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八篇:海歸期間 - 釣魚城天生三橋

(2022-09-08 01:08:33)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八篇:海歸期間 - 釣魚城天生三橋

前一篇講我回國後在重慶長安汽車工作時的旅遊經曆,重點是重慶市內。本篇繼續講這個時期的旅遊行程,主要是重慶的兩個風景區:合川釣魚城和武隆天生三橋。

(一)合川釣魚城

2009年7月3日,上午8點,我從家裏乘坐公交車118路到上清寺,轉508路到合川鎮,再轉11路去釣魚城,下午1點,我到達釣魚城遺址。下圖是釣魚城遺址的大門,門上橫幅是周穀城先生的手書“釣魚城”。

圖1. “釣魚城”遺址的大門

釣魚城遺址,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麵5公裏嘉陵江南岸的釣魚山上,是南宋抗擊蒙古軍的山城之一。1259年2月,南宋軍隊在此抗擊蒙古軍,擊殺蒙古大汗蒙哥,史稱釣魚城之戰。1961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川城位於嘉陵江與涪江渠江三江合流處,釣魚山處於合川城以東的釣魚山上,釣魚山的麵積約2.5平方公裏。山南有一塊巨石俯瞰嘉陵江,地質上屬丹霞地貌。當地傳說有一巨神在此處垂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救因天災而遭受饑饉的合州百姓,因此被稱作“釣魚山”。

釣魚城依山又臨江,易守難攻。釣魚城又分內城和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係由條石壘成。內城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

釣魚城周有八座城門:護國門,青華門,正西門,東新門,出奇門,奇勝門,小東門等。城中有一口泉水“始關泉”,春夏秋冬,足備不幹。城中之民,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亦耘。秋則收糧運薪,以戰亦守。後秦之鞏利沔各州之民,皆避兵至此,人物愈繁,兵精食足。

進入釣魚城遺址的大門之後,看見山崖邊的幾個石碑。下麵兩圖是各個層次的文物保護昭示,第三圖是我在“護國門”前麵的留影。

圖2.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城遺址

圖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城遺址

圖4. 我在“護國門”前麵的留影

穿過護國門之後,是護國寺大門,大門上的橫額是“獨釣中原”。 穿過護國寺大門之後,是護國寺牌樓,上有橫額“護國寺”。下圖(左)是護國寺大門,(右)是護國寺牌樓。

圖5. 護國寺大門(左)和護國寺牌樓(右)

當年的護國寺現在是釣魚城博物館,博物館門上的橫額是張愛萍書寫的“釣魚城博物館”,下圖是釣魚城博物館的正門。

圖6. 釣魚城博物館的正門

在釣魚城博物館的旁邊,豎立著一個石碑,上麵寫著梅花篆字“釣魚台”,下圖是我在石碑“釣魚台”旁邊的留影。

圖7. 我在“釣魚台”石碑旁邊的留影

然後我進入釣魚城博物館去參觀,釣魚城博物館不大,但詳細介紹了釣魚城的地理曆史,尤其是當年釣魚城之戰的情節。

釣魚城之戰,亦稱合州之戰,是蒙元與南宋之間的重要戰役。1239年,彭大雅四川製置副使,命甘閏初建釣魚城。1243年,四川製置使兼知重慶府餘玠,采納播州冉璡冉璞兄弟的建議,複築釣魚城屯兵積糧,抗擊蒙古大軍,作為保衛重慶的屏障。

當時蒙古建國後正橫掃歐亞大陸,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忽必烈進攻鄂州察塔兒進攻兩淮,兀良哈台進攻雲南,自己則領兵前往四川。1259年2月,蒙哥大汗親自率領4萬軍隊來到釣魚城下。蒙哥派降將前去招降,南宋知合州王堅,嚴辭拒絕並殺了蒙古使者。

蒙哥開始進攻釣魚城,然而釣魚城在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頑強抗擊下,蒙汪德臣戰死,蒙哥更被城上火炮擊傷,不久死於溫泉寺,蒙古軍因此撤退。1279年,由於傳來南宋皇帝的死訊,在守將王立的帶領下,釣魚城軍民投降,正式結束了釣魚城之戰的抵抗曆史。

蒙古帝國第四代可汗蒙哥在這場戰役中喪生,這場戰役是蒙古人在蒙古征戰中唯一的一次失去可汗的戰役。 這場戰役之前是圍攻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之戰(1258)。釣魚城之戰是蒙古歐亞征戰的一個巨大挫折。

在釣魚城博物館裏,有蒙元和南宋交戰雙方將領的青銅立像,還有他們的畫像,忠義祠,以及一些名人的條幅和對聯。下麵的幾張圖是我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8. 釣魚城博物館裏餘玠的雕像(左)和忠義祠(右)

圖9. 釣魚城博物館裏蒙哥的雕像(左)和他的畫像(右)

圖10. 釣魚城博物館裏的祖思凡題詩(左)和易錦章對聯(右)

當年釣魚城被蒙軍圍困時,周圍百姓從後山的“皇洞”往山上運糧給官兵,在“九口鍋”處煮飯給官兵。下圖(左)是“皇洞”,下圖(右)是“九口鍋遺址”。

圖11. 釣魚城山上的“皇洞”(左)和“九口鍋遺址”(右)

在釣魚城裏的山岩上,有很多名人題詞題詩和書法的鐫刻,下麵的幾張圖是我當時拍攝的照片。

圖12. 郭沫若的題詞(左)和李鵬的對聯(右)

圖13. 周穀城的題詞(左)和鄒家華的題詞(右)

圖14. 王蒙的題詞(左)和蘇星的題詞(右)

圖15. 孫元良的題詩(左)和許霖的題詞(右)

圖16. 某名人書寫的五律詩

圖17. 武漢大學張雲鶴書寫的專記

我走過一段彎曲險峻的小徑之後,來到一座三佛像下。剛好遇到一個旅行團,導遊小姐正在給遊客們講解釣魚城的故事,我就湊上去聽。下圖(左)是山間小徑,下圖(右)是導遊小姐在講故事。

圖18. 山間小徑(左)和導遊小姐在故事(右)

原來,蒙元滅南宋後,不喜歡漢族的佛教,把一些佛像鏟掉了,見下麵的佛像浮雕(左)。蒙元滅亡後,人們又把佛像修複了,見下麵的佛像浮雕(右)。

圖19. 佛像被破壞的痕跡

就在導遊小姐講故事的地方“蕩胸生層雲”三佛像,也有被破壞的痕跡。

圖20. 三佛像被破壞的痕跡

再往前走,有一個巨大的臥佛,旁邊還有題字“一臥千古”,作者是王休。下圖是巨大的臥佛,再下圖是王休的題字“一臥千古”。

圖21. 釣魚城裏的巨大臥佛

圖22. 王休的題字“一臥千古”

下麵的幾張圖是山崖上古人書法鐫刻的石碑。

圖23. 古人書法鐫刻的石碑

圖24. 古人書法鐫刻的石碑

圖25. 古人書法鐫刻的石碑

圖26. 古人書法鐫刻的石碑

2009年7月3日,下午5點,我結束了釣魚城遺址的參觀,原路返回重慶到家。

(二)武隆天生三橋

2009年7月4日,我從重慶坐長途汽車去武隆,目的是遊覽天生三橋和芙蓉洞。汽車早上8點出發,沿著烏江直奔武隆,下圖是我在路上拍攝的烏江水上風景。

圖27. 從重慶去武隆沿著烏江的路上

中午12點,汽車停在中途的羊角飯店,旅客們下車吃午餐,然後我們一直開到武隆。下午2點,我們到達武隆,今晚準備住武隆金源賓館。下圖是羊角飯店(左)和武隆金源賓館門前麵的小花園(右)。

圖28. 羊角飯店(左)和武隆金源賓館門前麵的小花園(右)

下午3點,我乘出租車去參觀“芙蓉洞”。

芙蓉洞位於重慶武隆區江口鎮芙蓉江畔,距武隆20公裏。芙蓉洞全長2700米,該洞以沉積物類型齊全而著稱,幾乎包括所有鍾乳石類沉積。2002年,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圖是芙蓉洞的入口(左)和芙蓉洞裏的鍾乳石(右)。

圖29. 武隆“芙蓉洞”的入口(左)和“芙蓉洞”裏的鍾乳石(右)

下麵的幾張圖是我當時拍攝的鍾乳石,石筍和石柱的照片。

圖30. 武隆芙蓉洞裏的鍾乳石和石柱

圖31. 武隆芙蓉洞裏的石簾和石筍

圖32. 武隆芙蓉洞鍾乳石和石筍

從芙蓉洞遊覽出來後,我回到武隆,住進武隆金源賓館。下圖是橫跨烏江兩岸的武隆縣城。

圖33. 橫跨烏江兩岸的武隆縣城

第二天,2009年7月5日,上午8點,我乘汽車去參觀著名的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天生三橋”。下圖是“天生三橋”的標識牌(左)和參觀的遊人們(右)。

圖34. “天生三橋”的標識牌(左)和參觀的遊人們(右)

下圖是“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天生三橋”標識牌,再下圖是“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天坑三橋”標識牌。有時稱“天生三橋”,有時稱“天坑三橋”,看來是通用了。

圖35. “武隆岩熔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天生三橋”標識牌

圖36. “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天坑三橋”標識牌

天生三橋位於重慶武隆區仙女山鎮,是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部分。2007年,作為武隆喀斯特的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分布於重慶市武隆區境內,分為天生三橋,箐口天坑和芙蓉洞等三大片。

“天生三橋”包括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等三座天生的石拱橋,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石橋的跨度和距離峽穀底部均百米以上。三座石橋將峽穀兩岸連在一起,形成了“三橋夾兩坑”的奇特景觀,石橋之間所夾的坑,稱為“天坑”。下圖是通向峽穀底部的“天梯”。

圖37. “天坑三橋”中的“天梯”

下圖(左)是三橋之一的“天龍橋”,下圖(右)是山岩上雕刻的“天龍”。

圖38. 天生三橋中的“天龍橋”

再往前走是天生三橋中的所謂“天坑”。

圖39. 天生三橋中的所謂“天坑”

再往前走是青龍橋,下圖(左)是一個遊客正在穿過一個山洞。下圖(右)是穿過這個山洞之後所看見的“青龍橋”。

圖40. 天生三橋中的“青龍橋”

下圖是山岩邊上的“青龍橋”標識雕刻。

圖41. 山岩上“青龍橋”的標識雕刻

再往前走又是一個所謂的“天坑”。

圖42. 天生三橋中的所謂“天坑”

再往前走是黑龍橋,下圖(左)是人們在穿過的一個狹縫,下圖(右)是穿過狹縫之後所看見的“黑龍橋”。

圖43. 天生三橋中的“黑龍橋”

下圖是山岩邊上的“黑龍橋”雕刻標識。

圖44. 山岩上“黑龍橋”的標識雕刻

在天龍橋附近的天坑中,建有仿唐建築的“天福客棧”,是張藝謀導演《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唯一的拍攝外景地。這座客棧耗資千萬,堪稱中國“最牛”四合院,不是在北京而是在重慶武隆的一處懸崖秘境中。下圖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中的拍攝外景地。

圖45. 《滿城盡戴黃金甲》電影中的拍攝外景地

天生三橋中還有山間瀑布。

圖46. 天生三橋中的山間瀑布

2009年7月5日,下午1點,我離開天生三橋。先坐出租車回武隆,再坐長途大巴到涪陵。長途大巴一路沿著烏江岸邊行駛,烏江岸邊都是陡峭的懸崖。下麵的兩圖是我在長途大巴上拍攝的烏江岸邊的懸崖峭壁。

圖47. 武隆至涪陵烏江岸邊的懸崖峭壁

圖48. 武隆至涪陵烏江岸邊的懸崖峭壁

當天下午4點,我達到涪陵,改乘火車回重慶。涪陵是重慶市轄區,是重慶的第三大城。位於長江烏江的交匯處。涪陵為古代巴國的故都和軍事重鎮,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因烏江古稱“涪水”,故得名“涪陵”,又因涪陵榨菜產業發達,故號稱“榨菜之鄉”。

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在今涪陵地區置枳縣。隋時置涪陵縣,隸屬巴郡。元時為涪州。明清時均屬重慶府。民國初年(1913),改涪州為涪陵縣,隸屬四川省。建國後的1950年,四川省設置涪陵專區,涪陵專區下轄涪陵與武隆等五個縣。

1968年,涪陵專區改名涪陵地區。1995年,撤銷涪陵地區,設立地級涪陵市,管轄原涪陵地區的武隆等幾個縣。1997年,重慶為中央直轄市,在此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涪陵區,歸為重慶直轄市直接管轄。

“涪陵榨菜”早已聞名海內外,我在國外讀學位時,“涪陵榨菜”加上“馬糞”(Muffin),經常是我的午餐,當時總讀成“浮”陵。今天看到涪陵火車站上的漢語拚音是(Fuling),這才知道,自己當了二十多年的“白字老先生”,還不自知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飛來寺:
“浮”和“涪”的發音是一樣,但我過去讀成“陪”,白字老先生了。
飛來寺 回複 悄悄話 “浮”和“涪”發音不一樣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