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大不列顛自由行》(之一)首都倫敦
2002年,我與我妻曾經參加過一次“西歐隨團遊”,為期14天,9個國家,17個城市,最後一站是英國倫敦。但是在倫敦僅僅停留兩天,沒有時間仔細看,“隨團遊”的行程又不能臨時改變,所以對英國的遊覽很不滿足。
之後的許多年來忙於別的事情,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可以“公私兼顧”到英國旅遊。所以今年(2017),我們決定來一次自費的“大不列顛自由行”。英國旅遊第一站,自然是倫敦,其地理位置,見下麵圖1中的第1點。
圖1. 英國地圖
為什麽非要去英國呢?說來話長。如果說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啟蒙與成長的中學時代),我有 “俄羅斯情結”(Russian Emotion):熱衷俄語,向往俄國。那麽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成熟的研究生時代),我就有“不列顛情結”(British Emotion):熱衷英語,向往英國,此話實不為過。
當時的國內形勢,是粉碎四人幫之後的“改革開放”。首先是“改革”,不僅包括工商界,還包括教育界。其一,大學本科教育,再次實行招生考試。其二,停止多年的研究生教育,重新恢複起來。我們這一代人,大學還沒畢業,就趕上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誤了十年。
在國外對一個人來說,這是關鍵的十年。碩士博士學位應該已經獲得,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應該已經幹過。三十多歲的正教授,年富力強如日中天,頻出成果多做貢獻,應該是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反過來看我們這些同齡人,完全身不由己地荒廢了十年。
好不容易盼到“科學的春天”,教育界的改革使得三十四五歲的我們,去幹人家二十四五歲的事情:念研究生。雖然機會晚,但比沒有強,我們如饑似渴夜以繼日地閉門苦讀,目標隻有一個:出國留學。這也是順應“改革開放”時代潮流的自我進取。
當時在我們的研究生課程中,英語是“霸王課”,占總時間的一半以上。研究生的書麵教材是“基礎英語”(Essential English)。為出國人員培訓英語的教材是“在語言之上”(Beyond Language),是外籍教師推薦的ESL教材。下圖是“基礎英語”(左)和“在語言之上”(右)。
圖2. “基礎英語”(左)和“在語言之上”(右)
英語的聽力口語教材,是外籍教師推薦的“靈格風”(Linguistic Phone)。“靈格風”這個英式英語濃重的錄音帶,講解得非常仔細,不僅教習英語語言,而且講解英國文化。使得我們這些從未出過國的學生,很快了解到英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
特別是倫敦的地名,差不多閉上眼睛都耳熟能詳,比如:國會大廈(Parliament),大笨鍾(Big Ben),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等等,雖然從未到過,但是了然於心。
出國後發現北美(美加)與母國(英國)之間,有著難以割舍的血肉關係,就像子女與母親之間通過臍帶吸收營養一樣。甚至連地名都照抄不誤:新英格蘭,新澤西,新罕姆布舍,新約克(紐約)。更有“倫敦”,“溫莎”,連“新”字都省掉了。這就更加深了我的“不列顛情結”。
由於我的工作性質,很多旅遊都是“公私兼顧”:出差合作或參加會議。但是多年來都沒有找到去英國開會的合適機會。2002年終於等不及了,參加了一個“歐洲隨團遊”。但是隻在英國倫敦停留兩天,期望很高收獲有限。所以這次幹脆來個“大不列顛自由行”。
我妻忙於工作經常回國不在家,所以這次由我兒子陪我出遊。現在的網絡信息非常發達,不僅機票和旅館,甚至當地交通和重要景點的門票,都可以提前預定。兒子年輕頭腦靈活,隻用兩個星期,旅遊計劃就全部搞定。
英國倫敦的希思羅機場(LHR),是倫敦的主要國際機場,位於倫敦西邊的大約23公裏處,是英國最大最繁忙的機場。蓋特威克(Gatwick)機場(LGW),在倫敦以南大約40公裏處,是僅次於希思羅的倫敦第二大機場。
由於希思羅機場不準許航空公司經營包機服務,不少提供包機服務的航空公司,轉而使用蓋特威克機場作為基地。蓋特威克機場亦擁有不少來往於北美的國際航班,票價相對來說比較便宜。我與我兒研究了一通之後,決定采用蓋特威克機場作為英國倫敦的落腳點。
2017年7月11日下午5點半(太平洋時間),我們從兒子家住的溫哥華機場(YVR)出發,乘坐加航班機(AC1934),飛往倫敦蓋特威克機場(LGW)。到達的時間已經是第二天上午的11點半了(格倫威治時間)。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位於西歐的一個島國。總麵積大約25萬平方公裏,領土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還有愛爾蘭島東北部六分之一的土地,北愛爾蘭,以及周邊的島嶼所組成。
民國時期有人稱之為“英倫三島”,這不確切。“英倫”可以代替“英格蘭”,但“三島”就令人費解了。英國周邊的大島隻有兩個而不是三個,大行政區有四個也不是三個。大不列顛島上倒是有三個大區,可能這就是“三”的來曆吧,但這三個都不是島,仍然不可取。
英國本土位於北大西洋與北海之間,南部隔英吉利海峽與法國相望,海峽的最窄處僅寬34公裏,由英法海底隧道連接法國。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共享很長的邊境線。位於倫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線的標準。
英國各地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英格蘭大部分地區由低地組成,隻有在西北方有些山地。蘇格蘭的地形由高地邊界斷層所造成,斷層造成兩個不同區域:西北部的高地和東南部的低地。威爾士主要由山地所構成。北愛爾蘭涵蓋了一些山脈和一個內陸湖。
英國地處中緯地帶,受西風帶控製,風從西北吹來,帶來大西洋的潮濕空氣。北大西洋暖流流經英國北部,全國全年溫和多雨。東部處於西風的背風地帶,所以東部比西部要幹燥。夏季最溫暖的是緯度較低的英格蘭南部。冬季最寒冷的是緯度較高的蘇格蘭北部。
曆史上,以英格蘭王國為核心,不斷吞並周圍的鄰國,形成現在的英國。1535年,英格蘭王國吞並了威爾士公國,後來又吞並了蘇格蘭王國,組成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又吞並了愛爾蘭王國,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1926年,愛爾蘭島的南部脫離聯合王國,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但北愛爾蘭留下。1927年,英國國名正式改為今日的名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Northern Ireland)。
19世紀中葉,由於勢力衰退和民族主義興盛,聯合王國逐漸放鬆對殖民地的控製。1867-1910年間,聯合王國給予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以“自治領”的地位,但是相互仍有緊密聯係。1931年,英聯邦成立,前三者成為創始會員國,昔日的大英帝國正式解體。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其餘殖民地紛紛跟隨,幾乎都成功獨立,並成為英聯邦的會員國。目前仍然有13個殖民地,包括百慕大,直布羅陀和福克蘭群島,選擇不獨立而成為英國的海外領地。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商業與財富極大的增長。1763-1945年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鼎盛時期的19世紀,被稱作英國的世紀。當今英國仍是世界強國之一,在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教育和政治上都有全球影響力。
目前英國是君主立憲製國家,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是國家元首,但隻有禮儀上的責任,國家的行政管理由首相負責。首相既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又是政府部門的首腦,在行政方麵,首相負責統籌所有政府部門和公務員隊伍。
好了,現在我們回到“英國自由行”的敘述。
2017年7月12日上午11點半,我們到達英國倫敦的蓋特威克機場。通過移民局和海關後,買了幾張電話卡,換了一些英鎊,當時的兌換率是:美元 1.00 = 0.65 英鎊。然後乘機場大巴,來到倫敦市維多利亞長途汽車站。往返車票是旅行前在家裏預定的,29.28 美元。
在維多利亞商場裏,買兩個充值“牡蠣交通卡”,還有兩張兩人兩天隨上隨下旅遊大巴票(Hop-On-Hop-Off)。然後乘地鐵到達“伯爵宮廷站”(Earls Court),再走五分鍾路到達預定的旅館“巴克斯頓房間”(Barkston Room)。
“巴克斯頓房間”的住宿費208英鎊,連續住五天,當時算是很便宜的了。我們稍微休息一下,出去找個地方吃點快餐就回來了。連續的長途跋涉已經筋疲力盡,簡單的洗漱一下就早早地上床休息了。
2017年7月13日的清晨,我們就起床了。簡單的早點之後就出門,手握公交和旅遊雙卡,見車就上不必猶豫。首先我們來到英國國會大廈去參觀外景,下圖是我所拍攝的國會大廈,再下圖是我在泰晤士河西敏橋上的留影,背景是國會大廈和大笨鍾。
圖3. 倫敦的英國國會大廈
圖4. 我在英國國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沿著泰晤士河上的西敏橋走到大笨鍾下,仰頭拍下了大笨鍾的“雄姿”。
圖5. 英國倫敦的大笨鍾
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是英國君主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也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節舉行的場地之一。1703年,白金漢公爵興建了“白金漢屋”。1761年,喬治三世獲得它作為一處私人寢宮。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國君主的正式宮寢。現在對外開放參觀,成為英國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觀。下圖是我兒在白金漢宮前麵留影紀念。
圖6. 我兒在英國倫敦白金漢宮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白金漢宮廣場上維多利亞紀念碑前麵的留影。
圖7. 我在白金漢宮廣場上維多利亞紀念碑前的留影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全名為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研究型大學,曾為倫敦大學聯邦中的一員,已於2007年7月9日,在其百年紀念日時正式脫離。
倫敦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南肯辛頓,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超級精英大學的一員,倫敦帝國學院專注於醫學與理工,是為全英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多年以來經常位居英國前5,全球前20。
該學院的校友包括眾多曾經在有關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截止2020年10月,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員,共有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1位圖靈獎獲得者。在我所從事的航空航天領域裏,更是在世界名列前茅。下麵是倫敦帝國學院的入口和主樓。
圖8.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入口
圖9.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主樓
下圖是我在倫敦帝國學院校園裏的留影。
圖10. 我在倫敦帝國學院校園內的留影
在倫敦帝國學院的附近,我們看到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覺得很好看就拍下一張照片。
圖11. 英國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
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頂而聞名,在中世紀成為天主教的信仰中心。1666年的倫敦大火,整個教堂建築幾乎付之一炬。1675年教堂開始重建,即為現在所見的樣貌。下圖是我兒在聖保羅大教堂旁邊的留影。
圖12. 我兒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旁邊的留影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of London),是英國倫敦橫跨泰晤士河的一座高塔式鐵橋,可以登高入塔,參觀塔橋的建造曆史,俯瞰泰晤士河的美景風光。另外也因為倫敦塔橋的位置,臨近另一個更著名的景點,倫敦塔(Tower of London)而馳名在外。
倫敦塔橋有時會與倫敦橋(London Bridge)混淆,其實倫敦橋是另一座不同的橋梁,位於倫敦塔橋的上遊,兩橋僅相距1公裏,現在也成為倫敦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下圖是我在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of London)前麵的留影。
圖13. 我在倫敦塔橋前麵的留影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為征服者威廉始建。有三層防禦圍牆,最內層圍牆,圍繞著最早期的建築,倫敦塔的中心“白塔”(White Tower)。第二層圍牆,由獅心王理察所建。最外層圍牆,由愛德華一世下令修建。倫敦塔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倫敦塔曾經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台,避難所和監獄。特別是關押上層階級囚犯的監獄,產生一條短語“送你入塔”(Send to the Tower),意思是送你入“獄”。
曾經被關押並被處死的王室成員有:亨利八世(Henry VIII, r.1509-1547)的第二個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1536),第五個妻子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1547),“九日女王”簡-格雷(Lady Jane Grey,1555)。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r.1558-1603),在作為公主的時候,受母親安妮-博林的牽連,也曾經被關押進倫敦塔。幸好後來被愛德華六世(Edward VI,r.1547-1555)釋放,否則人們就看不到後來的“日不落”大英帝國了。
我與我兒今天用了兩個多小時參觀了倫敦塔,還在休息處吃了午餐。兩人的門票50英鎊,我的還是老年優惠,不算太貴。我在禮品店裏還買了《英格蘭的國王和女王》和《倫敦塔》兩本英文書。下圖是我在入口大門前的留影,兩側的“炮塔”(Byward Tower)很有名。
圖14. 我在倫敦塔入口前麵的留影
倫敦塔裏有六條旅遊路線,每條路線都有專門的講解員,講解得很詳細,我們跟了一會兒,但是嫌她前進的速度太慢,就自己往前跑了。下圖是一個穿著當年服裝的講解員。
圖15. 倫敦塔內穿著當年服裝的講解員
下圖是我兒在倫敦塔的中心,“白塔”(White Tower)前麵的留影。
圖16. 我兒在倫敦塔的中心,“白塔”前麵的留影
阿爾伯特親王紀念館(Prince Albert Memorial),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生平事跡的博物館。我們沒有進去參觀,隻是在紀念館的前麵照了相,紀念館門前麵的立像是阿爾伯特親王。
圖17. 我在阿爾伯特親王紀念館前麵的留影
威斯特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或稱為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中文稱西敏寺,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大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1066年的聖誕節,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從此之後,所有的英國君主都在這裏加冕。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英國君主和貴族可以葬在這裏,能在西敏寺裏安葬或豎立紀念碑,成了一種榮譽。如今在西敏寺裏安葬著的,有英國的貴族,詩人,將軍,政治家,科學家等等。我在裏麵見到的就有:查爾斯-達爾文,查爾斯-狄更斯,艾薩克-牛頓的老師巴羅。
在西敏寺裏,有一座威廉-莎士比亞紀念碑,但是莎士比亞的遺體葬在他的家鄉,而不是西敏寺。下圖是西敏寺的西門(左)和北門(右)。
圖18. 英國倫敦西敏寺的西門(左)與北門(右)
在西敏寺北門外的花園裏,有十來個世界著名人物的雕像,有坐著的有站立的。下圖是在花園裏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左)和印度聖雄甘地(右)。
圖19. 西敏寺外花園裏的丘吉爾(左)和甘地(右)
據說牛頓的陵墓也在西敏寺裏,但是我沒有找到。下圖是西敏寺裏牛頓的老師巴羅的陵墓(左),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紀念碑(右)。
圖20. 西敏寺裏牛頓老師巴羅的陵墓(左)和大文豪莎士比亞的紀念碑(右)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華人社會常尊稱他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密雷特”,“奧塞羅”,“馬可白斯”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出生並長大,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家鄉,1616年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藝術性的高峰。1608年以後,他主要創作悲劇。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莎士比亞崇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複仇,被認為是英語語言的最佳典範。
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為詩人和劇作家,但直到19世紀,他的聲望才達到今天的高度。後來20世紀,他的盛名傳到亞,非,拉美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義時期讚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尊敬他為英雄,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
下圖是查爾斯-達爾文的陵墓。
圖21. 西敏寺裏達爾文的陵墓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是英國博物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天擇演化。達爾文的理論成為現代進化論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他的理論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
達爾文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的科學解釋。之後在《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擇演化的作用。為了表彰他的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被安葬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
下圖是查爾斯-狄更斯的陵墓。
圖22. 西敏寺裏狄更斯的陵墓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和評論家。狄更斯出生於英格蘭的樸次茅斯(Portsmouth),他的幼年備嚐艱辛和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促使他關注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狄更斯一生從未接受完整和良好的正規教育。
1836年到1870年,狄更斯陸續出版了《霧都孤兒》,《艱難時世》,《雙城記》等小說。他的作品反映了個人成長的經曆和社會時代的脈絡,廣受當時與後世讀者的認可與喜愛。
狄更斯一生創作不懈,繁重的勞動與對現實的失望,嚴重的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因腦溢血與世長辭安葬在家鄉。但其家人收到維多利亞女王的禦旨,在西敏寺詩人角安葬,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一位偉大的作家”。
下午7點,今天計劃的參觀項目全部完成了,我與我兒找個快餐店吃點晚餐就回到旅館。洗漱休息一下,起來後收拾一下東西,閱讀一些材料,準備一下明天的活動計劃,就早早地上床睡覺了。
2017年7月14日,是我們倫敦市觀光的第二天。我們清晨早早就起床,吃完早點就出發。手握牡蠣交通卡,地鐵公交隨便坐,見車就上,到地就下。時間浪費不多,參觀景點不少。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倫敦大學學院,是一所我不熟悉,但名氣不小的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是一所世界級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1826年,以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之名創立,是倫敦的第一所大學。1836年,改名為倫敦大學學院。下圖是我在倫敦大學學院門前的留影。
圖23. 我在倫敦大學學院門前的留影
下圖是我與我兒在倫敦大學學院教學大樓前麵的留影。
圖24. 我與我兒在倫敦大學學院教學大樓前麵的留影
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倫敦很重要的一個廣場,是當地交通的中心樞紐,有公交車及五條地鐵線經過此處。特拉法爾加廣場多年來,一直是倫敦人民聚會慶祝除夕夜和聖誕節等節日,以及舉行政治活動的場地,也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特拉法爾加廣場最突出的標誌,是南端的納爾遜的紀念柱(Nelson Column),以紀念拿破侖戰爭中的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納爾遜。柱頂是他的銅像,柱底四周是四隻巨型銅獅,柱基四周是記念拿破侖戰爭各次戰役的浮雕。下圖是我與我兒在納爾遜的紀念柱前的留影。
圖25. 我與我兒在納爾遜的紀念柱前的留影
特拉法爾加廣場的北麵是英國國家美術館,我們沒有進去參觀,隻在外麵照了相。
圖26. 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唐人街(Chinatown),或稱為倫敦的華埠,坐落在英國倫敦威斯特敏斯特的蘇荷區,其中主要有中國餐館,中國市場和各種紀念品商店。因為不是午餐時間,我們沒有過多的停留,隻是在街頭照個相作為紀念。
圖27. 英國倫敦的唐人街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性博物館,從1759年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與法國巴黎的盧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隱士蘆齊名。
大英博物館建成後,英國通過在海外殖民的擴張,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文物,使得博物館的藏品不斷增多。由於許多文物是英國殖民時代從他國劫掠所得,因此這些文物的所有權與歸屬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希臘的埃爾金石雕和埃及的羅塞塔石碑。
我與我兒今天的重頭戲是參觀大英博物館,連午餐都是在博物館裏的餐廳解決的,另外還買了一些書籍和紀念品,參觀博物館是免費的不用買門票,下圖是大英博物館的正門。
圖28. 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的大門後,正前方是一個寬闊的大廳,叫做“大展苑”。大展苑的網狀穹頂,采用玻璃和鋼材製成,氣勢恢宏精妙絕倫。巨大的廳內空間,使得大展苑成為倫敦的一個室內廣場。大展苑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高塔,是個圖書館閱覽室。
大展苑裏有服務台,禮品店,書店和快餐小吃部。大廳的空間擺上一些活動桌椅(Food Court),方便遊客就餐,角落裏有好幾個自動售貨機,供應飲料和小零食。在方形大展苑的側麵,有幾個通道引入各個展廳。下圖是大展苑裏的圓形高塔。
圖29. 大英博物館大展苑裏的圓形高塔
方形大廳左邊的第一層是古埃及展廳。展廳中心聳立著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圖30. 大英博物館裏古埃及展廳中央的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生於公元前1303年,死於公元前1213年,享年達90歲。他是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其名字在古埃及語中的意思是“拉神之子”。 拉美西斯二世執政的時期,是古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
拉美西斯二世被認為是古埃及曆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他10歲時就擔任軍隊的首領,年紀輕輕便開始輔佐父親,公元前1279年登基,在位時間長達66年,一生中多有建樹,90多歲的老爺爺才以高齡去世。
拉美西斯二世進行了一係列的遠征,在敘利亞與同時代的另一個強大帝國赫梯發生衝突。雙方發生一次著名的戰役。不久赫梯王國的國王病逝,新任國王繼位後,兩國締結和約,成為軍事同盟。這是曆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際協定,埃及與赫梯的文本均被保存了下來。
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興建了許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增添了新的結構,興建了以宏偉高大的而著稱的阿布辛貝神廟。在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上,也刻上了他的名字,從而成為古埃及的代表人物。
然而他統治的時代已經是古埃及衰落的前夜,國家巨大的開銷加快了國力的下滑。拉美西斯二世死後,埃及就開始走下坡。另外,拉美西斯二世不僅擁有一個龐大的帝國,而且還擁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家庭。
在拉美西斯二世幾十年的統治中,有過八名王後和近兩百名妃子。妃子中包括他的姐妹和他自己的女兒,另外還有赫梯王國的公主,數名高官和貴族的女兒。這些王後和妃子為他生下了一百多個子女。
今天是我第一次參觀大英博物館,花了三四個小時在裏麵,但是仍不滿足。兩天後的7月16日,我第二次來參觀大英博物館。這次不僅看文物而且看標簽,免得回去後迷失自己,傻傻分不清。在這裏一並寫出,不再分別照片是哪天拍的。以下是一些組合起來的照片。
下麵的左圖是古埃及新王國之後,第21王朝的第三位法老,普素森尼斯一世(Psusennes I,前1039-991)。右圖是埃及希臘化時代的法老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前305-285)。他是亞曆山大大帝死後,瓜分馬其頓帝國的三個將領之一,在埃及亞曆山大市建立了托勒密王朝。
圖31. 大英博物館裏的兩個古埃及法老
下圖是古埃及展廳裏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
圖32. 大英博物館裏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
下麵的左圖是古希臘的“吟遊詩人”荷馬(Homer),他從小失明,創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統稱《荷馬史詩》。右圖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
圖33. 大英博物館裏的荷馬(左)和蘇格拉底(右)
下麵的左圖是古希臘的伯裏克利(Pericles,前495-429),是古希臘雅典黃金時期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家,演說家和將軍。他在希波戰爭的廢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藝術,現存的很多古希臘建築都是那時所建。他的時代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哲學家。
下麵的右圖是古希臘的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36-323),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出生於公元前356年,二十歲時從父王菲力普二世手中繼承為馬其頓國王。在他的統治期間,幾乎都在進行前無古人的大型軍事征服活動。
圖34. 大英博物館裏的貝裏克利(左)和亞力山大大帝(右)
在他三十歲時,已經建立了疆域廣大的帝國,從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他從未被擊敗過,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常勝將軍。在他死後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將領們爭奪地盤,最終使龐大的帝國土崩瓦解,三個將領分別建立了三個國家。
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範本,最終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英雄。他也以融合希臘文化和非希臘文化而著名。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使後世的軍事將領設法與他看齊,全世界的軍校都曾經使用過他的戰術作為教材。
下麵的左圖是古希臘的絕世美女維納斯(Venus),右圖的少女像柱,好像很麵熟在哪見過?仔細看一下說明才知道,原來是希臘雅典衛城(Acropolis),伊瑞克提翁神殿(Erechtheion)前麵,六個少女像柱中的一個!
圖35. 大英博物館裏的愛神維納斯(左)和希臘雅典衛城裏的少女像柱(右)
去年(2016),我到希臘雅典去旅遊,參觀過雅典衛城,見過伊瑞克提翁神殿前的少女像柱。導遊告訴我們說,伊瑞克提翁神殿前的少女像柱,已經換成了複製品,真品送到雅典衛城博物館裏妥善保護。
圖36. 雅典衛城伊瑞克提翁神殿前的少女像柱,是複製品(六個)
當我們進入衛城博物館(Acropolis Museum)去看真品時,發現隻有五個,好像少了一個,不知道為什麽。詢問博物館裏的工作人員,她也不知道。
圖37. 雅典衛城博物館的少女像柱,是真品(五個)
哎呀,原來希臘雅典衛城裏的少女像柱(第六個真品),在大英博物館裏呀!這可惡的老“鷹”(英),把文物的真品從希臘雅典“叼”到這裏來的了。這也難怪,大英博物館裏的許多考古文物,其來源一直存在著爭議。
下圖是古羅馬帝國皇帝提比略和圖拉真的頭像。
圖38. 大英博物館裏的古羅馬皇帝提比略(左)和圖拉真(右)
提比略(Tiberius,14-37),是古羅馬皇帝屋大維的女婿兼養子。在古代羅馬,普遍認為一個家庭至少要有一個男孩,因為家族需要一個男性繼承人。
凱撒大帝執政的時期,正是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轉變的時期,他也成了羅馬帝國奠基者。作為雄才大誌的帝國領袖,老之將至時,自然希望能夠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嗣。但是凱撒大帝與埃及豔後唯一的親生兒子卻生長在埃及,在羅馬國內毫無勢力。
迫於元老院和軍隊的壓力,他收養他的外甥屋大維作養子和繼承人。屋大維果然不負所望,養父死後就收攏勢力消滅政敵,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後來,這個製度成了保證帝位順利交班的手段,皇帝把他選定的繼承人收養為子,將來他死後接班。
圖拉真(Trajan,98-117)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Five Good Emperors)之一。這五個好皇帝,包括涅爾瓦(Nerva,96-98),圖拉真(Trajan,98-117),哈德良(Hadrian,117-138),安東尼(Antoninus,138-161),以及奧勒留(Aurelius,161-180)。
下圖是古羅馬帝國皇帝中的塞維魯(左)和哈德良(右)。
圖39. 大英博物館裏的羅馬皇塞維魯(左)和哈德良(右)
上文已經提到,哈德良(117-138)是羅馬五賢帝之一。塞維魯(Severus,193-211),是古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開創者,曾經是前任皇帝康茂德(192年被暴民殺死)麾下的一個將軍。皇帝死後幾個將軍爭奪皇位。塞維魯最後勝出繼承帝位,建立了塞維魯王朝。
下圖是古代亞速帝國的“人麵獅身帶翼石像”(左)和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右)。
圖40. 亞述帝國的人麵獅身帶翼石像(左)和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右)
複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位於太平洋裏的複活節島。多數為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整體是從一塊大石頭刻出來的。目前已知,複活節日島上有887尊石像。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下圖是複活節島岸邊的石頭人像群。
圖41. 活節島上的石頭人像群
大英博物館裏還有亞洲館,包括中國,日本和朝鮮。下圖是中國館裏的“雷鋒兵馬俑”(左)和朝鮮館裏的石佛坐像(右)。
圖42. 大英博物館裏的雷鋒兵馬俑和朝鮮石佛坐像
在大英博物館的歐洲館裏,我看見一座英王愛德華七世的鍍金半身像,稍微感到有點奇怪。這位英王無論是當王儲還是當國王,都無甚政績,私生活還不太檢點。
圖43. 大英博物館裏的愛德華七世鍍金半身像
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r.1901-1910),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長子。從1841年出生起,到1901年繼位止,當王儲整整60年。他1859年入愛丁堡大學,後來轉到牛津大學,再後來轉到劍橋大學,但是都無法畢業。在駐愛爾蘭的陸軍部隊服役時,還曾經和一個女演員廝混。
1861年,其父阿爾伯特親王為關心他的情況到劍橋去一趟,卻在歸來兩星期後去世。因此,中年喪偶的女王把亡夫的死,歸咎於愛德華的荒唐,從此一直不準他過問政治或宗室事務。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年已花甲的愛德華終於登上英國王位,稱愛德華七世。
愛德華七世年輕時大抵未參與國務,因此缺乏處理經驗,基本上毫無建樹。1910年,在位僅僅九年的愛德華七世駕崩。愛德華七世一生庸庸碌碌,兒子喬治五世卻十分出色。
喬治五世(George V,r.1910-1936),是愛德華七世的兒子,溫莎王朝的開創者,德意誌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在位期間見證了1922年大英帝國達到的最大版圖。
維多利亞女王於1901年1月22日死後不久,愛德華七世繼位,喬治被封為威爾士親王。作為王位繼承人,喬治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加拿大和印度。為了維護帝國的統治,他不僅關心英國人民的福利,也關心大英帝國的所有領地的居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以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為一方,與俄羅斯帝國和法蘭西共和國開戰。英國宣稱將站在俄國和法國一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喬治五世的表兄,他卻認為英國的聲明隻不過是嚇唬人。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判斷錯了,喬治五世曾不止一次明確地宣布英國的立場。在為期4年的戰爭中,他全力以赴地支持戰爭到勝利。他視察陸軍和海軍的部隊,醫院,工廠和船塢。他向國庫作捐獻,在議員的建議下戒酒並遵守配給的規定。他還把兩個王子送到軍中服役。
1914年,英德交戰英軍敗退,英國的反德情緒高漲。1917年,喬治五世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為表明與德國血戰到底的決心,王室不再延用德國姓氏“哥達”,而以皇家城堡溫莎之名,改姓“溫莎”。這是一個典型的英國姓氏,此舉得到了大量的民意的支持,是眾望所歸。
隨後,他封存王宮酒窖,停止宮廷宴會,頻繁視察軍隊,慰問傷員病員,視察兵工大廠。1918年11月,德國爆發革命德皇逃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所在的協約國勝利。群眾在白金漢宮前麵歡呼雀躍。歐洲大陸紛紛改建共和,溫莎王室贏得英國人的熱烈擁戴。
當喬治五世作為完美君主的同時,他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卻輸的很慘。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沙皇被推翻,尼古拉的全家被秘密處決。長得像孿生兄弟的喬治和尼古拉,最後的命運卻是天壤之別。下圖是兩兄弟的合影,誰能分辨誰是誰?反正我是分辨不出來。
圖44. 喬治與尼古拉,誰是誰?
在大英博物館裏逗留的時間夠長了,回到旅館之後,就早早地休息了,明天的計劃是離開倫敦,遊覽溫莎城堡,巨石陣和巴斯古城。
謝謝鼓勵,作為回報,我應再多寫些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