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走馬觀花遊列國》第三篇:西歐隨團遊(之一)意大利
2002年,人在北美十幾年了,對美加都已經很熟悉,於是產生了新的想法:去歐洲旅遊。沒有找到合適的開會機會,決定利用兩周的有薪假期,自費去歐洲。但歐洲與北美不同:國家很小,數量很多,不講英語(英國除外),很難駕車。所以決定采取“隨團遊”。
家住多倫多的兒子和兒媳,主動幫我們聯係“大班旅行社”(TAIPAN Travel),建議選擇(EUR14)項目,十四天的歐洲隨團遊。包括意大利,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和英國,兩人4500美元。我們看了旅行細則,覺得合適就接受了。
2002年6月24日下午7點,我與我妻乘坐加航的班機(AC 876),從多倫多(YYZ)起飛,2002年6月25日上午8點,到達德國法蘭克福(FRA),轉機漢莎公司的航班(LH 3832),當天到達意大利的羅馬機場(FCO)。羅馬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點。
圖1. 歐洲地圖
意大利(Italy)在19世紀中葉以前,隻是一個“地理名詞”,羅馬(Rome)才是真正的“政治實體”。意大利經過長期的分裂之後,終於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羅馬(Rome)是現今意大利的首都,是意大利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於亞平寧半島西海岸的中部,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歐洲國家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法國的巴黎和英國的倫敦。
羅馬是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也是地中海文明的重要源頭以及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從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羅馬分為三個時期: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
相傳公元前753年,母狼養大的雙胞胎兄弟羅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共同創建了羅馬城,開始了羅馬的王政時期。下圖中的紀念柱,標示著母狼在為孿生兄弟哺乳。
圖2. 紀念碑上標示著母狼在為孿生兄弟哺乳
公元前509年,國王的獨裁統治被推翻,建立了羅馬共和國,由民選的“執政官”執政。共和國的後期,“前三雄”之一的愷撒,變成了獨裁者,公元前44年被政敵所刺殺。隨後,“後三雄”之一的屋大維,也變成了獨裁者,羅馬共和國名存實亡。
愷撒曾出任高盧總督,征服了高盧全境(現在法國)。跨越萊茵河襲擊了日耳曼(現在德國)。渡過英吉利海峽占領了不列顛(現在英國)。曾經到過日斯巴尼亞(現在西班牙),以及非洲的法老王國(現在埃及)。使地中海成了羅馬的“內海”。
公元前49年,愷撒率軍返回羅馬,他打敗所有對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實行了獨裁統治。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元老院成員刺殺身亡。愷撒死後,其養子屋大維擊敗了反對者,開創了羅馬帝國,正式結束了共和時期。下圖是愷撒頭戴月桂王冠的大理石雕像。
圖3. 愷撒頭戴月桂王冠的大理石雕像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奧古斯都,建立羅馬帝國,成為皇帝,死後帝位世襲。直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此後,羅馬被蠻族統治數百年。
公元800年12月25日,羅馬教皇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加冕,開始了王權與神權的合作與鬥爭。世俗國王受到教皇加冕,才是名正言順的君權神授。教皇依靠世俗國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支持,神權的寶座才能坐穩。兩者的關係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
從公元8世紀起,羅馬成為教皇國的首都,持續到1870年,意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建立。意大利共和國(Republic of Italy)與教皇達成協議:梵蒂岡(Vatican)成了意大利的國中國,羅馬市的城中城,教皇的居住地,全世界天主教的中樞。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綠色圓頂,是著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所設計和建造的,拱形的圓頂居高臨下,恢宏超群地俯視著巨大的聖彼得廣場。綠色圓頂與湛藍的天空,構成一種建築學上的和諧,震撼著每位觀賞者的心弦。
圖4. 梵蒂岡城裏的聖彼得大教堂
2002年5月25日下午5點,我們的旅行團來到梵蒂岡城,首先去參觀聖彼得大教堂。當時遊人很多排隊很長,好不容易排到了,保安卻不讓我進,為什麽?
由於地中海的夏天氣候炎熱,我在機場換上了一條製服短褲。這下可糟了,被保安攔住,說是太“性感”。我想從出口“溜”進去,但還是被抓了出來。長褲還在旅遊大巴車裏,大巴也不知開到哪裏去了,根本無法換上長褲。
相機也被我妻帶進了教堂,外景也照不成了,隻好到禮品店裏買了些郵票和明信片。換了些歐元,當天的兌換率是:1.00 美元 = 0.99 歐元。我妻在大教堂裏請人拍了一張照片,不過看起來黑乎乎的,明顯感光不足。下圖是我妻在聖彼得大教堂裏麵的留影。
圖5. 我妻在聖彼得大教堂裏的留影
可是我連感光不足的照片也沒拍上,實在感到此行有點遺憾。等到我妻從裏麵出來後,我們在外麵照了一張以大教堂為背景的合影。不過請人幫忙照相質量很難保證,後麵突然冒出一個“黃衫人”,有點煞風景,但是沒辦法呀!
圖6. 我與我妻以聖彼得大教堂為背景的合影
2002年6月25日被阻在教堂外的經曆,讓我多年耿耿於懷。2016年6月28日,也就是14年零3天之後,我得到了機會,第二次來梵蒂岡。我第一時間就穿著“長褲”衝到前麵,進入聖彼得大教堂裏麵去參觀,總算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令我大吃一驚的是:在人群中身穿背帶衫超短裙,露肩露膝的女孩比比皆是。大大方方,堂而皇之地走進教堂,保安人員視而不見。對於真正“性感”的人不說“性感”而放行,對於不是“性感”的人,卻說“性感”不讓進。嬸兒(是)可忍叔(孰)不可忍?
說心裏話,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也沒啥好看的。與大多數的教堂一樣,光線很暗人很多,照相效果不理想。我隻是遊客不是教徒,缺乏足夠的虔誠。但是無辜地被阻在門外,實在心有不甘,不蒸饅頭蒸(爭)口氣嘛!
好了不說了,從梵蒂岡城出來之後,我們開始了羅馬市區遊。導遊首先帶我們去參觀羅馬論壇(Roman Forum),實際上是一些古跡的遺址,建築物早已不複存在,隻剩下一些殘垣斷壁。看到君士坦丁凱旋門還算完整,據說是法國巴黎凱旋門的原型,我們就去照相留念。
圖7. 我與我妻在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前照相留念
然後導遊帶領我們去參觀羅馬鬥獸場(Colosseum),但是沒有時間進去看,隻在外麵照了幾張相,下圖是我在羅馬鬥獸場門前的留影。
圖8. 我在羅馬鬥獸場門前的留影
雖然沒有進去看,但是可以想象,當年角鬥士之間,或者角鬥士與凶殘野獸之間的殘殺,是多麽的驚心動魄。聯想到以前看過的電影“角鬥士”(Gladiator),對古羅馬貴族的嗜血娛樂真是恨之入骨,難怪會出現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起義!
下一個景點是特拉維噴泉(Trevi Fountain),亦稱許願泉,據說如果你投入一枚硬幣,就會許願成真,下圖是我在許願泉前麵的留影。
圖9. 我在羅馬許願泉前麵的留影
晚上8點,導遊帶我們到羅馬的“龍鳳酒家”吃晚餐。八人一桌十個菜,湯茶不限。旅遊是力氣活,人人饑腸咕嚕,個個如狼似虎,刹那間風卷殘雲,酒足飯飽(以茶代酒)。晚飯之後,我們被安排住進羅馬的“隱士蘆酒店”(Hermitage Hotel)。
酒店的安排是雙人標準間,遊客多數是夫妻檔,也有父子檔,母女擋或朋友擋。如果是單人擋,要多付另一半的住宿費(可能半價)。我們的旅行團大多是夫妻檔,隻有一對母女擋。單人擋的情況非常少見,導遊查理說,他過去曾經遇到過。
旅遊大巴上的座位是這樣安排的:第一天上車是隨機入座,從第二天起,改為每天換一次。每排遊客向後移動一排,最後那排遊客,到前邊坐第一排。如此一來,每天不必槍座位,對大家非常公平。這是旅遊公司形成的慣例,多年來行之有效。
2002年6月26日清晨,全團乘坐大巴從羅馬出發,開往意大利中部的名城比薩(Pisa)。比薩在諸侯林立的古代,是地中海的海上四強之一,與熱那亞,威尼斯和阿馬爾菲齊名。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控製著地中海的貿易和交通。比薩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2點。
比薩是意大利著名的文教中心,比薩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我在2000年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就見過一位比薩大學的女教授。著名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即出生在這裏,比薩斜塔與伽利略同樣出名,因為自由落體圓球,就是從斜塔上拋下的。
實際上,比薩斜塔是比薩教堂旁邊的“鍾樓”。因為地基的問題,建成不久就發現傾斜,幾經調整都無法弄正,最後陰差陽錯地成了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下圖是我在比薩斜塔(左)和比薩教堂(右)前麵的留影。
圖10. 我在比薩斜塔(左)和比薩教堂(右)前麵的留影·
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比薩斜塔前麵的合影,“塔斜人也斜”,前後呼應,相映成趣。當心,我妻傾斜角度太大,不抱她恐怕要摔倒,我右手的提包能夠幫助平衡。
圖11. 我與我妻在比薩斜塔前麵的合影
下午3點,旅遊大巴載著我們到達佛羅倫薩(Florence),民國時期著名詩人徐誌摩,按照意大利語的發音譯成翡冷翠(Firenze)。太中國化了沒有被廣泛采用,聽起來好像是杭州西湖的某個亭台樓閣,不像是外國的一個城市名,其位置見圖1中的第3點。
佛羅倫薩位於亞平寧半島北部的一個三麵環山的寬廣盆地之中,阿諾河從中流過。由於地處群山環抱的山穀,夏天缺少盛行季風氣溫很高。冬天則多雨陰冷而且潮濕,不過冰雪卻相當少見。佛羅倫薩的氣候通常歸類為地中海氣候。
公元1115年,佛羅倫薩開始成為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特許的自治城市。從13世紀起,出現皇帝派和教皇派的紛爭。公元1434年,政權落入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手中,該家族在佛羅倫薩的獨裁統治持續近300年,還曾經出現過幾任教皇。
美第奇家族是歐洲擁有強大勢力的名門望族。該家族的財富勢力源於經商,尤其是金融業。美第奇家族以此為基礎,開始隻是銀行家,進而躋身於政治家教士和貴族的行列,逐步走上了佛羅倫薩,意大利乃至歐洲上流社會的巔峰。
科西莫-美第奇(Cosimo Medici,1389-1464),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佛羅倫薩領主和大商人,被尊稱為佛羅倫薩的“國父”。下圖是科西莫-美第奇的肖像。
圖12. 科西莫-美第奇的肖像
佛羅倫薩也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誕生地。許多文化名人誕生和活動於此,著名的有:詩人但丁,畫家達-芬奇,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科學家伽利略,政治理論家馬基維利等。佛羅倫薩曾經是意大利統一後的首都(1865-1871)。
這裏插入一段“意大利的統一運動”。19世紀以前的意大利,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國家,諸侯割據,邦國林立,互不從屬,各自獨立。少量邦國完全自治,但多數邦國依附列強。當時的“意大利”,隻是單純的“地理名詞”。
意大利的統一運動,就是把意大利半島內的這些邦國,組成一個統一的意大利。這個過程開始於1815年,拿破侖霸權結束和維也納會議的召開。結束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法國戰敗,德國崛起,前後大約半個世紀。
1815年,拿破侖的霸權結束後,列強在維也納召開了會議,重新畫定歐洲大陸的版圖。對於意大利,維也納會議決定恢複拿破侖時代以前的各個邦國。不過,很多邦國內部都出現了統一的意念,使得早已在民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火焰又重新燃燒了起來。
但是統一運動的各個團體尚不能達成共識。有的團體建議,在教皇的統治下建立邦聯製,另外的團體則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最後,由撒丁王國的國王艾曼紐爾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成了意大利統一運動的領跑者。
在意大利統一運動的過程中,湧現出三個重要的人物:加富爾,馬誌尼和加裏波第。曆史學家稱此三人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建國三傑”。加富爾(Cavour,1810-1861),意大利統一運動中的領導人物,統一後意大利王國的第一任首相,建國三傑之一。
馬誌尼(Mazzini,1805-1872),生於意大利的熱那亞,是意大利統一運動重要人物,建國三傑之一。1831年,馬誌尼去法國馬賽,創立了意大利青年黨。基本信念是將意大利半島上分散的邦國統一成為共和國,建立一個真正自由民主共和的意大利。
加裏波第(Garibaldi,1807-1882),出生於意大利的尼斯(今屬法國),是意大利軍人和愛國誌士,意大利統一運動的軍事領袖。他的前半生完全獻身於意大利的統一運動,親自指揮了許多軍事戰役,是意大利的建國三傑之一。下圖是加裏波第手持軍刀的立像。
圖13. 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建國三傑之一,加裏波第
好了,現在回來講我們的旅遊團。2002年6月26日的下午3點,我們到達佛羅倫薩,首先參觀最重要的景點,聖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Flower for St Maria),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如今已經成為佛羅倫薩的地標,下圖是聖母百花大教堂和喬瓦尼鍾樓。
圖14.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八角形拱頂(右)和喬瓦尼鍾樓(左)
教堂的正門號稱是世界上最美的門,當地人叫它“天堂之門”,門上敘述舊約聖經上的題材,上麵鑲嵌了許多鍍金浮雕。由於我們的行程太緊,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去參觀,所以沒有通過“天堂之門”走進天堂。下圖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側麵(左)和正門(右)。
圖15.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側麵(左)和正門(右)
然後到我們步行到不遠處的市政廣場去參觀,是佛羅倫薩的中心廣場,地麵呈“L”形,是該市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市政廳大樓及其塔樓是廣場上的主要建築。
在佛羅倫薩共和國時期,這裏就是市政機構的所在地。在科西莫-美第奇任托斯卡納大公時,這裏成為他的一座私人宮殿,從這裏向佛羅倫薩和托斯卡納發號施令。下圖是市政廣場上藍天白雲下的市政廳。
圖16. 佛羅倫薩廣場上的市政廳
在市政廣場的噴泉上,有一座海神“波塞冬”(Poseidon)的大理石雕像。在市政廳門前,有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創作的“大衛”(David)雕像複製品,雕像的真品保存在佛羅倫薩的學院美術館。下圖是海神波塞冬(左)和大衛(右)的雕像。
圖17. 市政廣場噴泉上的海神波塞冬雕像(左)和市政廳門前的大衛雕像(右)
再下圖是市政廳入口處的大理石雕像,內容取自古希臘的神話故事。
圖18. 市政廳入口處的大理石雕像
最後旅遊大巴帶我們跨過阿諾河上的大橋,到達山頂上的米開朗基羅廣場,從那裏能俯瞰佛羅倫薩市區的全景。下圖中遠方中間偏右的褐色八角形拱頂是聖母百花大教堂,旁邊的方形塔是喬瓦尼鍾樓,遠處左方的高塔是市政廳。
圖19. 從米開朗基羅廣場上俯瞰佛羅倫薩市區的全景
當天下午6點整,旅遊大巴帶我們到達佛羅倫薩的郊區小鎮普拉托(Prato),在意大利餐館就餐之後,我們被安排住進當地的王宮酒店(Palace Hotel)。
2002年6月27日上午,我們乘坐旅遊大巴,開往意大利東北部水城威尼斯(Venice)。威尼斯是由運河切割出來的118個小島所組成,小島之間由橋梁相連接。威尼斯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第4點。
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威尼斯共和國是主要的金融中心和海運力量,十字軍東征時是軍隊的集結地。在9-12世紀期間,威尼斯發展為城邦,成為四個強大海洋共和國之一,其他的三個是熱那亞,比薩和阿馬爾菲。
威尼斯行政構架與羅馬共和國相似,城市由議會管理,議會選出行政官總督(Doge),是城市的最高領導人。威尼斯在十四世紀達到強盛的最高峰。1797年拿破侖入侵,威尼斯共和國宣告滅亡。拿破侖失敗和維也納會議之後,威尼斯被奧地利帝國所吞並。
在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國家統一之後的1866年,威尼斯舉行了全民公投,一致通過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後來意大利變成共和國,威尼斯也就成為意大利共和國的一部分。
威尼斯城的中心,是聖馬可廣場(St Mark Square)。廣場的東麵是威尼斯的“宗教中心”: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 Cathedral),大教堂外麵有高高的鍾樓。聖馬可大教堂的東邊是威尼斯的“政治中心”:托卡雷王宮(Ducale Palace)。
下麵是三張威尼斯的明信片:第一張是聖馬可廣場和高高的鍾樓,第二張是聖馬可廣場東邊的聖馬可大教堂,第三張是再東邊的托卡雷王宮,亦即從前的威尼斯總督府。
圖20. 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和鍾樓
圖21. 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
圖22. 威尼斯的托卡雷王宮
2002年5月27日的中午時分,我們旅行團的大巴到達威尼斯,首先參觀聖馬可廣場。我與我妻剛下車,就跑到廣場上去照相。下圖的左邊是我以聖馬可大教堂為背景的留影,右邊的我妻以聖馬可廣場鍾樓為背景的留影。
圖23. 我與我妻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留影
再下圖是我與我妻在聖馬可廣場上的合影,背景是聖馬可廣場西邊的行政大樓。
圖24. 我與我妻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的合影
在聖馬可廣場上,一天到晚都有數不清的鴿子,你稍微有一點動作,它們就以為有吃的,紛紛湊了上來。下圖是我妻“喂食”鴿子時所拍攝的照片。其實,她根本沒有任何食品,隻是裝裝樣子來吸引鴿子。
圖25. 我妻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喂食”鴿子
下午1點,我們在當地的餐館裏就餐,意大利麵條(Pasta)。午餐之後,我們參加威尼斯著名的船遊“貢多拉”(Gondola),即坐在船上觀賞兩岸風光。
貢多拉的“船老大”可真有本事,一邊劃船,一邊唱歌,一邊介紹。唱歌時嗓音洪亮字正腔圓。介紹時偶爾說兩句笑話,雖然英語不太地道,但他那滑稽的表情,還是逗得遊客們非常開心。在貢多拉船上,我還即時應景地學會了一句意大利語(Grazie = Than You)。
遊船在運河中劃到一個石橋下,他介紹說這是“歎息橋”(Bridge of Sigh)。橋的一邊是法院,另一邊是監獄。犯人在法院判決後去監獄服刑,經過此橋時,總是 “歎息”一聲,該石橋因此而得名。
圖26. 威尼斯運河上的“歎息橋”
從船上回來之後,我在禮品店裏買了一本中文書《威尼斯》,還有幾張威尼斯風景的明信片,然後到郵局寄給孩子們和我自己。
下午4點半,我們的大巴離開威尼斯開往奧地利。行車3個多小時之後,到達意奧邊境,邊境上隻有標誌,沒有海關,汽車連停都沒停,就直接開進去了。
下午8點半,我們到達奧地利的邊境小城克拉根福(Klagenfurt,Austria),克拉根福的地理位置,見前麵圖1中的第5點。
旅遊大巴直接開到城中的中餐館“中華園”去吃晚餐,再一次重複在羅馬“龍鳳酒家”的故事,這裏就不多說了。晚餐之後,我們被安排住進當地的旅館“若闊霍夫”(ROKOHOF)。一天下來很累,早早地上床休息了,準備明天到奧地利的音樂之鄉薩爾茨堡去觀光。