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六篇:海歸期間 – 峨眉山看佛
前一篇講述我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到四川峨眉山看佛的旅遊行程。
2009年6月6日,上午9點,我與我兒夫妻乘長途大巴從成都出發去遊覽“峨眉山”。上午10點,到達峨眉山市再轉乘小巴。上午11點,在峨眉山腳下的“月亮餐館”吃午餐,然後進入峨眉山景區。下圖是四川“峨眉山”的標識亭。
圖1. 四川“峨眉山”的標識亭
從明朝開始,漢地佛教尊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祖”或“佛祖”,簡化合稱為“如來佛”。清代滿人則稱釋迦牟尼為“佛爺”。
“如來”原本是對諸佛的通稱,從明朝開始,漢地民間佛教尊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佛”。“如來佛”是神魔小說《西遊記》中出現的佛,即是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住在西天靈山大雷音寺。下圖是在台灣高雄佛光山上的“如來佛”坐像。
圖2. 台灣高雄佛光山上的“如來佛”坐像
《西遊記》中的如來佛最初在大鬧天宮末期出場。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請如來佛前來救駕。如來佛與孫悟空打賭,孫悟空因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而被壓於五行山。此後,眾神開“安天大會”,表彰如來佛的大功。
如來佛表示要找中土的人前來取經,以度化眾生。觀音菩薩表示自己願找,如來佛賜給觀音菩薩袈裟,錫杖和金箍,緊箍,禁箍等三個頭箍。在唐僧取經的途中,如來佛兩次出場,第一次是真假悟空,如來佛分辨出六耳獼猴。第二次如來佛收服了大鵬金翅鳥。
最後,唐僧等人到達了雷音寺取經。阿難與迦葉向唐僧“收人事”,唐僧卻表示沒有準備。於是阿難與迦葉將“無字真經”(暗喻禪宗不立文字)傳給了唐僧,燃燈佛發現唐僧等人拿到無字真經,於是派遣白雄尊者點化唐僧等人。
唐僧等人發現後,返回雷音寺,想要求取有字的佛經典。如來佛表示“收人事”是合理的(暗喻修習佛法必須要付出代價)。唐僧隻好將紫金缽盂給阿難,換取5048卷三藏真經。唐僧等人將三藏真經送往唐朝,之後複返西方就此得道,如來佛也給他們分封了職位。
我早就聽說佛教有四大名山,峨眉山是其中之一。在進峨眉山入口之前,看到一個亭子,上寫“第一山”, 亭子旁邊的岩石上又寫“峨眉山-山之領袖”,還有“普賢者-佛之長子”等字樣。下圖是“第一山”亭的照片。
圖3. 峨眉山的“第一山”亭
那麽,什麽是“第一山”,什麽是“佛之長子”呢?先看什麽是“第一山”。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以上四處合稱“四大菩薩道場”。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區,是觀音菩薩道場。此山原名梅岑山,被認為與印度的普陀洛迦山一樣神聖,所以改名普陀山,觀音菩薩常常在此山顯聖,靈感的事跡數不勝數,因此逐漸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的東北隅,是文殊菩薩道場。有“金五台”之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並非一座山,而是一係列的山峰群,五座山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土台,故名“金五台”。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的峨眉山市,是普賢菩薩道場。傳說古人在此山看到普賢菩薩,騎著一隻六牙的白象,因此,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山上的“金頂”風光秀麗,周圍的“日出雲海”是峨眉山的一大特色。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的青陽縣,是地藏菩薩道場。傳說中朝鮮半島的新羅國王子金地藏來此常住,曾經顯現神通用袈裟將整山包裹,因此得到了此山地主的供養。又因為圓寂後的吉利相,被人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所以九華山成為地藏菩薩道場。
有人把四大佛山視為佛教的“四大結聚”,又稱為“四界”,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物質現象所構成的基本元素。佛教認為,世界萬物均由“四大元素”組成。所謂的“四大皆空”,其實就是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不實的。
中國佛教教徒也將四大道場說成是“四大結聚”的體現。《普陀山誌》中記載:佛經稱地藏,觀音,普賢,文殊等諸佛的道場,就是:地(九華),水(普陀),火(峨眉),風(五台),合為 “四大結聚”。看起來,峨眉山屬“火”。
記載又說,四大佛山之中,五台山的佛寺建築最為雄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建築,皆匯聚於此,佛像雕塑也是最精美的,稱四大佛山之首。看起來,峨眉山自稱“第一山”,有點“老王賣瓜”了。看完什麽是“第一山”,再看什麽是“佛之長子”。
觀音菩薩,意譯:“觀”察世間聲“音”,覺悟有情。漢地佛教自唐代開始,以手持蓮花的白衣菩薩為本尊,觀音菩薩以慈悲為懷。民間常稱為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同為釋迦牟尼左右協持,並稱“娑婆三聖”。
文殊菩薩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被稱智慧第一。文殊菩薩的標準形象是“乘青獅持寶劍”,乘青獅表威猛,執寶劍表智慧。在一般造像中,文殊菩薩位於釋迦牟尼左側,普賢菩薩在右側,兩位菩薩與釋迦牟尼佛一起,並稱“華嚴三聖”。
下圖是觀音菩薩(左)和文殊菩薩(右)的形象。
圖4. 觀音菩薩(左)與文殊菩薩(右)的形象
圖5. 佛光山上供奉觀音菩薩的“悲塔”(左)和供奉文殊菩薩的“智塔”(右)
在台灣高雄的佛光山上,敬禮大廳門前左邊的那個“青獅”雕像,就是文殊菩薩的坐騎。
圖6. 佛光山上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
普賢菩薩,是漢傳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征理德和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智德和正德相對應。兩者是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的左右脅侍,並稱“華嚴三聖”。普賢菩薩的一般形象是端坐於蓮花和大象之上。圖(左)是普賢菩薩的形象,下圖(右)是地藏菩薩的形象。
圖7. 普賢菩薩(左)與地藏菩薩(右)的形象
在台灣高雄的佛光山上,建有四座寶塔:悲塔,智塔,行塔,願塔。下圖是供奉普賢菩薩的“行塔”(左)和供奉地藏菩薩的“願塔”(右)。
圖8. 佛光山上供奉普賢菩薩的“行塔”(左)和供奉地藏菩薩的“願塔”(右)
在台灣高雄的佛光山上,敬禮大廳門前右邊的那個“白象”雕像,就是普賢菩薩的坐騎。
圖9. 佛光山上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
地藏菩薩,因其發誓“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尊稱“大願菩薩”,幽冥教主。是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同受世人敬仰。
綜上所述,聲稱“峨眉山”是“山之領袖”和“普賢”是“佛之長子”,恐怕是站不住腳,確有“老王賣瓜”之嫌了。好了,到此為止,佛教知識學了不少,現在可以上山了。下圖是峨眉山的導遊圖。
圖10. 峨眉山導遊圖
下圖是我在“第一山”亭前麵的留影。
圖11. 我在峨眉山“第一山”亭前麵的留影
在“第一山”亭旁邊,有幾座摩崖造像,下圖是釋迦牟尼佛像,再下圖是普賢菩薩像。
圖12. 峨眉山“第一山”亭旁的釋迦牟尼佛像
圖13. 峨眉山“第一山”亭旁的普賢菩薩像
在“第一山”亭的對麵,是石刻“秀甲天下”,下圖是我在“秀甲天下”前麵的留影。
圖14. 我在“第一山”亭對麵“秀甲天下”前麵的留影
在進入山門之前,還有個摩崖石刻“震旦第一山”,下圖是“震旦第一山”。再下圖是山門的入口,摩崖石刻的“峨眉山”三字,是康熙皇帝的禦筆。
圖15. 峨眉山入口處的“震旦第一山”
圖16. 峨眉山入口處的康熙禦筆“峨眉山”
峨眉山,陡然屹立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坐西朝東南北走向。西麵與西部群山接壤,東麵是成都平原。峨眉山所屬的峨眉山市,是省直轄縣級市,麵積1151平方公裏,人口43萬。全市共轄12鎮6鄉,峨眉山市政府位於綏山鎮。
峨眉山山區雲霧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地區屬亞熱帶的濕潤季風氣候。由於峨眉山海拔高而陡峭,氣候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500-2100米屬暖溫帶氣候,海拔2100-2500米屬中溫帶氣候,海拔2500米以上屬亞寒帶氣候。
峨眉山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峨眉山氣候多樣化,植被豐富,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許多世界上的稀有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經常成群結隊向遊人討食,已經成為峨眉山的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共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8大寺廟,而且佛事頻繁。峨眉山是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報國寺”,位於峨眉山的山麓,是步入峨眉山的門戶,也是舉行各種佛事活動的中心。該寺創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寺內供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普賢菩薩,道教創始人的化身“廣成子”,春秋著名的儒士“陸通”,取佛,道,儒三教的“會宗合祀”之意。
清朝康熙皇帝采取佛門“報國主恩”之意,命名報國寺。全寺占地近4萬平方米。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七佛殿,普賢殿,藏經樓等建築,從前至後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周圍有花影亭,七香軒,吟翠樓,待月山房等雅致建築。
我們一路走來,最終來到報國寺,下圖是我兒夫妻正在走向“報國寺”。
圖17. 峨眉山的“報國寺”
參觀報國寺之後,我們一路爬升,來到伏虎寺。下圖是我兒夫妻在沿途的山路上。
圖18. 我兒夫妻在峨眉山的山道上
下圖是“伏虎寺”的牌坊。
圖19. 峨眉山“伏虎寺”的牌坊
“伏虎寺”又稱神龍堂,虎溪精舍,位於峨眉山的山麓,與報國寺相近。該寺建於唐代,宋朝時為“神龍堂”,明朝時被毀,清朝時重建,更名為“虎溪精舍”。後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寺以鎮壓,更名為“伏虎寺”。
該寺為典型的漢傳佛教建築風格,沿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菩提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禦書樓以及禪房,僧舍等。下圖是“虎溪精舍”,再下圖是“大雄寶殿”,第三圖是“羅漢堂”。
圖20. 峨眉山伏虎寺的“虎溪精舍”
圖21. 峨眉山伏虎寺的“大雄寶殿”
圖22. 峨眉山伏虎寺的“羅漢堂”
離開伏虎寺後,我們乘坐大巴到達“洞坪”,那裏有上山的纜車,可以與直達峨眉山的最高峰“金頂”。但是我們來晚了,最後一班纜車已經開走。沒辦法,隻好徒步上山。花費了四個多小時,才爬到“金頂”。
“金頂”為峨眉山主峰,海拔3077米,名勝雲集,是峨眉山遊覽的終點。“華藏寺”高聳於岩頂之上,始建於唐朝。在金頂可以觀看峨眉山的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下圖是從高空俯瞰峨眉山的金頂。
圖23. 從高空俯瞰峨眉山的“金頂”
“金頂”是峨眉山上最高佛教寺院,屋頂為錫瓦所蓋,元朝時稱為“銀頂”。峨眉山金頂上有兩座鍍金的主體建築物:金頂上的“華藏寺”,在上圖的左方。“普賢菩薩坐像”,在上圖的右方。下圖是金頂上的“華藏寺”。
圖24. 峨眉山金頂上的“華藏寺”
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是彌勒殿,大雄寶殿,普賢殿。彌勒殿金匾是趙樸初所題“華藏寺”,兩側是覺光法師“萬德莊嚴”,竺摩法師“願海莊嚴”。 普賢殿殿門的“金頂”,也是趙樸初題寫。
圖23的右方是“普賢菩薩坐像”。普賢菩薩,端坐於蓮花四象之上,高貴大氣而端莊。
圖25. 峨眉山金頂上的“普賢菩薩坐像”
“金頂”是峨眉山寺廟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方,是峨眉山的精華所在。金頂上的最早建築,相傳為東漢時的“普光殿”,唐宋時改名“光相寺”,明洪武時重修為鐵頂。“金頂金殿”是明萬曆年間所建,萬曆皇帝朱翊鈞題名為“永明華藏寺”,簡稱“華藏寺”。
“金頂”的得名,來源於“金殿”,每當早晨朝陽照射時,金殿迎著陽光閃爍,耀眼奪目,故稱之為金頂。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間,由於一次大火燒毀了金殿,光緒年間在原址上重建。1972年,又不幸失火,“華藏寺”再次化為灰燼。
1986年國家撥款重建華藏寺,1990年華藏寺落成。現今的華藏寺規模更大質量更高,飛閣流丹,恢宏壯麗,殿宇軒昂,高聳入雲。建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紅牆黃瓦,白玉欄杆,大理石地麵,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
金頂上的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樸初題寫的“華藏寺”金匾。第二殿是大雄寶殿。第三層是普賢殿,“金頂金殿”,是峨眉山上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二字。
“金頂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該地的代名詞),其意可各有所表。金頂所在的山峰也因此得名。
我們當晚住“金頂大酒店”,一天爬山,疲勞極了,很快入睡。第二天,2009年6月7日,天還不亮,我們就爬起來去看“雲海日出”。但是霧氣太大,到處模模糊糊。好不容易來了,還是照照相吧。
下圖是峨眉山的“金頂”,再下圖是金頂上的“華藏寺”,第三圖是我在華藏寺門前的留影。
圖26. 峨眉山上的“金頂”
圖27. 峨眉山金頂上的“華藏寺”
圖28. 我在金頂“華藏寺”門前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金頂上“普賢菩薩坐像”前麵的留影。可惜霧氣太大,“坐像”不太清楚。
圖29. 我在金頂上“普賢菩薩坐像”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夫妻正在走向“白象”時的合影。
圖30. 我兒夫妻正在走向“白象”時的合影
下圖是我兒夫妻在金頂上檢查照片,再下圖是我兒夫妻在金頂上等待看日出,第三圖是我兒夫妻在“白象”旁邊的留影。
圖31. 我兒夫妻在金頂上檢查照片
圖32. 我兒夫妻在金頂上等待看日出
圖33. 我兒夫妻在金頂上“白象”前邊的留影
下圖(左)是我在“白象”前邊的留影,下圖(右)是我在“金頂”旁邊的留影。
圖34. 我在“白象”前麵的留影(左)和我在“金頂”旁邊的留影(右)
下圖是我在金頂上與“小白象”的合影。
圖35. 我在金頂上與“小白象”的合影
整個一上午,跑來跑去,已經11點了,霧氣還不散。我們決定下山,不等了。我們查看地圖後,知道可以坐纜車下山。午餐後,我們乘在纜車下到“雷洞坪”。下麵的三張圖是我在纜車上拍攝的照片,有的地方山穀很陡峭。
圖36. 峨眉山的纜車
圖37. 我在纜車上拍攝的荒野
圖38. 我在纜車上拍攝的山穀
我們在路上遇到“猴群”,有很多猴子,下麵的兩張圖是猴子的照片。
圖39. 峨眉山的猴子
圖40. 峨眉山的猴子
“雷洞坪”是峨眉山的景點之一,古名“雷神殿”,為漢時開建。一樓正中供奉彌勒像,造型古樸莊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立石碑,篆書刻“雷洞亭”三字。我們沒有在此多加停留,從雷洞坪再乘大巴到萬年寺。
“萬年寺”又稱普賢寺,白水寺,白水普賢寺,是峨眉山上最大的佛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萬年寺的寺院采漢傳佛教的布局,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般若堂,毗盧殿,普賢殿,行願樓,貝葉樓,巍峨寶殿和大雄寶殿。
萬年寺建於晉朝隆安年間,初名為“普賢寺”。唐乾符三年,更名為“白水寺”。北宋時期曾多次修葺,稱“白水普賢寺”。明朝萬曆帝為其母慶賀七十大壽,賜金修築無梁殿,並題寫“聖壽萬年寺”金匾,此後該寺改稱“萬年寺”。
萬年寺中的寺僧創製茶葉,朱德,賀龍,陳毅等曾經在此寺品茗,並由陳毅取名“竹葉青”。下圖是“萬年寺”,再下圖是“聖壽萬年寺”,第三圖是“彌勒寶殿”。
圖41. 峨眉山上的“萬年寺”
圖42. 峨眉山上的“聖壽萬年寺”
圖43. 萬年寺中的“彌勒寶殿”
下圖是“巍峨寶殿”,再下圖是“大雄寶殿”,第三圖是“普賢菩薩坐像”。
圖44. 萬年寺的“巍峨寶殿”
圖45. 萬年寺的“大雄寶殿”
圖46. 萬年寺裏的“普賢菩薩坐像”
離開萬年寺後,我們繼續往山下走,又遇到了猴群,下圖是路邊的猴子。
圖47. 峨眉山路邊的猴子
再往下走,我們來到白龍洞,下圖是峨眉山上的“白龍洞”。
圖48. 峨眉山上的“白龍洞”
“白龍洞”,亦稱“白龍寺”,位於四川峨眉山清音閣上邊2華裏。白龍寺為明嘉靖年間創建,清初重建,民國再建。1928毀於火,1953年維修,1980年再修。白龍寺有前後二殿,前殿稱三聖殿,內供“西方三聖”。後殿為大雄寶殿,供奉“華嚴三聖”。
大雄寶殿為清末建築遺物,殿內供有一尊南宋鐵製的“數珠手觀音”,工藝精湛,保存完好。大雄寶殿隔壁,還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玉佛像,雕琢古樸,寶像莊嚴,是傅作義將軍之妹傅鳳英1991年所贈。來到峨眉山的白龍洞,可以看到廟上寫著一副對聯:
“千古白龍傳佳話,七重寶樹倚雲栽”,原來這副對聯是在傳頌千年白蛇在這裏修煉得道成仙的一段故事。下圖是白龍洞裏的“大雄寶殿”。
圖49. 白龍洞裏的“大雄寶殿”
再往下走是清音閣,“清音閣”,又稱“臥雲寺”,位於峨眉山牛心嶺下的黑白二水匯流之處。寺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與普賢普賢之像。清音閣下有雙飛亭,左右各有橋,如鳥翼飛淩,故名“雙飛橋”。亭下黑白二水匯流處有一巨石,形如牛心,故名“牛心石”。下圖是峨眉山上的“清音閣”。
圖50. 峨眉山的“清音閣”
我們一路下山到五星亭,看到亭上某人題字“山水如畫”,下圖是“山水如畫”五星亭。
圖51. 峨眉山的“山水如畫”五星亭
從五星亭乘大巴到報國寺,再從報國寺乘坐長途大巴回成都,從而結束了我們為時兩天的“峨眉山看佛”之旅。
算起來我在成都已經逗留兩周多了,對天府之國的旅遊,比家鄉還多。現在也該回家了。“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李白-蜀道難)。2009年6月8日,我乘坐火車T8812次,從成都返回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