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安遊記《歐洲維京河輪遊》第四篇:德國的美因-多瑙-運河流域

(2023-01-04 00:08:39) 下一個

老安遊記《歐洲維京河輪遊》第四篇:德國的美因-多瑙-運河流域

上一篇講我們在德國多瑙河流域的旅遊經曆。2022年10月27日傍晚,我們的河輪在凱爾海姆離開多瑙河,進入美因-多瑙-運河,駛向紐倫堡。本篇繼續講我們在維京船上的遊曆(2022.10.28-29):德國的美因-多瑙-運河沿岸的城市紐倫堡和班貝格。

1992年以前,德國的兩大水係萊茵河與多瑙河並不相連,內河航運各自行駛。1992年7月31日,德國新開發的美因-多瑙-運河正式通航。下圖是美因-多瑙-運河流域中三個城市在德國的相對位置,再下麵是美因-多瑙-運河流域圖。

圖1. 美因-多瑙-運河流域中三個城市在德國的相對位置

圖2. 美因-多瑙-運河流域圖

美因-多瑙-運河(Main-Danube-Canal),位於德國的東南部,是一條連接萊茵河(Rhine)東岸最大支流美因河(Main)與多瑙河(Danube)的人工水道(Canal)。這條運河,北起美因河畔的班貝格(Bamberg),南至多瑙河畔的凱爾海姆(Kelheim),長達171公裏。

美因-多瑙-運河連接了歐洲大陸上的萊茵河和多瑙河兩大水係,縮短了北海(North Sea)與黑海(Black Sea)之間的內河航程。對東西歐之間的貨運交通及歐洲內陸國的對外聯係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美因-多瑙-運河的修築頗具戲劇性,曆史上有過三次嚐試。第一次是公元793年,法蘭克帝國君主查理曼(Charlemagne,768-814),下令修築一條運河,當時叫做查理曼溝渠(Charlemagne Ditch),但是最後沒有完成。

第二次嚐試是公元1846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1825-1848),下令在班貝格與凱爾海姆之間修築一條運河。但是當時困難很大,需要構築100多個閘鎖(Locks)。公元1939年,也曾經做過嚐試,但是戰爭的年代,這麽巨大的工程根本無法實現。

第三次嚐試是公元1960年,這次嚐試更是好事多磨。1979年,在紐倫堡外圍已經破土動工,但是出了事故,工地被毀還死了一個人,立刻受到廣泛的批評和反對。加上冷戰時期政治因素,運河修建的工程,幾次啟動,又幾次廢掉。

三十二年之後(1992.7.31),這條運河才正式通航。

2022年10月28日上午9點,我們的河輪到達德國的紐倫堡,紐倫堡到美因-多瑙-運河的北口距離指標是 km62-70。維京河輪還提供了幾個自費項目。並為“自由行”的遊客提供大巴接送服務。下圖是維京河輪停泊在紐倫堡港口。

圖3. 我們的維京河輪停泊在紐倫堡港口

紐倫堡(Nuremberg),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府慕尼黑。紐倫堡與它的兩座姊妹城市城區相連,常被稱作“大紐倫堡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曾經在此舉行針對納粹德國戰犯的紐倫堡審判

(Nuremberg)根據英語音譯成了“紐倫堡”。“堡”在德語譯名地名中,僅用於以“burg”結尾的譯名,而“berg”本意為“山”,通常音譯作“貝格”。在現代德語地名翻譯中,(Nürnberg)應譯作“紐恩貝格”。但“紐倫堡”之稱已成慣例,故保留沿用至今。

曆史上,紐倫堡是“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直轄的統治中心城市之一。紐倫堡是中世紀多位德意誌皇帝誕生和居住的城市,具有濃厚的曆史氣息。作為多個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非正式首都,紐倫堡是當之無愧的地區代表。

1050年,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三世(Henry III,1039-1056),接受他一位屬下魯道夫的請求,召開一次朝政會議,解除魯道夫愛人(一位女仆)的奴隸之身。1219年,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rick II,1212-1250)頒發自由憲章,授予自由開市權,關稅權,鑄幣權和司法權。

受惠於皇帝給的“特惠政策”,紐倫堡進入了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並逐漸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直轄市。1500年,人口已達到3萬人,紐倫堡躋身歐洲名城之一。從1050-1806年,每一任神聖羅馬皇帝都到過紐倫堡,最多的皇帝來過75次,最少的也有40多次。

納粹德國第三帝國)時代,紐倫堡是納粹黨一年一度的黨代會會址,紐倫堡風光無限。著名的“反猶太紐倫堡法案”就是在此地出爐的,然後掀起了種族清洗浪潮。因此紐倫堡淪為英美盟軍的重點轟炸對象,老城區就此夷為平地,雖戰後重建,亦不複當年風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清算納粹戰犯罪行的“紐倫堡審判”(Nuremberg Trial)也在此舉行。紐倫堡審判,是盟軍根據國際法二戰後的戰爭法設立的國際軍事法庭(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所舉行的一係列軍事審判

1945年8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法國等四國政府,在倫敦正式簽署了關於控訴和懲罰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議,通過著名的《國際軍事法庭憲章》。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審判過程曆時10個月之久。

1946年9月30日,法官宣讀了長達250頁的判決書,公布了對被告人以及各組織的判決,包括第三帝國最重要的24名政治和軍事領導人。1945年春天,希特勒(Hitler)和戈培爾(Goebbels)自殺,沒有列入審判名單。

大紐倫堡地區曆史上的名人有: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格奧爾格-歐姆(Georg Ohm,1787-1854):物理學家,歐姆定律的發現者。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80):哲學家。

還有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23-):美國尼克鬆政府的國務卿,出生於紐倫堡的姊妹城市菲爾特(Furth),因為是猶太裔,逃避納粹迫害舉家前往美國。

2022年10月28日,下午1點半,我們參加遊覽“曆史上的紐倫堡”(Nuremburg Through History)。我們的小組是43E,由一位當地的導遊帶領遊覽,乘坐旅遊大巴在紐倫堡市內饒了一大圈。下麵是紐倫堡市地圖,由圖可見,佩格尼斯河(Pegnitz River)穿城而多。

圖4. 紐倫堡市地圖

下麵的幾張圖是我在旅遊大巴上拍攝的照片。

圖5. 紐倫堡市區的建築

圖6. 紐倫堡市區的建築

圖7. 紐倫堡市區的建築

最後我們來到紐倫堡的帝國城堡(Imperial Castle),下圖是帝國城堡的入口。

圖8. 帝國城堡的入口

下麵的兩圖是帝國城堡的庭院。

圖9. 帝國城堡的庭院

圖10. 帝國城堡的庭院

下麵的兩圖是帝國城堡的圍牆,方塔和圓塔。

圖11. 帝國城堡的方塔(右)和圓塔(左)

從另一個角度看方塔(左)和圓塔(右)。

圖12. 帝國城堡的方塔(左)和圓塔(右)

下圖是帝國城堡的通道(左)和出口(右)。

圖13. 帝國城堡的通道(左)和出口(右)

下圖是帝國城堡的出口,一個坡度很大,寬度也很大的人行道。走在最後麵穿淺綠色上衣和黑色褲子的年輕人是我兒。

圖14. 紐倫堡帝國城堡的出口

下圖是聖賽波德教堂(St Sebald Church)。

圖15. 紐倫堡的賽波德教堂

下麵的兩張圖是老城市政廳(Old Town Hall)大門上的裝飾雕像。

圖16. 老城市政廳大門上的裝飾雕像

圖17. 老城市政廳大門上的裝飾雕像

最後,我們到達紐倫堡市的集會中心 - 寬闊的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廣場的一端是聖母大教堂(Church of our Lady),廣場的另一端是美麗噴泉(Beautiful Fountain)。下圖(左)是聖母大教堂,下圖(右)是美麗噴泉上的尖塔。

圖18. 紐倫堡的聖母大教堂(左)和美麗噴泉上的尖塔(右)

下圖(左)是美麗噴泉上的尖塔,下圖(右)是聖母大教堂。

圖19. 紐倫堡的美麗噴泉上的尖塔(左)和聖母大教堂(右)

下圖是我在聖母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20. 我在紐倫堡聖母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紐倫堡市場廣場上的菜市場。

圖21. 紐倫堡市場廣場上的菜市場

下午5點半,旅遊大巴把我們送回船上。回船後,閱讀今天的“維京日報”,得知今天是:美國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Grover Cleveland)宣布在紐約港(New York Harbor)豎立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的日子(1886)。

2022年10月29日,上午8點半,我們的維京河輪到達美因-多瑙-運河的北端城市班貝格。班貝格在德國的相對位置,見本文前麵的地圖“美因-多瑙-運河流域中三個城市在德國的相對位置”。班貝格到美因-多瑙-運河河口的距離指標是 km4-6。

上午9點半,全船又分為五組,去遊覽市區,“班貝格徒步遊”(Bamberg Walking Tour)。我們的小組是43E,由一位當地導遊帶領,乘坐大巴到市區去遊覽。下圖是班貝格港口接客的大巴,穿橘色上衣的我兒站在大巴門口,拿著分組標牌站在路旁的是本組的導遊。

圖22. 在班貝格接客的旅遊大巴

班貝格(Bamberg),是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的一個城市,也是一座大學城,是天主教班貝格總教區的駐地。班貝格老城是德國最大的一座未受戰爭毀壞的曆史城區,1993年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班貝格的曆史可以追溯到902年的“巴本貝克城堡”(Babenberch Castle),原是東法蘭克王國的巴本堡家族封地。903年,巴本堡家族與康拉德家族血腥爭鬥,失去了這塊封地,被東法蘭克國王收回。

公元973年,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二世(Holy Roman Emperor,Otto II,973-983)將城堡送給他的表兄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Duke of Bavaria,Henry II,951-995)。

1007年,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的兒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Holy Roman Emperor, Henry II,1002-1024),在班貝格建立了天主教主教區。同年又下令建造城市的第一座主教堂,這座主教堂先後兩次被焚毀,十三世紀最後一次重建後保存至今。

十六世紀,主教洛塔爾-弗蘭茨-馮-遜布倫(Lothar Franz von Schönborn)和弗裏德裏希-卡爾-馮-舍恩博恩Friedrich Karl von Schönborn-Buchheim)統治著班貝格,此時的班貝格經曆了巴洛克時代文化的蓬勃發展。

但是此後班貝格卻遭受多場戰爭之苦,首先是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時被瑞典,又在七年戰爭時被普魯士,最後在十九世紀又被法國軍隊侵略。1802年,巴伐利亞軍事占領班貝格,宣布班貝格是巴伐利亞的一個省,標誌著從此班貝格獨立性地位的終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年,剛剛被選出來的巴伐利亞政府,在同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鬥爭中失敗,流亡到班貝格並在那裏尋求軍事援助,以反擊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在蘇維埃共和國被魏瑪防衛軍自由軍團武力解散後,簽署了巴伐利亞的第一部民主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班貝格成為美國占領區,並建立了一座難民營。自從二戰結束之後,直到2014年10月1日為止,班貝格一直是美軍在德國的軍事駐地。

班貝格擁有上千年的曆史,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主教的駐地。班貝格非常幸運地躲過了多場近在咫尺的戰爭破壞,城市內有2000多座曆史遺跡,其中包括具有各種曆史意義的紀念建築和有千年曆史的老花園。

班貝格最傑出的建築作品,是有附帶四個鍾樓的後期羅馬式和前期哥特式主教堂,建造在河中的老市政廳,以前的漁村“小威尼斯”和文藝複興建築老皇家庭院。

班貝格的麵貌要歸功於它的建造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Henry II,1002-1024),早在1007年,將班貝格提升為主教和皇帝的駐地,作為他的權力中心,希望它成為宗教和政治的中心,成為一座“新的羅馬城”,這使得班貝格開始了曆史上的第一次繁榮。

班貝格的第二次振興是在巴洛克時代,當時的班貝格大主教邀請了一大批德國巴洛克時代的傑出建築師改建班貝格城。班貝格的城市建築群是罕見的,其中的大教堂,老皇家庭院,伯廷格宮,被雷格尼茨河環繞著的市政廳,住房群“小威尼斯”等等,特別引人注目。

下圖是班貝格市地圖。

圖23. 班貝格市地圖

大巴把我們送到市內的集結地點後,導遊帶領我們步行進城。首先看到一座將軍騎馬像,就把它拍了下來。看到銘牌後,知道他是巴伐利亞親王路易波德(Prince Luitpold,1886-1912)。

圖24. 班貝格市區的路易波德親王騎馬像

接著導遊帶領我們到市政廣場,我們看到了建造在河中的班貝格老市政廳(Old City Hall of Bamberg),極具特色的老市政廳是班貝格的地標。下圖是班貝格的老市政廳。

圖25. 班貝格的老市政廳

下圖是市政廣場上的耶穌受難像(左)和班貝格主教的雕像(右)。

圖26. 市政廣場上的耶穌受難像(左)和主教雕像(右)

距離老市政廳不遠,就是蓋爾斯沃斯城堡(Castle Geyersworth)。有兩個小橋通向城堡。下圖是通向城堡的“下橋”,再下圖是通向城堡的“上橋”,第三圖是兩橋之間的遊戲小船。

圖27. 蓋爾斯沃斯城堡“下橋”

圖28. 蓋爾斯沃斯城堡“上橋”

圖29. 蓋爾斯沃斯城堡橋間的遊戲小船

下圖是老市政廳旁邊的街道。

圖30. 班貝格老市政廳旁邊的街道

班貝格的“皇家老庭院”(Royal Old Court),是文藝複興(Renaissance)時期的建築,一直保留至今。下圖是“老庭院”的正麵,再下圖是“老庭院”的後院。

圖31. 文藝複興時期“皇家老庭院”的正麵

圖32. 文藝複興時期“皇家老庭院”的後院

下圖是班貝格市區街道上的兩棟大樓。

圖33. 班貝格市區街道上的兩棟大樓

班貝格的帝國大教堂(Imperial Cathedral),全名為聖彼得與聖喬治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Peter and St. George)。大教堂由亨利二世皇帝創建於1004年,曾經燒毀過兩次,現在的教堂完成於十三世紀。教堂長94米,寬28米,高26米,塔樓高81米。

帝國大教堂是後期羅馬式和前期哥特式的建築,有四座莊嚴的鍾樓,已經成為班貝格老城的象征。教堂中儲存有1240年的班貝格騎士像,是一尊樸實無華但無可挑剔的藝術珍品。另外還有教皇克萊門斯二世之墓,是德國唯一的一處教皇墓地。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Holy Roman Emperor,Henry II,1002-1024)1024年去世,與其妻子庫尼昆達皇後(Queen Kunigunda),一同葬在教堂裏。教堂裏的法衣是亨利二世皇帝的長袍。教堂的入口處有十二先知與使徒的雕像及最後的審判的雕塑。

下圖是班貝格帝國大教堂的外觀(左)和內部(右)。

圖34. 班貝格帝國大教堂的外觀(左)和內部(右)

下圖是大教堂裏皇帝亨利二世和皇後庫尼昆達的石棺。

圖35. 帝國大教堂裏皇帝亨利二世和皇後的石棺

下圖是我在帝國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36. 我在帝國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下圖還是我在帝國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圖37. 我在帝國大教堂前麵的留影

曆史上,班貝格長期受到主教區大主教的統治,所以班貝格主教宮(Bishop Palace)修建的富麗堂皇。導遊帶領我們參觀了主教宮的內部。下圖是遊人們排隊進入班貝格主教宮。

圖38. 班貝格主教宮

班貝格主教宮的出口旁邊是班貝格曆史博物館(Bamberg Historic Museum)。

圖39. 班貝格曆史博物館

班貝格主教宮的後麵是著名的玫瑰園(Rose Garden),下圖是玫瑰園裏的女神雕像。

圖40. 班貝格玫瑰園裏的女神雕像

下圖(左)是主教宮外麵石橋上的皇後庫尼昆達的青銅雕像,下圖(右)是皇後雕像旁邊的“無腦”頭像青銅藝術品(右)。

圖41. 庫尼昆達的青銅雕像(左)和“無腦”頭像青銅藝術品(右)

下圖是主教宮外邊的石橋和旁邊的藍色大樓。

圖42. 班貝格主教宮外邊的石橋和旁邊的藍色大樓

班貝格徒步遊的最後一個景點是綠色市場(Green Market),下圖是綠色市場裏的小販攤位和人群,我們隻是看了看,沒有買任何東西。

圖43. 班貝格的綠色市場

從這裏不遠,就是我們的集合地點,我們步行走過去,街道商店旁邊有一個鍍金的標記,挺好看,就照了下來。

圖44. 班貝格商店的鍍金標記

今天看到德國的車牌,就把它拍照下來,前邊有歐盟的標記,下麵的字母D應該是德國。

圖45. 在班貝格拍攝的德國車牌

我們的河輪沒有在班貝格停留很久,下午1點半,河輪開到一個叫做美因河畔的澤爾的小鎮(Zeil am Main)等待我們回船。晚飯後,閱讀今天的“維京日報”得知:

今天是77歲的美國宇航員約翰-葛倫(John Glenn)駕駛航天飛機“發現號”(Discovery)再次進入地球軌道(Earth Orbit)的日子(199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