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美國車牌背後的故事》第六篇:第21-25州
上一篇講到美國的第16-20州,本篇講美國的第21-25州。
第21州: 伊利諾伊(Illinois,IL)
伊利諾伊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林肯的家鄉”(Land of Lincoln)。
圖1. 伊利諾伊:林肯的家鄉
伊利諾伊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寫著同樣的別稱。
圖2. 伊利諾伊州的入口指示牌
林肯總統出生在肯塔基州,成長於印第安納州,21歲隨家來到伊利諾伊州。25歲當選為州議員,28歲自學成才成為律師,37歲當選為聯邦國會議員。林肯因為堅決主張廢除奴隸製而聞名全國。1860年,52歲的林肯當選為第16任美國總統。
在內戰中,林肯領導全國人民擊敗了鬧分裂的南方聯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林肯不幸遇難後,他的遺體被運回到伊利諾依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安葬。
我曾兩次來到斯普林菲爾德,目的是參觀有關林肯的紀念地。2012年7月23日,我花一天的時間參觀“林肯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Lincol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館裏介紹了他的政治活動,有實物,文件,繪畫,雕塑等。下圖是“林肯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大樓。
圖3. “林肯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大樓
在博物館進口的大廳中央,有林肯和夫人及三個孩子的蠟像。我也湊上去和他們站在一起,合照了一張多了一個人的“全家福”。下圖是我與林肯“全家福”的合影。
圖4. 我與林肯“全家福”的合影
第二天,我又去參觀了“林肯故居國家曆史遺址”(Lincoln Home National Historic Site)。這是他1844年在斯普林菲爾德買下的房子,一直住到他當選總統後搬到華盛頓。下圖是我在“林肯故居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林肯故居國家曆史遺址”的房子。
圖5. 我在“林肯故居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 “林肯故居國家曆史遺址”的房子
由於林肯在本州政治生涯中顯示出來的卓越才能,特別是在他當選總統後,領導國家維護統一的崇高威望,伊利諾伊人都驕傲地稱自己的州為“林肯的家鄉”(Land of Lincoln),本州的車牌本州公路的入口指示牌,都明顯地標出了這個稱號。
伊利諾伊州的東麵是印第安納州,東南麵是肯塔基州,西南麵是密蘇裏州,西北麵是愛荷華州。北麵是威斯康星州,東北麵是密西根湖。該州有許多條河流和小溪向西南流去,最後都匯入三條大河:瓦巴什河,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
這三條大河構成了本州的大部分邊界,第一條瓦巴什河是本州與印第安納州的邊界,第二條俄亥俄河是本州與肯塔基州的邊界,第三條密西西比河是本州與密蘇裏州和愛荷華州的邊界。下麵是伊利諾伊州的地圖。
圖7. 伊利諾伊州(Illinois,IL)的地圖
伊利諾伊州的地理樣貌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北部,中部和南部。北伊利諾伊的東半部是以芝加哥為主的工業區,人口密集,工業發達。西半部以中小城鎮為主。中伊利諾伊是平坦的草原,人煙稀少,是本州的農業區。南伊利諾伊是崎嶇的苔原地帶,地貌更像肯塔基洲和密蘇裏州。
本州的氣候南北不一樣。北部和中部是典型的大陸型,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由於平坦的大地和北邊的大湖,中北部的氣候很極端。夏季曾經熱死過人,冬季來自大湖的暴風雪橫掃大地,芝加哥首當其衝,被冠以綽號“風城”(Windy City)。南伊利諾伊卻暖和得像亞熱帶氣候。
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這裏就居住著好幾個印第安人的部落,後來統一了,成立了一個部落聯盟叫“伊利尼維克”(Illiniwek)。歐洲移民延用了這個名字,用法語式的英語拚成“伊利諾伊”(Illinois),像許多法語單詞一樣,字母 s 不發音。
最早來到這裏探險的是法國人,1673年,他們劃獨木舟沿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來到此地,建立了第一個居民點,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做生意。後來英國人也來了,起初三方和諧相處,沒有衝突。但後來發生了法印戰爭,1763年,英國人趁機控製了整個地區。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1778年,曾經宣布伊利諾伊歸屬弗吉尼亞。1783年,又被並進新建的西北領地。1812年戰爭中,英國人失敗了,此地才真正成為美國的地盤。隨後大批新移民蜂擁而來,促進了本地區的工農業大發展。
1818年12月3日,伊利諾伊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1個州,首府確定在處於中央地理位置的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
2010年12月31日,我來到斯普林菲爾德參觀州議會大廈。雖然是個冬日,樹葉已經落光,但是天空晴朗,萬裏無雲。節假日期間車輛也不多,於是在大樓前麵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伊利諾伊州議會大廈”(Illinois State Capitol)前麵的留影。
圖8. 我在“伊利諾伊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伊利諾伊州在吸引大量新移民到來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衝突:種族之間,宗教之間,勞資之間的衝突。1832年,為了土地問題,印第安人酋長黑鷹(Black Hawk),率部落聯盟與白人移民打了起來。白人的士兵訓練有素,人數又多,很快就占了上風。
然而,就在黑鷹已經同意停火準備投降的幾天之後,卻突然遭到屠殺,使得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激化了。該州西北角有一個州立曆史遺址,是當年黑鷹戰爭戰場。2012年7月26日,我曾經到過那裏,聆聽工作人員講解黑鷹戰爭的故事。
在宗教衝突中,甚至出現民眾暴亂,摩門教精神領袖史密斯被殺死。摩門教徒被趕出伊利諾伊,被迫西行遠走他鄉。黑白衝突也一樣,雖然本州早就宣布蓄奴非法,但同時又限製黑人建造居民點。芝加哥工業區的黑人,在很差的條件下生活和工作,不時爆發出種族衝突和勞資衝突。
芝加哥(Chicago),位於伊利諾伊州的東北部,密西根湖的西南端,是美國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東部的紐約(New York City)和西部的洛杉磯(Los Angeles)。全州共有6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芝加哥大都會地區(Metropolitan Chicago)。
伊利諾伊州從1860年代開始,成為鋼鐵工業的大州,其領頭羊是重鎮芝加哥。鐵礦砂來自蘇必利爾湖,煤炭來自南部的山區,工人來自歐洲的移民和南方的黑人。不論是水路,公路,鐵路還是航空,芝加哥都是美國中部的交通樞紐。
1871年,芝加哥發生一場大火,摧跨城市的三分之一,全城必須重建。考慮到地處湖邊沼澤地,不能支撐高大的石材建築,所以求助於新型的鋼骨水泥技術。很快地,質輕而結實的高塔式建築拔地而起,形成了摩天大樓的天際線(Skyscraper Skyline)。
1973年,芝加哥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101層的“西爾斯塔”(Sears Tower),後來改名為“威利斯塔”(Willis Tower)。下圖是芝加哥摩天大樓的天際線。
圖9. 芝加哥摩天大樓的天際線
我有一個兒子生活和工作在芝加哥,所以我去過那裏七八次,遊覽過很多景點,大多數都在沿湖的幾個公園內。下麵是幾個主要的景點:
1)天文館(Adler Planetarium),外邊有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塑像,裏邊有半球形的3D電影院。2) 水族館(John G. Shedd Aquarium),裏麵巨大的水池與大湖相通。3)自然博物館(Field Natural Museum),展出從史前的恐龍猛獁象,直到現代的高科技。
下麵是這幾個熱門景點的照片。
圖10. 芝加哥天文博物館
圖11. 芝加哥水族館
圖12. 芝加哥自然博物館
密西根湖邊的不遠處,有一個“千禧年公園”(Millennium Park ),其中的“雲門”(Cloud Gate)是最具特色的藝術品,昵稱“大蠶豆”(Big Bean)。雲門用不鏽鋼製成,表麵光潔明亮如同哈哈鏡,反射出人們滑稽可笑的變形身影。下圖是芝加哥“千禧年公園”中的“大蠶豆”。
圖13. 芝加哥“千禧年公園”中的“大蠶豆”
伊利諾伊州雖然沒有出生過總統,但是有關總統的紀念地還真不少。本州西北角小鎮“加林那”(Galena),有一個“格蘭特故居州立曆史遺址”(Grant Home State Historic Site),是美國第18任總統(1869-1877)格蘭特(Ulysses Grant,1822-1885)的紀念地。
1865年,格蘭特將軍在內戰退役後,曾經在此居住。1867年,他出任戰爭部長時又離開。在總統職位上卸任後,又回來居住一些年。2012年7月26日,我曾經到這裏參觀過。下圖是格蘭特故居的小樓,再下圖是客廳裏懸掛著的油畫,是他與林肯總統等人在開會。
圖14. 格蘭特故居的小樓
圖15. 格蘭特故居裏的油畫
在本州西北部的小鎮狄克森(Dixon),有第40任總統(1981-1989)裏根的“羅納德-裏根青年時期的故居”(Ronald Reagan Boyhood Home)。2012年7月26日,我曾到這裏參觀。下圖我在裏根青年時期故居的留影,再下圖是外邊裏根手搓玉米的站立像。
圖16. 我在裏根青年時期故居的留影
圖17. 裏根手搓玉米的站立像
伊利諾伊州的文化教育在全國是比較領先的。位於芝加哥南區的“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是美國的名牌大學之一,著名的費米實驗室就設在這裏。芝加哥北郊小城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是美國中部著名的私立大學。
在本州的中東部,高速公路 I-74號沿線上的大學城厄班納-香檳,是“伊利諾伊大學厄班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所在地。這三所大學的校園我都曾經參觀過,第一所2010年6月8日,第二所2013年5月27日,第三所2001年11月24日。
第22州: 阿拉巴馬(Alabama,AL)
阿拉巴馬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迪克西的心髒”(Heart of Dixie)。
圖18. 阿拉巴馬:迪克西的心髒
“迪克西”(Dixie),是美國南方各州的俗稱,也是美國南方的一首流行歌曲,在南方各州廣為傳唱,抒發著對廣褒棉田的愛戀情懷。阿拉巴馬州的位置恰好在南方各州的中間地帶,所以被稱為“迪克西的心髒”(Heart of Dixie)。
州名“阿拉巴馬”來源於本地的印第安人,他們自稱為“阿裏巴姆人”(Alibamu),英文拚成了(Alabama)。
阿拉巴馬州的北麵是田納西州,以北緯35度為界。東麵是喬治亞州,州界北段是直線,州界南段是一條河流。本州南麵的東段是佛羅裏達州,南麵的西段是墨西哥灣。西麵是密西西比州,州界是一條折線。下圖是阿拉巴馬州的地圖。
圖19. 阿拉巴馬州(Alabama,AL)的地圖
阿拉巴馬州的絕大部分地區是平緩的丘陵和低矮的平原。東北部是阿帕拉契亞山脈的尾端,東南部是坎伯蘭高原。除了田納西河流向北方外,所有河流都從東北流向西南,最後注入莫比爾灣。本州中間的大部分地區是所謂的黑色地帶,有著肥沃的黑土地,是種植棉花的好地方。
1500年代,西班牙人曾經航行到莫比爾灣。1702年,法國人在莫比爾灣建立第一個永久居民點。後來英國人也來了。在以後的許多年中,此地在法國人,西班牙人,英國人和印第安人之間數度易手。1763年的法印戰爭後,英國人獲得控製權。1783年的獨立戰爭後,把此地轉交給美國。
但英國人不甘心,發動1812年戰爭。安德魯-傑克遜將軍擊敗與英軍結盟的驍勇彪悍的印第安人部落。不久,印第安人被迫遷往西部遙遠的俄克拉何馬。此後這裏比較安定。1817年建立阿拉巴馬領地,1819年12月14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2個州,首府蒙哥馬利(Montgomery)。
阿拉巴馬州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州。在這塊肥沃的黑土地上,莊園主們使用大量的黑人奴隸,迅速建立起龐大的棉花種植園王國。富裕的莊園主生怕失去廉價的勞動力,內戰一開始就加入南聯。蒙哥馬利被定為首都,戴維斯被選為總統,塞爾馬成為軍火庫,莫比爾成為物資進出港口。
南北戰爭時期,阿拉巴馬州有一萬五千多人死於非命。南北戰爭之後,阿拉巴馬州仍然麵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普遍的貧窮落後。政府的腐敗和種族的歧視仍然困擾著這個南方州。占本州人口四分之一的黑人,依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蒙哥馬利(Montgomery),是阿拉巴馬州的首府,也是該州第二大城市。在南北戰爭期間,蒙哥馬利曾一度作為“南方聯盟”的首都。後來首都遷到弗吉尼亞州的裏士滿(Richmond),才結束蒙哥馬利作為南方首都的地位。但蒙哥馬利仍然是阿拉巴馬州的首府。
2010年的年末長假,我曾經開車到南方各州做過一次自駕遊。2010年12月25日是聖誕節,我來到蒙哥馬利參觀“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大樓前後空無一人,天氣也不太冷,地上也沒有雪,於是我找好角度拍下了一張照片。
下圖是我在“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前的留影。
圖20. 我在“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前的留影
蒙哥馬利除了19世紀曾一度作為南方首都外,在現代美國曆史上,尤其是在民權運動發展史上,也赫赫有名。1955年,蒙哥馬利的黑人婦女羅薩-帕克斯(Rosa Parks)在乘坐公車時,拒絕給白人讓座而被逮捕的事件,引發了黑人全麵罷乘,反對公車上黑白隔離措施的抗爭運動。
美國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成為這場運動的領袖。1963年,他在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的廣場上,麵對集會的數十萬人,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從而奠定了他作為全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的地位。
伯明翰(Birmingham)是阿拉巴馬州最大的城市,在本州的地理位置是中央偏北。有四條州際公路穿城而過:I-20,I-22,I-65和 I-59。伯明翰是本州的鋼鐵基地,堪稱美國南方的匹茲堡。2001年11月19日上午,我曾經來到過這裏參觀遊覽。
市內有個“沃爾堪公園”(Vulcan Park)。“沃爾堪”是羅馬神話中的火神,也是鐵器發明者。“沃爾堪公園”代表伯明翰市的特征:“鐵與火的交熾”。當時公園整修不開放,我從圍牆豁口走進去。巨大的雕像已經肢解,齊胸的頭像有一房多高。
下圖是伯明翰的 “沃爾堪公園”。
圖21. 伯明翰的“沃爾堪公園”
亨茨維爾(Huntsville)是一座航天城,在阿拉巴馬州北部,離 I-65號公路不遠。2001年11月19日下午,我從伯明翰趕到這裏參觀“美國航天與火箭中心”(US Space & Rocket Center)。在很大的一片場地上,航天飛機,間諜飛機,還有大力神導彈等。
下圖是“美國航天與火箭中心”的指示牌,再下圖是趴在火箭上的“航天飛機”,第三圖是黑乎乎的“U-2間諜飛機”,第四圖是高高聳立的“大力神導彈”。
圖22. “美國航天與火箭中心”的指示牌
圖23. 趴在火箭上的“航天飛機”
圖24. 黑乎乎的“U-2間諜飛機”
圖25. 高高聳立的“大力神導彈”
離開“美國航天與火箭中心”後,我還參觀了著名的飛機製造公司“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還有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下圖是飛機製造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再下圖是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大學”。
圖26. 飛機製造公司“洛克希德-馬丁”
圖27. 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大學”
這所大學地處航天城,在航天領域內頗有些名氣。1983年,有個教授(T.J. Chung)曾經到西北工業大學講學,我也去參加聽課。他的一本書被譯成中文,姓氏的英文(Chung)被譯為“鍾”,譯者以為他是華人,其實他是韓裔,姓“鄭”。
莫比爾(Mobil),位於阿拉巴馬州莫比爾灣的西北岸,是該州第三大城和唯一的海港城市。城市的名字源於該地區的印第安部落“Mobile”。在過去的300年間,莫比爾統治權曾經六易其手:法國,英國,西班牙,阿拉巴馬共和國,美利堅聯盟國和美利堅合眾國。
1702年,莫比爾是莫比爾河畔的一座小鎮和貿易站,也是法屬路易斯安那最初的首府。1711年,為遠離洪水侵擾,莫比爾遷至莫比爾河和莫比爾灣的交匯處,並且更名為康德堡。1720年,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遷至比洛克西,1723年,再次遷至新奧爾良。
2010年12月26日,聖誕節過後,我曾經沿著 I-65號公路到達此城。該城的“會展中心”是集會議,旅館,飯店,遊樂和信息中心為一體的建築群。下圖是莫比爾的“會展中心”,再下圖是莫比爾市中心的“高樓大廈”。
圖28. 莫比爾市的“會展中心”
圖29. 莫比爾市中心的“高樓大廈”
但是我花費時間最多的還是“阿拉巴馬戰艦紀念館”(USS Alabama Battle Ship Memorial)。這艘戰艦曾經在二戰後期服役於日本東京灣,戰後退役停泊在這裏,作為博物館供民眾參觀。下圖是停泊在莫比爾灣的“阿拉巴馬戰艦紀念館”。
圖30. 停泊在莫比爾灣的“阿拉巴馬戰艦紀念館”
第23州: 緬因(Maine,ME)
緬因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龍蝦之州”(Lobster),還畫上一隻“大龍蝦”。
圖31. 緬因:龍蝦之州
“大龍蝦”(Lobster),是緬因州的特產。緬因州位於美國東北,由於廣闊的東海岸沒有汙染,岸邊多岩石,海水非常冷,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龍蝦生長的優良環境。每年春夏兩季,總有大批遊人來到緬因州,原因隻為一個:吃龍蝦。
在緬因州捕撈龍蝦,不僅嚴格執行許可證製度,而且是世襲的。許可證一經發出,就不得轉讓,隻能繼承。除非老漁民去世後無繼承人,否則絕不會發出新的許可證,此舉是為了保護緬因州的龍蝦資源,確保緬因海域的生態平衡 … …
1947年,在緬因州的海港城市“洛克蘭”(Rockland),還舉辦過一次“龍蝦節”(Lobster Festival)。從而使得緬因州獲得了“龍蝦之州”(Lobster State)的別稱。下圖是緬因州沿海的特產“大龍蝦”。
圖32. 緬因州的特產“大龍蝦”
緬因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該州的的東南麵是浩瀚的大西洋。西麵是新罕布舍州,邊界是直線。西北麵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東北麵是加拿大的新布倫瑞克省,下麵是緬因州的地圖。
圖33. 緬因州(Maine,ME)的地圖
緬因州的正式名稱是英國早期的探險家給起的。為了與眾多的海島相區別,他們把岸上的地區,一律稱之為大陸(Main Land)。為了避免與常用詞(Main)相混淆,就在後麵加上一個字母 e,因此就寫成了“緬因”(Maine)。
每當人們提到緬因州,馬上會想到海岸岩石和鬆樹。古代巨大的冰川留下長達3500英裏海岸線,岸上有怪石嶙峋的花崗岩峭壁,海上有上千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本州麵積有90% 被森林所覆蓋,特別是高大挺直的鬆樹。所以本州還有一個“鬆樹州”(Pine Tree State)的別稱。
緬因州的地理樣貌可以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是西北部的白山區域,是阿帕拉契亞山脈一部分。這裏有著稠密的森林,眾多的河流和湖泊,還有一個麵積很大的“巴克斯特州立公園”(Baxter State Park),可供打獵,釣魚,露營,遠足和攝影等休閑活動。
第二個是東部新英格蘭高地,是本州麵積最大的部分。高原上有著眾多河流和湖泊,土地肥沃,是土豆的產區。第三個是海岸低地,從大西洋海岸線向內陸推進幾十英裏的範圍。海岸線的南部是沙灘,北部是岩石,整個地區幾乎與海平麵同高,是漁業造船水運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
無論是白山地區的公園,還是大洋海岸的美景,都吸引著大量的本地人和外來客前來度假旅遊,所以本州又獲得了一個“度假勝地”(Vacationland)的雅號。下圖是帶有“度假勝地”的緬因州車牌。
圖34. 緬因州的“度假勝地”車牌
早在16世紀,就有歐洲人來到過這裏建立殖民地,但後來都廢掉了。第一,是氣候寒冷,第二,是印第安人的進攻。1604年,法國探險家薩繆爾-查普林來到北部海岸,建立了一個居民點。1622年,英國探險家斐迪南-高吉斯在南部海岸也建立了一個居民點。
兩國的殖民者為爭奪這個地區打了許多年。1763年的法印戰爭結束後,法國人放棄了爭奪,讓給了英國人。但法裔人在該地區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法裔,百分之七的人講法語。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緬因是馬薩諸塞的一部分。緬因人也痛恨英國不公正的統治和稅收,曾經有過自己版本的“波士頓茶黨”。1774年,在約克鎮燒毀英國的茶船,然後積極投入獨立戰爭。美英之間1775年的第一次海戰,就發生在緬因的一個海灣。
雖然緬因對獨立戰爭貢獻良多,但得到的支援卻少得可憐,可能是距離首府波士頓太遠的緣故。1812年戰爭中,英軍攻占了緬因的另一個海灣,但是馬諸塞的波士頓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下大大地激怒了緬因人,於是在1819年,通過投票的方式,脫離馬薩諸塞而獨立。
1820年3月15日,根據“密蘇裏妥協”(Missouri Compromise)的方案,緬因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3個州,是廢奴的“自由州”(Slavery-Free State)。第二年,密蘇裏成為美國的第24個州,是“蓄奴州”(Pro-Slavery State)。1842年,緬因州與加拿大的邊界最後劃定。
由於緬因州地處北方,夏季短暫,冬季漫長,氣候陰冷而潮濕。再加上大部分地區的土壤層都很淺薄,不適合種莊稼和發展農業。所以本州的經濟支柱是林業,木材,造紙和造船,還有開礦,紡織,捕魚和水運。
緬因州是新英格蘭六個州中麵積最大的一個,等於其它五個州麵積的總和。但是人口卻很稀少。首府奧古斯塔(Augusta)隻有兩萬多居民,與馬薩諸塞州的首府波士頓(Boston)相比,簡直就是個落後的小村莊。
奧古斯塔(Augusta)是緬因州首府和第二大的城市,僅次於波特蘭。1607年,就有歐洲人考察這一地區。1625年,英國人在這裏建立了一個貿易點。1797年,在這裏建造了一個城市,定名為奧古斯塔。1827年,奧古斯塔正式成為緬因州的州府。1832年,緬因州議會大廈完工。
2011年9月22日,我來到奧古斯塔參觀“緬因州議會大廈”(Maine State Capitol)。當時天空晴朗,萬裏無雲,於是我在議會大廈前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緬因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35. 我在“緬因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緬因州議會大廈還挺有氣魄,白色的石灰石建築物再配上綠色的圓頂,非常上鏡。這座大樓的設計者查爾斯-巴爾芬克(Charles Bulfinck),也是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的設計者。據人介紹說,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US Capitol),他也參與了設計。
波特蘭(Portland)是本州最大的城市,也是新英格蘭北部最大的貨物集散地。曆史上曾經三次被毀又重建。第一次是1675年,印第安人攻入並毀掉全城。第二次是1775年,該城市民拒不向入侵的英軍投降,英軍放火燒城。第三次是1866年的火災,造成了12000多人流離失所。
但是每次被毀後又重建,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所以該市以“鳳凰”為象征,以“浴火重生”為座右銘。2011年8月22日,我第一次進入緬因州,就是這座城市,下圖是波特蘭市市中心的大樓,再下圖是大樓前麵的一座紀念像。
圖36. 緬因州波特蘭市中心的大樓
圖37. 緬因州波特蘭市中心的紀念像
美國的著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出生在波特蘭。現在,他的故居成了博物館“沃茲沃斯-朗費羅故居”(Wadsworth Longfellow House)。房子是外公彼萊格-沃茲沃斯(Peleg Wadsworth)建造的,詩人在這裏渡過了他的童年。
看來此人很像中國人一樣的講孝道,全名中既包括本名(Henry),也包括母姓(Wadsworth),最後是父姓(Longfellow)。現在,故居的房子歸州政府所有,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我於2011年9月22日曾經到過那裏。下圖是朗費羅故居的指示牌,再下圖的是著名詩人朗費羅。
圖38. “沃茲沃思·朗費羅故居”的指示牌
圖39. 美國著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在家庭氣氛熏陶下,從小喜愛詩歌和語言,並兩度赴歐學習法,意,德,丹麥,瑞典和荷蘭等語言。二十八歲即任哈佛大學現代語言學教授,第一首譯成中文的英語詩,是《人生頌》。我本人雖然文學造詣不高,但是對於此人,早已如雷貫耳。
本州最著名的風景區當屬“阿卡迪亞國家公園”(Acadia National Park),位於本州東海岸。這是美國東部開發的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一個山海交匯的神奇之地,是美國版的“山海經”。幾個世紀風霜雨雪的侵蝕和海濤巨浪的衝刷,龐大的花崗岩山體變成了怪石嶙峋的懸崖峭壁。
公園中的“沙漠島山”是美國大西洋海岸最大的岩石島嶼,其中的“卡迪拉克山”高1530英尺,是北美洲海岸的最高點,也是美國最早迎接陽光的地方。山上有各種鬆樹,柏樹和杉樹,還有各種動物,植物和鳥類。
公園中的環形車道把十幾個景點串聯在一起,以供遊客自駕觀光遊覽。公園門外的小鎮“巴港”(Bar Harbor)是公園的中心。賓館,商店,信息和服務非常齊全。另外這裏還有一些百萬富翁的豪華別墅:洛克菲勒,普利策和摩爾根等。
下圖是我在“阿卡迪亞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40. 我在“阿卡迪亞國家公園”指示牌前的留影
1998年5月30日,2011年9月23日,我曾經兩次來到這個公園參觀遊覽。眼看這些巨大的奇峰異石,耳聽這裏洶湧的翻花海浪,深深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眼睛和耳朵都不夠用了,手中的相機還得忙個不停。
下麵的兩張圖是美國版的“山海經”。
圖41. 美國版的“山海經”
圖42. 美國版的“山海經”
我沿著指定的了自駕路線,一路參觀各個觀察景點。看著看著,來到一個叫“桑德洞”(Sound Hole)的景點,更是大呼神奇。這個洞是由海浪衝刷切割而形成的岩石裂口。每當大浪湧來的時候,就會發出轟隆隆的巨大聲響。
人們耐心地等待下一輪海潮的到來,好在潮水來得還挺頻繁,十多分鍾就有一次。我也擠到人群中去觀潮聽響和拍照。下圖是遊人們紛紛走向桑德洞,再下圖是海水湧進湧出桑德洞。
圖43. 遊人們紛紛走向桑德洞
圖44. 海水湧進湧出桑德洞
第24州: 密蘇裏(Missouri,MO)
密蘇裏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給我證明州”(Show-Me State)。
圖45. 密蘇裏:給我證明州
密蘇裏州(Missouri)的正式名稱,來源於印第安原住民語,意思是“大獨木舟之城”(Town of Large Canoe)。該州的別稱很有意思,“給我證明州”(Show-Me State)。好像在說,我才不相信你的花言巧語呢,拿出證據來給我看,別稱來源於該州的眾議員“萬代佛”(Vandiver)。
1899年,他在費城的海軍宴會上發表演說:“我來自一個生產玉米,棉花,蒼耳和民主黨的州,你們那些泛泛的空談既不能說服我,也不能令我滿意,你們必須證明給我看”。這位萬先生的講話顯示出密蘇裏人保守固執的性格,所以很快被本州人所認同,也被外州人所接受。
密蘇裏州的東麵是伊利諾伊州,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邊界是密西西比河。南麵是阿肯色州,邊界是直線。西麵是內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邊界的南段是直線,北段是密蘇裏河。該州的北麵是愛荷華州,邊界也是直線。下麵是密蘇裏州的地圖。
圖46. 密蘇裏州(Missouri,MO)的地圖
密蘇裏河劃分了本州西北部與內布拉斯加州的邊界。然後它在堪薩斯城轉向東流,把該州的大地南北對半分開之後,向東直奔聖路易斯,最後在那裏匯入巨大的密西西比河。從密蘇裏河的走向不難看出,該州大地是南北高而中間低,西部高而東部低。
該州在密蘇裏河以北的一半麵積是丘陵河穀和肥沃的平原,種植玉米和大豆,與鄰近的伊利諾伊州和愛荷華州很相像。這裏的氣候是冬天陰濕寒冷,夏天幹燥涼爽。從北冰洋過來的幹冷空氣與墨西哥灣過來的濕熱空氣在這裏相遇,所以每年春天都會形成強烈的龍卷風。
該州的南半部卻很不一樣,那裏是崎嶇的奧紮克高原,三分之二的麵積被森林所覆蓋,還有許多河流和小溪,適合開礦伐木和打獵。布朗森地區是本州著名的休閑遊樂度假區。在本州東南角的一小塊地,是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多雨,土壤肥沃滋潤,適合耕種,有許多農場和牧場。
1763年,法國傳教士劃獨木舟從北邊的威斯康星,一直到南邊的阿肯色,沿途勘探繪製了密西西比河地圖。1772年,法國探險家拉薩爾(La Salle )也來了,他南下直到密西西比河入海口,一路上宣稱所到之處均為法屬領地。
以後,大量的移民蜂擁而至,沿河的船運很快興旺了起來。1803年,密蘇裏河兩岸的大片土地,由於“路易斯安納購買”,成為美國的領土。1812年,美國政府在此建立密蘇裏領地,聖路易斯(St Louis)成為這個領地的首府。
1821年8月10日,根據密蘇裏妥協方案,密蘇裏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的第24個州,是個蓄奴州(Pro-Slavery State)。密蘇裏妥協是一個折中方案,目的是使蓄奴州和廢奴州達到平衡。該州麵積約7萬多平方英裏,人口近6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五十分之一,剛好是州的平均數。
1824年,密蘇裏的高等法院宣布,已經獲得了自由的奴隸不能再次為奴,所以本州的自由黑人與黑人奴隸並存。這種並存的現象在內戰時期把本州人分成兩派,一派是反對國家分裂的廢奴派,另一派是蓄奴派,參加了造成國家分裂的南方聯盟。
於是兩大陣營對著幹,南方陣營甚至還在小城“霓虹哨”(Neosho)設立了臨時首府。內戰中,南方陣營上陣4萬人,北方陣營上陣11萬人,兩方戰鬥打的非常殘酷,死傷慘重。內戰結束後,密蘇裏州雖然廢除了奴隸製,但是,即使是已經獲得了自由的黑人,在公共場所也會遭到歧視。
密蘇裏州最大的城市是東邊的聖路易斯(St Louis)。第二大的城市是西邊的堪薩斯城(Kansas City)。傑斐遜城(Jefferson City)位於本州地理位置的中央,所以被選為密蘇裏州的首府,以第三任美國總統湯瑪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名字命名。
2016年7月31日,我來到傑斐遜城參觀“密蘇裏州議會大廈”(Missouri State Capitol)。這天是個陰天,沒有太陽,還好沒有下雨。雖然大樓前麵的廣場正在維修,但還是在大樓的前方拍下了一張照片。下圖是我在“密蘇裏州議會大廈”前方的留影。
圖47. 我在“密蘇裏州議會大廈”前方麵的留影
大樓的門前是傑斐遜總統的站立像。大樓後麵的小廣場上有一組雕像是紀念“路易斯安納購買”(Louisiana Purchase)簽字儀式的。美國代表是李文斯頓(Livingston)和門羅(Monroe),法國代表是馬爾波依斯(Marbois)。
下圖是大樓前傑斐遜總統的站立像,再下圖是大樓後購買案簽字儀式的雕像。
圖48. 大樓前傑斐遜總統的站立像
圖49. 大樓後購買案簽字儀式的雕像
密蘇裏州議會大廈在美國五十州中,據說內部是最漂亮的。進入後一看,哇嗷,真是名不虛傳。首先是一樓的州立博物館,對本州的地理曆史和自然情況作了詳細的介紹。然後是二樓的參眾兩院會議廳和州長辦公室,內外裝飾得富麗堂皇。下圖是密蘇裏州立博物館。
圖50. 密蘇裏州立博物館
三樓四樓的十幾個壁畫是請著名畫家為本州專門量身創作的。還有幾十座本州名人的頭像把大廳擺得滿滿的。我隻能認出其中的少量人物:前總統哈裏-杜魯門(Harry Truman),大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een),探險隊長路易斯和克拉克(Louis & Clark)等。
下圖是前總統哈裏-杜魯門的雕像,再下圖是大文豪馬克-吐溫的雕像。
圖51. 前總統哈裏-杜魯門的雕像
圖52. 大文豪馬克-吐溫的雕像
聖路易斯(St Louis)是密蘇裏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美東西南北的交叉路口。這裏曾經是美國早期的邊疆,也是通往西部的大門。1804年,路易斯和克拉克(Louis & Clark)的探險隊就是從這裏出發,沿著密蘇裏河向上遊探索,一直到達太平洋海岸的。
聖路易斯不僅連接東西,而且還貫通南北。19世紀的密西西比河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水路,聖路易斯恰好就是這條水路的中間點,所以成為最繁忙的內河港口。當第一艘汽輪在聖路易斯港口汽笛長鳴的時候,就開創了密西西比河的汽輪文化,同時也造就了大文豪馬克-吐溫的傳奇。
馬克-吐溫出生於本州東北部的小鎮佛羅裏達(Florida),成長於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小鎮漢尼拔(Hannibal)。他根據那裏的生活經曆,寫出了著名的小說《湯姆-索亞曆險記》和《哈克貝裏芬曆險記》,這兩本書後來成了密西西比河汽輪文化的經典。
下圖是大文豪馬克-吐溫。
圖53. 大文豪馬克-吐溫
1904年,聖路易斯忙著辦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東道主,另一件事是舉辦世界博覽會,後者還是“路易斯安納購買”的百年紀念。如今在世界博覽會遺址處,開辟了一個公園,公園裏建造了密蘇裏州曆史博物館,用以展示當年的博覽會盛況。
1966年,為了顯示聖路易斯是通往西部的大門,在密西西比河的西岸建造了一個“通道拱門”(Gateway Arch)。通道拱門的地下是“西部擴張博物館”(Museum of Western Expansion),博物館內的展覽廳裏,陳列著有關路易斯安納購買過程中的物品和照片。
另外,博物館內還有三個電影院,分別放映三個電影:1)拱門的建設過程,2)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險隊的經曆,3)西部殖民初期的一些情況。拱門和博物館都劃歸“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地”(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
2001年11月21日,我在這裏逗留了一整天時間,拱門的前後左右和博物館的上下裏外都走遍。三個電影也全看了,還登上拱頂“東張西望”了好大一陣子。相機裏的膠卷都用了兩卷。下圖是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再下圖是我在“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地”的留影。
圖54. 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
圖55. 我在“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地”的留影
“通道拱門”的頂端有一個小平台,平台兩邊都有觀察窗口。遊客們可以在那裏“東張西望”。“東張”:密西西比,大河南流。“西望”:聖路易斯,盡收眼底。下圖是“通道拱門”頂端的觀察窗口,再下圖是我在觀察窗口“東張”,第三圖是我在觀察窗口“西望”。
圖56. “通道拱門”頂端的小平台,兩邊都有觀察窗口
圖57. “東張”:密西西比,大河南流
圖58. “西望”:聖路易斯,盡收眼底
從訪客中心乘坐特製的電梯可以達到拱門的頂端,與我同乘電梯的是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小女兒。下圖是兩個小女孩之一,當我要為她拍照時,她毫不靦腆,落落大方地擺好姿勢。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應該是個大姑娘了,下圖是同乘電梯的小女孩。
圖59. 同乘電梯的小女孩
拱門的建造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工程,施工時需要特殊的設備。拱門的兩隻腳要非常準確地對齊,誤差不能超過1英寸的六十四分之一。我的天哪,真是不可思議,怎樣才能達到這麽高的精度?拱門的高度和兩腳間的距離相等,都是630英尺,形狀是個倒置的“懸鏈線”(Catenary)。
把一條鐵鏈掛在門框兩邊的相同高度,鐵鏈的形狀就是一條“懸鏈線”,下圖是門框兩邊之間“懸鏈線”的形狀。
圖60. “懸鏈線”的形狀
“通道拱門”的懸鏈線方程可以用下麵的公式來表達
在這裏 e=0.71828… 是自然對數的底,是個無理數。這是高等數學中含參數積分的一道習題,有高等學曆的讀者不難看懂,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自己推導出來。
最令密蘇裏州人驕傲的是,本州還出生了一位美國總統,第33任總統(1945-1953)哈裏-杜魯門(Harry Truman)。他的家鄉在本州西邊的“獨立城”(Independence),他的故居現在開辟為“杜魯門國家曆史遺址”(Harry Truman National Historic Site)。
除了擔任總統的時期之外,他一直都住在這裏。小城裏還有一個“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Harry Truma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2001年11月23日,我曾到過此處,但是當天不開館,隻是在外麵照了相。下圖是我在景點外邊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1. 我在“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指示牌前的留影
2011年8月26日,我又去了一次,這次是參觀內部。博物館內有好幾個展廳,追朔了他從童年到總統的經曆。有一個展廳還布置成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樣子。還有他曾經使用過的汽車,外邊院子裏有他和他夫人的墓地。下圖是博物館中杜魯門總統的站立像。
圖62. 杜魯門總統的站立像
1945年,羅斯福總統病逝後,杜魯門以副總統遞補上去,四年後連任成功直到1953年。他在任內很不平靜,二戰後期向日本投擲的兩顆原子彈,就是他下達的命令。戰後美蘇對峙冷戰時期,也是從他的任內開始。中國人一般不大喜歡他,因為在朝鮮戰爭時,他是對立麵的代表人物。
本州還有另一位總統的紀念地,第18任美國總統格蘭特的故居,“格蘭特國家曆史遺址”(Ulysses Grant National History Site)。地點在聖路易斯西南郊區, 2012年7月22日,我曾到去參觀過。這裏是格蘭特嶽父的家,他在這裏第一次遇到後來的妻子。
下圖是我在“格蘭特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圖63. 我在“格蘭特國家曆史遺址”指示牌前的留影
該州中部的小城羅拉(Rolla),有一個“密蘇裏大學羅拉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這個大學與我有點緣分。1985年,我曾獲邀到那裏當訪問學者,與相關教授都通了好幾封信,但是由於某些原因未能成行。
我這個人比較念舊,2001年11月22日,我在去傑斐遜城之前,拐過去先到那所大學校園裏轉了一圈。雖然感恩節期間的校園裏空空蕩蕩,但我總算是來過,了卻了心願。下圖是我在“密蘇裏大學羅拉分校”校門口的留影。
圖64. 我在“密蘇裏大學羅拉分校”校門口的留影
說到文化教育,本州的密蘇裏大學有好幾個分校。除了這個羅拉分校之外,還有堪薩斯城分校,哥倫比亞分校,另外還有聖路易斯大學,不過這些大學都不是一流的,在美國排不到前二十。
聖路易斯(St Louis)是本州最大的城市。現在回憶起來,我到過聖路易斯大概有三四次,每次都參觀了不同的景點,也都有不同的感受。2012年7月22日,我在城裏轉悠了一天,印象最深的是“密蘇裏植物園”(Missouri Botanic Garden)。
當時正趕上中國傳統的“燈籠節”(Chinese Lantern Festival),偌大的公園裏,布滿了彩色鮮豔的燈飾,有遊龍彩鳳,有佛祖觀音,還有牛郎織女。花花綠綠,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照片一下子就拍了幾十張,下麵的三張圖是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65. 遊龍彩鳳
圖66. 佛祖觀音
圖67. 牛郎織女
第25州:阿肯色(Arkansas,MO)
阿肯色州的車牌上寫著它的別稱,“自然州”(The Natural State)。
圖68. 阿肯色:自然州
阿肯色州的入口指示牌上,也寫著同樣的別稱。
圖69. 阿肯色州的入口指示牌
很久以來,阿肯色州(Arkansas)就以荒野而聞名,尤其是西部。大部分麵積被森林覆蓋,有很多州立公園分布在高山,河流和湖泊之間,另外還有許多天然溫泉。因本州多種多樣的地理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所以獲得了“自然州”(Natural State)的稱號。
阿肯色州的東麵是田納西州和密西西比州,邊界是密西西比河。南麵是路易斯安納州,邊界是直線。西南麵是德克薩斯州,邊界的南段是直線,邊界的北段是紅河。該州西麵是俄克拉何馬州,邊界是一條折線。北麵是密蘇裏州,邊界也是直線。該州的東北角被挖掉了一塊給密蘇裏州。下麵是阿肯色州的地圖。
圖70. 阿肯色州(Arkansas,AR)的地圖
阿肯色州的西北部有兩排山脈,中間是阿肯色河,由西向東流,橫穿本州大地。在小石城附近轉向東南流,最後匯入密西西比河。從阿肯色河的流向來看,本州地勢與密蘇裏州很相像,西北高東南低。沿著密西西比河,有許多牛軛形狀的小湖,使本州東邊界變成犬牙交錯的有趣形狀。
該州的正式名稱(Arkansas),起源於早期的法國傳教士馬奎特(Marquette )。當他聽到當地印第安人自稱是“歐卡納薩”(O-ka-na-sa )時,就用法語拚成了“阿肯色”(Arkansas )。正如許多法語單詞一樣,最後的 s 不發音,但我不管,照發不誤。
我有個法裔朋友,叫路易-麥瑞因(Louis Marion),每當我喊他“路易斯”的時候,他馬上一臉嚴肅地糾正我:“Call me lu(4)yi(4)”(叫我路易)。我不懂法語,但英語中有許多單詞源於法語。我真是怕了這些不發音的 s,至今也弄不明白,既然不發音幹嘛拚上去,自找麻煩?
1541年,西班牙人赫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來到此地探險。1686年,法國人亨利-德敦蒂(Henri de Tonty),在阿肯色河畔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居民點,被稱為“阿肯色之父”。一百多年來,西班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三家鬥來鬥去,交替地控製著這個地區。
1803年,由於“路易斯安納購買”(Louisiana Purchase),此地成了美國的一部分。1819年,設立了阿肯色領地。1821年,建立了小石城。1836年6月15日,阿肯色成為美國的第25個州,是蓄奴州,首府設在小石城(Little Rock)。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白人莊園主們靠著種植棉花而大發其財。黑人奴隸被迫從事繁重體力勞動。內戰之前,本州的黑人人口比例大約占全州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內戰爆發後,阿肯色州加入南方聯盟,在戰鬥中死掉一萬多人。
內戰時主要的戰役發生在本州西北部的“豌豆嶺”(Pea Ridge),時間是1862年3月7-8日。最後北軍的勝利,保住了北麵的密蘇裏州。內戰戰場的遺址被開辟為“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Pea Ridge National Military Park)。
2008年5月25日,我曾經到“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參觀過。下圖是“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的指示牌,再下圖是“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裏的大炮。
圖71. “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的指示牌
圖72. “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 裏的大炮
小石城(Little Rock),位於阿肯色州的中部,阿肯色河的南岸,是阿肯色州首府和最大的城市。是阿肯色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小石城的曆史可以通過曆史博物館,曆史街區和曆史遺跡來了解。我曾經兩次造訪過小石城。
2016年7月30日,我來到小石城參觀“阿肯色州議會大廈”(Arkansas State Capitol)。當時天空瓦藍,陽光燦爛,於是在議會大廈前拍下了一張照片。由於時間充足,所以入內參觀。裏麵與大多數的州議會大廈差不多,有州長辦公室,參眾兩院會議廳等。下圖是我在“阿肯色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73. 我在阿肯色州議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阿肯色州雖然是個堅定的南方州,但種族衝突不像鄰近的密西西比州和田納西州那樣尖銳,隻有一次是例外。1957年,時任州長派遣衛隊封鎖小石城的中心高中,不許9名黑人學生進校就讀,因為該校全是白人學生。這一事件引發了全州反抗種族歧視的高潮。
現在,這所學校被開辟為“小石城中心高中國家曆史遺址”(Little Rock Central High School National Historic Site)。2008年5月24日,我曾到過那裏。下圖是“小石城中心高中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圖74. “小石城中心高中國家曆史遺址”的指示牌
阿肯色州的第一名人當屬第42任總統(1993-2001)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 )。他出生在阿肯色州,幼年時很苦,母親改嫁後他隨繼父姓。靠勤奮努力考上了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畢業後到小石城發展。曾連續幾次當選為該州州長,最後在1992年,當選為美國總統。
美國國家公園局在小石城的阿肯色河南岸,建立了“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Clinton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2008年5月24日清晨,我曾經到過那裏,但由於時間太早尚未開門,沒能入內參觀。下圖是“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圖75. “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指示牌
2016年7月30日,我再度造訪小石城,自然不會錯過機會入內參觀。博物館的玻璃大樓顯得相當有氣魄,內有許多展廳,詳細地介紹了他在任期內的各種政績。下圖是我在“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圖76. 我在“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大樓外麵阿肯色河上的一個廢棄鐵橋也算是博物館的一部分,遊客可以到橋上觀賞兩岸風光。下圖是阿肯色河上的廢棄鐵橋。
圖77. 阿肯色河上的廢棄鐵橋
有一件令我意外的事情,在大樓旁邊的一個小花園中有一顆小樹,是當年荷蘭小女孩安妮-弗朗克(Annie Frank)栽種的小樹。這個小女孩因為寫過一本書而聞名世界,書中記述了她是如何成功逃離納粹德國魔掌的。下圖是安妮-弗朗克栽種的小樹。
圖78. 安妮-弗朗克栽種的小樹
1963年7月24日,17歲的克林頓在白宮被肯尼迪總統親切接見並握手。一直到自己當上總統,仍對當時的情景念念不忘。肯尼迪一直是克林頓青少年時代的偶像,他甚至收藏著一盤當年拍攝的影片,多年來一直以此為傲。
下圖是克林頓與肯尼迪總統握手的照片。
圖79. 克林頓與肯尼迪總統握手的照片
小石城還出了另外一個名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這位歪戴軍帽,嘴刁煙鬥的墨鏡將軍,作為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區的盟軍最高司令,曾經在密蘇裏號戰艦上主持日本投降儀式。這使他的個人聲望達到頂峰,也滿足美國人處處想當世界老大的驕傲心理。
下圖是密蘇裏戰艦上的日本投降儀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
圖80. 密蘇裏號戰艦上的日本投降儀式
他的故居現在被開辟為“麥克阿瑟的阿肯色軍事曆史博物館”(MacArthur Museum of Arkansas Military History)。博物館裏詳細介紹了他戎馬一生的軍旅生涯,還有他曾經坐過的吉普車,他的手槍,軍裝,軍帽等物品。
下圖是“麥克阿瑟的阿肯色軍事曆史博物館”的指示牌,再下圖是“麥克阿瑟的阿肯色軍事曆史博物館”裏麥克阿瑟的軍帽。
圖81. “麥克阿瑟博物館”的指示牌
圖82. 博物館裏麥克阿瑟總的軍帽
在小石城的西南方,大約一個多小時車程,是著名的“溫泉國家公園”(Hot Springs National Park)。在地下幾千英尺的深處,有著豐富的水源,溫度可達華氏140度。自然無菌的純淨水,在壓力下通過岩石縫隙湧上地表麵,從而形成了許多溫泉。
在溫泉鎮的主街上,連續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洗浴房。在附近山上還有個瞭望塔,可以俯瞰溫泉鎮全景。2008年5月24日,我曾到過這裏遊覽,還登上附近山上的瞭望塔俯瞰全景。我因時間排的太緊沒有去洗溫泉,如有機會與親朋好友一起出遊,定要好好享受一番。
下圖是“溫泉國家公園”的指示牌,再下圖是我在“溫泉國家公園”裏的留影,第三圖是我從瞭望塔上俯瞰溫泉鎮。
圖83. “溫泉國家公園”的指示牌
圖84. 我在“溫泉國家公園”裏的留影
圖85. 我從瞭望塔上俯瞰溫泉鎮
還有一件事情也要說明一下,全美最大的零售連鎖店“沃爾馬”(Wal-Mart),總部設在本州北部的小鎮羅傑斯(Rogers),也就是在本州北部“豌豆嶺國家軍事公園”旁邊的那個小鎮。1962年,沃爾馬在這裏開張了第一家分店。
該州很有意思的“悖論”(Paradox)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州”,出了一個商業巨摯“沃爾瑪”,一個“保守的”南方州,出了一個“自由派”的民主黨總統克林頓。
謝謝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