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人與人的性

討論人的性與性的人, 性與人生,性與社會,性與曆史,性與文化,性與生活品質
正文

基於性取向和性認同的一種新的家庭分類

(2005-01-01 17:08:11) 下一個

基於性取向和性認同的

一種新的家庭分類

 

【按語】本文的論點顯然是超前於時代的。不但現在,就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未必有一個國家、一種主要的宗教會全盤接受本文所陳述的種種。既然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一種宗教在法律上或倫理上能全盤接受本文所創議的分類,因而本文也就不是針對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種文化的。事實上,這篇文章是十多年前寫成的,隻是對已有情況的一種客觀綜合,並未來的眼光提出一種係統的、人道的、求同存異的、平和相安的、"皆大歡喜"的、理想主義的解決方法。而且,本文的主要觀點,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內數度發表過。

 

第一次是發表在美加發行量最大的中文報《世界日報》上,當時由薇薇夫人主編的"家園"版、由我和蔡勇美教授主持的"兩性社會學漫談"專欄,於198831日、18日、25日到47日、13日分五次連載過。

 

第二次是在美國新奧爾良市舉行的"1989年美國全國家庭關係理事會年會"1989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Annual Conference),主力者審閱並接受了此文,由一位性學教授Judith Auerry和一位精神病醫師Laura Post聯名代表我去參加了大會並提出這一論文。

 

第三次是收在由台灣著名作家、出版家曹又方女士主持編輯、出版的我的文集《你想知道而不敢問的事》(1992,方智出版社,台北)中。

 

第四次是199210月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人類性交的意義的進行hua國際討論會上,這是由美國福特基金會主辦的一次國際多科學專題討論會,邀請了包括梵蒂岡教廷在內的數十個國家的50位專家與會。應邀赴會的華人有潘綏銘教授和我。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用新知識、新觀念來影響和改變梵蒂岡教廷對性、生育、婚姻和家庭的保守態度。在最後一天討論"家庭幸福與性"時,我係統地講了這個家庭的新分類。由於與會成員來自多國、多方麵,不少是宗教界人士,所以我一開頭便申明"我在此不代表任何國家、任何文化、任何宗教、因此也不想冒犯任何國家、任何文化、任何宗教,而隻是在陳述事實∶既然要討論家庭幸福與性,自然要看看世界上實際業已存在的有些什麽樣的家庭形態,不管你是不是認可,但確實已經存在著。"大大出乎我的預料,這一大膽的新分類,不但沒有受到批駁(那個會上有很激烈的論戰),反而得到不多見的熱烈掌聲,甚至會後有十多位與會專家跑來和我握手致意,有的還很認真地說∶謝謝你作了如此的一個發言。"我真為這種國際會議上的互相尊重學術自由的良好風氣所深深感動。

 

第五次是我1993年訪台時,在台灣大學醫學院的演講,講的也是本文的內容。然而,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用中文全文發表,還是第一次。

 

本文是根據我和迪娜安德魯斯在1999年修訂的英文本,由深圳康寧醫院陶林醫師譯成中文的。

                                

                                [摘要]

婚床(換一個說法即婚內性生活)通常是定義一個家庭單位的最主要的和具有內聚力的因素。所以,本文將隻按照人們的性生活的方式來提出一個新的家庭分類的邏輯係統。通過這種分類係統,我們認可並包容家庭的任何一種形態。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裏麵。假如要做到完全地理解"家庭價值"的真實涵義,我們便能做得更好些,能夠接受並把各種家庭形式,都納進我們的社會結構係統中去。按照各種家庭類別出現的頻率,我們將依次陳述以下六種家庭形式∶異性戀家庭、單性家庭(單親父母)、同性戀家庭、雙性戀家庭、變性者家庭、無性家庭。每種家庭類別之間是明顯不同的,每種家庭類別中又都有種種變式。雖然有少許家庭是以上兩種家庭類別的混合體,但我們的家庭分類是依據目前他們占優勢的行為表現。

 

 

依照傳統的觀點,家庭這種社會現象是婚姻的結果,而婚姻能夠生兒育女。直到現在,在大多數國家,性行為與生育子女仍然被保留為是婚姻內的事(其他,如"經濟生產""教育"等等都不再是從屬於婚姻了)。這種觀點得到了法律、宗教信仰和民眾意見的支援。對家庭的社會控製的原動力和動機就是要控製性行為。

 

傳統的家庭概念是一組有血緣關係或者由婚姻聯結起來的人。但實際上一個家庭單位可以沒有血緣關係,沒有婚姻關係,沒有子女,甚至沒有性行為。廣義的家庭概述就簡單多了∶一個家庭是一個以上的人組成的,其成員彼此相屬的感受,並且在一起有過較長的一段時間。然而,彼此承擔義務的性關係通常乃是定義婚姻和家庭的主要的結合聚力。

                                

家庭向來分為核心型、混合型和擴展型。雖然""是家庭的主要而本質的屬性,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家庭的關係分類是依據""的,或者說依據性取向和性認同的。我們並不是說∶家庭應該是怎麽樣,而隻是陳述∶家庭實際上這樣存在著。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男性同性戀、女性同性戀和其他類型的家庭形式已經進入我們的視線,他們開始從隱蔽的存在中走了出來。你可以認識或不認識、接受或不接受這些家庭類別的變種形態,便它們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目前已經存在,或許永遠要繼續下去,這就需要一個按照性取向和性認同來劃分的家庭分類係統。

                                

阮芳賦教授在美國和加拿大最大的中文報《世界日報》的專欄"兩性社會學漫談",於19883月和4月,以係列化文章連續發表過本文的初稿。在這裏,我們用英文,在學術上,更全麵地引述和解釋了阮芳賦的家庭分類新係統。本文按照性取向和性認同,把家庭分類為以下六種類型及其多個亞型。我們是依據各種家庭類型出現的頻率來排列的∶

                                

?異性戀家庭

        A.一夫一妻製家庭

            ?傳統的一夫一妻製家庭

            ?序列的一夫一妻製家庭

        B.非一夫一妻製的異性戀家庭

            ?排外的非一夫一妻製的異性變家庭∶

                  一夫多妻,

一妻多夫,

西式的集體婚姻,

隻在內部才允許有性關係的"大家庭"

"多元親密關係",等等

            ?不排外的非一夫一妻製的異性戀家庭

                  婚外性行為、

開放婚姻、

交換配偶

        C.形式上的異性戀家庭∶

一男一女生活在一起,但其中一方或雙方不是異性戀者

            ?半異性戀家庭∶夫妻中有一方是異性戀

?假異性戀家庭∶夫妻雙方都不是異性戀

?單性家庭∶一個成年人帶一個或幾個孩子生活

            ?女性單性家庭

            ?男性單性家庭

?同性戀家庭∶

            ?"一對一"同性戀家庭

            ?非"一對一"的同性戀家庭

?半或假同性戀家庭∶

一方或雙方是雙性戀、無性行為者、非異性戀的變性者

            ?雙重同性戀家庭∶一對男性同性戀和一對女性同性戀                                ?無性行為者家庭∶宗教夫婦、團體、或性功能障礙的人

            ?完全無性行為者家庭

            ?半無性行為者家庭∶一方有在外的性行為

?變性者家庭∶

            ?半變性者家庭∶

                一方是術後或術前的變性者,他方或許是異性戀、雙性戀、 function forumSelected() { var forumId = $("#forumId").val(); if(forumId == null || '' == forumId) { alert('請選擇論壇.'); } else {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