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寶島台灣自助遊》(之五)再回台北

(2022-03-12 09:25:50) 下一個

老安遊記《寶島台灣自助遊》(之五)再回台北

前麵講的是我們在高雄的旅遊經曆,本篇講述我們再回台北的旅遊行程。

2017年9月21日,我們遊完了高雄之後,從高雄乘高鐵到達台北,住進預定的“獅城旅館”。台北的地理位置,見下麵圖1中的第1點。

圖1. 台灣地圖

上午11點,我們放下行李就出發,11點半到達忠烈祠,下圖是我兒在忠烈祠牌坊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忠烈祠牌坊前麵的留影。

圖2. 我兒在忠烈祠牌坊前麵的留影

圖3. 我在忠烈祠牌坊前麵的留影

國民革命忠烈祠,簡稱忠烈祠,民間則稱之為圓山忠烈祠,大直忠烈祠,或台北忠烈祠。建築型式仿照北京的故宮太和殿。忠烈祠的建築包括牌坊,前殿,正殿,紀念碑,革命先烈資料館,以及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旁邊還有涼亭和花園等造景。

國民革命忠烈祠,是目前崇祀國殤的最高場所,也是國際人士來台灣訪問時,向殉難英烈致敬的代表場所。入祀烈士經國防部造冊報請總統明令行之。該祠奉祀曆史上各個時代為國殉職的官兵40萬餘人。

忠烈祠鄰近圓山大飯店,祠內由中華民國三軍儀仗隊擔任禮兵駐守。儀仗隊交接儀式,於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的整點執行,操槍動作大約20分鍾。儀仗隊的交接儀式,使得圓山忠烈祠,成為台北市特別受外國旅客造訪的觀光景點。

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前身是“台灣護國神社”,曾經奉祀日本靖國神社內之台灣籍陣亡將士。後來由於建築簡陋有失莊嚴,不足以祭祀國民革命英烈,因此重建。1969年,忠烈祠落成啟用。下圖是我兒在忠烈祠正殿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忠烈祠正殿前的留影。

圖4. 我兒在忠烈祠正殿前的留影

圖5. 我在忠烈祠正殿前的留影

下圖是忠烈祠正殿左邊的涼亭,再下圖是忠烈祠正殿右邊的涼亭。

圖6. 忠烈祠正殿左邊的涼亭

圖7. 忠烈祠正殿右邊的涼亭

在左邊涼亭的樓梯旁,是陸皓東烈士的半身像(下圖左)。在右邊涼亭的樓梯旁,是史堅如烈士的半身像(下圖右)。

圖8. 陸皓東(左)與史堅如(右)

陸皓東(1868-1895),清朝末年的一位革命烈士,廣東中山人,出生於上海。與中國國父孫中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也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1868年8月15日出生,陸皓東與孫中山是同鄉,在上海接受教育。

1895年2月18日,陸皓東在孫中山的召集下,討論籌備“香港興中會”。同年3月16日,首次幹部會決定先攻廣州,采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旗。1895年9月9日,孫中山率眾準備第一次起義。但因行動泄密而失敗,陸皓東被捕,後被關押受審。

審判官提訊時,命其跪下,陸皓東不肯,且慨然寫書數千。他即便被嚴刑拷打,也拒不供出同謀名單。1895年11月7日,陸皓東被押往刑場問斬,同時被處決的還有另外的四人。孫中山稱其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

中國國民黨以其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作為中國國民黨的黨旗。以青天白日旗為基底設計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選用為中華民國的國旗,青天白日旗之後也衍生出中華民國的國徽

史堅如(1879-1900),廣東番禺人,清末革命烈士。史堅如出身官僚富家,1899年,加入興中會。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反清誌士鄭士良,把握良機發動惠州起義,史堅如在廣州響應。開始購買的炸藥,被清兵搜去,然後再購買炸藥。

他以朋友的名義,租賃一個宅院挖掘地道,宅院靠近廣東巡撫德壽後花園。1900年10月26日晚,引爆炸藥,但引線失靈。兩日後再炸,但因藥量不足,德壽未死,隻是從床上震落受驚。史堅如10月31日赴香港時,半路被清兵查獲,在南海縣衙中嚴刑逼供。

1900年11月9日,他在珠江碼頭被處死。孫中山讚他:“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民國元年,孫中山倡議為史堅如造像建祠,頒令追贈史堅如烈士為上將軍。史堅如之墓,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內。

然後我們進入烈士靈堂,下圖是烈士靈堂。

圖9. 忠烈祠正殿裏的烈士靈堂

在忠烈祠革命先烈紀念館的烈士靈堂裏,我們看到了馬英九和蕭萬長的題詞。

圖10. 忠烈祠正殿裏馬英九和蕭萬長的題詞

在忠烈祠的革命先烈紀念館裏,有十多個革命先烈的青銅頭像,例如下麵的秋瑾(左)和鄒容(右)的青銅頭像。

圖11. 秋瑾(左)與鄒容(右)

秋瑾(1875-1907),浙江紹興山陰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初名閨瑾,留學日本後改名瑾,字競雄,自稱鑒湖女俠。中國近代女權運動家,革命誌士,最後被清廷抓捕後處決,她的犧牲間接地促成了辛亥革命

秋瑾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她的曾祖父秋家丞,曾經當過縣令。1881和1885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和她的父親秋壽南,分別被派發去台灣。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1897年生子王元德,1901年生女王桂芬。1903年,秋瑾和丈夫發生了婚姻危機然後離婚。

1904年5月,秋瑾東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語講習所和實踐女校。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5月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複會。7月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人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孫中山等人剛創立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初,秋瑾回國。

1907年初,任大通學堂督辦。為了呼應徐錫麟安慶起義,她準備在金華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省巡撫恩銘,被捕後旋即被殺,安慶起義遂失敗。浙江巡撫張曾敭得知,徐錫麟與大通學堂督辦秋瑾為同黨,大為震怒。

張曾敭急電紹興知府貴福,派人查封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後進行三堂會審。秋瑾口供僅寫“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因為秋瑾為保護其他誌士仁人不受牽連,使得貴福惱羞成怒,必殺秋瑾而後快。7月15日,秋瑾在浙江紹興古軒亭口被處斬,時年31歲。

1908年12月10日,孫中山親至秋瑾墓祭悼,撰題挽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讚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西湖秋瑾墓旁修建風雨亭,以“秋風秋雨愁煞人”為名。

鄒容(1885-1905),原名紹陶,生於四川省巴縣(今屬重慶市),在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中國近代革命宣傳家,《革命軍》一書的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學,開始參加革命運動。

1903年,鄒容被迫回國到上海,與革命誌士章太炎等結為摯友,積極參加愛國學社的革命活動。當年出版《革命軍》,號召人民起來革命,建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

不久上海發,上海租界工部局應清政府要求,通緝鄒容章太炎。鄒容入獄後,與章太炎關在一起。最後被租界判處2年有期徒刑。監禁期間,罰做苦工,監禁期滿,逐出租界。鄒容在獄中,受印度獄卒虐待,開始衰弱生病,最後大病四十天。

1905年4月3日深夜,鄒容病死於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警務處監獄,年僅20歲。《革命軍》一書風行海內外,暢銷一百餘萬冊,是清末革命書刊中流傳最廣的,對於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貢獻。蔣介石胡適等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曾閱讀過此書,並受其感召而反清。

1912年3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1943年12月,重慶市政府將城內的新生路改名為鄒容路。1946年6月,在重慶市渝中區的公園裏建立起鄒容烈士紀念碑

在忠烈祠的革命先烈紀念館裏,還有羅福星(左)和林覺民(右)的青銅頭像。

圖12. 羅福星(左)與林覺民(右)

羅福星(1886-1914),生於荷屬東印度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原籍為廣東嘉應州。羅福星是同盟會會員,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1914年,台灣日治時期,曾經發起抗日組織,是苗栗事件的領導者,失敗後英勇犧牲。

羅福星之父羅經邦,是客家人,原居住廣東,到荷屬東印度爪哇經商。羅福星之母是印尼華僑,具有荷蘭印尼血統。羅福星在巴達維亞出生。1896年,在巴達維亞就讀華文學校。應聘教師多來自中國南方各省,其中不少孫中山的追隨者。

羅福星就讀此校,接觸到革命思想。1903年,祖父來台灣經商,羅福星隨之移居苗栗,就讀苗栗公校。1906年又隨祖父回到廣東,回鄉途經廈門時,聽到革命黨人宣傳,決定加入革命。1907年加入同盟會。後來到新加坡召募華僑加入反清革命。

1911年,羅福星率兩千多名民兵回廣東,參與黃花崗之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密電羅福星呼求支援。羅福星立即招募民軍兩千餘人,北上支援湖北軍政府。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羅福星到台灣成立同盟會支部,進行地下抗日運動。

1913年,羅福星建立的組織被偵破,羅福星逃到淡水,準備搭船暫避大陸,但遭警方發現。從他身上搜到黨員名冊,警方逮捕相關人士,對參與人士分別進行了審訊,史稱苗栗事件。1914年,台北的日本法院宣判,以羅福星為首的20名抗日者,被分批送上絞刑台。

臨刑前羅福星在獄中寫了一首《祝我民國詞》,把“中華民國孫逸仙救”八個字嵌於句首:“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孫真國手著初唐,逸樂中原久益彰,仙客早貽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

林覺民(1887-1911),福建福州閩侯人。1902年考入福州大學堂文科。1905年與陳意映成婚。1907年考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科攻讀哲學,不久參加了中國同盟會

1911年接受黃興安排,回國參加同盟會黃花崗起義。4月27日領先襲擊總督轅門,受傷被捕後從容就義,遺體被安葬在廣州黃花崗,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在參加起義之前,曾經給妻子陳意映留下了一封著名的《與妻訣別書》。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華文中學,皆將《與妻訣別書》收錄為中學課本。李建複的歌曲《意映卿卿》,齊豫的歌曲《遙寄林覺民》,都是懷念他的。

林覺民是民國著名書法家林長民的堂弟,也是著名建築師林徽因的堂叔,還是美籍華人建築師林瓔的堂祖父。林瓔(Maya Lin)是美國首都華盛頓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設計者,她的設計已經成為著名地標,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

在忠烈祠的革命先烈紀念館裏,還有張自忠(左)和高誌航(右)的青銅頭像。

圖13. 張自忠(左)與高誌航(右)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7月7日,生於山東省臨清縣。1908年進臨清高小就讀。1910年進天津北洋法政學堂。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4年赴沈陽入陸軍第三師。1916年,投奔馮玉祥麾下,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1927年馮玉祥加入北伐序列,西北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張自忠任第28師師長,1928年任第25師師長,1930年任第6師師長。1931年,改編為東北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張自忠任第38師師長。1933年日軍占領承德。第29軍“大刀隊”在喜峰口阻敵。

1934年張自忠至廬山參加軍官訓練團。1935年根據何梅協定,第29軍進駐平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宋哲元任委員長,張自忠任委員兼察哈爾省主席與第38師師長。1936年改任天津市長移防天津。1936年,日本突然邀請宋哲元訪日,宋哲元命張自忠代他率團訪日。

1936年4月23日至5月29日,張自忠訪問了東京大阪神戶奈良名古屋等地。日方宣傳:“代表團受各方熱烈招待,人人滿臉喜氣滿載而歸,親日氣氛有相當效果”。張自忠發表聲明僅僅考察日本工業,但國內輿論不相信,張自忠被視為親日派甚至是漢奸。

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後,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拒絕對日方做進一步讓步。7月25日,冀察政務委員會中止對日軍協商,則日軍發動攻擊。第29軍軍部被日軍攻破,佟麟閣趙登禹殉國。宋哲元決定,由張自忠掩護,將第29軍撤到保定

於是張自忠成為眾矢之的,全國各大報刊紛紛發文痛斥張自忠,報界凡提必稱“張逆自忠”。第29軍撤出平津之後,張自忠化裝逃出北平,9月3日抵達天津,10月10日,張自忠在南京與蔣介石見麵,之後以軍政部中將身份留在南京。當年年末,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

1938年日軍進攻淮河,第59軍奉命迎敵。日軍在台兒莊被重創,張自忠升任第27軍團長兼第59軍軍長,後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1939年,張自忠升任命為第5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

1940年5月1日,日軍派遣四個師團,對張自忠右翼兵團發動攻擊,5月3日,右翼兵團陣地被日軍突破。5月7日張自忠率第74師前往增援,但兵力僅2萬人。日軍兩個師團正麵攻擊張自忠。5月15日,日軍將張自忠第74師圍困於宜城南瓜店。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率第74師與日軍激戰,隨身官兵僅2,000人。日軍的步騎兵4,000,炮20餘門,分左右將張部包圍於南瓜店。張所部官兵僅剩1,500人。張自忠已身中5彈,未幾又中一彈。日軍隨後攻破指揮部,張自忠最終壯烈殉國,麾下第74師官兵亦全部戰死。

張自忠殉國後,國府明令褒揚特予國葬,追晉陸軍二級上將。5月28日,靈柩抵達重慶,蔣介石率軍事委員會高級將領與國民政府各院長親臨致祭。蔣介石撫棺痛哭,親題“英烈千秋”石碑,樹立於山麓,以示永遠悼念。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千餘人,舉行為張自忠等四將軍的追悼大會。朱德蕭勁光王若飛王稼祥王明等到會,毛澤東送“盡忠報國”挽詞。

高誌航(1907-1937),原名高銘久,吉林省通化市人,中國空軍驅逐機部隊上校司令官兼第四大隊大隊長。1920年考入東北陸軍軍官教育班,後被選派到法國學習兩年飛機駕駛,繼而專修驅逐機科,畢業後又前往法國陸軍航空隊第23驅逐團見習,其間改名為高誌航。

1927年,高誌航學成回國,任張學良部東北航空處飛鷹隊少校隊員,擔任東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經同學的朋友介紹,前往國民黨軍政部下的航空隊任職。

1934年,晉升為空軍第四大隊中校大隊長。1935年,被派到意大利考察航空一年,在飛行表演中表現出眾,墨索裏尼看過後,非常欽佩他的能力,將隨身攜帶防身用的鋼筆手槍送給他作為紀念。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1937年8月14日,收到空軍司令部發來關於日機進襲情報,若幹日正向筧橋方向飛來,他立刻命令正在降落的三個中隊再次起飛,利用最後餘油攔截日機。高誌航立刻駕機起飛,擊落日機一架,這是中國空軍首次擊落日機。

1937年8月15日,日本海軍航空兵派出多批共34架飛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襲向杭州。高誌航擊落日機兩架,後因左臂中彈而返回機場。杭州各界得知後,紛紛前往醫院慰問,蔣介石特地匯來一萬元大洋,專電褒獎,責令將他送到相對安全的漢口去治療。

出院後,高誌航晉升為空軍驅逐機上校司令,專責南京防空,並兼任第四航空大隊大隊長,該大隊被命名為“誌航大隊”。1937年10月,日機入侵南京,高誌航擊落日機一架。

1937年11月,高誌航奉命赴蘭州周家口機場,接收蘇聯援華戰機。11月21日,周家口機場接到報告,11架日機向機場飛來。他立即下令作戰,但此時日軍戰機已經飛到機場上空,在日機的俯衝轟炸下登上座機,剛進機艙就被日機投下的炮彈炸中而殉國,時年30歲。

犧牲後,國民政府和軍委會追授高誌航少將軍銜。在漢口的追悼會上,蔣介石親自主持,並敬獻花圈致哀,上書“高誌航英雄殉國,死之偉大,生之有威,永垂千古”。周恩來也參加了追悼會,稱讚高誌航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在忠烈祠的革命先烈紀念館裏,還有宋教仁(左)和戴安瀾(右)的照片。

圖14. 宋教仁(左)與戴安瀾(右)

宋教仁(1882-1913),鈍初,筆名漁父。1882年4月15日,宋教仁出生於湖南省桃源縣。1899年入桃源漳江書院。1901年考中秀才,1902年考入美國聖公會辦武昌中學,1903年武昌革命者聚會吸引了他,從此走上了反清革命之路。

1903年黃興到武昌,兩人相識並成為摯友。黃興因激烈反清言論被驅逐出武昌。後宋教仁也回到湖南成立革命團體。1903年11月4日,與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準備成立華興會。1904年2月25日,正式成立華興會,由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

1904年宋教仁赴日本。1905年6月入讀法政大學,7月結識孫中山,8月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宋教仁任司法部檢事長。1905年11月創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1907年孫中山與黃興發生爭執,宋教仁因誤會而對孫中山產生惡感,遂辭去東京本部的職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宋教仁與黃興一同抵達武昌,參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製局局長,起草一部憲法草案,同年4月27日,出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

1912年7月,因不滿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辭去農林總長之職,當選為同盟會總務部主任幹事,主持同盟會工作。8月5日,宋教仁與四黨談判合作。協定原案用“民主黨”,因反對者居多,遂改用“國民黨”。8月11日舉行籌備會議,宋教仁被推舉擔任臨時主席。

宋教仁代表中國同盟會。另外四人分別代表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各黨一致決議讚成合並。8月25日,代表們在北京的湖廣會館召開國民黨成立大會,宋教仁當選為理事,任代理理事長。

宋教仁的政治前途如日初升,所至之處,歡迎會上無不人山人海。宋亦隨時隨地推廣憲政理念,要旨是產生純粹政黨政治,由國會多數黨領袖任內閣總理,組成責任內閣,先製憲再依法選舉總統。在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訂期3月20日北上赴京執行。

1913年3月20日,晚22時45分,宋教仁步入上海車站。隨即遭預伏殺手狙擊,腰部中彈,子彈射入右肋,斜入腹部,凶手開槍後逃逸。宋教仁疼痛難忍,趴倒在一張椅子上。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於右任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醫院急救。

1913年3月22日,淩晨4時48分,宋教仁不治身亡,終年31歲,噩耗傳開,全國鼎沸。孫中山說:宋教仁“乃中國憲法犧牲之第一人”。章太炎說:“孫中山隻是元老之才”,“總理莫宜於宋漁父”。蔡元培說:“建設者居少數,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教仁為其最也”。

戴安瀾(1904-1942),原名戴衍動,號海鷗,安徽無為縣人。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祖國危難之中,為表達誓死保衛中華之決心,改名“安瀾”,取“挽巨瀾於既倒”之意。1925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1926年參加北伐

1933年,日軍全麵進攻熱河長城抗戰爆發。戴安瀾當時在國民革命軍17軍,第25師,第37旅,第153團任團長,參加了長城抗戰,之後晉升為旅長。在1938年的魯南會戰中,因戰功卓著,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1939年,戴安瀾晉升為第5軍第200師師長。

1942年3月,戴安瀾率第200師西出雲南,入作戰。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為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戰準備。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線,阻擊遲滯敵軍的前進。

1942年3月25日,以8,000人擋住日軍精銳的20,000餘眾的進攻,取得了同古保衛戰勝利,贏得了中外讚賞。但同古戰役後期,右翼的英軍隻顧逃命,放任日軍長驅直入,左翼的國軍行動遲緩,讓日軍偷襲成功。第200師處於被圍殲之勢,因此奉命向北突圍。

中國遠征軍有被圍殲之勢,指揮官杜聿明按蔣介石命令,下令第5軍經過緬北的山區撤回。第38師師長孫立人認為撤退路途遙遠,拒絕接受命令。而接受美軍參謀長約瑟夫-史迪威的指揮,率所部第38師撤往印度

戴安瀾接受了撤退命令,率第200師,經過緬北的野人山和滇西的縱穀撤往雲南,日軍沿途追擊第5軍。因地形不利行軍,第5軍各部遭受嚴重打擊。5月16日拂曉,第200師的師部在行進途中遭遇敵兵襲擊,戴安瀾胸腹部受重傷。

1942年5月26日,因傷口感染嚴重,已糜爛穿孔,緬北地形的複雜和連綿的陰雨,戴安瀾因為缺醫少藥,傷口化膿潰爛。他自知來日無多,命左右衛士將之扶起,隨後向北麵高呼“反攻!反攻!中華民國萬歲!”,遂犧牲於緬甸茅邦村,終年38歲。

1942年5月29日,因為天氣炎熱,遺體流膿水發臭,不能再繼續行走,又不能留在緬甸,第200師官兵決定火化。火化後揀出遺骨,按部位用綢布包好,裝在木箱裏,其遺骨由其屬下背負,隨同部隊撤回雲南。在撤退回國途中損失人員超過2,000人以上。

1943年4月1日,在廣西全州的湘山寺為其舉行了國葬,並晉升為國軍中將。在戴安瀾的國葬上,蔣介石以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贈挽聯:“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裏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誌,惜大勳未成,虛予期望痛何如?”

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為其賦詩《五律-挽戴安瀾將軍,五律-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美國國會授權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為戴安瀾將軍頒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外國同盟軍將領的軍團功勳章,他是受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軍人。

在忠烈祠的革命先烈紀念館裏,還有解放戰爭中被擊斃的國民黨將軍,如黃伯韜,邱清泉和張靈甫等人。由於海峽兩岸對他們的評價反差很大,這裏就不敘述了。已經中午12點了,我們去參觀忠烈祠的衛兵換崗儀式,下圖是上崗的衛兵進入忠烈祠。

圖15. 忠烈祠裏的衛兵換崗儀式

最後我們終於結束了忠烈祠的參觀,午飯後下午1點半,我們來到國立台灣大學,地址是:台北市舟山路73號。

國立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簡稱台灣大學或台大。台灣大學是台灣第一所現代綜合性大學,始於1928年日治時期所創立的“台北帝國大學”。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經改製與易名直到現在。下圖是國立台灣大學的校門。

圖16. 國立台灣大學的校門

台灣大學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6個學係,111個研究所,18個學位學程。另設有5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還有台大醫院等附屬機構。台灣大學是全台唯一的一個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

台灣大學現時亦屬於“世界百強大學”,在2022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位居第68名。在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則位居第113名。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第184名。台灣大學在全台灣排名第一,台灣大學以自由主義學風而著稱。

在另一方麵,台灣大學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來自台北市新北市,逾90%學生來自家庭年收入位居台灣前30%的家庭。在2015年,台灣大學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等三校,結盟組合為國立台灣大學聯盟

下圖是我兒在台灣大學校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台灣大學校門前的留影。

圖17. 我兒在台灣大學校門前的留影

圖18. 我在台灣大學校門前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在校門前花壇邊留影,再下圖是我在校門前花壇邊留影,花壇上的字是“台大”。

圖19. 我兒在台灣大學校門前花壇邊的留影

圖20. 我在台灣大學校門前花壇邊的留影

下圖是台灣大學校園內的主街道,再下圖是台灣大學的行政大樓。

圖21. 台灣大學校園內的主街道

圖22. 台灣大學的行政大樓

下圖是台灣大學校園內的一個小花園,中間有個噴水池。

圖23. 台灣大學校園內的小花園

下圖是台灣大學主街道旁邊的特殊標誌,一大一小兩個掛鍾。

圖24. 台灣大學校園內的大小掛鍾

台灣大學的校友,涵蓋了1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1位圖靈獎得主(姚啟智),4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5位副總統(連戰,呂秀蓮,吳敦義,陳建仁,賴清德),2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與143名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灣大學的校友還包括多位各國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等等。例如田長霖(美國伯克利大學校長),白先勇(美國聖芭芭拉大學教授),李安(國際著名的電影導演),陳若曦(美國海外女作家協會主席),餘光中(海峽兩岸都推崇的著名詩人)等等。

除了學術桂冠得主外,台大師生和校友亦包括五院院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首長,縣市議員等數百位的政界人士,對於台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我在美國公司工作時,就有幾位台灣大學畢業的朋友。每當談起台灣大學的時候,他們總是眉飛色舞,說當年有個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和“去去去,去美國”。這是當年台灣有為青年夢寐以求的理想,鼓舞著他們努力學習積極向上。

下午2點半,我們到台灣的總統府去參觀。總統府是總統副總統的辦公地,是台灣重要的政治中樞。總統府於1919年建成,台灣日治時期是“台灣總督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2006年間,名為“介壽館”,2006年更名為“總統府”。

圖25. 台北的總府

總統府雖為國定古跡,但因它是重要官署建築,所以周圍戒備森嚴,隻有在特定時間才會開放給民眾入內參觀。下圖是我兒在總統府大樓外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總統府大樓外麵的留影,我們停留的地方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圖26. 我兒在台北總統府外麵的留影

圖27. 我在台北總統府外麵的留影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台北公園,是位於台灣台北市的一座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該公園鄰近總統府外交部台北賓館台大醫院等機關建築。下圖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裏的兩個建築物。

圖28. 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裏的建築物

第二天,2017年9月23日,是我們離開台北的日子。上午11點,我們退掉了旅館的房間去台北火車站。乘坐桃園機場的捷運快線。中午12點,到達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二航廈站。下圖是桃園機場捷運快線的出發點,再下圖是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二航廈站。

圖29. 台北桃園國際機場捷運快線的出發點

圖30. 台北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二航廈站

下午12點半,我們在機場的美食廣場吃午餐。下圖是美食廣場的餐廳(Food Court)。

圖31. 台北桃園國際機場的美食廣場

我們乘坐的南方航空航班(CZ 3096),下午7點從台北(TPE)起飛,飛行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8點半到達上海的浦東國際機場(PGV)。這次台灣自由行,就安全順利地結束了。

總結一下,這次旅行為時一周(2017.9.16-22),到過四個城市(台北,高雄,台中,嘉義),遊玩兩個風景區(阿裏山,日月潭)。物價不算太昂貴,食宿交通很方便,許多景點不收費,全台通用悠遊卡,問人問路很熱情,兩人花費700元(US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