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五篇:西歐隨團遊(之三) 德荷比
上一篇講我們的旅遊團在歐洲中部的經曆,包括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本篇講我們在歐洲中北部的行程,包括德國,荷蘭和比利時。
2002年7月1日的清晨,我們離開了瑞士的盧塞恩,先通過瑞法邊境進入法國,再通過法瑞邊境回到瑞士,經過瑞士的巴塞爾,再通過瑞德邊境進入德國。
就這樣,在曲曲折折不設海關的邊境地區兜兜轉轉了大半天,最後在上午的10點半,到達德國的黑森林,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1點。
圖1. 歐洲地圖
黑森林,亦稱黑林山,是德國最大的森林山脈,位於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山脈的大部分被鬆樹杉木所覆蓋,山上的林區內森林密布,遠遠望去黑壓壓一片,所以稱為“黑森林”。這裏是德國的旅遊勝地,以布穀鳥鍾和火腿豬肘聞名於世。
蒂蒂西湖(Titisee)是黑森林南部的一個湖泊,據說得名於古羅馬皇帝提圖斯(Titus)。該湖由冰川在更新世形成,冰磧物挖掘形成了今天的湖岸。這個湖泊的出口,是一條小河,河北岸的溫泉鎮,是今天蒂蒂西湖新城的一部分。
下圖是我妻在蒂蒂西湖邊的留影。
圖2. 我妻在德國黑森林的蒂蒂西湖邊留影
布穀鳥鍾,俗稱“咕咕鍾”,是一種設計精巧的自動玩具鍾,每到一個鍾頭,都會有一個小鳥跳出來,“咕咕咕”的叫個不停,非常有趣,是孩子們的最愛。下圖是我在咕咕鍾廠門前的留影。我身上穿的T-恤衫,是去年(2001)在澳大利亞買的,今天全天都穿它了。
圖3. 我在德國黑森林的咕咕鍾廠門前留影
我想買給兒子作禮物,在咕咕鍾廠裏猶豫再三,後麵行程還有七八天,不好攜帶最後沒買。午餐是著名的“豬手餐”,“豬手”比拳頭還大,吃起來連皮帶肉,油而不膩,口齒留香。我從未吃過如此香甜的“豬手”,十幾年後還年年不忘。午餐後,我們去德國的海德堡。
海德堡(Heidelberg)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城市,位於斯圖加特和法蘭克福之間,坐落在萊茵河東邊的支流內卡河畔。海德堡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傳統和現代的混合體。1386年創建的海德堡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下圖是海德堡大學的校園。
圖4.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校園
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 Castle)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著名的文藝複興建築。位於城外的一座小山上,俯視著山下的海德堡城。著名詩人歌德曾經在這裏漫步和謳歌。海德堡城堡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2點。
下午4點,旅遊大巴把我們送到海德堡城堡。進入城堡的大院之後,我拍攝了海德堡城堡大門上的標誌(下圖)和海德堡城堡正麵的全景(再下圖)。
圖5. 德國海德堡城堡大門上的標誌
圖6. 德國海德堡城堡正麵的全景
進入城堡之後,首先看到一個碩大無朋的啤酒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德國人愛喝啤酒,中國最著名的青島啤酒,就是德國人帶來的。但這個啤酒桶也太大了吧!下圖是我與我妻在大啤酒桶前麵的留影。
圖7. 我與我妻在海德堡城堡大啤酒桶前麵的留影
再下圖是我站在海德堡城堡的平台上,俯瞰海德堡市區全景的照片。
圖8. 俯瞰德國海德堡市區全景的照片
在海德堡城堡通往海德堡市區的大道上,有一座橫跨內卡河的大橋,橋頭有一個很有趣的雕像,“銅猴照銅鏡”,看起來很滑稽,就在旁邊合了一個影。
圖9. 我在海德堡內卡河橋頭上與“銅猴與銅鏡”合影
然後我們乘坐大巴來到海德堡大學的校園參觀遊覽。下圖是我與我妻在校園裏的合影。
圖10. 我與我妻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校園裏的合影
晚餐是在當地的一個中餐館裏解決的。飯後我們被送到不遠處的萊茵河西岸小城路德維格沙芬(Ludwigshafen),住進了蘭瑪達旅館(Ramada Hotel)。
2002年7月2日上午8點,我們離開了德國的路德維格沙芬的蘭瑪達旅館,向北方駛去,三個多小時之後,我們的大巴到達德國的西部城市科隆,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3點。
科隆(Cologne),是德國第四大的城市,也是德國在內陸最為重要的港口之一。科隆是萊茵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曆史中心,有2000多年的曆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科隆的位置,處位於歐洲東西交通要道與萊茵河的交叉口上。
萊茵河是歐洲南北交通的重要水道,因此科隆不僅是德國鐵路的交通樞紐,而且還是歐洲重要的內河港口。科隆作為人群的集匯之地,同時也是文化和藝術的中心。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157米高的鍾樓使它成為世界第三高的教堂,規模上成為世界第三大的教堂。從十三世紀起建,工程時斷時續,1880年宣告完工。聯合國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下圖是科隆大教堂(從明信片上掃描出來的)。
圖11. 德國科隆的哥特式大教堂
再下是圖我與我妻在科隆大教堂前麵的合影,塔尖太高了照不上,兩邊也被擋住了。
圖12. 我與我妻在科隆大教堂前麵的合影
午餐在中餐館“北京酒樓”裏解決的,飯後離開科隆向北開,輕而易舉地穿過德荷邊境,當天下午5點,我們的旅遊大巴到達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4點。
荷蘭(Holland),正式國名尼德蘭(Netherlands),意為低地之國,是歐洲西北部的君主立憲製王國。國土麵積有一半低於海拔1米,甚至有26% 低於海平麵,部分地區是由圍海造田地而形成。世代與海爭地已成荷蘭人的傳統,並成為十七世紀的“海上馬車夫”。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荷蘭的首都及最大的城市,位於該國西部,其名稱源於建在阿姆斯特爾河上的一個水壩(Amstel Dam),這也表明了該城的起源。古代是一個小漁村,後來由於貿易的迅猛發展,在荷蘭黃金時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其名稱來自在市中心注入新馬斯河的小河鹿特河,以及荷蘭語的“壩”(Dam)。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裝箱運量計算,上世紀80年代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大港。
海牙(The Hague),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海牙不是荷蘭的首都,但它是荷蘭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議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海牙也是許多國際組織所在地,包括國際法院和國際刑事法院。
在荷蘭的曆史上最令人矚目的是連續123年的祖孫三代女王在位:威廉明娜(Williamina,r.1890-1948),女兒朱麗安娜(Juliana, r.1948-1980),外孫女貝婭特麗克絲(Beatrix, r.1980-2013)。
圖13. 荷蘭女王威廉明娜
1890年9月6日,威廉明娜在阿姆斯特丹登基,她統治荷蘭長達58年,為荷蘭君主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德國1940年入侵荷蘭,威廉明娜女王逃到英國領導抵抗運動。1945年法西斯德國戰敗,女王率眾返回故土重建國家,
女王在流亡期間, 1942年訪問美國並在國會演講,次年又訪問英屬加拿大。女兒朱麗安娜公主在加拿大待產,不久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生下一個女兒。按照國際管慣例,女兒一落地就自然而然成為加拿大公民。
為了避免了女孩國籍問題的尷尬,友好的加拿大政府,把公主所住的婦產科醫院以及鄰近的土地贈送給荷蘭政府。戰後荷蘭政府又把那些地方歸還給加拿大。這些友好行為,一時間被國際傳為美談。
圖14. 荷蘭女王朱麗安娜
1947年,威廉明娜女王因為健康問題,宣布讓位給女兒朱麗安娜。最後威廉明娜於1962年辭世。女兒朱麗安娜女王登基之後就開始發展國家經濟,使荷蘭成為歐洲富強國家之一。1980年,女王宣布讓位給長女貝婭特克麗絲,最後朱麗安娜在2004年去世。
圖15. 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
貝婭特克麗絲也是一個好女王,她維護國家主權,尊重人民權力,深受國民的尊重和愛戴。2013年,貝婭特克麗絲女王也宣布退位,讓位給兒子亞曆山大,也就是現在的荷蘭國王。貝婭特克麗絲仍然健在,不過,長達123年的荷蘭女王時代已經結束了。
人們都說荷蘭是國際奶牛場,此話不假。我們在進入荷蘭境內之後,處處可見在牧場裏放牧的奶牛群,下圖是我在旅遊大巴裏拍攝的照片,到處都是白底黑花的奶牛。
圖16. 荷蘭農村牧場裏放牧的奶牛群
另外旅遊界的宣傳廣告裏常說,荷蘭有三張名片:風車(Wind Mill)木鞋(Wood Slipper)鬱金香(Tulip Flower)。下圖是荷蘭的風車,再下圖是荷蘭的鬱金香。
圖17. 荷蘭的一張名片:風車
圖18. 荷蘭的另一張名片:鬱金香
還有一張荷蘭的名片就是木鞋,下圖是我穿著“大大的”木鞋,站在“小小的”風車前,一張相片包含著兩張名片。再看下圖,我妻也很厲害,“雙腳穿鞋,左右開弓”。
圖19. 我穿著“大大的”木鞋,背靠“小小的”的風車
圖20. 我妻 “雙腳穿鞋,左右開弓”
我在木鞋工廠的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荷蘭》和一些郵票和明信片。晚飯在中餐館“新光大酒樓”就餐,飯後我們住進阿姆斯特丹的AC旅館(AC Amsterdam Hotel)。之後就早早地休息了,準備明天去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2002年7月3日上午8點半,我們離開旅館到市區去觀光。阿姆斯特丹號稱“北方威尼斯”,整個城市被水包圍。首先我們乘坐玻璃船在運河裏穿行觀看兩岸風光。阿姆斯特丹的建築有多種多樣的山牆,梯形,鍾形,頸項形和鏡框形等。下麵兩圖是當時所拍攝的照片。
圖21. 我們乘坐遊船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裏觀光
圖22. 從遊船上拍攝阿姆斯特丹建築物的各種山牆
上午10點,導遊帶領我們到阿姆斯特丹的鑽石工廠(Diamond Factory)去“參觀購物”, “參觀”是假,“購物”是真!不過我還是給我妻買了一個塊坤表,她當然很高興。
上午11點,旅遊大巴帶著我們到“紅燈區”去參觀。阿姆斯特丹有一個合法賣淫的區域。街巷內有許多單間小公寓,租給女性性工作者。白天與正常街道無異,一到晚上,她們就在“亮紅燈”的玻璃窗前或玻璃門後,搔首弄姿招徠顧客。我們的大巴轉了一圈沒人下車。
中午12點半,我們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國酒樓”吃午餐。下午2點,我們的大巴離開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兩個小時之後,到達荷比邊境,這裏與荷德邊境一樣,隻有標誌,沒有海關,在不知不覺中,旅遊大巴長驅直入,進入比利時境內。
比利時(Belgium)位於歐洲中西部,北麵與荷蘭,東麵與德國和盧森堡,南麵與法國接壤,西麵濱臨北海。比利時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涼爽多雨。在地理上,比利時分為三大區域:西部是海邊平原,中部是高原,東部是山脈。
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比利時都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曆史上見證了各種文化和種族的興盛與衰敗。比利時是歐洲文化和種族的熔爐,荷蘭人,法國人,德國人以及西班牙人都留下了他們的痕跡。
1831年,比利時爆發獨立運動,從荷蘭的統治下宣布獨立,成為世襲君主立憲製的王國,並選擇了一位出生於德國科堡(Cobourg)的王子,作為第一任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r.1831-1865),1831年7月21日成為比利時王國的第一位國王。
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舅父兼堂姐夫(輩分有點亂),她的妻子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堂姐。他還是維多利亞女王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叔父。下圖是比利時第一任國王利奧波德一世。
圖23. 比利時第一任國王利奧波德一世
兩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均被德國入侵。戰後的比利時逐漸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科技的國家。比利時的政府結構比較複雜,在聯邦政府以下,根據語言族群設立了三個社區: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同時又設立了三個行政區,語言區和行政區既互相覆蓋,又分工明確。
下午4點,我們路過比利時第二大城安特衛普(Antwerp),大巴沒有進城。但是使我想起幾年前曾經看過的電視劇《戀愛先生》(Mr. Right),由靳東和江疏影主演。我很喜歡這個發生在安特衛普的故事,不過有點美中不足:編導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法語區”。
安特衛普位於比利時北部,屬於荷蘭語區,官方語言為荷蘭語,講法語的人口隻占3-5%。可能因為荷蘭語是“小眾”語種,編導就改為“大眾”語種法語。但這種有違常識的做法,令人不敢苟同。如果地點非要選一個法國之外的法語區,瑞士的日內瓦和洛桑豈不更好?
下午5點,我們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在進入布魯塞爾之前,我們的導遊查理就介紹說,到布魯塞爾一定要參觀兩個地方:“大廣場”和“小英雄”。所以,我們首先去參觀“大廣場”。布魯塞爾地理位置,見本文開始圖1中的第15點。
大廣場(Grand Place)長度110米,寬度68米,地麵用花崗石鋪就。環繞廣場四周的是哥特式和文藝複興式等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宛如置身於中世紀之感。下圖是大廣場東邊的國王之家(Kings House)和大廣場西邊的布魯塞爾市政廳(City Hall)
圖24. 布魯塞爾大廣場上的國王之家(左)和市政廳(右)
布魯塞爾市政廳坐西朝東,是個哥特式的建築物。高度為90米,上麵還有個5米高的塑像。大樓底層有17個拱孔,構成一排柱廊環繞著大樓,氣勢龐大恢宏,造型精巧優美。下圖是我所拍攝的市政廳大樓上鍾塔的特寫照片。
圖25. 布魯塞爾市政廳大樓上的鍾塔
市政廳大樓的對麵是國王之家,其實隻是一個名稱而已,沒有一個國王在此居住過。現在是布魯塞爾市立博物館。下圖是坐東朝西的國王之家,再下圖是我在國王之家前麵的留影。國王之家的尖塔太高,不用特寫還真照不上。
圖26. 大廣場上的“國王之家”
圖27. 我在“國王之家”前麵的留影
大廣場周圍環繞著一片建築群,是17世紀各行各業的商會會館,其中包括造船業,油漆業,服飾業,麵包業,箍桶業,弓箭手等十幾個商業行會。下圖是布魯塞爾商會會館中,一座坐南朝北的大樓,據說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曾經在此居住過。
圖28. 商會會館建築群中的一座大樓
下圖是布魯塞爾商會會館中的另一座坐南朝北的大樓,亦稱“布哈邦公爵之家”。
圖29. 布魯塞爾商會會館中的“布哈邦公爵之家”
下圖是我在商會會館建築群前麵的留影。
圖30. 我在商會會館建築群前麵的留影
離開大廣場之後,導遊帶領我們去參觀“小英雄”,也就是“撒尿小童”麥尼肯-畢茲(Manneken Pis)。這是一座僅有60厘米高的青銅雕像,以紀念比法時戰爭時期的小英雄。傳說法軍要縱火燒城,小男孩撒一泡尿就澆滅了導火索,從而拯救了布魯塞爾。
下圖是“撒尿小童”的雕像。其中左圖是“撒尿小童”的銅像本身(放大特寫),在右圖中,他被穿上衣服帶上帽子,遠遠望去看不太清楚。如果沒有導遊指出,可能會漏掉參觀。
圖31. “撒尿小童”麥尼肯-畢茲的雕像
然後導遊帶領我們去參觀“聖於貝爾長廊”,這時一條長212米,寬8米,高18米的室內寬敞通道,兩邊都是商店,飯館和劇場,號稱是歐洲第一長廊。我在一個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布魯塞爾》和幾張明信片。下圖是我妻在“聖於貝爾長廊”裏的留影。
圖32. 我妻在“聖於貝爾長廊”裏的留影
另外在街上拐角處的一個小廣場,發現了二人騎馬的雕像。仔細一看,原來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Cervantes)在小說《堂吉訶德》(Don Quixote)裏的瘦主人和他的胖仆人。不知道比利時人為何紀念西班牙作家。不管怎樣,我與我妻還是跑過去照了一張合影。
圖33. 我與我妻在堂吉訶德雕像下麵的合影
晚上8點,在中國餐館“潮州酒樓”就餐後,我們被安排住進布魯塞爾的鬱金香旅館(Tulip Inn)。簡單洗漱一下就早早地休息了,明天是這次旅行的重頭戲 “花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