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無憂無慮的海上烏托邦》第十四篇:重遊阿拉斯加(下)
2023年5月17日,我與我兒從溫哥華的家中出發,乘坐藍寶石公主號遊輪(Sapphire Princess),向北航行。經過一周的時間,2023年5月24日,到達阿拉斯加的惠提爾(Whittier)。從此開始向南航行,也將用一周的時間,最後返回到溫哥華。
圖 1. 藍寶石公主號遊輪
遊輪的航行路線如下圖所示:5/24從惠提爾(Whittier)出發,5/26到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5/27到斯卡格威(Skagway),5/28到阿拉斯加首府朱諾(Juneau),5/29到凱奇肯(Ketchikan),5/31/2023,最後到達溫哥華。
圖 2. 阿拉斯加遊輪的航行路線
2023年5月24日,我們的遊輪到達安科雷治(Anchorage)附近的海港惠提爾(Whittier),單程北上的航程結束。大部分遊客都下船了,有人買了上岸遊覽的票,跟著導遊一起走。有人自己去安科雷奇觀光,或者去機場直接飛回家。我們留在船上,準備單程南下。
我們的“藍寶石公主號”遊輪,從今晚開始單程南下的航程。今天下午“新遊客”上船,我們這些“老遊客”,可以到岸上去觀光。我今天在惠提爾逛了大半天,走到的很累,天氣很冷還下雨。回房後,衝個熱水澡,睡了一大覺,一直到吃晚飯時才醒。
晚飯時出現了許多新麵孔,新上船的遊客都來了。飯後到七樓主廳去看看,七天前的一幕又重演了。下圖是“藍寶石公主號歡迎您登船”(Welcome Aboard),再下圖是鑼鼓喧天的歡迎會,手舞足蹈的迪斯科。“新遊客”很激動,“老遊客”很冷靜。
圖 3. 藍寶石公主號歡迎您
圖 4. 藍寶石公主號的歡迎會
2023年5月25日,我們的遊輪整天都航行在海上,所以什麽都不用著急。早飯前到7樓的看版上查了一下航程路線圖。早飯後在7樓外邊的環形走廊裏散步,在船尾看到螺旋槳翻起的浪花,覺得很好看,於是就把它拍攝了下來,算是今天的第一張照片。
圖 5. 藍寶石公主號船尾翻起的浪花
下午3點,我們的遊輪按照預定的時間到達“哈巴德冰川區”(Hubbard Glacier Area)的入口,大家趕快跑出去觀看。結果非常令人失望,遊輪距離冰川太遠看不清楚。但是無論如何也得拍一張。下圖是這個冰川的照片,再下圖是旁邊的一座雪山,看得多了,不稀奇。
圖 6. 哈巴德冰川區域的一個冰川
圖 7. 哈巴德冰川區域的一座青鬆雪山
下午7點,我們的遊輪到達“哈巴德冰川區”(Hubbard Glacier Area)最大的冰川。雖然氣溫更低,海風更大,但是等了大半天的遊客們,還是跑到遊輪頂上去拍照。下圖是哈巴德最大的冰川,再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兒在最大冰川前麵的留影。
圖 8. 哈巴德冰川區域的最大冰川
圖 9. 我在哈巴德最大冰川前麵的留影
圖 10. 我兒在哈巴德最大冰川前麵的留影
2023年5月26日,我們的遊輪還是整天都航行在海上。今天是我們單程南下最重要的一天:“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早飯前到7樓查了一下航程路線圖。預計到達時間是下午1:00-2:00。單程北上時也路過,但是沒有路過那個最好看的冰川。
由於時間還早,我兒又買了一天的網絡,所以我用大部分時間上網查閱資料。把有關文章下載下來,包括我們已經經過和即將經過的地方,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備撰寫遊記草稿。為了儲存精力,我還在房間裏睡了一覺,一直到午飯時間才醒。
午飯後下午1點,遊輪停在“冰川灣國家公園”裏最寬,最高,最漂亮的“大太平洋冰川”(Grand Pacific Glacier)前麵停泊下來,讓遊客們觀看和拍照。下麵是我在7樓拍攝的“大太平洋冰川”正麵的三張圖,分別是該冰川遠,中,近距離的照片。
圖 11. “大太平洋冰川”的遠景
圖 12. “大太平洋冰川”的中景
圖 13 “大太平洋冰川”的近景
為了站得高,看得遠,我又跑到15樓去觀看和拍照。下麵是我在15樓拍攝的“大太平洋冰川”正麵的三張圖,分別是該冰川遠,中,近距離的照片。
圖 14. “大太平洋冰川”的遠景
圖 15. “大太平洋冰川”的中景
圖 16. “大太平洋冰川”的近景
巨大的冰川從山間流進峽灣,其中最大的冰川有50多英裏長,10多英裏寬,500多英尺厚。由於緩慢流動的巨大壓力,冰川的密度遠大於平常的冰塊。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非常漂亮的藍白色。同時還不斷地發出劈啪的爆裂聲,破碎的冰塊掉進峽灣的水麵上。
藍天上漂浮著朵朵白雲,水麵上點綴著大小浮冰,多麽美麗漂亮的風景畫呀!我們乘坐的遊輪,幹脆在海灣裏停了下來麵對著冰川,讓遊客們觀賞拍照。我與我兒立刻跑了出來,想以巨大冰川為背景拍照。能夠有機會一睹巨大冰川的風采,實在是不枉此行。
船上人實在太多,我與我兒走散了。他失去了在“大太平洋冰川”留影的機會。我請人在15樓拍攝了兩張照片。下麵是我在“大太平洋冰川”正麵與側麵的留影。後一張照片取景不太好,沒有避開船上的高台。沒有辦法,請人拍照,隻能說謝,不能抱怨。
圖 17. 我在“大太平洋冰川”正麵的留影
圖 18. 我在“大太平洋冰川”側麵的留影
下午2點整,我們的遊輪離開“大太平洋冰川”,下圖是我離開“大太平洋冰川”的“最後一瞥”。再下圖是我遠離“大太平洋冰川”的“告別留影”。
圖 19. 我離開“大太平洋冰川”的“最後一瞥”
圖 20. 我遠離“大太平洋冰川”的“告別留影”
最後,我拿著“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Services)發放的小冊子“冰川灣”(Glacier Bay),跑到18樓的臨時辦公室(Ranger Office),蓋上了公園的圖章(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Alaska,May 26,2023)。至此,“看冰川”的活動,宣告完畢。
晚上7點半,在遊輪劇場裏,有美國著名歌星特莉西亞-凱莉(Tricia Kelly)獨唱音樂會。我早早地趕到劇場,搶了一個好座位,靜等開幕。我不太懂音樂,更不能演唱,但是聽了她的“引亢高歌”,還是有點小激動。下圖是觀眾在等待開場,再下圖是她在演唱。
圖 21. 觀眾在劇場裏等待演出
圖 22. 特莉西亞-凱莉在舞台上演唱
2023年5月27日,我們的遊輪再次到達阿拉斯加的小鎮“斯卡格威”(Skagway),早飯前我到遊輪頂端去看小鎮的風光。下圖是小鎮對麵的遠方雪山和青鬆之間的“滑坡",再下圖是夾在青山之間的”斯卡格威“小鎮,第三圖是港口的碼頭,遠處清晰可見的是水上飛機。
圖 23. 小鎮對麵的遠方雪山和青鬆之間的“滑坡”
圖 24. 夾在青山之間的“斯卡格威”小鎮
圖 25. 小鎮港口的碼頭,遠處清晰可見的是“水上飛機”
盡管天氣冷風很大,早飯後,我還是下船去遊覽斯卡格威小鎮。我兒宣稱不去遊第二次,留在船上參加別的活動。在通往小鎮的步道上,正好路過“荷美遊輪公司”的“沃倫丹號”(Volendam)遊輪,我順便拍下了這艘輪船。
圖 26. “荷美遊輪公司”的“沃倫丹號”
我今天的目標是“斯卡格威遊客中心”(Skagway Visitor Center)。在到達遊客中心之前,我又看到了那兩個背筐的淘金工人雕像,於是我又把這個景色納入我的鏡頭。
圖 27. 兩個背筐淘金工人的雕像
在鐵路的旁邊,有一條廢置的鐵道,在此展覽一個古董車頭和車廂。車廂漆成紅黑兩色的“螺旋槳”,我有點疑惑:火車用“螺旋槳”推動嗎?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照相不誤”,“立此存照”,下圖是古董車頭和車廂。
圖 28. 帶有“螺旋槳”的“車頭與車廂”
我還看到一個“老人與狗”的青銅雕像,上次沒看到,這次拍下來。
圖 29. “老人與狗”的青銅雕像
過一條街就是“斯卡格威遊客中心”,同時也是“克朗代克淘金熱國家曆史公園”(Klondike Gold Rush National Historic Park)的遊客中心。其位置恰好在最顯要的“百老匯大街”和“第二大道”的拐角上。下圖中的紅磚黃牙小二樓,就是“斯卡格威遊客中心”。
圖 30 “斯卡格威遊客中心”的紅磚黃牙小二樓
在遊客中心,我索取了“克朗代克淘金熱國家曆史公園”的小冊子,並蓋上了三個圖章,一圓一方一個帶有原住民的圖騰柱。然後,我又看了一場30分鍾的小電影《Gold Fever》,又看了有關“淘金熱”的圖片展覽,對當年的“淘金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1896年,在附近發現金礦後,聞名世界的淘金熱(Klondike Gold Rush)由此開始。僅僅兩年此地就湧入上萬名淘金冒險者,小鎮一躍成為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可以想象,當廣袤,蠻荒,淘金熱,幾個關鍵詞遇到了一起,自然會演譯出一幅典型的西部大片的場景:
惡霸跋扈,罪犯橫行,酒鬼滿街,娼妓遍地,英雄除奸。故事的結局也和電影一樣戲劇化。英雄(Frank Reid)擊斃大惡棍(Soapy Smith),法律和秩序才回到斯卡格威。可是(Frank Reid)自己也受了重傷,12天後去世,如今他的墳墓還在被人憑吊。
1897年,一兩萬淘金者乘船湧入這塊巴掌大的小鎮,各自背上幾個月的供給,攀著陡峭的山路,前往加拿大育空(Yukon)地區的大山裏尋找財富和運氣。我在博物館裏看到了一隊淘金者在白茫茫的雪山上,頂著寒風攀著山道蝺蝺前行的照片。
圖 31. 一隊淘金者在白茫茫的雪山上,頂著寒風攀著山道蝺蝺前行(1898)
離開遊客中心後,我又沿著斯卡格威的主街“百老匯大街”(Broadway St),從西往東走,差不多每個開門的房子都走進去看看(除首飾專買店)。又見到上次看到的那個建於1899 年的“古董房”。上次沒進去,隻是隔著馬路,在對麵拍了一張照片。
圖 32. 阿拉斯加信息中心像個“古董房”
這次進去一看,原來是“阿拉斯加信息中心”(Alaska Information Center)。我大喜過望,手腳不停地往包裏裝材料:“Map of Alaska”,“Inside Passage”,“Skagway”,“Yukon”等等。
出來後感到:天氣越來越冷,大風越刮越猛,我凍得有點受不了啦。真的是“剛要打瞌睡,有人遞枕頭”,巧的很,前麵就是“斯卡格威公共圖書館”(Skagway Public Library),進去暖和一下再走吧。
圖 33. 斯卡格威公共圖書館
從圖書館出來後,看見一棟當地的民宅,坐落在鬱鬱蔥蔥的針葉林之中,遠方的雪山隱約可見。隻是不知房價如何,反正我隻是過客,沒有什麽計劃買房。看著眼前這個蠻不錯的畫麵,立即拍攝下來。
圖 34. 斯卡格威小鎮裏的一棟民宅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小鎮不大,也有郵局(U.S. Post office, Skagway, Alaska)。你看看,門前有藍郵筒,房上有星條旗。但是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迎風飄揚的星條旗,正在“降半旗”,是什麽“重要人物”離世了?卡特總統?
圖 35. 斯卡格威小鎮裏的郵局在“降半旗”
美國的郵政係統可是聯邦機構,懸掛國旗既是權力,也是義務。私營機構可掛也可以不掛,聯邦機構必須得掛。“降半旗”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隻有美國的或者是世界上的重量級人物去世,才可以“降半旗”。今天沒買船上的網絡,$20一天太貴,所以不知道是為什麽。
後來才知道,“降半旗”是為蒂娜-特納(Tina Turner,1939-2023),瑞士籍美國女歌手及演員。在她長達五十多年的演藝生涯中,憑借無數獎項的肯定,以及對搖滾樂領域的貢獻,被譽為“搖滾女王”(Queen of Rock‘n’Roll)。
蒂娜-特納以與她的丈夫艾克-特納(Ike Turner)組成的(Ike & Tina),開始自己的表演事業。沒過幾年,她就成功地打造了(River Deep,Mountain High)與(Proud Mary)等不朽金曲。1978年,因不堪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離婚,從而沉寂了數年。
1983年,她重返樂壇,發行了自己的單曲(Let’s Stay Together)獲得了成功。1984年,她發行了她個人的第五張專輯(Private Dancer),堪稱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東山再起之作。1986年,他出版了自傳《我,蒂娜》(I,Tina)。
2008年,她又推出名為(Tina 50th Anniversary Tour)的巡回演出,以紀念她的演藝生涯跨入第五十個年頭。她曾經在《史上最優秀的100名藝人》中,排名第17位。2023年5月24日,蒂娜在位於瑞士屈斯納赫特的寓所中病逝,享年83歲。
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流行藝人,她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搖滾樂藝術家,曆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之一。她那永遠充沛的舞台活力,識別度極高的雄渾嗓音,長青不老的職業生涯,以及在各個年齡層中所受到的喜愛,均聞名於全世界,所以享受美國的“降半旗”榮譽。
現在再回來講我的“冷風中暢遊斯卡格威”。在一個商店的門外,又增加了我的無限感慨:真不愧是阿拉斯加,到處都有“原住民的圖騰柱”(左)和“酋長”(右)。
圖 36. 原住民的圖騰柱(左)和酋長(右)
2023年5月28日,我們的遊輪到達阿拉斯加的首府“朱諾”(Juneau),早飯前,我到遊輪頂端去觀看這個首府城市的風光。下麵的兩圖是我從遊輪頂端遠眺朱諾的場景。
圖 37. 阿拉斯加首府朱諾的山城遠眺
圖 38. 阿拉斯加首府朱諾的港口碼頭
雖然正在下雨,但一些心急的遊客開始下船遊覽朱諾。我與我兒商議一下,覺得天氣太冷,下午再出去吧。上午的時間,可以在家裏預習一下“朱諾”的“來龍去脈”。
圖 39. 船上的一些遊客開始下船去遊覽朱諾
朱諾(Juneau),正式名稱為朱諾市縣(City and Borough of Juneau),是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首府。早在歐洲移民來到北美洲之前,這裏一直是美國西北部的原住民族特林吉特人(Tlingit)活動的區域。他們在附近地區捕魚,但是沒有建立任何固定的聚落。
1880年,來自阿拉斯加礦業城市錫特卡(Sitka)的礦業工程師喬治-皮爾茲(George Pilz),懸賞征求當地的部落酋長帶領他們尋找金礦。科威酋長(Chief Kowee)回應了這個要求,帶領一些尋礦者前往黃金溪(Gold Creek)地區探索,但徒勞無功。
第二次,在科威酋長的帶領之下,喬-朱諾(Joe Juneau),理察-哈裏斯(Richard Harris)等人,重新前往加斯蒂諾海峽探索。並且來到黃金溪的源頭雪崩穀(Snow Slide Gulch),在那裏找到了大量的砂金。
1880年10月18日,朱諾與哈裏斯兩人規劃了一個約0.6平方公裏的區域作為城鎮的範圍,在此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采礦營地。一年之內,由營區迅速成長為一個小鎮。這個小鎮也是美國從俄羅斯手中買下阿拉斯加之後,建立起來的第一個阿拉斯加城市。
1880年剛建城時,此地原本被命名為哈裏斯堡(Harrisburg),其來源是建城者之一的喬治-哈裏斯(George Harris)。1881年,一群礦工聚集開會,決定將城鎮依照另外一位建城者喬-朱諾(Joe Juneau)的名字,改名為朱諾(Juneau),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錫特卡(Sitka),原本是阿拉斯加首府,卻因捕鯨業與獸皮交易業逐漸下滑而沒落,失去了重要性。相反的,朱諾因為蓬勃發展的金礦開采業而逐漸變得重要。朱諾境內曾經一度有三座大型金礦,產量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在1906年,該州首府正式遷到朱諾。
朱諾市位於朱諾山腳下,與道格拉斯島(Douglas Island)隔著海峽相望。在行政區劃上,朱諾是一個合並的市縣,由疆界完全重疊的上級行政單位朱諾縣(Borough of Juneau)與下級行政單位朱諾市(City of Juneau)整並而成。
朱諾還是美國本土各州的首府裏麵,唯一的一個沒有道路與美國其他部分土地相連的城市。欲到達朱諾非得靠海空運輸不可。朱諾對外的交通主要靠空運及海運,外來的車輛要依靠阿拉斯加航運公司的輪船或駁船接送。
海路方麵,朱諾設置供遊輪停泊的碼頭設施。市中心共有6個錨位,錨位F最接近市中心。依次為毗連錨位E在(Marine Way)對出。錨位D,C,B位對應於(Franklin Street)近岸。隻有錨位A相對較遠。各遊輪公司均有接駁車從遊輪碼頭接送。
午飯後的下午1點,我與我兒下船去參觀朱諾。今天下著大雨,我們冒雨前進。首先我們到“朱諾遊客中心”(Juneau Visitor Center),索取了一些資料和地圖。上次來朱諾時,漏掉了遊客中心,這次補上。下圖是“傾斜要倒”的玻璃建築物“朱諾遊客中心”。
圖 40. “傾斜要倒”的玻璃建築物“朱諾遊客中心”
我兒嫌下雨天氣不好,決定回船休息,我自己冒雨繼續前進。我來到“朱諾公共圖書館”,我十二年前曾經進去使用過免費上網,今天就沒有進去再試。下圖是朱諾公共圖書館的“標牌”,再下圖是朱諾公共圖書館的“正門”。
圖 41. 朱諾公共圖書館的“標牌”
圖 42. 朱諾公共圖書館的“正門”
再往前走,我來到“朱諾市政廳”(Juneau City Hall),朱諾市政廳不對公眾開放,於是我照相後走人。下圖是朱諾市政廳的“標牌”,再下圖是朱諾市政廳的“正門”。看起來,這個朱諾市政廳有點“寒酸”,矮啪啪的小二樓,建築物毫無特色。
圖 43. 朱諾市政廳的“標牌”
圖 44. 朱諾市政廳的“正門”
在朱諾市政廳的對麵,有一座很有氣派的白色大樓,不知道叫什麽名字。走到另一麵才知,叫“海拉斯加”(SEALASKA)。下圖是“海拉斯加”的南側(朱諾市政廳的對門),再下圖是帶有標記的“海拉斯加”北側。
圖 45. 朱諾市政廳對麵的白色大樓(南側)
圖 46. 朱諾市政廳對麵的白色大樓(北側)
下圖是“海拉斯加”的正麵,大樓的兩側有兩個“原住民的圖騰柱”,大樓的中間有一隻“圖騰鳥的眼睛”。再下圖是“海拉斯加”的正門,原來這是個商業大樓(One Sealaska Plaza)。
圖 47. 朱諾“海拉斯加”的正麵
圖 48. 朱諾“海拉斯加”的大門
在“海拉斯加”大門的北側,還矗立著三個矮小的圖騰柱,看起來這座大樓與原住民的關係是密切得不得了啦。
圖 49. 朱諾“海拉斯加”大門北側的三個小圖騰柱
天氣變得越來越冷,雨下得也越來越大,我實在不能再往前走了,我冒雨回頭朝遊輪方向走。不久,我看到另外兩艘遊輪停在港口。第一艘叫“海洋的鼓掌”(Ovation of the Seas),我對此船不熟,走到船尾才看到,原來是“國際皇家加勒比海”遊輪(見下麵的三張圖)。
圖 50. “國際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洋的鼓掌”遊輪(船頭)
圖 51. “國際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洋的鼓掌”遊輪(船中)
圖 52. “國際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洋的鼓掌”遊輪(船尾)
先別忙著收起相機,還有第二艘船呢。下麵的三張圖顯示,是“皇冠公主號”(Crown Princess)。2008年7月9-19日,我與我妻在波羅的海(Baltic Sea)坐遊輪度假,坐的就是這條船。這樣的巧事是小概率事件,卻叫我給碰上了。
圖 53. “皇冠公主號”遊輪(船頭)
圖 54. “皇冠公主號”遊輪(船中)
圖 55. “皇冠公主號”遊輪(船尾)
回船前,最後看到一艘小船,名字是“國家地理雜誌谘詢船”(National Geographic Quest)。國家地理雜誌是以在世界各地拍攝的優質照片而聞名。可能是為了在海上拍攝更好的照片,派出自己的船,會更加方便。
圖 56. “國家地理雜誌”的谘詢船
朱諾參觀,風雨同行,衣服濕透,渾身發抖。回到船上,熱水淋浴,舒舒服服,睡個懶覺,明天一天,最後一站。
2023年5月29日,遊輪在單程南下的路上,再次停泊在阿拉斯加最東南部的小城“凱奇肯”(Ketchikan)。清晨起來,到遊輪的頂上去看看凱奇肯小城的風景。下圖是我從遊輪頂上眺望群山與濕地,再下麵的兩張圖是我從遊輪頂上俯視凱奇肯小城的港灣。
圖 57. 我從遊輪頂上眺望群山和濕地
圖 58. 我從遊輪頂上俯視凱奇肯小城的港灣
圖 59. 我從遊輪頂上俯視凱奇肯小城的港灣
下圖是我從遊輪頂上俯視凱奇肯小城的市中心(Downtown Ketchikan)。
圖 60. 我從遊輪頂上俯視凱奇肯小城的市中心
下圖是我從遊輪頂上觀察另一艘遊輪“雄偉的公主號”(Majestic Princess)。
圖 61. 我從遊輪頂上看到另一艘遊輪
我在遊輪頂上照相時,一對白人夫婦很熱情地幫我照相,下圖是我在遊輪頂上的留影。
圖 62. 我在遊輪頂上的留影
船停好了之後,遊客們紛紛下船去遊覽凱奇肯。我兒嫌重複遊沒意思,留在船上參加別的活動。我自己下船去遊覽。十天前,我們單程北上時,我兒急著找便利店去買手機芯片,忘了尋找遊客中心。我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尋找遊客中心,下圖是凱奇肯的遊客中心。
圖 63. 凱奇肯的遊客中心
在港口碼頭的小廣場上,占中心位置的是一幅青銅群雕。我們單程北上的時候,雖然照了一張相,但是對人物並不了解。這次可要看仔細了。原來雕塑的七個人,各有各的代表性。站在中間的那個人是印第安人的酋長,起了個時髦的英文名(Chief Johnson)。
圖 64. 遊客中心廣場上的群雕(正麵)
圖 65. 遊客中心廣場上的群雕(左側)
圖 66. 遊客中心廣場上的群雕(右側)
在米慎街(Mission St)的街口,“歡迎拱門”依然醒目。十天前(5/19/2023),我與我兒曾經在它下麵照過相,這次就不過去了。隻是隔著一條大街照一張相,看起來更加廣角一些。下圖是凱奇肯的“歡迎拱門”。
圖 67. 凱奇肯的“歡迎拱門”
這是我第二次來凱奇肯,采取不同行走路線。遊輪經過的地方是阿拉斯加的“後腿”部分(東南阿拉斯加),我決定去參觀“東南阿拉斯加發現中心”(Southeast Alaska Discover Center)。不巧今天是法定假日“紀念日”(Memorial Day),對外不開放,隻好照相走人。
圖 68. 凱奇肯的“東南阿拉斯加發現中心”
再往前走,遇到街對麵的“原住民博物館”,門麵很小,字卻很大(MUSEUM)。其實,製作“原住民圖騰” 的工藝很簡單。我在下放農村時,向鄰居老大爺學會了木工活。自己打個大立櫃,寫字台,五鬥櫥什麽的,把我們的小家裝潢得像模像樣,我就不進去參觀了。
圖 69. 凱奇肯的原住民的博物館
雖然我們在單程北上的時候參觀過“溪流街”,這次我想再仔細地參觀一遍。“溪流街”其實隻有一條“木橋街”,也不算太長,卻有兩個拱門,分別在東西兩頭。下圖是溪流街的“東拱門”(左)與“西拱門”(右)。
圖 70. 溪流街的東拱門(左)與西拱門(右)
從東拱門進去之後,第一間淺綠色的小二樓很出名,是“多莉故居”(Dolly‘s House)。多莉-亞瑟(Dolly Arthur),原名泰爾瑪-柯普蘭(Thelma Copeland),是凱奇肯最著名的“應召女郎“。從1919年開始,在溪流街24號營業,黃金時代20多年。下圖是“多莉故居”(左)與故居的簡介(右)。
圖 71. 溪流街的“多莉故居”(左)與故居的簡介(右)
後來阿拉斯加州立法,取消賣淫,她不得不歇業,但是仍然住在這座房子裏。直到1973年,她因病重而且失明,不得不住進養老院,最後以88歲高齡去世。下圖是溪流街的“紀念禮品店”(左)與“黃金寶石店”(右)。
圖 72. 溪流街的“紀念禮品店”(左)與“黃金寶石店”(右)
溪流街後麵的山坡很陡翹,但是不妨礙當地居民的安居。每天進進出出要爬上幾十個台階,但是卻安然如故。下圖是溪流街的“高台階民居”(左)與“高台階”(右)。
圖 73. 溪流街的“高台階民居”(左)與“高台階”(右)
“溪流街”(Creek Street)的得名來源於一條平行的小溪流,名叫“凱奇肯溪流”(Ketchikan Creek)。下圖是溪流街的小溪流(旁視)與小溪流的下遊(正視)。
圖 74. 溪流街的小溪流(旁視)與小溪流的下遊(正視)
在離開溪流街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塊招牌,寫著通往“泰德-費瑞公民中心”(Ted Ferry Civic Center)的指示牌,但是需要往上爬若幹台階。為了自己挑戰自己,我決定爬上去。下圖是爬山階梯的初段(左)與末段(右)。
圖 75. 爬山階梯的初段(左)與末段(右)
最後我終於爬上去了。在最後的階段,我遇上幾個回來的遊客,見我高齡拄拐,不由得衷心地向我豎起大拇指。我連說謝謝,甭提心裏有多高興了。
我上到山頂之後,尚未見到市民中心,卻先見到“狐狸岬旅館”。下圖是“狐狸岬旅館”(Cape Fox Lodge)的側麵(左)與正麵(右)。
圖 76. “狐狸岬旅館”的側麵(左)與正麵(右)
最後在山頂上見到一個大花圃,既有鮮花,又有樹木,還有一個無處不在的“圖騰柱”。
圖 77. 我在山頂上見到一個大花圃
在“狐狸岬旅館”的對麵,才是“泰德-費瑞公民中心”(Ted Ferry Civic Center)。又是可惜的很,今天是“紀念日”(Memorial Day),不開放(見右圖中的一個小張紙告示)。下圖是高山頂上“市民中心”的正門(左)與櫥窗(右)。
圖 78. “市民中心”的正門(左)與櫥窗(右)
我在山頂上,看見一群男男女女,像是一些南韓人。領頭的是一個中年男人,他為每一對男女照相時,都讓他們擺出“米凱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西斯廷的名畫“創世紀”中,白胡子老頭的上帝(God)為亞當(Adam)“點化為人”時的姿勢。
我看到很好笑,想把他們拍下來,但是沒好意思提出,過後有點後悔。中年男人很熱情,主動提出為我拍照,還連續拍了兩張,我連聲道謝。我看了看構圖,攝影技術真的還可以。下圖是我在高山“狐狸岬旅館”前麵的留影,鮮紅的花簇顯得很增彩。
圖 79. 我在高山“狐狸岬旅館”前麵的留影
下山後,我見到兩個紅磚房,標記寫得很清楚,一個是凱奇肯“美國軍團”(American Legion),另一個是凱奇肯“製酒廠”(Brewery Ketchikan)。下圖(左)是凱奇肯“美國軍團”,下圖(右)是凱奇肯“製酒廠”。
圖 80. 凱奇肯“美國軍團”(左)與凱奇肯“製酒廠”(右)
1919年,美國國會頒布了一項全國性章程,建立退伍軍人協會,即美國軍團(American Legion)。該協會是為了容納參加二戰,以及韓戰和越戰的美軍退伍人員。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的會員入會資格,隻要是光榮服役及光榮退役即可,毫無政治與黨派的色彩。下圖是“美國軍團”對麵的街道,很漂亮的風景。
圖 81. “美國軍團”對麵的街道
回到海邊,看到同日到達凱奇肯的另一條遊輪:“荷美遊輪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的“沃倫丹號”(Volendam),幾天來,這條船一直在後麵跟著我們。下麵的幾張圖分別是這條船的頭部,中部和尾部。
圖 82. “荷美遊輪公司”的“沃倫丹號”(頭部)
圖 83. “荷美遊輪公司”的“沃倫丹號”(中部)
圖 84. “荷美遊輪公司”的“沃倫丹號”(尾部)
回船前,又看到了一條小船,叫做“巴蘭諾夫之夢”(Baranof Dream),名字怪怪的。
圖 85. “巴然諾夫之夢”遊船
2023年5月30日,我們的遊輪在加拿大的海域裏航行,整天都在海上不靠岸。今天天氣好,我到遊輪頂上去參觀。下麵的三張圖是我分別在第16,17,18層樓上所拍攝的遊輪尾跡,看起來還不錯嘛。
圖 86. 我在第16層樓上拍攝的遊輪尾跡
圖 87. 我在第17層樓上拍攝的遊輪尾跡
圖 88. 我在第18層樓上拍攝的遊輪尾跡
我又發現居高臨下拍攝的船舷也挺好。下圖是我在第18層樓上拍攝的遊輪“左右船舷”:“左舷”(左)與“右舷”(右)。
圖 89. 我們遊輪的“左舷”(左)與“右舷”(右)
已經是遊輪的最高層了,船上的“塔球”變得很大,而且有陰有陽。下圖是我在第18層樓上拍攝的“陰陽塔球”:“陽塔球”(左)與“陰塔球”(右)。
圖 90. “陽塔球”(左)與“陰塔球”(右)
晚飯時,我坐在靠窗的餐桌上吃飯,同時欣賞窗外的風景。隔著玻璃,看什麽都是藍藍的。隨手拍了幾張照片,談不上好看賴看。突然發現好像有鯨魚(下圖右邊的小黑點),旁邊的一位女士用望遠鏡看,肯定地說:“是”。
圖 91. 隔著玻璃,看什麽都是藍藍的
圖 92. 隔著玻璃,看什麽都是藍藍的
圖 93. 隔著玻璃,看什麽都是藍藍的
晚飯後,我到船外走走,恰巧遊輪經過一群海島,而且落日餘暉非常漂亮,我的相機沒有隨身帶,但手機放在口袋裏,於是拍下了今天在外邊的最後兩張照片。下圖是遊輪在經過一群海島,再下圖是傍晚的落日餘暉。
圖 94. 遊輪經過一群海島
圖 95. 遊輪看到落日餘暉
5月30日晚上7點半,在遊輪的劇場裏,有相當不錯的歌舞表演(Do You Dance?)下麵的幾張圖,是當天晚上歌舞表演的劇照。我坐在最後一排,用放大的鏡頭,有點模糊不清,但是場麵的熱烈程度,依然可以感受得到。
圖 96. 最後一晚的遊輪歌舞表演
圖 97. 最後一晚的遊輪歌舞表演
圖 98. 最後一晚的遊輪歌舞表演
2023年5月31日清晨,我們的遊輪到達加拿大溫哥華港,從而結束了我們十四天的阿拉斯加遊輪往返之旅。下圖是帶有“五帆”特色的溫哥華港(Port of Vancouver),再下圖是近看溫哥華港的白色“五帆”。
圖 99. 帶有“五帆”特色的溫哥華港
圖 100. 近看溫哥華港的白色“五帆”
下圖是溫哥華市中心的“天際線”。
圖 101. 溫哥華市中心的“天際線”
下圖是另一艘遊輪尾隨而來。仔細一看,又是它,第三次了。“荷美遊輪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的“沃倫丹號”(Volendam),跟到溫哥華啦。幹嘛總跟著我們?不會自己導航嗎?船長是吃幹飯的?
圖 102. 另一艘遊輪尾隨而來到溫哥華
馬上就要離開遊輪,兩周以來同船共度,心裏有感情了,最後看一眼我們的公主號遊輪吧,兩周前的5月17日,我們上船後的第一張照片也是它。
圖 103. 最後看一眼我們的公主號遊輪
2023年5月31日上午,我與我兒兩人順利地下船,通過海關進入加拿大,乘公交回家。從而結束了長達十四天的阿拉斯加遊輪之旅,是我的第六次無憂無慮的“海上烏托邦”。兩人總共開銷33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