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三篇:崢嶸歲月中科大,留校任教
上一篇講崢嶸歲月中科大,主要講我在中科大“考研讀研”時期的旅遊經曆。本篇繼續講崢嶸歲月中科大,主要講我在畢業後“留校任教”時期的旅遊行程。
1982年春,我在研究生畢業之後,順利地留在中科大工作。春節過後,我從家裏直接到中科大五係的1專業上班。教研室裏的老師都認識,幾個青年教師還在一起參加過討論班。高年級的學生也認識,曾經在一起上過大課。
為了培養孩子,我把大兒子也帶來了。教研室為了照顧我,把風洞實驗室的門衛小屋借給了我。我們在“南七站”,買些大米雞蛋和蔬菜,回來燒飯。我的工資關係也從華安廠轉到中科大。下麵的兩張圖是我在中科大的工作證。
圖1. 我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工作證(封麵)
圖2. 我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工作證(裏麵)
在中科大的職稱被評為講師,但我在華安廠的時候已經被評為工程師了,雖說講師與工程師是平級,但是我的工資卻高出了一大截。現在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在當時,物價很低,東西便宜。工資的些許差異,對生活的質量,影響很大。
我的工資高於別人,一方麵是,我在哈軍工學習時候的軍齡,直接轉成工齡。另一方麵,也是對我在工作時期成績的肯定。下麵的兩圖是我的工程師證書。
圖3. 我的工程師證書(封麵)
圖4. 我的工程師證書(裏麵)
不久,我妻調動成功,到科大校醫院當醫生,因為科大校醫院又添了一個醫生的新指標。幸運的是,我又分得了一套房子,雖然有點陳舊,但是麵積很大,三居室。我家人口多,是再適合不過的了。下圖是我們在中科大校門口合照的“全家福”。
圖5. 我們在中科大校門口合照的“全家福”
房子已經夠大了,我就把老父親從東北接來了住上半年。不久,我哥哥也來了。這下好了,一家老少三代其樂融融。每天飯後在校園裏散步,老人家有說不完的話。下圖是我與父親和哥哥在包河公園裏“包公祠”門前的合影。
圖6. 我(左)與父(中)兄(右)在“包公祠”門前的合影
我在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之後,擔任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有: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和計算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其中最後這門課,是我從夏南老師手中接過來的,因為他即將出國留學了。
我對計算流體動力學這門課,下了很大功夫。從計算模擬的相容性,穩定性和收斂性講起,中間穿插許多算例。使用的教材就是當初劉儒勳老師給我們開課時所編寫的講義。主要參考書還是美國帕特裏克-羅歇的那本書《計算流體動力學》。
1983年夏,我有一次機會出差到陝西省省會西安,目的是到西北工業大學聽外籍學者講學。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與陝西接壤的省區市有八個:河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和山西。下圖是陝西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圖7. 陝西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陝西在上古時期為雍州,是黃帝的葬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地。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女媧與伏羲,後來女媧與伏羲繁衍下少典,炎黃二帝是少典的後裔。“華夏”和“中華”裏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
西安市,古稱長安,鎬京,西京,位於陝西省中南部。西安是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西安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曆史人文沉澱深厚,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京”的城市,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多年建都史,號稱11-15朝古都。
西安南屏地勢磅礡的秦嶺,東近險拔峻秀的華山,西臨冬夏積雪的太白,北連逶迤延綿的北山。四山亭亭,沃野居中,宜林宜牧,宜棉宜糧,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風光覽勝,自古有“膏腴天府”和“陸海豐饒”之稱。
西安地區東部有灞河,滻河。西部有澇河,灃河。南部有潏河,滈河。北部有涇河,渭河。全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係,因此自古就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下圖是西安市在陝西省的相對位置。
圖8. 西安市在陝西省的相對位置
我在“留校任教”時期,因出差,開會,聽課和休假,遊曆過一些地方。我把這些地方匯總在一張中國地圖上,可以作為一個紀念。西安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下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圖9. 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我這次去西安的目的,是到西北工業大學聽外籍學者講學,教師是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教授(T. J. Chung),內容是《流體動力學中的有限元法》。他出版的一本同名書,曾經被譯成中文。譯者以為他是華人姓鍾,其實不是,他是韓裔姓鄭。下圖是他出版的同名書。
圖10. 外籍教授出版的《流體動力學中的有限元法》
十八年後的2001年,我在美國旅遊時,來到阿拉巴馬大學的所在地亨茨維爾(Huntsville)。下圖是美國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 Huntsville, AL, USA),高高的藍色立柱上,標示著這所大學的英文縮寫“UAH”。
圖11. 美國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大學
我在西安聽課的時候,拜訪了空氣動力學專家,西工大副校長羅時鈞教授。他是錢學森的大弟子,也是莊禮賢在哈軍工時期的研究生導師。我在出發之前,莊禮賢交給我一包東西,是他給羅教授的禮物。羅教授夫婦很熱情地招待我,對莊禮賢的情況問長問短十分關心。
除了聽課之外,我還趁機遊覽了古城西安:鍾樓鼓樓,興慶公園,大小雁塔,西安碑林。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楊貴妃的華清池,西安半坡遺址等。下麵的兩圖,分別是我在“鍾樓”和“鼓樓”前的留影。
圖12. 我在西安“鍾樓”前的留影
圖13. 我在西安“鼓樓”前的留影
西安的興慶公園,位於西安市的東門外,原來是唐朝長安城內的“興慶宮”。興慶公園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園。1958年,興慶公園在興慶宮的遺址上修建,與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學相鄰。下圖是我在“興慶公園”裏的留影。
圖14. 我在西安“興慶公園”裏的留影
“興慶宮”,是李隆基作為皇子時居住的舊宅,原名“隆慶坊”。後來為避諱“李隆基”而改為“興慶宮”。唐末遭嚴重破壞。清初幹枯成農田。1958年,為配合交通大學西遷,在興慶宮遺址建成興慶公園。公園裏有唐代舊名沉香亭,南薰閣,花萼樓等。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朝第九代皇帝,在位44年(712-756),享壽77歲。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李隆基為唐睿宗第三子,廟號玄宗。宋代避諱聖祖,清代避諱康熙,皆稱其為“唐明皇”。
唐玄宗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身懷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擅音律和書法,至今留下許多樂曲,詩歌和書法。其才華是唐代曆任皇帝之中佼佼者。然而,他在中晚年表現出優柔寡斷,耽於逸樂,失去往日的銳氣。使得唐朝在高峰之後,由盛轉衰。
公元710年,伯父唐中宗暴崩,伯母韋皇後自謀為帝,他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誅殺韋後與安樂公主,擁立其父李旦複僻,是為睿宗。兩年後,李旦禪位於李隆基,自己為太上皇。但太平公主勢大,威脅李隆基皇位。一年後,殺死政敵太平公主,取得國家最高統治權。
唐玄宗在位的前30年是開元盛世,唐朝國力達到巔峰。後來的天寶14年,他懶惰昏庸,政策失誤。寵幸楊貴妃,重用安祿山,縱容李林甫楊國忠,猜忌太子。大肆設置節度使,朝政敗壞,貪汙盛行,國力不濟,矛盾激化,藩鎮坐大。
公元755年,開始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率眾出走長安,逃往成都。馬嵬驛兵變爆發時,被迫誅殺楊國忠,賜死楊貴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從此玄宗失去最高權力。
公元757年,玄宗返回長安,初期尚可自由活動。但因得罪了權宦李輔國,被其構陷圖謀複辟,因此被囚禁於皇宮。公元762年,玄宗在內外交困及鬱悶心情之下於病逝於長安,終結了充滿爭議的一生,死後葬於泰陵。
僅僅13天後,病重的兒子肅宗李亨也逝世了。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宦官擅權,牛李黨爭,唐朝衰落,最後滅亡。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五代十國。
開元年間,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革除弊害,發展經濟,鼓勵生產,史稱“開元盛世”。當時全國有321郡,1,538縣,16,825鄉,9,069,154戶,52,880,488口。“戶口之盛,極於此也”。唐玄宗的一生,充滿了矛盾和爭議,後世政界名流和文人墨客有褒有貶。
對於唐玄宗在天寶年間的享樂與怠政,無論當時還是後人,都有諸多批評。其中以白居易的《長恨歌》最為精辟。下麵的6句詩最具代表性。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1句“重色思傾國”,代表開始昏庸。第2句“君王不早朝”,代表貪圖享樂。第3句“鼙鼓動地來”,代表安祿山造反。第4句“蛾眉馬前死”,代表賜死楊貴妃。第5句“願作比翼鳥”,代表他懷念楊貴妃。第6句“綿綿無絕期”,代表他終生的遺憾。
在西安聽課之餘,我還遊覽了“大小雁塔”。大雁塔位於西安大慈恩寺內,是一座七層方形佛塔,是西安的著名古跡和標誌性建築。該塔始建於唐永徽三年(652),起初是玄奘三藏保存佛經的寶塔。當時流行新科進士在此簽名留念,“雁塔題名”也成為考取進士的別稱。
小雁塔亦稱薦福寺佛塔,位於西安市內,是一座磚木結構佛塔,始建於唐景龍年間。當時有15層,後來最高兩層被地震摧毀。相傳此塔在地震中曾經三次開裂,又三次自動複原。清康熙年間,以小雁塔為主的“雁塔晨鍾”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1963年,大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作為“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61年,小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小雁塔隨“絲綢之路”,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圖是西安的“大雁塔”。
圖15. 西安的“大雁塔”
我在大雁塔的遊客中心,買了一本數學手冊。在以後的多年,我都“隨帶隨用”,至今還豎立在我的書櫃裏,需要時抽出來查個公式什麽的,已經成為我的“葵花寶典”。下圖(左)是“數學手冊”的封麵,下圖(右)是“數學手冊”的扉頁。
圖16. “數學手冊”的封麵(左)和扉頁(右)
在西安聽課之餘,我還參觀了“西安碑林”。西安碑林,是一座收藏和研究碑石墓誌和古代石刻藝術品的博物館。碑林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時期,清初始稱為碑林。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正式定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下圖是西安的“碑林博物館”,再下圖是我在碑林博物館的留影。
圖17. 西安的“碑林博物館”
圖18. 我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留影
在西安聽課之餘,我還參觀了西安的“半坡遺址”。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村,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曆史。半坡人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粟蜀等旱地作物。使用的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製造的工具。
除生產糧食外,半坡人已經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已經出現,飼養的牲畜有豬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和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陶器的使用在當時已占重要地位,陶器上還有可能是早期文字的符號,即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的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下圖是我在“半坡遺址”的留影。
圖19. 我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留影
在西安聽課之後,我還參觀了“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1公裏臨潼區的驪山,原名驪山園。現存陵塚高76米,陵塚坐西麵東,放置棺槨和陪葬物,是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據目前的考證,已經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外圍,具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的組成部分。秦始皇陵兵馬俑已經發掘,但是秦始皇陵尚未發掘,主要是條件還不成熟。下圖是我在“秦始皇陵”標識牌旁邊的留影。
圖20. 我在“秦始皇陵”標識牌旁邊的留影
下圖(左)是我在“秦始皇陵”的留影,下圖(右)是我在“兵馬俑博物館”的留影。
圖21. 我在“秦始皇陵”(左)和“兵馬俑博物館”(右)的留影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西陽村。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208年,曆時39年,是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並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1987年,秦始皇陵墓與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即位後便開始興建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修建過程終其一生。秦始皇陵墓兵馬俑在史籍上並未有所記載,所以兩千餘年未被人知,也因此而能夠保存原貌。
1974年,陝西大旱,臨潼縣村民楊誌發在挖井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和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豔,曆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當考古學家挖掘出土時,受空氣氧化的影響,數分鍾內顏色剝落消失,隻剩下一般大眾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陝西考古隊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複等人員,發掘工作全麵開展。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下圖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現場。
圖22. 西安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現場
在西安聽課之後,我還參觀了華清池。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臨潼區驪山北麓,是唐代華清宮內的溫泉浴池,以溫泉和風景秀麗而著稱,更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聞名。經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兩次擴建,顯得更為富麗堂皇。
現在的華清池坐落在唐代華清宮的遺址上。1982年,考古發現唐代華清宮的皇家沐浴湯池殿基遺址。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華清宮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圖是我在臨潼“華清池”的留影。
圖23. 我在臨潼“華清池”的留影
這裏就是白居易詩裏“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地方。據說,白居易在日本,比李白更為出名。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平易近人。李白的詩,言簡意深,幽遊雋永。日本人身材矮小,小腦瓜裏的容量也不見得大,可能跟不上李白天馬行空的思維吧。
在西安聽課之後,有人建議我去遊覽華山。華山,位於陝西省的華陰城南,西距西安市區120公裏。位處秦晉豫黃河三角洲的交匯地,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華山的山體倚天拔地,四麵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等險峻之地,被稱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華山同時也是道教名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華山自古以來就是負有盛名的勝地,傳說蕭史在此吹簫引來秦穆公女弄玉的傾慕,隋唐孫思邈常入華山采藥,北宋的陳摶老祖隱居於此。華山又名西嶽華山,與東嶽泰山並稱。
華山稱為“西嶽”,“西”是指地處中原的西邊,“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華山最著名的諺語為“自古華山一條路”。我雖然很想去華山一遊,但是被“天下奇險第一山”和“自古華山一條路”嚇到了,最後取消了登上華山的念頭。
離開西安之後,我在河南洛陽停留了幾天,拜訪研究生同學羅繼偉。洛陽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洛陽,是河洛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曆史上,有十三個正統朝代,二十多個政權都在洛陽設有行政,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
在中國曆史上,洛陽是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城市。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和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有三項六處世界文化遺產,有四項五處5A級風景區。羅繼偉陪同我遊覽了龍門石窟,白馬寺和關林等三個景點。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裏處,在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年間,存有2100多個窟龕,10萬多個造像,3600多處碑刻題記。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北魏宣武帝繼位,下詔令在龍門(古稱伊闕)開鑿石像。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與唐,五代與北宋,以及明清時期,都有修複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時間最久,長達150多年。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並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遊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
盛唐是一個崇尚光明並充滿光明的朝代,在盧舍那大佛身上有所體現。曆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武則天自起名“曌”。姓武,不用辨。則:辭海裏有乃,即,之的含義。天:辭海裏有天帝,天空的含義。曌,不言而喻,日月當空,光照乾坤。
“盧舍那”的譯意,正好是“光明普照”。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則天皇後的形象儀表及容姿。大佛的頭部就是武則天48歲時候的容貌再現,大有母儀天下的威嚴與風度。下圖是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再下圖是我與羅繼偉在“龍門石窟”前麵的合影。
圖24. 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
圖25. 我(右)與羅繼偉(左)在洛陽“龍門石窟”前麵的合影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21公裏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 因此白馬寺也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下圖是洛陽的“白馬寺”。
圖26. 洛陽的“白馬寺”
關林,位於洛陽市南郊7公裏,相傳為埋葬漢末三國蜀漢大將關羽首級的地方,是中國和海內外的三大關帝廟之一。關林占地百畝,殿宇廊廟150餘間,古碑刻70餘方,石坊4座,大小獅子110多個,古柏800餘株。下圖是洛陽的“關林”。
圖27. 洛陽的“關林”
1983年8月13日,我趁暑假出差有些時間,也因為中國的首座高空纜車建成,“泰山索道”通車。所以決定在去北京的路上,在山東泰安下車去遊覽泰山。泰山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古名岱山岱宗。泰山位於山東省的中部,南麓始於泰安市,北麓終於濟南市。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45米。雖然海拔不是很高,但是周圍海拔很低,相對高度差為1300米,而且東臨大海,所以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泰山形成於3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地區曾經是巨大的沉降帶或海槽。造山運動使沉降帶上的岩層褶皺隆起水麵成為古大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係。經曆長達20億多年的風化剝蝕,地勢逐漸平緩。大約6億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
又經曆1億多年,整個地區再次抬升為陸地,古泰山隆起為一個較為低矮的荒丘。在頻繁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快速抬升,距今約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輪廓基本成型。泰山氣候呈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
古人雲:“登泰山而小天下”。山上多雲霧,植被覆蓋率80%。山麓上依次可見落葉林,混交林,針葉林,灌木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泰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7年,獲批為聯合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我到達曲阜岱廟的泰山腳下之後,麵對兩種登山的選擇:一是乘坐“泰山索道”,二是全靠步行。步行要走泰山“十八盤”,十八盤是登山道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多級。兩麵山崖如削,陡峭盤山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
由於時間不多,體能有限,我決定上山乘索道,下山再步行。於是我買票乘索道,輕而易舉地登上了南天門。下麵的左圖是我在南天門外的留影,下麵的右圖是兩種登山的選擇:左邊是“泰山索道”,右邊是“十八盤”。
圖28. 我在泰山南天門外的留影(左)和兩種登泰山的方法(右)
登上南天門之後,俯視山下,一片煙雲繚繞,霧海茫茫,仿佛本人就在天上。登上“岱頂”,漫步“天街”,再拾階而上,直達“玉皇頂”,就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所謂“天宮”了。“南天門外照個像”,“探海石上留個影”,不枉此行。
下圖是我在岱頂“探海石”上的留影。請人照相不易,照得清楚更難,“探海石”上坐著的那個“小人物”,正是本人!
圖29. 我在泰山岱頂“探海石”上的留影
由於我走的是“反路線”,步行下山時,才看到眾多的摩崖刻石:“雲步橋”,“望天鬆”,“劈雲劍”,“仙人橋”,“經石穀”,“五嶽獨尊”,“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許多刻石都是梅花篆字,不認識也記不住。
人在泰山,不可回避的主題是“泰山封禪”。封禪屬於一種“皇帝受命於天”的古典祭祀。曆代自認功垂千秋之帝王,多以封禪祭祀天皇伏羲。這種儀式流傳至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齊魯儒士們認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間最高的帝王,應到最高山上祭祀神靈。
後來在齊魯祭祀泰山的儀式擴大為統一帝國的望祭,並定名為“封禪”。封禪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禪”是祭地的意思。封禪之禮,最初見於《管子-封禪篇》:古代“封”泰山和“禪”梁父的帝王共有72個,管仲本人隻記得12個。
首位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的第三年(前219),巡狩郡縣,與齊魯儒士討論封禪典禮。儒士們議論紛紛,提不出一個具體的儀禮程序。秦始皇遂借用原來秦國祭祀上帝的儀典,先到泰山行“封”禮,然後到梁父行“禪”禮。
漢初的經濟蕭條,漢文帝十三年(前167),雖然曾討論過封禪,但沒有經濟條件真去做。後來漢武帝時經濟好轉,於是命儒生“巡狩,封禪,改曆”。但因竇太後極力反對而作罷。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才行封禪,“封”於泰山,“禪”於肅然(泰山東北)。
其後在中國曆史上,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舉行過封禪,總共有6人封禪。在曆代的帝王中,唯有女皇武則天別出心裁。登基之前,隨夫君唐高宗以皇後身份“封禪”泰山,稱帝之後,自己以女皇的身份又去“封禪”嵩山。
1983年10月24日,我到北京去參加航天部的“8305-II動導數會議”。會議主席是701所所長崔爾傑。我與莊禮賢有一篇合作論文“非定常流理論在三角翼動導數計算中的應用”,他因故沒去,我在會上宣讀。後來這篇論文發表在《空氣動力學雜誌》1984年第4期上。
圖30. 我們在《空氣動力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
下圖是會議全體代表的合影,第二排右數第五人是崔爾傑,第二排左數第六人是童秉綱。第三排左數第四人是我,第五人是李顯霖,即我在航天部五院計算站工作時的指導教師。前排右數第四人是黃興中,我在701所的所有活動,都是坐在他的自行車後麵。
圖31. 北京8305-II動導數會議全體代表的合影
1984年秋,美籍華人沈正中到浙江大學來講學。當時他在美國加州諾斯若普(Northrop)飛機公司工作,使用麵元法(Panel Method)做飛機設計。他的祖籍是杭州,有很濃厚的故鄉情結。多次申請回故鄉訪問講學,這次如願以償。
當時我與莊禮賢正在研究,如何用麵元法來計算動導數,所以從合肥出差到杭州來聽課。前來聽課的還有北航,南航和西工大的教師。有幾個還是莊禮賢的同學。杭州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沈正中先生身材修長,風度翩翩,一表堂堂,講課流利,態度謙恭。沈先生身著淺色西裝,每天顏色不同,令我印象深刻。原來在美國的華人,是這麽重視自己的儀表。他所使用的麵元法計算氣動力,對我們的科研工作很有啟發。
在聽課之後的1984年9月5日,我們到杭州的西湖去遊玩了一天。這是我第二次來杭州,有的地方都去過,但還是逛了不少地方:雲林禪寺飛來峰,西冷印社嶽王廟。但是這次重要的是到龍井村買了真正的“龍井茶”。其實我不太懂茶,買了也是送人作禮品。
下圖是我(左)與莊禮賢(右)在杭州西湖“嶽王廟”前的合影。
圖32. 我(左)與莊禮賢(右)在杭州西湖“嶽王廟”前的合影
再有一次是美國加州大學的何誌平教授(Ho Chi Ping)到南京航空學院講學,我也出差去聽課了。他講課的主題是“漩渦動力學”(Vortex Dynamics),他在黑板上用粉筆畫出的漩渦,很像照片拍出的那種,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顯然他在這方麵是訓練有素的。
我不僅在課堂上仔細地記了筆記,回來後還查閱了很多資料。這次講學對我來說,是我的“漩渦啟蒙”。在之後多年的技術工作中,不論是在航空工業,石油工業,還是汽車工業,我都對“漩渦運動”情有獨鍾,表達形式也很生動活潑。
我在科大任教期間,曾經參加過幾個學術會議,其中有一次是由航空部在安徽省九華山上召開的會議。我們教研室的老師都在會上做了報告。我也有一篇論文在會上宣讀,是作為研究項目的總結匯報,航空部的負責人還算滿意。
九華山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原名陵陽山,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詩人李白三上九華,見九峰如蓮花,詩曰“靈山開九華”,故改名“九華山”。
唐朝開元年間(719),朝鮮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年,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後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轉世,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曆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形成了15樽肉身,現有5樽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又發現了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我們在九華山遊覽時,在“肉身寶殿”見到過地藏菩薩的“坐式肉身”。
下圖是九華山上的“肉身寶殿”。
圖33. 九華山上的“肉身寶殿”
“地藏菩薩”是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另外的三位菩薩,一是山西省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二是四川省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三是浙江省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後來我到過峨眉山去參拜過普賢菩薩,但是從未去過五台山和普陀山,不知今生能否有緣去參拜。
我在教研室裏,除了幾個科研項目之外,也負責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79級有一個,80級有兩個,最後都通過了論文答辯順利畢業。
另外,我還負責碩士研究生徐守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最後他也通過了論文答辯,他的畢業論文還發表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1986年的第1期上。
圖34. 徐守棟論文的封麵(左)和首頁(右)
後來徐守棟考上了北京大學吳望一教授的博士生,畢業後出國到澳大利亞,在墨爾本大學工作。幾十年後,他到美國來開會,還專門到我家來看我,同來的還有科大5係1專業77級畢業生賈明陽。下圖是我們三人在我家門前的合影。
圖35. 我(中)與徐守棟(左)和賈明陽(右)在我家門前的合影
1985年6月22日,我們在安徽黃山召開《航天部技術評估會》,向航天部匯報研究成果。我也有一篇報告“細長翼身組合體在亞音速氣流中的動導數預估”。會議結束後全體代表遊覽黃山。莊禮賢很會煽情,把風景介紹得活龍活現。這是我第二次來黃山,又重遊了一遍。
安徽黃山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1985年11月17日,我在廣西桂林的會議上作了一個報告,報告的主題是“機動彈頭脈動壓力研究的進展”。下圖是科研報告的封麵(左)和科研報告的首頁(右)。
圖36. 科研報告的封麵(左)與科研報告的首頁(右)
廣西桂林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1985年11月15日,我第一次坐飛機(中國民航 5309),從安徽合肥到湖北武漢。乘火車從湖北武漢到湖南衡陽,從湖南衡陽到廣西柳州,最後從廣西柳州到廣西桂林去開會。
1985年11月20日,會議結束之後,安排全體代表遊覽漓江。大家乘坐竹筏船順流而下,從桂林到陽朔,飽覽了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勝桂林”,果然名不虛傳。其實所謂的“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
桂林的山:有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等。桂林的水:有漓江,桂江,西江等。桂林的洞:有蘆笛岩,七星岩,穿山岩等。“桂林”的“山”與“水”結合而成的景色,就是“桂林山水”。山與水相輔相成,山需要水來襯托,水需要山來點綴。
漓江,發源於桂林市資源縣,屬珠江水係。向南流經桂林和陽朔等縣市。漓江水質清澈,風光秀麗,以桂林至陽朔一段為最佳。漓江流過荔浦後改稱桂江,繼續南流過梧州,再與西江匯合,全長426公裏。
陽光明媚的漓江會讓人心情舒朗,看得透徹而又精彩,仿佛是自己遊走於群山峻嶺之間。煙雨繚繞的漓江,讓人感覺神秘而新奇,看得驚異而又沉迷,仿佛進入詩又進入畫,進入人間仙境。下圖是桂林山水中的“漓江”。
圖37. 桂林山水中的“漓江”
會議還安排給每位代表免費拍攝兩張“彩色”照片,當時隻有專業照相館才會有彩色照相。我自己拍攝了一張,又與安複興合照了一張。下圖是我與安複興在漓江的合影。
圖38. 我(左)與安複興(右)在桂林漓江的合影
當天下午,我們從陽朔坐大巴回到桂林,就散會了。我的下一個會議是1985年11月28日,在雲南昆明,是還有一周的時間。我就在桂林玩起來。七星岩,蘆笛岩,穿山岩,象鼻山,疊彩山都去了。還到桂林城裏轉悠了幾天,包括桂林碑林,八路軍辦事處和周公館等。
我在桂林的會議上,還遇見一個熟人,北京701所的蔡惠娟,黃興中的夫人。她很有禮貌,一口一個“安老師”。多年後,我在加拿大的渥太華又見到他們夫婦。他們已經移民加拿大,在加拿大的航天研究院工作,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啊!
在教研室裏,除了飛行器的動導數計算之外,我還參加了風洞實驗的工作。根據航空部的項目需要,科大五係決定建造一座跨音速風洞,就是在側壁打孔的那種風洞。我們教研室的李傑忠,已經開始了前期工作,係裏為了增強力量,又派我參加這個項目。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跨音速風洞終於試驗成功了。我們把結果寫成論文,投稿到航空部在雲南昆明召開的“第六屆風洞實驗會議”和《空氣動力學雜誌》。雜誌編輯已經接受了論文,可惜雜誌停辦了,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昆明會議我們還是去參加了。
雲南昆明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昆明市,是雲南省省會和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中心,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昆明是通向東南亞和南亞的門戶,也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和優秀的旅遊城市。
昆明素以“春城”著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具有典型溫帶氣候的特點。昆明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雲南石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滇池”和“西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眾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11月26日,我乘飛機(Boing 737,3407)從桂林飛到昆明,去參加航空部召開的《第六屆風洞實驗會議》。住昆明的大西洋旅社。1985年11月28日,我宣讀了我們的論文“跨超音速風洞的重建和標定”。在當天的晚宴上,我們還品嚐了著名的“過橋米線”。
會議期間,我與李傑忠參觀遊覽了昆明的許多地方:市內的大觀樓和金殿(吳三桂的宮殿),西山的龍門,滇池旁邊的海埂(國家體委冬季訓練基地),還有音樂家聶耳的陵園。我自己還到雲南大學去拜訪研究生同學陳琳,那時他是雲南大學物理係的係主任。
在昆明地區的天空中,大氣層的臭氧層出了個漏洞。太陽的紫外線穿過漏洞,直接照射到人們身上。所以昆明人的臉色黑裏透紅,與其他地方的人不同,一看便可識別出來。我在出國後見到一位訪問學者曾昭權,馬上問他是不是昆明人,他說是,來自雲南大學。
1985年12月2日,是昆明會議的最後一天,安排全體參會人員乘車到雲南省路南縣去參觀“石林”。到達石林之後,馬上就有當地姑娘,跑上前來要求合影,她們都自稱是“阿詩瑪”。當年楊麗坤主演的電影“阿詩瑪”很出名,這些姑娘可真會賺錢!
石林風景名勝區,通常稱路南石林或雲南石林,位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風景區距昆明120公裏,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經過億萬年地質變化而形成。石林的風景奇特,劍石指天,典型景點有:蓮花峰,望峰亭,劍峰池,象踞石台,雙鳥對叫,母子同遊等。
1931年,雲南省主席龍雲命名為“石林”。1962年,朱德到訪石林,即興題寫“群峰壁立,千嶂疊翠”。1982年,批準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石林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下圖是“石林”風景名勝區的入口,再下圖是我(左)與李文忠(右)在雲南石林的合影。
圖39. 雲南“石林”風景名勝區的入口
圖40. 我(左)與李文忠(右)在雲南“石林”的合影
1985年12月5日,我從昆明坐飛機(安-24)到重慶(當時屬四川省),準備乘江輪過三峽。有兩天的時間在重慶遊覽。我參觀了曾家岩的周(恩來)公館,桂園的張(治中)公館,紅岩村革命聖地。還有中美合作所,白公館,渣滓洞等革命烈士紀念地。
1985年12月8日,我在朝天門碼頭登上江輪“江渝54號”,向長江下遊駛去。從此開始了四天三夜的長江航程,眺望兩岸大好風光,感到心情格外舒暢。長江三峽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可以參見前麵的圖9(我在“留校任教”時期遊曆過的地方)。
1985年12月9日,江輪經過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那時候“長江三峽大壩”尚未建成,可以觀賞兩岸風景。雖然天氣很冷,但是“三峽”不能不看。我披上毛毯出來,但是晚了,第一個“瞿塘峽”,江輪已經開過去了,第二個是“巫峽”。
廣播裏解說,長江兩岸的巫山,以十二峰最為壯觀,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具魅力,相傳它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仙女的化身。我抬頭觀看,山中迷霧太大,神女峰又太小,看不太清楚,沒有廣播裏說的那麽雄偉壯觀。
不久,江輪來到“西陵峽”,廣播裏解說“天書寶劍峽,驢肝馬肺峽”什麽的,感覺到說的有點牽強附會。天氣太冷,江風太大,也看不清什麽,索性躲在船艙裏睡大覺。好在船上還有給船員放映的電視節目,旅客也可以湊上去看,打發時間。
1985年12月10日,江輪來到“葛洲壩”。廣播裏說,“葛洲壩水利樞紐”非常壯觀,不可錯過。所有旅客都跑出來看熱鬧。下麵是當今的衛星圖,左邊的圓圈是“三峽大壩”,當時還沒有建成,沒有攔住長江。右邊的圓圈是“葛洲壩”,我們將要從那裏經過。
圖41. 三峽大壩(左)與葛洲壩(右)的衛星圖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裏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境內,在長江三峽末端的河段上,距上遊的三峽水電站38公裏,下遊的宜昌市主城區6公裏。葛洲壩所在江麵上,原有一個沙洲,名為葛洲,因而得名。
我們的江輪進入葛洲壩的閘門之後,後閘先合上擋水,前閘再打開放水,江輪下沉20多米,直到閘內水麵與下遊平齊,江輪可以開走。據說一次性的排水量有4萬多立方米,這次可真是大開眼界了。聽說以後的“三峽大壩”工程更大,但也聽說爭議也大。
1985年12月11日,江輪一直開到安徽蕪湖,再坐火車回到合肥,這次旅行就這樣結束了。為時將近一個月,行程一萬多公裏,跨越六省八個市。坐火車,搭輪船,乘飛機:陸海空。這是我出國之前的最後一次旅行。
1985年,《中國旅遊報》發起的一項評選活動:中國十大風景名勝,評比過程曆時半年多,內容涵蓋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旅遊景區。包括自然景觀,曆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跡。評選結果揭曉於同年的9月9日。當選的十個景點名單是:
1. 萬裏長城
10.台灣日月潭
中國1985年選出的十大風景名勝,我已經到過八個,隻差承德避暑山莊和台灣日月潭。
1986年10月22日,我終於走出國門,開始了海外留學的生活。
我在國內國外的經曆曲折而複雜,在高等教育範疇內的三個階段,不僅複雜,而且“離奇”。我的本科教育在“哈軍工”。入學時,不僅正式,而且隆重。但在畢業時,雖然仍是正式,但非隆重,甚至說非常“草率”。趕上文化大革命,連個“畢業合影”沒照上。
我的研究生教育在“中科大”,入學時,雖然沒有“開學典禮”,但我的研究生“複試之旅”,是我真正“暢遊祖國大好河山”的開始。學習結束時,雖然沒有“畢業典禮”,卻趕上了全國恢複(實際是建立)學位製度,畢業就是“碩士”。
我的博士階段在國外。無論是入學,還是畢業,都有一大堆故事。將來若有機會,我會詳細加以敘述。
原計劃《中科大》分為五篇,但是擔心讀者煩悶無趣,壓縮成兩篇,也許我多慮了。
改革開放後中美學術交流頻繁,FBI陰影也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