮。下圖第二排中間的兩位老人中,左邊的矮個老太太是那個係主任,她左邊的女士是我妻,後排最右邊穿藍色T-恤衫的是我。

圖14.  “中國科技大學校友會” 聚餐會

密西根州還出了一位美國總統,第38任總統(1974-1977)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他是在其前任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辭職後,以副總統的身份遞補上去的。兩年後,競選連任失利,敗給第39任總統(1977-1981)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在安娜堡(Ann Arbor)和大湍市(Grand Rapids),分別建立了“福特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2012年5月16-17日,我分別參觀了這兩處。“福特總統圖書館”設在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nn Arbor)。

下圖是“福特總統圖書館”的指示牌,再下圖是“福特總統圖書館”的大樓。

圖15.  安娜堡“福特總統圖書館”的指示牌

圖16.  安娜堡“福特總統圖書館”的大樓

“福特總統博物館”的所在地是他的家鄉“大湍市”(Grand Rapids),博物館建得很有氣派,一座三角形的玻璃大樓。裏麵展出的有仿製他在白宮時的橢圓形辦公室,還有美國建國200周年的慶祝活動。不僅有公眾事物,也有私人生活。

下圖是大湍市“福特總統博物館”的大樓,再下圖是大樓裏福特總統的站立像。

圖17.  大喘市“福特總統博物館”的大樓

圖18.  “福特總統博物館”裏的福特總統站立像

大湍市還有另外一個景區令我印象深刻,“梅耶花園和雕刻公園”(Frederick Meijer Gardens & Sculpture Park)。裏麵有一個五層樓高的暖棚,全是熱帶植物,還有五顏六色的蝴蝶。外麵的草坪上,安放著幾十件雕塑藝術品,都是著名藝術家的傑作。

其中有個高達24英尺的美國駿馬,高大威猛,勇武健壯。麵對這麽多的藝術品,我相機不離手,拍下了不少照片。下麵是這個公園的幾張照片。

圖19.  “梅耶花園和雕刻公園”的指示牌

圖20.  “梅耶花園和雕刻公園”的雕塑品

圖21.  “梅耶花園和雕刻公園”裏的駿馬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該州開辟三個景區。第一個是“羅亞爾島國家公園”(Isle Royale National Park),位於蘇必利爾湖中的一個大島上。隻有坐船才能到達,不能開車過去。所需時間也不是三四天的長周末夠用的,所以我一直沒去。

第二個是“圖畫岩石國家湖岸”(Pictured Rocks National Lakeshore),在上半島中部的蘇必利爾湖畔。公園全長40英裏。由於風沙,水浪和冰川的侵蝕,岸上懸崖的岩石形成了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形狀。有的像城堡,有的像象鼻,有的像要塞,十分好看和上鏡。

2000年7月2日,我曾經到此公園去遊覽,從訪客中心坐遊船沿著湖岸行駛,重要景點還多停留一會兒讓遊客照相,當時我沒有數碼相機,兩盒膠卷都用光了。最後的一個,也是最漂亮的一個,叫“鬆樹”(Pine Tree),沒有照上,甚為可惜。下麵的三張圖是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22.  “圖畫岩石國家湖岸”之一

圖23. “圖畫岩石國家湖岸”之二

圖24.  “圖畫岩石國家湖岸”之三

第三個位於下半島西北部的密西根湖畔,叫“睡熊島沙丘國家湖岸”(Sleeping Bear Island Dunes National Lakeshore),是一個全長35英裏的黃色沙丘,是一萬多年前冰川活動的結果。下圖是遊人們在“睡熊島沙丘國家湖岸”的黃色沙丘上嬉戲玩耍。

圖25.  遊人們在“睡熊島沙丘國家湖岸”的黃色沙丘上嬉戲玩耍

“睡熊島”的名字來源於印第安人的一個古老傳說:一隻母熊為了逃避森林大火,帶著兩隻小熊從湖的對岸遊過來。當母熊爬上岸的時候卻發現小熊沒有跟上,於是在高高的沙堆上日夜守望,晚上還睡在那裏。但是小熊始終沒能遊過來,最後化作兩個小島(South & North Islands)。

1999年9月26日,我沿著密西根湖開車由南向北,一直開到“睡熊島沙丘國家湖岸”。當我爬上沙丘的瞭望站一看,遠方的兩隻“小熊”,還真有點像。下圖是“睡熊島沙丘”上的瞭望站。

圖26.  “睡熊島沙丘”上的瞭望站

除了國家公園之外,密西根州還有很多州立公園。公園裏有露營區,可以搭帳篷露營,或者駕駛“汽車房”(Motor Home)在裏麵停泊。州立公園裏的泊車位都有電源和上下水道,旁邊有公用廁所和洗澡間。公園的收費很低,隻有幾塊錢美金,有的還管好幾天。

密西根州上半島風景區的賓館都很貴,即使汽車旅館也很少有每天100美元以下的。所以我幾次都選擇州立公園住宿。自己燒點飯,洗個熱水澡,睡個舒坦覺。第二天,清早起床,疲勞盡消,精神抖擻,參觀遊覽,兩不耽誤。下圖是在州立公園裏露營。

圖27.  在州立公園裏露營

有時候單人出遊,租“汽車房”(Motor Home)似乎不值,幹脆睡在“迷你碗”(Minivan)裏。撤下兩排後座,放上一張床墊,帶上枕頭棉被,夏日之夜又不冷,可以安心睡大覺。下圖是我在州立公園裏睡在“迷你碗”裏過夜。

圖28.  我睡在“迷你碗”裏過夜

總而言之,密西根人是很幸運的,他們有“幸運之神”賜給的三大資源“二,三,四”:兩個半島(Two Peninsulas),三個汽車公司(Three Automotive Companies),四個大湖(Four Great Lakes)。

密西根州的文化教育事業也很發達,“密西根大學-安娜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nn Arbor),是美東地區最好的公立大學之一。“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和“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都很受青睞,畢業後的就業狀況良好。

另外,在大底特律地區和州內的中等城市裏,還有一些水平不等的大學。我因為居住在密西根,所以許多大學的校園我都到過。下圖是安娜堡的“密西根大學”,再下圖是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第三圖是東蘭辛的“密西根州立大學”。

圖29.  安娜堡的“密西根大學”

圖30.  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

圖31.  東蘭辛的“密西根州立大學”

第27州: 佛羅裏達(Florida,FL)

佛羅裏達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陽光州”(Sunshine State),背景是柑橘(Citrus)。

圖32.  佛羅裏達:陽光州

佛羅裏達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寫著同樣的別稱,畫著同樣的背景。

圖33.  佛羅裏達州的入口指示牌

佛羅裏達州(Florida),中文簡稱佛州,州名來源於西班牙語“鮮花盛開的複活節”(Flowery Easter)。佛州位於亞熱帶,一年四季陽光普照,故號稱“陽光州”(Sunshine State)。佛州盛產柑橘,全美95% 的橘汁產於佛州,所以車牌和入口指示牌上都畫上這種橘紅色的水果。

佛羅裏達州是個大半島,位於美國的東南角,把東麵的大西洋和西麵的墨西哥灣一分為二,佛州周邊有800多英裏長的海岸線。有人形容佛羅裏達像一條美女的玉腿,一腳伸進大海裏。這個比喻雖然有些香豔,但也不無道理。陽光充足氣候溫暖,海灘上美女成堆。

佛羅裏達州東麵和南麵是大西洋,西南麵是墨西哥灣。西北部有個像炒鍋把柄的地區伸向西方,炒鍋把柄的西麵是阿拉巴馬州。佛州北麵是阿拉巴馬州和喬治亞州。佛州麵積58000平方英裏,人口1800萬,在全美各州中,人口數量排名第四。

下圖是佛羅裏達州的地圖。

圖34.  佛羅裏達州(Florida,FL)的地圖

佛羅裏達是全國海拔最低,地勢最平坦的一個州,全州幾乎沒有任何山脈。該州屬亞熱帶氣候,每年隻有兩季,雨季和旱季,春夏是雨季,秋冬是旱季。但是在享受地理位置臨海優點的同時,也必須承受同樣地理位置上的缺點。

因為本州暴露在颶風和龍卷風的常發地帶,所以每平方英裏的兩風數目,在全國各州中排第一。如1992年的安德魯颶風(Andrew Hurricane)和2005年的卡翠娜颶風(Katrina Hurricane),在佛州南部都造成了極其巨大的損失。

1513年,西班牙人“胡安-胖死的裏昂”(Juan Ponce de Leon)來到現在的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尋找傳說中的“青年噴泉”(Fountain for Youth)。據說喝這種水可以變年輕,充滿活力。但是他根本就沒有找到那個青年噴泉。

1565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Phillip II,1556-1598)派(Pedro Menendez de Aviles)在此地成功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居民點。西班牙人的名字總是那麽長,這裏就不譯了,反正也記不住,隻要知道這個人帶著一群人去探險就夠了。

在以後的200多年中,西班牙人,法國人,英國人和當地的印第安人,既有貿易往來,又有領土紛爭,拉鋸似的輪流控製著這個地區。一開始,西班牙人打敗法國人,1763年,又敗給英國人。但是實際上,英國人隻控製佛羅裏達的西部地區。

佛羅裏達的東部地區,仍然在西班牙人的控製之下,從而形成東西兩個佛羅裏達。東部地區首府是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西部地區首府是潘薩寇拉(Pensacola)。

1783年,西班牙幫助美國抗英的獨立戰爭,美國又把所控製的地區還給西班牙。但西班牙人隻是名義上統治佛羅裏達,大批美國人湧入此地,占據英國人撤走的時候空下來的房屋。從而促使此地經濟得到空前發展。因此,那時的佛羅裏達更像是美國的領地,而不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後來印第安人塞米諾爾部落(Seminole)來爭奪這塊寶地了,經常聯合西班牙人攻擊美國城鎮。這下惹毛了安德魯-傑克遜。1817年,傑克遜揮軍南下發動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打敗了他們。1821年,美國與西班牙達成協議,把既成事實條約化,全部佛羅裏達歸屬美國管轄。

1823年,美國把東西兩個佛羅裏達合並在一起,並建立起佛羅裏達領地,首府設在“塔拉哈西”(Tallahassee)。塔拉哈西是印第安語,意思是“老城”(Old Town)。該城位置在兩個前首府潘薩寇拉和聖奧古斯汀的中間點,以便東西兩邊兼顧。

此後,大量美國白人從南方各州蜂擁而來,同時也帶來了深南文化,就是以黑奴為廉價勞動力的棉花種植園。1860年,該州人口有一半是黑人。由於印第安部落收留從種植園逃亡出來的黑奴,美國白人與塞米諾爾人的關係更加惡化了,所以美國政府讓印第安部落離開。

1832年,根據雙方簽訂的條約,一部分塞米諾爾人同意離開,但另一部分人拒絕離開。於是美國政府派軍隊強行驅離,這部分人堅決反抗。1835年12月28日,他們伏擊了美國軍隊,殺死幾乎全部美軍,從而引發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1842年,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結束。塞米諾爾首領奧塞歐拉(Osceola)被俘,不久死於瘧疾。剩下的塞米諾爾人逃到南部的大沼澤地(Everglades)去避難。1855年,美國政府又派軍隊驅趕他們,從而引發了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

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一直打到1858年。雖然戰後的塞米諾爾部落隻剩下100多人。但是這些塞米諾爾人從未與美國政府簽訂任何條約。所以他們很自豪地宣稱自己是“沒有被征服的印第安人”(Unconquered Indians)。

1845年3月3日,佛羅裏達成為美國的第27個州,以塔拉哈西為首府。1861年,佛羅裏達脫離美國加入了南方聯盟。1865年,該州的南軍在一次守衛戰役中,擊退了北軍的進攻,從而保衛了塔拉哈西,使這個城市成為密西西比河以東,唯一的一個沒有被北軍攻占的南方州首府。

內戰以後,佛州的經濟比其他的南方州恢複得要快,因為它從來都沒有把棉花種植園作為主要的經濟支柱。木材磷礦鐵路和旅遊業在經濟重建中都起到重要作用。1890年代,佛州邁向現代化,木材買賣興旺,柑橘種植發達,旅遊業吸引北方各州,佛羅裏達變成了年長者的退休天堂。

1959年的古巴革命後,佛州成了古巴人和加勒比海人的避難所。邁阿密是他們的主要門戶,目前西語裔人口占全州的六分之一。人口的增長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由傳統的柑橘種植,磷礦開采和旅遊事業,發展到航空航天,醫學研究和生命科學,這些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12年9月12日上午,我駕車來到塔拉哈西參觀“佛羅裏達州議會大廈”(Florida State Capitol)。當時天空晴朗,清澈瓦藍,萬裏無雲,陽光燦爛,真不愧為是“陽光州”。

議會大廈建築群的前麵部分,是希臘複古風格的經典建築,後麵部分是現代化的美式高塔建築。兩者重疊,嚴絲合縫,前後呼應,高度對稱。我站在任何一個角度照相,都會破壞這種對稱美。盡管我拍好幾張“人樓合影”,最後還是對如下這張“有景無人”的照片,最為滿意。

下圖是塔拉哈西的“佛羅裏達州議會大廈”。

圖35.  塔拉哈西的“佛羅裏達州議會大廈”

實際上,塔拉哈西的州議會大廈分為兩部分。前麵部分是一個有園屋頂的大樓,現在是“佛羅裏達曆史博物館”,裏麵展示著本州的曆史延革和知名人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州首任州長(領地總督),第7任總統(1829-1837)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1767-1845)。

我知道他在田納西州,路易斯安納州和密西西比州的作用很大。參觀博物館後才知道,在爭奪佛羅裏達的拉鋸戰中,他幾次率軍打敗西班牙殖民者,為美國搶來這塊富饒的土地。人們對他的評價兩極:有人稱他是英雄,因為他抗英衛國,也有人叫他惡棍,因為他鎮壓印第安人。

後麵的那個高塔是當今的州政府的辦公大樓,有參眾兩院會議廳,州長和議員辦公室。在一層的大廳裏,有一個很大的大理石圓盤,鑲刻著用黃銅雕成的本州州徽。大樓頂端的第22層,還有一個瞭望台,可以俯瞰全城。

下圖是佛羅裏達州的州徽,再下圖是從議會大廈的樓頂俯瞰全城。

圖36.  佛羅裏達州的州徽

圖37.  從州議會大廈的樓頂俯瞰全城

奧蘭多(Orlando),是佛羅裏達州中部的一座休閑旅遊城市。眾多的湖泊,幹淨的街道,友善的居民及溫暖的氣候,是健行露營,水上活動,新婚蜜月及家庭旅行的最佳去處。還有老少鹹宜的主題樂園,吸引著無數本地人和外來人來觀光旅遊。

1971年,在奧蘭多開張了“瓦爾特-迪斯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以後每年都吸引幾百萬人觀光遊覽。2000年4月21日,2004年12月16日,我與我妻曾經兩次到迪斯尼世界遊玩,裏麵的四個主題公園都去過。

下圖是我在“迪斯尼世界”中“未來世界”外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迪斯尼世界”中“魔術王國”外麵的合影,第三圖是我在“迪斯尼世界”中“環球影城”外麵的留影。

圖38.  我在“迪斯尼世界”中“未來世界”外麵的留影

圖39.  我與我妻在“迪斯尼世界”中“魔術王國”外麵的合影

圖40.  我在“迪斯尼世界”中“環球影城”外麵的留影

19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大西洋岸邊的“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建立了“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是重要的航天飛機(Space Shuttle),發射基地。然而,它不僅是航空航天的科技中樞,也是觀光旅遊的熱門景點。

2000年4月22日,我與我妻曾經到那裏去參觀,首先是“美國宇航員名人堂”(US Astronaut Hall of Fame)。在名人堂外麵寬闊的場地上,停放著退役的航天飛機。下圖是我在“美國宇航員名人堂“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航天飛機前麵的留影。

圖41.  我在“美國宇航員名人堂”前麵的留影

圖42.  我在航天飛機前麵的留影

“美國宇航員名人堂“是一個高大的建築群,除了有幾個展覽廳之外,還有一個幾層樓高的 IMAX 電影院。我們一進大廳,就看見一個高大威武的宇航員立像,名字記不清了。不是1961年上天的艾倫-舍帕德(Allen Sheppard),就是1962年上天的約翰-葛倫(John Glenn)。

從訪客中心出發,導遊車帶領我們去參觀四層樓高的LC-39號發射塔,1969年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就是從這裏升空的。然而有奮鬥就會有犧牲,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Challenger)發射後幾分鍾就爆炸解體,宇航員全部犧牲。

2011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後的航天飛機“阿特蘭提斯號”(Atlantis),在“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升空。同時結束了(NASA)的太空計劃,宣布將來的太空探索事業轉交給私人公司來經營。

邁阿密(Miami)是佛羅裏達州東南角的一個海濱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觀光遊覽。2000年4月23日,2004年12月18日,我與我妻曾兩次到邁阿密海灘遊玩。湛藍的天空白雲飄渺,金色的沙灘細密鬆軟,綠色的海水碧波蕩漾,高大的棕櫚隨風搖曳。

麵對著迷人的良辰美景,呼吸著濕潤的新鮮空氣,令人忘掉一切人世間的憂愁和煩惱。下圖是我妻在邁阿密海灘上的留影。

圖43.  我妻在邁阿密海灘上的留影

盡管佛羅裏達號稱“陽光州“,但本州風雨雷電仍很多。墨西哥灣濱海城市“坦帕”(Tampa),其名字的意思就是印第安語中的“閃電”(Lighting),現在,這裏也是一個熱門的旅遊熱點,尤其是“佛羅裏達水族館”(Florida Aquarium)。

2000年4月24日,我與我妻曾經到坦帕的“佛羅裏達水族館”去參觀,由於回家的班機是當天的下午,所以匆匆地看了一下就離開了。在同一天中午,在登機之前,我們又參觀了奧蘭多的“錦繡中華”(Splendid China)。

“錦繡中華”是個“微縮中國”(Miniature of China)的風情園。有龍門石窟,有雲岡石窟,有樂山大佛,有雲南石林,有巨大臥佛,有千手觀音,還有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下圖是我在“錦繡中華”入口處的留影。

圖44.  我在“錦繡中華”入口處的留影

我五音不全不善唱歌,但是在布達拉宮前,還是情不自禁地唱了一通《在北京的金山上》。曲終有個“巴紮亥”,我還做了個兩臂平展,右腳前伸,腳跟著地,“才旦卓瑪”敬獻哈達的姿勢。可惜這個景點後來沒有了,大概是遊人太少不賺錢就撤消了。

下圖是我在“布達拉宮”前的“巴紮亥”。

圖45.  我在“布達拉宮”前的“巴紮亥”

由於佛羅裏達州旱季時氣候炎熱,所以水土保持對於生態係統非常重要。本州南邊的“大沼澤地國家公園”(Everglades National Park)就是為保護生態係統而設立的。公園占有很大麵積,其中一半是水,一半是陸地,有各種動物,植物,鳥類和魚類。

2004年12月17,我與我妻曾經到這裏參觀遊覽。有一個很長的木質步道通向裏邊,沿途可以觀看各種生物。我們沿著步道邊走邊看。可能是對生物保護的太好了,連蚊子都碩大無朋,叮上一口疼痛得很,所以還得邊走邊看邊打(蚊子)。

下圖是我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46.  我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留影

2004年12月18日,我與我妻來到邁阿密的“比斯坎國家公園”(Biscayne National Park)。這個公園的大部分在水下,但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下水,因為傍晚還要登上去加勒比海的遊輪。所以隻在沿海的小島和礁石上遊玩和照相。

下圖是我妻在“比斯坎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47.  我妻在“比斯坎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留影

“邁阿密海族館”(Seaquarium of Miami),在邁阿密港口的不遠處,我們進去玩了兩個小時。最令人興奮的是鯨魚表演,一個女孩站在直立起來的鯨魚鼻子上,鯨魚還在水池裏四處兜圈兒。下圖是“邁阿密海族館”裏的鯨魚表演。

圖48.  “邁阿密海族館”裏的鯨魚表演

佛羅裏達州的地麵麵積,在1千多萬年以前,是現在的兩倍大。隨著海水的上漲和陸地的淹沒,形成了許多水下奇觀。本州西南部沒有被淹沒的較高部分露出水麵,形成所謂“佛羅裏達島鏈”(Florida Keys)。這個島鏈從東端的基拉鉤(Key Largo)到西端的基韋斯特(Key West)。

島鏈由一條113英裏長的公路相連,一路上有42座橋梁,100多個大小島嶼。“基韋斯特”(Key West)是美國大陸最南端,距離古巴90哩,是最熱門的旅遊景點。2004年12月25日,是聖誕節,我與我妻離開遊輪後,直接開車去基韋斯特。

下圖是我在“佛羅裏達島鏈”水邊的留影。

圖49.  我在“佛羅裏達島鏈”水邊的留影

基韋斯特小鎮不大,聖誕節的裝飾布滿全城,再加上全年長青的熱帶植物,到處都是花花綠綠,五彩繽紛。在小鎮最南端的一個平台上,修建一個像大力神導彈頭似的標記,上麵寫著:“美國大陸最南端,距離古巴九十哩”。我與我妻也湊上去照相,因為是逆光,人臉不太清楚。

圖50.  我與我妻在“美國大陸最南端”的合影

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是歐洲人在北美大陸最早建立的永久區民點。城裏有許多西班牙人留下來的曆史遺跡,城外有保衛城市的軍事要塞。2004年12月26日,我與我妻曾經在聖奧古斯汀住過一晚。城市的建築古色古香,不愧為當時的“東都”。

下圖是我在聖奧古斯汀的留影。

圖51.  我在聖奧古斯汀的留影

潘薩寇拉(Pensacola),是1698年建立起來的永久居民點,位於佛羅裏達州炒鍋把柄最西端。潘薩寇拉在曆史上曾經飄揚過五國國旗:西班牙,法國,英國,美利堅聯盟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地方政府也曾經轉手過十三次。

2010年12月25日,聖誕節那天,我曾經到過潘薩寇拉。從市內的建築看來,與聖奧古斯丁相差甚遠,可見佛羅裏達分裂時期的“西都”不如“東都”。我當即到附近的“海灣島嶼國家海岸”(Gulf Islands National Seashore)遊覽一圈。

下圖是潘薩寇拉市內的一座教堂。

圖52.  潘薩寇拉市內的一座教堂

第二天沿著平行於墨西哥灣海岸線的US-90號公路,由東向西地行駛了一整天,通過了四個州:佛羅裏達(Florida),阿拉巴馬(Alabama),密西西比(Mississippi),路易斯安納(Louisiana),最後到達路易斯安納州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

第28州: 德克薩斯(Texas,TX)

德克薩斯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孤星州”(The Lone Star State)。

圖53.  德克薩斯:孤星州

德克薩斯州(Texas),在中文世界裏簡稱德州。在德州高速公路的入口處,高高的平台上擺放著(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一顆立體的五角“孤星”(Lone Star)。

圖54.  德克薩斯州入口指示牌上的五角“孤星”

在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Austin)的州議會大廈(State Capitol)圓頂上,聳立著自由女神的雕像(Goddess of Liberty),她手上高舉著的,也是一顆鍍了金的五角“孤星”。

圖55.  州議會大廈頂上自由女神高舉著五角“孤星”

在“德克薩斯州立曆史博物館”大樓的後麵,也豎立著一顆巨大的五角“孤星”。

圖56.  “德克薩斯州立曆史博物館”大樓後麵的五角“孤星”

看起來,凡是與德克薩斯有關的,都離不開這顆五角“孤星”。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德克薩斯這“孤星州”的別稱,的確是名副其實了。那麽,為什麽德克薩斯州的別稱是“孤星州”呢?這要從德克薩斯的曆史說起。

1519年,西班牙人最先到達德克薩斯海岸,但是沒有久留。1685年,法國人拉薩爾(La Salle)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十八世紀,西班牙人也在這裏建立了一個殖民地。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西班牙人撤出這個地區。但是墨西哥取而代之,增加了對德克薩斯的控製。

1823年,斯蒂芬-奧斯汀(Stephen Austin),遵照他父親的願望,並得到墨西哥政府的許可,率領著300個家庭從密蘇裏遷移過來。這個“老三百”(Old Three Hundred),象征著德克薩斯新文化的開始。本州首府用他的名字命名。下圖是聳立在州議會大廈大廳裏的奧斯汀雕像。

圖57.  斯蒂芬-奧斯汀的雕像

1836年,史蒂芬-奧斯汀聯合印第安人起義,脫離了墨西哥,建立德克薩斯共和國(Republic of Texas)。國旗上隻有一顆星,這就是“孤星”的來源。下圖是德克薩斯共和國的國旗,也就是後來德克薩斯州的州旗。

圖58.  德克薩斯共和國的國旗

獨立戰爭勝利後,德克薩斯共和國出現了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總統。一個是獨立戰爭的英雄薩姆-休斯頓(Sam Houston)。由於宗主國墨西哥的威脅和印第安人的襲擊,都危及德克薩斯的安全,他主張加入美國。另一個是拉馬爾(Lamar),雖然同意加強本地的安全,但是反對加入美國。

最後薩姆-休斯頓獲勝,1845年12月29日,德克薩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薩姆-休斯頓出任第一任州長。由於他對本州的傑出貢獻,不僅德州最大的城市以他命名,而且還把他的雕像與斯蒂芬-奧斯汀的雕像,並列地聳立在州議會的大廳裏。下圖是休斯頓的雕像。

圖59.  薩姆-休斯頓的雕像

德克薩斯州東北麵是阿肯色州,東麵是路易斯安納州,東南麵是墨西哥灣,西南麵是墨西哥,以裏約-格蘭德河為界。西北麵是新墨西哥州,以西經103度線和北緯32度線分開。北麵是俄克拉何馬州,邊界的西段是直線,邊界的東段是一條河流。

下麵是德克薩斯州的地圖。

圖60.  德克薩斯州(Texas,TX)的地圖

德克薩斯州的麵積26萬平方英裏,僅次於阿拉斯加州。人口2500多萬,僅次於加裏福尼亞州。州名“德克薩斯”(Texas),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友好”(Friendly)。

由於德克薩斯太大了,不易管理,美國國會曾經給過它機會,讓它像其它深南州一樣,分為五個小州。然而,德克薩斯早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荒野上的牛仔倔強而又孤傲,拒絕了美國國會的好意,堅持保留一個完整的,特立獨行的“孤星州”。

這個時期,移居到本州的大多數人都來自美國的南方各州,同時也帶來了“深南文化”:棉花,種植園和黑奴。結果德克薩斯本身也變成了深南州,經濟上社會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1861年,當內戰爆發時,盡管一些人,包括薩姆-休斯頓在內,堅持要留在美國,但是隻占少數。

最後德克薩斯還是脫離美國,加入南方聯盟參加內戰。德克薩斯的騎兵團在整個內戰中,一直奔馳在主要戰場上。內戰後的恢複重建中,本州麵臨嚴重的經濟和種族問題。種族歧視無所不在,黑白衝突仍然不斷。另外,印第安人的襲擊也經常發生,造成難以控製的局麵。

由於德州麵積太大,地圖形狀又不規則,所以地理樣貌的描述有點困難。概括說來,德州在地理上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五個部分:東,西,南,北,中。第一個是東部的沿海平原,曾經是本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那裏的城市休斯頓(Houston)是本州最大的城市。

第二個是西部,也就是地圖上那個像楔子形狀的地方。這個地區是高原和山區,幹旱而且荒涼,還有多發的龍卷風。那裏有兩個國家公園:“大拐彎國家公園”(Big Bend National Park)和“瓜達魯普山國家公園”(Guadalupe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第三個是南部的裏約-格蘭德河穀,由裏約-格蘭德河(Rio Grande River)與墨西哥分界,居民大部分說西班牙語,與墨西哥貿易往來是主要經濟活動。第四個是北部的鬆林區,主要是林業。是潮濕的亞熱帶氣候,可種植大米。另外還有石油蘊藏,油田是本州重要的經濟收入。

第五個是中央的內陸低地,雖然這個地區開發較晚,但是發展最快。達拉斯(Dallas),沃斯堡(Fort Worth),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和首府奧斯汀(Austin)等大城市都在這裏。過去曾經是牲畜穀物和棉花的集散地,現在是高度工業化了的,人口稠密的大都會地區。

奧斯汀(Austin),是德克薩斯州首府,也是德克薩斯大學的所在,同時又是眾多高科技企業所在的“高科技城”(High Tech City)。又因為瀕臨丘陵地形的起點,故有“矽丘”(Silicon Hills)之稱,恰好與美國西部的傳統電子重鎮“矽穀”( Silicon Valley)相呼應。

1839年,德克薩斯從墨西哥獨立之後不久,德克薩斯共和國議會決定以史蒂芬-奧斯汀(Stephen Austin)之名,建立一個新首都。德克薩斯共和國第二任總統米拉博-拉馬爾(Mirabeau Lamar)建議選址滑鐵盧鎮(Waterloo),即今奧斯汀(Austin)之前身。

奧斯汀的德州議會大廈(Texas State Capitol),是州議會和州長辦公室所在地,是美國第六高的州議會大廈,也是比首都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US Capitol)高的州議會大廈之一。2016年8月4日,我曾經造訪德州議會大廈。

下圖是我在“德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61.  我在“德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休斯頓(Houston),是德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南部最大,全國第四大的城市,僅次於紐約,洛杉磯和芝加哥。休斯頓是墨西哥灣沿岸最大的經濟及文化中心。該市創建於1836年,以當年德克薩斯共和國總統薩姆-休斯頓(Sam Houston)的名字命名。

休斯頓的官方綽號為“太空城”(Space City),因為它是“林頓-約翰遜航天中心”(Lyndon Johnson Space Center)的所在地,該航天中心負責管理美國的太空計劃。

2000年11月23日,我到該航天中心去參觀。從訪客中心跟著導遊來到一個很大的場地,那裏豎立和橫放著許多導彈和火箭,有一個火箭還敞開著大門,遊客可以進到裏麵去參觀。下圖是我在“林頓-約翰遜航天中心”的留影。

圖62.  我在“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的留影

在一個有一人高的長長的水泥牆上,刻著(NASA Lyndon Johnson Space Center)的字樣。訪客們把相機交給導遊,然後站在水泥牆後麵,導遊把十幾個相機一個一個地按下快門。結果,每人都拍攝一張“互相之間誰都不認識誰”的“合影”,下圖最左邊的那個人就是我。

圖63.  我們約翰遜太空中心的“合影”

達拉斯(Dallas),是德州第二大的城市,也是十家財富500強公司所在地,包括美國航空公司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達拉斯與沃斯堡(Fort Worth)和阿靈頓(Arlington)組成達拉斯-沃斯堡-阿靈頓城市群,覆蓋12個郡,人口750萬,是美國第四大的城市群。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John F. Kennedy)在達拉斯被刺殺,此事震驚全國。肯尼迪總統長相很帥,口才也好,還很有錢,再加上有一個漂亮時髦的夫人,在美國的人氣頗旺。他希望有一個更安全的世界,曾經派和平隊到世界各地,也曾經停止過核試驗。

他還有一大串的計劃,包括民權法案和月球登陸。雖然他來不及看到了,但是這些計劃都在他的繼任者手中實現了。他希望世界更安全,卻忽略自己的安全,被人刺殺了。肯尼迪被人刺殺後,副總統約翰遜在總統專機空軍1號上宣誓就職,成為第36任美國總統。

下圖是肯尼迪被刺殺的案發現場,再下圖是約翰遜在“空軍1號”上宣誓就職。

圖64.  肯尼迪總統在德州達拉斯被刺殺

圖65.  約翰遜在“空軍1號”上宣誓就職

在肯尼迪總統的遇害處,開辟了一個“六層樓博物館”(Six Floor Museum),是街口小樓第六層上的槍手藏身處。下圖是肯尼迪總統的遇害處的“六層樓博物館”。

圖66.  肯尼迪總統遇害處的“六層樓博物館”

2000年11月18日,我曾經到那裏參觀過。1960年代我還是高中生,他當選總統時大家都覺得他很壞,所以叫他“啃地泥”。到了美國後才知道,當時的認識實在是太膚淺了。

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位於德克薩斯州的中南部,是德州人口第三多的城市。1691年,西班牙探險者在到達此地區之日,正值聖安東尼聖日,該城因此而得名。2000年11月20日,我曾經來到聖安東尼奧參觀該城的地標“阿拉莫修道院”(Alamo Mission).

“阿拉莫”(Alamo)是西班牙語,意思是木棉樹(Cotton Wood)。“阿拉莫修道院”,簡稱“阿拉莫”,是由修道院擴建成的一座要塞,在德克薩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

1724年,西班牙傳教士在聖安東尼奧建立了一個傳教站,但1793年被廢棄。19世紀初葉,一支西班牙騎兵部隊進駐此地作為要塞。這支部隊的士兵,都來自墨西哥城的“阿拉莫-德-帕拉斯”(Alamo de Parras),故得“阿拉莫”之名。

在1815-1821的墨西哥獨立戰爭中,起義的墨西哥人占領過阿拉莫。1835年10月2日,美國的一群拓荒者也占領了阿拉莫,並開始加強防禦。1836年3月2日,德克薩斯宣布從墨西哥獨立,成立德克薩斯共和國,由薩姆-休斯頓擔任總統,並親自擔任軍事總指揮。

墨西哥獨裁者安東尼奧-桑塔-安納將軍,率軍7000人前來鎮壓獨立運動。休斯頓命令他手下200多人組成複雜的部隊,暫時先撤退到阿拉莫固守。不久後被人數占優勢的墨西哥軍隊包圍,不到200人的民兵在阿拉莫拚死堅守陣地十三天,最後堡壘被攻破,守軍全部犧牲。

三周後,以“記住阿拉莫”(Remember the Alamo!)為戰鬥口號的德克薩斯軍隊在薩姆-休斯敦的指揮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桑塔-安納將軍也被俘。在之後的幾年中德克薩斯保持了獨立,並在1845年加入美利堅合眾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首府選在奧斯汀(Austin)。

直到今天,阿拉莫之戰依然被視為美國陸軍曆史上的神話。被美國人認為是自由意誌下勇氣和犧牲精神的象征。“阿拉莫”博物館每年有多達250萬參觀者。如今,阿拉莫是聖安東尼奧的著名地標。實際上,所謂的“阿拉莫”隻剩下一麵山牆,旁邊豎立著烈士們的大理石群像。

阿拉莫修道院已經不再是宗教活動的場所,而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2000年11月20日,我曾經到過這裏參觀,聽了解說員生情並茂的講述,感動得眼睛都濕潤了。下圖是我在“阿拉莫修道院”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阿拉莫烈士們的大理石群像。

圖67.  我在“阿拉莫修道院”前麵的留影

圖68.  阿拉莫烈士們的大理石雕像

在德州東南沿海有個城市,叫做“闊怕死-克瑞斯蒂”(Corpus Christi),拉丁語意為“基督的身體”或“聖體”。從聖安東尼奧出發,沿著高速公路 I-37向東南開,兩個小時車程可以到達。該城雖然不太大,卻是曆史名城。1519年,第一批歐洲人到達德克薩斯,就是在這裏登陸的。

這是德州的主要出海口之一,還有海軍航空兵基地和陸軍站,專門修理保養直升飛機,如今已經發展成商業重鎮和旅遊熱點。2000年11月21日,我曾經到該城觀光遊覽。印象最深的是岸邊的棕櫚樹,整齊劃一的排排站,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在黃昏的彩霞中,構成美麗的天空剪影。

下圖是“闊怕死-克瑞斯蒂”的“棕櫚樹天空剪影”。

圖69.  “闊怕死-克瑞斯蒂”的“棕櫚樹天空剪影”

印象深刻的還有海邊公園的雕塑。是一個“飛魚銅雕”,順浪而上,直衝雲霄,徐徐如生,動感十足。我當時沒有留意作者是誰,回來查閱資料後才知道是古琮-博格魯姆(Gutzon Borglum),就是在南達科他州雕塑總統山的,那個大名鼎鼎的大藝術家。下圖是公園裏的“飛魚銅雕”。

圖70.  “闊怕死-克瑞斯蒂”海邊公園裏的“飛魚銅雕”

“加爾維斯頓”(Galveston),是德州東南沿海的一個城市。麵臨墨西哥灣,距休斯頓一個小時的車程。該城雖然不太大,也是曆史名城,有許多名勝古跡。該城建立於1838年,是以支持美國獨立戰爭新西班牙總督“加爾維斯的伯納多”(Bernardo of Gálvez)而命名。

曆史上這個地區屬於西班牙,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屬於墨西哥。1838年,屬於獨立後的德克薩斯共和國。加爾維斯頓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的一個重要港口,是德克薩斯共和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克薩斯共和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1900年,發生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颶風風災。海潮高達15英尺,速度達每小時100英裏,建築物大部分都被毀壞,死了8000多人。由於風災嚴重,加爾維斯頓的曆史作用減退,但是通過旅遊業使得加爾維斯頓仍然繁榮。

100年後,2000年11月23日,我到加爾維斯頓去參觀,還到海邊去轉了一圈。當天風雨交加,不太適合旅遊。我改去參觀本地的“穆迪花園”(Moody Garden)。下圖是“穆迪花園”裏的“玻璃金字塔”,再下圖是“玻璃金字塔”裏的鸚鵡。

圖71.  “穆迪花園”裏的“玻璃金字塔”

圖72.  “玻璃金字塔”裏的鸚鵡

德克薩斯州出了三位美國總統:第36任的(1963-1969)林頓-約翰遜(Lyndon Johnson,1908-1973),第41任的(1989-1993)老布什(George H W Bush,1924-2018),第43任的(2001-2009)小布什(George W Bush,1946-)。

“林頓-約翰遜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Lyndon Johnso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建在奧斯汀(Austin)。2016年7月27日,我參觀過這個博物館,一進博物館的大廳就看見這個大鼻子總統的蠟像和一大堆卡通畫片,博物館裏還有他用過的汽車和各種物品。

下圖是我在“林頓-約翰遜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林頓-約翰遜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裏的蠟像和卡通畫片。

圖73.  我在“約翰遜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門前的留影

圖74.  “約翰遜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裏的蠟像和卡通畫片

“老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George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建在德克薩斯州的大學城“學院站”(College Station),位置靠近“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2016年7月28日,我參觀了“老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

下圖是我在“老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與老布什總統“同坐沙發上對視”,哈哈!

圖75.  我在“老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圖76.  我與老布什總統“同坐沙發上對視”

“小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George W.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建在達拉斯。2016年7月29日,我也參觀了這個紀念地。他的政績乏善可陳,但他的“博物館”搞得還挺花俏,無論是畫麵還是音響都很時髦。在博物館的後院,還有並排而立的“父子總統”

下圖是我在“小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在博物館後院裏並排而立的“父子總統”,哈哈!

圖77.  我在“小布什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門前的留影

圖78.  博物館後院裏並排而立的“父子總統”

埃爾帕索(El Paso),位於德克薩斯州的西部,在前述德州地圖“楔子”的尖角上。埃爾帕索極靠近新墨西哥州,隔著裏約-格蘭德河墨西哥華雷斯城相望,是美墨邊境上的重要口岸。埃爾帕索是德州第七大的城市,具有濃厚的西班牙文化色彩。

2011年6月15日,我曾經在此城住過一天。城市不算小,是個現代化的都市,有許多高大的建築物。但我更感興趣的是“查密紮爾國家紀念地”(Chamizal National Memorial)。1963年,美國與墨西哥在這裏舉行和平談判並達成協議,解決了兩國之間長達100多年的邊境糾紛。

這個紀念地就坐落在美墨邊界上,還立了一塊小小的石碑。下圖是“查密紮爾國家紀念地”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查密紮爾國家紀念地”裏的小石碑。

圖79.  “查密紮爾國家紀念地”的指示牌

圖80.  “查密紮爾國家紀念地”的小石碑

德克薩斯著名的國家公園有三個:第一個是“帕德瑞島國家海岸”(Padre Island National Seashore),位於“闊帕死-克裏斯蒂”的東南海岸。這個風景區是一個長達113英裏的島障(Island Barrier),保護著大陸不受海潮侵襲。

2000年11月21日,我從“闊帕死-克裏斯蒂”開車到這個景區看一看。開車還不到一個小時就到達這裏。雖然當時是冬天,但是海裏還是有人滑板衝浪。可以想象,夏天這裏的沙灘上會有多少渡假的人群。

下圖是“帕德瑞島國家海岸”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我在“帕德瑞島國家海岸”裏的留影。

圖81.  “帕德瑞島國家海岸”的指示牌

圖82.  我在“帕德瑞島國家海岸”裏的留影

第二個是“瓜達魯普山國家公園”(Guadalupe Mountains National Park),位於埃爾-帕索東麵的100多英裏處。原來這裏是大海,由地殼上升而形成高山。當時遊人不多,偶爾幾夥人還都是登山客。我在訪客中心看了展覽和電影,照了幾張相就離開了。

下圖是“瓜達魯普山國家公園”的指示牌。

圖83.  “瓜達魯普山國家公園”的指示牌

第三個是“大拐彎國家公園”(Big Bend National Park),得名於裏約-格蘭德河(Rio Grande River)的形狀,它在“契華華”(Chihuahua)地區,由原來的向東南流,突然改變向東北流,河道成了一個90度的“大拐彎”。

這個公園的麵積相當大,包括的內容也相當多。有山,有水,有荒原,還有沙漠,有各種不同的動物,植物,樹木和鳥類,還有古代恐龍的化石。下圖是“大拐彎國家公園”的指示牌。

圖84.  “大拐彎國家公園”的指示牌

2011年6月5日,我在這個公園裏開車轉悠了差不多一整天,多數景點都到了。但隻能說是看了一些皮毛,蜻蜓點水而已。要想了解更多,沒有三五天的時間恐怕是不夠的。

德克薩斯州的文化教育比較發達,有兩座大學很有些名氣:位於該州首府奧斯汀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 Austin)和位於學院站(College Station)的“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

2000年11月19日,我曾經到“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校園參觀遊覽一番。在校園的大草坪上,樹立著許多名人的塑像:有首任總統華盛頓,有第28任總統威爾遜,還有一個內戰時期的南方聯盟總統戴維斯。我一看,喲,這不是那個搞分裂主義而失敗的“戴匪”麽?

再往旁邊一看,還有一個是李將軍,哈哈,格蘭特將軍的手下敗將也在這兒,真是大開眼界了!當時不太理解,後來走的地方多了,對美國的了解更深了。這才知道,美國與中國的“成者為王敗者寇”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下圖是我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校園裏的留影。

圖85.  我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校園裏的留影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位於大學城學院站(College Station),這個大學城是老布什總統的家鄉。2016年7月28日,我到校園裏轉了一圈。下圖是“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指示牌。

圖86.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指示牌

“孤星州”德克薩斯的上空,曆史上曾經飄揚過六個國家的國旗:西班牙,法國,墨西哥合眾國和德克薩斯共和國,還有內戰時期的美利堅聯盟國,最後是永久性的美利堅合眾國。德克薩斯州的麵積,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麵積都大,除了俄羅斯。

德克薩斯州有些小城鎮的名字可真是稀奇古怪:槍打(Shoot),刀割(Cut),眨眼(Wink),火雞(Turkey),麵條(Noodle),騾蹄(Muleshoe),晚上好(Goodnight),生得對(Birthright)。

還有一個小鎮,其名字顯得更加莫名其妙,叫作 Iraan(伊朗)。是1926年在自家農場裏發現了石油的一對夫妻,他們姓耶茨(Yates),名字分別是丈夫伊拉(Ira)和妻子安(Ann)。

第29州: 愛荷華(Iowa,IA)

愛荷華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玉米州”(The Corn State)。

圖87.  愛荷華:玉米州

愛荷華州的東邊界是密西西比河,西邊界是密蘇裏河,州內的大河小溪最後都匯入這兩條大河。這些河流係統提供了充足水源。愛荷華州有漫長而溫暖的夏天,有豐富而充沛的雨水,有黝黑而肥沃的土地,確實是種植農作物的好地方。本州有90% 的土地用於農耕,主要是種植玉米。

全美國有20% 的玉米由本州供應,還有過剩的被投放到國際市場上。因此本州獲得了“玉米州”(The Corn State)的別稱。更有甚者,本州還獲得了“美國的麵包籃子”(Bread Basket of America)的美稱。

愛荷華州北麵是明尼蘇達州,邊界是直線。東麵是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諾伊州,邊界是巨大的密西西比河。南麵是密蘇裏州,邊界也是直線。西麵是內布拉斯加州和南達科他州,邊界的北段是大蘇河(Big Sioux River),邊界的南段是密蘇裏河(Missouri River)。

下麵是愛荷華州的地圖。

圖88.  愛荷華州(Iowa,IA)的地圖

愛荷華州的州名來源於印第安人,他們自稱為“愛奧威”(Ioway)。先來的法國人接受了,後來的英國人也接受了,英文拚成(Iowa)。在中國地圖冊上,該州的中文譯名“艾奧瓦”,與英文發音一致。但海外華人更多使用的中文譯名是“愛荷華”,本文隨大流,也采用這個譯名。

另外,該州還有一個別稱“黑鷹州”(Black Hawk State),也來源於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部落首領為爭奪土地,率領族人與白人殖民者抗爭,失敗之後被迫西遷。印第安部落首領的名字,叫做“黑鷹”(Black Hawk),所以該州的別稱也叫“黑鷹州”。

下圖是本州的“黑鷹”車牌。

圖89.  愛荷華州的“黑鷹”車牌

1803年,由於“路易斯安納購買”(Louisiana Purchase),美國得到了西部的大片地,包括今天的愛荷華。但是此地仍然被印第安人占據著。1832年,美軍與印第安人發生了“黑鷹戰爭”,印第安人戰敗後被迫西遷,愛荷華才真正成為美國的領地。

以後的幾十年,白人移民蜂擁而來,此地的人口數量翻了三倍。新移民主要來自德國和愛爾蘭,還有英國,法國,荷蘭和瑞典。1846年12月28日,愛荷華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9個州。首府先在愛荷華城(Iowa City),1857年遷到本州地理位置中央的第摩因(Des Moines)。

第摩因(Des Moines)的名字來源於法文。早期來到此地的法國航海家把這個位於兩河交叉口的要塞,叫做(La Riviere des Moines),意思是“和尚之河”(River of Monks),和尚指的是傳教士。後來就沿用了這個名字,(Des Moines)中的兩個 s 都不發音。

2001年11月23日,我來到第摩因參觀“愛荷華州議會大廈”(Iowa State Capitol)。不巧正趕上下雨,天空灰蒙蒙的。但是議會大廈上麵的鍍金圓頂仍然閃閃發光,於是在議會大廈的前麵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第摩因的“愛荷華州議會大廈”。

圖90.  第摩因的“愛荷華州議會大廈”

愛荷華州非常重教育,雖然農村占很大麵積,但幾乎沒有文盲。位於愛荷華城(Iowa City)的“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建於1847年。不僅在教育,衛生和生物醫學方麵的研究很突出,對太空物理的貢獻也功勳卓著,研製出許多太空探索任務的科學儀器。

2012年7月25日,我曾經到“愛荷華大學研究園區”,粗略地瀏覽了一下。下圖是“愛荷華大學研究園區”的指示牌。

圖91.  “愛荷華大學研究園區”的指示牌

艾姆斯(Ames),在第摩因北邊35英裏處。那裏有因農業科學而聞名的“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1939年,世界上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就是在此校研發成功的。舉世聞名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 Workshop)也在那裏,培養出許多知名作家。

愛荷華州是曆屆總統大選第一次預備會議(First Caucus)的地方,每個總統候選人都努力造勢爭取選票,也是新聞記者最喜歡湊熱鬧的地方。談到總統,本州還真的出生了一位,第31任總統(1929-1933)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874-1964)。

他的家鄉是愛荷華城東邊的西支鎮(West Branch)。那裏開辟了“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Herbert Hoove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還有“胡佛國家曆史遺址”(Herbert Hoov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2012年7月25日,我到西支鎮去遊覽,兩處都參觀了。

下圖是“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圖92.  “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在“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裏,保留著許多有關胡佛總統職業生涯的文件,紀念品和照片。由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使他備受責難。其實經濟危機是多年積累的結果,不全是他個人的責任。

實際上他是個優秀的礦業工程師,曾經準備到中國開灤援助開發煤礦。但因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形勢混亂無功而返。他主持建造的“胡佛大壩”(Hoover Dam),電力惠及西南各州。在一間展廳裏,他頭戴遮陽帽,身穿工作服,腳踏防水靴,口中叼煙鬥,牆上是胡佛大壩的巨幅照片。

下圖是胡佛在辦公室裏工作的蠟像,再下圖是胡佛大壩的巨幅照片。

圖93.  “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裏的胡佛蠟像

圖94.  “胡佛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裏的照片胡佛大壩

“胡佛國家曆史遺址”(Herbert Hoov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是他的故居,那裏有他出生的房子,有鐵匠鋪,有小學校,還有他和夫人的墓地。下圖是我在“胡佛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胡佛總統故居的房子。

圖95. 我在“胡佛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96.  胡佛總統故居的房子

還有一個熱門旅遊景點:本州中西部的麥迪遜郡。電影“麥迪遜郡之橋”(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的發生地。電影的中文翻譯是《廊橋遺夢》,描寫一對老年男女之間的一段浪漫故事。下圖是電影“廊橋遺夢”的宣傳畫。

圖97.  電影“廊橋遺夢”的宣傳畫

第30州: 威斯康星(Wisconsin,TX)

威斯康星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美國的牛奶場”(Americas Dairyland)。

圖98.  威斯康星:美國的牛奶場

威斯康星州的別稱是“美國的牛奶場”(Americas Dairyland)。這個別稱可謂名副其實,全美有四分之一的牛奶製品來自威斯康星州。如果你開車路過威斯康星州,在高速公路的兩旁,到處都是白底黑花的奶牛在田野裏吃草。

下圖是威斯康星州白底黑花的奶牛。

圖99.  威斯康星州白底黑花的奶牛

威斯康星州的東麵是密西根湖,南麵是伊利諾伊州,邊界是直線。西麵是愛荷華州和明尼蘇達州,邊界的南段是密西西比河,邊界的北段先是一小段直線,後是另一條河。北麵是蘇必利爾湖和密西根州。古代這裏曾經是冰川,冰川撤退後留下湖泊,河穀,丘陵和平原。下麵是威斯康星州的地圖。

圖100.  威斯康星州(Wisconsin,WI)的地圖

該州地理樣貌分為五個區域。第一個是蘇必利爾湖低地,沿著蘇必利爾湖岸邊,很小也很平坦。第二個是北部高地和丘陵地帶,大部分被森林覆蓋,還有許多冰川融化後留下的小湖。第三個是中央平原,一大片呈V字形狀的穀地,被威斯康星河切割成幽深峽穀,是本州的旅遊勝地。

第四個是西部高地,有起伏的丘陵,還有砂石懸崖。第五個是東部山脊低地,特點是綠色的丘陵和平原,本州人口的大部分,都住在這個地區,這裏也是農場集中地。本州的氣候是一短一長:短暫而陽光明媚的夏季,漫長而寒冷多雪的冬季。

歐洲人到來之前,這裏有十幾個印第安人的部落。威斯康星州的州名(Wisconsin),來源於印第安語的發音,意思是“收集水”(Gathering of the Water)。法國人拚成了(Ouisconsin),英國人則拚成了(Wisconsin)。

1634年,法國人尼柯來特(Jean Nicolet)在今格林灣的地方上岸,向當地人詢問去中國的水上路徑。1673年,法國人馬奎特和朱利葉特(Marquette & Joliet)在訪問當地的印第安人之後,去密西西比河探險。1763年,英國人控製了此地,在格林灣建立了永久居留地。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人將此地轉給美國。1832年,黑鷹戰爭(Black Hawk War)後,美國人完全控製了此地。1836年,建立威斯康星領地。1848年5月29日,威斯康星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30個州。

該州的另一個別稱是“獾子州”(Badger State),聽起來挺嚇人的也很迷惑:怎麽弄出來這麽不雅的綽號?這個綽號來源於1920年代的鉛礦礦工。他們的生活就像這種鑽地洞的小動物一樣,苦不堪言。而那時本州有70% 的人口都與鉛礦開采相關。

威斯康星州的大部分居民都住在兩大城市:最大的城市密爾沃基(Milwaukee)和第二大城市首府麥迪遜(Madison)。十九世紀中葉,有30多個國家的移民湧入,以德國人最多。他們大多數都來到密爾沃基定居,同時也帶來了德國人的文化,尤其是啤酒文化。

密爾沃基(Milwaukee),位於威斯康星州密西根湖的湖畔。是該州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美國中西部第五大的城市,僅僅次於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和底特律。“密爾沃基”地名,來自印第安人的一個字“millioke”,意思是 “在水邊的聚集地”。

談到密爾沃基,人們自然會想到摩托車,美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哈利-戴維森摩托車公司”(Harley Davidson Motor Company),是摩托車迷們的最愛。下圖是一個摩托車騎手。

圖101.  哈利-戴維森摩托的騎手

1997年9月2日和2000年7月4日,我曾經兩次到過密爾沃基,但都是路過,沒有作深度遊。在湖邊玩了玩,照照相,然後就離開了,有點遺憾。下麵的兩張圖是我於2000年7月4日,在密西根湖邊拍攝的照片。第一圖是密爾沃基的湖邊公園,第二圖是密爾沃基的湖邊大道。

圖102.  密爾沃基的湖邊公園

圖103.  密爾沃基的湖邊大道

麥迪遜(Madison),是威斯康星州的首府和第二大的城市,僅次於密爾瓦基,亦是威斯康星大學主校區的所在地。州議會大廈和其他政府機關大多位於市中心,“門多塔湖”(Lake Mendota)和“莫諾納湖”(Lake Monona)之間的狹窄地峽上。

歐洲人殖民之前,原住民已經在這裏居住了1萬2千多年。1829年,聯邦大法官詹姆斯-多蒂(James Doty),為了建設一個城市,在兩湖之間的地峽購買了一塊土地。1836年,決定此地為州首府,並命名為麥迪遜,以紀念去世的第四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2010年6月9日,我來到麥迪遜參觀威斯康星州議會大廈(Wisconsin State Capitol)。恰好天空晴朗,萬裏無雲,於是在州議會大廈前找好角度拍下了一張照片。議會大廈是花崗岩建築,包括圓頂。圓頂上站著一個鍍金的人像。

州議會大廈的對麵是湖邊,湖邊有一個平台,既可以泊車,也可以俯瞰市容及湖水。下圖是麥迪遜的“威斯康星州議會大廈”,再下圖是湖邊的平台泊車場。

圖104.  麥迪遜的“威斯康星州議會大廈”

圖105.  麥迪遜湖邊的平台泊車場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是美國著名的公立大學之一。該校有一個“汽車發動機燃燒的研究中心”,在同行中很有名氣。我在汽車公司工作時,有一個同事來自這個中心,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他的水平都很高。

在威斯康星州北部的蘇必利爾湖岸邊,有22個星羅棋布的小島,是由古代冰川紀所造成的。冰川退卻後,留下了許多色彩鮮豔的懸崖峭壁,其中有中空的山洞,有大小洞穴,還有扭曲的岩層。現在開辟為“使徒群島國家湖岸”(Apostle Islands National Lakeshore)。

2010年6月10日,我曾經乘遊船沿著湖岸邊緣遊覽。麵對島上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岩石結構,拍下許多漂亮的照片。下圖是“使徒群島國家湖岸”的指示牌,再下圖是“使徒群島國家湖岸”的岩石結構。

圖106.  “使徒群島國家湖岸”的指示牌

圖107.  “使徒群島國家湖岸”的岩石結構

在本州東北部有一個伸進密西根湖裏的半島,叫做“多爾半島”(Door Peninsula),半島尖上還有一個小島,叫“華盛頓島”(Washington Island)。半島的右邊是密西根湖,左邊是早期歐洲人登陸的格林灣(Green Bay),這個半島是本州人最喜愛的休閑度假區。

2000年7月3日,我曾經到半島上遊玩,還登上“半島州立公園”(Peninsula State Park)中的瞭望塔。在瞭望塔上,向東看,是浩瀚縹緲的密西根湖。向西看,是對岸城市天際線,確實有一種天高海闊心曠神怡的感覺。

我到達半島的尖端後,本想乘船去“華盛頓島”遊玩,但是最後的一班船已經離開,隻好作罷,不知以後還能否有機會再去。下圖是半島上的“半島州立公園”裏的遊樂場,再下圖是從瞭望塔上俯瞰浩瀚縹緲的密西根湖。

圖108.  “半島州立公園”裏的遊樂場

圖109.  從瞭望塔上俯瞰浩瀚飄渺的密西根湖

威斯康星州沒有出過總統,但1950年代卻冒出了一個聯邦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他是個極右派的冷戰製造者,在他鼓吹的反共氛圍下,錢學森被抹紅,扣在美國五年不許回國。下圖是聯邦參議員麥卡錫。

圖110.  聯邦參議員麥卡錫

周恩來總理做了極大地努力,用在朝鮮戰爭中被俘的多名美軍飛行員交換他回中國大陸。直到1955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認為他的知識已經過時,並且不許他帶走任何資料,才肯放他離開。下圖是錢學森一家在回國的船上。

圖111.  錢學森一家在回國的船上

豈不知,他的知識都在腦袋瓜子裏,回國後立即領導研製兩彈一星,成為中國的航天之父。由於美國對他不公,多次拒絕了去美國的邀請,從此一生再也沒有踏上過美國的國土。下圖是錢學森在接受新聞記者采訪。

圖112.  錢學森在接受新聞記者采訪

錢學森回國的當年,即應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陳賡大將的邀請,參觀訪問了哈軍工。他與陳賡大將討論中國能不能研製火箭和導彈的問題,有一幅反映這次活動的油畫,現在保存在哈軍工的紀念館裏。

他的著作《星際航行概論》和《工程控製論》,是很多從事航空航天和自動控製專業學者所必備的案頭參考書,本人也曾經是在這個領域中工作過的一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雨女:
謝謝你的建議,我以後回考慮這樣寫。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illos:
謝謝建議,我會考慮。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梅華書香:
我原想每個州發一篇,但是怕小州無趣,人家不願看。
這樣大小州搭配,也許更好些。

雨女 回複 悄悄話 這麽好的遊記,每次一個州多好啊。太長了就沒有時間看到底了。
zillos 回複 悄悄話 挺好,有知識,有趣味。要是分成51份更有利於閱讀。或另寫個索引。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哇哦,您寫的大文章啊,可以分幾次發啊!這樣發看者容易分散注意力,您的大作應該分多次發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