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東歐五國自由行》(之一)波蘭
2002年,我與我妻曾經參加過一次“西歐隨團遊”,為期14天,共9個國家,17個城市,基本上感到滿意。但這些國家都在中西歐,沒有東歐。2005年,同一個旅行社又組織一次“東歐五國隨團遊”,我又報名參加。可惜人數不夠,最後取消了。
雖然“隨團遊”取消了,但是“東歐五國”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我與我兒決定來一次“東歐五國自由行”。我在退休之後時間機動,我兒年輕頭腦靈活,學東西快,不到兩周時間,就把行程計劃全部搞定。
2018年8月5日上午11點,我們從兒子家住的溫哥華(YVR)出發,經渥太華(YOW)轉機,跨洋飛到德國法蘭克福(FRA),再轉機飛到波蘭華沙(WAW)。已經是第二天(2018.8.6)晚上的11點了。華沙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點。
圖1. 東歐地圖
下圖是我在華沙機場的留影。
圖2. 我在華沙機場的留影
我們在華沙機場用美元兌換了一些波蘭幣(PLN,即茲羅提,Zloty):100(USD) = 288(PLN)。當天的兌換率是1:2.88。然後我們從機場乘出租車到預定的公寓:138 Coser Apartment,Central Swietokrzyska,Warsaw,Poland)。現金支付歐元127(EUR),連住三天。
我們住的公寓靠近華沙文化科學宮,下圖是我在入住的當晚從窗口拍攝的文化科學宮(左)與第二天早晨從同一個地點拍攝的文化科學宮(右)。
圖3. 華沙文化科學宮的夜景(左)與晨景(右)
波蘭(Poland),是一個東歐的(Eastern Europe)西斯拉夫(West Slavic)國家。波蘭的西部與德國為界,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接壤,東部與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相鄰,東北部是俄羅斯的飛地加裏寧格勒。波蘭的正北麵是波羅的海。
波蘭地勢平坦,國土大部都是平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格但斯克之外,缺乏天然良港。波蘭東北部的湖區林木茂密,人口稀少。波蘭的南部邊界是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波蘭最大的兩條河流是維斯瓦河和奧得河。波蘭的首都是華沙(Warsaw)。
波蘭位於歐洲的正中央,地理位置優越,輻射西歐和東歐地區。從首都華沙出發至歐洲的一些主要城市,僅需要幾個小時的路程,例如德國的柏林,捷克的布拉格,奧地利的維也納,立陶宛的維爾紐斯,白俄羅斯的明斯克,烏克蘭的基輔和俄羅斯的莫斯科。
波蘭的曆史比較複雜,公元前700年,斯拉夫人開始在此定居。公元十世紀開始建立國家。梅什科一世(Mieszko I,r. 960-992),大體上統一了波蘭國土,是波蘭的開國者。964年,梅什科一世與波西米亞公主結婚。他受妻子影響,於966年受洗,規定天主教為波蘭國教。
波蘭的國情比較特殊,作為斯拉夫民族的國家,波蘭卻狂熱地信奉天主教,完全不同於其他斯拉夫國家的東正教。甚至還出現了天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位27年(1978-2005)。波蘭與同為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有著幾百年的曆史宿怨。
公元十一至十五世紀,波蘭的國勢非常強盛。1385年,波蘭女王雅維加(Jadwiga)與立陶宛大公雅蓋洛(Jagiello)聯姻,“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為一國, 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Poland-Lithuania Commonwealth),其麵積和人口都位於歐洲前列。
該聯邦的兩個主體國家:波蘭王國(Kingdom of Poland)和立陶宛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在原則上是平等的。雖然波蘭沒有強製對立陶宛實行同化政策,但波蘭王國在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優勢較強,所以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十六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由於東麵的俄羅斯和西麵的普魯士崛起,使波蘭開始走向衰弱,歐洲大國的地位也明顯被削去。
十八世紀時,波蘭古老的貴族民主製度,麵對新興的君主專製製度,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終被鄰國(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1772,1793,1795),最後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1795-1918)。
在民族危亡的1794年,柯斯丘什科將軍(General Kosciuszko,1746-1817)從獨立後的美國回到祖國波蘭,擔任國家武裝部隊最高司令,領導波蘭人反抗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侵略的柯斯丘什科起義。雖然起義最後失敗,他的英名永垂青史。
在北美的獨立戰爭中,有兩個外國人非常醒目:法國的拉法耶特(La Fayette,1757-1834)和波蘭的柯斯丘什科。他們都對美國的獨立戰爭做出巨大貢獻,但在功成名就之後,又都回到各自的祖國,為本國的革命繼續戰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波蘭得以複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聯和德國兩個強大鄰國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很快就再次亡國。
二戰後,波蘭共產黨人建立了人民共和國,開始共產主義建設。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政權,結束共產黨統治並開始民主化,轉向西方的資本主義製度。1999年和2004年,波蘭分別加入北約和歐盟。
華沙(Warsaw)是波蘭首都及最大的城市,維斯瓦河(Vistula)從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華沙距離北部的波羅的海和南部的喀爾巴阡山,均為大約350公裏。在東西方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條約”(Warsaw Pact)就是在此地簽署的。
華沙的地理位置處於克拉科夫(當時的波蘭王國首都)和維爾紐斯(立陶宛大公國首都)之間,所以波-立聯邦的首都最好在華沙。1596年,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將王宮從原來的首都克拉科夫遷到華沙,華沙也就成了波蘭王國的新首都。
1795年波蘭被第三次瓜分後滅國,華沙被普魯士占領。1807年拿破侖的法國軍隊解放了華沙,華沙成為新建立的華沙公國的首都。1815年拿破侖的帝國滅亡,維也納會議確定華沙為俄羅斯控製下一個傀儡王國的首都。
由於俄羅斯帝國的壓迫和剝削,從1830年到1864年,華沙不斷爆發反俄羅斯的起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6年,德軍占領了華沙,華沙成為傀儡政權的首都。1918年華沙成為新建立的波蘭共和國首都。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期間的波蘭(包括華沙),由納粹德國控製的波蘭總督統治。1945年1月17日,蘇聯紅軍從納粹德國手中解放了華沙。二戰之後,貝魯特政府宣布華沙為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1980至1981年,波蘭發生團結工會領導的大規模政治鬥爭,波蘭出現反抗蘇聯集團的運動。1981年12月,波蘭雅魯澤爾斯基政府宣布實行軍事管製。1989年9月12日,波蘭成立以團結工會為主體的聯合政府,團結工會的領導人瓦文薩當選為波蘭總統。
團結工會執政後,立即修改憲法,改變國名和國徽。執政44年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喪失政權,波蘭成為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中,第一批擺脫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同時也為歐洲在脫離蘇聯和脫離共產主義的運動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2018年8月7日上午,我與我兒離開公寓,害怕回來時迷路,拍下了該公寓大門的照片。
圖4. 我們在華沙住宿公寓的大門
我們首先到公寓附近的華沙中央火車站,因為兌換率(1:3.60)較好,馬上又換些波蘭幣,200 (USD) = 720 (PLN)。我們還買了兩人三天的公交卡,114(PLN),汽車電車和地鐵隨便坐。下圖是華沙的中央火車站(Warsaw Central Station)。
圖5. 華沙的中央火車站
然後我們找到華沙的遊客信息中心,拿到一些旅遊資料和地圖,開始了華沙市內遊。下圖是華沙的遊客信息中心(Warsaw Tourist Information)。
圖6. 華沙的遊客信息中心
拿到華沙地圖後,我們到最近的華沙文化科學宮去參觀。華沙文化科學宮(Warsaw 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是華沙最高的建築(234米),共有37層。在33層的高度上,建有一個觀景台,可以俯瞰華沙全城。
華沙文化科學宮是前蘇聯在1955年贈送給波蘭的禮物,完全仿照國立莫斯科大學而建成。文化科學宮內有博物館,會議廳,電影院,音樂廳,溜冰場,郵局,銀行,飯店等,是個兼有文化科學,商業貿易和政治標杆的綜合性建築。
下圖是我兒在文化科學宮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文化科學宮前麵的留影。
圖7. 我兒在華沙文化科學宮前麵的留影
圖8. 我在華沙文化科學宮前麵的留影
進入大樓後,我兒在一樓的大廳內徘徊逗留,我買老年票到第33層的觀景台去參觀,下麵的兩圖是我在觀景台上所拍攝的華沙市景。
圖9. 我在華沙文化科學宮觀景台上俯瞰市區
圖10. 我在華沙文化科學宮觀景台上俯瞰市區
中午回到宿舍吃完午餐,我兒說他有點累了不想動,我自己出去繼續市內觀光。按照導遊資料,我來到波蘭國家天文館,國家天文館門前的小廣場上有哥白尼紀念碑(Copernicus Monument)。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是文藝複興時期波蘭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出生於皇家普魯士,當時隸屬於波蘭王國。哥白尼獲得了教會法規博士學位,同時他也是一名醫生,通曉多國語言,了解古典文學,還做過執政官和外交官。
哥白尼顛覆了當時托勒密的“地心說”,提出了“日心說”模型,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轉。1543年哥白尼在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對推動科學革命有相當大的貢獻。下圖是紀念碑上的哥白尼坐像。
圖11. 華沙的哥白尼紀念碑
然後我來到聖十字教堂(Holy Cross Church),這是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位於華沙大學主校園的斜對麵,是華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始建於1682年,完成於1757年,二戰時曾經被毀,後來又重建。下圖是聖十字教堂的外觀(正在維修)。
圖12. 華沙的聖十字教堂
在聖十字教裏,安放著波蘭音樂家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的心髒。他厭惡俄國的高壓,在華沙起義失敗後離開華沙移居巴黎,最後在1849年,以39歲的英年客死異鄉。他的遺體留在巴黎的公墓裏,但熱愛祖國的肖邦,遺願是將心髒送回祖國安葬。
他的妹妹幫他完成了心願,把他的心髒輾轉帶回波蘭,並且將其埋葬在一間大教堂,就是鼎鼎大名的聖十字教堂。下圖是肖邦心髒安葬地的紀念柱(左)和教堂的主祭壇(右)。
圖13. 華沙聖十字教堂裏的肖邦紀念柱(左)和教堂的主祭壇(右)
在聖十字教堂的斜對麵,是著名的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華沙大學是波蘭最大最好的高校,成立於1816年。在2016年的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中,“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裏,華沙大學被列為第61位。下圖是華沙大學主校園的正門。
圖14. 華沙大學主校園的正門
再往前走是華沙的訪問者教堂(Visitationist Church)和布裏斯托大酒店(Bristol Hotel),如下麵的兩圖所示。
圖15. 華沙的訪問者教堂
圖16. 華沙的布裏斯托大酒店
下圖是兩個波蘭著名人物的雕像,左邊的是一個主教(Stephan Wyszynski),右邊的是一個詩人(Adam Mickiewicz)。
圖17. 華沙的一個主教(左)和一個詩人(右)的雕像
再下圖是總統宮(Presidential Palace),大樓前麵的騎馬人是約瑟夫-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Prince Jozef Poniatowski)。
圖18. 華沙的總統宮和約瑟夫親王騎馬像
下圖是華沙的聖安妮教堂(St Anne Church)。
圖19. 華沙的聖安妮教堂
最後我來到了皇家城堡廣場(Royal Castle Square),廣場的中心是齊格蒙特三世紀念柱(Memorial Column for Zygmunt III),見下麵的左圖。廣場主建築物是王宮博物館(Royal Place Museum),見下麵的右圖。
圖20. 皇家城堡廣場上的齊格蒙特三世紀念柱(左)和王宮博物館(右)
齊格蒙特三世-瓦薩(Zygmunt III Waza,1566-1632),在瑞典稱西吉斯蒙德(Sigismund),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1587-1632)兼瑞典國王(1592-1599)。1569年,將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Krakow)遷到華沙(Warsaw)。
在他45年統治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名副其實的東歐第二強國,僅次於奧斯曼帝國。波蘭的霸權是在當時的基督教世界中,是人口僅次於西班牙和法國的第三大國。
在現今的波蘭,對齊格蒙特三世的曆史評價仍有頗高的爭議。一方麵,在他強勢王權的統治之下,在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對外戰爭中,迎來政治軍事與經濟的頂峰,是“波蘭的黃金時代”。
另一方麵,他好大喜功四處征戰,被認為是缺乏目標和濫用國力的行為。雖然獲取了不少俄國和瑞典的土地,提升了波蘭的國際地位。但是在俄國與瑞典的國力複蘇崛起之後,不久就成為波蘭軍事上的夢靨。
現今波蘭通俗的曆史書籍,常常把聯邦衰落的源頭歸咎於他,但學術性的曆史學者卻認為這並非他個人的過錯,也不是他所能夠掌控的。而較多的原因是聯邦體製原本分權傾向的巨大弱點(波蘭特有的貴族民主製)。
再下麵是老城廣場(Old Town Plaza),廣場的中心是一座美人魚銅像(Mermaid Statue)。美人魚一手持劍,一手拿盾,是華沙的保護神。美人魚建於1939年,據說是紀念那些為華沙自由而戰的士兵所建。在二戰中神奇地毫發無傷,現在成為華沙的標誌性景點。
下圖是老城廣場,廣場上的集市有很多小攤販,圖中的左下角是美人魚銅像。再下圖是美人魚銅像的特寫放大照片。
圖21. 華沙的老城廣場及美人魚銅像
圖22. 老城廣場美人魚銅像的放大特寫
在老城廣場西南方的不遠處,有一個小小的持槍少年雕像,代表著華沙起義時的小戰士(Statue of Little Insurgent)。
圖23. 華沙起義小戰士的雕像
2018年8月8日上午,我與我兒一起出去遊覽華沙的皇家城堡和老城廣場,下圖是我兒在齊格蒙特三世紀念柱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齊格蒙特三世紀念柱前麵的留影。
圖24. 我兒在齊格蒙特三世紀念柱前麵的留影
圖25. 我在齊格蒙特三世紀念柱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王宮博物館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王宮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圖26. 我兒在王宮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圖27. 我在王宮博物館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美人魚銅像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美人魚銅像前麵的留影。
圖28. 我兒在美人魚銅像前麵的留影
圖29. 我在美人魚銅像前麵的留影
老城廣場西北方不遠處的巴比肯(Barbican),是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城門。馬蹄形的巴比肯也是一個旅遊的熱點。穿過巴比肯之後,進入新城,可以看到聖靈教堂(St Spirit Church)。下圖是巴比肯,再下圖是聖靈教堂。
圖30. 連接老城和新城的巴比肯大門
圖31. 華沙新城的聖靈教堂
在穿過巴比肯之後,進入新城,再向西北走,不遠處就是居裏夫人紀念館(Maria Curie Museum),我與我兒買票進入紀念館去參觀。下圖是居裏夫人紀念館的正門,再下圖是她與法國丈夫的紀念照片和生平介紹。
圖32. 華沙新城的居裏夫人紀念館
圖33. 居裏夫人紀念館中的夫婦二人紀念像和生平介紹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裏(Maria Sklodiwska-Curie,1867-1934),波蘭裔的法國籍物理學家兼化學家。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是首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物理獎和化學獎)的女性,也是首位獲得巴黎大學教授職位的女性。
瑪麗生於俄羅斯帝國統治下波蘭王國的華沙。她在華沙的地下移動大學讀書,並且開始接受真正的科學訓練,她在華沙生活至24歲。1891年追隨姐姐到巴黎讀書,在巴黎取得學位,畢業後留在巴黎從事科學研究。
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及亨利-貝可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麵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居裏的成就包括開創性的放射性理論,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就是她造的詞。她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並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在她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腫瘤。
她在巴黎和華沙分別創辦了居裏研究所,這兩個研究所至今仍然是重要的醫學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創辦了第一批戰地放射中心,利用她本人發明的流動式X光機,協助外科醫生治療疾病。
瑪麗在法國時,法國大革命隔年即規定:“任何公民都不能冠上與其出生證明紀載不符的姓或名”。所以她沒有“換夫姓”。但她仍使用雙姓,除了冠夫姓之外,仍保留她的波蘭原姓斯克沃多夫斯卡。
雖然瑪麗-居裏是法國公民,而且本人身在異國,但她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波蘭。她教女兒波蘭文並多次帶她們去波蘭。她以祖國波蘭的名字命名她發現的新元素釙(Po)。1934年,瑪麗-居裏在病逝於法國的療養院,享年66歲。
從居裏夫人紀念館出來之後,我們到王宮博物館去參觀,王宮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下圖是王宮博物館的入口。
圖34. 華沙王宮博物館的入口
下圖是王宮博物館裏的王座大廳(左)和國王寶座(右)。
圖35. 王宮博物館裏的王座大廳(左)和國王寶座(右)
下圖是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左)及其女兒泰瑞莎(右)的雕像。泰瑞莎-索別斯卡(Theresa Sobieska)嫁給巴伐利亞選帝侯(Bavaria Elector)馬克西米連二世埃曼諾爾(Maximillian II Emanuel)。
圖36. 王宮博物館裏的揚三世(左)及其女兒(右)的畫像
下圖的雕像是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左)及其外孫,父死子繼的巴伐利亞選帝侯(Bavaria Elector),波西米亞國王(King of Bohemia),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Emperor of Holy Roman Empire),卡爾七世(Karl VII,r.1741-1743),泰瑞莎-索別斯卡的兒子。
圖37. 王宮博物館裏的揚三世(左)及其外孫卡爾七世(右)的雕像
揚三世-索別斯基國王的雕像威風神武,橫眉怒目,須發飛揚,肌肉暴突,完全充分體現出“波蘭雄獅”的英雄本色。這其實是藝術家的誇張,回頭再看前麵那幅國王的畫像,根本就是個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長者。
從王宮博物館出來之後,已經是中午了,簡單的午餐之後,我兒感到疲勞,回公寓休息。我到市郊的維拉諾夫宮去參觀。下圖是維拉諾夫宮的大門,再下圖是維拉諾夫宮的正麵,第三圖是維拉諾夫宮的側麵。
圖38. 華沙維拉諾夫宮的大門
圖39. 華沙維拉諾夫宮的正麵
圖40. 華沙維拉諾夫宮的側麵
維拉諾夫宮(Wilanow Place),是位於波蘭華沙郊區的一座宮殿建築,是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Jan III Sobieski)的夏季行宮。被人譽為波蘭的凡爾賽(Versailles of Poland)。維拉諾夫宮在三次瓜分波蘭和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幸免於難,是波蘭最重要的古跡之一。
揚三世-索別斯基(Jan III Sobieski,1629-1696),從1674年開始,同時擔任波蘭國王(King of Poland)及立陶宛大公(Grand Duke of Lithuania),直到1696年離世為止。
揚三世-索別斯基在位的二十二年間,是波蘭-立陶宛聯邦最穩定的時期。揚三世-索別斯基以優秀的軍事指揮家而聞名。特別是他在1683年維也納戰役中,擊敗意圖侵略歐洲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廣受波蘭人民的愛戴,從而打開了波蘭中興的一頁。
同時他也成為基督教世界的大英雄,甚至被教皇美譽為“基督教的救星”。連其手下敗將土耳其人都敬畏地稱其為“波蘭雄獅”。下圖是維拉諾夫宮裏禦用教堂,再下圖是揚三世-索別斯基和他王後的陵寢。
圖41. 維拉諾夫宮後院裏的皇家禦用教堂
圖42. 維拉諾夫宮後院裏揚三世與皇後的陵寢
下麵兩圖是維拉諾夫宮後院花園裏的小河。
圖43. 維拉諾夫宮後院裏的小河
圖44. 維拉諾夫宮後院裏的小河
從維拉諾夫宮出來後,輾轉幾次公交汽車,電車和地鐵之後,回到公寓。晚餐後,簡單洗漱一下就睡覺了,準備明天去匈牙利的布達佩斯。
願意共享“行萬裏路”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