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二篇:崢嶸歲月中科大,讀研究生
上一篇講到魂牽夢繞哈軍工,本篇講崢嶸歲月中科大,主要講我在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時候,再加上讀研究生時期的旅遊行程。
1968年秋,我從哈軍工畢業後,被分配到五機部(常規兵器部)第123廠(華安機械廠)。我在哈軍工學的專業是導彈設計與製造,但是華安廠隻生產炮彈,根本談不上“專業對口”。更糟糕的是,在審幹運動中,說我的親屬關係有問題。
1970年春,我帶著“莫須有”的罪名,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美其名曰“插隊落戶幹部”,我這個26歲的大學生,正在車間勞動鍛煉,沒坐過一天辦公室,就被當成“幹部”下放。工廠裏有很多人都為我鳴不平。
1973年夏,工廠的領導班子都換了,我被落實政策回廠當技術員。當年9月,就參加了由領導帶隊的四人調研組,到外地炮彈廠去考察,以決定今後本廠技術革新的方向。首先到遼寧省沈陽市第724廠,該廠主要生產炮彈,比第123廠(華安機械廠)的資格還要老。
接著我們又到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市的甘井子區,有一個解放戰爭時期所組建的兵工廠,生產與炮彈有關的部件。雖然後來大部分人調往沈陽,但當地仍有一些技術幹部和老工人。我們與他們座談,獲得了一些有用的技術資料。
然後我們“進關”,到山西省太原市第743廠去考察。該廠也主要生產炮彈,從前是閻錫山兵工廠的一部分。從太原出來後,我們又去山西省長治市的炮彈廠去考察。抗戰勝利後,長治炮彈廠對解放戰爭有重要意義,解放全國時所用的炮彈,有一半來自長治炮彈廠。
下圖是調研組路過北京時,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北京十三陵的留影。
圖1. 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留影
圖2. 我在北京十三陵的留影
1976年全年,在中國曆史上極其特殊。1月8日,周恩來逝世。4月5日,廣大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被四人幫用武力鎮壓。7月6日,朱德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澤東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
粉碎四人幫之後,鄧小平再次複出,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口號下,對文化大革命全麵否定,各項政策逐一落實,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首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勞動者。下圖是全國科學大會的會場。
圖3. 全國科學大會的會場
1977年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公布了一個通知:全國高等院校馬上恢複招生,包括研究生。我與我妻聽了廣播之後,馬上決定報考研究生。由於這幾年工作中的突出表現,我得到了華安廠各級領導的支持。他們認為,如果我能考上研究生,也是華安廠的光榮。
考研究生需要報學校,報專業,報導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最後決定報考中國科技大學,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業,導師童秉綱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的一流高校之一,隸屬中國科學院。新中國建國之初,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1958年初,北京地區的一些科學家錢學森等人,提出以中國科學院科研力量為基礎,采取“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方針,創辦一所新型的一流大學。
1958年5月,中國科學院向中央提出申請,劉少奇,周恩來, 鄧小平等領導人都表示讚成。1958年6月8日,在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確定標準校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為“中國科技大學”或“中國科大”,再簡化為“中科大”或“科大”。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技大學進行成立暨開學典禮。創建之初的校址設在北京市玉泉路的中共中央黨校院內。首任校長是郭沫若,錢學森等學科帶頭人分別兼任係主任並親自授課。1963年7月14日,學校舉行首屆畢業典禮,時任副總理的陳毅和聶榮臻等出席了畢業典禮。
從1963年開始,科大也曾經短暫地招收過一些研究生,並且有創建“研究生院”的計劃。但是由於文革的原因,沒有能夠實施。如今在“撥亂反正”之後,才恢複計劃招收研究生。以上這些資料,是我決定報考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的基本原因。
我在“哈軍工”時,學的是導彈專業,空氣動力學是重頭課。出於對錢學森的敬仰,使得我選擇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業。童秉綱教授是空氣動力學專家,科研項目都與航空航天有關。所以才做出如此決定。當年招考研究生的程序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在各省市的“初試”,擇優錄取後再到招生單位去“複式”。我的初試在齊齊哈爾。幾個月之後,我被通知“初試”錄取,要到中國科技大學去“複試”。到這時我才知道,中國科技大學已經從北京搬到安徽省合肥市。下圖是安徽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圖4. 安徽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下圖是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相對位置。
圖5. 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相對位置
安徽省,簡稱“皖”,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安徽省與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和山東省接壤。長江和淮河從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境內有黃山,九華山等山脈。
安徽省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溫一般南高於北,降水量分布南部多於北部,山地多於平原。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江淮之間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皖南為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安徽省的省會和最大的城市為合肥市。合肥市古稱廬州,地處江淮之間,在安徽省正中央。是安徽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貿中心。合肥曆史悠久,自秦漢建製已有兩千餘年的曆史,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
1978年夏,我向華安廠申請了一個到南方出差的機會,路過合肥到中科大參加研究生複試。我登上了南下的列車,在北京換車上津浦路,又在蚌埠換車到合肥。考生們來自天南地北,四麵八方。大家互相介紹,各人經曆不同,但是對“複試”的機會都非常珍惜。
考生中有的來自工廠,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軍隊,基本上都是61-65級大學生,還有少數的“工農兵學員”。有人說,無論考上考不上,如果把這些人的經曆,寫成報告文學,肯定會轟動社會,因為這是破天荒的大事呀。
所謂的“複試”,又是分兩步走:先“筆試”後“口試”。“筆試”在大教室裏進行,“口試”在各自的教研室裏進行。報考童秉綱教授的考生,通過初試的共有五人。由於我們都通過了初試,所以複試中的“筆試”都不太差,關鍵是看“口試”了。
“口試”在五係的一個大教室裏進行,“考官”除了童教授之外,本專業的老師全都參加了,每個老師都會提出問題。要想考中,必須“舌戰群儒”,通過“三堂會審”。我在“口試”中的策略是不卑不亢,對於會的問題侃侃而談,對於不會的問題,絕不東拉西扯。
由於我的誠實和認真的態度,最後終於被錄取。後來聽說,童教授把另外幾個考生推薦給其他學校的教授,並且都被錄取了。“複試”完之後,我就到南方單位去“出差”,目標是上海在安徽省績溪縣的三線兵工廠,我的任務是去“驗收”某個產品。
由於時間寬鬆,我決定慢慢走,一來可以邊走邊玩,二來也可以放鬆一下很久以來的緊張心情。首先坐船到長江南岸的安徽蕪湖停兩天。看到的農村真是個窮啊:破舊茅草屋四麵透風,屋裏沒家具,床上沒被褥。解放快三十年了,農村還是這麽窮!
然後我從蕪湖坐火車到南京,有人幫忙讓我住在南京航空學院。中科大的同學伍貽兆考上楊乍生教授的研究生,還有一個從四川萬縣來的學生斯昌禮也在那裏,我們談得很愉快。我想,如果科大考不上,到南航也不錯,當時還不知道我已經被科大錄取。
我在研究生複試期間和研究生畢業之前(考研讀研),遊曆過一些地方,我把這些地方匯總在一張中國地圖上以資紀念。南京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下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圖6. 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南京市,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下遊,是江蘇省的省會。南京是長江下遊和長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城市,是中國東部政治,經濟,科教,文化和信息的中心,是華東地區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上海,南京距離上海308公裏。
南京是政治曆史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的建城曆史。南京古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曆史上,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朝代或政權定都在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在南京的幾天,我玩了很多地方。臨行時朋友李金偉給我開了一個清單,我就按圖索驥,一個不漏:中山陵,靈穀寺,玄武湖,雞鳴寺,秦淮河,鍾鼓樓,雨花台。首先是南京東郊紫金山上的中山陵,紫金山的斷層礫石外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紫金色,故稱紫金山。
南京紫金山,是“紫氣東來”的“風水寶地”,是古今名人的長眠之地。古有明朝朱元璋及其部下徐達和常遇春,還有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權。今有孫中山及其得力助手,廖仲愷和鄧演達。我首先去參觀紫金山上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墓,位於紫金山南麓,東鄰靈穀寺,西毗明孝陵。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政府遵照他的遺願,在南京為他修建陵墓。1926年開建,1929年3月基本建成,當年6月1日入葬,但直到1931年,陵墓工程才全部完成。
中山陵的整體平麵呈警鍾形,與“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山南的緩坡上。中山陵采取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階將主要建築連成中軸線,將建築群連成與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
陵墓主體建築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肅穆的藍白色調與嚴謹的建築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被認為是近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的經典之作。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靈穀寺位於南京紫金山東南坡下。公元515年,南梁武帝為紀念寶誌禪師興建“開善寺”,明太祖朱元璋又親自賜名“靈穀寺”。靈穀寺有磚石砌成的“無梁殿”,還有“靈穀塔”和“三絕碑”等勝境。
紫金山上的“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徐達墓”和“常遇春墓”,是明代功臣徐達和常遇春的墓葬。“廖仲愷墓”和“鄧演達墓”,是孫中山的左右手廖仲愷和鄧演達的墓葬。這幾個墓葬我都沒有時間去參觀。隻是參觀了中山陵與靈穀寺.
下圖是我在南京“中山陵”的留影,在下圖是我在南京“靈穀寺”的留影。
圖7. 我在南京“中山陵”的留影
圖8. 我在南京“靈穀寺”的留影
然後我從南京的下關碼頭乘船而下,到達上海的十六鋪碼頭,住在外灘提籃橋的一家旅館。上海市是中國的直轄市,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商業和對外開放的中心。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上海地區在春秋時代屬於吳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東晉時發展為商貿集鎮。唐代至元代,上海地區歸鬆江府管轄。明清兩朝時,上海已有棉紡織工業。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上海正式開埠,作為指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設立外國租界。
上海開埠後,有不少江蘇,浙江,廣東,安徽,山東周邊的省份,以及外國移民前往上海。上海開始吸收傳統的吳越文化與各地移民帶來的多樣文化,融合開埠後的西方近現代文化,逐漸形成上海本地的海派文化。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央政府實行計劃經濟,發展內陸的重工業。上海曾經支援大陸其他地區的發展。1990年,浦東地區開發並開放,上海經濟成長速度明顯加快。
上海的景點有豫園,城隍廟,南京路,外灘,陸家嘴摩天大樓天際線等。因為我是出差,可以報銷旅差費,所以在上海玩了好幾天。上海外灘,黃浦江,蘇州河,外白渡橋都去了。下圖是我在上海“黃浦江畔”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上海“國際飯店”的留影。
圖9. 我在上海“黃浦江畔”的留影
圖10. 我在上海“國際飯店”的留影
我又從上海到蘇州去玩幾天,蘇州的西園,留園,拙政園,滄浪亭,虎丘山,寒山寺等都去了。蘇州位於長三角的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曆史文化名城,與杭州共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蘇州的曆史已有4000餘年,是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蘇州曾經是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權,元末之張士誠地方政權的都城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東漢中期,蘇州就已經成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明清時期,蘇州成為至關重要的全國性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蘇州的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10個全國重點風景旅遊的城市之一。蘇州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州園林,起始於春秋,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
蘇州園林占地麵積不大,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在唐朝,張籍雖然不算大詩人,但他描述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七言絕句詩,卻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蘇州”的名稱來源,頗具中華文化的精髓,《詩經》中的“山有扶蘇”的“蘇”字。因為繁體的“蘇”字,由草,魚,禾三個偏旁所組成,象征“魚米之鄉”,與蘇州的特點相契合。蘇州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下圖是我在蘇州“留園”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蘇州“虎丘山”的留影。
圖11. 我在蘇州“留園”的留影
圖12. 我在蘇州“虎丘山”的留影
從蘇州回到上海之後,我又到杭州去玩了幾天。杭州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遊,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是長三角和華東地區的大城市,僅次於上海和南京。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和交通樞紐,是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金融的中心。
杭州自秦朝設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曾經先後成為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曆史文化名城,自古風光秀麗,富庶宜居。是文人墨客尊崇和渲染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譽流傳已久。
杭州古稱“餘杭”,據古籍記載,“杭”之得名,原自大禹。相傳大禹在此處停靠過船泊,故稱其地為“禹航”,諧音為“餘杭”。但清代學者認為“禹航”乃後人牽強附會,“餘”字與“無錫”之“無”,為古吳越語中的發語詞,並無實際意義,江浙地名中常見。
又有雲“杭”字意即渡口,而杭州乃是溝通浙東與浙西的交通所在。現名“杭州”始見於隋朝,取餘杭縣之“杭”字,令原錢塘郡為“杭州”,此名輾轉沿用至今。杭州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西湖位於杭州市區的西邊,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之一,也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麵環山。西湖按麵積大小分為外西湖,西裏湖,北裏湖,小南湖,嶽湖等五片水麵,其中外西湖麵積最大。
西湖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所分隔。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西湖湖心。由此形成“一山,二塔,三島,四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1982年,西湖被評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1年,杭州的西湖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曆史上,西湖有十幾個名稱,但隻有兩個為曆代所公認:錢塘湖和西湖。一是因為杭州古名錢塘,故稱“錢塘湖”。二是因為湖在城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西湖”的名稱,是白居易的兩首詩。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
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吳越國和南宋是杭州發展史上最顯赫的時期。西湖在此兩朝全麵開發和基本定型。五代十國時,吳越國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和朝鮮等國通商貿易。
同時,由於吳越國曆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了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天竺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由於地質的原因,西湖的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重要工作,吳越國王錢鏐,曾置湖區兵士千人,除草疏泉,確保西湖水體。從五代至北宋,西湖長年不治,雜草汙泥占據湖麵之半。北宋詩人蘇軾上書於宋哲宗:“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
同年,蘇軾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從此西湖水麵分東西兩部,南北兩山開始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為犒賞疏浚民工而烹調的美食,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每年的旅遊者,除香客外,又增加各國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從此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
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的山水畫。十景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十景的名稱不僅用詞貼切,而且對偶整齊。下圖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標識牌。
圖13. 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標識牌
我在杭州遊覽很多地方,除了西湖之外,還有靈隱寺,飛來峰,嶽王廟,虎跑泉,六和塔。靈隱寺內拜佛祖,坐船登上小瀛洲,虎跑泉邊觀浮幣,六和塔頂看海潮。玩的非常盡興。下圖是我在“杭州西湖”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的留影。
圖14. 我在“杭州西湖”的留影
圖15. 我在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留影
我在上海,蘇州和杭州遊完之後,該辦“正事”了。我坐長途汽車從上海出發,去安徽省績溪縣的小三線兵工廠“驗收產品”。中間經過歙縣,古稱徽州,是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有一個牌坊,紀念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許國。我對此人不太了解,但對牌坊印象很深。
我到達工廠之後,簽字“驗收”了產品。因為代表甲方,所以蠻受招待。他們還問我是否去過黃山,我說沒有,他們建議我去黃山旅遊。在哈軍工的時候,我係的王東木曾經表演過詩朗誦:“黃山鬆”。當時沒有什麽概念,這次真的有了機會,無論如何也不應錯過。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的黃山市(原名屯溪)境內,南北長約40公裏,東西寬約30公裏。黃山主體以花崗岩構成,最高處蓮花峰,海拔1864米。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得名。相傳黃帝軒轅氏,曾經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改名為“黃山”。
明朝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曾經兩次登臨黃山,說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秀”。又感歎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和畫家,都留下讚美的詩文和潑墨的山水。
黃山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搖籃。明末清初形成的黃山畫派,以黃山為背景作畫,駐足黃山,潛心體會黃山的個中真昧,認真描繪黃山的神妙絕倫。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梅清,石濤和漸江,稱黃山畫派三巨子。其中的石濤,第一次把黃山72峰,全部入畫。
自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吟詠黃山的佳作,包括了李白,範成大,龔自珍,老舍,郭沫若等。當代畫家黃賓虹,劉海粟等人,更對黃山情有獨鍾。1985年,黃山評選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1990年,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山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黃山腳下的屯溪鎮,是黃山景區的入口。屯溪地處皖南天目山與黃山之間,橫江與新安江的交匯之處。屯溪是徽州文化的中心,孕育了徽商,徽菜和徽派建築。400年前,安徽商人正是從這裏拓展到東南亞,日本和歐洲等地,留下了“無徽不成商”的美名。
進入黃山景區之後,從此步步登高。路上遇到了東北老鄉鄭貴山,一路同行,邊走邊聊。到達黃山中心的“溫泉旅館”時,已經客滿。隻好走到3華裏外的“慈光閣”住下,費用很便宜,一兩角錢。但隻有床和蚊帳。好在天氣不冷,一覺下來精神抖擻。
第二天是主要景點:迎客鬆,鯽魚背,天都峰,蓮花頂等。一路上,到處都有獨特的景觀和富有詩意的名字:金雞叫天門,五老望天都,鱷魚揹金龜,仙人下棋,丞相觀棋,仙人曬靴,猴子觀海,天狗望月等。隻有在指定的位置,朝指定的方向,才能看到所述的景觀。
黃山還有許多國家領導人題字:陳毅在大門題字“黃山”,董必武題字“慈光閣”,劉伯承題字“半山寺”。還有曆代官員文人墨客的題字或題詩:玉屏樓上的“刻削千仞”,天都峰上的“登峰造極”,蓮花頂上的“嬉雲”等等。還有劉伯承題詩“與皖南同誌遊黃山”
抗日三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
黃山自古雲塵海,從此雲天雨也多。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無峰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黃山上名鬆上百,最著名者為“迎客鬆”,在玉屏樓東,文殊洞頂,乃黃山的標誌。下圖(左)是“迎客鬆”,下圖(右)是我在“迎客鬆”下的留影。
圖16. 我在黃山“迎客鬆”下的留影
第二天晚上住在北海賓館,雖然貴了一點,但是可以看“日出”。睡了一夜好覺之後,大清早就爬起來,披上棉被看日出。以後就一路下山,直到黃山出口。離開黃山之後,行程就比較簡單了。一路北上一直到家,交了公差報銷旅費,靜等研究生“複試”的結果。
1978年秋,我如願以償進入中國科技大學讀研究生。科大有七個係,五係是近代力學係。五係有四個專業,1專業流體力學,2專業固體力學,3專業工程熱力學,4專業爆炸力學。我在5係1專業,與哈軍工一樣,也是5係1專業。但是性質由偏“工”轉向偏“理”。
1專業既叫流體力學,也叫高速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是與中國科學院的力學研究所對口,高速空氣動力學是與航空航天工業部專業對口。童秉綱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飛行器的穩定性,項目的來源是航空航天工業部,我的研究方向自然也是如此。
研究生的第一學期,實際上是在複習大學本科的課程和學外語。數學課是與77級的本科生一起上大課。主講老師趙立人,課講得非常好,大教室裏總是擠得滿滿的,還有同學坐在過道的台階上,或站在兩側的牆壁旁。數學是基礎課,隻有學好了才能保證學好其他課。
由於哈軍工是工科,中科大是理科,所以同是數學課,側重點卻不一樣。例如複變函數,數學物理方程等課程,我在哈軍工沒學過,等於是新課。因此我花費的時間和力氣,要比別人多得多。物理類的電動力學和量子力學,我也沒學過,所以相當陌生。
量子力學課的老師是教務長尹鴻鈞,他腿腳不好,但是課講得極好。左手拿講稿,右手寫黑板,一個公式差不多寫三四行,我隻好急急匆匆地記筆記,下課以後再仔細複習,想要考個好成績也真不容易,但是這些困難我也都克服了。
當時外語課開英語,德語和日語,我當然隻能上英語。教英語的是個女老師,叫張佩銘。有的同學認為她講得太慢,不斷抱怨,後來幹脆不來了,跑去上德語課了。我卻覺得很好,一直跟她學了三個學期,為我的英語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我們的專業基礎課隻有《連續介質力學》,用的是蘇聯著名物理學家朗道的專著。該書涉及的廣度和深度都很大,每章之後都有習題,並且給出主要思路和最後答案。這本書是許多數學家和力學家都強力推薦的參考書。
我們采取討論班的形式,每次上課都由一位同學主講,然後大家討論,課後習題全做一遍。專業教研室的青年教師,也都來參加討論班。這個討論班的效果很好,對我後來在國外做博士論文和博士後研究的幫助都很大。
童秉綱教授是1專業的主心骨,他的研究項目是從航空航天部門獲得的,題目是飛行器的穩定性,亦即動導數的研究。他讓我們去閱讀一本叫做《大氣飛行動力學》的書,作者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授埃特肯,下圖是這本書的封麵。
圖17. 埃特肯的《大氣飛行動力學》
我們78級研究生都住在科大院內新建的“四牌樓”一層,每個宿舍有四張上下床,但我們宿舍隻住六個人。我住在靠門口的下床,床上掛著蚊帳,床旁邊的一張小課桌就是我平時看書和寫字的地方。我與宿舍裏的同學,都用英語對話,練習口語和聽力。
每天上午10點,校園裏的廣播體操聲音響徹雲霄,我們這些研究生都毫無例外地出來做操,我們戲稱為“保命操”,因為我們不再年輕,大都有三十好幾。對身體運動都很重視,一有機會都盡可能地多作運動。運動的時間長了,還真的挺管用。
每天早中晚三頓飯的時間,我們拿著飯盒到食堂就餐,同時口袋裏揣著英文單詞本,一邊排長隊一邊背單詞。我們還帶著熱水瓶,裝好開水帶回宿舍。就這樣,緊張而又有秩序地重新過起了學生生活,絲毫沒有感覺到年齡大太辛苦。
在科大校園的後門,有一個公共汽車終點站,南七站。旁邊有一個農貿市場和一個電影院,那裏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買些雞蛋花生米和蔬菜,回來改善一下生活。電影院更是主要娛樂場所,美國的“超人”,日本的“望鄉”和中國的“人到中年”,都是在那裏看的。
1979年夏,我沒有回家探親,我妻從家裏來到科大。在合肥呆一些天之後,我決定帶她到南京去玩一趟。南京於對我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因為這次是純粹旅遊,沒有工作負擔,所以玩得很愉快。南京長江大橋,鍾樓鼓樓,秦淮河,夫子廟,莫愁湖和雨花台都去了。
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南京“莫愁湖”的合影。
圖18. 我與我妻在南京“莫愁湖”的合影
莫愁湖位於南京的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園是一座有著1500多年悠久曆史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之一。公園內的樓軒亭閣,錯落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曲徑回廊,掩映在山石鬆竹,花木綠蔭之中。莫愁湖是為紀念不願進宮為妃而投湖自盡的莫愁女。
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為家境貧寒,遠嫁江東富戶,住在南京“石城湖”畔。莫愁女端莊賢慧,樂於助人,後人為了紀念她,將“石城湖”改名“莫愁湖”。又在她的故居蓮花池內,塑起一尊漢白玉雕像,現已成為南京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朱明瑛首唱的民歌《莫愁啊莫愁》,當即成為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
莫愁湖邊走,春光滿枝頭。
花兒含羞笑,碧水也溫柔。
莫愁女前留個影,江山秀美人風流。
莫愁啊莫愁,勸君莫憂愁。
1952年,莫愁湖整修後辟為公園,一代文豪郭沫若題寫“莫愁湖公園”。1964年,郭沫若遊覽莫愁湖,題詩曰:“古有女兒莫愁,那時哪得不愁,如今天下解放,誰向苦難低頭”。有人調侃郭沫若:“郭老不算老,詩多好的少”,這首打油詩應該算是“詩多”的吧。
我與我妻又去參觀了南京的“雨花台”,下圖是我們在雨花台前麵廣場上的合影,背景是為革命犧牲的烈士群雕像。
圖19. 我與我妻在南京“雨花台”的合影
雨花台又名石子崗,位於南京城南中華門外的1公裏處,建在一座海拔為60米的小山上。雨花台在古代為佛教勝地,相傳在南朝梁武帝時,雲光法師在雨花台所在的山崗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遂得名“雨花台”。
明清兩代,雨花台的“雨花說法”被列為“金陵十八景”之一。民國時,雨花台是刑場。現為雨花台風景區。雨花台烈士陵園,是雨花台風景區的主體部分。民國時期這裏作為一個刑場,許多共產黨員在此被殺害,包括中共早期領導人鄧中夏。
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後,亦有軍統特工被殺於雨花台。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多名日本戰犯亦在此被處決。新中國成立之後的1950年,雨花台被開辟為革命烈士陵園。1979年,在烈士殉難處建成一個高10米,長14米的革命烈士群雕像。
從第二學期開始,我們有一門新課《計算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開課的老師是數學係的劉儒勳,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胡祖熾的大弟子。他一邊講課,一邊寫講義,一個學期的課程講完了,課程的講義也寫完了。
劉儒勳的講義主要參考美國的一位叫做帕特裏克-羅歇(Patrick Roache)的教授,他工作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是個秘密研究原子彈的地方。他是第一個提出把《計算流體動力學》作為一門新學科的人,並出版一本同名書。
圖20. 羅歇的書《計算流體動力學》
劉老師以這本書為藍本,不斷添加新的內容,主要參考的期刊雜誌是羅歇等人主編的計算物理雜誌(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內容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說,劉老師的講義,在本領域中的水平,相當的前瞻和先進。
劉老師講完此課之後,我們專業的夏南老師接過了此課,他使用劉老師的講義,給下一屆的研究生和本科的高年級學生(77,78級)開課。那時,我已經離開了合肥,到北京去聽中科院力學所為我們開設的專業課,並且開始做研究生畢業論文。
科大的老職工,在科大從北京遷到合肥的時候,都保留北京戶口。他們一有機會,就主張把學校遷回北京,童秉綱教授是這個群體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不僅如此,他在北京玉泉路19號的家屬區還有一套房子,所以他很多時間都在北京工作。
1980年初,我從家直接到北京玉泉路19號,即科大搬遷之前的老校舍,當時叫做中國科技大學北京教學管理處。沒有合適的宿舍,就住在當年修建的臨時地震棚,天冷時再加上一個臨時的煤球爐。吃飯在在裏邊的食堂。出院門不遠就是地鐵站,交通也十分方便。
我在北京聽的課程有:卞蔭貴教授講的《邊界層理論》,淩國燦老師講的《高速空氣動力學》,教材是林同冀教授寫的同名書。卞蔭貴和林同冀都是留美博士,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我能直接受教,終生得益匪淺。還有《物理氣體力學》和《稀薄氣體動力學》等課程。
下圖是我在中國科技大學北京教學管理處門前的留影。
圖21. 我在中國科技大學北京教學管理處門前的留影
在北京期間,我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生論文《燒蝕鈍錐的穩定性》,模擬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燒蝕狀況。具體研究方法是上機計算動導數。計算機是七機部五院在白石橋的計算站,計算工作的指導教師是七機部五院的研究員李顯霖。
我每天早上從玉泉路出發到白石橋工作,下班後再回到玉泉路的“宿舍”,差不多用一年半的時間,就把研究生論文的主體部分完成了。這時候我有了一段空閑的時間,可以在北京走動走動了,也可以趁機遊覽北京城。
我妻在北京有個堂姐,叫楊立雪,夫妻兩人都在對外經貿部上班,我在北京做畢業論文的這段時間,周末有時去她家。從玉泉路乘公交車,倒車三四次才到她在朝陽門的家。不過我也並不覺得膩煩,因為我可以買本雜誌或短篇小說在車上看,不等看完就到了。
1981年夏,由於內部人員的調整,一座大樓空出一些房間,我申請到一個。所以暑假時期,把我妻和大兒子接到北京來度假。我們都買了北京市內的月票,每人每月隻化3元,市內電車汽車可以隨便坐,把北京市內的景點差不多都遊遍了。
其中包括北京故宮,北海公園,天壇公園,動物園,陶然亭和玉淵潭等。郊區的頤和園,香山和潭柘寺等。下圖是我們在北京頤和園的合影。
圖22. 我與我妻帶大兒子在北京頤和園的合影
遊遍市內的景點還不夠滿足,又買了每人每月5元的月票,可以坐到八達嶺和明十三陵。這樣,我們連郊區的風景點也遊遍了。大兒子十二歲,已經記事了,這些經曆對他以後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合影。
圖23. 我與我妻在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合影
我在北京做畢業論文的這段時間,五係教學幹事陳水祥,是個性格和善的好人,他的妻子也是個熱情的人,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係裏有一台“兄弟”牌打字機,差不多由我一個人使用了,因此我的畢業論文進展得很快,隻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基本成形了。
我在北京的時候,常常到北京大學,北京圖書館,北京情報研究所去查閱資料。還經常到力學所去聽課或查資料,所以也認識了一些人,這些對於我的論文答辯都有很大的好處。在童先生的幫助下,在力學所找到從日本歸國的錢福興教授,作為論文的校外評審委員。
錢福興為人誠懇,平易近人毫無架子,對我的論文也比較滿意,寫的評語也不錯。1981年10月31日,是研究生論文答辯的日子,最後終於通過了。在童先生的支持下,把我的論文投稿到《空氣動力學學報》去發表,另外還到航天工業部的910-4會議上去宣講。
論文由我自己打印出來,在校印刷廠裝訂成硬皮的精裝本,像模像樣地收藏在校圖書館。我投稿的論文,最後發表在《空氣動力學學報》1983年的第1期,其英文摘要還被收集在1981年的國際宇航文摘(IAA)裏。下圖是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
圖24. 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
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完成之後,還參加了一項涉外活動:接待美國馬裏蘭大學的訪問教授威斯克夫婦(Prof.& Mrs. Waske)。校一級的接待人是華光,華羅庚教授的兒子,係一級的接待工作交給了我。華光隻在重要場合出現,平時都是由我出麵接待。
在北京市內,我帶他們逛了故宮,北海,頤和園等景點,當然這些門票都是中國方麵出錢,我先墊上然後報銷。我帶他們到商場買鞋帶針線(Shoe-Lace & Needle-Ware)等小商品。我還帶他們到旅行社去訂購回程的機票,我記得買機票是他們自己出的美元現金。
看到他把二十多張100美元的大票平鋪在桌上,我偷偷地直吐舌頭:外國的教授太有錢了。當時想都不敢想,將來有一天,我也可以這樣了。其實他們也不是亂花錢,買小商品的時候,他們還低聲嘀咕,商量要不要買。
我還記得有一次,帶他們去遊覽八達嶺長城,在汽車經過的路旁,當場應景地向他學會了兩個英語新詞:公路旁邊的豬圈(Pigsty)和遠處的柿子樹(Persimmon)。因此我對那次涉外活動的印象很深,幾十年後還記得清清楚楚。
我在北京陪他們有一個星期,把北京的景點差不多都遊遍了,還有遠郊的長城和十三陵,但是從未照過一張像。我當時沒有相機,他們也沒帶相機,也從不要求照相。至今我還是不明白:難道他們不想在中國北京留個紀念嗎?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與外國人接觸,也是第一次與外國人直接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增加了我對出國深造的興趣和信心。在這次活動中,我對於美國馬裏蘭大學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幾十年之後,還不忘到這座大學的校園裏轉了一圈。下圖是我在馬裏蘭大學門口的留影。
圖25. 我在美國馬裏蘭大學門口的留影
在送別這對老夫婦上飛機的時候,華光又來了,還用俄語對他們說再見(達斯維達尼亞,Досвидания)。送走他們之後,華光對我說:“絕大多數德裔都會說俄語”。他的外事活動多,經驗豐富,我可真的是大開眼界了。
1981年底,我以出差的形式,到位於四川省綿陽市的“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參加《第四屆再入宇航飛行器會議》,簡稱910-4會議(1981年11月28日-12月3日)。我到達綿陽時,本專業的老師孔祥言和韓肇元都已經來了,我們住在招待所的同一個房間。
綿陽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第二天,我們分別宣講了各自的論文。我的論文後來發表在《空氣動力學學報》1983年的第1期,下圖是《空氣動力學學報》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圖26. 《空氣動力學學報》的封麵(左)和我的論文首頁(右)
會議期間,大會安排全體參會人員合影留念。前排坐著的左數第6人是大會主席莊逢甘,他的左邊是卞蔭貴,他的右邊是烏可力,烏蘭夫之子,科大58級畢業生,負責這次航天部910-4的會務。第五排右數第三人是我。
圖27. 四川綿陽910-4會議全體代表的合影
會議期間,大會還安排了文藝活動,在莊逢甘的熱情建議下,放映美國原版電影《飄》(Gone with the Wind)。電影由費雯麗(Vivien Leigh)與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主演,曾經獲得過多項奧斯卡金像獎。這是我第一次看英文原版電影,所以對此電影印象很深。
另外在會議期間我才知道,我在哈軍工的《空氣動力學》老師,黃序少校。1966年哈軍工拆散時,隨空軍係遷到西北工業大學。幾經調轉工作單位,最後晉升為少將,是這個基地(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司令。
在會議期間,由於童先生的介紹,科大的學長劉家澄帶我去參觀各個研究所。他們戲稱是“羊拉屎”的地方。因為從一條大道進去,每當有一個分叉,就有一個研究所,一個接一個的分叉,就是一個接一個的研究所,就像“羊拉屎”一樣。
所有的風洞設備都安置在山洞裏,裏麵又潮又濕,有些機器都生鏽了,無法工作。這就是當年“備戰備荒為人民”口號所造成的後果。而這些高知們的子女,沒有機會走出大山,上不了大學,活生生給耽誤了。他們也毫無辦法,隻能發發牢騷而已。
綿陽的910-4會議結束之後,我到附近的成都市去遊覽。成都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6(我在“考研讀研”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成都的名勝古跡首推“武侯祠”。杜甫詩句“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千古名句,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忠體國的豐功偉績。
武侯祠裏有很多名人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前後出師表,三顧茅廬,隆中對)。武侯祠裏還有嶽飛手書的“出師表”,書法蒼勁有力,龍飛鳳舞。不僅表現出他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也抒發自己的雄心壯誌:“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成都的另一個名勝古跡是“杜甫草堂”。杜老先生一生顛沛流離,飽嚐艱辛,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草堂”由朋友幫助修建,那裏是他創作的高峰。他的名作“春望”,“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是我最愛吟誦的詩句。
成都的第三名勝應屬“望江樓”。據說望江樓上有一首千古未解之對聯,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劉伯承等人,均未對出。最後由一位考古工作者對出,上聯是:“望江樓前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下聯是:“映月井底映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千古佳句也!
我們在剛開始念研究生的時候,還沒有說什麽學位,但是第二年,說我們畢業就是碩士。所以我們的證書有兩套:一套是研究生畢業證書,另一套是碩士學位證書。下圖是研究生畢業證書(左)和碩士學位證書(右)的封麵。
圖28. 研究生畢業證書(左)和碩士學位證書(右)的封麵
下圖是碩士學位證書的裏麵。
圖29. 碩士學位證書的裏麵
下圖是研究生畢業證書的裏麵。
圖30. 研究生畢業證書的裏麵
論文答辯完了,研究生畢業了,碩士學位也獲得了,緊接著的是畢業分配。當時中央又發文件了,說是原則上“哪兒來,哪兒去”。我是從五機部的華安機械廠出來的,雖然不必再回華安機械廠,但是很難跳出五機部。
於是我想趁著還住在北京,有地利之便,到五機部大樓裏去碰碰運氣。可巧遇上了哈軍工同學陳洪生(賀龍養子),1966年的北京之行,就是他給安排的。在他的辦公室見麵之後,我開門見山就說,分到五機部,專業不對口,他當然知道,我們是同係同專業的呀。
他直截了當地說,你可以申請留校啊,培養單位有優先權哪!這時我才知道還有這一條,告別陳洪生之後,我直接找童先生,他也聽說有這麽一條,但是尚未見到文件。就這樣,我們到處搜集信息,按著這個方向進行努力。
我們回到合肥之後,才看到文件,我的分配方案原則上已經下達,是五機部下屬的華東工學院,即原來的南京炮兵工程學院。但是培養單位優先的這條“上方寶劍”壓倒了一切,留校任教順利成功了。
黑龍江省在曆史上幾分幾合,上個世紀50年代的格局,至今未變,你我說了都不算。
據我所知,當年齊齊哈爾有三大兵工廠,和平廠造火炮,華安廠造炮彈,建華廠造槍支。
中科大的四牌樓和馬裏蘭大學,都是我們共同懷念的地方。
能夠在《科大瞬間》轉載拙文,是我的莫大榮幸。
讓我們共同回憶合肥南七電影院的那些美好日子吧。
謝謝鼓勵,“文理兼修”是我的奮鬥目標,但距離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