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無憂無慮的海上烏托邦》第十三篇:重遊阿拉斯加(上)
我與我妻有過多次坐遊輪度假的經曆,所以對這種“無憂無慮的海上烏托邦”情有獨鍾。2011年7月,我與我妻從底特律的家中出發,乘坐為期一周的,從加拿大溫哥華出發的,由荷美遊輪公司經營的,“斯代坦丹號”遊輪(Statendam of Holland America Line)。
2019年以來,由於新冠疫情,人們躲在家中不敢出來,現在人們解放了,紛紛出來旅遊。這次我與我兒一起來享受“無憂無慮的海上烏托邦”。我們從溫哥華的家中出發,乘坐為期兩周的,從溫哥華開始並往返的,藍寶石公主號遊輪(Sapphire Princess Cruise)。
圖 1. 藍寶石公主號遊輪
遊輪的航行路線如下圖所示:5/17/2023,從溫哥華出發,5/19到凱奇肯(Ketchikan),5/20到阿拉斯加的首府朱諾(Juneau),5/21到斯卡格威(Skagway),5/22到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5/23到安科雷治(Anchorage),然後原路返回溫哥華。
圖 2. 阿拉斯加遊輪的航行路線
阿拉斯加(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西北端的聯邦州。該州東部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西部與俄羅斯以白令海峽為界。其北側是北冰洋。其南側和西南側是太平洋。該州是美國麵積最大的州,陸地麵積是第二位的得克薩斯州的兩倍有餘。
下麵是阿拉斯加州(紅色)與美國本土(白色)的相對位置。該州地圖像一個大步流星行走的機器人,“前腿”是該州西南部的阿留申群島,“後腿”是該州東南部的沿海地區。我們的遊輪隻活動在“後腿”地區,完全不進入阿拉斯加大陸和“前腿”地區。
圖 3. 阿拉斯加州(紅色)與美國本土(白色)的相對位置
下麵是阿拉斯加州東南部沿海地區的地圖,即阿拉斯加州的“後腿”部分。圖中標出了我們即將訪問的四個地點:1.凱奇肯,2.朱諾,3.斯卡格威,4.冰川灣國家公園。
圖 4. 阿拉斯加州的部分地圖(東南沿海地區)
下圖是阿拉斯加州的州旗(左)與州徽(右)。州旗是藍天上的北鬥七星加上北極星,阿拉斯加是距離北極最近的地方,空氣清新少汙染,天空晴朗好參觀,州旗的設計者太有才了。州徽是具有阿拉斯加特色的雪山冰川和寒帶的動植物。
圖 5. 阿拉斯加州的州旗(左)與州徽(右)
1867年3月30日,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羅斯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購下後經過若幹次行政易手,1912年5月11日,成為美國的建製領地。1959年1月3日,阿拉斯加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49個州。
阿拉斯加幅員遼闊,在各州中擁有最長的海岸線。阿拉斯加也是美國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個不與任何州相接的州。阿拉斯加州距離最近的華盛頓州有800公裏。阿拉斯加州的氣候各地有所不同:北坡極地氣候,內陸大陸性氣候,淺綠色過渡氣候,南部沿海海洋性氣候。
阿拉斯加州南部(如安科雷奇),因為受到山脈屏障,相對氣候較暖。中部地區(如費爾班克斯),因穀地地形,冬季時常形成逆溫,再加上副極地氣候的雙重作用,冬季極端低溫。至於北部的瀕海平原地區(如巴羅),是極地氣候,長年寒冷,隻有短暫的夏季。
阿拉斯加的許多原住民是幾萬年前通過“白令地峽”來到的阿拉斯加。原住民主要有特林吉特人,海達人和欽西安人三種族群。他們發展出母係氏族的親屬財產繼承製度,並且依舊過著下海打漁為業的傳統生活。
歐洲人的船隊首次抵達阿拉斯加的時間,通常是指1732年8月21日。這次航行是來自俄羅斯的專業測量員米哈伊爾-格沃茲傑夫和航海家助手伊凡-費奧多羅夫領導的探險船隊“聖加布裏埃爾號”(St. Gabriel)。這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對阿拉斯加的觀測。
另一位與阿拉斯加有關的人物是服務於俄羅斯的丹麥人維他斯-白令(Vitus Bering,1681-1741)。白令受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Peter I)的邀請,參加當時新建的俄羅斯海軍,成為其中的一個艦長。他與一個俄羅斯人結婚,1715年,他最後一次回到過丹麥。
圖 6. 阿拉斯加的發現者之一:維他斯-白令
1725年,他奉彼得一世命令,對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1728年,他到達亞洲最東端。1730年,他回到聖彼得堡,當時身患重病。1735年,他再一次來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1741年,他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向美洲進發。一場風暴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分開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還發現了屬於阿留申群島的一些島嶼,但這時他已經重病在身,無法指揮他的船隻了。
他們漂泊到科曼多爾群島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在那裏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這個島被命名為白令島。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後來回到了他們出發的港口。白令海峽,白令海,白令島和白令地峽,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799年,俄羅斯的格裏戈裏-舍利霍夫和尼古拉-列紮諾夫在阿拉斯加共同創辦半官方性質的殖民貿易公司“俄美公司”。同年,位於亞曆山大群島中的錫特卡(Sitka)建城。並在1804-1867年間,在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之前,錫特卡一直是“俄屬北美”的首府。
俄羅斯從未完全在阿拉斯加殖民,而且這個殖民地也沒給俄羅斯帶來多大利益。唯一留有俄羅斯殖民痕跡的,隻在阿拉斯加東南部的沿海地區,也隻是在這個地區的命名上和建立一些東正教堂。
1853年,歐洲爆發英俄之間的克裏米亞戰爭。俄羅斯害怕阿拉斯加的殖民地被英屬北美洲(現今加拿大)奪走,便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最後在1867年3月30日,美俄雙方同意以720萬美元成交。美國負責此購地案的是當時的國務卿威廉-蘇沃德。
圖 7. 阿拉斯加的購買者:威廉-蘇沃德
威廉-亨利-蘇厄德(William Henry Seward,1801-1872),是一名美國律師,地產經紀人,共和黨政治家。曾任美國國務卿,美國參議員和紐約州州長。1849-1861年,蘇厄德曾擔任兩屆美國參議員。1860年,他與亞伯拉罕-林肯競逐共和黨初選,最終敗給了林肯。
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後,派他出任國務卿。1865年4月14日,美國內戰結束後僅五天,林肯總統遇刺身亡。行刺的主謀布斯派人當天晚上到蘇厄德的家中進行刺殺,蘇厄德臉部被刀重創,但是沒有危及生命。
林肯總統遇刺後,副總統安德魯-約翰遜繼任總統,蘇厄德仍任國務卿。他始終保持對約翰遜總統的忠誠,維持共和黨在內閣的影響力。他在國務卿任內,通過談判,從俄羅斯買下“俄屬北美”,即今阿拉斯加州。
不過,對於負責此購地案的美國國務卿威廉-蘇沃德(William Seward),用大量金錢買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之事,當時很多美國人覺得很不值。他們揶揄這是“蘇沃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或“蘇沃德的冰箱”(Seward's Icebox)。
但是,蘇沃德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會得到好處”。阿拉斯加轉交給美國後,最初由軍方鬆散管理。1884-1912年,被設為特區。阿拉斯加聯邦的總部,也設在錫特卡。1912年,阿拉斯加正式成自治領,合並到美國。
1906年,位於亞曆山大群島的城市朱諾(Juneau),取代錫特卡(Sitka),成為阿拉斯加的首府。阿拉斯加州長官邸也修建於此年。一些移民到美國的挪威人和瑞典人,聚居在阿拉斯加,他們主要從事捕魚和伐木的行業。
1946年,阿拉斯加領地的公投之後,使得阿拉斯加“建州運動”勢頭不可阻擋。鑒於阿拉斯加戰略及經濟上的重要性,1958年,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簽署建州法令(Alaska Statehood Act),並由國會批準建州。1959年1月3日,阿拉斯加正式成為美國第49個州。
圖 8. 阿拉斯加的建州者: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出生並成長於堪薩斯州阿比林縣一個德裔移民的家庭。1915年,他從西點軍校畢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其德裔身份被拒絕前往歐洲,隻能在後方服役。1941年,艾森豪威爾晉升為準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後,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策劃和監督盟軍在北非戰場的“火炬行動”,並在歐洲意大利南部戰場入侵西西裏島。隨後,他便督策對“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的推進(如諾曼底登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其戰功顯赫而被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委任為美國陸軍參謀長(1945-1948),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1953),更被舉薦擔任首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最高指揮官(1951-1952)。1952年,艾森豪威爾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美國總統選舉。
在該年選舉及隨後的1956年連任選舉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連續兩次擊敗民主黨的對手阿德萊特-史蒂文森二世,成為美國的第34任總統。在他的兩屆任期內,造就了美國經濟的空前繁榮,被認為是曆屆以來最優秀的總統之一。
1968年,在阿拉斯加北坡區域的普拉德霍灣發現了大量石油,1977年,縱貫阿拉斯加管道修建的完成,更加促進阿拉斯加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從1980起,阿拉斯加石油為州財政提供了大力的資助,同年,阿拉斯加州政府廢除了征收所得稅的製度。
1989年,美國的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觸礁,使得1100萬加侖的原油泄露,汙染了海岸線長度超過1800公裏。今天在阿拉斯加北坡的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和阿拉斯加半島上的佩柏金礦,是開發還是保護環境,仍是相當大的爭議議題。
2023年5月17日,上午10點,我與我兒從家中出發,乘坐公交車來到位於加拿大廣場(Canada Place)的溫哥華港(Port of Vancouver),藍寶石公主號遊輪已經停泊在那裏。我們通過安檢和美國海關,登上遊輪就算是進入美國。下圖是我與我兒在登船時的合影。
圖 9. 我與我兒在登船時的合影
上船後,首先在第11層找到我們的房間:B202,這層叫“Baja”。我兒有點累就休息了。我感覺不太累,簡單洗漱一下,就到外邊去熟悉遊輪的環境,並拍攝了一些照片。下圖是遊輪頂上飄揚的“英國國旗”,再下圖是遊輪頂層的“露天遊泳池”和“超大號電視屏幕”。
圖 10. 遊輪頂上飄揚的“英國國旗”
圖 11. 遊輪頂層的“露天遊泳池”和“超大號電視屏幕”
船外的景色看完了,再進入船內。在遊輪的中部(Midship),第五,六,七層,是本船的“主廳”(Muster Station)。遊輪的主要管理服務設施都在這裏。下圖是我從第七層正麵拍攝的照片,地麵是第五層,標記是(Princess Cruises),之上是第六層,標記是(BOAT)。
圖 12. 公主號遊輪的“主廳”
簡單的午餐後,回到房間裏,一口氣睡了四個小時。晚餐是14層樓上的自助餐,應有盡有,花樣繁多,不過已經吃不了許多了。飯後到遊輪的劇場去看節目,就是幾個人的“脫口秀”(Talk Show),比前次“荷美遊輪”的專業表演差遠了,沒太大意思,就回房休息了。
2023年5月18日,我們的遊輪不靠岸,整天航行在海上。早飯後,我繼續參觀船上的設備,到處照相。在14層樓上,有三,四個大大小小的遊泳池,每一個裝潢得非常漂亮。下圖是第14層樓上的露天遊泳池,上麵的超大號電視屏幕正在放映電影。
圖13. 超大號電視屏幕正在放映電影
下圖也是第14層樓上的露天遊泳池,在超大號電視屏幕的對麵,有兩個巨大的“塔球”。
圖14. 超大號電視屏幕的對麵,有兩個巨大的“塔球”
下圖是第14層樓上的“室內遊泳池”,頂上是巨大的玻璃天窗。
圖15. 公主號遊輪的“室內遊泳池”
下麵的兩圖是我與我兒在第14樓層上“室內遊泳池”旁邊的留影。
圖16. 我在“室內遊泳池”旁邊的留影
圖17. 我兒在“室內遊泳池”旁邊的留影
船外的景色看完了,我們再進入船內,來到遊輪中部的主廳。下圖是我在“主廳”第七層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主廳第七層的留影。
圖18. 我在“主廳”第七層上的留影
圖19. 我兒在“主廳”第七層上的留影
下圖(左)是我兒在“主廳”雕像旁的留影,下圖(右)是我在“主廳”雕像旁的留影。
圖20. 我兒在“主廳”雕像旁的留影(左)與我在“主廳”雕像旁的留影(右)
下圖(左)是我在“主廳”樓梯上的留影,下圖(右)是我在“主廳”看台前的留影。
圖21. 我在“主廳”樓梯上的留影(左),是我在“主廳”看台前的留影(右)
下圖(左)是我在遊輪劇場裏的留影,下圖(右)是我在室內遊泳池前的留影。
圖22. 我在遊輪劇場裏的留影(左)與我在室內遊泳池前的留影(右)
今天下午,我到14層的大屏幕看了一場電影《Skyfall》。電影講述007的一段冒險故事。男主人公(James Bond)到處懲惡揚善,救人水火,體現了典型的西方文化,當然少不了“美女(邦德女郎)愛英雄”的老套情節。他在上海,澳門和倫敦處處遇險,絕處逢生。
2023年5月19日,遊輪到達阿拉斯加南部小城凱奇肯(Ketchikan)。由於跨過一個時區,遊客不能很早下船。我在早飯後,到遊輪頂上去看看,原來第15層還有一個露天遊泳池!
圖23. 遊輪第15層上的露天遊泳池
再從第15層樓上俯瞰第14層樓上的露天遊泳池和彩色大屏幕,比在第14層上好看多了。於是我用相機把這個美景記錄了下來。
圖24. 從第15層樓上俯視第14層上的露天遊泳池
現在遊輪已經停靠在碼頭上了,凱奇肯市中心區的正對麵,是遊輪停泊的港口碼頭。我站在遊輪的高台上,居高臨下望出去,凱奇肯市的街景房屋清晰可見。還有碼頭岸邊的幾條小船也盡收眼底,小城的風景非常好看,下圖是我從遊輪高台上俯瞰凱奇肯小城。
圖25. 從遊輪高台上俯瞰凱奇肯小城
回頭一看,後麵還有一艘遊輪,已經停泊在那裏。該遊輪比我們的小一些。船頭的字跡很清晰:“荷美”遊輪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的遊輪“威斯特丹號”(Westerdam),還特地說明注冊地“鹿特丹”(Rotterdam)。
圖26. 從我們的遊輪上俯瞰後麵的“荷美”遊輪
南起加拿大的溫哥華,北至美國斯卡格威的八百海裏航海線,夾在北美大陸與沿海一帶星羅棋布的島嶼之間,被稱作“內灣航道”(Inside Passage)。凱奇肯(Ketchikan)是遊輪在“內灣航道”中第一個停靠的港口。
凱奇肯是阿拉斯加州凱奇肯自治市鎮下屬的一座城市,是阿拉斯加州最靠東南的一個城市。該市有人口8050人,是阿拉斯加州人口第六多的城市。凱奇肯是阿拉斯加州南部最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凱奇肯也是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
上午10點,船上的遊客們紛紛下船遊覽凱奇肯,我與我兒也隨著人群出來了。下圖是我在“公主號遊輪”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公主號遊輪”前麵的留影。
圖27. 我在“公主號遊輪”前麵的留影
圖28. 我兒在“公主號遊輪”前麵的留影
在凱奇肯碼頭的小廣場上,有一組群雕像,像是一些工人,大概是挖煤工人和淘金工人吧。中間帶尖頂帽的是個頭目,是印第安人的一個酋長。據人介紹說,這個酋長起了一個西化了的名字“酋長約翰遜”(Chief Johnson)。
圖 29. 凱奇肯小城碼頭廣場上的群雕像
凱奇肯小城很小,從碼頭出發隻有幾條街,主街叫“米慎街”(Mission St)。接著有一個橫跨米慎街的“歡迎拱門”,上麵寫著“歡迎來到阿拉斯加第一城,凱奇肯”(Welcome to Alaska First City,Ketchikan)。
圖 30. 橫跨“米慎街”的“凱奇肯拱門”
凱奇肯既不是阿拉斯加州首府,也不是該州最大城市,憑什麽自稱“阿拉斯加第一城”呢?原來凱奇肯於1900年建市時,是阿拉斯加州出現的第一座城市。所以,這個“阿拉斯加第一城”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下圖是我(左)與我兒(右)在“歡迎拱門”下的留影。
圖 31. 我(左)與我兒(右)在“歡迎拱門”下麵的留影
有一條與“米慎街”(Mission St)平行的街道,叫“道克街”(Dock St)。我兒在這條街上的便利店裏,買了手機上網的“芯片”,可以在阿拉斯加州通用。使用船上的網絡很貴,我兒懂得找便宜貨,隻要滿足需要即可,不必多花冤枉錢。
凱奇肯小城的商業街叫“溪流街”(Creek Street),街名的來源是一條與街平行,且與城同名的“凱奇肯溪流”(Ketchikan Creek)。下圖是“溪流街”的大門。再下圖是“溪流街”的“街道”,即窄窄的木橋,木橋下是“凱奇肯溪流”,“街道”的旁邊都是各種禮品店。
圖 32. 凱奇肯小城“溪流街”的大門
圖 33. 凱奇肯小城“溪流街”的“街道”
下圖是我在小溪流橋上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小溪流橋上在拍照。
圖 34. 我在凱奇肯小溪流橋上的留影
圖 35. 我兒在凱奇肯小溪流橋上在拍照
阿拉斯加曾經是印第安原住民的天下,到處都有象征性的圖騰,例如下麵的鷹圖騰。
圖 36. 凱奇肯小城上原住民的鷹圖騰
下圖(左)是印第安原住民圖騰柱(Totem Pole)的全景,下圖(右)是圖騰柱的放大圖。
圖 37. 原住民的圖騰柱(左)與圖騰柱的放大圖(右)
2023年5月20日早上8點,我們的遊輪到達阿拉斯加州的首府朱諾(Juneau)。上午下雨,留在船裏休息。下午天氣放晴,遊客們紛紛出籠,排隊暢遊朱諾。下圖是我在下船時留影,背景是我們的“公主號遊輪”(Princess Cruises)。
圖 38. 我於下船時,在公主號遊輪前麵的留影
朱諾(Juneau),正式名稱是朱諾市縣(City and Borough of Juneau),是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首府。我們很快就來到離碼頭不遠的朱諾港前廣場,屆時已經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遠處的黑山白雪,雲霧繚繞,雨滌鬆青,霧色朦朧,我馬上掏出相機,記錄下來。
圖 39. 靠近朱諾碼頭的港前廣場
廣場旁邊有一個纜車站,直通山頂,山頂上的支撐塔隱約可見。可惜距離太遠,我不得不使用放大鏡頭,以降低清晰度為代價。不過總算抓住了這一瞬間,心裏慶幸,也有點自我安慰罷了。但是到售票處一問票價,每人50美元,太貴了,沒有坐。
圖 40. 朱諾的空中纜車(左)與支撐塔(右)
港前廣場旁邊有一個迎客揭示牌“歡迎你到朱諾來”(Welcome to Juneau),還特別強調朱諾是阿拉斯加州的首府(Alaska Capital City)。下圖是我在迎客揭示牌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迎客揭示牌前麵的留影。
圖 41. 我在朱諾揭示牌前麵的留影
圖 42. 我兒在朱諾揭示牌前麵的留影
我們今天的主要目標是阿拉斯加的州議會大廈。十二年前(2011),我與我妻曾經來過朱諾,在州議會大廈前麵照過相。今天我與我兒也想參觀州議會大廈。路過一個商店的門口時,見到一隻“大熊”。我兒興致蠻高,建議與之合影。下圖是我與我兒分別同“大熊”的合影。
圖 43. 我與我兒分別同“大熊”的合影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州議會大廈所在的地區,但是還沒到“大廈”,卻又看到一隻“大熊”。看起來阿拉斯加實在荒野,到處都是大熊,先照下來吧。下圖是“大熊”,再下圖是阿拉斯加州的議會“大廈”。
圖 44. 阿拉斯加州議會大廈前麵的“大熊”
圖 45. 阿拉斯加州的議會“大廈”
十二年前(2011),我與我妻曾經來過朱諾的阿拉斯加州議會大廈,並在大廈前麵照過相。當時大廈前麵有一個“自由鍾”(Liberty Bell),是仿造費城的那個,中間還有一條裂紋。但是今天不見了,代之以名人蘇沃德的雕像。
下圖是阿拉斯加州的議會大廈(左)與大廈前麵的蘇沃德雕像(右)。
圖 46. 阿拉斯加州議會大廈(左)與大廈前麵的蘇沃德雕像(右)
既然是名人,合個影吧。下圖是我(左)與我兒(右)在蘇沃德雕像旁邊的留影。
圖 47. 我(左)與我兒(右)在蘇沃德雕像旁邊的留影
離開州議會大廈,我們沿著“主街”(Main Street)往回走。在一個小廣場上回頭一看,紅白相間的大樓,雲霧繚繞的青山,紅白藍綠,相得益彰,馬上就照了一張相。下圖是這幅彩色風景畫,再下圖是我在雲霧繚繞的朱諾市區裏的留影。
圖 48. 紅白相間的大樓與雲霧繚繞的青山
圖 49. 我在雲霧繚繞的朱諾市區裏的留影
返回港口的路線選擇靠水邊。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看到了一隻剛剛出發的“水上飛機”(Water-Plane),馬上把它納入我的鏡頭。
圖 50. 剛剛出發的“水上飛機”
在沿海的木製棧道旁邊,豎立著各種各樣的印第安原住民圖騰柱,下麵的兩張圖是其中的四個原住民圖騰柱。
圖 51. 印第安原住民的圖騰柱
圖 52. 印第安原住民的圖騰柱
夏季的朱諾真的很忙,我們遊輪的後邊就有兩艘“嘉年華”(Carnival),一個是“精神號”(Spirit),另一個是“魯米諾莎號”(Luminosa)。
圖 53. 停泊在朱諾的“嘉年華精神號”
圖 54. 停泊在朱諾的“嘉年華魯米諾莎號”
回船前,正麵對我們的船尾,再照一張相,上麵有清清楚楚寫著“藍寶石公主號”(Princess Sapphire)的字樣,還有注冊地點“倫敦”(London)。
圖 55. 我們的遊輪“藍寶石公主號”
上船前,仰頭望,大大的“藍寶石公主號”(Princess Sapphire)字樣,更加醒目。
圖 56. 我們的遊輪“藍寶石公主號”
下午7點晚餐後,天氣晴朗,從遊輪上遙望遠山,分外妖嬈。下麵的兩張圖是我從15樓的頂端拍攝的照片。第一圖是朱諾海邊的雪山青鬆,第二圖是朱諾對麵的白雪黑山。
圖 57. 朱諾海邊的雪山青鬆
圖 58. 朱諾對麵的白雪黑山
今天在朱諾玩得很高興,在禮品店裏一口氣買了四件T-恤衫:紅,黑,蘭,綠,各一件。我與我兒各兩件:我要藍綠,我兒要紅黑,算是給我們自己辛苦旅遊的一個犒賞吧。
2023年5月21日清晨,遊輪到達阿拉斯加州的小鎮斯卡格威(Skagway)。由於港口在修建,碼頭過道被堵死,遊客不能直接走過碼頭,需要乘坐穿梭巴士(Shuttle Bus)到小城附近的停車場,然後再步行到市中心。
上午11點,我與我兒下船到斯卡格威去遊覽。剛一進城就看見斯卡格威歡迎中心的迎賓揭示牌(Welcome to Skagway, Alaska),我與我兒分別在迎賓揭示牌前麵留影紀念。
圖 59. 我在歡迎中心迎賓揭示牌前麵的留影
圖 60. 我兒在歡迎中心迎賓揭示牌前麵的留影
當我們即將跨過鐵道時,側麵開過來一列火車。工作人員說:“這是一列旅遊列車,從斯卡格威(Skagway)到懷特帕斯(White Pass)往返,市內有火車售票處”。下圖是旅遊列車的車廂,再下圖是旅遊列車的車頭,側麵寫著懷特帕斯(White Pass)。
圖 61. 懷特帕斯旅遊列車的車廂
圖 62. 懷特帕斯旅遊列車的車頭
在斯卡格威遊客中心(Skagwey Visitor Center)旁邊的一個小廣場上,有一副青銅雕像,是兩個淘金工人。這裏曾經是十九世紀“淘金熱”的中心。斯卡格威遊客中心也是“克朗代克淘金熱國家曆史公園”(Klondike Gold Rush National Historic Park)的遊客中心。
圖 63. 兩個淘金工人的青銅雕像
我們在遊客中心裏,還看了一場小電影,描述當年淘金熱的情景。當時有三個著名人物,其中的兩個名字忘了,第三個是大名鼎鼎的傑克-倫敦(Jack London)。傑克-倫敦最受歡迎的小說《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就是以淘金路線為背景而展開的。
圖 64. 傑克-倫敦(1876-1916)
約翰-格裏菲斯-錢尼(John Griffith Chaney),或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國20世紀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舊金山一個破產的農民家庭,生父是威廉-錢尼(William Chaney),繼父是約翰-倫敦(John London)。
傑克-倫敦從童年起便飽嚐了貧困的滋味。1890年,剛滿14歲就進入工廠工作。1892年,失業後到美國東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貧民窟裏。1897年,與拜把兄弟一同加入克朗代克河(Klondike River)的淘金熱(Gold Rush),前往阿拉斯加淘金。
淘金是其小說的重要素材,他寫的淘金故事也大多發生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1898年,他什麽也沒淘到,兩手空空地從阿拉斯加回到美國本土。因找不到工作,決定以寫作為生。從1900年起,他連續發表和出版了許多小說,講述美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故事。
他一生著述頗豐,留下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最著名的有《馬丁-伊登》,《荒野的呼喚》,《白牙》,《熱愛生命》,《海狼》,《鐵蹄》,《前所未有的入侵》等小說。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廣為流傳,也深受華語讀者的歡迎。
離開遊客中心後,我兒感到有點累,就回船了。我在斯卡格威小鎮到處閑逛。斯卡格威,一麵臨海,三麵環山,是十九世紀末舉世聞名淘金潮中興起的一個小鎮。今天的斯卡格威,到了夏天人口會增加一倍,原因這裏是遊輪的必經之地,每年遊客高達90萬人。
我們眼前的斯卡格威小鎮,街道上造型各異,色彩鮮明的木屋參差相連,有的尖頂高聳,有的雕梁畫柱,更多的則樸實粗獷。配上停在街邊的馬車和穿著舊式長裙招攬遊客的駕車之人,這個玲瓏的小鎮看上去很像是電影城裏拍攝時代劇的布景。
圖 65. 斯卡格威百老匯街上的古董房(1899)
圖 66. 斯卡格威百老匯街上的珠寶商店
圖 67. 斯卡格威百老匯街上的金頂旅館
回船之路采用沿海棧道。在另一個碼頭上,看到我們遊輪“藍寶石公主號”(Sapphire Princess)的姐妹船“紅寶石公主號”(Ruby Princess)。“紅”比“藍”遊客幸運多了,下船後不遠就是遊客中心,不必乘坐穿梭巴士(Shuttle Bus)再走路,繞個大彎。
圖 68. 紅寶石公主號遊輪
回船後,在樓梯上看到一幅“中國工筆畫”的“花鳥蟲魚”,作者叫陳之佛,不太出名。但是能被“公主號遊輪”采用,也算是幸運。於是我把它照下來,算是遊記的一部分吧,可以略微增加一點中國因素。
圖 69. 遊輪上陳之佛的“中國工筆畫”
晚飯後的7點多鍾,陽光依然明亮。我在遊輪的頂層四處觀望,發現風光甚美,舉起相機再拍三張。第一張是遠處的雪山白雲,第二張是岸邊停泊的兩條遊輪,第三張是風景如畫的小鎮碼頭。
圖 70. 遠處的雪山白雲
圖 71. 岸邊停泊的兩條遊輪
圖 72. 風景如畫的小鎮碼頭
2023年5月22日,是這次行程中最重要的一天,我們的遊輪到達阿拉斯加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Alaska)。冰川灣國家公園位於阿拉斯加州東南部的沿海地區,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為漂亮的冰川風景保護區。
上午8點,遊輪進入冰川灣國家公園,兩岸都是白雪皚皚的石頭山,山間小冰川比比皆是。碧水藍天,白雪黑山,風景獨特,回歸自然,要多美就有多美。下圖是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麥瑞安山(Mount Merriam)。
圖 73.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麥瑞安山
下圖的中間是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冰川(Johns Hopkins Glacier)。
圖 74.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冰川
下麵的兩張圖是我與我兒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冰川前麵的留影。
圖 75. 我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約翰斯-霍普金斯冰川前麵的留影
圖 76. 我兒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約翰斯-霍普金斯冰川前麵的留影
再往前,左岸邊,是薩利斯伯裏山(Mt Salisbury)。右岸邊,是阿布達拉山(Mt Abdallah)。兩山之間是冰川灣國家公園裏著名的瑪格麗冰川(Margerie Glacier)。下圖是薩利斯伯裏山,再下圖是阿布達拉山,第三圖是瑪格麗冰川。
圖 77.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薩利斯伯裏山
圖 78.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阿布達拉山
圖 79.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馬格麗冰川
藍天上漂浮著朵朵白雲,水麵上點綴著大小浮冰,多麽美麗漂亮的風景畫呀!我們乘坐的遊輪,幹脆在海灣裏停了下來麵對著冰川,讓遊客們觀賞拍照。我與我兒立刻跑了出來,以馬格麗冰川為背景拍照。能有機會一睹巨大冰川的風采,實在是不枉此行。
圖 80. 我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瑪格麗瑞冰川前麵的留影
圖 81. 我兒在冰川灣國家公園瑪格麗冰川前麵的留影
臨離開時,我還不忘再拍攝一張瑪格麗冰川的雄姿。
圖 82. 冰川灣國家公園裏的瑪格麗冰川
雖然今天天氣很冷,風很大,但是我們都很興奮。回船後想到賭場去試試手氣,但是想到以前的經曆,總是輸錢,也就算了。還是到餐廳去吃午飯吧。意外的驚喜是:海鮮大餐!下圖是遊輪賭場(Casino)裏的角子機,再下圖是遊輪餐廳裏的海鮮大餐(Sea Food)。
圖 83. 遊輪賭場裏的角子機
圖 84. 遊輪餐廳裏的海鮮大餐
順便提一下,冰川雖然看得很過癮,但是與十二年(2011)前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那時我與我妻乘坐“荷美公司”的斯代坦丹號遊輪。在冰川灣裏與冰川靠的更近,停留的時間更長,拍攝的照片也更好,請看下麵使用同一個傻瓜相機拍攝的舊照片。
圖 85. 使用同一個傻瓜相機拍攝的舊照片
今天由於遊輪距離冰川太遠,看不太清楚。船長卻在廣播裏說,今天風大,不能靠得太近。可真會找借口,駕駛技術不行吧。害怕再次“冰海沉船”,成為第二個“泰坦尼克”(Titanic)?遊輪公司高價聘請你,親愛的陶德船長(Captain Todd),拿著高薪心安理得嗎?
再說,冰川灣的海灣這麽窄,兩邊都是岸。憑著一個體弱多病的老人,我也敢自信地說:萬一來個第二次“冰海沉船”,遊輪成了第二個“泰坦尼克”,我也能夠靠著自己的體力,奮勇遊到岸邊,何況那些年輕人呢?
後來我猜想,當天的遊輪根本沒有到過那個最高,最寬,最美的冰川。後來才知道它叫做“大太平洋冰川”(Grand Pacific Glacier)。如果如此,那些隻坐單程北上的遊客,漏掉最好的冰川,豈不是虧大了?有幾個像我這樣頭腦一根筋的老頭子,曾經三次到過冰川灣?
2023年5月23日,我們的遊輪到達學院峽灣(College Fjord),遊輪整天都航行在海上。下麵的幾張圖是我在學院峽灣拍攝的照片。由於是晚餐時間,我錯過了最佳位置,出來照相的時候,勉強趕上學院峽灣冰川的尾巴,隻能遠遠地拍了一張不太清晰的照片。
圖 86. 學院峽灣冰川的遠景
圖 87. 學院峽灣的雪山青鬆
圖 88. 學院峽灣的雪山青鬆
由於全天的時間都在海上漂流,感到有點寂寞無聊。於是開始撰寫《老安遊記》的草稿。把比較好的照片都加上去了,還在網上下載一些有關阿拉斯加的資料。不用太費力,很快就成文,暫時取名“重遊阿拉斯加”。分為上下兩篇:北上單行為上篇,南下單行為下篇。
2023年5月24日,遊輪到達阿拉斯加的海港城市惠提爾(Whittier),單程北上的航程結束了。大部分遊客都下船了,有人買了上岸遊覽的票,跟著導遊走。有人自己去安科雷奇觀光,自己下船走路。有人去安科雷奇機場飛回家。我們留在船上,準備單程南下。
惠提爾(Whittier)地處阿拉斯加州通道運河(The Passage Canal)的頭部,在安科雷治(Anchorage)的東南58英裏處。惠蒂爾也是阿拉斯加海上公路係統裏的一個重要港口。附近的惠提爾冰川,是根據美國詩人約翰-惠提爾的名字所命名,這個小鎮也因此得名。
惠提爾現在所處的地區,曾經是當地原住民的陸上交通樞紐。後來被俄羅斯和美國的探險者們所利用,成為淘金熱時期勘探礦工們的必經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在惠提爾附近修建了一個軍事設施,並成為美軍進出阿拉斯加的重要港口。
惠提爾市成立於1969年。如今,它是越來越受歡迎的遊輪停靠港。它由當地政府所運營,可供100艘中型遊輪停靠。惠提爾現在是安克雷奇與溫哥華之間單程的公主號航線的登船和登陸點,我們恰恰是公主號遊輪的乘客。
我們的“藍寶石公主號”遊輪,從明天開始單程南下的航程。今天下午“新遊客”上船,我們這些“老遊客”,可以到岸上去觀光。雖然小鎮很小,但也不應錯過。然而時間尚早,天氣還冷,等到下午氣溫轉暖後,再下船觀光也不遲,先在船上瞭望一下港口吧。
下麵的三張圖是今天上午我從遊輪頂上拍攝的惠提爾港口(Port of Whittier)的照片。
圖 89. 惠提爾港口的風景之一
圖 90. 惠提爾港口的風景之二
圖 91. 惠提爾港口的風景之三
中午12點,氣溫轉暖,雖然還下著毛毛雨,我與我兒還是下船去逛逛。下圖是我在惠提爾港口的碼頭上,以岸邊雪山為背景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兒在惠提爾港口的碼頭上,以岸邊雪山為背景的留影。
圖 92. 我在惠提爾港口碼頭上的留影
圖 93. 我兒在惠提爾港口碼頭上的留影
天下著雨,風也很大,我兒穿得少,感到很冷,所以回船了。我穿得多,還圍上一條厚厚的圍巾,所以堅持繼續逛。回頭看一眼我們的藍寶石公主號,上有白雪黑山,下有小溪浪花,很不錯的風景啊。
圖 94. 回頭看一眼藍寶石公主號遊輪
遠有雪山,近有小溪,左有青鬆,右有火車,惠提爾小鎮的風景還可以呀。
圖 95. 惠提爾小鎮的風景
快來看,一列“阿拉斯加”火車開過來了。抓緊時間搶拍,留住這一瞬間。
圖 96. 雪山腳下的“阿拉斯加”火車
我沿著惠提爾小鎮的主街道“惠提爾街”(Whittier Street)往前走,路過了一個個小店,饒有興致地拍下這些頗具阿拉斯加特色的小屋。下麵的小房子是“阿拉斯加海洋皮劃艇運動員”(Alaska Sea Kayakers),好像是在出售有關皮劃艇器材的小店。
圖 97. 小店“阿拉斯加海洋皮劃艇運動員”
下圖是“瘋狂射線咖啡店”(Crazy Rays Coffee),敢去喝嗎?不怕輻射嗎?
圖 98. “瘋狂射線咖啡店”(Crazy Rays Coffee)
下圖是“美國海岸巡邏隊-惠提爾站”(U.S. Coast Guard Station Whittier)。美國國家的大部門,有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設置在一輛廢置的破舊火車廂裏,上麵還加上一個天窗,很會“勤儉持家”呀。
圖 99. 美國海岸巡邏隊-惠提爾站
別忙,還有更簡易的呢,看看這個租車公司(AVIS)。私營的大企業,也有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設置在一個廢置的貨車廂裏。還怕人看不到,弄一個圓水塔似的東西,寫上標記(AVIS)高高地豎起,好像還有一個高音喇叭在搞宣傳。
圖 100. 簡易的租車公司(AVIS)
下圖中的大房子是個便利店,叫做“懶水獺便利店”(Lazy Otters Shop)。我進去看一下,想買幾張明信片,但是沒有。都是一些與下海捕魚有關的物件,我就出來了。旁邊有一個“毫不起眼”的綠頂小房子,牆上還掛了一麵“不高高飄揚”的美國國旗。
哈哈,“惠提爾信息中心”(Whittier Information Center)!進去一看,就是一間臥室那麽大。櫃台後麵站著一個老太太,慈眉善目,和顏悅色,過來打招呼。我看有免費地圖,一把抓到手。旁邊還有明信片,價格4美元一張,嚇得我一伸舌頭,想趕緊溜出來。
圖 101. 懶水獺便利店(左)與惠提爾信息中心(右)
老太太見怪不怪,笑著告訴我,再往前走有一條地下人行隧道。過了隧道直通一個大樓,是本鎮最重要的建築物,有辦公室,有郵局,有展覽廳,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我離開後向前走,果然有一條地下人行隧道,隧道上麵是剛才看到的阿拉斯加火車的鐵道。
圖 102. 火車鐵道下麵人行隧道的入口
圖 103. 火車鐵道下麵人行隧道的內部
走出人行隧道,突然一下子豁然開朗。隻有兩個街區,直通前麵的14層大樓。下圖是兩個街區交叉口的路標:左圖是“冰川大道與惠提爾街”(Glacier Ave & Whittier St)的路標,右圖是“冰川大道與肯奈街”( Glacier Ave & Kenai St)的路標。
圖 104. 冰川大道上的兩個重要路標
我快步跨過兩個街區,這座惠提爾唯一的一座高層建築,立馬出現在我的眼前。今天清早我在遊輪頂端就看見這座白,紅,綠三色的大樓。當時以為是一個酒店,心裏想,誰會在這個偏遠的小鎮來住?看到門前的標記才知,原來叫做“霍奇大廈”。
圖 105. 惠提爾小鎮的“霍奇大廈”
圖 106. 霍奇大廈樓前的標記(Hodge Building)
這個市鎮的巨大建築物是二戰之後修建,這棟高14層的霍奇大廈完工於1957年,它包括150間雙居室或三居室套房及單身公寓。隨軍家庭及民政服務員工,可以搬入了這棟大廈。新建的惠提爾學校就在附近,因此學生在惡劣天氣裏可以輕鬆安全地前往學校。
這棟建築是為紀念沃爾特-威廉-霍奇上校(Col. Walter William Hodge)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奇上校是土木工程師,也是修建阿拉斯加公路的指揮官。1949年,霍奇上校死於空難。在這座大樓的落成典禮上,她的遺孀參與了典禮並且剪彩致辭。
現在這座大樓由市政府經營管理,惠提爾的大部分居民都住在此樓。大樓的一層對外開放,有商店,郵局,展覽廳。展覽廳裏陳列著一些有關的曆史遺物。下圖是有關伯戈因將軍(Major Caleb Burgoyne)的事跡展覽。
圖 107. 博戈因將軍的事跡展覽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美國陸軍少將伯戈因,率領一個工程隊伍修建“惠提爾隧道”(Whittier Tunnel)。目的是快速向在前方作戰的美軍提供軍火和物資,以防止日本海軍的潛艇對阿拉斯加進行攻擊。伯戈因將軍是惠提爾的名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從霍奇大樓出來,就是“冰川大道”(Glacier Ave),冰川大道盡頭的雪山很漂亮,於是我隨手拍下雪山的照片。在回船的路上,大道旁邊有一個鬱鬱蔥蔥的懸崖峭壁,也很漂亮,於是我又隨手拍下了一張照片。
圖 108. 從“冰川大道”看大道盡頭的雪山
圖 109. 大道旁邊有一個鬱鬱蔥蔥的懸崖峭壁
快到港口的碼頭了,一座灰色的小樓非常醒目,位置也很特別。當時沒看到標記,後來查看地圖才知道,是“惠提爾旅館”(The Inn at Whittier)。很會找地方,建在碼頭上,一下船就可以入住,但是誰願意在這裏住呢?
圖 110. 惠提爾旅館(Inn at Whittier)
回船前,又拍了兩張我們的藍寶石公主號,第一張是遠景,第二張是近景。
圖 111. 從遠處看藍寶石公主號
圖 112. 從近處看藍寶石公主號
直到下午3點,我才回到船上。今天走得很累,天氣很冷還下著雨。回船後衝個熱水澡,一下子睡了三個多小時,一直睡到7點才起來吃晚飯。晚飯時出現了許多新麵孔,新上船的遊客都來了。
晚飯後到七樓的主廳去看看,七天前的一幕又重演了:“藍寶石公主號歡迎您登船”(Welcome Aboard),鑼鼓喧天歡迎會,手舞足蹈迪斯科。“新遊客”很激動,“老遊客”很冷靜,明天的單程南下就要開始了。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